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

作业标题:小学语文课例研修报告

作业内容: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今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结合我本人在校的教研经历,在学校教研活动中我选择了课例《秋天的怀念》作为本次小学语文课例研修报告。

一、课例研修背景

这几年,我一直担任小语教学。发现阅读教学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课堂上的文章解析,即使你把它讲得再细,再清楚,课后练习还是不会写。即使会说了,可是写在作业本上,又是另外的内容。或者说,同样的回答,你换一个说法,学生又不会了。同样的主题内容,换一篇文章来练习,学生又不会,你又得重新解析。现在觉得阅读教学,讲不完的内容,除了把课文解析完,还要解析练习册上的阅读。否则学生不会做题。针对这种现象,本学期,我制定了一个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课例研修计划

第一步:用自己的方法,上一堂阅读解析课。第二步:每上完一节课,大家一起议课,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方法值得推广,哪些方法有待商榷,哪些方法不合适等。第三步:上完了以后,把所有可取的方法进行汇总。第四步:回放上课片段,集体进行片段剖析。第五步:针对实际问题,再进行讨论。那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快速地把握住文章的内容、情感,快速地理解文章。对阅读题能快速做出反应。

三、课例研修来源

来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四、课例研修过程

我深钻教材,多方收集资料,观摩他人的教案设计及反思,然后根据自己班级情况,设计出如下教案:

《秋天的怀念》

第二课时

教材说明: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一、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3、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体会“我”对母亲的内疚与后悔之情。

教学重点:

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1、抓住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

2、抓住“我”的动作来体会我的暴怒无常及内疚与后悔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板书课题。请学生质疑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带着问题默读。

师生交流质疑

(三)品读

(1)体会母爱

A、读全文,思考:文中几次提到了看花?(母亲是怎样说的?“我”是怎样说的?)

B、课件出示对话(思考:从两次对话你看出了什么?)

C、生自读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流淌着母爱?

D、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

E、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母子之间的对话,感受母爱。感儿子由不理解到理解母亲的情感变化。 F、理解母亲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四)、课堂写话说话训练。

学了课文,我们一定会想起自己和父母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下面你们就写一段你们想对母亲说的话。一定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 好好活! 我

←————————

怀 念

(五)、作业

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事(不超过两件事)写一篇习作,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课例问题讨论

观点一:文章至少看三遍。第一遍:看大概;第二遍带问题看,适当地勾画;第三遍看重点段落。

观点二:先做题,能直接做的就直接做,做不了的再带着问题,在文中找答案,实在找不到再细看。

观点三:对各种文章进行归类,对各种阅读上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让学生一见到,就知道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六、课例研修结果

1、通过课例研修研究,我们一致认为,现在阅读教学要把握住两大任务: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把握别人写文章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写作表达的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遗漏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读写结合”也是有效性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就教他们“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

2、对各种文章进行归类,对各种阅读上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

例如: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4)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3、我们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阅读、交流、实践,自主求知、自主阅读、自主发现、自主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不同见解和体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求新求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关注年

段过渡 增强语用意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9-27 16:09:36 / 个人分类:研修主题

查看( 96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关注年段过渡 增强语用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船营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 王玉英

一、研究背景与主题

教学课例研究,源于我们区域研修的大背景,学科研修的内容要求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最终目标,立足课堂,重在教学实践,重点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逻辑建构能力和学科教育能力,建构“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我们选择 “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为切入点,并成为省级立项科研课题。

也源于我们语文学科的课程主题是“突显学习主体,增强语言运用意识”。这个主题首先源于学科教学现存和的问题:一是语文教学问题.课程性质语言文字运用存在的偏颇,没有完全走出内容分析的套路,关注表达(语言形式)重视学法指导不够。二学习主体问题.老师找不准教学的起点,老师过于强势,关注学习主体,比较多的停留在口号上,学习方式单一。缺乏理念真正落实操作层面深入的引领。

其次源于是2011版课标的实施,明确了语文课程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语言文字运用便突显出来,恰恰符合学科特色。

为了落实这样主题下的课题研究,在假期全员培训时的课程设置中:一突显学习主体。老师要精心设计“从自己如何教向指导如何学生的学习观念转变”。以建构学习方式为突破点,引入学习卡片和小组学习策略的研究,作为转型的切入点。二是语言运用意识,从解读“语用型”教学内涵;“语用型”教学的基本观点;“语用型”教学内容的选择;构建“语用型”教学的具体操作,四个方面用案例式和参与式,突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性。做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培训。期初备课又联系教材进一步做了解读,但回归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却往往不尽人意。所以要组织团队进行有实效性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行动回顾。

1、行动主题:关注年段特点,改变学习方式,突出语用意识

2、研究成员:语文基地校的三年级语文(4小、25东西校 区实验)

3、研究方式:行动研究 同课异校上

4、课题内容:小学三年语文长春版上册第九板块《恐龙》

5、作课教师:松江实验 孟言 区实验 韩梅

6 、行动流程:学校团队自主备课、上课,教研员参与式集体备课,全区课例展示,课后研讨。

三、课例研究实践的展开。

行动回顾:7、8月份的前延暑期的培训,开学的备课理念的渗透,9月半个月的行动,分别到4小 区实验听课发现问题,选定课例不同学校教师打磨同一课,最后选定教师经过打磨后,9月24日面向全区教师展示课例与研究成果。

第一步骤深入基层发现问题。 先学校团队的个人备课。前有布置,确定授课内容,研究三年级的第一二课时,教师自由选课,基地校三年级语文教师团队通过自主

研究确定教学思路,区实验 4小的四位教师上课,《秋天的味道》,我和他们团队共同听课, 目的是看看通过培训教师能消化多少,在

课程教学中能落实多少会存在什么问题。 在集体备课时,经过研讨,上课教师和参与教师都是发现或者是存在的困惑是:就是年级上学期是关键的年段,更是一个起始阶段,刚从低年级的识字为主的教学一下子,到了中年识字相对独立,以理解生字词语为主的阅读教学,一是如何关注年段过渡,把握年段特点;二是如何做到改变教学方式突显学习主体;三是增强语用意识,处理到什么程度。在教学实践中做得不好,理念明白但在实践落实中找不

到衔接点。

第二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课异校上。确定的是小学三年语文长春版上册第九板块《恐龙》分别由区实验和25小两位老师来执教,上课前给他们具体的建议,如第一课时预习八法设计,让他们体现的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合。第二课课后表格的运用,重点段语意识的体现。老师经过自己思

考打磨上的课有了初步模型。

问题是一是有语用意识,也很突出,但不符合年段特点,二是没有转型,主体学习不突出。通过研讨,已经有了解决方法。确定了两名代表,第一节课由松江实验小学 孟言老师执教《恐龙》的第一课时,主要体现学习预习卡片设计与运用,如何在课堂上巧妙融合,在使用学习指南卡片和教学策略运用有所突破。第二节课是区实验小学韩梅老师执教《恐龙》的第二课时,主要体现运用学习指南卡片,

教会学生如何读懂一句话,如何体现段的教学,特别是语言积累运用上如何突出年段特点,都有其独到之处。重点以第二课时为例。

(二)展示对比课例,构段特点的处理

片断一:1、课文都重点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呢?把书打开,将恐龙的名称用铅笔画一画。再读一读,看看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些恐龙的外

形特点的?

2、独自完成导学案中的填表。

3、小组内进行交流。

4、恐龙的种类很多,请同学们挑先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恐龙,为

大家介绍它的外形特点。

5、汇报

点评:

片断对比处理语言文字积累运用。

片断一:1、熟读 填空 试着背诵

2、长颈鹿是陆地上最高的动物,约6米高,它是很安静的,皮肤上有网纹。(运用在课文学习到的方法)试写片断。

片断二:

1、游戏猜一猜,内化文本积累语言。

A.请你试着用书中的语言来介绍恐龙,但不要说出它的名字,在分享组(2 人小组)内一个说,一个猜,看同组的同学能不能猜出来。

现在开始吧。(学生玩猜一猜的游戏。)

B.然后再请几个同学来说恐龙的特点,全班同学来猜。

生1:它的体重能抵得上六头大象,可以称得上是“庞然大物”

生齐:雷龙。

生2:会飞的恐龙。生:(齐)翼龙。

C.拿出书看图写出它们的名字吗?请做好写字的准备。提笔就是练字

(学生在书上的图中填写恐龙的名字。)

2、模仿运用语言。

A.学生已经把第2自然段学得很透彻了。不仅知道恐龙的种类很多,还对它们的物点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还知道作者是怎么把恐龙

的特点写出来的。

B.仿写 (出示句子:长颈鹿是陆地上最高的动物。) 师:好,就让我们像作者那样来介绍它吧。为了减轻难度,老师

给你们几条信息,请你从中选择,试着描述一下。

母鹿身高4米多,公5米左右,最高的记录是5.78米。

它的身高是梅花鹿的三倍,长颈鹿比梅花鹿高3.65米。

它有长得出奇的脖子,就像高大的电线杆,只要稍一抬头就能吃

到合欢树梢上的嫩叶。

点评:与片断一相比,这样的语言积累训练,就不是机械熟读背诵,而运用到游戏到当,说说猜猜,也是要背课文,但却要求高了,必须变成自己的语言,与写又巧妙结合,而仿写是一句话,段初次学习,不要求掌握。学习课文的特点,又给了扶手,学生可以在选择的过程,

进一步体现作者的表达特点,让训练找到落脚点。

学习方式的改变:教方法引领学习,总结学法,。

原来教师教学基本是问答式。

片断教学:在初步整体把握这段内容基础上,深入学习每一句话,

体会作者表达特点

1、请你自由地读第二自然段介绍鱼龙的句子,抓住特点给我们做个

介绍。(学生自由读)

2、你觉得哪个词让你知道了鱼龙长得什么样?(海豚)

师(出示海豚的图片。)这鱼龙生活在两亿年前,我们谁也没见过。

如果不说鱼龙像今天的海豚,你不能想象出鱼龙的样子。

3、老师总结作者在介绍鱼龙时,用我们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熟悉的事物来写,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教老师要告诉这种方法叫做比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想象鱼龙的样子吧。

4、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在学习描写鱼龙特点的句子时,先读了描写鱼龙的句子,再找到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海豚”通过过看图片知道了海豚长得什么样,也就想象出了鱼龙的样子。然后我们边想象边读描

写鱼龙的语句。

师: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学习鱼龙特点的方法,参照着学习指南卡片上的提示,来自已学习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其它三

种恐龙的特点。

出示投影:学习指南卡片:

1、读一读 描写你所喜欢的那种恐龙的句子。

2、找一找 描写恐龙特点的关键性词语。

3、试着说 试着说说关键词语的意思。

4、再读读 想象恐龙的样子再读句子。

温馨提示:汇报时可以这样说:我喜欢作者描写的( )龙。书中描写的句子是( )。作者选用( )写出我

们从来没见过的这种恐龙。它的特点是

( )。

5、学生汇报时,老师适时提升表达方法,体现辅助下学生的汇报。 点评:这样的设计就是面对初步学习阅读三年上学期(问答式)的学生,一种训练读懂一句话的基本方法。学习指南卡片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把手,为通向生本课堂打开一道门,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必经之

路。

片断二 初次学习构段方法,用游戏活动操作,变抽象为形象化。

整体初步把握并深入读懂每一句话后来体会本段构段特点总分

式。

1、 请六名同学到前面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让学生猜一猜

为什么?(因为有六句话)让拿出笔来标一标。请这六

位同学读一读。

2、 老师要为她们摆个造型。(读后五句话的同学将读第一

句的同学围在中间。)让学生猜猜老师为何这样摆?

3、 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的五句话都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老师告诉你一个新的知识点:这六句话组成了一个自然段。这段的第一句话是中心句,恐龙的数量多,后几句分别介绍几种恐龙的名字及

特点。这种构段的方式叫:总分。(板书:总分)

4、现在,老师和你们一齐来读。(师读第一句,学生分为四组读后五句。)老师就是咱班的中心,你们4组要围绕着,现在并列坐在下面,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们是同样重要,然后用读来体会这种构段

形式吧。

点评:二年级刚进入三年级,总分的构段方式,第一次接触,如何让学生把这样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里采用了参与活动式,6名读,是六句话,摆出围绕中心句的造型。再有教师和班级4组学生之间关系打比方,就轻易的解决这个难题,体现年段的过渡。

第三步骤推广成果。 有了这样成型,教学设计,20xx年9月24日下午,面向全区小学三年级教师,在船营区松江实验小学校开展了小语 “关注年段过渡 增强语用意识”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执教

教师分别是松江实验 孟言和区实验的韩梅。

课例展示后,每位老师当场写出听课后的收获和困惑。接着教研员针对两节课例和教师困惑阐述了设计意图,最后在布置任务,体现了活动的延续,老师们具有操作性,要在你的课堂教学中研究,去尝试、去试改变。要求学年组长在学校备课时共同研究的基础进行实践、总结、反思,最终每一位老师要完成一节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下月末10月30日前,由学年组长负责上交。

这次教研活动非常扎实、朴实,无论是学习方式改变,还是年段特点上的把握上,特别语用训练中教给学生也是老师的学习方法的训

练,让教师们受益匪浅。从老师现场和课后反应中,确实达到了预期

效果,是一次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课。

四、课例的研究成果与反思。

1、学习方式的转型上有了着落点,学习卡片介入得到的认同。

2、语用要突出实效性,语言文字训练要体现年段特点,段的教学、方法的了解形象化,要感悟,要渗透。不要知识化、概念化。有坡度的设计体现训练扎实性,实用性。第一步感悟文中语言特点,第二步说特点猜,积累书文中语言,书写借入第三步 写鹿运用方法,给扶

手式的体悟表达方法而已。

3、教会学生学习,是生本课堂的关键,训练学生读懂一句话的方法,初学者有的扶手,有落脚点,理解词语方法的刀砍斧凿,学懂一

句话的学习方法的出示,为落实这个目标找到了突破点。 反思:行动研究周期时间周期短。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 教学案例撰写一般由背景、情景故事(或事件)、问题及解决问题、评析与思考等要素组成;

教学课例撰写一般由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要素组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