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技巧总结

【阅读训练一】

把握叙事作品中的人和事 体验评价语言、情境和形象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在这方面的阅读与考察要求。

由此,八年级阅读应该注意的是:

一、在浏览全文时会提取关于事件的信息,运用信息筛选法,抓住要素,构思网络,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会通过提取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根据正面和侧面描写之分,抓住人物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揣摩人物的精神性格。

三、能够准确理解,体验和评价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法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感悟理解,就是推敲揣摩作品的描写;联想和想象,一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察、充实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效果。二是根据作品的系列描写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沟通事物间的联系,再造出形象,以感受词句的作用和作品的情感、意味。

四、品味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方法可用四个字概括:“删”“换”“增”“调”。“删”即去掉后和原句比较效果。“换”即用换词比较法。“增”即增加词语,看表达效果。“调”即调换语序。此外,还应关注修辞,看语言风格。

【阅读训练六】

揣摩记叙类文章语言特点 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在记叙文阅读中,本阶段应把握叙事作品中的人和事,并体味、鉴赏记叙文的语言,主要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六要素即通常所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间有直接用时间词表现的,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前者如某年某月,后者如用自然界的景物描写来体现的;地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点不变换,一种是随事件的情节发展地点也发生转换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应区别对待;事件的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事件的前面;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应是关键;结果是事件的结尾。把握六要素就把握住了记叙文的脉络。

2、把握作品的人物。人与事是密不可分的。在叙事的同时,就渗透了对人物的描写,要把握作品中的人物特点并加以品评,就应从对人物的描写入手,常见的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以上都属于正面描写,还可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

3、品味记叙文的语言。要做到这一点,应做到几个结合:结合语言环境、结合上下语句、结合人物的性格、结合环境描写,结合文章的主旨、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态度。在分析具体的词语和句子时,既要遵循规律,又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机动。

学习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 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

1、抓住特征介绍事物,使读者了解说明的对象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其说明的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无论说明什么,都必须抓住对象的特征——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来介绍,这样才能使读者认识说明的对象,获得说明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制作、用途、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阅读时可从文中的语句找出事物的特征,也可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2、理清说明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发展情况大多采用这种方法)、空间顺序(说明静止的事物、介绍实体事物的组织结构及内部联系的说明文大多采用这种方法)、逻辑顺序(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等这些逻辑顺序,说明抽象的事理一般采用这种方法)等。

阅读说明文应该先理清说明的顺序。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首先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再结合说明对象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按内容要点联系紧密与否将全文划分成若干部分。这样,不仅理清了说明的顺序,梳理了文章的层次,还把握了文章的结构。

3、体会说明语言

说明文语言首先须准确,就是选用恰当的词语、句式反映事物的特征。其次应该浅显,要深入浅出。在此基础上可平实可生动,语言朴素平实是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但看似平实,其实讲究准确、周密地反映事物的特征。生动是指穿插一些必要的描写和抒情,用说明方法避免行文枯燥、呆板。

【阅读训练四】

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能够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逐段概括内容要点→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归纳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进行分析判断,得出全文的说明顺序。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资料等。阅读中对“说明方法”的考查分三个层级。1、基础题:指出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难度适中题:指出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这不仅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3、难度偏高题:指出特定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这要求同学们具有较强的概括、理解能力,准确的表达能力。解题要领:1、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即熟练掌握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2、说明方法的作用应从两方面考虑:①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共性),即只要运用这种说明方法,就具有这种作用。③在文中的具体作用(个性),联系说明的内容来考虑。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筛选信息的方法: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主要信息。2、留意每段的首尾句,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的信息。3、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题目相对应的句段,从这些句段中提取有效信息。

【阅读训练五】

结合生活体验感悟思想内涵 品味文章中语句的丰富含义

“新课标”的大语文观重视培养同学们的人文关怀,同学们通过学习语文应当学会关爱家人,关注社会,关心我们生活的地球。对于家庭,要懂得感受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体会平日被忽视的关爱,理解爱心,体验爱心,生发爱心;对于社会,要关注社会上某种现象的变化,学会思考变化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思考怎样才能与社会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培养融洽的人际关系。总之,要学会从平凡人、普通事中品尝真情,体味真爱,从而真实、真诚、真切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知、感受和感悟。

思想内涵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中心,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文章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是理性认知,这是在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的层进。所以,要感悟思想内涵,必须首先要把握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有何相关,将自己放入作品中,将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主人公,换位思考,多思多想,就会很容易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例如林海音(台湾)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有这样一个细节:小英子因起晚,不想去学校了,爸爸非常生气,将英子狠狠地打了一顿。过后,爸爸又去学校给英子送花夹袄及两个铜板。思考一下,作者在作品中放入这一情节,她想表现什么思想内涵?要回答这一问题,一定要把平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的事联系在一起,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感情,就不难理解林海音这一情节是要表现父亲对自己的亲情。另外还可从关键性词语、作者写作的背景等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章中的语句、词语,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话:“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段话里,“无限趣味”这一短语就具有高度概括的作用。这些具有概括作用的词语有的概括一层,有的概括一段或全篇,阅读中抓住这样的词语就抓住了读懂一层、一段、一篇的“龙头”。又如“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里,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这里叙述鲁迅初到仙台,见到藤野之前的心境,用对比的手法,强调“物以稀为贵”,即是比较含蓄委婉地说明“我”在仙台受到的“优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弱国的国民,身处异国他的凄苦心境。

【阅读训练六】

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了解抒情性语言并学习运用

抒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思想感情、主观感受,是文学写作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在诗歌和抒情散文中更为常用。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即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情怀,它往往以“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当感情强烈奔迸,不直抒不足以表达之时,常用此法。这种抒发是坦露的,能使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交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叙事类作品中,它是作者表露对所描述对象的感情倾向和美学见解的一种方法;在抒情类作品中,它还是传神造境的重要手段。直接抒情可以运用呼告、复叠咏叹、内心独白等形式。运用直接抒情切忌空洞干嚎、虚张声势、突兀做作。抒发的浓度、时机要掌握得当。

间接抒情就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作者的感情表达有所凭借,具体表现为即事缘情、融情入景、寄情于理等几种方式。即事缘情就是在叙事中流露感情,把感情融化于叙事过程之中,使叙事更生动,更富情采。运用此法的先决条件是作者对事有情,因事动情,情由事发。融情入景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露感情,景物染上作者的感情色彩,景语情语自然交融,使景物心灵化、感情具象化。它是创意造境的重要手段,可使作品形神俱出,形象更有艺术感染力。运用此法常借助比兴、象征、映衬等手段,运用时必须注意情景和谐。寄情于理就是借说理方式寄托感情。它的议论说理不仅充溢着感情,而且不像议论文那样用逻辑推理方式来表达见解,只需要用富有感情的文字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即可。这种方法可使情与理紧密结合,理随情发,情随理显,对于作品思想含义的揭示,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时要力求精要,做到情浓意深,语言要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间接抒情比直接抒情更普遍地被运用,它虽不像直接抒情那样强烈直呼,但它把作者的感情渗透在事、景、理中,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形象化,能更自然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阅读训练七】

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产生的艺术效果

表达方式,即说话写作中为了表情达意而使用的或转述事实,或抒发感情,或说明介绍等方式。一般说,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 、议论、抒情。记叙和描写是写人记事的基本表现手法。记叙是通过一般的述说和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断贯串起来,使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人物、景物等进行细致刻画、生动描摹,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从描写对象上分,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景物)描写,而对人物描写又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景物描写则包括了风景描写、静物动物描写等。从描写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文章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可以使行文富有变化,语言丰富多彩。

【阅读训练八】

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

游记散文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历来广受喜爱的部分,也有许多佳作传世,游记散文中有优美的山水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给人以知识,能陶冶人的情操。它又不是纯客观的描与山水,而是在刻画奇妙景象的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之中,使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契合无间的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古代游记散文,融合主观与客观,知性、情感与景物和谐统一,使游记散文蕴涵着韵味和力量。

游记中显示出作者的个性、经历、地位、素养与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贬官文化”,许多富有才情的官员仕途不顺时所作游记散文也风格迥异,抒发着不同的情感。如柳宗元念念不忘他的政治遭遇,为解愁而到自然中排遣,他的《永州八记》中的山水不是清冽冷凛,就是寂寞凄寒。欧阳修圆通练达,研究过哲学并有所省悟,他的《醉翁亭记》虽有超脱,但毕竟难舍尘世的羁绊,呈现出矛盾的综合,具有长久不衰的魅力。苏轼豁达豪迈,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皓月之美,融情入景,情景俱佳。读古人游记总有一种经过自然熏陶和净化的情感。

现当代人比古人缺少的也许正是那种与自然相通的感悟,也就少了一点真正的热爱山

水、热爱自然的真情。我们应尽量地投身自然,领略山水之风光,参悟人文景观之丰富博大,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素养,并在自己的游记散文中表达出来。

 

第二篇:阅读技巧总结

1. 从近几年的考研英语阅读我们可以发现,阅读文章主要是说明文和议论文。 说明文多见于人文、自然等科普读物,常通过定义、比较、对照等写作手法对事物的性状、特征、演变、结果或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或揭示。说明文的第一句通常为主题句,开宗明义、点明全文要说明的对象,如上所述,说明文的行文方式有其特点,即主要有比较、对照和分类几种格式,每篇短文以一种为主,有时几种兼用。阅读说明文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弄清短文的段落组织方式与行文格式,同时还要把握各层次(或自然段)的要点及其与短文主题的内在关系。

论述文往往渗透着作者的个人观点和态度,观点和事实相互混杂,读者难以分辨。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通过旗帜鲜明的论点明述,有时则通过论证或驳论暗示,理解后一类论述文比前一类更难,因为这一类短文往往层次交叠,思路错综。阅读论述文要从该文体的写作和结构特点入手,注意以下四个方面:抓住短文的论点,论据并明确作者用以论证的是归纳、类推还是演绎;论述文通常立中有驳、驳中有立,阅读中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反驳内容;抓住论证中表示因果、递进和转折的意流转换信号词;注意作者使用的表达自己赞同、反对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副词或句型。

同时,观察历年考研英语阅读可以发现,要了解阅读文章其实很容易,共性很多,文章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总分总和总分。

总分总是说明文、议论文的共同全文结构模式。其中说明文的基本模式是:引言(用事例、试验等引出问题)——分析(分析原因;实验过程等)——结论(建议、解决方案),说明文阐述事物的原理、起因和可能的后果;而议论文的行文规则是:提出论点(常以事例引出)——提出论据并论证论点——得出结论,其最终目的是说服读者接受某观点,议论文要用逻辑和论据来影响别人的看法或行动。

总分法是说明文和议论文在段落的拓展模式的共性。多数情况下段落首句是本段主题句,偶尔会有第二句或段尾句,比如说有的文章第一段的段首会先举例子,段尾才引出主题句。段落主旨极少有需自己概括的。这要求考生从概率最高的情况出发。先快速扫描首句,看是否有概括性。如果第一句没有,迅速看段尾句。

阅读理解中大部分的题目是以短文主题及要点为命题的,只有小部分的试题问及细节,这一小部分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词汇语义方面的试题。然而,我们发现,很多考生在阅读时容易出现这样的误区,比较偏重细节及个别词句的理解而对短文的主题及支持主题的要点反而不求甚解,这种阅读习惯会大大影响考生的阅读理解深度和答题正确率。我们还发现,考生在阅读短文后的解题过程也缺乏清晰和科学的思路,而且不愿意再次细读文章,往往凭印象盲目猜题。

根据上述问题,我们提炼出一个宏观的解题步骤,帮助大家梳理正确的解题思路。

找到主题→归纳要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阅读问题→根据题干关键词找出答案所在文章位置→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回到短文、对照题干验证,最终确定答案。

2. 对历年真题稍作研究便不难发现,那么多的阅读题,也就是5个类型:主题性问题、细节性问题、态度性问题、推断性问题及词汇性问题。每年的阅读题基本上会涵盖所有的类型。

主题性问题

顾名思义,就是考查我们对文章或者段落中心思想的掌握。要做好这一类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心句。中心句通常以判断句的形式出现,全文的中心句常出现在文章第一段句首、第一段句末和全文末等地方,段落的中心句则通常是该段的首句和末句。所以,做题的时候要重点分析这些句子。

细节性问题

细节题有难有易,较容易的可以根据题干或选项的线索回原文定位,然后由相关句得到正确答案;较难的也可以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推断得出正确的答案。总之,这类题的技巧性不大,最主要的是耐心和细心。

3.态度性问题。

态度性问题主要考查我们是否了解作者或者文中某人对某事所持的观点或态度。做这一类型题的题目,最好在读文章和题干时,便把其中描述态度的词标记出来,然后在文中找到有典型褒贬含义的词汇,最后再将两部分词进行对比得出答案。

推断性问题

这类问题考查我们根据已知内容推断引申含义的能力。它要求我们根据文章中的关键词、短语、结构等进行推断,或要求我们通过阅读某段或几段内容,推断出一个结论,类似于主题性问题。做这类题时,一定要避免不依据关键词而凭空进行推断。

词汇性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是根据上下文判断大纲词汇表以外某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主要考查两种情况:一种是熟词僻义或特定语言环境下的具体词义,在这种情况下,常规含义一般都不是正确答案;另一种是超出词汇表的生词含义的推断。无论是哪一种,都只能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该词的真正含义。

3. 如何攻克考研英语阅读中的词汇及长难句

长难句

除单词外,长难句也是考验阅读的拦路虎。攻克长难句犹如撒网捕鱼,收网时应收紧网绳(纲),不要去乱抓网眼(目),做到“纲举目张”,即先找句子的骨架(主+谓+宾),再解决修饰成份(定、状等)。

In a significant tightening of legal controls over the press, Lord Irvine, the Lord Chancellor, will introduce a draft bill that will propose making payments to witnesses illegal and will strictly control the amount of publicity that can be given to a case before a trial begins.

分析:

第一,句子的结构分析:

(1)主干结构是主语(Lord Irvine含同位语the Lord Chancellor)+将来时谓语(will introduce)+宾语(a draft bill);

(2)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draft bill,其中,will propose 是第一个谓语,making payments to witnesses illegal是一个动名词短语做宾语,在动名词短语内部,payments to witnesses做making的宾语,illegal是宾补;第二个谓语是will strictly control, the amount of publicity是它的宾语。that can be given to a case before a trial begins是孕含有一个时间状语从句(before a trial begins)的定语从句,修饰publicity。

第二,划出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that will propose making payments to witnesses illegal and will strictly control the amount of publicity /that can be given to a case /before a trial begins.

第三,划出介词短语:In a significant tightening of legal controls over the press.

大家切记,英语的句子中,“主+谓+宾”基本与中文一致,是按顺序摆放的,而定、状语经常倒着放,又长又多,比主、谓、宾要难很多。定、状语放好了,句子才能看明白,想看懂阅读理解中的长难句,语法基本功一定要扎实。

4. 阅读正确选项特点

1.正确答案的特点

(1)与原文句子同义词替换。

(2)相对原文语法变化,如原文中的被动变为主动。

(3)正面反面,即原文句子的否定形式,答案变成肯定的正面叙述;原文是肯定形式,从正面叙述,答案变成否定形式从反面叙述。

(4)AB角度,原文从A角度叙述某事,而答案从B角度叙述同一件事情,本质不变。

(5)具体抽象,即原文具体事例,答案变为抽象概括,或反之。

2.干扰选项的特点

(1)照抄原文,个别词语不同。

(2)一半信息符合原文,一半信息不符。

(3)将原文某些信息张冠李戴。

(4)与原文叙述的内容相反。

(5)与原文中没有出现观点新信息。

(6)含有绝对化的词语,如only,always,never,all,everything,anything,everywhere,everybody,nobody。

(7)逻辑错误,因果颠倒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