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微生物学

第一章 绪论

1、 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见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 微生物的发现: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

3、 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及其贡献

法国的巴斯德: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2>免疫学—预防接种;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4>创立巴斯德消毒法。

德国的科赫:1>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2>发现肺炎结核病的病原菌;3>提出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科赫原则。

4、 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

种类多、变异易、抗性强。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 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

操作环境的技术。

2、 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

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

3、 选择培养:选择平板培养、富集培养。

4、 古生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胞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

括一些独特的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

5、 真菌:霉菌(菌体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酵母菌(一群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6、用固体培养基获得微生物纯培养方法:

1>涂布平板法:(菌落通常只在平板表面生长)

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已倒好的平板表面,再用无菌涂布棒涂布均匀,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特点: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

2>稀释倒平板法:(细菌菌落出现在平板表面及内部)

取一定稀释度的样品与熔化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保温培养。 缺点: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

3>平板划线法 4>稀释摇管法

第三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异同点: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细胞壁 除少数外都有肽聚糖 无肽聚糖

细胞膜 一般无固醇 常有固醇

内膜 简单,有间体 复杂,有内质网等

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 有很多种

核糖体 70S(50S+30S) 80S(60S+40S)线粒体叶绿体中的 70S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无核仁,无成 有核膜、核仁,有多条染色体,DNA 与 形染色体,DNA 不与 RNA 和组 RNA 和组蛋白结合,有有丝分裂 蛋白结合,无有丝分裂

大小 直径通常小于 2 微米 直径在 2-100 微米之间

2、 革兰氏阴阳性菌的特点: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是一层厚而致密的肽聚糖和磷壁酸。肽

聚糖的肽链之间通过5个甘氨酸交联着。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是多层结构,最外一层是薄薄的肽聚糖层,肽链是直接交联在一起的。细胞壁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两类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阳性紫色阴性红色)和对不同类抗生素敏感性的不同。

3、 缺壁细菌

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自发突变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缺壁菌株。

原生质体:人为溶菌酶除尽壁或青霉属抑制新壁合成,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组成。 球状体:人工去除部分壁而形成的,一般由革兰氏阴性菌组成。

支原体: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没有的甾醇。

实践意义:原生质体或球状体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故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4、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

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壁厚,折光性强(不易着色); 代谢活性低(酶含量少,抗不良环境); 抗热性强(含吡叮二羧酸钙); 耐干燥和化学药物; 条件适宜可萌发;

5、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而

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而革兰阴性细菌的肽聚糖层很薄,脂肪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部分细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变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径大,不能阻止溶剂透入,因而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洗去而被脱色。

方法:涂片→干燥→热固定→染色(初染、媒染、脱色、复染四步)→水洗→干燥。

6、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答: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渗透性很差和皮层的阳离子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很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导致核心具极强的耐热性。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1、 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项生理活动所需的物质。

2、 营养元素: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3、 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失去合成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的能力,必须

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

4、 培养基种类、四大微生物的常用培养基……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1、 发酵: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

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叫做发酵。

2、 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

而是交给电子传递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最终电子受体。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 细菌生长曲线:以细菌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对数或生长速率为纵坐标,由此

得到的曲线为生长曲线。 2、 各时期特点:

迟缓期:又叫调整期。细菌接种至培养基后,对新环境有一个短暂适应过程(不适应者可因转种而死亡)。此期曲线平坦稳定,因为细菌繁殖极少。

对数期:又称指数期。此期生长曲线上活菌数直线上升。细菌以稳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此期细菌形态、染色、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因此研究细菌性状以此期细菌最好。

稳定期:该期的生长菌群总数处于平坦阶段,但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此期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渐趋平衡。

衰亡期:随着稳定期发展,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菌数明显增多。活菌数与培养时间呈反比关系,此期细菌变长肿胀或畸形衰变,甚至菌体自溶,难以辩认其形。

3、 减短迟缓期的措施:1>通过遗传学的方法改变种的遗传特性;2>用出于对数生长期的细

胞作种;3>尽量使接种前后的培养基组成不要相差太大;4>适当扩大接种量。

4、 同步培养:使细胞的分裂周期为同步的培养方法。同步化方法的原理是在使所有细

胞都处于大体相同的分裂周期的时候,才使增殖同时开始进行。离心法、过滤分离法、硝酸纤维素滤膜法、温控、药控、培养基成分控制等。

5、 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生长

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包括恒浊培养(菌体恒定)、恒化培养(营养恒定)。优点:1>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2>便于自动控制,降低动力消耗和体力劳动强度;3>产品质量较稳定。缺点:杂菌污染和菌种退化。

6、 抗生素: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能抑制微生物

的生长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合物。

7、 代谢产物:

8、 灭菌: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措施。

9、 消毒: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10、 抗生素作用机制:1>抑制细胞壁合成;2>破坏细胞膜;3>作用于呼吸链以干

扰氧化磷酸化。

11、 细菌的耐药机制*:1>细胞膜透性改变;2>药物作用靶改变;3>合成了修饰

抗生素的酶;4>抗药菌株发生遗传变异,导致合成新的多聚体。

如何避免抗药性的产生:1>第一次使用的药物剂量要足;2>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3>不同的抗生素混合使用;4>对现有抗生素进行改造;5>筛选新的更有效地抗生素。

第七章 病毒*

1、 病毒的特点:1>不具细胞结构,具有一般大分子的特征;2>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阮

病毒只有蛋白质;3>大部分病毒没有酶或酶系不完全;4>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5>对大多数抗生素不敏感;6>个体小,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到。

2、 病毒的壳体结构*:螺旋对称*P170、二十面体对称、双对称.

3、 病毒的复制周期*:从一个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受染细胞释放的全过程。

分五个阶段:吸附→侵入→脱壳→病毒大分子合成→装配与释放。

4、 整合感染P188:许多温和噬菌体和肿瘤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因病毒和细胞的性质,病

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染色体,并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

5、 溶源性感染对细胞的影响P190

免疫性:溶源性细菌对本身所携带的原噬菌体的同源噬菌体有特异性免疫力。免疫性由源噬菌体产生的阻遏蛋白的可扩散性质所决定。

溶源转变: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细菌除免疫性以外的表型改变(表面性质、致病性)。

第八章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1、 基因工程:指对遗传信息的分子操作或施工,即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

入到载体当中,然后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产生生物新的性状。

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1>目的基因的获得;2>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体外重组;

3>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4>目的克隆的筛选与鉴定;5>控制外源基因的表达。

3、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1> 基因资源:微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抗性基因,为基因工程提供了丰富独特的资源。 2> 基因工程载体:由质粒、噬菌体或其他病毒DNA等改造而成。

3> 工具酶:基因工程所用的千余种工具酶大多数都是从微生物中分离纯化而得。 4> 宿主:微生物细胞是基因克隆的重要宿主。

5> 基因表达的生化反应器

6> 基因工程理论研究:基因工程得以建立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之于微生物研究。

4、 PCR扩增原理:变性→退火→延伸

5、 细菌质粒的特点:1>含有复制起点;2>含有多种限制酶的单一识别位点;3>含有抗抗生

素性标记基因;4>高拷贝;5>具有较小的相对分子质量;6>可通过转化或电穿孔法极易导入宿主细胞。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1、 空气中微生物的来源:土壤,水体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2、 水体的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超标,引起藻类

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 水华:藻类(主要是微藻)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出现颜色,并变得浑浊,许多藻类团块漂

浮在水面上形成。

4、 赤潮:在海洋中,某些甲藻类大量繁殖可以形成水花,从而使海水出现红色或褐色。

5、 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土壤是固体无机物(岩石和矿物质)、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

组成的复合物,是微生物的合适生境。因此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多、代谢潜力巨大,是主要的微生物源。

6、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盐、嗜压微生物。

7、 防治生物霉腐的方法:

1> 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品上的一切微生物,再用物理方法防治微生物再生。 2> 保存于微生物不能进行代谢活动或代谢水平极低的环境条件下。

3> 通过加工或加入添加剂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补充

细菌的生长规律和各个生长时期的特点

水中微生物的来源

原核微生物包括(7种)包括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菌种保藏条件(4点)

 

第二篇:微生物重点总结

微生物

营养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

1、单纯扩散(被动扩散) 2、促进扩散 3、主动输送 4、基团转位

根据十分需要氧气可以将细菌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

二、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1、生长曲线: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的温度中,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得出一条曲线,称生长曲线。

1)迟缓期(lag phase):是细菌接种到新环境的一个适宜过程,此时菌体增大,代谢活跃,核糖体和ATP合成加快,合成并积累所需的酶系统。此时细菌数并不增加,生长速度为零。对不良环境较敏感。这一过程一般约需1-4个小时。为了缩短对数期,提高生产效率,可以产生下列方法:以对数期菌种作为种子菌;增大接种量,一般5%-8%,最高不超过10%。

2)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 细菌此时生长迅速,以恒定的速度进行分裂繁殖,活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达到顶峰,生长曲线接近一条斜的直线。此期的病原菌致病力最强,其形态染色特性及生理活性均较典型,对抗菌药物等较为敏感。此期约需6-10小时。

3)稳定期: 此期因营养的消耗、代谢产物的蓄积等,细菌繁殖速度下降,死亡数逐渐上升,新繁殖的活菌数与死菌数大致平衡,生长曲线近似水平线。此期约需8h。

细菌特点:形态及生理状况常有改变,革兰氏阳

性此时可成革兰氏阴性,并产生毒素及其它代谢产

物。

4) 衰亡期: 细菌开始大量死亡,死菌数超过活菌

数,生长线呈逐渐下降。

细菌特点:菌体变形或自溶,染色不典型,难以

进行鉴定。

三 、 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特性) 1、培养基:指人工配制的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基质。

培养基配制原则

原则:A根据微生物营养需要;B营养物质的比例要适合;C pH值。;D渗透压E温度F:经济原则

1、培养基种类 2)按照物理状态的差异,可将培养基分为:

固体培养基:含有1-2%琼脂,用于细菌的分离纯化,生物活性的检测等。

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5-1%左右的琼脂即成。可作穿刺试验,观察细菌的动力及短期保存菌种。

液体培养基:不加琼脂(即凝固剂)的培养基。用于扩增纯培养的菌体,确定细菌的生长性状及生长曲线。

3)按照功能的差异,可将培养基分为: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作用底物及产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即可凭肉眼根据颜色识别细菌的培养基。如麦康凯培养基、伊红美兰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加入某种化学物质,对不同细菌分别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从而可从混杂多种细菌的样本中分离出所需要的细菌的培养基。如S.S. 培养基。

厌氧培养基:提供厌氧环境

第五节 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一、病毒增殖

病毒的复制:指病毒在活的宿主细胞内,由宿主细胞

提供原料和能量,在病毒核酸的控制下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成分,再组装成许多新的病毒颗粒,从宿主

细胞释放出来,这种繁殖方式叫复制(replication)。

整个过程称为复制周期。一个完整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和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释放等步骤。

1、吸附: 病毒感染细胞首先要吸附在细胞上,分两步:

第一步:静电吸引 第二步:特异性受体吸附

2、穿入和脱壳

3、生物合成:包括mRNA的转录、蛋白质及DNA或RNA合成等。

1)转录:指把病毒核酸DNA或RNA上的碱基摘录下

来形成一条互补的mRNA。

2)翻译:指在细胞质内由DNA或RNA病毒转录的mRNA译制出具有病毒信息的酶和蛋白质的过程。

3)核酸复制:病毒核酸复制成新的子代病毒核酸。

4、病毒的组装与释放

1)病毒的组装:合成的结构蛋白与复制的核酸装配在一起形成新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的组装或成熟。

组装有的在核内,有的在胞浆内进行。

2)病毒的释放:

无囊膜病毒:装配好的核衣壳,经细胞崩解释放出来。

有囊膜病毒:通过出芽或胞吐方式释放,在出核膜或细胞膜时披上一层核膜或胞膜而成为囊膜。

2、包涵体和合胞体

包涵体:在病毒增殖后的细胞内有数个致密的团块,称为包涵体

合胞体: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相邻细胞间的细胞膜

溶解,从而使若干个细胞融合成具有多个核的巨大融合细胞,称为合胞体或多核巨细胞

3、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共同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能发生一种病毒增殖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的关系

1、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中获取所需的营养赖以为生,并往往对后者呈现有害作用

2、共生: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不相伤害而是互依互利

3、颉抗:两种生物在一起时,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产生毒害,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生物

4、协同:两种或多种生物在同一生活环境中相互协助共同完成某种作用

1、抗生素: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另一类微生物的物质。

来源:放线菌(如链霉素)、霉菌(青霉素)、细菌(多黏菌素)及化学物质合成。

作用原理: 1)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2)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3)影响菌体蛋白质的合成。4)影响核酸的合成。

噬菌体:寄生于细菌、霉形体、螺旋体、放线菌以及蓝细菌等的一类病毒,亦称细菌病毒。

1、 杀菌作用——指某些物质或因素所具有的在一定条件下,杀死微生物的作用。

2、 抑菌作用——指某些物质或因素所具有的抑制微生物生长与繁殖的作用。

3、 抗菌作用——指某些药物所具有的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4、灭菌——指杀灭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及芽胞、霉菌孢子的方法。

5、消毒——指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6、防腐——指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7、 无菌——指没有活的微生物的存在。 无菌法——采取防止或杜绝任何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其他物体的方法,称为无菌法。

无菌技术——以无菌法进行的操作称为无菌技术或无菌操作。

一、温度:

嗜冷菌:最适宜温度为10-20℃ 嗜温菌:最适宜温度为20-40℃

嗜热菌:最适宜温度为50-60℃ 绝大多数细菌,特别是病原菌,其最适宜温度为35-37℃。

高温灭菌的方法:分干热法和湿热法两类。

湿热法比干热法灭菌力要强,为什么?

因为 1)湿热中菌体蛋白较易凝固; 2)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强;

3)蒸汽可以释放大量潜热,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

1、干热灭菌法:

机理:干热可使蛋白质变性和因电解质浓缩而引起毒性作用。包括火焰灭菌和热空气灭菌两种。

1)火焰灭菌法:以火焰直接烧灼杀死物体中的全部微生物的方法,分为灼烧和焚烧两种。

2)热空气灭菌法(干热灭菌法):利用干热灭菌器以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方法。

注意事项: a. 在干热情况下,由于热空气的穿透力较低,因此,干热灭菌需在160℃维持1-2h,才能达到杀死所有微生物及其芽胞、孢子的目的。 b.

灭菌时,要使温度逐渐升降,切忌太快。

2、湿热灭菌法:

机理:湿热可引起蛋白质变性与凝固而失去活性。

1)煮沸灭菌

2)巴氏消毒法:以较低温度杀灭液态食品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又不至严重损害其营养成分和风味的消毒方法。

分类: 低温维持巴氏消毒法,在63—65℃保持30min。 高温瞬时巴氏消毒法,在71—72℃保持15s。

超高温巴氏消毒法,在132℃ 保持1—2s,加热消毒后需迅速冷却至10 ℃以下。

3)流通蒸汽灭菌法

4)高压蒸汽灭菌法 灭菌条件:通常用

1.02kg/cm2(15磅)的压力,在121℃温度下维持15—20min,就可杀死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达到完全灭菌的目的,但糖、牛奶培养基,10磅10分钟即可。

(三)紫外线 特点:穿透力很差,即使是很薄的玻璃也不能透过。

1、消毒剂:用于杀灭病菌原微生物的化学药物称为消毒剂。

2、防腐剂:用于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化学药物

防腐剂或抑菌剂。

3、化学治疗剂:用于消除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或

其它寄生虫的化学药物称为化学治疗剂。 1、基因组:细菌的基因组位于核体,是遗传的主要

物质基础。

2、染色体(核体):是由两条环状双螺旋 DNA 长链、

蛋白质和RNA组成,内含细菌的遗传基因,控制着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3、基因:是一段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连续的DNA片段,是编码蛋白质或RNA分子遗传信息的基本遗传单位

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多为环状双螺旋 DNA 分子,可以自身复制,随宿菌分裂传给子代菌体。

作用:编码细菌各种重要的生物学性状。 包括:1、接合性质粒2、非接触性质粒

按质粒转移的特性可将质粒分为两类:

三、转座因子:某些微生物的 DNA 片断作为一个独立单位,可在染色体上移动,这种可移动的 DNA 分子片段称为转座因子。

四、毒力岛( PAI ):指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分子结构与功能有别于细菌染色体,但位于细菌染色体之内,称为毒力岛。

1、毒力增强:病原微生物通过易感动物可使其毒力增强,这个过程称为复壮。

2、毒力减弱:病原微生物通过非易感动物或细胞或用理化因素处理可使其毒力减弱,这个过程称为致弱。

基因突变:指生物细胞遗传物质DNA 分子结构,突然发生了稳定的可遗传的

改 变。

据突变发生范围分为:1. 染色体畸变 2. 点突变 据突变发生条件分为:1、自发突变2、人工诱变

诱发细菌变异的方法

1、物理方法:包括温度及各种射线(紫外线、激光、 X 射线、R 射线等)。

2、化学方法:常用化学诱变剂:5—溴脱氧尿苷(UBr),5—氟脱氧尿苷,2—氨基嘌呤, 8-氮鸟嘌呤,亚硝酸,烷化剂

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的主要形式有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和转染。

1、转化

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菌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经过交换与整合,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称为转导。

病毒的基因重组

3、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菌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

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亲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

基因工程技术:用人工方法将某一生物体(供体)的

DNA提出,却割后与载体相连,然后导入受体细胞中并在其中表达

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发病—表 示 病 原 微 生物感染宿主之后,对该动物造成明显的损害。

病原菌—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

致病性:是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

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具有种的特征。

毒力: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具有株的

特征。

病原菌毒力的构成因素 毒力因子:指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

侵袭力: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

毒素:指生物在正常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原性的有毒物质,可引起宿主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

(一)外毒素:是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的可溶性蛋白质。大多数外毒素由G+菌产生,少数为G-菌产生。

类毒素:外毒素在0.4%甲醛溶液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脱毒,但仍保持抗原性,称为类毒素。

(二)内毒素:特指G-菌外膜中的脂多糖(LPS)成分。

特 性

外化学成分 蛋白质

产生方式 由某些G+ 或G-菌分泌 耐热性 通常不耐热

特异性。为细胞毒素、肠毒素或神经

毒性作用 毒素,对特定的细胞或组织发挥特定作用。毒性程度 高,往往致死 致热性 对宿主不致热

免疫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能否产生类毒素

能,用甲醛处理

三、细菌毒力测定的表示法

1、最小致死量(MLD)2、半数致死量(LD50)3、半数感染量(ID50)4、最小感染量(MID) 病原菌:可引起动植物病害的细菌称为病原菌

传染:病原菌侵入机体,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机体病理生理现象的总和,称为传染。表现有临床症状叫传染病。

传染性:病原菌从一个宿主传给另一个宿主的特性,称为传染性。

全身传染又可分为:a.毒血症 b.菌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第十一章 其它病原微生物

一、放线菌:为原核单细胞有分枝的微生物。 放线菌的形态长短不一,由具有多数分枝的细丝组成乱线形的菌丝体。菌丝直径与细菌相近,多数无隔膜,有很多核样颗粒,无核膜,无明显的细胞核毒 素

(与细菌的结构相似)。放线菌菌丝体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菌丝

2、生理特征

1)培养:绝大多数为需氧性的,只有少数为厌氧性的,生长最适温度为30-32℃,致病性放线菌在37-40℃亦生长良好,绝大多数放线菌适于中性偏碱的环境中生长。

2)繁殖方式:主要以孢子形式来繁殖后代

3)特性:各种放线菌,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时基质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菌丝都有一定的形态和颜色,为菌种鉴别的特征。

3、致病性及其他特性

能引起动物发病的主要有牛放线菌。另外,放线菌可产生许多抗菌素(链霉素、土霉素)。

二、螺旋体:螺旋体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

呈螺旋状弯曲,长而纤细,柔软,体表具有一层菲薄的弹性膜。细胞浆呈螺旋状,无明显的细胞核,存在着有弹性的中轴丝,无鞭毛,不形成芽胞。螺旋体虽无鞭毛,但细胞体具有伸缩旋转的弹性,能非常活泼地前后旋转运动。

2、染色特点: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3、特性 1)培养:螺旋体为异养菌,需氧性。 2)繁殖方式:主要以横分裂法繁殖。

只有钩端螺旋体能够人工培养,其他的都不能人工培养。常用柯氏培养液进行培养生长缓慢,接种后3-4天开始生长,1-2周才大量繁殖,液体培养呈半透明云雾状混浊。

三、霉形体(支原体):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是目前所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生物。原称支原体,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

霉形体缺乏坚硬的细胞壁,为一个三层构造的薄膜所包围,外形呈多样性,其大小不一,最小的颗粒可通过细菌滤器。

2、染色特点:用瑞特氏染色和姬姆萨染色,着色良

好。

3、生理特性 1)培养:能在无活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兼性

厌氧性,在加有CO2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大多数菌种需要动物蛋白质,一般培养基中加入血清等,还能利

用葡萄糖和精氨酸。

2)菌落特征:典型菌落呈油煎蛋状或乳头状,即菌落中央隆起而具有圆形周边,菌落中心部分,常陷入

培养基内生长,在血琼脂上呈α-溶血。 4、致病性:多数为致病性,少数为腐生性。

最早发现的霉形体为牛胸膜肺炎霉形体,

后来发现羊胸膜肺炎、猪喘气病的病原也是霉形体。近几年,发现的鸡呼吸道慢性感染的病原是霉形体。

5、治疗:由于霉形体无细胞壁和组成细胞壁的粘肽,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可被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金霉素等)所抑制。

四、立克次氏体:一类特性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

1、形态及生理特性

1)形态:一般比细菌小。不能通过细菌滤器(具有典型细菌的细胞结构),没有鞭毛,不能运动。

2)染色特点:革兰氏染色阴性,但以姬姆萨染色为佳,常呈紫色球杆状,或两极染色状。

3)繁殖方式:以二分裂法繁殖,只能在宿主细胞内

生长繁殖,也可以在鸡胚和单层细胞培养中生长,不能在人工培养中培养,也和细菌一样,含两种核酸即DNA和RNA。

2、致病性: 节肢动物作为该微生物的携带者或主要寄主,在人或者其他脊柱动物和非脊椎动物寄生,引起疾病。

五、衣原体

衣原体可分为两大类:1、沙眼衣原体 2、鹦鹉热衣原体 与立克次氏体在形态、构造、大小、染色特性等方面都很相似,也寄生于脊椎动物的细胞内,离开寄主细胞就不能繁殖。

与立克次氏体不同处有两点:一是不必经节肢动物传播,二是在细胞内有一定的发育阶段,即由细小、胞壁坚韧的具有传染性的原体变成较大、胞壁薄、无传染性的始体,然后经分裂繁殖,形成众多的原体,成熟后自细胞释出,可再感染其他细胞。三是含有DNA

和RNA,而病毒只有一种

动物微生物学Veterinary Microbiology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有一定形态结构,能在适宜环境中生长繁殖的细小生物的总

称。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霉形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藻类 (3)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细菌分(一)球菌 (二)杆菌 (三)螺旋状菌

细菌的群体形态

菌落: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又称克隆。 菌苔:若长出的菌落连成一片,称为菌苔。各种细菌的菌落,有大小、色泽、质地、表面性状、边缘结构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征。

革兰氏染色过程:

涂片——自然干燥——火焰固定——结晶紫染色2-3′——水洗——碘液染色2-3 ′——水洗 95%乙醇脱色30″——水洗——复红染色1-2′——水洗——干燥——镜检。

3、为什么不同细菌对革兰氏染色呈现不同的反应?

目前绝大多数人认为与细菌的细胞壁的结构与化学组成有关。

结晶紫染液 + 碘液——结晶紫-碘复合物(分子量大,不溶于水)

用95%酒精脱色时,因为G﹣菌细胞壁含脂类较多,脂肪被抽提,而粘肽少,且交联疏松,不易收缩,其细胞壁孔隙变大,结晶紫-碘复合物被溶解脱出,最后被红色的染料(沙黄或复红)复染成红色;而G+菌细胞壁含脂类少,粘肽多且交联紧密, 95%酒精作用后粘肽收缩,其细胞壁孔隙变小至结晶紫-碘复合物不能脱出细胞壁外,经红色染料复染后染成兰紫色。

1)原生质体:革兰氏阳性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可完全除去细胞壁,形成仅由细胞膜包住细胞质的菌体,称为原生质体。

2)原生质球:用溶菌酶等作用革兰氏阴性菌,仅能去除细胞壁内的肽聚糖,形成仍有外膜层包裹的菌体,称为原生质球。

3)细菌L型:指细菌自发或经诱导剂诱导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2)质粒:是在核体DNA以外,游离的小型双股DNA分子含细菌生命非必需的基因,能独立复制,随宿主分裂传给子代菌体。功能:控制产生菌毛、毒素、耐药性和细菌素等遗传性状。

(3)异染颗粒:是某些细菌细胞质中特有的一种酸性小颗粒,其功能是贮存磷酸盐 和能量。

一、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在细胞壁外周产生一种粘液样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鞭毛:多数弧菌、螺菌,许多杆菌,个别球菌的菌体表面长有一至数十根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2、鞭毛的种类:1) 一端单毛菌 2)两端单毛菌 3) 丛毛菌 4)周毛菌

3、鞭毛的化学组成:为蛋白质,由鞭毛蛋白的亚单位组成 。

鞭毛具有抗原性,称为鞭毛抗原或H抗

原。 非鞭毛的细菌体, 称菌体抗原或O抗原。

4、鞭毛的功能: 1)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与细菌和致病性有关。

四、菌毛: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的菌体上生长一种短而直呈毛发状的细丝,称为菌毛,又称纤毛、柔毛或伞毛。

种类及功能: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1)普通菌毛,具有黏附作用。 2)性菌毛,是细菌传递质粒和附加体的通道。

芽胞: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称为芽胞。

带有芽胞的菌体称为芽胞体。未形成芽胞的菌体称为繁殖体或营养体。芽胞形成以后,随菌体崩解而脱出称为游离芽胞。

芽胞形成的意义 :

细菌一般在营养不足时才形成芽孢,且芽胞

对外界不良理化条件(如高温、干燥、渗透压、化学药品等)的抵抗力比繁殖体强得多,而当芽胞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时,又能萌发形成一个新的繁殖体,因而,它是细菌抵抗外界不良环境,保存生命的一种休眠结构。 它不是一种繁殖方式 。

从形态及结构,可将真菌大致分为单细胞性真菌和多细胞性真菌两大类。

酵母菌(类酵母菌或酵母样真菌):单细胞性真菌

霉菌(丝状菌):多细胞性真菌,主要由菌丝和孢子构成

菌丝的类型: a. 按功能分: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繁殖菌丝

口蹄疫病毒FMDV

口蹄疫病毒是口蹄疫的病原,主要侵害牛、羊、猪等偶蹄兽,引起口腔和蹄部发生水泡性病变。本病是一种烈性急性传染病。口蹄疫病毒,无囊膜,核酸为单股RNA,病毒子去掉衣壳仍有感染性。

二、抵抗力

1、本病毒对热较敏感,70℃10min,80℃1min均可

失去感染性,而低温条件可长期保存毒种,把病料冻干,置4℃可存活几个月,-50℃可活数年。

2、对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均有抵抗力。3、在1M MgCl2溶液中50℃1h即可失去活力。

4、在pH4.0环境中很快灭活,对碱也敏感,常用1%NaOH进行消毒。

三、抗原成分与血清型:

(一)抗原成分:本病毒有4种抗原

1、病毒子抗原 2、亚单位抗原 3、中空衣壳抗原 4、VIA抗原(病毒相关抗原)

(二)血清型(到目前为止我国为什么还未消灭口蹄

疫?)

本病毒血清型复杂,有7大主型,每一主型又可进一步划分亚型,且各主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另外,本病毒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常发生抗原漂移,有时流行初期与末期毒型不一致,在流行地区常有新的亚型出现。同时,本病毒可在某些康复动物的咽部长时间存在,消灭困难,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消灭口蹄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