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青岛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青岛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xx年)

根据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xx年)》(中发 [2010]6号)、《山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xx年)》(鲁发[2010]11号),结合我市实际,着眼于更好地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高地建设,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人才保证,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 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作为最稀缺的战略资源,日益成为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焦点,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大战略选择。目前,我市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大力提高全民素质,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努力建设国际化、区域性人才高地。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总量明显增加;人才培养载体日趋完备,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人才效能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不足,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海洋科技教育、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社会公共事业等重点发展领域急需人才仍然比较缺乏,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等等。 未来十年,是我市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加快向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人才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遵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根本,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广聚人才智力,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效能,打造“人才青岛”品牌,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战略目标。到20xx年,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效益和管理水平处于同类

城市领先地位的人才队伍,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处于副省级城市前列,成为立足半岛、服务全省、辐射东北亚的国际化区域性人才高地。——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总量稳步增长。人才资源总量从20xx年的115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206万人,增长79%。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9%。 专栏1:我市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0%,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106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3%。

——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加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力度,在海洋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高端制造业、新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以及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集聚高端人才,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 ——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3%,人才贡献率达到42%。

专栏2:我市人才发展素质、效能指标

(三)总体部署

1.加强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展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学科,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培养创新人才。

2.完善人才资本投资体系。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各自职责与义务进行投资,形成多元化的人才资本投资体系,确保人才资本投入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长,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3.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重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引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4.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优化配置有机结合,优化人才专业、产业、区域、城乡等结构,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大力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加大本市人才国际化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

6.建立人才强市战略与科教兴市战略联动机制。以科技强市与教育强市为依托,落实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的要求,将人才工作与科技工作、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形成一体推进、协同配合的良好工作态势,加快推进人才高地建设。

7.加强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才工作者队伍,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人才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工作的需要。

8.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公正、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以用才为重点,构建和完善人才引进与开发、选拔与配置、评价与任用、激励

与保障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9.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把握人才工作方向,构建组织人事部门和专家智库相结合的决策模式,提高人才工作科学性,为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推进人才发展,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到20xx年,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和机制;到20xx年,全面落实各项任务,确保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发展目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培养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规模与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到20xx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74000人年,国家级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1500人。

主要举措:制定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依托国家及省市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大院大所等高层次科研机构的引进建设。组织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对优秀创新团队实行运行经费和项目经费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面向海内外大力引进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成果的高层次人才来青创新创业,支持通过合作研究、兼职、咨询、讲学等方式柔性引进海内外高端智力。在现代服务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科技、现代农业、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围绕数字家电、新型显示技术、高速列车、软件与集成电路、数字化橡胶轮胎专用装备、生物技术、新材料、光电子、海洋科技、生物能源、节能技术等产业打造创新团队。建立以创新与质量为导向的科研管理与评价制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制度,加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二)着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青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提升人才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队伍的引进、培养和开发力度,引导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流动。到20xx年,在海洋科技开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生态环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17万人;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政法、社会工作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26万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才结构趋于合理。

主要举措:根据“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完善人才需求评估和预测制度,定期发布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制定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人才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集聚的倾斜政策,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投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聚集成长的生活、学术、舆论等社会环境。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急需紧

缺人才培养与开发中的支撑作用和企业与各类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打造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示范基地,培养急需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确立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引进、培养和用好人才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培养和开发人才的积极性。依托国家和省、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重大工程与项目,加大产业专家、领军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重点领域专家参与国际科研计划,建设产业创新团队。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开发、引进和使用机制,重点领域人才认定、评价、管理和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各类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引进和推广国际认可的重点领域专业人才资质认证。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能力、提高领导水平为核心,以市管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xx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90%,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总量从严控制。主要举措: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和干部成长规律,扎实推进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以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年轻干部能力建设为重点,通过挂职锻炼、交流任职、专题培训、集中学习等方式有效实施党政人才素质能力培养工作。加强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的学历层次。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干部自主选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力度,扩大干部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和干部票决的范围,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建立党政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和能力素质标准,以实绩考核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强化对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评价,构建以业绩为导向的干部任用奖惩管理机制。

优化党政人才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从基层、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提高党政机关从基层选拔干部的比例。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加强干部监督管理。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根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以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xx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52.5万人;到20xx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72万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75%。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1000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竞争方式选聘比例达到50%。

主要举措: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机制。以

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优秀中青年后备人才为主要培养对象,以提高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善于驾驭市场的优秀企业家。通过全面选拔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采用到高校集中学习和国外专题培训等方法进行综合培养。 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加大公开招聘和市场选聘力度,从国内外引进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家和企业急需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促进国有企业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

完善企业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加大奖励力度。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和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办法。积极发展社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认证评价机构,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质认证评价体系,开展经营管理人才任职资格评定工作。

培育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建立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加强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选拔一批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思想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管理优秀人才实施重点培养、跟踪管理。每年选拔100名优秀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到市管企业工作。

实施创业人才推进计划,健全政策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人才自主创业。加大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民营企业家成长提供必要条件,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xx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6万人;到20xx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86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2%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5:41:44。

主要举措: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重点培养、引进我市发展需要的紧缺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高层次专家选拔、培养、引进工作体系,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制度。

实施青年英才成长工程、名师和名校长培养工程、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保障工程等,通过公开选拔、重点跟踪、动态管理、滚动发展,加快培养创新能力强、敬业精神强的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综合运用政策调控和市场配置手段,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和结构战略性调整,采取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人才流动方式,引导党政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有序流动。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企业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素质。采取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研设施建设、落实优惠政策等措施,推进科研载体建设,支持驻青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必要条件,鼓励高校教师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才智。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

4.高技能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升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xx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6.5万人;到20xx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2.5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 6万人左右。

主要举措: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院校支撑、社会参与“五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开发机制。实施高技能人才发展工程,加快“蓝领人才高地”建设。推进万名技师培训计划、“金蓝领”培训工程和青工技能振兴计划。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增加职工技能培训资金、职业(技工)院校建设资金,整合、利用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资源,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职业(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竞赛和政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建设和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探索设立首席技师工作站、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培养关键岗位、关键工艺和绝技绝活继任者。

提高“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和“青岛市技术能手”等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强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高技能人才库、技能成果库和高技能人才交流平台。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支懂科学、善经营、有技术、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xx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6万人;到20xx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1.5万人,每个行政村(居)主要特色产业平均有3名以上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主要举措:推进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绿色行动”。整合教育资源,以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创新机制为原则,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乡镇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实用致富技能培训工作,加大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利用各级农业广播学校、农技推广站、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理论知识、应用技能的系统培训。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创办企业或科研经济实体,带头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完善农村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规范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聘制度。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地位,表彰在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方面作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

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发展急需的农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人才的培养支持力

度。妥善解决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职称和生活待遇问题。完善科技人才到农村基层服务的政策措施,引导人才向农村流动。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和大学生村官计划,构建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的长效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发展。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岗位开发和人才使用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xx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到20xx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素质明显提高,在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举措: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引导高校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开展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工作,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专业督导队伍。鼓励相关从业人员和大中专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到20xx年,取得职业资格人员达到1000人;到20xx年,取得职业资格人员达到3000人。完善社会工作行业管理机构及配套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政策,大力发展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到20xx年,公益性社会组织达到300家。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推动“政社分离”和“费随事转”,扩大城乡专业社会服务范畴。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政府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专业社工岗位和社工服务项目,完善社会工作的财政支持体系。

建立全市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目录,明确现有社会工作岗位,建立健全各类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政策措施和标准体系,逐步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积极推行“社工+志愿者”模式。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积极营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

(四)突出特色和优势,建设三大人才聚集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加大人才资本投入为基础,依托创新创业平台,突出特色和优势,确立和扩大我市人才比较优势,形成海洋科技教育、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人才聚集区,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才高地。

1.海洋科技教育人才聚集区。大力推进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矿产、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海洋文化旅游、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态环保等八大优势产业和相关载体建设与发展,制定向海洋科技教育领域倾斜的人才政策,促进海洋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产业化人才向海洋科技教育领域汇集。支持高等院校发展海洋科技教育相关专业,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等发展平台,设立一批突出海洋科技教育特色的创新项目和攻关项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项目带动我市海洋科技教育人才的整合。在海洋科技教育领域,凝聚和培养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高新技术创业带头人。加快海洋职业教育发展,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打造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的交流合作,建立蓝色经济区域人才合作开发新机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通过对项目的论证、设

计、技术攻关、推广和应用,形成人才智力共享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的蓝色经济区人才市场。

2.现代服务业人才聚集区。围绕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海滨旅游度假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目标,强化我市在港口物流、旅游度假、外经外贸等产业的传统人才优势,重点提升金融、科技信息、文化创意、房地产、中介、会展和服务外包等产业人才综合实力。以机制创新和载体建设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手段,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提升人才素质为切入点,以培养和引进适应国际服务业战略转移和推动服务业优化升级的高层次人才为重点,通过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拓宽人才培养领域、建设人才培训基地、搭建人才引进平台等举措,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机制,构建具有区域特色、优势明显的现代服务业人才体系,建设辐射半岛、影响全国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人才高地。到20xx年,现代服务业人才达到58.2万人,占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的60%;到20xx年,现代服务业人才达到75.6万人,占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的70%,为在全国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3.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聚集区。积极跟踪国内外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发展趋势,依据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定位,确定发展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和产业区域布局,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以推进产业化为目标,依托我市产业优势与科技优势,发挥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创智、创新、创业中的作用,坚持政府项目支持和企业自主研发并重,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尽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完善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流动、激励机制,推进人才结构调整,重点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战略性经营管理人才及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形成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高地。

三、政策措施

(一)实施人才资本优先积累的投入政策。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制定人才发展投资优先政策,确保教育、科技等方面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逐步提高人才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对市级财政资金资助的人才工程项目,各区市要给予资金保障。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在全市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协调使用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团队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力度。制定人才资本投入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办法,提高人才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利用国家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企事业单位用于员工的教育培训等相关人才投入经费按规定在税前列支;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给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发经费,按规定在税前列支。

(二)实施开放的人才国际化政策。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国外专家、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来青工作或服务。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

构、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引进国外智力。完善海外人才办理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科研资助、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等政策措施。统一规划建设外国专家公寓,允许高校、科研机构开发利用现有土地,改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居住条件。设立海外引才联络处。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定期组团赴海外集中招聘,举办海外人才洽谈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中介机构。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境)外高水平院校、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开发国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出国培训管理制度和措施,提高出国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选派一批外语好、专业素质高的优秀人才,通过友好城市交流等渠道到国外政府机构、企业和国际组织挂职锻炼。

(三)实施开放透明的人才选用政策。改革和完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全面实行机关内设中层岗位竞争上岗制度,扩大党政领导干部公选比例。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扩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任职范围,完善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选拔党政人才制度。探索公务员聘任制,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完善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公开招聘、内部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聘任、委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择优选拔机制。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政府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制度,改变用人行政化倾向,逐步取消高等学校和政府科研机构行政级别,推进政府科研机构领导人员职业化。探索建立各类人才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自由流动机制。

(四)实施灵活多样的人才教育培训政策。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贯通和有机衔接的政策。建立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外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强化全员培训、全程培训和持续培训,建立以学时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和工学交替制度。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鼓励支持在职学习和业务进修。加强技能人才的教育培养,积极推广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模式,着力建设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等职业技术(技师)学院、中等职业学校等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构建多层次、外向型、广覆盖、辐射海内外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培育人才,实行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培养模式。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制定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教育产业的优惠政策。适度提高继续教育经费占用人单位工资总额的比重。

(五)实施规范化的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服务平台和创业孵化器建设。制定创业风险保障政策和补充社会保险办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自办科技企业和中介机构。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税收、贴息等激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完善和支持人才创业融资服务,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形成有利于人才创业的融资环境。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健全创业服务网络,提高创业成功率。

(六)实施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政策。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市场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

参与、政府监督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实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薪酬与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直接挂钩。支持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年薪制、协议工资制、效益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和成果工资制。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探索资本、技术、专利、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有效办法。鼓励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对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

(七)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引导和服务,建立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延伸的人才工作新机制。政府制定的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各项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政府开展的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活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独立自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拥有自主科技成果。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职称评审工作改革力度,将人才的职称、专业水平和职务等与待遇挂钩。

(八)实施有利于人才发展和创新的保障政策。积极推进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建立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公积金制度,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在科研、住房、医疗、工资、保险以及子女教育、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加强对人才的住房保障,将保障性住房预留部分用于解决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安居问题。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衔接、覆盖各类人才队伍的政策体系。制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法规,建立专利技术交易市场和信息平台,保护科技成果创造发明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对个人和中小企业发明创造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机制。

(九)实施高效务实的人才服务政策。加快人才电子政务建设,构建互动、高效、安全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规范人才公共服务行为。支持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发展。推进公益性人才服务机构改革。建立政府购买人才服务制度。完善人才中介机构市场准入制度和年审制度,鼓励外资、民营资本进入人才中介领域,鼓励有条件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跨国经营,放宽境外猎头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探索人才中介机构产业化发展方向,制定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创新服务方式、标准和程序。

四、人才发展重点项目

(一)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造就一批能够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和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青岛拔尖人才建设工程,创新完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办法,在重点学科、重大工程、支柱产业、高新技术领域中,评选表彰一批创新型拔尖人才。实施“青岛拔尖人才攀登计划”,以项目建设为

依托,5年内遴选20名左右拔尖人才予以重点培养扶持,争取培养成为国家“两院”院士或者相当层次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分三个层次深入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形成10个左右纳入国家支持计划、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第一层次创新团队;形成100个左右以青岛拔尖人才为核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第二层次创新团队;建设300个左右以各类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中心、各具特色的第三层次创新团队。

(二)青年英才成长计划。完善“青年科技奖”评选工作,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培养扶持30名青年英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大学生进行专门培养,造就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化人才。依托企业、科研机构和产业开发区,建立10个开放型研发与管理英才培训基地,每年重点培养100名青年研发与管理人才。

(三)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以造就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企业家为目标,重点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培养300名精通战略管理、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着眼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每年培训100名科技型经营管理人才。

(四)创业人才推进计划。不断壮大创业人才规模,支持创业企业发展。以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立30个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创业载体建设,建立一批创业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创业企业创造良好环境。引导、鼓励和帮助高校大学生、研究生创业。开展“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对入选者给予重点资助。

(五)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继续实施万名技师培养计划、“金蓝领”培训计划和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建立完善职业技能大赛、“首席技师”等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制度,规范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在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建立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20个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个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培养3000名以上高级技师。加大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力度,打造技师培养、评价和考核的综合平台,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4万人,其中高级工和预备技师占在校生总数的60%以上。

(六)青岛名师和名校长培养计划。实施拔尖人才、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等优秀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聘请国内外高水平教育专家到我市讲学,选派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到国内外教师教育机构研修培训。每年重点培养和支持200名各类学校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在中小学、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名校长。

(七)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大力实施卫生“双百计划”培养引进工程,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确保我市率先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到20xx年,分别引进100名和培养100名高层次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每年培养360名住院医师;加强农村和基层社区卫生人才保障,每年定向培养540名全科医师。

(八)文化名家培养计划。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杰出人才,每年重点扶持、资助一批哲学社会

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物保护等方面名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积极参与全国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工程”,对入选者进行重点培养、管理和资助。

(九)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依托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与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实施农村实用人才“3333培养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撑。每年选拔3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市级重点选拔培养300名左右典型实用人才,各区市选拔培养3000名带动型实用人才,镇村两级培养30000名开发创业型人才,给予重点扶持。选拔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给予重点扶持。支持300名左右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学习研修、观摩展示等活动。建立健全“乡村之星”选拔管理制度。

(十)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以任职资格培训为依托,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建设、卫生服务、司法矫正、青少年服务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领域,每年重点培训社工人才300名。对工作业绩突出的社工人才予以表彰,授予“青岛和谐使者”称号。

(十一)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围绕我市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类园区,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大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争取到20xx年引进5000名左右海外创新创业人才,每年引进70-8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端人才,150-200名优秀人才,250名左右急需紧缺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加大对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海外人才创业基地和服务机构建设,规划建设20个以上市级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力争20名引进人才纳入国家“千人计划”,50名进入省“万人计划”第一层次人选。

(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继续开展“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工作,到20xx年,努力实现一村(居)平均两名大学生的目标。统筹各类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创业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就业和自主创业。

五、组织实施

(一)坚持党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健全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形成决策、协调、监督三位一体,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和联系专家制度,实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

(二)完善规划体系,强化监督落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各区市、各单位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各区市、各单位要立足实际,制定本区市、本单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的重大问题入手,编制《人才规划纲要》重点领域、重点任务专项计划。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建立健

全《人才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和年度评估制度,根据实施情况及时修订调整相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三)加强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建设。深入开展人才发展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工作规律。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和人才工作实践的指导,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对人才工作队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营造实施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大力宣传国家和省、市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及时总结和宣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指导方针、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宣传《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类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