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案例分析(考点归纳)

考题类型:1)单选;2)多选;3)名词解释;4)简答题;5)论述题;6)案例分析(4个);

第一章:行政案例概述

1、行政案例分析历史

行政案例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的事实描述和经验总结,其作为一种教学和研究方法,至今还不足

1xx年的历史,它初创于20世纪xx年代中期的美国,xx年代正式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长足的发展。如今,行政案例分析法不仅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公共行政专业研究和学习公共行政知识的重要教学方法,同时,它也是公共行政部门进行人员培训与再教育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2、行政案例分析法

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以结构简洁紧凑的书面形式,把一个个

真实的行政活动情景描述出来,供教学或研究之用,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行政案例分析法首先诞生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后来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3、行政案例的基本特征

行政案例除具有案例的一般特征,即高度的拟真性和鲜明的教学目的性外,还具有如下独特的

几大特征:

(1).行政案例的公共性和公务性。这是行政案例的最大特点。 (2).行政案例涉及范围广、包容量大。(3).行政案例的编排和分类具有相对性。 (4).行政案例的分析无统一的模式和格式。

4、行政案例的分类

(1)第一种分类法是由美国著名的案例研究专家罗伯特??英提出来的。他把行政案例分成两大类,组合成六种。

首先,他根据案例本身复杂性程度将行政案例分为单个型案例和多重型案例两大类别。

其次,他根据行政案例自身的性质将案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探索性案例,第二种是描述性案例,第三种是解释性案例。

在作出以上两种划分之后,罗伯特·英把这两个类别综合在一起,排列组合成六种行政案例类

型。出现单个型探索性案例、单个型描述性案例、单个型解释性案例、多重型探索性案例、多重型描述性案例、多重型解释性案例共六种行政案例类型。

(2)第二种分类法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劳伦斯?林恩提出的案例教学功能分类法。他根据行政案例的不同教学功能,把案例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规范型行政案例;b、决策型行政案例(是行政案例的主体形式);c、评述型行政案例;d、原理应用型行政案例;e、问题对策型行政案例。

5、行政案例的功能

(1)提供实际知识的功能 (2)为案例使用者提供一个集思广益的机会 (3)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出决策的能力 (4)有助于加深对行政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及运用 (5)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 (6)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行政管理活动的敏锐性和适应性 (7)提高在职行政人员的素质,改进行政工作 (8)有利于促进行政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学界与政界的联系。

第二章:

1、行政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不同职责

(1)教师的角色:在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a、“教练员”的角色:根据不同的案例类型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b、“导演”的角色:引导和控制课堂讨论进程;c、“书记员”的角色:做好课堂讨论记录和小结。

(2)学生的职责:在行政案例的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其主要职责是:

a、做好案例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b、积极参与课堂案例讨论

c、主动聆听别人的发言 d、认真听取教师对案例讨论的总结 e、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2、行政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a、专题分析法 b、综合分析法 c、讨论分析法

第三章:行政案例的编写

1、行政案例编写的一般程序:(1)事先拟定案例编写提纲;(2)确定开头语的表达方式;(3)确定

背景材料提供的方式;(4)案例正文描述的方法与技巧选择 ;(5)案例结尾方式的选择(6)正式进入案例文字的编写和修改工作。

2、行政案例编写的几个要求:

行政案例的编写是一项逻辑谨密、要求很高的工作。一篇行政案例,尤其是一篇优秀的行政案

例,应首先坚持“四个满意”的总体原则:

(1)让学习者满意,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2)使采用此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满意的原则。

(3)使案例编写者满意。 (4)使调研对象单位满意。

上述“四个满意”的原则是行政案例编写的基本要求。此外,在行政案例的编写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具体要求: (1)目标要明确 (2)选材要适当 (3)构思要巧妙 (4)描述要真实 (5)写作要讲究技巧.

3、行政案例的编写格式:

(1)行政案例的标题;(2)行政案例的说明;(3)行政案例的正文;(4)行政案例的附件;(5)分析思考题。

4、行政案例编写的基本步骤:一般来说,行政案例编写的基本步骤是:确立主题一搜集素材一撰写内容。以下分而述之。(1)确定行政案例主题:选择这一主题的重要性;编写这一主题行政案例的可行性;(2)撰写行政案例内容;(3)搜集行政案例素材。

5、撰写行政案例内容(三个要与四个不要):

“三要”:(1)案例的内容要基本忠于事实;(2)案例情节的展开要根据案例的内在发展规律来进行;

(3)案例的发表和资料的引用要得到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许可。

“四不要”:(1)不要分析;(2)不要评论;(3)不要揣测和猜想;(4)不要以先入为主的理论去套现实的生活。

第四章:行政组织与职能

1、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的含义和意义:

(1)含义: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就是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的管理。(2)意义:编制管理是建立精于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是防止官僚主义,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节省国家财政开支。(补充:编制管理的原则: 精简原则;统一原则;编制立法原则。编制管理的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

2、行政职能体系和行政职能转变的内容:

体系:(1)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服务职能。(2)行

政管理的运行职能: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转变的内容:(1)政府职能和角色的变化;(2)市场经济萌芽了纳税人意识;(3)政府观念

的变化,成本效益观念、服务观念、有效性和效率观念、时间观念、顾客观念、利益观念、小政府大社会观念等开始在政府的运作中逐步表现出来。

第五章:人事行政

1、我国公务员的主要机制:能力开发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勤政廉政保障机

制。

第六章: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的含义(名词解释):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权利,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决策、指挥等的社会活动。

2、行政领导者的责任含义和内容:

(1)含义: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2)内容:政

治责任:工作责任;法律责任。

3、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及素质内容:

(1)领导者素质有双重含义(名词解释):首先是指构成领导者的各种内在要素,即使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者的生理、心理、文化、思想、政治、道德等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而形成的本质性能力,亦即领导能力。它们是领导者任职的内在根据和条件,统称为领导者素质。其次,还指这些要素、能力的现实状态,即发展程度或实际水平。(2)内容: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

4、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及其优化:

(1)合理的静态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气质结构

(2)合理的动态结构:A、合力关系:第一,经验、阅历的互补关系;第二,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互补关系;第三,品德互动关系; B、合力状态:第一,团结合作能力;第二,科学决策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第三,社会动员与社会统御的能力;第四,清除积弊和开拓进取的能力。

第七章:行政决策

1、行政决策(名词解释):行政决策是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

2、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发现问题、确定目标阶段;拟制备用阶段;选择最佳方案阶段;方案的修正完善阶段。

第八章:行政执行与行政监督

1、行政执行的任务、原则和前提:

任务:总的说来是贯彻国家政策、法律、法令,上层指示、决定、决议等,有效地实现国家和政府的决策目标。

原则: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就是要贯彻公仆精神;行政执行活动规范化;遵守行政执行程序。 前提:决策合法、正确;物质条件基本具备;组织措施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先。

2、对行政权力控制的必要性:行政权力是一种支配他人的力量;行政权力是一种强制他人服从的力量;行政权的支配力和强制力孕育着权力的任意性与腐化性。

3、行政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党监督;各种社会组织的

监督;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第九章:行政立法

1、行政立法的必要性:

(1)行政立法是政府“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标志;(2)行政立法是实现民主与法制的统一,法与权的统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的要求;(3)行政立法是进一步加强政权建设、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关系的需要。

2、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

(1)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主要思想,坚持改革开放。(2)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3)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4)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利与责任。(5)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

第十章:行政文化

1、行政文化的含义、构成及作用:

(1)含义:行政文化,有广、狭两种含义:就其广义而言,行政文化是指行政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制度和组织机构。从狭义说,行政文化仅指行政意识形态,即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

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精神活动状态。

(2)构成: A、行政文化的关系性构成:a、主体行政文化;b、客体行政文化。B、行政文化的发生性构成:a、行政心态;b、行政意志;c、行政规范;d、行政评价。C、行政文化的其他构成。

(3)作用:A、行政文化对内向性行政的作用:a、对行政组织形式的影响;b、对行政观念的影响;c、对行政风气的影响。 B、行政文化对外向性行政的作用:a、廉洁行政的保障;b、高效行政的条件;c、民主行政的条件;d、政治文明的促进

2、行政道德的基本功能:

(1)行政道德的规范与约束功能 (2)行政道德的教育与塑造功能 (3)行政道德的调节功能 (4)行政道德的激励功能

3、社会主义行政道德规范的内容:(1)政治坚定 (2)为人民服务 (3)实事求是 (4)清正廉洁 (5)勤奋敬业 (6)公正行政。

第十一章:行政效率

1、行政效率的特点:方向性;关联性;社会价值性;相对性。

2、行政效率研究的意义: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提高行政效率是发挥社

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保证;提高行政效率是加速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行政效率问题是检验行政改革的客观尺度。

3、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行政管理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原则;量和质统一的原则;短期效

果与长期效果统一的原则;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统一的原则。

4、影响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行政环境因素;行政组织因素;行政人员因素;科学技术因素。

5、行政效率的现状:权力过分集中;组织机构不合理;人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行政法规不

健全或有法不依;党政的不正之风尚待根本扭转;部分行政人员道德不正、作风不纯。

6、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1)牢固树立效率观念;推进机构改革,建立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2)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使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律化;全面提高行政领导者及工作人员的

素质;正确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行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力反对官僚主义,转变机关作风;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官僚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第十二章:行政机关管理与改革

1、办公室工作的基本任务:日常性工作;综合协调工作;辅助决策工作

2、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符合行政体制的发展;

满足后勤发展的需要。

3、行政改革的经验及难点:

(1)我国行政改革的经验: a、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b、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c、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d、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及我国传统的行政精华。e、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渐进改革方式

(2)我国行政改革的难点:a、观念和利益问题。每一场大的变革,总是伴随着观念的变革。 b、职能转变、政企分开问题。c 、改革的配套、平衡问题。d、人员分流问题。e、行政法制建设问题。

 

第二篇:政治必修2考点归纳

《政治生活》考点浓缩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我国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3、人民民主的特点:①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②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的实现上。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5、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6、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③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7、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8、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9、我国的选举制度和选举方式

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比较几种选举方式的优劣)

10、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④社会听证会制度

1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一方面,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

12、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13、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1)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是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2)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p29)

(3)负责任地监督。①勇于、敢于;②必须采取合法方式,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14、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有序与无序的区别在于:①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②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③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政府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政府的工作宗旨: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①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依法行政(政府——行政,共 产 党——执政)

(1)必要性和重要性(p44)

(2)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3)努力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①加强立法工作,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4、政府的权力接受监督

(1)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①权力是把双刃剑(必要性)

②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保证(意义,p47)

(2)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①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②还要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5、政府的权威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其部分职能。

(3)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人大代表的职责

权利: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有审议、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等。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2)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5、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6、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 产 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 产 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7、中国共 产 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1)性质:中国共 产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2)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

9、中国共 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 产 党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2)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1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团结-—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1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综合探究)

1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还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 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主权国家

①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②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③主权国家应履行的义务:

(2)国际组织

①国际组织的不同类型:政府与非政府间;世界性与区域性;一般性与专门性

②国际组织发挥的作用:①促进交流与合作;②协调国际关系;③调节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3)联合国——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

①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②原则:③作用

(说明:第(2)、(3)点可跟选修相应内容结合在一起)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会引起分歧、摩擦乃至冲突。

②如何协调国家间的利益: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这是非正义的、错误的。

(3)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它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3、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4、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5、我国外交政策

(1)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5)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1)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3)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