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的定稿,优秀的范例

关于我国经济依附式增长的几点思考

——文献综述

学生:,09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商学院经济系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定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回顾

国际贸易分工的理论依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如下:

(1)支持国际贸易的理论

    1、绝对优势(成本)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交换是人类的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而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亚当·斯密的结论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基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的绝对差异,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2、比较优势(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 ,便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够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由个人推及国家,李嘉图认为,国家间也应该按照“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是有利 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是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应当专门生产最为有利的商品,后者应当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够生产的更为多的产品 ,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所以一国只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即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 ,进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 ,便可获得实际利益,这个理论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基石。

   3、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是当代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E·赫克歇尔(E·Heckscher,1879-1952)和B·俄林(B·Ohlin,1899-1979)提出来的,因此又叫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hscher-Ohlin Theory)。此理论认为,各国资源条件的不同,也就是市场要素供给情况的不同 ,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简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的比较优势的原因中,赫-俄定理认为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或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

(2)反对国际贸易的理论

   1、重商主义理论

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斯塔福(W·Stafford,1554-1612)和法国的孟克列钦(Montchrestien,(1575-1622))认为,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顺差,外贸活动中应当保持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让金银注入本国并将其窖藏起来,同时阻止全国金银货币外流,以此实现国家力量的增强。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曼(Thomas Munn,1571-1641)认为要保持外贸顺差,但是是外贸总额的外贸顺差,不必使对每个国家的每笔交易中都保持顺差,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张主要是:立法手段控制货币流动,严禁金银外流,国家垄断外贸,实行关税保护,课以重税,奖出限入,支持和鼓励本国工业发展。

 2、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7- 1804)作为美国独立后第一任财政部长,于1791年12月向国会提交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的主张。他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很难保持其独立地位,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美国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无力与英国,法国等的廉价商品进行自由竞争,实行保护关税制度的目的是使美国新建立的工业得以生存、发展、壮大。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保护贸易理论的倡导人——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在他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提出了阶段保护理论,该理论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为依据,以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兴衰史为佐证,猛烈抨击了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学说,建立起了一套以保护关税为核心、以阶段保护为特点的,为落后国家提供保护贸易政策依据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他指出,保护制度是使落后国家在文化上取得与那个优势国家同等地位的唯一方法,保护关税政策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国家干预,促进国家综合生产力的发展,保护关税的主要对象是工业部门,对工业的保护是有选择的,国家应当选择那些目前处于幼稚阶段的受到竞争的强大压力的,但是经过一段时期的保护和发展能够被扶植起来并达到自立程度的工业。

3、超保护贸易理论

凯恩斯(J·M·Keynes,1883-1946)在《通论》及《劝说集》中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凯恩斯及其追随者认为在失业普遍和大量存在的现代社会,贸易收支是不可能自动调节实现平衡的,国际贸易必然会出现贸易逆差或顺差。如果是逆差,本国黄金外流将导致国内利率提高,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和因利率提高而导致的投资成本上升,使资本边际效率下降,这一切会压缩本国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使就业率下降,经济活力减弱,危机程度加深。但是如果是贸易顺差,情况完全相反,外国黄金注入将导致国内利率下降,国内商品价格上升和因利率下降而导致的投资成本下降,这一切会使资本边际效率提高,由此扩大本国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使就业率上升,经济活力增强,危机程度减轻或消失,甚至出现经济调整增长的繁荣景象。故而凯恩斯及其追随者力主政府加强对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干预,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扩大出口,保持贸易顺差,实现充分就业。

4、战略性贸易理论

二战以来,因为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的发展,跨国投资成为经常现象,“里昂惕夫之谜”使经济学家对各种新的贸易理论进行反思,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对各种新的贸易理论进行综合的趋势,我们将这种综合的成果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 Theory),格罗斯曼(G·Grosman)、斯本瑟(B·Spencer)、布兰德(J·Brander)与狄克西特(A·Dixit)等人在此基础上,以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以产业组织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为研究工具,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Strategic Trade Policy)。该理论指出,在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本身的运行处于一种“次优”的境界,这种次优的境界并不能保证潜在收益一定能够实现,适当的政府干预或许有可能改进市场的运行结果,从而论证了政府贸易干预的合理性,提出适当运用关税、补贴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有利于一国贸易利益的发展。

(二)国外的研究状况

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外学者都作了深入的研究。Balassa(1978)利用11个工业化国家在1960-1966年和1966-1973年期间的数据,运用秩相关对实际GDP平均增长与实际出口平均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分析,得出,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John Thornton(1996)对1895-1992年的墨西哥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墨西哥的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存在着正向的关系。Francisco F·Ribeiro Ramos(2001)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1865-1998年的葡萄牙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进出口与葡萄牙的经济增长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但是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之间不存在关系。Oscar Afoso(2001)指出,古典经济学认为国际贸易对经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直被忽略,直到上世纪60年代,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引入,才使得我们对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Galina An,Murat F,Lyigun(2004)用1970-1990年8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技术密集型的产品的出口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Wong Tsen(2006)通过对中国1952-1999年的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国际与经济增长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Schularick·M和Solomon·S(2009)通过对1870-1914年的历史经验数据研究发现,保护贸易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但是进入19世纪以来,税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大,国际贸易及其它的一些外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

(三)国内的研究情况

林毅夫、李勇军(2001)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进出口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区分了进出口在经济运行中的不同作用,结果表明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的关系。魏巍贤(1999)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技术对1985年第一季度到1997年第四季度的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出口到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1%左右。陈家勤(1999)、郭华(2005)采用进出口依赖程度及进口GDP增长弹性这两个经济指标来分别衡量一国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以及进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影响程度。许连和、赖明勇(2002)利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检验了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在中国的情况,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和贸易条件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存在出口增长到GDP的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赖明勇(2003)等研究认为,在“新贸易理论”与“新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分析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时,探讨了出口贸易是如何通过技术外溢促进国内技术进步而最终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吴振宇等(2004)研究表明,进口对GDP有一定的贡献作用,而且在投入-产出模型中分析了不同进口商品的结构对GDP贡献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李明开(2004)研究认为必须从长期供给的角度来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外贸与经济增长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王益(2007)通过对1980-20##年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进口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合理地增加进口对GDP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李春顶(2009)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出口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孟友媛(2010)通过理论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规模经济以及专业化分工实现的。马章良(2012)通过对中国1980-20##年的板本数据分析,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得出中国经济增长与出口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出口增长和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不是出口的原因,进口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不是进口的原因。

我国自主创新战略提出后,学术界对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的研究较多,但是有实际内容的文献比较少。李晓力(2005)认为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是科技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吴晓波,孙顺成,马虎兆(2007)分别提出了不同口径的技术对外依存度的测试方法,并利用这测度方法对我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技术对外依存度的现状、原因进行了研究。

关于我们参与国际分工的弊端,已经有很多学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是以市场换技术,希望在开放市场的同时,能够引进比较适宜的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不断没有引进我们想要的技术,我国的实际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减弱。陈杰、乌妮娜(1999)的实际调查发现,跨国公司在华实际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有限,引进外资优惠政策很难引进技术(1)。郭熙保、肖利平(2007)分析指出,我们引进技术的战略实际实行时变成了引进外资,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有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自主创新水平是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庄子银(2003)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实际限制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重要原因。颜鹏飞(2009)指出,我们有求于别人而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大生产管理经验,在初始阶段不可能讲对等的双赢而只能是依附性双赢,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我们要尽快地跨越这一阶段,否则,长此以往就会从商务领域的依附导致外交事务、政治事务等多方面的依附,应该谨防依附型发展。张杰(2011)用实证检验发现,我国因寻租等原因,导致要素市场扭曲,在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越深的地区,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企业R&D投入的抑制效应越大。

三、研究评述

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无庸置疑,我们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目的是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国内经济增长,而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我们发展国际贸易的理论依据,是我们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的起点,这几个理论是支撑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基石,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国际贸易。我们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要融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但是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使我们这些后发国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天然的劣势,我们不能像西方主流的经济理论所言,实行完全的自由市场机制,实行必要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合理的,这些政策的理论源泉就是重商主义,幼稚工业保护理论,超贸易保护理论,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对于我们这个走市场经济体制配置资源方式不到半个世纪的国家,如何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是每个经济工作者,甚至每个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民族的自立自强靠的是自己,我们不能将发展的主动权放在国外,听任分工理论的指挥让我国处于产业链条的底端,我们要力争上游,在不利的国际贸易旧秩序中不断前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微笑曲线中改变地位,向利润链条的上游行进,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发展外贸有利经济增长,这个结论为理论和实证无数次的说明和验证。但是外贸可能让我们的生活改善的同时,我们与西方的差距可能在不断拉大,我们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并没有随之增长,或者我们的实际能力在与先进国家不断拉大!也就是说在发展的同时,我们陷入了比较优势的陷阱中。我们的增长是依靠的西方的自由市场理论,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西化,我们的先进技术大部分来自西方,什么东西都是进口的好!四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在哪里?

                                                                                                          20##-3-5

参考文献:

(1)陈飞翔、胡靖:《利用外资与技术转移》,经济科学出版社,20##年。

(2)方勇、张二震:《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经济发展》,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年第5期。

(3)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年。

(4)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年。

(5)庄子银,杜娟: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与经验分析,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6)郭熙保,文礼朋:WTO规则与大国开放竞争的后发优势战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8)。

(7)林毅夫,张鹏飞:适宜技术、技术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Z],北京: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文稿 NO:20050004,2005。

(8)郭熙保,张平:对我车经济体制改革争论的回顾与思考,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东亚的经济增长——基于APEC视角的实证分析。

(9)郭熙保,肖利平:技术转移、自主创新与技术追赶方式转变,华贵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院),2007(4)。

(10颜鹏飞,李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及其向科学发展的转型,理论探讨,2009(1)。

(11)颜鹏飞,戚义明:论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6)。

(12)颜鹏飞:坚持独立自主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构建创新国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13)庄子银,杜娟: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收益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3(2)。

(15)白玲: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3)。

(16)胡俊文:国际贸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

(17)李盾:自主创新战略下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国际贸易问题[J],2009(9)。

(18)吴晓波,章威:对技术依存度的再认识,浙江经济[J],2007(4)。

(19)马章良: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分析,国际贸易问题[J],2012(4)。

(20)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管理世界[J],2003(7)。

   (21)唐晓燕:适宜技术引进与产业技术创新:以制造业为考察对象,求索[J],2011(1)。

   (22)李鸿阶,张元钊: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及其政策建议——基于中国31个省市的实证分析,发展研究[J],2012(2)。

   (23)陈雨柯:中国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J],2012(2)。

   (24)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20##年中国创新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