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园设计说明书

小游园设计说明书

一、项目概况。

此项目位于2个居住小区之间,邻近河道和城市道路,地块略成梯形,地势比较平坦,沿河道自然环境保留比较完整。它的建设有利于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活动场所。

二、设计构思。

由于此项目位于2个居住小区之间,为了满足小区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故将整块地分为娱乐活动区、老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健身区、观赏区、休息区6大区域。供人们休息、交流、锻炼、夏日纳凉及进行一些小型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此处地方自然环境优美,设计中考虑尽量保持原来的自然资源,使之成为小区居民的一个良好的休闲活动场所。在原有的人文和水文的基础上造景,坚持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为主,意在将此地打造成一个虽为人造,宛如天成的感觉,游人和小区居民置身其中的时候,感觉到的是和自然的亲近和完全的放松,使人流连忘返。

三、设计主导思想。

本次设计主导思想以简洁、大方、自然;美化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得绿化和周围建筑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其设计特点有:

1. 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当地居民的不同要求创造一个优雅自然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游园的设计思想。

2. 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做到四季有景

3. 绿地中道路力求通顺、流畅、方便、自然、实用。已达到使人身心愉悦的感觉。

四、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可人环境,体现人为生态。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因此首先考虑使用者的的要求

2.“以绿为主”,设计中主要采用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中配置高大乔木,茂密的灌木,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

3.“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

在本次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项目分析:

1、功能分区

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特点将休闲游园划分为6大功能区:

(1)老人活动区:老人是游园的主要游人,而老人主要在园内是以锻炼、休闲为主所以老人活动区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尽量营造随意悠闲,怡然自得的环境。

(2)儿童活动区:儿童和成人也是主要游人,儿童有些还是需要照顾,所以儿童区设在离成人活动区(健身区和娱乐活动区)较近的地方。以便保证儿童活动的安全。

(3)娱乐活动区:位于入口的景观视线上,是较大面积的铺装广场,是人们在园区内主要的活动地带,有众树木和草坪草等众多园林景观内容,是游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4)健身区:供周边的居民锻炼休闲用

(5)观赏区:设计了各种的景观元素,是人身处其中感受到一种美感和放松。

(6)休息区:设置有休闲座椅,布局形式简洁,和遮阴的花架和亭子,都是很好的休息场所。

2. 流线分析

游园在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还必须保证生态安全,其次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上设计的路线,力争具有实用性和连贯性,满足集散要求。西面有公路,所以设置了主要出入口,给出集散区,用以疏导交通,同时也给出了休息设施,以满足游人的休息需求。

3、入口设计

入口位于西面的道路旁,车辆的行人都可以方便进入场地内。设立标志性强的花卉图案,形成视觉焦点。流线上自然过渡到休闲广场。

六、种植设计

为使设计中充分表现绿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居住环境,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方式,充分发挥植物形体,色彩和季相等自然美的作用创作“意、趣、神、色”兼备的园林小游园。植物配置上采用了常绿乔木:柳杉、天竺桂、乐昌含笑、香樟、杜英、女贞、紫楠、、棕榈、桂花等。观花植物:红梅、芙蓉、紫薇、腊梅等。

在休息区花架和亭子周围种植了一些乔木、棕榈等,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夏天可遮阴,冬天可向阳。

在考虑植物配置的多样化的同时,我们也大量采用了有益身心的植物品种,例如,雪松(四季常绿、具有防尘、减噪作用),龙柏(防尘、减噪作用),小叶女贞球(四季常绿,隔音),等。

 

第二篇:小二型水库设计说明

第一章 综合说明

1.1 绪言

××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区位于距××县城星沙镇73千米的金井镇境内,涉及××农村的付家咀、冯家垅、响塘等10个村民小组。规划区面积为133.7公顷。

在××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项目的规划设计。××县国土局组织测绘了项目区1:2000(含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图;××县国土资源局、金井镇人民政府、金井镇国土所及惠农村的密切配合下,项目规划设计组主要成员对项目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土地利用现状、现有基础设施状况、灌溉水源地等进行了详细的实地勘察,并收集了××县及项目区内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林业、水利、环保、各种规划、社会经济状况及各种图件等资料,经过内业资料整理,为项目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1.2 水文与气象

项目区水资源较丰富。区内有大小山塘72处,小型闸坝5处;特别是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良好,且大部分可自流灌溉。因此,项目区土地整理的水源能够得到保证。但是,由于山塘河坝经多年运行,年久失修,垮塌淤塞严重;部分田块灌溉水源无保证。必须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日照较足,四季分明,生长季长。年平均气温17.2℃,无霜期275天左右,年降水量在1377.4毫米左右,与××县其他地区相比,降水量偏少。

在植物地理分布上,项目区属于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区。从区内条件分析,项目区完全适合亚热带长绿阔叶林的生长发育,但由于土地条件较好,

- 1 - 1

大部分土地已被垦殖,因此项目区内森林覆盖率较低。

1.3 地质

项目区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由西往东低矮山包与冲田相间,山头主要用途为园林地,冲田主要作物为水稻。北部临近金井水库处地势低矮平缓,主要用途为水田。项目区最高点海拔118.6米,最低点海拔76.4米,坡度在0~29.7度之间,为较典型的岗平地貌。项目区土质以白沙、砂壤、红壤为主,土层深厚,疏松好耕,适耕期长,适宜于粮油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

项目区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主要建筑物均属小型建筑,因此从工程地质条件看,项目区土地整理是可行的。

1.4 工程任务和规模

由于项目区无大面积较平坦土地,所以不宜进行大面积土地平整。 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完善其交通、水利设施,将其因势利导地建成交通便利、灌排畅通的高产田;对项目区西部、中部部分低坡园林地,因势利导地将其改造为水平梯田;采用灌排分设与灌排结合并存的排灌系统,保证90%以上耕地具有良好的灌排条件;阡陌相连的交通网络,方便农民及各种小型机械下地劳作。

工程规模及工程量:

该项目工程包括项目区土地平整,灌溉及排水沟渠土方及防护工程及配套水工建筑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

- 2 - 2

土地平整工程量:田块规划设计中的工程量主要是水平梯田土地平整工程量、废弃河沟填平及水塘修整工程量。水平梯田土地平整及废弃河沟、山塘填平土方工程量为118215立方米,修筑田坎挡土墙浆砌石工程量为160.55立方米。

水塘修整土方工程量为塘埂土方填筑1221立方米,预制六方块护砌102.94立方米,浆砌石挡土墙78.84立方米。

渠道工程量:共设计农渠24条,全长8.17千米,人工土方工程量为3108.99立方米,防护工程量为D80U型槽1306米,D40U型槽4007米,D30U型槽2858米,浆砌片石2049.10立方米,压条砖8646米,机械土方挖填580立方米,Φ300预制砼承插管475米。

溪沟工程量:斗沟1条,农沟4条,全长1.196千米,无名溪一段,土方工程量为机械土方2820.4立方米,人工土方706.2立方米,预制六方块护砌139.54立方米,干砌块石191.0立方米。

水工建筑物工程量为:C15混凝土47.79立方米,C20混凝土16.4立方米,钢筋500.5公斤,浆砌石62.64立方米,砖砌体3.5立方米,300mm预制混凝土管79米,600mm预制混凝土管26米,止水橡皮48.9米, 4KN螺杆式启闭机6台。2.2KW深井泵1台。

道路工程量:道路总长15.877千米,土方工程量为挖方6965立方米,填方10235立方米,借方8983立方米,弃方5713立方米;防护工程量为浆砌石田路分家墙473.1立方米;路面工程量为C30混凝土1152立方米,泥结碎石路面4745.46立方米。

- 3 - 3

1.5 工程布置

工程布置见××农村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图。

1.6 施工工期安排

项目计划在20xx年春季完成。

1.7 主要工程量及投资

项目总投资303.78万元,各项费用的组成分别为:

工程施工费261.37万元,占总投资的86.04%;设备及装置性材料购置费1.9万元,占总投资的0.63%;其它费用31.89万元,占总投资的10.50%(其中前期工作费18.30万元,占总投资的6.02%;竣工验收费7.84万元,占总投资的2.58%;业主管理费用5.75万元,占总投资的1.89%);不可预见费8.63万元,占总投资的2.84%。

第二章 设计基本资料

2.1农业、气象、经济

2.1.1农业、气象、经济资料来源

此次规划设计所采用的农业、气象、水文等资料除在罗岭桥水文站及项目区现场收集的外,主要来源于:

1《××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xx年)》;

2《××县农业区划》;

3《××县土壤志》;

- 4 - 4

4《××县水利志》;

5《××县统计年鉴20xx年》;

6《××县金井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xx年)》;

2.1.2农业、气象、经济条件

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日照较足,四季分明,生长季长。年平均气温17.2℃,无霜期275天左右,年降水量在1377.4毫米左右,与××县其他地区相比,降水量偏少。

在植物地理分布上,项目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从区内条件分析,项目区完全适合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长发育,但由于土地条件较好,大部分土地已被垦殖,因此项目区内森林覆盖率较低。

项目区包括该村境内10个村民小组的大部分土地面积。耕地总面积93.31公顷,人均耕地0.064公顷。项目区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11。该村虽地处偏僻,但集体经济发达。惠龙食品公司是××县有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的刀豆和藠头远销日韩,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20xx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

2.2水文

项目区水资源较丰富。区内有大小山塘72处,小型闸坝5处;特别是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良好,且大部分可自流灌溉。西北部的半冲水库可作为项目区的补充水源。因此,项目区土地整理的水源能够得到保证。但是,由于山塘河坝经多年运行,年久失修,垮塌淤塞严重;部分田块灌溉水源

- 5 - 5

无保证。必须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2.3 工程地质

项目区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由西往东低矮山包与冲田相间,山头主要用途为园林地,冲田主要作物为水稻。北部临近金井水库处地势低矮平缓,主要用途为水田。项目区最高点海拔118.6米,最低点海拔76.4米,坡度在0~29.7度之间,为较典型的岗平地貌。项目区土质以白沙、砂壤、红壤为主,土层深厚,疏松好耕,适耕期长,适宜于粮油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由于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均属小型建筑,因此从工程地质条件看,项目区土地整理是可行的。

第三章 工程任务及规模

3.1工程任务

由于项目区无大面积较平坦土地,所以不宜进行大面积土地平整。 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完善其交通、水利设施,将其因势利导地建成交通便利、灌排畅通的高产田;对项目区西部、中部部分低坡园林地,因势利导地将其改造为水平梯田;采用灌排分设与灌排结合并存的排灌系统,保证90%以上耕地具有良好的灌排条件;阡陌相连的交通网络,方便农民及各种小型机械下地劳作。

3.2工程规模

为完成上述工程任务,新建15条生产路;改建2条支路,7条田间路,

- 6 - 6

7条生产路。其中支路2系由田间路改造而成,以满足村民生产与生活需求。改造原有排灌系统,新挖深井一口,新建1座抽水机站,新建及改建农渠24条,斗沟1条,农沟4条;河溪改造闸坝5座;跌水2个;农渠分水至田块的简易分水闸426个;农渠上的节制闸53个;河溪水进农渠进水闸5个;渠道、排水沟穿支路、田间路和生产路的过水涵37个;从骨干塘放水至农渠的放水涵5个;田间路、生产路跨河溪、斗沟小桥9座。因地形所限,农渠过居民宅基地及公路埋设暗管2处。保证项目区90%以上耕地的灌排条件。

3.3工程量

土地平整工程量:田块规划设计中的工程量主要是水平梯田土地平整工程量、废弃河沟填平及水塘修整工程量。水平梯田土地平整及废弃河沟、山塘填平土方工程量为118215立方米,修筑田坎挡土墙浆砌石工程量为160.55立方米。

水塘修整土方工程量为塘埂土方填筑1221立方米,预制六方块护砌102.94立方米,浆砌石挡土墙78.84立方米。

渠道工程量:全长8.17千米,人工土方工程量为3108.99立方米,防护工程量为D80U型槽1306米,D40U型槽4007米,D30U型槽2858米,浆砌片石2049.10立方米,压条砖8646米,机械土方挖填580立方米,Φ300预制砼承插管475米。

溪沟工程量:斗沟1条,农沟4条,全长1.196千米,无名溪一段,土方工程量为机械土方2820.4立方米,人工土方706.2立方米,预制六方块护砌139.54立方米,干砌块石191.0立方米。

- 7 - 7

水工建筑物工程量为:C15混凝土47.79立方米,C20混凝土16.4立方米,钢筋500.5公斤,浆砌石62.64立方米,砖砌体3.5立方米,300mm预制混凝土管79米,600mm预制混凝土管26米,止水橡皮48.9米, 4KN螺杆式启闭机6台。2.2KW深井泵1台。

道路工程量:道路总长15.877千米,土方工程量为挖方6965立方米,填方10235立方米,借方8983立方米,弃方5713立方米;防护工程量为浆砌石田路分家墙473.1立方米;路面工程量为C30混凝土1152立方米,泥结碎石路面4745.46立方米。

第四章 水资源平衡分析

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4.1.1降雨、径流

项目区位于××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春末夏初多雨,伏秋多旱。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09.4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一般集中在4-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3%以上。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2052.6mm(19xx年3月),是多年平均的1.36倍。最小年降水量1015.8mm(19xx年),仅为多年降水量的0.67倍。

区内多年平均径流深727.4mm,径流系数0.48,径流由降水产生,径流分配也不均匀,4-9月 径流量中全年的77.9%。项目区典型年降水量月分配情况见表4-1

- 8 - 8

项目区典型年降水量月分配情况表 表4-1

小二型水库设计说明

4.1. 2地表水资源

项目区地表水资源包括惠农村境内产水。流经项目区的小河流发源于惠农村,项目区以上集雨面积4.8平方千米,根据项目区邻近的螺岭桥水文站实测径流资料(1959-2000),采用水文比拟法计算。项目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77.8万m。

(1)河坝供水量 W河=0.1FHaη

式中W河---河坝产水量 H---月降雨量 F---集雨面积 a--- 径流系数 η---径流利用率,取0.8

- 9 - 9

3

(2) 山平塘供水量

项目区有山平塘42口,有效容积26万方,计算式如下: W塘=NV

式中W塘---河坝产水量 V---山塘有效容积

N---复蓄次数,孤立塘,干旱年取0.9;长藤结瓜塘,干旱年取1.1。

(3)水库供水量

小(二)型水库2座(半冲、龙头庵水库),有容库容15万m,根据调查资料,可用于灌溉项目区的有水量在平水年、偏枯年、枯水年分别为7.8万m、6.6万m、5.8万m。

4.1. 3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强风化花岗岩裂隙水,含水不均匀。项目区风化作用强烈,残坡积层厚达20-50m,有利于地下水渗透补给,受地形影响,地下水循环较为缓慢,但是并不影响水质。地下水由降水和灌溉回归水等所补充。地下水资源计算方法,采用地下径流模数法计算,地下径流模数取值采用螺岭水文站多年平均最小月径流量与其控制面积的比值计算,M=0.14地下根据项目区水文地质情况,计算公式为:

Q=86.4MF

323333计算得项目区地下水为0.00112 m/k m。

4.2设计年需水量计算

4. 2.1用水现状

- 10 - 10

项目区现状土地总面积 公顷,其中耕地面积 公顷。项目区用水主要为农田灌溉用水,耕地靠小型水库、山平塘、河坝灌溉。区内水利设施尚不完善,灌溉保证率较低。

4. 2.2设计年需水量预测

整理后项目区耕地面积为 公顷。项目区用水仍主要为农田灌溉用水,居民用水主要靠地下水,项目区其它需水量极少,预测时可不予计算。

农田灌溉需水量根据项目区各种作物组成及灌溉制度进行计算,项目区以种植水稻和蔬菜为主。根据《湖南省单、双季稻多年平均灌溉定额等值线图》及《湖南省单双季稻灌溉定额变差系数等值线图》计算不同保证率水稻灌溉定额,蔬菜等经济作物灌溉定额根据临近地区有关资料确定。计算不同保证率各种作物综合净灌溉定额分别为8205 m/公顷(P=50%)、10027 m/公顷(P=75%)、10442 m/公顷(P=90%)。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采用0.9。

4.3水资源平衡分析

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8)应为85%~95%,本项目区水量较充沛,取90%。设计代表年19xx年。项目区主要由冲田组成,灌溉系统各不相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半冲水库水源结合山塘、河坝,灌溉A、B、I、J、K、L 区60.8公顷耕地;第二部分为C区的,主要由塘20等山塘结合斗沟-1供给,斗沟1上游积雨

- 11 - 11 333

面积为0.5平方公里,水量见4-3表;第三部分是喻家段河、塘33等山塘为主要水源,龙头庵水库为补充水源,灌溉D、E、F、G、H五个区的30公顷耕地,喻家段河上游集雨面积1.8km,年产水量为87万m。根据项目区需水量、区内水利设施可供水量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水量调度原则;先用河坝水、山平塘灌溉,后用水库水。计算结果见表4-2、表4-3、表4-4。

从以下各表可知,经水量平衡分析,项目区设计年(P=90%)水源水量能满足灌溉要求

表4-2 A、B、I、F、K、L区水量平衡表(90%) 单位:万m

小二型水库设计说明

3

2

3

小二型水库设计说明

表4-3 C区水量平衡表(90%) 单位:万m

表4-4 D、E、F、G、H区水量平衡表(90%)

- 12 - 12

单位:万m

小二型水库设计说明

3

第五章 工程设计

5.1 工程总体布置

5.1.1总体布置原则 1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2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 3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4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5充分利用原有基础 6.公众参与的原则 5.1.2工程总体布置

为了达到上述规划标准,将项目区以支路、田间路包围的区域为依据划分为12个区。对D区、L区的部分低坡园林地进行平整,改造成水平梯田;其他各区完善其交通、水利设施,将其因势利导地建成交通便利、灌排畅通的高产田。

- 13 - 13

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角度出发,规划了干路1条,支路2条,田间路8条,生产路22条。其中已建干路1条,改建支路2条,田间路8条,生产路7条,新建生产路15条。项目区共有山塘72口,其中57口可作为主要灌溉水源。但其中有5口骨干山塘经过多年运行已严重淤积,影响到正常蓄水,需清淤衬砌。另外,该地区地下水特别丰富,2条小溪常年流水不断,也是很好的灌溉水源。当地农民在溪上建有简易小坝5座,以雍高水位,引水灌溉高程较低的农田。但没有闸门,开关很不方便。拟改造现有小坝,装上提升式闸门。西北部的半冲水库可自流灌溉部分农田,是项目区重要的补充水源。现有的引水渠道大部分是土渠,垮塌渗漏严重,需进行改造。

项目区共布置农渠24条,以保证农业生产灌溉用水。对所有渠道均用预制U型槽衬砌。为了满足项目区排水要求,结合原有排水沟,布置了排水斗沟一条,农沟4条,将田间多余水分排出项目区。C区有一块面积0.87公顷的茭凼,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成为冷浸田,无法耕作。拟在该区打一口深井,装上深井泵,抽至D区,使之成为新开梯田的灌溉水源。这样既能使冷浸田变为良田,又保证了D区新增耕地的水源。

5.2土地平整工程设计

5.2.1废塘及废沟的土地平整

5.2.1.1 废塘的土地平整

B区及C区共有废塘15口,面积0.614公顷,共需填土8932立方米。所需土方从附近高岸田及土地平整区调配,与水平梯田的土地平整配合进

- 14 - 14

行。工程量详见附表6-2。

5.2.1.2 G区废沟的土地平整

G区一条宽10-26米长300米的废弃沟道填平后可成为新增耕地来源。该河沟G区内的部分就近取高岸田土填筑;I区内的部分除就近从高岸田取土外还与塘61的修整配合进行。这样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增大了塘61的容积。从塘61挖取土方填到该河沟,直至河沟高程与邻近田块持平。

G区规划取土高岸田的面积为0.21公顷,挖取土方2510.86立方米,填筑土方2510.86立方米。I规划取土高岸田的面积为0.17公顷,挖取土方1485.28立方米,从塘61挖取土方1788.10立方米;填方3273.38立方米。

5.2.2新增耕地的土地平整

为了满足新增耕地的要求,对D区的D1、D2、D3田块,L区L1至L6田块进行土地平整,整理为水平梯田。水平梯田面积为9.78公顷。D区修建水平梯田的土方工程量为土方21098立方米。L区修建水平梯田的土方工程量为土方82231立方米。具体土方工程量计算见附表6-1

水平梯田区域的土地平整结合道路修筑进行,在水平梯田区域,设立2个取土点,在D区的D3田块设置1个,取土8716立方米;L区的L1田块设置1个,取土5811立方米;在这2个取土点共取土14528立方米,满足道路及废塘填筑借土要求。

梯田田坎高度最低1.23米,最高6.18米,田坎坡度根据田坎高度及土质情况确定。田坎高度大于4米的梯田田坎坡度为60。,田坎高度大于

- 15 - 15

2米的梯田田坎坡度为75。,田坎高度小于2米的梯田田坎坡度为80。

由于D3田块、D2田块、L3田块田坎过高,拟在坎脚设置工程量

1.5米高的浆砌块石砼挡墙,总长度160米,其中D3田块37米,D2田块38米,L3田块85米。具体结构尺寸见附图。

5.2.2.1.2典型田块土方工程量的计算

土方工程量的计算,以D3田块为例。其计算过程为:

(1)

(2)

(3) 找出该田块内等高线的代表高程, 在图上量出每一根等高线代表的面积。 假设一个平整后的高程H0,算出H0与每一个高程点的差,

即挖填深。正值为挖,负值为填。

(4) 用上述挖填深乘以相对应的面积,即得出每个代表高程挖

填的方量。

(5) 上述方量相加之和(正负相抵)即为借(正)弃(负)方

量。

(6) 用渐近法反复设定H0值,直至借(弃)方量为0。此时该

田块内土方达到平衡。

(7) 将每个代表高程挖填的方量中所有正值相加即为该田块挖

方量;所有负值相加即为填方量。

具体工程量见附表16。

5.2.3水塘的修整

在项目区有5口骨干山塘(塘20、27、45、60、61),担负着区内大部分农田的灌溉任务。经多年运行,均已塘埂垮塌,淤塞严重,实际容

- 16 - 16

量大大减少,极大地影响了调蓄功能,必须进行清淤衬砌。塘61由2口相邻小塘组成,拟合并成一口,并将塘埂修整成型。

塘边坡均采用1:2.0。边坡要夯实,并修整平顺。5口骨干塘塘埂面宽1米,坝坡迎水侧均用预制六方砖衬砌。对塘20在修整过程中采用挖填平衡的方式,不进行土方调配;对于塘27、塘45、塘60,修整所余土方全部用于临近路渠的借方;塘61修整所余土方全部用于I区废弃河沟的整理,平均运距为200米。

5.3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5.3.1灌溉渠道设计

5.3.1.1灌溉标准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项目区属水资源较丰富地区,作物种类以水稻和蔬菜为主,灌溉设计保证率为90%。

5.3.1.2灌溉制度与灌水定额

项目区以种植水稻和蔬菜为主,兼有玉米、油菜和柑桔等经济作物,根据《湖南省单、双季稻多年平均灌溉定额等值线图》及《湖南省单、双季稻灌溉定额变差系数等值线图》计算不同保证率水稻灌溉定额,蔬菜等经济作物灌溉定额根据临近地区有关资料确定。计算不同保证率各种作物综合净灌溉定额分别为8113立方米/公顷(P=50%)、9125立方米/公顷(P=75%)、10172立方米/公顷(P=90%)。

5.3.1.3 设计灌水率

根据项目区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灌水定额、灌水延续时间计算灌水率,推算项目区设计净灌水率为q净=.58立方米/秒/1000公顷。

- 17 - 17

5.3.1.4 渠道设计流量推算

项目区布置有24条农渠,渠系布置详见××农村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图。本项目区渠道数量较多,规模较小,渠道水源分散。渠道的配水方式:根据灌溉面积和农渠数量采用续灌或轮灌方式。

渠道灌溉设计流量:按灌溉面积、设计净灌水率、灌溉水利用系数推算设计流量。

设计流量计算公式如下:Q设=q净.A/η

Q设:渠道设计流量,m3/s

q净: 设计净灌溉率,m3/s/1000ha

A:灌溉面积

η系:渠系水利用系数,η系=0.8

推算的各级渠道设计流量见附表12。

渠道撇洪流量计算:农渠2、农渠5、农渠17傍山布置,按照总体规划,兼有排洪任务。撇洪流量采用××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经验公式计算,按10年一遇标准设计。

Qm = K·Fn

式中: Qm———设计频率的洪峰流量,立方米/秒;

K——径流模数,k=4.95;

n——面积指数,n=0.8;

计算得农渠2 Qm=1.940立方米/秒、农渠5 Qm=1.474立方米/秒、农渠17Qm=1.528立方米/秒。

5.3.1.5 渠道纵断面设计

- 18 - 18 系

渠道设计流量按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

Q=wc(Ri)1/2

Q:渠道设计流量

W:渠道过水断面面积

C:谢才系数

R:水力半径

C=1/n.R1/6

I:渠道比降 n:糙率

(1)渠道比降

项目区地形条件十分复杂,渠道纵坡多变。由于本项目原有耕地不作大规模土地平整,渠道比降基本不变动。在地形过陡的地方,设置跌水等建筑物。

(2)渠道设计水面线的推算

根据各级渠道的渠首水位,自上而下逐级确定。 农渠水位高出地面一般不少于0.2米,对局部高地允许与地面相平或稍低。

5.3.1.6 渠道横断面设计

本项目规划的24条渠道均用装配式预制U型槽加压条衬砌。糙率0.017。根据各渠道的比降,分别计算出每条渠道每段纵坡的设计流量,见附表12。同一渠道取最大流量作为选取不同型号U型槽的依据。项目区共采用两种型号的U型槽:农渠2、农渠5、农渠7采用D80型;其他渠道采用D40或D30型。

D80U型槽面宽926mm,高72mm,厚50mm;D40U型槽面宽54mm,

- 19 - 19

高36mm,厚50mm。压条宽24 mm,厚12 mm,每根长1米。结构尺寸及典型断面见附图。

农渠2、农渠5和农渠17在撇洪水位上加0.2米安全超高,其余农渠超高采用0.1米。经验算断面均满足过流要求。

农渠一侧为道路或田坎时,道路或田坎侧不设渠堤;靠田侧渠堤为压条宽,即24 mm。

渠道田侧用浆砌石衬砌,浆砌石边坡1:0.3。典型断面见附图QD-15-QD16。

农渠19有一段48米长过居民地,由于宽度限制布置成Φ30暗管形式,埋在生产路18下。农渠10有一段132米长,农渠24有一段295米长由于地面高程太高,为避免高渠道边坡采用暗管形式。暗管采用Φ30预制砼承插管。

5.3.1.7 渠道工程施工

(1) U型槽明渠施工

渠道施工应先确定渠道边桩,再按设计断面开挖,一般应由中心向外,先深后宽,分块分层开挖。填方渠道田侧浆砌石砌筑前,必须将表面上的草皮、树根、稀泥等清除干净,一般应清到硬底层。若不能,则应清到田面下30cm然后砌筑。田坎或道路侧用土填筑,填筑时应夯压紧密。田坎若较高,应将坡度削至1:0.5以上。在渠道附近取土时,取土坑与填方外坡脚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3米。填土厚度应根据碾压夯实工具确定,人工夯实时,以15厘米为宜,填方土料不应夹杂草皮、树根、砖块等。

(2) 暗管施工

- 20 - 20

生产路下的暗管管顶应低于路面高程0.5米以上。

相邻两节预制砼管之间,为防止渗漏需进行止水处理。在管底部设置 C15现浇砼台座,台座厚度20厘米、宽度40厘米;在管上部设置沥青油毛毡包裹,处理宽度为20厘米,型式为三毡两油。

5.3.3排水沟设计

5.3.3.1排水沟布置

项目区共布设排水斗沟1条,排水农沟4条。其中农沟3的布置是为了降低该处过高的地下水位,其他沟道均布置在地势低洼,田间雨水汇集之处。

5.3.3.2排水沟设计标准

按10年一遇标准设计

5.3.3.3设计流量计算

采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验公式计算,计算方法同渠道撇洪流量: Qm = K·Fn

式中: Qm———设计频率的洪峰流量,立方米/秒;

K——径流模数,k=4.95;

n——面积指数,n=0.8;

计算结果详见附表13。

5.3.3.4排水沟横断面设计

(1) 衬砌

农沟3排C区茭凼冷浸水,为防止垮塌边坡采用干砌石衬砌。沟

深1.2米,堤顶宽0.2米,坡比1:0.3。

- 21 - 21

斗沟10+500-0+764段除排山洪外,还通过节制闸3雍高水位,

将农渠17从半冲水库引来的水分至农渠18,因此还具有蓄水功能。所以将此段264米长的斗沟边坡用8cm厚预制六方块衬砌。

K区无名溪节制闸4以上至干路(长153米)段也同样具有蓄水

功能,所以除将之边坡修整成1:1外,同样用8cm厚预制六方块衬砌。

(2) 边坡系数

项目区为粘壤土,不考虑衬砌,取m=1。

(2)糙率:n=0.03。

(3)允许不冲流速:V不冲<0.8米/秒

(4)横断面设计

按梯形渠道实用经济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成果见附表13及设计图册。

5.3.3.5排水沟纵断面设计

(1)排水沟比降

排水沟设计比降一般与地面坡度接近,以减少过大的填挖方量。斗沟1比降分为3段:0+000-0+500为1/35;0+500-0+764为1/50;0+764-0+910为1/100。

(2)排水沟设计水位推算

本设计根据设计坡度从上向下推求,推算的排水沟设计水位见附表14。

5.3.3.6 排水沟施工

- 22 - 22

施工方法同渠道。

5.4水工建筑物工程设计

灌区渠道上主要包括水放水卧管、进水闸、节制闸、跌水、过水涵、盖板涵(小桥)、暗管、新建抽水泵站等建筑物。

放水卧管指5口骨干山塘放水至农渠的水工建筑物,因形似笛子,俗名“笛子管”。每口骨干山塘1个,一共5个。上部为带圆孔的梯级,每级高30cm;下部是一个消力池,俗名“金盆槽”,采用C20砼现浇。涵管采用预制砼管,管径视相应农渠灌溉面积分别采用Φ30cm和Φ60cm两种。

结构布置见图册SG-03,工程量见表附表7。

5.4. 2节制闸

为控制渠道及河溪水位、调节流量、保证配水及渲泄洪水,共布置有44个节制闸。按大小可分为两种:一种布置在河溪及斗沟上,尺寸较大,拟安装螺杆式手动启闭机,在规划图上按节制闸1到节制闸6标识;一种布置在农渠上,尺寸较小,结构简单,无启闭装置,未编号。

节制闸身均采用整体式结构,除门槽段局部范围内采用混凝土结构外,其余均采用浆砌片石结构。6个大节制闸中,除斗沟1上的节制闸3外,其余5个均已有浆砌石闸身,只需装上闸门及启闭装置即可。闸门为直升式钢筋混凝土平板门。施工时先剥除浆砌石表面的砼面层,再在底板及侧墙上锚入两排间距20cm的Φ12钢筋。然后浇筑砼桥墩及闸门槽二期砼。闸门一侧还应布置30cm宽的工作桥。节制闸1有闸门两扇,中间布

- 23 - 23

置30cm厚中墩;其余均只有一扇闸门,无中墩。

斗沟上的节制闸3是新建,应砌筑浆砌块石基础及八字墙。为使过闸水流平顺,减小水头损失,泄洪闸、节制闸上、下游均设置2.0米长扭曲面形式的翼墙。具体结构尺寸见图SG-07。

农渠上的小节制闸采用砼现浇,闸室长1米,闸室底板高程与渠道底板高程相同,闸身顶部与渠顶同高,闸身设4cm厚钢筋砼闸门。具体结构尺寸见图SG-01。工程量见表附表7。

5.4.3进水闸

从河溪引水至农渠时,为控制农渠水位,设置进水闸。区内进水闸共设5个,分别控制从节制闸1、节制闸2、节制闸4、节制闸5、节制闸6引水至相应农渠时的水位。具体位置详见规划图。进水闸型式为开敞式,进水口采用对称进口形式。闸身为现浇C15砼整体式结构,闸底板高程与农渠底板高程相同。闸室长1.0米,宽0.54 -0.93米,高0.48-0.84米。闸门采用直升式钢筋混凝土平板门,不装起闭架,手动启闭。典型设计见图册中图SG-01,工程量见表附表7。

5.4.5生产路跨斗沟、河溪盖板涵(桥)

生产路跨斗沟1,需布置盖板涵4座;生产路跨河溪,布置盖板涵5座,共9座。盖板涵净跨度为2-3米,根据实际情况,将盖板涵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盖板两端简支于盖板涵台上,盖板涵台为浆砌片石结构。盖板涵面板为钢筋砼预制板,面宽2米。结构布置见图册中图SG-04,工程量见附表7。

5.4.6渠、沟穿路过水涵洞

- 24 - 24

对斗沟、农沟、农渠穿越斗渠、农渠和路的情况,根据高程情况,将9处布置为过水涵洞型式。为减少工程量,方便施工,将这些过水涵洞设计为装配式涵管结构,涵管采用预制砼管,涵管直径为30厘米、60厘米两种,涵管购买商品管。洞身底板高程同渠沟底高程;进出口设1米长的浆砌片石渐变段,和渠沟进出口断面平顺衔接。相邻两节预制砼管之间,为防止渗漏需进行止水处理。在管底部设置C15现浇砼台座,台座厚度20厘米、宽度40厘米;在管上部设置沥青油毛毡包裹,处理宽度为20厘米,型式为三毡两油。结构布置见图册中图SG-02,工程量见表附表7。

5.4.7倒虹吸

农渠3过农沟1、农沟2和生产路4时,根据高程情况布置为倒虹吸型式,以利于渠、沟过水,并不影响道路交通。为减少工程量,方便施工,将过水涵洞设计为装配式涵管结构,涵管采用预制砼管,涵管直径为30厘米,涵管采用购买商品管,要求涵管的埋置深度低于沟底高程50厘米。为使涵洞和沟渠水流衔接,在涵洞进出口处分别设置砖砌体竖井,竖井下部和涵洞联结,上部和农渠联结。竖井平面尺寸为80厘米×80厘米,井壁和底板厚24厘米,底板高程低于涵底高程0.2米,顶部高程同渠顶高程。相邻两节预制砼管之间,为防止渗漏需进行止水处理。在管底部设置C15砼台座,台座厚度20厘米、宽度40厘米;在管上部设置沥青油毛毡包裹,处理宽度为20厘米,型式为三毡两油。结构布置见图册中图SG-06,工程量见表附表7。

5.4.8 跌水

灌区地形较复杂,为使上游渠道水流自由跌落到下游渠道,渠沟均

- 25 - 25

需设置跌水,采用单级的布置形式。其中斗沟1上一个,高度为0.7米。由上游进口联接段、控制堰口、陡坡段、消能塘和下游出口联接段组成,为浆砌块石结构。跌水进口段长0.9米,为渐变收缩扭曲面;控制堰口为单一的矩形宽顶堰,缺口宽0.2米;控制堰口下接1:1陡坡, 陡坡要求置于开挖土层上。陡坡下布置消力池消能,消力池长2米。平面布置为不扩散的形式,横断面为矩形;消力池后接 1米长渐变段与渠道联接。渠道上的跌水若干个,规模较小。结构布置见图册中图SG-05,工程量见表附表7。

5.4.8在工程实施时,为考虑灌溉需要,沿农渠每隔40米设一分水至毛渠的简易分水口,分水口共206个,为砼结构。

5.5 排灌电气工程设计

区内规划水泵两座,其中一座已建。拟建的抽水泵设在C区,为深井泵,目的是抽取C区茭塅的地下水灌溉D区的新增耕地。由于地下水的来水量没有准确的资料,参考当地经验,选取电机功率2.5KW左右的深井泵,扬程12米。

泵房面积2米×2米,高2.5米。供电线路采用380V三相四线,长度150米。

5.6 道路工程设计

该项目区规划道路分为四种规格,即干路、支路、田间路及生产路。

- 26 - 26

设计干路1条(已建),长2.02千米;支路2条,全长1.285千米,全部为改建;田间路8条,全长3.93千米,全部为改建。已建道路保持原貌。支路1路面宽5米,支路2路面宽4米;路面均采用C30砼现浇,过水田段两边均用浆砌片石砌筑田路分家墙。田间路路面宽4米,路面采用泥结碎石;过水田段两边用浆砌片石砌筑田路分家墙。为便于农民进行田间管理,布置生产路22条,全长8.55千米;路面宽2米,路面铺筑8厘米厚泥结碎石。

设立2个取土点,在D区的D3田块设置1个,取土8716立方米;L区的L1田块设置1个,取土5811立方米;在这2个取土点共取土14528立方米,满足道路填筑借土要求。

各条道路就近在取土场取土,借方综合运距为1千米。挖方除田间路3利用1512立方米外,其余均为挖田路分家墙基坑及清除表土,该部分土方就近丢弃在田块内,稍做平整即可。

道路填土前应清除表面软土(约20cm),并应做填前压实,路基填土除生产路以外,压实度要求不低于90%。

为保护构筑物,所有下穿田间路及支路的构筑物自路面起算埋置深度不小于50厘米。

道路纵横断面见设计图册中图DL01-06。

第六章 施工组织

6.1施工管理机构的建立

成立由××县国土资源局和金井镇政府组成的土地整理项目施工

- 27 - 27

指挥部,由常格亮局长和李立夫镇长任正、副指挥长,由常亿明书记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水利局、交通局、林业局、建设局及金井镇相应站、所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指挥部成员,亲临现场指挥。指挥部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严格施工质量标准。全过程、全方位的搞好施工过程中的决策指导、组织协调、工程管理、建设进度、物资供应、服务监督等项工作,保证项目建设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6.2施工计划

本项目计划在20xx年春季完成。

- 28 - 28

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