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总结

《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活动总结

——华清中学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暨华中学区德育交流活动

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进一步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5月x日晚,华清中学举行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暨华中学区德育交流活动,华中学区学校领导、师生代表及部分学生家长观看了本次演出。

本次活动以“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为主题。开场舞《五月的鲜花》拉开了活动的帷幕,青春的舞步格外动人,青春的歌声分外嘹亮,同学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传递着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正能量。晚会现场气氛活跃,高潮迭起,《祖国,你好》把整个晚会推向高潮,一首《华清颂》表达了华清学子对华清园的赤子深情,和对祖国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和祝愿。最后,晚会在所有演职人员的合唱《相亲相爱》的歌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活动的举行,为学生开展学习交流体验提供了契机,推动了华中大学区教育的蓬勃发展,学区学校的学生在交流中获得进步,在展示中增进友谊,在学习中积累经验,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华清中学团委

20xx年x月x日

 

第二篇:表演总结

大学一年半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般的一晃而过,还没来得及细细享受大学的激动,一眨眼3个学期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这中间,包含了激动,开心,失落,沮丧,汗水,喜悦。其实我想说这一年半的时间真的很累,原以为上大学可以很轻松,但事实上比高中生活还要累,各种累,累的这叫一个身心疲惫!但是收获也很多,并且从周围人告诉我和我自己的感觉我觉得这一年是我成熟最快的一年,与过去的我有天壤之别??

一年半的时间确实经历了很多很多,现在也就是目前我对作为一名演员的理解是,我觉得对于生活中的观察与体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想要把一个人物饰演的具有信服力,并在舞台上鲜活起来,让观众相信舞台上所发生的事情是真实可信的就必须对人物、事实、事件剖析清楚,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角色塑造!但是想要塑造好一个角色就离不开观察!想起这个观察,大一的第一节课就已经出现了!

大一第一学期带着新鲜感进入学校,开学的第一节课就是模仿,模仿一个明星,我觉得老师从第一节课就暗示了我们观察人物和塑造人物的重要性,后来进入到无实物阶段,一开始对无实物的态度很不以为然,觉得上台比划完了就行了,练得也少,琢磨的也少。后来我才明白,无实物练习作为演员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几乎包含了演员素质训练的全部要素。无实物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养成动作性想象的习惯,培养组织逻辑性行动、适应规定情景和在行动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现在上课回小品之后老师点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无实物没有练好。问老师怎么样解决舞台上的问题,老师说的最多一句话也是:回去练无实物!老师还让我们准备一个自己最拿手的无实物出来,所有人都不以为然,都觉得无实物练不好不要紧,到了人物模拟就好了,可是真要是到了观察人物呢?

大一的寒假就开始要我们去观察人物了,大一下学期的第一节课回课就是自己的观察人物,我寒假多次去各种地方观察一种人,拾荒者。这是在社会最底层的一类人,我观察这类人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觉得这些人的服装和外部特征上特点鲜明,首先抓住他们的外部特征,正因为如此,才会在第一节课上得到老师的认可,服装和道具乃至化妆准备的很充分,但是回课的过程中问题就来了,首先舞台动作没有目的性,重要的是根本就不相信自己是来拾荒的,看到垃圾桶里的食物直接就吃,可是食物是坏的,如果不是极度的饥饿的程度,怎么会拿过来就吃呢?第二,上场任务不明确,动作没有逻辑性,一会忙这个一会忙那个,手忙脚乱的,好了问题出现了,之前老师一再强调的无实物的问题出现了,道具再充分不会充分到最细小的地方,很多动作还是需要靠无实物完成的,就像刚上场擤鼻涕,那真是一个难受,本来设计旁边有棵树,可是树就要无实物,手就不知道往哪放了??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观察人物和现在的,我也确实发现了有所不同,之前看一个人就只会觉得这个人这件事吸引我那就看吧,看外部特征,外部特点什么。是绝对不会看更深的东西的,那么现在呢,我考虑之后觉得观察人的时候不仅看这个人看这件事还会去看这个人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干这些事,在干这些事的时候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的目的是什么,这其实就是经过这一学年学习所潜移默化养成的一种习惯了,看了东西不仅仅是要去看,还要去想要去挖掘里面最真实最隐晦的东西,这才能算得上是一个演员该做的观察吧。曾经自己考虑过演员要去上台演些什么东西就好比盖一幢摩天大楼,没有坚实的地基怎么行呢,而最前面提到的观察任务就类似于这样的根基,只有坚实打好了这样的基础,那么才能在以后的表演中游刃有余,无往而不利呀。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去做好最基础的观察人物呢?老师说对于演员来说表演是一辈子的事,研究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说明白表演到底是什么东西!作为一个演员我觉得要无时无刻的观察生活,是的,必须要观察还要观察得透彻,我觉得有2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我们有这样一基础,老师常说要常看书,我觉得是有道理的,我记得有段时间我看了很多书,心可以静下来了,表演起来的时

候也不是那么慌张了只是后来慢慢的也就没有坚持下去,我觉得大二下学期有时间的话一定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的计划,读该读的书读些名著多读,慢慢的就可以开始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了,作为一个演员文化修养在后来的人物塑造上一定会显得尤为重要的;二、丰富的社会阅历,这所谓的社会阅历也就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的点滴之事的积累,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和自身有很大差异的人物性格,这是对于日后的表演有相当大的帮助的。体验生活中和自身有很大差异的人物性格这就是为以后的人物塑造做准备了呢,每个人在表演的时候大多演的总是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物吧,一个演员不能老是演一个角色的,所以去观察一些与自己的人物不同的人,去琢磨他,去挖掘他,去模仿他,最后化身为他,把灵魂与他合为一体,那个时候再去把他表现出来就是自己而不是在做样子了。然而刚进入大二的时候我觉得这两点也正是我现在所缺乏的重点之一,首先作为从不是很好的高中毕业的我,从前过的是优哉游哉的日子,没有怎么看过什么书,没有很好的自我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我觉得很多事我还是很依赖老师给的东西而缺乏自己去探索些新的事物,那么文化底蕴就显得是很重要的了,何况以后解读30-xx年代经典剧本之时,那就更重要了啊。第二点是社会阅历,那就是我更缺乏的东西了,高中3年包括之前的几年,我几乎没有怎么与社会接触,所以生活阅历那就更别提了。那时候当我们进入戏剧学院,首先要学习的就是生活讲述,老师布置的观察生活练习,顾名思义就是把生活中所观察来的人和事情展现到课堂之上,从教学大纲方面就可得出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我们戏剧的道路上占有着多么重要的位置。可是当时觉得观察不好,那进入到双人交流肯定行啊,考前一直做到现在的就是双人交流啊??可是结果,结果就是,双人交流没有构思,构思不出一个合理的故事,有限的知识水平想不出一个合理的故事,都说表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是构思的时候就没办法把生活中的事联系都小品当中,还是不能在生活中好好地观察,抓不住要点的观察。这又是前一个问题不解决造成的,但是无实物的问题依然存在着,在舞台上,不能真的做到真听真感受,对手的台词已经提前烂熟于心了,不听对手的说的话,只知道对方在说了这句话之后我该说什么,老师常说我们会未卜先知,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不能真正相信舞台,不能相信规定情景。另外,在构思当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自己构思一个小品的时候觉得构思的很完善了,也想了哪不合理,尽量的合理,可是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却跟自己想的差距很大,这也是现在很苦恼的。

到了大二上学期只能说很忙很乱,也不知道都忙了些什么,大概也就只有半个学是在安下心来做小品的,感觉这一学期肯定是退步了,并且退步挺大,期中双人交流打点的时候还让老师好一个批评。本来在舞台上有的感觉也找不到了,在这学期进行的为数不多的2-3轮的小说片段改编,在《媳妇的美好时代》这本小说中的一个片段,饰演人物是—余味,在我的印象中,余味是个普通的男人,不算英俊,也不高大,还有那么一点结巴。但是他老实、真诚、善良、还有那么一点小幽默。我觉得我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比较板的人,做事一板一眼,也没有那么多的幽默,这学期饰演余味这个角色对我是一次挑战。其实对我来说,这件事情还挺要命的,要饰演一个与自己平时完全不同的人物。我变得蹩脚,故作幽默,说出来的台词自己都觉得好像有点尴尬。而且我的台词也成为一个阻碍,京味十足的余味成了“济南”余味,尤其当台词越来越多,要说的话越来越多,越担心说出的济普话就越脱口而出,到最后余味的俏皮劲都没有了,我很悲剧的诠释了一个济普话版余味。之前也说过了在以前的小品中,我更多的是做了一些无言交流.包括上学期的一些作业中,我都是扮演着一个哑巴,不爱说话的人,台词少的人。所以并没有发觉台词对我的重要性,当我经历了金秋艺术节,看到同学录的视频片段,听到了我严重的济普话,而后到小说片断后,我才发现我的台词是多么的差劲。这将成为我日后努力学习复习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我做的小说片段就是余味带毛豆豆第一次见自己的父母时的场景。在自己的亲生母亲和继母之间左右为难的余味十分尴尬。他努力的想要调和关系,还要在意着毛豆豆的反应。在场上我没有八面玲珑的能力,一旦上场似乎很容易就变成只听一面词,注意力只能放在一个人身上。而在生活中的我们,总能做到“三心二意”,如何能在舞台上自如的伸展自己,让自己就像在生活中一般,真实,自然,也成为我要慢慢适应的一个事情。也许是上台太少的原因,所以总觉得尴尬。这也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下一步,人物塑造角色上,我观察和琢磨的也少,问题考虑的少,也没有进行深究,我觉得余味是一个普通男人,但是他又有许多小闪光与其他男人不同。我无法特别细致的发掘他的特点, 他比毛峰稳重,比毛峰成熟。可又不能像余洪水一样过分成熟,这对我来说,也许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可是问题又来了,我还是没有摆脱自己的框子。就像前面说的,我既说不出他话里的俏皮话,也没有深入的发掘他的特点。每一个乍一看似乎都差不多 ,但仔细找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这些细小的把握,就很困难,多一分过了,少一分欠了。就好像余味的结巴,他偶尔结巴显示出他憨厚老实的一面,而如果做过了,就好像变成了残疾。又好比他的幽默,多一分就变成了毛峰,花心胡侃爱甜言蜜语,少一分就变成了榆木疙瘩什么都不懂。这些小小的细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困难。这样的把握,我认为是下个阶段中应该好好学习的部分。在一个下学期进入30-xx年代经典小说改编,对人物塑造和把握要更精进。我们现在在塑造人物角色上,连门槛都没迈入,还不知道什么叫做角色,什么叫做塑造角色。

其次,那个很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又来了就是怎么构思小说片段。小说片段跟小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小品一开始就是自己的想法,一切的调度,行为,故事都是自己设计的,一切都是按自己的想法走的。虽然在舞台上展现的也不是那么美满。但是,小说片段与小品不同。它是有原作者的,想法不一定与原作者相吻合也不一定一定理解作者的意图。所以创作起来,虽然有了原著的梗概, 但是要进行自我加工就变得困难了。还要设计舞台的动作,就更麻烦了。媳妇的美好时代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电视剧的影响对我们也很大,人物的行为动作已经个性什么的都已经在电视上深入人心了,在我们再度创作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把电视剧上的人物搬到舞台上,而恰恰忽视了人物的原著特点,也忽视了这是戏剧而并不是电视剧的事实。到最后,总感觉电视剧里特别有意思的情节在我们这里都变得乏味枯燥。接下来到经典片段,不但原作者的本意不好把握,并且作品被经过很多次的很多版本的演绎,对我们自己进行再创作再改变有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点就是交流判断,我觉得下学期应该继续解决交流判断的问题,多研究清楚表演的交流判断是什么,尤其到了舞台上之后,到了经典片段之后,去演一个不是自己的人,再去谈交流判断,实在是有点困难。所以,下个阶段我还要更加注重交流判断,这在片段,小品中应该充当着支柱的作用。

最后,我希望老师多多教育我们,多给我们做一些练习,多给我们一些指导,像我有时候很多事情并不是很明白,也希望老师耐心讲解。我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什么都不问,什么都不做。我有问题会积极向老师汇报。我想更加努力一点。到了大二下学期了,也觉得该学习学习了。所以希望老师给更多的指导。也感谢以前老师对我的包容。谢谢!我会继续努力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