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

一、 什么是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二、 如何写好人物通讯

(一)人物通讯的“两条线”

“过程线”: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思想线”: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 反映着事物的本质

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才有了灵魂、生命、才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二)人物通讯的三种类型

1.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3.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三)几点经验

1、选择一个准确、恰当的主题,突出人物某一侧面

选择一个准确、恰当的主题,才能将人物通讯写得深刻、生动,才能增强读者的吸引力。 通讯的主题,是在采访、写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般是:先有素材,后有题材,再有主题。

每人的性格都很复杂,有矛盾。每个人都有一个很朴素的底色。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能抓住这个人的底色展开。

2、注重对人物个性的挖掘和理解

让人物回到人物本身,不再承载人物本身以外的东西。

一个人一生做很多事情,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的事并不是很多,记者在采访中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事情我们采访到了,哪些事情能进入我们文中,大有讲究。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这个人的个性。就拿一些创业英雄来说,之所以做成功,恰恰是这个人的个性决定的,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个性在起作用。

我们现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把他的业绩写出来,采访到很多故事,但找不到这些故事和这个人的个性有何关联。我们不是在表现个性,而是罗列事迹。

3、抓住细节,采访时要善于捕捉人物典型的语言、动作

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构成他的性格。我们写一个人不能让记者自己出来,这是常见的毛病。比如这人怎么勇敢、坚强或懦弱,都是记者给贴的标签,其实即便是写,也应该用他自己的行为来写,记者不要自己站出来说这个人怎样,跳出来给人物贴标签,像“这个勇敢的汉子”,“这个柔弱的妇女”等等。你要使用他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他的语言。

4、一个好的人物报道通常用三种方式交叉写作来完成。一种是陈述,一种是描写,一种是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言语。

5、注重引语的选择和使用。

首先能作为引语的必须是这个人说的具有个性化的话,只有他才会说这话,带着他身上明显的个人烙印。而且一定要短小精悍,千万不能一引几百字。甚至几十字都长。

第二,引语当然不排除陈述和表达他的观点,必须是非常鲜明地表达被采访人的观点。

第三可能大家意识不到,引语还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文章的上下衔接时可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让文章一陈到底。陈述时让被采访人自己出来说,使整个文章发生了节奏上的变化,衔接起上下两段。

6、注重人物称谓的变化

写一个人物不要用同一称谓,要不断地变。比方用她,或用她的名字,或

用能够代表她职业特点的称谓,总之要不断的变化称谓,让你的叙述不沉闷。不要通篇都是“她”,称谓要灵活转换。

7、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是否使用小标题

当无法驾驭琐碎的材料把它变成整体时才会用。

8、不要孤立地写一个人现时现地的事情

被采访人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周围人提供的关于被采访者的印象才可能更接近真实的人物。

 

第二篇:人物通讯写法

人物通讯注意事项

人物通讯的功能为:具体、生动、客观报道新闻人物的典型事迹。新闻人物既可是正面典型,也可是反面典型;既可是个体人物,也可是以团体为对象的集体人物,如某个组织、单位等。

子贡曾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因此,在写人物通讯时,不能将正面典型写得人见人爱,也不能将反面典型写得人见人恨,这样既有违新闻真实,也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人物通讯切忌刻意编造?显著性事迹?。

在报道新闻人物时,不能对人物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如:写先进人物时,往往写得不近人情,编造诸如?父母去世不回家?等事迹;而写反面人物时,却又写得恶贯满盈,一无是处。如此编造典型?显著性事迹?,不仅使得人物事迹缺乏新意、毫无特点,也有损新闻真实,引起读者怀疑甚至反感。如:

22年来,他每天都坚持站在教室门口,迎送学生,风雨无阻。每天,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放学后,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开学校,他才离开。

点评:?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文中以此突出一位教师的敬业,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的?显著性事迹?往往经不起推敲,缺乏可信度:22年里竟然一点?意外?都没有,每天他都是第一个,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即使别的教师都?甘于人后?,他22年里就没有一点?拖后腿?的事情?

在选择表现人物形象的事迹时,最好有采访支撑,即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标示事迹的信源。如上文非要用?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这一事迹来表现人物,可作如下修改,以增强可信度:

他的同事××说:?22年来,他几乎每天都第一个来到学校,直到最后一位学生离校,他才回家。?

之所以编造?显著性事迹?,主要原因是通讯员对新闻人物不够了解,采访不够深入,或者采访时?先入为主?,以挖掘?显著性事迹?为采访目标。因此,要避免?显著性事迹?造成新闻人物?失真?,通讯员应深入采访,了解新闻人物的全貌及相关事件、语言、细节等,筛选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内容。

二、人物通讯选材切忌模式化。

人物通讯要善于截取新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细节等读者意想不到(未知)的素材来表现人物,切忌模式化。通讯员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模式化倾向:

1.人物形象刻板化,只顾工作,不顾身体;只为别人,不为家人。如: 从一名农民到一名煤炭工人,到工区区长,他曾多次变换工种,毫无怨言,不管干哪一项工作,都干一项爱一项专一项。热爱自己的工作,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期从事井下工作,加上他现在已是年过半百,身体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出现,他早知自己身患绝症,却瞒着家人和单位领导,没有因此而耽误工作,指导累到在工作岗位上。

点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类似?只爱工作不爱身体?的?典型?套路,既与现实生活不符,也有违人道、法治精神。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不仅于个人不利,更于工作无补。

2.典型事迹虚构化,?高大全?难掩?假大空?。我们来看一篇人物报道:

提起××,班主任韩文会老师眼里噙着泪花,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讲述着:?××同学在校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够专心听讲,下课能按时完成作业。虽然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但他热爱班集体,不论是扶残助残捐款,还是为汶川地震灾区爱心捐款,他都踊跃参加,捐款数额最多,已连续两年荣获学校和班级‘行为文明学生’称号。?

政治课常菊芳老师饱含深情地告诉我们:?××同学在住校期间,尊师守纪,衣着朴素,总是吃最普通的菜,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成人眼里,他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点评:以上两段老师的话,怎么听都像是《学生手册》上冷冰冰的评语,无须?噙着泪花?来讲述。

同学李峰含泪回忆说:?今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和××同学去校外买干吃面时,发现一个刚会飞的小麻雀在路上跑,我说一脚踩死它,××硬是不让,最后他抓起小麻雀往空中一抛放飞了。?

点评:为了衬托典型人物的高大,同学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看到小麻雀首先想到的是?一脚踩死?。小麻雀在路上跑,让他自得其乐好了,何必需要?英雄?多此一举?抓起小麻雀往空中一抛?呢。

××英勇献身,最悲痛的莫过于他的爷爷、奶奶等亲属。办完丧事,××的父亲郑红星将薛建强叫到家里,仔细询问了儿子救人的全过程,连声说:?救人救得对,他死了,值。?

点评:实在是?伟大的儿子身后必有伟大的父亲?。孩子死了,在父母亲人眼中,更多的是悲痛,而不会如此?冷静?地权衡值还是不值。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以上报道所引用的话,无论从逻辑看还是实践看,都经不起推敲,不是作者发挥想像在?创作?,就是受访者发挥想像在讲述。

3.新闻细节想像化,违背新闻写作客观原则。如:

第一个孩子被救上来了,××又游向第二个。

漩涡、逆流、疲劳,让这个中年男人倍感救人的艰难。把第二个孩子救上岸时,××已腿部抽筋,不停地打颤。当看到河里的孩子只剩一缕头发漂在河面上时,他一咬牙,又纵身跳了下去。

点评:救人英雄已经殒命,当时的情景不得而知,?腿部抽筋?、?看到河里的孩子只剩一缕头发?等,除非作者有特异功能可与死者对话,否则只能是出自作者的合理想象。

对已去世典型人物的追记,一些作者往往喜欢通过?新闻还原?来再现新闻场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对这类新闻事实的?还原?应谨慎对待,必须有采访支撑,以免陷入?合理想象?的泥潭。

三、人物通讯切忌抽象叙事。

人物的事迹应具体、可感,靠细节取胜,切忌概括性地抽象叙事。如: 他参加公安工作后,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为群众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并连年被评为巩义市公安局、巩义市人民政府、郑州市公安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

点评:人物通讯不是典型人物?个人总结?,不能仅仅概括性地报道典型人物?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等,而要具体挖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案、要案破获过程,通过扎实

采访,扎实还原案件破获过程,用具体的故事、语言、行动等反映典型人物的?先进性?。

事在?人?为,通讯写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写好人物以及人物通讯,是通讯写作的关键。

通讯员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应切记,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灵去感受,挖掘人物身上最鲜活、最具冲突性、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动作、事件等生活细节,;切忌以想像代替采访,想当然地为人物?创作?所谓的先进事迹,或者是空洞地?总结?典型人物事迹,缺乏具体、生动、感人的故事、细节、语言等。

【个体人物通讯范文】

杨丙潞:从?罪人?到?英雄?

事故发生后,曾有犯罪记录的村民杨丙潞率领众多村民投入伤员救助。仅他一个人就救起近20名伤员。

4年前,因铁路征地拆迁补偿问题,他率领村民上访维权,最后村民们在一次冲突中堵胶济铁路。杨最终获刑三年。

?4〃28?列车相撞事故发生后,伤员救治是头等大事。事发地的王村镇,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济南南和淄博市三市交界地带。由于王村镇属山东省淄博市管辖,救治工作也主要由淄博市承担。由于伤员太多,淄博市各大医院均被住满,一些伤员被送至距离事发地点近一百公里的县,有的甚至被送到治疗条件较差的工厂医院。而距离事发地点更近的济南市章丘县和滨州市邹平县的大医院,却鲜有伤员入住。

相形之下,当地村民的表现则赢得伤员及家属的赞许。

由于事发时正值凌晨,有关部门无法及时到达,最早前往现场救助、为伤员提供棉被衣物的,是铁路沿线的前坡村与和家村的村民们。而表现最为突出者之一,却是一名曾有犯罪记录的村民,他便是和家村村民杨丙潞。

4月28日清晨5时,杨丙潞听到救护车响赶到事故现场,发现救护人员严重不足,而先期到场的村民却被眼前景象吓得发呆,遂招呼大家一起参与抢救。

在T195列车第四节、第六节车厢之间,杨发现一名被甩出车外的伤员,是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满头是血,正向和家村一名女村民小声呼救。由于没有担架,杨和女村民一起用床单将伤员裹起,抬至数百米远的救护车处。救护车当时共有十辆左右,由于一车一次只能拉走三人,车下已躺有十几名伤员。此时一辆救护车恰好还有一个空位,杨丙潞遂将他救起的伤员送至车上。

在陆续抬完几个车外伤员之后,杨丙潞从顶部进入侧翻的第三节车厢中,发现一名被别住腿的幸存伤员,遂将其托上去。另有一名男性伤员在被他救起后,念及自己的皮夹,遂又折身回去找到。

铁道上尚有几节未倾覆的车厢,旅客们透过车窗,一直注视着救助现场。忽然间有人发出惊呼:有小偷。杨丙潞这才发现,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拿着从死者身上翻出的一美元钞票。现场警察发现后遂予以制止。车厢里的旅客群情激愤,发出?打死他?的呼声。警察问少年是哪个村的,少年回答是?和家?,杨丙潞情急,?我就是和家的,怎没见过你??对方终于承认是另一村庄。在进一步问姓名时,杨丙潞制止,?他还是个孩子,不要让这事影响他一辈子。?

上午9时左右,在抢救一段时间后,更多救助人员赶到,出于旅客财产安全方面的担心,遂将参与救助的村民排除在外,有村民为之生气,杨丙潞不为所动,仍坚持抢救,由于其先前表现赢得人们赞许,有关方面允许其继续参与救助。

一直到筋疲力尽,杨丙潞方返回家,他算了下,自己共救了近二十人。他也付出了代价,右腿被磕破流血。

43岁的杨丙潞当过兵,曾经参加过对越战争,当过一届村干部。20xx年,胶济铁路改线,规划之初,新线从和家村中间穿过,被拆迁房屋的最高补偿标准是240元/平方米。和家村村民对此不能接受,遂多次与铁路方面发生冲突。新当选村党支部委员的杨丙潞成为?维权?村民中最为突出者。

20xx年7月8日,在一次冲突之后,上百名村民冲上胶济线,导致全线停运长达近两小时,惊动铁道部。杨丙潞后以?扰乱交通秩序?为名获罪,被判刑三年。之后,拆迁最高补偿标准提高到350元/平方米。被判刑的杨丙潞因此反而在和家村拥有了更高威信。

救人当天晚上,杨丙潞即在电视里看到自己,在外地的朋友也打来电话祝贺。他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媒体的视角中。在为村民?维权?期间,他曾试图找到当地媒体求助,结果没有记者理会。后来因堵铁路事件被判刑之后,他成为当地最大的?反面典型?之一。

杨丙潞承认,他参与救助伤员,是为了向当地政府官员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坏人?。?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有罪,我是为自己和和家村百姓争取合理利益进监狱的。?杨丙潞说。

不过,他的行为一度并不为当地有关部门所理解。在救人当天下午,当地警察就找上门来,当时事故原因未明,有人认为其中有?人为?因素,而杨丙潞则成为首选的怀疑对象。

由于新胶济线的开通给和家村带来的伤痛,?4〃28?事故发生后,有其他村民戏言?和家村出了一口恶气?,不过杨丙潞对此并不认可,?乘客是无辜的,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

有细心人士注意到,在整个救助前后,当地村子小卖部的矿泉水一直卖两块钱。?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当地老百姓的素质。?该人士说。(摘自20xx年05月01日《南方周末》,作者:柴会群,丁补之)

点评:这篇文章是对突发事件中典型人物的报道。文章中基本上找不到正面称赞新闻人物杨丙潞的字眼,但读完全文,杨丙潞的形象很亲切、很清晰,好坏留给读者评说。

杨丙潞的形象算不上高大,他甚至还坐过牢,这样的经历,在一般的人物报道中,恐怕会?避之不及?。然而,事实上我们发现,虽然杨丙潞坐牢是?事出有因?,即便他真的曾犯过不可饶恕的罪行,对他当下的救人举动,我们仍不禁心生敬意。虽然他层因这条出事的铁路而入狱,但他并没有把怨气撒到乘客身上:?乘客是无辜的,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

?杨丙潞承认,他参与救助伤员,是为了向当地政府官员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坏人’?,高尚的举动背后,无需更多?高尚?的理由和动机,这样反而更真实,更能打动人心。

?在整个救助前后,村子小卖部的矿泉水一直卖两块钱?,细微之处,读者感受到了杨丙潞及其当地村民的质朴与善良。

【集体人物通讯范文】

一举一动总关情

——记上海对口支援先进集体

有这样一个对比。当年,上海某区区长带队考察云南某贫困县,县委书记从头到尾没吭声。待考察队走人,他才留下一句:?上海来云南扶贫,我压根不抱希望。?

而今,在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示范村,村民们在自家门上贴出对联:?感恩感德感帮扶,谢天谢地共 产 党好。?

他们把钱用在刀刃上,资金有限,效应无限;他们把爱放在良心上,不事张扬,无怨无悔;他们把希望筑在探索上,设身处地,孜孜不倦。在上海对口支援工作中,有这样一个个先进集体,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任务,传递着来自上海的情谊……

资金,怎一个?算?字了得

黑铁锅,是最贵的家当;破茅草房,旱不防火,雨不挡水……

杨浦区协作办主任王开芳犹记当年,援滇干部们第一次赴云南西盟县时的情形。一到现场,个个全傻了:?这么穷的地方,怎么扶贫?就算把杨浦区一年的财政全扑进去也不够啊!?西盟县的当地干部也一脸无奈:?省里的扶贫资金是杯水车薪,吃饭、穿衣、救急,一会儿工夫就没影了?。

起初,杨浦区的对口帮扶工作也走过?撒胡椒面?的弯路,甚至这边扶贫,那边返贫。钱,要用在刀刃上,唯有集中集聚、整村推进,方能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发挥示范效应。王开芳并不讳言:?从2002—20xx年,杨浦区投给云南西盟、墨江两县的钱,总共不过1000万元。说多,实在不多,但每一分钱都要发挥最大效益!?

一项?节省计划?,就培育出了西盟人生产自救的能力。杨浦区想为西盟农民盖石棉瓦房,可建材贵得要命,一块砖头在昆明若卖一元,运到西盟就要翻三倍。援滇干部们掐指一算,若让农民们自己投工投劳,总造价就可节约1/3,何不借此机会培训当地农民的技能?于是,煞费苦心选了个公路边上的村子,寻寻觅觅挑了两位有市场意识的农民,告诉他们,若建房子,木头可上山砍,瓦片可自己烧,没法就地取材的建材,则由上海来买。一转眼,两位农民风风火火自己动手将房子盖起来,隔壁邻居眼红了:?凭啥他们能住上好房子??上海干部和风细雨道:?只要你们自己也投工投劳,就能跟他们一样!?星星之火可燎原,7个村670幢瓦房拔地而起。

……

难怪,几年前,云南当地人还埋怨上海人算钱太精明,如今,他们却懂得了上海人的煞费苦心。上海给云南当地带来的村貌变化、观念变化,又怎一个?算?字了得?

帮困,岂在朝朝暮暮

上海闵行区接受湖北宜昌夷陵区来的劳务人员,从19xx年迄今,已有1万人次了。

1万人次?乍一听,不算多。但若从细了解,这1万背后的艰辛和代价着实不小———闵行区本地的富余劳动力就业形势本就严峻,还得再吸收?外劳?;区内民营企业多,交税是义务,但对政府?安排劳务工就业?的号召则大可?臵之不理?;就算企业有招工需求,但一向偏爱熟练工,来自三峡库区的劳务人员毕竟技短;再退一万步,就算吸纳了一些?外劳?,但企业也有淡季旺季,遇到裁员,一视同仁,?外劳?自然无法?幸免?……

闵行区协作办主任杨立另有说法:?我们曾亲眼目睹了坝区人民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而离开家园,深为他们失去土地后的生产和生活困难而焦虑,我们怎能袖手旁观??于是,闵行区确定了一位副区长具体分管,区委组织部、区政府协作办、区劳动保障局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的工作模式。

……

求索,调动一切社会资源

区财政有限,如何调动社会资金的积极性?如何在募集扶贫款的机制中注入创新元素?松江区别有一功。区协作办主任褚平强告诉记者,松江有个?交大昂立?,松江区政府就代为对口支援的马关、丘北两县入股?交大昂立?50万元,每年获取15%的固定回报。如此一来,这7.5万元,就可用于对口地区的教育、卫生、社会事业。褚平强说:?要充分利用区内大企业的优势,采用市场机制,释放企业的爱心。我发现,房产老板在松江投资很多,获益不少,下一步,我要在房产企业中做点文章?。据了解,去年松江所募得的80万元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区里还将成立社会帮扶基金。松江区认为,社会慈善事业是个很大的舞台,但体系尚未健全,有潜力可挖。

……

探索社会化、市场化扶贫,创新不已。松江区区长孙建平谦虚地认为,这几年,有些扶贫尚嫌盲目,少数投资没有前瞻性。因此,松江区准备拿出50万资金,请同济大学等单位帮助对口支援县做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孙建平说:?统筹当地的资源、产业,进行科学规划,资金再扶上去,就会有针对性?。(摘自20xx年05月11日《解放日报》,作者:陈忠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