工程导论论文例文

中国低碳能源与环境污染 控制研究现状

陈冠益,邓 娜,吕学斌,王 媛,郑雪晶,张光辉,赵 靖,王 灿,颜蓓蓓

(天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 摘要: 本文阐述了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并归纳分析集中式低碳能源、分布式低碳能源与单项 低碳能源研究技术进展; 从大气、固废、水环境及煤矿油田角度分析了与低碳能源相关的环境污

染控制研究现状; 系统汇集分析了我国低碳能源与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立法、政策与保障措施;

提出了中国低碳能源与环境污染控制的技术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中国; 低碳; 能源; 污染; 环境

中图分类号: X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2355(2010)04-0009-06 doi:10.3969/ j.issn.1003-2355.2010.04.002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energy structure, generalizes and analysis the

research technological advances of centralized low-carbon energy, distributed low-carbon energy and the single

low-carbon energy. From the point of the atmosphere, solid waste, water environment and coal fiel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related to the low-carbon energy is also analyzed.

Lastly, the paper pooled analysis China's low-carb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legislation,

policies and security measures, and put forward to China's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trends.

Key words: China; Low-carbon; Energy; Pollution; Environment 收稿日期: 2010-04-06

基金项目: 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编号: 2006DFA62370); 环境保护部科技专项项目(项目编号: 2009B102)。 作者简介: 陈冠益(1970-), 教授/ 博士,从事生物能源与环境研究。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而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能源技术。推进低碳能

源技术的创新,加大低碳经济的投入,是中国应对

气候变化的一个根本途径,也是可持续发展、节能

减排、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需

要。低碳能源技术涵盖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

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

节能领域。

1 低碳能源研究现状

中国七大高能耗行业的能耗约占全国能源消 费总量的一半以上。C O 2 排放的重点行业是火电、 石油加工、自来水、金属冶炼等基础原材料工业和 交通运输业。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优质能源消费 比例低,可以认为中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 能源结构。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

构问题,在低碳理念引导下,中国低碳能源现状及 发展趋势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 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向碳 循环和无碳模式迈进,见图1。中国正处于经济快 速发展时期,不可能以牺牲经济发展来减少碳排 放,因此更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中国发展低 碳能源技术,必须正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注重 化石能源的洁净高效转化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 但 战略上必须坚持以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优势能 源代替稀缺能源,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的方 向,逐步提高替代能源的比重。政策措施方面积极 拓展制度创新,为低碳技术道路提供有力保障。 Survey 综述

Vol. 32 No. 4 Apr 2010 第32 卷 第4 期 2010 年4 月 91.1 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是一种含碳分子量少或无碳分子结构

的能源,广义上是一种既节能又减排的能源。作为 一种清洁能源,低碳能源突出减少CO2 对全球性的 排放污染,同时也兼顾对社会性污染排放的减少。 它的基本特征是: 可再生,可持续应用; 高效且环 境适应性能好; 尽可能实现大规模化产业应用。 各种能源的分子式碳: 传统能源煤135,石油

5~8 ,天然气1 ,氢能是0 ,可再生能源基本为低 碳或无碳能源。低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 生物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 洋流和热对流能、潮汐温差能、可燃冰,通过技术 集成应用,构成低碳能源系统,实现替代煤炭、石 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 中国低碳能源的资源非常丰富,水力资源蕴

藏量达6.84 亿kWh,技术可开发量达3.78 亿kWh; 陆地可开发的风能资源约2.5 亿kWh,海上可开发 的风能资源达7.5 亿kWh ; 太阳能资源也很丰富, 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间在2 0 00 h 以上; 海岸线漫 长,潮汐能资源达2 亿kWh; 秸秆年产量达6 亿t,

5 0 %以上可作为能源使用; 甘蔗渣、稻壳、咖啡 渣、各种加工废弃物与生活垃圾量也很丰富,折合 标准煤约1 亿t ; 南海北部陆坡的可燃冰资源量达 185 亿toe。

1.2 集中式低碳能源研究技术与进展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中国能源技术研究涉及

两个层面:(1)节能减排,实现化石能源的高效利 用和节约;(2 )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包括: 逐步提高优质化石能源的比率,充分利用和开发 清洁、可再生资源,降低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费结构 中的比重; 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近期 一段时期,调整能源结构向低碳能源方向 发展,形成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和水 电、核电与可再生能源互补的多品种能源 结构体系。

煤炭的清洁转化利用 主要的技术包

括:(1)煤气化技术。有工业化规模的气化 炉在运行或建设;(2)煤液化技术。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技术已完成了万 吨级的中试开发,正在进行大规模示范厂

的建设;(3 )煤制甲醇、D M E 、M T O 等技 术。此项技术中国与外国进展水平基本同 步,已经完成万吨级中试;(4)煤制合成天 然气技术。 建立了几套小规模示范厂;(5)

煤制氢技术。国内外都比较成熟;(6)煤高效燃烧 技术并辅助以碳捕集。国外在示范,中国刚开始建 设示范厂。

太阳能 重点发展晶体硅技术、薄膜电池技术、 并网发电系统技术和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利用技术 等。在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领域, 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重点研发薄膜电池技术,推 进并网发电系统技术并进一步开发建筑一体化太 阳能利用技术。提升高温太阳能集热及太阳能热 发电技术,结合太阳能集热产生高温蒸汽发电系 统与常规能源蒸汽发电系统,增强分布式冷热电 联产系统的经济性。

风能 自主研发的200 kW~700 kW 的各种风力

发电机组已推广应用,自主研发的3 M W 永磁直驱 风力发电机组和2 M W 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组已在 示范中; 提高自主开发和制造能力,着重开发兆瓦 级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制造技术、风电厂开发技术, 建立风力发电产业标准体系,完善海上风力资源 的测试和评估技术; 风电场开发技术应实施规模效 应降低风电成本,重点开发风电场微观选址和优

化设计技术; 发展海上风电场开发技术,开展海上 风电机组、海上风电场微观选址及风电场设计和

建设示范研究。超过百万千瓦乃至1 0 0 0 万k W 的 大型风力发电基地已经开始建设,内蒙古草原已 形成很多1 0 万k W 以上的风力发电厂。

核能 中国核电设备成套供应能力正在形成, 已掌握第二代核电技术,自主走向第三代核电技 术; 已建成高温气冷试验堆,正在建设快中子实验 堆闭式核燃料循环系统。在热核聚变方面亦取得 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已 图1 我国低碳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框图

综述 Survey

第32 卷 第4 期 2010 年4 月 Vol. 32 No. 4 Apr 2010 10

建成l 0 M W 的模块式高温气冷试验堆。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源技术由单纯的废弃物处

理发展到生物质综合利用,并广泛与种、养殖业相 结合,形成绿色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技 术和生物质制取液体燃料技术,形成以生物质能 为核心的资源利用新模式; 推广大型沼气工程施工 技术,并自主建设生物质发电站; 研发与示范生物 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 开发与示范能源植物/ 作物 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技术。

氢能 包括两个方面:(1)制氢技术。包括化石

燃料中制氢、电解水制氢、生物制氢、微生物制氢、 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氢技术、太阳能半导体光催

化反应制氢、核能制氢技术等;(2)考虑储氢成本、 储氢密度和安全性等因素的储氢技术。储氢容器 研究方面己取得重要进展,储氢压力及储氢效率 不断得到提高,通过储氢容器材质的改进及辅助 储氢物质的添加,压缩储氢技术的优点得到发挥。 近年来制氢技术转向以水为原料的实用阶段。 地热能 主要采取直接利用地热能的方式,包括 热水直接利用和水源热泵。研究重点在地热梯级 利用技术、回灌技术、地下换热器传热性能与低温 平衡等方面。大规模地热开发利用仍然受到限制。 水能 小水电工程建设技术已相当成熟,装机容

量达3050 万kW,设计制造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重点研究300 m 级高坝及复杂地质条件下高坝 筑坝技术、大型地下洞室及高边坡锚固技术、高水 头大流量泄洪消能等关键坝工技术; 推进大型常规 水电机组和抽水蓄能机组的国产化,开展6 万k W 以上贯流式、百万千瓦级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和30

万k W 以上抽水蓄能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研究; 开发水电建设环境保护技术,制定环境友好的水 电设计施工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 研究老电站更新 改造和流域优化调度技术,提高整体运行效益。 可燃冰 研究重点为可燃冰的储存技术与液化 技术、可燃冰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

交通产业低碳能源应用技术 交通产业低碳能

源应用在汽车领域已取得良好成果。开展了醇类、

天然气、液化石油、二甲醚、生物燃料等次高碳燃料, 电和氢等低碳燃料作为汽车动力的示范运行,已 有多家混合动力汽车; 发展新型的低碳汽车发动机 技术,如高压共轨、分层燃烧技术、均质充量压缩 点燃及综合汽柴油机优点的理想发动机Die sotto (汽柴油混合技术)等。正在研发飞机新能源,包 括生物燃料与航空煤油混合燃料、锂空气电池、太 阳能和氢能动力电池。

1.3 分布式低碳建筑能源技术与进展

建设绿色低碳建筑,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

碳排放,是建立低碳城市的必由之路。国内对低碳 建筑节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能耗统计与行为 节能控制、建筑围护新结构与新材料、采暖空调系 统节能新技术、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

建筑能耗统计与评价体系及行为节能控制研

究 能耗统计与节能潜力分析是建筑节能的基础。 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中国研究人员持续开展了 建筑能耗调查及节能潜力研究工作,统计获得建 筑物在不同的使用方式、空间规模状况下的能源 消耗; 随后开展了建筑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工作, 用于指导绿色低碳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 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 础上,推广实施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建议了行为节能的 指导性原则,提高其对建筑低碳化的贡献。

建筑围护新结构与材料、采暖空调系统节能

新技术 中国北方建筑能耗的主要构成为: 采暖空 调6 5 %,热水供应1 5 %,电力1 4 %,炊事6 %。研 究人员从新型绿色建材的开发、建筑环境的营造、 围护结构节能等方面开展低碳建筑研究,引导建 筑设计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限制围护结构的耗热 量指标、传热系数限值和门窗空气渗透耗热量,减 少建筑的使用能耗。对供热空调系统节能的研究 集中在建筑采暖空调系统型式、系统效率提高上, 包括冷热源选择、运行调节、能耗计量等方面。 可再生能源建筑中应用研究 可再生资源利用

可转变建筑的高能耗型消费模式,研究主要集中 在太阳能、地热能、污水废水热能等方面; 农村地 区则包括生物质能应用。

太阳能 中国的太阳能建筑应用研究始于2 0

世纪70 年代末,到90 年代末,已建成多座利用太 阳能光热、光电转换技术的公共建筑和住宅。目前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产销国。 国内学者对太阳能光热、光伏建筑一体化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在太阳能制冷方面,吸收式制冷和喷 射式制冷都已进入应用阶段,吸附式制冷还处在 研究阶段。

风能 建筑中利用风能的研究刚起步。对城市 建筑风资源的开发途径、旋风式风机以及建筑风 机的发展潜力、建筑群的风能增大效应、楼群风风 力发电技术进行了可行研究。

Survey 综述

Vol. 32 No. 4 Apr 2010 第32 卷 第4 期 2010 年4 月 11

地源热泵系统 地源热泵系统的研究很多,推 广工作也做得不错。研究重点在地下换热器传热 性能的影响因素方面,如土壤导热性能、回填介 质、连接方式、系统运行方式等。

污水热能 城市污水是城市余热型低温热源,

目前尚未大规模开发。目前的研究重点包括: 城市 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可行性调查分析、管材问题、系 统形式防垢、防腐等,并已有工程应用。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在中国农村地区建筑用能 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单一的落后的利用模式 向高效的综合利用转变。研究重点包括: 生物质集 中式气化供气供暖、生物质成型颗粒炉燃烧,已建 成了多个示范基地。同时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发展 很快,建设了一批示范村。

1.4 零或负CO2 排放的生物能源技术与进展 低碳生物能源是指各种可直接用作燃料的生

物质本身和由生物质加工制备的能源,前者称为 初级生物能源,后者称为次级生物能源。主要技术 有: 生物质直燃/ 混燃、沼气发酵、生物质热解气 化、生物制氢、燃料乙醇及生物柴油等技术。生物 质能从生命周期角度上看,属于零C O 2 排放能源。 若在其转化利用过程中,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消 耗一定量的CO2,或者后续利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可以实现负C O 2 排放。

生物质成型与直燃技术 包括现代化的省柴灶

和锅炉燃烧。各种形式的省柴灶从20 世纪80 年代 开始推广; 秸秆锅炉燃烧发电近5 年发展很快,建 成了20 多个示范电厂,装机容量约200 万kW; 生 活垃圾焚烧发电受到更多的重视,建成60 多个高 标准的发电厂。此外,秸秆与煤混烧技术、垃圾与 秸秆混烧技术也在示范中; 建成了若干个生物质成 型燃料或颗粒化燃料基地。需要关注的问题: 生物 质燃烧过程颗粒团聚及其完全燃烧、锅炉受热面 积灰机理与腐蚀防止、锅炉尾部烟气除尘、锅炉底 部稳态连续排渣、燃烧污染物控制及灰渣利用、低 成本多种生物质原料致密成型技术等。

沼气发酵技术 技术开发很快,推广应用更

快。农村地区主要使用户用式沼气池,满足家庭取 暖、做饭等日常能源需要; 高中低温沼气发酵技术 进展突出,在大中型养殖场的沼气工程中应用推 广快,兼顾区域供气与发电。近几年,秸秆发酵沼 气技术研发受到重视。关注的问题在于: 户用沼气 技术的低成本化及其可靠性、高密度沼气池技术、 规模化沼气系统设备制造及其高甲烷含量调控、 秸秆沼气发酵工艺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 涉及气化燃气用于炊事、 供热或发电。固定床气化技术在农村示范应用较 多,流化床或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在发电或区域 供热中有示范,快速热解液化技术也有一定的示 范。在研发的技术包括: 生物质气化制取合成气, 用于合成油或化工原料; 快速热解制取高品质的车 用生物质柴油或汽油。研究重点包括: 气化焦油的 控制、气化残渣的综合利用、焦油污水的净化、生 物质合成气调控、生物油的精制与提质。 生物制氢技术 是指以碳水化合物为供氢体, 利用光合细菌或厌氧细菌来制备氢气,开辟了废 物回收利用的新途径。生物制氢的原料较丰富,以 葡萄糖、污水、纤维素为原料的研究较多,但均处 于实验室水平,生物制氢的产业化尚有许多技术 和经济问题需要解决。

燃料乙醇技术 指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汽油或柴

油中的无水乙醇,它能使汽油燃烧完全,减少汽车 废气中焦油、二氧化碳、氧化氮等排放,是目前生 产规模最大的生物能源。甜高粱燃料乙醇生产新 工艺已进入示范; 能源作物木薯生产燃料乙醇技术 已在示范运行; 陈粮小麦、玉米等淀粉质原料生产 燃料乙醇的多家示范厂运行效果良好; 秸秆生产燃 料乙醇技术进入中试向示范转型阶段。关注的问 题包括: 高能量能源作物选育及其低成本化、秸秆

燃料乙醇技术的瓶颈突破与工业化示范。 生物柴油技术 以油料作物、工程微藻等水生

植物、动物油脂或餐饮废油等为原料,通过生物或 化学手段将其转化成高脂酸甲烷。目前以地沟油为 原料的生物柴油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建成了10 多家 示范工厂,年产能达到100 万t; 以油料植物(如麻 疯树、文冠果)为原料的示范基地也已建成; 工程 微藻生物柴油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关注的问 题包括: 废油脂集中收集与预处理、高含油率油料 植物选育及其低成本化、工程微藻生物柴油技术。 中国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在整个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但其发 展潜力巨大,尤其应考虑到生物能源的CO2 减排效 应显著。但是存在的问题很多,包括: 原料供应瓶 颈问题、生物质合成生物柴油过程的污染较大、生 物制氢过程的产氢效率低及氢气收集困难、沼气 发酵过程的发酵效率低及持续运行能力差等。 2 能源利用相关的环境污染控制研究现状

2.1 能源利用相关的环境污染状况

综述 Survey

第32 卷 第4 期 2010 年4 月 Vol. 32 No. 4 Apr 2010 12

能源和环境息息相关,能源的利用严重影响

着环境的构成和质量。中国能源结构目前以煤为 主,煤的深度开采与能源化利用导致了突出的环 境污染。石油大量开采与能源化应用,特别汽车工 业和炼油过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甚为严重。

2.2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进展

近年来中国在由能源消费引起的大气污染控

制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措施与技术进展 包括: 提高能源使用技术水平,包括废气废热回 收、热电联产、炉窑改造、能源管理体系的采用, 安装高效能耗设备,采用和推广先进的煤炭加工 技术等; 开发环境友好的替代能源; 从政策层面, 调整经济结构,降低工业比例。目前对SOx 以及PM (可吸入颗粒)的在线监测与控制取得初步成效, 下一步的控制重点是N O x,C O 2。研究方法上实现 了由宏观到微观、由城市小尺度到区域甚至全球 性大尺度发展,研究内容由单一因素到多元因素 的转变; 该领域的前沿课题是在原子、分子及活性 化学物种水平上研究它们在大气环境中的行为、 变化过程与环境效应或包括生态效应。

2.3 碳减排和碳捕集(CCS)技术与进展

CO2 减排的关键措施涉及节约能源、提高能源 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替代能源和CO2 处置利 用。目前中国已具备工业化或正在大力研究的技 术,包括: 溶剂吸收法、吸附法、膜法、生物吸收 法等。溶剂吸收法适合于大规模CO2 捕集潜力的一 种技术方案,但其也存在着有些溶剂具有毒性、溶 剂需要再生、捕集工艺复杂等问题; 膜分离技术虽 然已经有很多比较经济的应用实例,但是对于大 规模的CO2 捕集系统,在成本与可靠性要求上还有 较大的差距; 变压吸附法(P S A )具有工艺过程简 单、能耗低等优点,可用于各种气体的分离,能够 从合成氨变换气以及窑炉气中脱除和回收CO2; 生 物吸收法在达到CO2 减排的目的同时还能提供新的 燃料,但是会受到处理规模和地域的严格限制。 据此可看出,各种碳减排和碳捕集技术都有

各自的应用范围,选择合适的工艺是实现碳减排 和捕集的重要保障。C C S 的技术难点不突出,但 过高的能耗与成本是其应用的巨大阻力。因此开 发低成本、能耗低、无新污染的C C S 工艺成为核 心课题。中国正在天津示范燃煤发电厂的C C S 技 术,有望2010 年底投入运行,为CCS 技术的应用 提供第一手经验与数据。

2.4 固体废物控制技术与进展

中国2008 年各类固废的总排放量达到了50 多

亿t ,主要包括粪便、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 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不仅占用大量土地,且严重 污染水体、大气等生活环境。目前垃圾处理的方式 主要有: 填埋、焚烧、堆肥。垃圾处理方式的不当, 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且导致能量与资源浪费。 中科院选择国内19 家垃圾焚烧厂调研二恶英排放 发现,1 9 个样本焚烧炉的二恶英/ 呋喃物质的排 放量在0.042~2.461 间,平均值为0.423。16% 的厂家达不到中国标准,近70% 的厂家达不到欧洲 标准。所以合理有效地处理和利用固体废物,是减 少温室气体等环境污染物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 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中国固废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逐步完

善,处理技术不断进步,处理装备逐步升级。主要 措施与技术进展包括: 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封闭式 集中转运、卫生填埋技术、先进焚烧发电技术、热 解气化技术、综合堆肥技术。所关注的重点为: 垃圾 填埋场的C H 4 回收利用、垃圾渗透液的处理、垃圾 恶臭的控制、燃烧效率及稳定性、CO2 减排、垃圾焚 烧烟气净化及二恶英控制、废物处理全生命周期评

价及清单研究。此外,开发餐厨垃圾和分类收集的 有机垃圾的专用技术,如厌氧消化等生物处理技术; 在政策层面,制定适宜的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政 策和法规,引导群众对垃圾实行分类及回收利用。

2.5 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进展

与能源利用相关的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涉及:

能源加工转化过程中的污水废水、洗煤水、采煤地 下水,此外水厂和污水厂的节能或使用低碳能源, 导致污染物减排,也可归于水环境污染控制。具体 控制技术包括:

污水资源化技术 包括地下水原位修复、生产

污废水零排放技术; 受污染的采煤地下水净化后重 新回灌入含水层,防止地下水污染及地面沉降; 采 用絮凝、沉淀技术回收洗煤废水中的煤尘,实现洗 煤水闭路循环; 采用中和、絮凝、沉淀、过滤等技 术,实现火电厂脱硫废水的资源化; 通过燃烧前、 燃烧中和燃烧后控制,最大限度将煤炭和石油中 的重金属转移到废水中,通过吸附沉淀或离子交 换技术去除,实现废水资源化。

水厂、污水厂节能技术 发展先进的污水处理

技术; 优化工艺参数和运行条件; 采用变频控制技 术,降低设备电耗; 采用低碳能源代替水厂、污水 厂的传统能源。

Survey 综述

Vol. 32 No. 4 Apr 2010 第32 卷 第4 期 2010 年4 月 13

水环境控制技术目前仅限于减缓环境污染和

生态恶化,而恢复环境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 我们的终极目标,因而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研究方 向逐渐向以水生态系统保护和功能恢复为目标的 环境技术方向发展; 环境模型、自动检测系统以及 突发事件的预警系统等是技术研发的主要对象; 已 有技术系统的完善与集成是当前中国水污染控制 领域的主流趋势。

2.6 煤矿与油田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进展 中国近年来煤矿与油田污染控制的管理法规

逐步完善,清洁生产日益受到重视,污染控制的主 要技术包括: 含煤含油污水资源化技术: 矿井废水、 采油污水经深度处理后回用于生产过程或生活杂 用; 含煤含油污泥的综合利用技术: 将含油或含煤 污泥处理后制成含煤添加剂,作为锅炉等加热设 备的燃料; 煤矿油田大气综合治理技术: 收集采煤 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采油期间释放的油气,进一步

处理后作为燃料; 煤矿油田生产噪声的综合治理技 术及设备集成研究。

煤矿与油田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应与废

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相一 致,同时要加大采煤采油生产噪声的综合治理技 术及设备集成研究的投入。

3 结语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

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国正处 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不可能以牺牲经济发展来 减少碳排放,因此更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发 展低碳经济,向无碳经济迈进。中国发展低碳能源 技术,必须正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注重化石能 源的洁净高效转化利用、节能减排、污染控制技 术; 从战略上又必须坚持以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 以优势能源代替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代替化 石能源的方向,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 的比重。在政策措施保证方面积极拓展制度创新, 从国家层次、省级层次、城市层次以至企业层次各 个方面为低碳经济、低碳能源技术、污染控制技术 道路制定政策法规,提供有力保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