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写作技巧

人物通讯写作技巧

消息与通讯是新闻写作的两大主要文体。在消息之外,各种传媒采用最多的另一种体裁就是通讯。简单地说,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深刻、更详尽、更生动的新闻体裁,优秀的通讯作品可以在读者中产生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许多模范人物的事迹最早就是靠通讯这种文体广泛传播的。

第一节 通讯的含义、特点

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一、 同题消息和通讯的比较

项 目 消 息 通 讯

从内容上看 简略单纯 详细丰富

从形式上看 程式性强 创造性强

从写作技巧上看 手法简单 手法多样

从风格上看 朴实无华 富有文采

从时效上看 迅速及时 不追求时效

第三节 通讯的作用

通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

消息把国内国外、各行各业的有价值的新闻都作了报道,保证了新闻的全面性。通讯提供更多、更详细的细节,以满足读者了解详情的要求。

二、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

通讯和消息的本质区别在于消息是概括的实用性的反映,而通讯是详细的在实用的基础上还有些审美化的反映。通讯是有文学性的,一方面具有形象性,一方面具有情感性。有了一定的文学性,形象感强了,感染力强了,阅读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就某些题材而言,具有艺术品格的通讯要比消息更感人。

三、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

有一些有价值的新闻题材,不适合写成消息。因为消息是以新闻事件为基本内容的,而有些新闻是非事件性新闻。

例如,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者,在平平常常的一天之中度过,这其中有没有新闻呢?按过去的眼光来看,没有新闻,可是在现代记者的眼中,它很可能是有价值的新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中的“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第二节 人物通讯

通讯有许许多多名目,如:特写、专访、侧记、札记、巡礼、速写、集纳、散记、记者来信、新闻小故事等等。人物通讯作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新闻载体尤其引人注目。

一、人物通讯的含义和类型

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教育读者的目的。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

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的普通人。 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趋向。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1.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3.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二、人物通讯的写作

(一)、请谁来当“新闻人物”

选择人物,要注意如下标准:

u 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u 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

u 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u 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现人物的常用手法

1.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异点

2.在矛盾冲突中写人

3.借他人之口刻划人

4.借景写人

第三节 通讯结构的意义和原则

通讯的结构形态多种多样,不像消息那样有既成的模式。本章介绍通讯结构的意义和原则,通讯结构的常见形态,并分别阐述通讯结构的三个要件:标题、开头、结尾。通讯的主体,则在后面有更详细的介绍。

通讯写作,在结构上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结构要服从主题的需要

二、首尾圆合,文情畅达

结构的主要环节无非是开头、结尾;层次、段落;线索、脉络;主次、详略。所谓首尾圆合,文情畅达,是说文章首尾要呼应,中间的主体部分不得无故残缺,线索脉络的设置精当,主次详略的搭配完美,文气畅通,浑然一体。

三、新颖活泼,不拘一格 通讯的结构要巧妙,要新鲜,要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为此,作者“在落笔之先,必经营惨澹”。在通讯的写作中,结构的安排大概是通讯最具创造性的环节。

开场白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一些非数学老师在听完一堂数学课后,往往这样评价:思路清晰、语言精练、解题严谨,就是太乏味、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设计好“开场白”,非常关键。下面是数学课的几个片断:

动手实验式“开场白”:桌上摆满了切成各种形状的萝卜,大伙好像还在热列地讨论着什么。老师微笑问:“同学们,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

悬念式“开场白”:老师一上讲台,故意神神秘秘地说“你们每人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将这个数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14”。……“你们算得的结果个位数字一定是0”。顿时教室里象炸了锅似的,……“等你学了字母表示数,你也会算了”。……

故事式“开场白”:为了让学生体会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在变化过程中的关系,领会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关键是捕捉到不变的量。老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父亲的羊越来越多,想拆旧羊圈扩大面积,可是没有多余的篱笆,怎么办呢?他叫来了儿子,儿子不慌不忙地说:“爸,我有办法”。“你看,旧羊圈长70米,宽30米,面积2100平方米。如果改成50米见方的新羊圈,不用添篱笆,羊圈面积就有2500平方米”。

诸如此类的还有:“贴近生活式”开场白;“设疑式”开场白;“名言式”开场白;“趣味式”开场白;“实例式”开场白;“比喻式”开场白等等。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开场白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一些非数学老师在听完一堂数学课后,往往这样评价:思路清晰、语言精练、解题严谨,就是太乏味、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设计好“开

场白”,非常关键。下面是数学课的几个片断:

动手实验式“开场白”:桌上摆满了切成各种形状的萝卜,大伙好像还在热列地讨论着什么。老师微笑问:“同学们,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

悬念式“开场白”:老师一上讲台,故意神神秘秘地说“你们每人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将这个数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14”。……“你们算得的结果个位数字一定是0”。顿时教室里象炸了锅似的,……“等你学了字母表示数,你也会算了”。……

故事式“开场白”:为了让学生体会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在变化过程中的关系,领会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关键是捕捉到不变的量。老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父亲的羊越来越多,想拆旧羊圈扩大面积,可是没有多余的篱笆,怎么办呢?他叫来了儿子,儿子不慌不忙地说:“爸,我有办法”。“你看,旧羊圈长70米,宽30米,面积2100平方米。如果改成50米见方的新羊圈,不用添篱笆,羊圈面积就有2500平方米”。

诸如此类的还有:“贴近生活式”开场白;“设疑式”开场白;“名言式”开场白;“趣味式”开场白;“实例式”开场白;“比喻式”开场白等等。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篇:通讯报道的几个写作技巧

通讯报道的几个写作技巧

通讯报道是以“真实发生”为依托的文学创作过程,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同样的事实,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同样的时间,审美在不同的心境下,具有不同的审美倾向和社会意义。文学艺术的创造是审美创造,可以虚构可以玄想可以进行迷离梦幻的构思,天马行空,自由审美;而通讯报道则不然,要以事实凸显报道的主旨,以时间的现实性铺垫为文的要义,从而达到通讯报道对人们认知世界信息需要的满足。将事件变成信息的通讯报道就是记者的全力采访,巧妙运作的结果,而巧妙运作构筑了记者的写作风格和个性。那全力采访的事实,是主体和躯干,这运作的写作就是艺术了。笔者在采编工作中对于巧妙运作之“巧”有如下几点感触:

在通讯报道中渗透艺术审美

对于通讯报道来说,艺术审美意味着硬性新闻软着陆根性的存在。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讯受限于事实也高于事实,这个高于就是事实背后的新闻,是事实内部的情思或者思想或者存在的社会含义和生命含义。有了深层次意味,通讯报道就不是淡而无味的枯燥,更不是空洞的说辞和教条。 适当的艺术渗透是对事实的谨慎和尊重。针对大量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弊端,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认为新闻专业的教育应该重视中国语言文字的根基,新闻记者应该有较好的文笔和表达个性,新闻文章应该成为读者阅读欣赏的美文。这一观点,无疑是为新闻工作把脉,把常见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要把新闻文章变成读者阅读欣赏的美文,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一点尝试:

1.白描勾勒里有意“计白当黑”是通讯报道渗透艺术审美的常见手法白

描勾勒可以细致入微地托出人物肖像,适度空白,半点笔墨可以状写岁月沧桑。比如毕节日报社记者蒋凤的人物通讯报道《总溪河畔的代课教师——胡连友》(20xx年4月11日教育周刊7版)一文中这样写道:“3月30日下午,在总溪河边上的纳雍县厍东关乡大坡小学,看到了满头白发满面沧桑的胡连友。当时,他刚为五年级的学生上完课。”这就是事实艺术的真实审美,新闻的5W在这句话里一下子就出来三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这句话的白描勾勒令人过目难忘胡连友的肖像:白发是岁月,沧桑同样是岁月。一种荒凉的客观存在摆在这则通讯里,人物一下子血肉丰满,不容忽视。

2.音声烘染的着色效果对通讯报道的辞藻包装适当的运用比喻,对于通讯报道来说是摆脱个性缺失,枯燥表达的尴尬处境的好技巧。文学审美中的陌生化手法在通讯报道中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词语陌生,附着在事实上,让这个事实通体透明,色彩鲜亮,让通讯报道赋予美文品格。比如笔者的一篇名为《歌声荡漾山河醉飞鹏展翅迎宾客》的报道就利用了隐喻:“油菜花金黄的吼声一路翻滚,我们在春风徐徐的惬意中来到化屋基。‘贵州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文化节暨化屋苗族花坡节’在黔西县新仁乡镇府的组织下于4月14日在化屋风景区举行。”这是一个富于文采的开头,直接写出时间地点和事件,用“油菜花金黄的吼声”给人一种新鲜视听撞击,用“一路翻滚”描绘春天无边无际的美丽,引发人们的好奇,有视角享受,有画面的流动美。花香浩荡,春风徐徐,为花坡节的举办造就了氛围。审美场生成,为下面喜庆的场景拉开了背景。接下来的段落有这样的描述:“霎时,宾客安静,主人安静,青山安静,绿水安静。姑娘小伙们着节日盛装走上舞台,把个苗家万种风情演绎成载歌载舞的欢乐。时而显现含羞遮面的青涩,时而表达狂野纯真的性情,时而歌声似清流蜿蜒,时而身影嬉戏如蝶舞花间。舞姿柔时如无骨水波,刚时似骏马奔腾。”通讯报道的现场感逼人地美,文字的审美意

境出来,美文品格铸就了通讯报道的魅力,审美也不仅仅只属于文艺美学。

3.动词的使用构筑通讯的流动美

巧妙使用动词,通讯报道中的人物就会更加鲜活,动感流程形成通讯的力量。20xx年4月13日毕节日报社会周刊5版王纯亮的《阳阳出院了》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阳阳康复出院了,我特地来感谢毕节日报社,感谢报社记者,我们全家都会永远记住你们这份恩德的。’余世俊笑容满面地说。尽管在以前的报道中,记者也多次写过他的笑容,但是那些掩藏在余世俊背后的痛苦是无言的,那是他和生活抗争的笑,这一次的笑,其中的意蕴,恐怕难以用笔来描述。”这段文字中用了多个动词来描写余世俊的笑,“笑容满面”、“掩藏”、“抗争”等,使得余世俊的生活呈现多层面,有厚重的生活感,况味呈隐态,表层的动感是笑容的五味杂陈,作者用了一句:这一次的笑,其中的意蕴,恐怕难以用笔描述。至此,这则通讯的动态进入舒缓地段,留给读者回味的余地。

标题制作——“四两拨千斤”

通讯报道标题制作的好与坏至关重要,如何进行标题制作是每个记者都很重视的问题。一个好的标题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抓住读者的情绪,或关切、或好奇、或赞叹,于是怀着强烈的阅读兴趣进入正文,了解文中的具体内容。

1.标题制作中的杠杆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中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而杠杆是力学上的,杠杆的平衡原理可以运用到通讯报道中,即通过打破平衡来实现

通讯报道的现实效果。

2.鲜明语言彰显实在意义标题分别具有实在意义的和虚在意义的两种。实在意义的标题所展示的是事实,是整个报道的具体事件,与内容紧扣,标题就是整个通讯的眼睛,透过这只通讯的眼睛,可以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钩呈出来,一语道破,一针见血。

3.诗化语言暗示虚在意义所谓虚在意义,就是通讯报道蕴含其中的深刻意义以及要达到的那个隐藏的目的。虚在意义往往通过诗化语言来营造韵外之致,收到深远回味的效果,以抵达美善的觉醒。诗化语言进入标题,还可以使读者进入审美享受,由是抓住读者的心,继续阅读,了解文中的意趣,以期达到呼吁传播的作用。

在通讯报道中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即“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通讯报道作为一种媒体写作,应该倾注人文情怀,彰显人文精神,对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要突出人类情怀,做到真实可信,做到对被报道人物的尊重和关怀,做到对事件的客观描绘,以此实现新闻报道的最大值,用以攥住人心,增加品味,达到“思之无极,味之无穷”。一切文字,只有关乎情感,才会动人;一切艺术只有连接生命,才会有价值。这一种意念,应该成为记者每一篇文章的基调,体现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尤其是党报党刊,关心民生,关爱生命,关心历史文化传承才可以热情,昂扬,向上,发挥新闻服务党和人民的作用。

1.人文精神的彰显首先要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作者在写作通讯报道时,应

注重事实的真实再现,科学合理,并不夸饰,并不去有意渲染悲悯,而悲悯的人文情怀却在科学的字据里体现了出来,即起到呼吁社会也起到保护报道对象的作用,让新闻的最大值得以发挥。

作为记者应该多方求证,寻找交集,过滤掉有可能的虚饰部分,避免对通讯中人物造成二度伤害,也可以避免读者由此对媒体的负面评价。

2.人文精神还应体现平民视角的上扬新闻工作者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也就是说,新闻工作者的手中操控着无尚的舆论导向权力。要用好这个权力,找准平民视角,关注民生,写好平常人和平常事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比如毕节日报社20xx年6月6日教育周刊7版王纯亮的《我们好想有个食堂》,是一篇真正贴近民生的报道。作者深入毕节市小吉场镇南山小学,调查采访到了这个学校有家远离学校,中午赶不上回去吃饭的学生多达499名,而这所学校学生总数只有774人,超过64%的学生无法正常吃中午饭,还要坚持上下午的课,而且上完课以后,空着肚皮的学生中,有的要走上近两个小时的路才能“赶”到家,吃一顿午饭和晚饭连在一起的“合饭”??

王纯亮提出了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即贫困山区的孩子中午的吃饭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中午吃不上饭?他们当中又是些什么家庭的孩子?作者通过新闻调查,了解到了大多是留守儿童。文章点面结合,多方求证,文气贯通,赋予立体感,事实凸显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上扬了平民视角,体现了关怀生命的人文精神。

做好通讯报道的结尾

一篇新闻要有美丽的开头,更要有与其呼应的响亮的结尾。通讯报道的

结尾响亮,具体体现在言外,是读者在一浪胜过一浪的新闻事实中感知到的一个必然到来的主旨,这个主旨是回味,是思考,是呼之欲出的问题。

1.通过设问的方式将焦点留给读者思考这种结尾是最常见的。在新闻事件的累积中,在相关的叙述交代完之后,突然收笔,一个疑问自然冒了出来,表达了新闻事实背后的现实观想。比如《我们好想有个食堂》的结尾:“我们好想有个食堂——这,什么时候才不是南山小学师生的梦呢?”作者将新闻事实多方位叙述完毕时,戛然而止,收笔,将要倡导的解决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凸显在文章末尾,让读者去思考,去行动,去响应,去关怀??《十六岁少女如何扛起五口之家》的结尾也是这种:“带着三个弟弟妹妹的龚宇,将怎么完成自己的学业,怎么抚养弟弟妹妹们读书?”十六岁,花季的十六岁,是嬉笑开怀的年龄,而十六岁的龚宇过早地背负生存的重压,救助,是社会的,也是政府的。作者巧妙地将新闻事实的目的不言自明地摆在文章的结尾,殚精竭虑,煞费苦心,朴质中道出人文关怀,生命与生命一下子息息相通,一张报纸为媒介,起到爱心传递的桥梁作用,起到了向社会呼吁的作用。两篇报道有相似之处,让通篇铺排的新闻叙述一下子找到了落脚点,将焦点留给读者去思考。

2.借用他人的话语结尾借用他人的观点表达新闻最终的宗旨,达到真实、立体、丰满的效果,这在通讯报道中也是最常用的手法。比如20xx年5月毕节日报社会周刊8版李文勇和黄莉的《彝族酒礼舞天然纯净的舞动》一文:“毕竟,酒礼舞是彝族婚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淌在乌蒙的血液中,乌蒙必须保护好,继承好。”龙文友如是说。作者借用文中人物的语言结尾,更加强调了彝族酒礼舞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