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的幸福生活真实存在的可能性

论大学的幸福生活真实存在的可能性

大学的幸福生活真的存在吗?我想这期间穿插着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大学的学习生活能让你觉得快乐吗?大学的四年时间是用来追求幸福的吗?大学中谈恋爱真的会得到幸福吗?

诸如此类等等的话题勾起了我的兴趣,又因为自己跻身大学之中,自己经历的,又或者是周围发生的人与事,我都有话可说,有据可依,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话题作为我对于这门课的终极论文。

从古至今 ,人们对什么是幸福 ,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和回答。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很多钱 ,想吃什么、穿什么 ,随手可得。有人认为幸福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有自己理想的学历 ,有自己的企业 ,有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些认为 ,幸福就是创造 ,为他人、社会做贡献。甚至有些人认为吃苦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对于一个口渴的人 ,可能一碗水就是一种幸福。对于农民来说 ,庄稼的丰收可能就是他们的幸福。对于教师来说 ,学生品学兼优是种幸福。对于一个很有成就的单身白领 ,可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就是一种幸福。由此可见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 ,它包含了幸福的感情、需要、认知等诸多因素。

我觉得幸福贵在知足常乐与自我调节,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讲 ,幸福是一种满足。幸福指的是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

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满足。当然 ,怎样才算满足 ,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满足 ,每个的答案不同 ,因为每个人的目标不一样 ,有的人把事业成功看做是幸福 ,如果他实现不了这个理想 ,即使拥有了靓车豪宅他也不会感到幸福。因而 ,在树立人生目标时 ,选择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实现的目标显得尤其重要。

自我调整和安慰。既然幸福是一种可以比较和自我满足的结果 ,是否幸福是可以通过自我调整和安慰来实现的。比如 ,当物质生活得不到较高的满足时 ,有意识地同那些比自己收入低的相比较 ,从而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感到幸福。从时间的角度来看 ,如果现在自己的人生目标难以实现 ,心中感到痛苦 ,那么就可以用长远的发展眼光来展望未来。 关于大学的学习生活能让人觉得快乐吗?

有人觉得“学习其实很简单! 要看你对它有兴趣没! 你在初中是不是有读过!"五柳先生"里面有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议.便欣然忘事!"请问你对什么有兴趣你就学什么! 比方我喜欢"电脑"我就学它!你也自然就喜欢上它了!很多东西看起来没什么趣味!当你做起来的时候 ,原来是这个有趣的 !”

还有些人觉得“肯定会有的,而且其乐无穷!当你懂得了原来你不懂的知识,能够认识和解释身边的世界,你会感到快乐.当你应用你学到的知识,达成了你的愿望或者帮助了别人,你会感到快乐.当你利用学到的知识,有了新的发现和发明,你更会感到无比

的快乐和自豪!.....”

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都是极好的,我觉得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因为它不仅是指学有所获及学会某事的成就感,而且还指学习过程本身是令人感到快乐的。学习知识技能或读书本来就是很快乐的事,好奇心满足使人感到很快乐,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快乐的,掌握了某些技能又是快乐的,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也非常快乐。因此,学习者应确立学习是快乐的信念,学习者应带着喜悦的期盼开始学习,而学习结束时应感到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真正的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都变得津津有味,充满乐趣。

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快乐的学习使人振奋,主体的积极主动性高,大脑处于激活状态,大脑产生的活性物质使神经网络易于接通,因此,知识信息易于被接受、储存和提取。也就是说此时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也最好。

大学的四年时间是用来追求幸福的吗?

我觉得在大学的四年之间,是在找寻一个平衡点,大学的四年时间是在寻找这个平衡点,该怎么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该怎么充分利用时间好好学习,与此同时又能丰富自己的课余时间,难道这些就不是在追求幸福吗?

老师说过,幸福是比快乐更加稳定,磨不破打不败的东西,像金子一样能经得住火的洗礼,我们在大学的幸福生活,正是在打磨经历之中得到快乐,无论生活怎么继续,无论有多大的困难

压在身上,只要抱着将来会更好的心,那么,大学这四年的时间,也可是说是追求幸福的四年时间。

或者有些人爱好音乐,在大学期间为了这个梦想做出了很多的努力,经历了很多美与丑的东西,最后成功还是失败与否,如若抱着追求下去的心,那么在今后的道路,也可以看做是追求幸福的道路,但如果失去了这份心,把对音乐的喜爱抹杀了,也只能说追求音乐幸福的道路停滞不前,但是生活中追求幸福的道路还是在继续。

关于在大学恋爱能不能得到幸福?

我觉得大学生是否幸福健康的成长关系到他们自身人格的发展 ,关系到未来的事业及对社会的贡献 ,关系到以后走上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能力的培养 ,关系到以后的家庭的幸福 ,因而 ,对大学生在学业 ,情感 ,择业等方面的关注成为了社会普遍现象。

现在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有人认为“, 没有谈恋爱的大学是失败的大学”。

但是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接触社会 ,对爱情考虑也不成熟 ,出现了以填补空虚、寻找一时浪漫的激情或者满足性需要的动机不娴熟的爱情 ,从而伴随着从众心理。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 ,大多为寄宿生 ,同在一个集体生活 ,行为思想会受到相互的影响。看着身边同学的“热恋”幸福 ,有些人不愿被列入“无能”之列 ,也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处于这种动机的人经常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 ,填补情感上的空虚 ,没有真正认识到爱的真谛。

矛盾心理。大部分大学生能正确处理感情和学业 ,感情与人际关系的问题。也有一小部分人尤其是认为相爱的双方应该要天天处在一起 ,这样 ,明显自己的朋友圈少了 ,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了 ,出现了矛盾心理。甚至有些人发现对方不适合自己而不知如何终止一份感情而矛盾。

失望心理。现在大学生对爱情抱着很宽容的态度“不在乎天长地久 ,只在乎曾经拥有”,这种心理导致了很多情感的夭折 ,因而很多人用“开始得总是很开心 ,结束得却也无奈”来形容自己的经历。

恋爱的幸福感还被一些因素不可避免的影响着。

经济因素。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走上独立 ,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谈恋爱必定会加重经济负担。对于部分家庭经济基础好的学生 ,或者自身能力强的学生 ,单纯的校园恋爱还不至于增加太大的压力 ,可是部分家庭收入不高 ,自己又没有能力兼职赚钱的学生 ,就容易过多的心理负担而导致恋爱脾气暴躁、焦虑等状况。所以“, 伴富婆”“伴款爷”等不正当之分在大学中也普遍流行 ,这种处于不良动机的爱情能给大学生带来幸福感吗 ?

学业因素。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 ,学会知识本领 ,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以便以后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可以轻松应对。时下 ,各种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等压得大学生闯不过气来。再加上 ,就业困难“, 考研热”流行 ,不合理充分的安排时间怎能应付自己不断的加压。这样 ,谈恋爱 ,

好好培养一段感情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心思 ,难免会产生“爱情和学业”不可兼得的失落心理。

我觉得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 ,是一种态度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主要和学业成绩、朋友关系、家庭经济收入、周围环境等因素相关。处于恋爱中的大学生要想体验幸福的感觉 ,大学生自己要端正自己的恋爱动机 ,选择适合的恋爱方式 ,正确对待恋爱与学习、交友、性行为的关系。

 

第二篇:大学的生活 大学的幸福

大学的生活 大学的幸福

水工09—01 吕立华 22

摘 要:幸福指数是评价和谐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重视国民幸福指数。幸福感来自生活的满意度。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总体满意,就觉得幸福;反之,觉得不幸福。

关键词:幸福感;大学生活;功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国民面临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协调、就业前景渺茫、恋爱婚姻无措等问题,使之原有的幸福感受到冲击,部分大学生感到生活并不幸福。提高其幸福感,成为当代社会的又一新的问题。

一、关于幸福感

幸福,是使人的心情舒畅的景遇和生活。幸福感,是对幸福的自我判断。人的幸福感来自拥有财富的幸福,掌握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幸福,个人奋斗目标实现带来幸福,生存环境中人际关系和谐产生幸福,具有愉悦性人格的人幸福。

1.拥有财富幸福。财富是人类生存物质条件的货币表现,生存条件优越,感到幸福。财富能为家庭或者个人提供有保障的生活,提供享受、娱乐、获取知识的条件和便利,有保障的自由支配的甚至随心所欲的生活,当然心情舒畅。财富具有社会地位彰显的功能,财富是社会地位的标签。拥有财富多,社会地位高,易受人尊敬;受人尊敬当然感到幸福。财富具有交换的功能,拥有财富就等于拥有资源和权力,自然感觉幸福。

2.掌握了科学技术与文化感到幸福。有文化有技术的人,自我感觉比别人聪明,比别人优越而产生幸福。掌握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人,一般都能进入社会的中、高层,实现从社会底层向上层的升迁;社会地位提高,使人感到幸福。况且,科学文化技术可以带来科研成果,由成果带来收入,有了收入感觉幸福。掌握了科学文化技术,就获得谋取重要工作职位的基本条件;重要职位能满足人的权力欲和成就

感,欲望的满足使人幸福。掌握科学文化技术还可以带来发明创造的成功,得到社会的尊重而倍感幸福。

3.个人奋斗目标实现带来幸福。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民,如果家里添置了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理想中的“三大件”,就感到生活幸福。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情,就是在实现一个近期的小目标;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人生大目标的部分实现,都带来满足和幸福。农民看到自己种植的作物茁壮成长,感到幸福;工人生产出产品,感到幸福;教授完成一个课题,带出一个研究生,感到幸福;学生完成一期作业,感到幸福;运动员取得成绩获奖,感到幸福。人们在日常的游戏中获得一次成功,都感到幸福。

4.人际关系和谐幸福。人是社会的动物,是群居的。人不可能脱离集体、离开社会去单独生活。人在群体社会生活中,希望生存有保障,安全有保障,发展有保障。要实现这些保障,就要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社会不和谐,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都得不到保障,就会产生对环境的恐惧,就感到不幸福。

5.愉悦性人格的人多幸福感。幸福感首先来自具有平和的心态,善待他人、善待环境,能愉快地生活。其次,幸福感来自具有外向性、善交际、关心他人的特点;在关心他人过程中得到他人关心的回报和褒扬,产生幸福感。再次,幸福感来自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爱自己职业产生肯定自身价值的愉悦。还有,愉悦性人格的人容易得到支持,做事情成功率高,成功产生愉悦。

二、大学生幸福感减少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人口、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折射到学生的家庭、社会关系、生存环境中。一些大学生在经济支持,专业学习与选择,学习竞争、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产生学业成绩、就业前途、恋爱婚姻等诸多忧虑,使大学生活满意度降低,感到缺少幸福。

1.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经济支持不足而感到缺少幸福。根据有关资料的显示,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不宽裕,不能支持或者勉强支持读大学的,约占20%。靠家庭勉强支持的大学生,通过借贷亲戚朋友的钱来支付学费、生活费用;通过申请助学贷款来缴交学费。即便如此,部分学生还是无法足额缴交所需学费,生活费用还靠勤工俭学补贴。一些学生担心自己家庭贫穷被同学嘲笑,出现离群的现象,出现尽量少与同学交往的自闭行为。经济困难的学生买不起电脑,买不起MP3、“随身听”、“复读机”等学习用品,更买不起手机、名牌服装,名牌鞋子和其他奢侈生活用品。和经济富裕家庭的学生拥有的现代化学习装备比,差距太大,自惭形秽。个别学生甚至用餐不敢吃鱼、肉,只吃便宜的青菜、豆腐。这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存在担忧学费、担忧生活费而难以集中精力学习的痛苦,存在个人学习辅助设备不足影响学习的痛苦,存在自己消费水平低,担心同学瞧不起的痛苦。

2.为就业前途担忧的痛苦。由于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人才的培养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还没有经受用人单位的考验,大学生常为自己的就业前途担忧。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经常被“我为什么读书”问题的困扰而感到不幸福。个别学生对就业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认为读书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毕业就业应该有高额的回报,但社会上高额回报的岗位寥寥无几,并且竞争激烈。美好愿望与现实产生巨大差距,使这类学生陷入迷茫和痛苦。

3.人格不健全衰减了幸福感。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大量的研究表明,健全人格能增强幸福感。从“大五人格量表”的五个因素看,偏向正极的人格健全,反之,不健全。比如“神经质”的正极是“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的人感觉幸福。“开放性”的正极是“兴趣广泛的,好奇的,富于创造性的”,兴趣广泛和富于创造的人自我感觉幸福。健全人格具有愉悦性特点,如具有:活跃、合群、乐观的外向性特点;具有诚信、利他、重感情、善良、宽和、热情人际关系特点;具有严谨、自律、自制、沉稳的行事风格;具有决断、坚韧、机敏和干练的工作作风;具有耐性、爽直的日常情绪;具有自信、淡泊的处世态度。人格不健全的人,具有非愉悦性的特点。如具有:暴戾、犯罪性格;具有不思进取,缺乏公正,没有同情心特点;在人际关系中不乐群,不开朗,甚至具有攻击性、报复性、行为

怪异等特点。人格不健全的学生表现出暴戾、缺乏同情心、不乐群、利己和强烈的妒忌心等负面感情。负面感情占有的比例大的人,感觉不幸福。

4.不正确恋爱观带来的痛苦。婚姻是维系心理健康的重要社会关系之一。恋爱、婚姻可以缓解生活的压力,可以得到对方的情感支持、经济支持而获得幸福感。婚姻的准备阶段是恋爱,恋爱中被对方欣赏感到幸福。恋爱中有相互支持和帮助的愉悦,被异性吸引产生激情的幸福。无正确人生观支持的恋爱容易挫折,受挫折的恋爱否定本来应有的幸福感,将幸福置换成痛苦。失败的恋爱有被欺骗的痛苦,被抛弃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对自己能力怀疑的痛苦和对未来婚姻家庭前途渺茫的痛苦。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未固化,存在不正确的恋爱观:如有不负责任的及时享乐思想,没有把恋爱与婚姻联系起来考虑,没有做好建立家庭并为家庭乃至为社会负责任的思想准备。对异性的追求中有舍本求末的思想,有不考虑对方的人品,只追求外表的美丽或者“酷”的异性交往,借以满足虚伪的炫耀心理。不正确恋爱观支配下的恋爱结果,往往导致失败,失败带来痛苦。

三、学生社团营造幸福感机制

1.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个人特长的展示带来幸福。

在带来幸福感的诸因素中,个人活动目标的实现最容易产生幸福感。学生社团之所以能展示学生的特长,一是学生社团的活动宗旨是共同爱好者的自愿集合,这种集合提供了共同话题、共同设计制作、共同实验、共同表演的场所和机会,产生“物以类聚”的幸福。二是学生社团提供了学生原有特长和爱好维持和发展的空间,可以憧憬自己特长的美好未来,感到幸福。

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成功机会,使学生感到幸福。对于学生来讲,自我规划、自我设计中的大目标中存在无数个小目标。不少大学生存在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求胜心切,求成心切,求富心切。急功近利情绪的长期累积,造成难以释解的心理压力,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学生社团活动的群众性、自主性、经常性,爱好趋同性等特点,使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容易取得经常性的“胜”和“成”。比如书画学会的同学在社团活动中当众完成一幅书画;合唱学会的同学为大家唱了一首歌等等,都成了学生社团成员“胜利”、“成功”的经常性项目,都容易

得到赞赏,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收获被欣赏的幸福。另外,学生社团是相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机制。水平的提高使人感到幸福。

2.学生社团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加幸福感。

和谐,是配合得当,匀称的意思。学生社团的人际关系和谐,在于社团的趋同性,非竞争性、互动性和互助性。

(1)爱好、年龄、经历的趋同,容易建立和谐社团。举办学生社团的宗旨,是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集合,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研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另外,大学生的年龄一致性,经历的近似性,也是学生社团成员趋同性的因素。这些趋同性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2)学生社团的非直接竞争性有利于建立社团的和谐。与工厂、机关、公司、经济与社会管理机构不同,学生社团成员不是直接厉害关系的竞争对手。在学生社团里,社团成员之间不存在你上我必然下,你幸运我必然倒霉的问题;学生社团内部也没有奖勤罚懒的规章和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这种非直接竞争性,使学生社团容易构建和谐氛围。

(3)学生社团成员的技术互补性、修养互助性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学生社团的成员是由共同爱好者的自愿集合,自愿集合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提高认识水平、提高技术水平。在社团活动中,可以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社团活动的学习、帮助和共同解决问题过程中,容易形成和谐的氛围。学生社团还具有思想修养的互助性,如对同学的礼貌、支持、礼让、对他人的关怀、经济帮助和精神支持等。这种成员之间的“帮”“扶”,促进和谐。

3.学生社团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增强主观幸福感。

人格,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特征的总和。良好的人格应是一个比较一致的,持久的行为模式。人格的整合,是指人格的内含成分达到某种质的协调,没有分裂和冲突的现象。一个人的人格内涵中,有良好的积极成分,也有不良的消极成分。比如,良好的人格成分,有爱国、爱集体,富于同情心,助人为乐,诚实、谦虚、正直,有礼貌,勤劳、俭朴,有责任心,有创新精神。不良的人格,有不关心集体,自私、虚伪、孤僻、懒惰,粗心、马虎、自负、自卑、羞怯。个别人甚至存在缺乏同情心、具有攻击性、报复性等犯罪人格。在人的社会化的进

程中,需要发扬良好的人格,提升积极的人格,和谐精神和肉体,以建立和维持幸福感。

4、学生社团之所以能够整合人格,达到个体人格的和谐,产生心理的平衡而产生幸福感,主要有:第一,学生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受到社会主流思想、规范行为的约束,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主流意识的从众,有效地压制不良人格的产生和发展。第二,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以直接学习,或者间接观察别人的为人处世方法方式,直接体验良好的人格带来的愉悦。如帮助别人获得的赞许而产生幸福感,与别人交往所建立友谊所产生的快乐,个人特长展现得到褒奖的快乐,个人潜能充分释放后得到健康宣泄的快乐。第三,在社团活动中接受群体价值观的影响,降低了个人过高的期望值,将个人奋斗远大目标分解成为近期努力小目标,努力从当下做起、从小事做起,使自己的奋斗目标容易实现而获得幸福。

四、结论

学生社团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幸福感,学生社团幸福感,是校园幸福感的补充。学生社团具有提供个人特长展示,感到学校关心其特长的幸福;具有感到学校为自己提供成功的场所与机会的幸福;具有感到进入和谐集体活动的幸福;具有整合人格,提高素质的幸福。学生社团增进幸福感,还必须有三个重要的前提:一是学生社团必须在学校团组织的有效指导下活动;二是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流社会意识的要求,遵守社会规范;三是学生社团必须严格按照章程活动,活动目标必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学生社团才能发挥正面引导的群体效应,加速学生的正向社会化进程,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社团具有增加学生幸福感的功能,故此,研究、组织、管理好学生社团的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群众组织作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摘自百度

《当代大学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