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的一些简要总结和知识回顾

天然药物化学的一些简要总结和知识回顾:

永停滴定法:根据依据外压小电压下,溶液中有可逆电对就有电流、无可逆电对就无可逆电流的现象,来进行终点判定的。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价电子吸收一定能量的电磁辐射后,在不同分子轨道上的跃迁造成的。分子中的价电子包括: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和非成键的n电子(也称p电子)。分子轨道可以认为是当两个原子靠近而结合成分子时,两原子的原子轨道以线性组合而生成的两个分子轨道。能量高的为反键,能量低的为成键。

生色团:结构中含有π→π*或者n→π*,即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助色团:是指含有杂原子的饱和基团,当他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使该生色团或饱和链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

红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的改变,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蓝移:是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吸收带:

R:n→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是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

K: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峰

B: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E: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是由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系统的π→π*跃迁产生的。 紫外可见区(200—700)

红外:由于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产生的,而分子的振动能级的跃迁会伴随着转动能级的跃迁。 振动形式:伸缩振动、弯曲振动(面内和面外、变形之分),4000---1500cm-1的区域为特征频率区,1500---600cm-1的区域为指纹区。

3000---2850为烷烃的主要特征峰

3100---3000为烯烃的特征吸收峰

3333---3267为炔烃的特征吸收峰

芳烃:3100—3000

醇、酚和醚类:3640—3610

羰基化合物:1870----1540

胺:3500---3300

荧光:有些物质受到光照射时,除吸收某种波长的光之外还会发射出比原来所吸收光的波长更长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致发光现象。最常见的为荧光和磷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于蒸气中的基态原子对特征电磁辐射的吸收来测定试样中该原素的含量的方法。

核磁共振波普法:具有磁距的原子核存在着不同能级,当用一定频率的射频照射分子时,可引起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即产生核磁共振(NMR)

质谱分析法(MS):是利用多种离子化技术,将物质分子转化为离子,按质核比的差异分离测定,从而进行物质成分和结构的分析的方法。

常见的基本单位的有:C2单位 C5单位 C6单位 氨基酸单位 复合单位。

从药材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多用溶剂提取法。 溶剂提取法原理是相似相容原理进行的, 常见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可表示如下: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CS2 、CCl4 、三氯乙烯 、苯 、二氯甲烷 、氯仿 、乙醚 、乙酸乙酯 、丙酮、乙醇、甲醇 、乙晴、水、吡啶、乙酸。

溶剂法分类:浸渍法、渗入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声波提取技术。

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容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并在100℃左右有一定的蒸气压。各组分的蒸气压不互相干扰。故总组分的蒸气压比任何一个组分的蒸气压都较大。

升华法:固体物质在受热时直接转化为蒸气。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精制

1.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

利用温度的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以分离物质。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改变酸碱度以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从而改变酸碱度而实现分离。酸性或碱性化合物还可以通过加入某种沉淀剂使之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

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液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常见的有液-液萃取、逆流分溶法(CCD)、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气液分配色谱法(GC或GLC)及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

LLC:采用将两相中的一项涂覆在硅胶等多孔载体上,作为固定相,填充在色谱管中,然后加入与固定相不相混溶的另一项溶剂冲洗色谱柱。分为正向色谱(固定相极性大)和反向色谱(固定相极性小)。

DCCC:通过装置使流动相呈液滴形式垂直上升或下降,通过固定相的液注,实现物质的逆流色谱分离。

3.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物理吸附:利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采用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等。特点是无选择性、过程可逆、快速进行。

化学吸附:如黄酮等酸性物质被碱性氧化铝吸附,特点:具有选择性、吸附比较牢固、有时甚至不可洗脱,较少用

半化学吸附:如聚酰胺对黄酮类、醌类等化合物之间的氢键吸附,力量较弱,介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间,有一定的应用。

4.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

凝胶过滤法:葡聚糖凝胶(SephadexG),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

膜分离技术:以选择性分离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时,原料侧组分透过分离膜,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5.根据物质理解程度不同进行分离:离子交换法或电泳技术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法:是以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定相,用水和含水溶剂装柱。与离子交换树脂交换的被吸附,改变条件,以适宜的溶剂从柱子上洗脱下来。

三、结构研究

初步推断化合物的类型→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MS),计算不饱和量→确定分子中的官能团或结构片段(UV IR MS NMR)、基本骨架→推断并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推断并确定分子的立体结构

EI-MS(电子轰击法):加热气化后,使之进入离子化室,而后才能分离。

不用加热气化而直接电离的新方法:CI(化学电离) FI(场致电离) FD(场解析电离) FAB(快速原子轰击电离) ESI(电喷雾电离)。

糖和苷

糖类亦称碳水化合物

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和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苷的共性是:糖和苷键

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是组成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基本单元。

Fischer投影式中主碳链上下排列,氧化程度较高的一端在上,水平方向的价键和与之相结合的基团指向纸面的前方,主碳链上下两端的价键和所结合的基团指向纸面的后方。因此只能在纸面上转动n180°,而不能使之翻转。

Haworth投影式:表示糖在水溶液中真实的存在。Fischer投影式基团的对应位置关系是:左上右下

D L型:在Fischer投影式中距离羰基碳最远的那个手性碳原子上的羟基在右侧者成为D型糖,在左侧者称为L型糖。

αβ型:在Fischer投影式中,新形成的羟基与距离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上的羟基为同侧的为α型,异侧的为β型(吡南糖型,呋喃酮糖正好相反)。Haworth投影式中,对于五碳吡喃糖,其端基碳上的羟基与C4羟基在同侧者为α型,异侧者为β型(无法判断呋喃糖)。端基差向异构体。

常见糖的缩写:Ara Glc Fru Rha(鼠李糖) Gal(半乳糖) Man(甘露糖)

氨基糖:醇羟基被氨基取代后形成的糖

去氧糖:单糖中1或2个羟基被氢取代后形成的糖。

糖醛酸:单糖中的伯羟基被氧化成羧基的化合物。

糖醇:单糖中的羧基被还原成羟基的化合物

环醇:环状的多羟基化合物称为环醇。

低聚糖类: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的结合而成的聚糖,低聚糖的化学命名方法是以末端糖作为母体,末端以外的糖作为糖基,并标明糖和糖的链接位置,糖的成环形式以及苷键的构型等。P表示吡喃型 f表示呋喃型 数字表示糖与糖之间的链接位置

多聚糖类:由1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苷键连接而成的糖称为多聚糖。可用四级结构来描述。 植物多糖:淀粉:颗粒状淀粉并不溶于水,只有经加热,颗粒破裂后淀粉才能与水混合成胶态悬浮液,淀粉由直链的糖淀粉和支链的胶淀粉组成。糖淀粉为α1→4连接的,胶淀粉为α1→4和β1→4连接。聚合度越高,与淀粉的显色反应越深。

纤维素:一类聚合度在3000—5000的β1→4结合的直链葡聚糖,分子结构呈直线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性,不易被稀酸或碱水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

果聚糖

半纤维素:是一类不溶于水,但可以被稀碱溶出的酸性多糖。

树胶 :树胶是植物受伤后或被毒菌类侵袭后的分泌物,干后成半透明块状。

粘液质和粘胶质:一类粘多糖。粘胶质可溶于热水,冷后成冻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动物多糖:糖原 甲壳素 肝素 透明质酸 硫酸软骨素

苷类:原生苷 次生苷 。氧苷 氮苷 硫苷 碳苷

糖的化学性质:

氧化反应:单糖具有醛醇等基团

糠醛形成反应:单糖在浓硫酸作用下,脱去三分子水,生成具有呋喃环结构的糠醛衍生物。 羟基反应:醛或酮在脱水剂作用下易与具有适当空间的1,3-二醇羟基或邻二醇羟基生成环状的缩醛或缩酮。

与硼酸的洛合反应:许多具有邻二羟基的化合物可与硼酸、钼酸、铜氨、碱土金属等试剂反应生成配合物,使它们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具体用于分离、结构鉴定、以及构型的确立。 苷键的断裂:苷键位缩醛(酮)结构,对酸不稳定,对碱较稳定,易被酸催化水解。

水解的难易程度:C> S > O > N。主要比较质子化难易。

乙酰解反应:所用的试剂是醋苷和酸。β-苷键葡萄糖双糖乙酰解的难易:1→2>1→3>1→4>> 1→6

乙酰解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可开裂部分苷键,所得产物为单糖、低聚糖及苷元的酰化物。

碱催化水解和β-消除反应:由于苷键β位吸电子基团能使苷元α位氢活化,有利于OH-的进攻,故苷键的β位有吸电子基团取代的苷在碱液中可与苷键发生消除反应而开裂苷键,此反应称为β消除反应。

酶催化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反应条件温和,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用于特殊结构的鉴定。 过碘酸裂解反应:亦称为Smith降解法,适用于苷元不稳定的苷和碳苷的裂解。不适用于那些苷元上有邻二醇羟基以及易被氧化基团存在的苷

糖的核磁共振性质:通常糖的端基质子信号在4.3—6.0,甲基五碳糖的甲基质子信号在1.0左右,其余信号在3.2—4.2。质子的偶合常数与两面角有关。

糖的13C-NMR性质:

糖的甲基碳18 CH2OH在62左右 CHOU在68-85 端基碳在95-105。α-L 和 β-D 型的苷键的端基碳原子在通常100以上,当为酯苷等个别苷时可降至98

α-D 和 β-L通常小于100.据此可以大致推断低聚糖中糖的个数和苷键的类型

通常呋喃糖的C3和C5位的化学位移明显偏大,多数大于80.据此可以推测氧环的大小。 在吡喃糖中:C1:α:97-101 β:103-106 C(2、3、4、5):70-78 C6:62 CH3:18 苷化位移:成苷后,端基碳、苷元α-C的化学位移向低场方向移动5—6

β—C向高场方向移动3--4

糖及苷的提取分离:

苷类化合物随着分子中糖基的增多,极性增大。多糖随着聚合度的增加,性质和单糖相差越来越大,一般为非晶型,无甜味,难溶于热水或溶于热水成胶状溶液。

分离:季铵盐沉淀提取 分级沉淀 分级溶解 离子交换色谱 凝胶柱色谱 电泳

苯丙素类:天然成分中苯环与三直链碳连在一起形成的C6-C3单元,统称为苯丙素类

常分为;苯丙酸类 香豆素和木质素三类成分

苯丙酸类:桂皮酸 咖啡酸 阿魏酸。大多具有水溶性。

香豆素类:是邻羟基桂皮酸内酯成分的总称。多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结构骨架,7-羟基香豆素被认为是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母体。

分类:简单香豆素类 呋喃香豆素类 吡喃香豆素类 其他香豆素类 异香豆素类

理化性质:游离的香豆素多有完好的结晶,常常是淡黄色或无色,具有香味。小分子的香豆素有挥发性。形成苷后一般呈粉末状,多数无香味,也不具有挥发性和升华性。香豆素类衍生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呈现蓝色或紫色荧光,在碱性溶液中,荧光增强。游离香豆素部分溶于热水,但不溶于冷水。具有内酯的性质(碱性条件下开环 和异羟肟酸铁反应)。

C7 导入羟基,荧光增强 C8 导入羟基,荧光消失 C8导入其他基团,荧光减弱

醌类化合物:

 

第二篇:天然药物化学问答题总结

1.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有几种?采用这些方法提取的依据是什么?

1. 答:①溶剂提取法:利用溶剂把天然药物中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而对其它成分不溶解或少溶解。②水蒸气蒸馏法:利用某些化学成分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性质。③升华法:利用某些化合物具有升华的性质。

2.常用溶剂的亲水性或亲脂性的强弱顺序如何排列?哪些与水混溶?哪些与水不混溶?

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不|>| 丙酮>乙醇>甲醇>水

3.溶剂分几类?溶剂极性与ε值关系?

3. 答:溶剂分为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或亲水性溶剂和亲脂性溶剂两大类。常用介电常数(ε)表示物质的极性。一般ε值大,极性强,在水中溶解度大,为亲水性溶剂,如乙醇;ε值小,极性弱,在水中溶解度小或不溶,为亲脂性溶剂,如苯。

4.溶剂提取的方法有哪些?它们都适合哪些溶剂的提取?

4. 答:①浸渍法:水或稀醇为溶剂。②渗漉法:稀乙醇或水为溶剂。③煎煮法:水为溶剂。④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提取。⑤连续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提取。

5.两相溶剂萃取法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溶剂?

5.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实际工作中,在水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是亲脂的多选用亲脂性有机溶剂如苯、氯仿、乙醚等进行液‐液萃取;若有效成分是偏于亲水性的则改用弱亲脂性溶剂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也可采用氯仿或乙醚加适量乙醇或甲醇的混合剂。

6.萃取操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6. 答:①水提取液的浓度最好在相对密度1.1~1.2之间。②溶剂与水提取液应保持一定量比例。第一次用量为水提取液1/2~1/3, 以后用量为水提取液1/4~1/6.③一般萃取3~4次即可。④用氯仿萃取,应避免乳化。可采用旋转混合,改用氯仿;乙醚混合溶剂等。若已形成乳化,应采取破乳措施。

7.萃取操作中若已发生乳化,应如何处理?

7. 答:轻度乳化可用一金属丝在乳层中搅动。将乳化层抽滤。将乳化层加热或冷冻。分出乳化层更换新的溶剂。加入食盐以饱和水溶

液或滴入数滴戊醇增加其表面张力,使乳化层破坏。

8.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8.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不同的两相中吸附、分配及其亲和力的差异而达到相互分离的方法。

9.凝胶色谱原理是什么?

9.答:凝胶色谱相当于分子筛的作用。凝胶颗粒中有许多网眼,色谱过程中,小分子化合物可进入网眼;大分子化合物被阻滞在颗粒外,不能进入网孔,所受阻力小,移动速度快,随洗脱液先流出柱外;小分子进入凝胶颗粒内部,受阻力大,移动速度慢,后流出柱外。

10.如何判断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纯度?

10.答:判断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纯度可通过样品的外观如晶形以及熔点、溶程、比旋度、色泽等物理常数进行判断。纯的化合物外观和形态较为均一,通常有明确的熔点,熔程一般应小于2℃;更多的是采用薄层色谱或纸色谱方法,一般要求至少选择在三种溶剂系统中展开时样品均呈单一斑点,方可判断其为纯化合物。

11.简述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分子式的方法。

11.答:分子量的测定有冰点下降法,或沸点上升法、粘度法和凝胶过滤法等。目前最常用的是质谱法,该法通过确定质谱图中的分子离子峰,可精确得到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子式的确定可通过元素分析或质谱法进行。元素分析通过元素分析仪完成,通过测定给出化合物中除氧元素外的各组成元素的含量和比例,并由此推算出化合物中各组成元素的含量,得出化合物的实验分子式,结合分子量确定化合物的确切分子式。质谱法测定分子式可采用同位素峰法和高分辨质谱法。

12.在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中,IR光谱有何作用?

12.答:IR光谱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中具有如下作用;测定分子中的基团;已知化合物的确证;未知成分化学结构的推测与确定;提供化合物分子的几何构型与立体构象的研究信息。

13.简述紫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及用文字表示的方法和意义。 13.答:紫外光谱是以波长作横座标,吸收度或摩尔吸收系数做纵座标作图而得的吸收光谱图。紫外可见光谱中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吸收曲线的谷所对应的波长称谓最小吸收波长(λmin),若吸收峰的旁边出现小的曲折,称为肩峰,用“sh”表示,若在最短波长(200nm)处有一相当强度的吸收却显现吸收峰,称为未端吸收。如果化合物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则可根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最大吸收峰的位置及吸收峰的数目和摩尔吸收系数来确定化合物的基本母核,或是确定化合物的部分结构。

1.苷键具有什么性质,常用哪些方法裂解?

1.答: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酸、碱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化开裂法等。

2.苷类的酸催化水解与哪些因素有关?水解难易有什么规律? 2.答: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易被稀酸催化水解。水解发生的难易与苷键原子的碱度,即苷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就有利于水解。酸催化水解难易大概有以下规律:(1)按苷键原子的不同,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2)按糖的种类不同1)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2)酮糖较醛糖易水解。3)吡喃糖苷中,吡喃环的C-5上取代基越

大越难水解,其水解速率大小有如下顺序: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C-5上取代基为-COOH(糖醛酸苷)时,则最难水解。4)氨基糖较羟基糖难水解,羟基糖又较去氧糖难水解。其水解的易难顺序是:2,6-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

1.简述碱溶酸沉法提取分离香豆素类成分的基本原理,并说明提取分离时应注意的问题。

1.答: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中具有内酯环,在热碱液中内酯环开裂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溶于水中,加酸又重新环合成内酯而析出。

在提取分离时须注意所加碱液的浓度不宜太浓,加热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破坏内酯环。碱溶酸沉法不适合于遇酸、碱不稳定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

2.写出异羟肟酸铁反应的试剂、反应式、反应结果以及在鉴别结构中的用途。

试剂:盐酸羟胺、碳酸钠、盐酸、三氯化铁 反应式:反应结果:异羟肟酸铁而显红色。 应用: 鉴别有内酯结构的化合物。

1.醌类化合物分哪几种类型,写出基本母核,各举一例。 答:

醌类化合物分为四种类型:有苯醌,如2,6-二甲氧基对苯醌;萘醌,如紫草素;菲醌,如丹参醌Ⅰ;蒽醌,如大黄酸。

2.蒽醌类化合物分哪几类,举例说明。

蒽醌类分为1)羟基蒽醌类,又分为大黄素型,如大黄素,茜素型如茜草素。2)蒽酚.蒽酮类:为蒽醌的还原产物,如柯亚素。3)二蒽酮和二蒽醌类:如番泻苷类。

3.为什么β-OH蒽醌比α-OH蒽醌的酸性大。

3.β-OH与羰基处于同一个共轭体系中,受羰基吸电子作用的影响,使羟基上氧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质子容易解离,酸性较强。而α-OH处在羰基的邻位,因产生分子内氢键,质子不易解离,故酸性较弱。

4.比较下列蒽醌的酸性强弱,并利用酸性的差异分离他们,写出流程。

A. 1,4,7-三羟基蒽醌B. 1,5-二OH-3-COOH蒽醌C. 1,8-二OH蒽醌D. 1-CH3蒽醌

答:酸性强弱顺序:B>A>C>D 5.显色反应区别:(1)大黄素与大黄素-8-葡萄糖苷(2)番泻苷A与大黄素苷(3)蒽醌与苯醌

(1)将二成分分别用乙醇溶解,分别加Molish试剂,产生紫色环的为大黄素-8-葡萄糖苷,不反应的为大黄素。(2) 将二成分分别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后溶液显红色的是大黄素苷,溶解后溶液不变红色的为番泻苷A。(3)将二成分分别用乙醇溶解,分别滴于硅胶板上加无色亚甲蓝试剂,在白色背景上与呈现蓝色斑点为苯醌,另一个无反应的是蒽醌。

1.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及结构的分类依据,常见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可分为哪几类?

1.答:主要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类化合物,现在则是泛指具有6C-3C-6C为基本骨架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分类依据是根据中间三碳链的氧化程度,三碳链是否成环状,及B环的联接位置等特点分为以下几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黄烷醇类.花色素类.双黄酮类。

2.试述黄酮(醇)多显黄色,而二氢黄酮(醇)不显色的原因。 2.答:黄酮(醇)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所以多显黄色;而二氢黄

酮(醇)不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所以不显色。 3.试述黄酮(醇)难溶于水的原因。

3.答:黄酮(醇)的A.B环分别与羰基共轭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具共平面性,分子间

紧密,引力大,故难溶于水。

4.试述二氢黄酮.异黄酮.花色素水溶液性比黄酮大的原因。 4.答:二氢黄酮(醇)由于C环被氢化成近似半椅式结构,破坏了分子的平面性,受

吡喃环羰基立体结构的阻碍,平面性降低,水溶性增大;花色素虽为平面结构,但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所以水溶性较大。

5.如何检识药材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5.答:可采用(1)盐酸-镁粉反应:多数黄酮产生红~紫红色。(2)三氯化铝试剂反应:在滤纸上显黄色斑点,紫外光下有黄绿色荧光。(3)碱性试剂反应,在滤纸片上显黄~橙色斑点。

6. 简述黄芩中提取黄芩苷的原理。 6. 答:黄芩苷为葡萄糖醛酸苷,在植物体内多以镁盐的形式存在,水溶性大,可采用

沸水提取。又因黄芩苷分子中有羧基,酸性强,因此提取液用盐酸调pH1~2可析出黄芩苷。

7.(1)流程中采用的提取方法是:碱提取酸沉淀法 依据:芸香苷显酸性可溶于碱水。 (2)提取液中加入0.4%硼砂水的目的:硼砂可以与邻二羟基络合,保护邻二羟基不被氧化。

(3)以石灰乳调pH8~9的目的:芸香苷含有7-OH,4'-OH,碱性较强可以溶于pH8~9的碱水中。如果pH>12以上,碱性太强,钙离子容易与羟基、羰基形成难溶于水的鳌合物,降低收率。

(4)酸化时加盐酸为什么控制pH在4-5足以是芸香苷析出沉淀,如果pH<2以上容易使芸香苷的醚键形成金羊盐,不易析出沉淀。

(5)以热水或乙醇重结晶的依据是:芸香苷在热水和热乙醇中溶解度较大,在冷水及冷乙醇中溶解度较小的原因。提取芸香苷还可以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

1.萜类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1.分类依据是根据分子中包含异戊二烯的单元数进行的。将含有两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单萜;含有三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倍半萜;含有四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二萜;含有五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二倍半萜;含有六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三萜,依次类推。并根据各萜类分子中具有碳环数目的有无和多少,进一步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萜等。

2.挥发油的水蒸气蒸馏液,若由于其中的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稍大或挥发油含量低,不易分层时,一般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处理?

2.水蒸气蒸馏液中的油水混合物不易分离时,则可将饱和盐水(如硫酸钠、氯化钠水溶液)加入其中,利用盐析作用促使油水的分离,或在盐析的同时用低沸点有机溶剂(如乙醚)作两相溶剂萃取以萃出挥发油,然后蒸馏回收有机溶剂即可得到挥发油。

3.用单向二次展开的薄层色谱法检识挥发油中各成分时,为什么第一次展开所用的展开剂极性最好大于第二次展开所用的展开剂极性?

3.单向二次展开先用极性稍强的展开剂进行第一次展层,当展开剂展至薄层板的一半距离时停止,立即挥去薄层板上的溶剂。此时挥发油中极性较大的成分被分离展开,再改换极性较小的展开剂作第二次展层,极性较小的成分则被展开到终端,从而可使极性小的成分更好地分离展开,达到在一块薄层板上实现极性大小不同的多种成分都得到较好分离的目的。

4.挥发油的哪些性质可用于挥发油的检识?

4.可用于挥发油检识的性质有:挥发性、气味、比重、比旋度、折光率等。

5.简述挥发油各类成分的沸点随结构变化的规律。

5.挥发油各类成分的沸点随结构变化的规律为:含氧单萜的沸点大于单萜,在单萜中,沸点随分子中双键数目的增多而增高,一般三烯〉二烯〉一烯;在含氧单萜中,沸点随功能基极性增大而升高,醚〈酮〈醛〈 醇〈 羧酸,酯的沸点比相应的醇沸点高(分子量大的原因);含氧倍半萜与含氧单萜分子结构相差5个碳原子,沸点更高。

6.为什么可用相对密度小于1.0的挥发油测定器测定相对密度大于1.0的挥发油含量?

6.测定相对密度大于1.0的挥发油,也可在相对密度小于1.0的测定器中进行。关键是在加热前,预先加入1ml二甲苯于测定器内,然后再进行水蒸气蒸馏,使蒸出的相对密度大于1.0的挥发油溶于二甲苯中。由于二甲苯的相对密度为0.8969,一般能使挥发油与二甲苯的混合溶液浮于水面.在计算挥发油的含量时,扣除加入二甲苯的体积即可。

1.皂苷溶血作用的原因及表示方法?含有皂苷的药物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什么?

1.皂苷的溶血作用是因为多数皂苷能与红细胞膜上胆甾醇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破坏了红细胞的正常渗透性,使细胞内渗透压增高而使细胞破裂,从而导致溶血现象。各种皂苷的溶血作用强弱不同,可用溶血指数表示。含有皂苷的药物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不宜供静脉注射用。

3.哪些试验可常用于检测药材中皂苷的存在? 3.泡沫试验:持久泡沫不因加热而消失; 溶血试验:大多数呈阳性;

检测甾体母核试验:醋酐-浓硫酸反应、三氯醋酸反应、氯仿-浓硫酸反应、五氯化锑反应、酸性-芳香醛反应等。

4.简述柴胡皂苷a和d的分子组成,并简述为何在提取过程中要加入少量吡啶?

4.柴胡皂苷a由柴胡皂苷元F-C3-O-呋糖-葡萄糖组成,柴胡皂苷d由柴胡皂苷元G-C3-O-呋糖-葡萄糖组成。由于具有13?,28-环氧醚键的结构,是柴胡的原生苷。但氧环不稳定,在酸的作用下使结构中的环氧醚键开裂,生成人工产物异环或同环双烯结构,加少量吡啶可抑制此过程。

1.如何用IR区分甾体皂苷中的C25的构型?

1.甾体皂苷元在红外光谱800~1000 cm-1区间几乎都有4个特征性的吸收谱带,分别是:980 cm-1(A)、920 cm-1(B)、900 cm-1(C)、860 cm-1(D)。在两种异构体中:C25-R型皂苷中吸收强度 C带>B带 ;C25-S型皂苷中吸收强度 B带>C带。

3.甾体皂苷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可分为几种类型,各自结构有何特征?

3.甾体皂苷的基本结构是由螺甾烷类化合物衍生的寡糖苷。依据螺甾烷结构中C25构型和F环的环合状态可分为三种类型,螺旋甾烷类为C25位上甲基位于F环平面上的竖键,为β-取向,其绝对构型是S构型;异螺旋甾烷为C25甲基位于F环平面下的横键,为α-取向,其绝对构型是R型;呋甾烷醇类苷元为F环开裂形成的衍生物。

4.皂苷溶血作用的原因及表示方法?含有皂苷的药物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什么?

4.皂苷的溶血作用是因为多数皂苷能与红细胞膜上胆甾醇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破坏了红细胞的正常渗透性,使细胞内渗透压增高而使细胞破裂,从而导致溶血现象。各种皂苷的溶血作用强弱不同,可用溶血指数表示。含有皂苷的药物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不宜供静脉注射用。

6.哪些试验可常用于检测药材中皂苷的存在? 6.泡沫试验:持久泡沫不因加热而消失;

溶血试验:大多数呈阳性;

检测甾体母核试验:醋酐-浓硫酸反应、三氯醋酸反应、氯仿-浓硫酸反应、五氯化锑反应、酸性-芳香醛反应等。

7.提取强心苷原生苷时应注意哪几方面因素? 7.答:提取强心苷原生苷时应注意的因素有:

⑴原料须新鲜,采集后要低温快速干燥,保存期间要注意防潮。 ⑵可用乙醇提取破坏酶的活性,通常用70%~80%的乙醇为提取溶剂。

⑶同时要避免酸碱的影响。

10.影响强心苷水溶性的因素有:

分子中糖的数量、糖的种类以及苷元中的羟基数量和位置。 含有相同种类的糖,糖数量越多,水溶性越大;含有相同数量的糖,羟基糖的水溶性大于去氧糖水溶性;整个强心苷分子中羟基越多,亲水性越强;含有羟基数量相同时,形成分子内氢键后水溶性小于非形成氢键化合物的水溶性。

14、如何检识某种中草药是否含有甲型强心苷?甲型强心苷类C17侧链上有一个不饱和五元内酯环,在碱性溶液中,双键转位能形成活性次甲基,能与一些试剂反应而显色。

15、分别列出作用于强心苷的甾体母核,a、B-不饱和内酯环及2-去氧糖的检识反应各1个,并说明其所需试剂和反应现象。

一、作用于甾体母核的显色反应

1、L-B 反应:黄~紫红~(褪去):三萜;最后——污绿:甾体

2、三氯乙酸反应 加热60℃ 显红~紫红色(甾体皂苷)加热

100℃显红~紫红色(三萜)

3、氯仿-浓硫酸反应 4、SbCL5反应——紫色5、冰HAC——乙酰氯 反应

二、不饱和内酯环:1、Legal反应 亚硝酰铁氰化钠 深红或蓝 2、Kedde反应 3,5-二硝基苯甲酸 深红或红 3、Raymond反应 间二硝基苯 紫红或蓝 4、Balijet反应 苦味酸 橙或橙红

三、2-去氧糖: Keller-Kiliani反应 Fe+ 冰醋酸 浓硫酸 蓝色或蓝绿色

16、试问应采用哪些措施保证从植物中能够提取到原生苷? 自中药中提取原生苷,为抑制或破坏酶的活性,可采用1、在中药中加入碳酸钙2、沸水提取3、30~40℃保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