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社会责任财务目标体系的构建文献综述

一、前言

20世纪xx年代以,全球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蓬勃开展,各国政府、政府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纷纷修订一系列法律以及制定公司治理准则和社会责任标准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我国来说,以“和谐社会”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倡导下,各级政府及各行各业也较为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逐步与国际接轨。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大力推动,各级政府、各部委、各行业协会的全面响应,各经济主体、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参与。

企业行使社会责任必须建立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以及履行能力是不尽相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理性的企业更应该树立战略性的社会责任观,并通过肩负企业社会责任来获得更多的优势资源支持,主动融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延长自身的生命周期。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我们不能仅仅只看重于当前水平下的利益最大化,而应以企业能否持续运行为出发点,以企业的基本利益和社会长期利益相一致为最终目标,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其次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推动着社会发展,企业对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不仅不会降低企业的资本,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企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也是瞬息万变,所以不可能单一的运用某一个财务目标死抗到底,必然要在不同生命周期采用不同的经营目标。于此同时,也不能抛弃其中的任何一个目标,而要认识到每一种目标的优势特点和适用范围,正确使用他们以达到协调统一,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二、主体

(一)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综述

在企业的生命周期研究领域中,不同的科学家划分不同,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比较赞同4个阶段的划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企业都会面临某种成长瓶颈或风险,并分别呈现不同的特征。

创业期的企业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抵御能力非常弱,所以在这一个阶段企业应该把如何生存下去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初创期企业具有如下特征:生产技术尚不成熟,生产设备性能尚不熟悉,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规模小,产品市场认知度和占有率低,企业形象尚未形成气候,所以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此时企业多数由创业者本人来经营,而股东或创办者开始都是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的,市场营销能力也不足,此时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一般行不通。此时最难解决的是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内部资金积累尚需时日,企业形象没树立,从银行和其他机构贷款难度较大,现金流入量很少而且缓慢; 另一方面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及新产品的开发,会造成大量的现金流出与少量的现金流入,此时企业存在着较大的经营风险。

如果说创业期的企业是为了寻找或开辟一块生存空间的话,那么企业只有通过成长扩张阶段,才算是真正奔上了企业成长的主干道,才能迎接春天的到来。成长期企业具有如下特征: 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接受, 销售能力日益增强,产品或服务规模扩增,业务迅速膨胀,产品市场份额稳步增长,市场竞争能力逐渐增强。于是高销售额带来了初创期所需的的大量现金流,拥有了一定规模的周转资金,融资能力强大起来。同时企业不断寻找更有价值的业务,开拓新市场,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让资金滚雪球一般日趋壮大。此时企业内部管理整体完善, 企业的决策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较达到一定的阶段,分权经营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正轨,企业也更需要募集大量资金进行项目投资来增大规模效益。

成熟期这个阶段是企业发展的高峰时期。企业具有如下特征:主要产品进入成熟期,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成功树立品牌形象,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值,同时较大的企业规模,充裕的资金,为产品多元化提供资金保障,但此时企业发展速度也缓下来,要想加速成长就要考虑领域渗透,来逐步壮大。成熟期的企业现金流量易预测,筹措资本的能力强,融资方式也是多元化,企业风险相对较低;管理上逐渐形成了官僚主义,容易势力垄断,表现出了大企业病的特征。

企业进入衰退期是所有企业经营决策者,管理者,普通员工都不愿意的,如果不能实现战略转型,企业消亡势必不可避免。衰退期企业具有如下特征:企业的设备面临老化需要更新,技术落后,产品过时,生产效率拖沓,员工工作态度懈怠,企业效益日渐低下,利润空间越来越稀薄;企业的管理模式僵化,各种隐患开始暴露并发作,整体抗风险能力薄弱;企业现金出现问题,筹资能力下降,无资金投入运营,潜在投资项目尚不确定,合作企业对其激情锐减;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降低,此时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总的来说,企业生命周期宛如数学领域的抛物线高跌起伏,企业能否越过波谷到达更高的波峰是企业综合权衡各类因素的结果。

(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CSR)运动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一些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却忽视在环境保护、劳工福利、员工培训等方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0世纪初,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首次在美国被提出来。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日益壮大,世界环境的千变万化,企业更迫切的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于是其内涵持续更新变化。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Bowen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企业人按照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目标和价值观作相应的决策或遵循相应的行动标准,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开端的标志。Friedman却说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Carroll则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应对社会承担的所有责任,既包括企业自愿履行的责任又包括其他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到20世纪xx年代出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其认为企业不仅要为股东服务,而且还要为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服务。Freeman给出了一个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他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可

见,不同的时代背景所针对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给出了不同角度的界定。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xx年代,国内学术界才对它开始进行研究。最早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是始于袁家方,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的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而必须承担的义务”。高尚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有两类,一类是基础责任,立足于企业发展;一类是企业在承担基本责任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应通过制度来实现责任的最优分担”。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如经营者、消费者、员工、商业的合作伙伴、债权人、社区、公众、政府及自然环境等承担的责任,包括法律上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上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三个关键问题:谁负责,对谁负责,负什么责。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在企业应为人类及其所处环境造成影响的任何行为负有的责任,是构建企业步入“和谐社会”的一种基本理念。企业作为经济实体,不仅承担着为自身和社会创造财富的经济责任,而且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使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一般来说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保护消费者权益、向雇员支付薪金、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文化教育和福利事业等。

(三)企业财务目标研究综述

财务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财务主体的主要运营模式,对企业财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为止,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可分为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作为经济学界的传统观点,利润最大化起源于亚当·斯密基于经济人的假说,至今在理论界与实务界都有较大影响。原因有三:人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剩余产品价值,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剩余产品的多少是用利润这个价值指标来衡量;在自由竞争的资本市场中,获利最多的公司才更易获得资本使用权;任何的公司都是竭尽所能的赢取利润,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的财富才可能实现最大化,从而带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资本必然追逐利润,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同样是为了获得财富。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就必然会关注市场, 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加强管理,讲求经济效益,来获得最优利润。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运营为股东带来财富。股份制公司中,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来决定。股票价格越高,股东财富越大。所以,股东财富最大化,又演变为股票价格最大化,可以理解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股票现在的市场价格。股东财富最大化是单纯的考虑股东方面,行为模式相对简化,某些时候显得很片面。

企业价值是指公司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即企业资产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相关性,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化。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要承担风险,债权人、职工、供应商以及政府等也都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相较于其他的财务目标更考虑均衡,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现代企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职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有较好的学历背景和职业培训才能胜任,一旦失业,必须再学习或再培训。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但价值最大化目标也存在着目标不明晰、不便于操作的缺点。北美82家公司目标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构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多层次、多元化财务管理目标体系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将企业理财目标分为总目标和短期目标,以价值最大化作为总目标或者理财观念,以利润最大化、增长率、市场份额、社会责任等作为短期目标,并结合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特点,选择不同的短期理财目标。

三、结束语

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不同利益主体各自权益相互协调的结果。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各相关利益主体应该是平等而独立的关系。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包括股东、董事会、经营者、企业职工、消费者、供应商、债主等。在公司治理结构下,管理者、职工为公司提供的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和社区居民为公司提供的信息等无形资源越来越重要,他们对公司所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那么,在分配企业剩余时他们的权益当然不能再被忽视,于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利益分配机制持续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在努力获得利益的同时要考虑到承担社会责任而带来的潜在效益,这块潜力是无穷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终极财务管理目标,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短期理财目标可以是利润最大化、主营业务增长率、所者者权益增长率、市场份额或社会责任等。只有将总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多维财务管理目标体系,才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在分析企业财务目标时要放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下权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来使体系更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丰团.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J].会计之友,20xx(10).

[2] 杜玉红.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目标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xx(08).

[3] 付饶.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J].现代代商业周刊,20xx(12).

[4] 陈学义. 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理财目标[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xx.

[5] 刘晓娜.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管理目标研究[J].财会通讯?理财,20xx(09)

[6] 刘锦凤.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多维财务管理目标构建设计[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xx(06).

[7] 杜炜.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社会责任财务目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 综合,20xx(09).

[8] 李胜安.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的财务目标的选择[J].中国水运,20xx(09).

[9] 王兴娟.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与社会责任[J].中国商界, 20xx(10).

[10] 颜剩勇. 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研究[M].西南财金大学出版社,20xx.

[11] 王 慧,王建琼.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xx(10).

[12] 苗婷婷. 论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J].企业论坛,20xx(07).

[13] 崔锦荣,郭帆. 企业社会责任目标与财务目标的矛盾性与一致性.[J].经济视角,20xx(05).

[14] 邹雁燕,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xx.

[15] 严艳. 论企业财务的利益相关者责任目标[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xx.

[16] 李程骅,胡亚萍.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生命周期关系论[J].南京社会科学, 20xx.

[17] 李虹.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会计研究初探[J].会计之友, 20xx(09).

[18] 周一萍,夏庆利.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财务目标价值取向研究[J].论坛,20xx(13).

[19] 郑媛. 企业生命周期与财务管理目标[J].企业家天地,20xx(07).

[20] 张玲丽.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构建[J].现代经济, 20xx(05).

[21] MetteMorsing.Majken Schultz.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mmunication: stakeholder information, response and involvement

strategies[J],Business Ethics: A European R eview.20xx,(4).

[22] Objectives Linda A.Toosema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vestment and

social[J] .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spring, 20xx, Vol.70 (No.2) .

 

第二篇:企业社会责任度量方法国外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度量方法国外文献综述

[摘 要]自20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一直备受学术界及企业界关注,如何更准确地度量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国外学者对CSR的度量方法进行分类梳理的基础上,对每一类方法做出评价,并总结出现存度量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的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实证研究;度量方法

1 声誉指数法

声誉指数法是根据第三方声誉评级对CSR进行度量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中。

CEP指数是最早的声誉指数,产生于20世纪60~xx年代。它对纸浆业和造纸业24家公司的污染控制行为进行排名。这一时期,CSR还没有形成一个框架性的概念,学术界对于CSR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环境保护被认为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CEP指数在早期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财富声誉评级(Fortune index)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财富》杂志组织专家对“财务稳定性、长期投资价值、资产使用效率、管理质量、创新程度、产品或服务质量、企业人才利用、社区与环境责任”8项声誉指标,按0~10分进行赋分,为各行业表现前十名的公司进行排名。学者使用Fortune的排名结果表示CSR的履行情况。

KLD指数对各公司在社区关系、雇员关系、环境、产品、女性与少数民族待遇、军队契约、核力量、南非事务参与8个维度上的表现进行评估,分别赋分。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Waddock和Graves在19xx年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探讨。他们依据专家讨论组的意见,对KLD各个方面赋予不同的权重,将各个分数按权重加总作为CSR的总分。

另外还有CEP指数、CSID指数(Makni,20xx)、Milton Moskowitz评级(Sturdivant和Ginter,1977;Cochran和Wood,1984)等。对于不同国家的企业进行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库不同,对于同一个国家的企业,根据研究者对CSR理解的不同,选取的数据库也不尽相同。

由于具有权威性、数据的易获取性与持续性等优点,声誉指数法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局限性也一直受到诟病:第一,主观性。虽然第三方评级一般由专家执行,但其主观性难以避免。不仅降低了结果的客观性,而且可能导致不同评级者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Cochran & Wood,1984)。第二,样本局限性。由于能够列入评级结果的公司数量有限,能够收集到的样本也往往很小。这就减弱了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使得结论难以推广。第三,地域局限性。这些评级“本身就

是为评估某些国家的企业而设计的”(D.Turker,20xx),难以应用于其他国家。第四,模糊性。对于财富评级等排名类指标,“可能是公司形象与声誉(而非真正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决定了公司的相对排名”(Fryxell & Wang,1994)。 而对于KLD等评分类指标,缺乏对各个维度所占权重的考量;另外,将多维度的分数汇总为一维指标,可能掩盖某些对于特定公司或行业而言非常重要且相关的维度(Griffin & Mahon,1997)。第五,可信度问题。各机构的声誉评级虽然给出了评级依据,但是并未说明为什么选取这些范畴而不是其他范畴,甚至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些范畴为什么能代表企业社会绩效(Wood & Jones,1995)。如KLD指数后三项与政治相关的维度令人费解,但KLD公司并未给出解释。

2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基于企业自主披露的数据进行CSR指标设计的方法。主要依据是企业年度报告、TRI披露、环境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

早期有学者根据企业年报中对某一类社会责任信息是否披露,是描述性披露还是披露具体数字,作为CSR评分的依据(Beresford,1973,1975,1976)。Bowman和Haire(1975)根据食品加工企业年报中披露的与履行社会责任相关的行数(代表年报中对CSR的讨论程度)计算CSR指数。Abbott和Monsen(1979)设计了一个企业社会参与披露量表,根据对公司年报的内容分析,完成量表打分,据以对企业社会参与的各方面进行研究。

TRI(Toxics Release Inventory)是公司自主披露的,关于环境污染及有害废物处理的信息,是内容分析法中较受学者青睐的数据。Hart和Ahuja在研究减排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时,从TRI中获取自变量减排量(1996)。

由于取自公司年报的客观数据,内容分析法克服了声誉指数法主观性、样本局限性等缺点,但它在其他方面暴露出一些局限:第一,数据本身可能是有偏的。Bowman和Haire发现年报中对CSR的强调程度与声誉指数法中的Moskowitz排名显著正相关;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公司关于社会责任行为的报告披露的内容与其实际表现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Ingram & Frazier,1980;Freedman & Wasley,1990)。第二,披露内容不全面,且缺乏连续性。企业在披露数据时,会选择性地多披露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而少披露甚至不披露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有些企业仅在发生偶然性事件(如发生公益捐赠支出或由于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而产生的罚没支出时)时才披露相关信息,而平时对于社会责任信息不予披露。这就会导致样本数据不全面且连续性不足。第三,一些指标(如环境信息、慈善信息等)对单一因素的度量无法描绘CSR的整体结构。如有研究表明,企业可能存在以慈善行为吸引公众注意,掩盖其环境污染行为的现象(Du,20xx)。若将单一维度或某几个维度的指标作为CSR的替代变量,结果可能产生偏差。3 量表调查法

量表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内容及CSR概念体系自主设计量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数据的方法。

量表调查法应用非常广泛,应用方式也较为灵活。如Aupperle等(1985)根据Carroll的四维金字塔模型设计量表,度量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以此作为CSR的替代变量。Quazi和OBrien(20xx)构造了一个基于“企业责任范围”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后果的范围”二维模型的量表。Maignan和Ferrell(20xx)设计了一个企业公民量表,并在美国和法国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难以用数据精确测量的概念,量表调查法无疑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设计量表,涵盖所有需要考虑的维度,不受现有数据的约束。但是,量表法也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第一,量表设计和问卷调查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成本,必须在成本与信息的必要性之间做出权衡。第二,问卷调查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使在题项设计及调研过程中使用尽量客观的语言或方式,也难以避免受到受访者的主观目的或偏好影响。第三,多数学者以高层管理人员或企业各阶层人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为主要内容设计量表,但这种认知并不能代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即这种量表难以获取企业事实上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信息,作为CSR的代理变量有失妥当。第四,强迫选择量表也是一大局限(Turker,20xx)。因为量表中的选项有时可能并不能准确表达受访者的实际想法,这可能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4 小结与研究展望

第一,度量方法难以统一,概念框架亟待完善。从上文可以看出,这些度量方法某种程度上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即使是相对最客观的内容分析法,在选取度量维度和度量指标方面,也是由研究者主观决定的。由于各个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不同,研究需要不同,偏好不同,他们所采用的度量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

度量方法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公认的、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体系,各个学者在选取度量方法时,都是基于对CSR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框架的研究,仍然是有待深入发展的课题。

第二,很多研究对CSR的认识并不明确,所选择的替代变量并不具有代表性。比如上文提到的Beresford,Bowman和Haire等将企业年报中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程度作为CSR评分的依据,国内也有颇多学者借鉴这种方法。然而这些数据只能代表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程度,而不能代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际履行情况。再如,Aupperle等(1985)设计量表度量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作为CSR的替代变量。虽然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可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产生影响,但是并不能表明企业实际上在怎样的程度上履行了社会责任。这种“间接”的度量方法是缺乏说服力的。

因此,我国学者在选取或借鉴CSR度量方法时,必须明确研究所需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披露程度,还是其他因素,并对所选取的方法与研究内容的匹配程度进行考量。

第三,研究应有所侧重,符合行业特色。如上文所述,每一种度量方法都有

其优点,同时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但是针对不同行业,企业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侧重点也不同。比如对于造纸、印刷等高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责任应该是研究的重点;对于食品行业,产品质量责任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等。因此,在实证研究中度量CSR时,在难以兼顾各方面要求的情况下,应根据所研究的行业,选择更适合该行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McGuire J B,Sundgren A,Schneeweis T.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31(4):854-872.

[2]Turker D.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scale development stud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xx,85(4):411-427.

[3]Griffin J J,Mahon J F.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debate twenty-five years of incomparable research[J].Business & Society,1997,36(1):5-31.

[4]Wood D J.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a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xx,12(1):50-84.

[5]傅鸿震.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实证研究述评[J].未来与发展,20xx(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