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为话题作文(思路+范文+点评)

一、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巴金曾这样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发了我的爱和我的同情。不知不觉中我逐渐改变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传给别人,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提高自身素养和审美情趣必须多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品格都能潜移地影响人的气质、陶冶人的修养。同时,作家是用感情用心灵去写作,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洞察是那么深刻。

请以“阅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一段关于阅读的故事,可以写自己阅读时的领悟,也可以写自己对读物的认识。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二、审题

“阅读”这个话题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最为紧密,也能直接体现我们的语文素养,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好写的题目。作文材料比较长,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阅读”的内容,只提到文学作品,一是阅读的作用,主要是陶冶情操,启迪思想。一般而言,话题作文只要与话题有关,不脱离话题的范围,都不算离题,但这决不意味着材料对话题没有限制作用。无论是巴金的话,还是命题者的解释,或是作文要求“可以写一段关于阅读的故事,可以写自己阅读时的领悟,也可以写自己对读物的认识”来看,这里的“阅读”,都是指读书,而读书又是我们人人都有话可说的话题,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冒着偏离题意的风险,去写阅读自然,阅读人生。

三、整体情况

1、年级均分:44.43,50分以上82篇,45-49分433篇,40-44分399篇,40分以下72篇。

2、主要优点:绝大部分同学能正确理解题意,按照题目要求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相当多的同学比较重视写段首中心句,少数同学能注意使用点例或引用诗文,努力表现自己广博的阅读积累。

3、主要问题:①立意平庸,如回顾自己小学读童话,初中读小说,现在读传记。②缺少独特的感悟,靠转述故事凑字数。③段首中心句杂乱无章。④偏离题意,个别段落甚至全文写阅读自然,阅读人生。⑤材料老套,除了课文,举不出其他例子。

四、作文选评

阅读?生活

高三(3)班 钟钜斌

阅读文学作品是打开了一扇窗,阅读生活是打开了一道门。

阅读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走近了我的生活,我只知道,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当晚霞逐渐隐去的时候,总喜欢洗净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打亮台灯,然后在阳台上虔诚地掀开一片书页。任庭前花开花落,阅读中的世界却始终如一的精彩。

我相信作家是用感情用心灵去写作的,他们将一个活生生的异域展现给我们。每当读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面前就冉冉升起一片落日的大漠;每当读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面前就展现出烟雨江南的水雾纷纭;读着《瓦尔登湖》沉入梦乡时,我总成为了书中的主角;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总含着热泪振臂高呼……阅读停留了时间,连接了空间,最重要的是连系了作者与读者的双眼与心灵。

“三年得两句,一吟双泪流”,这样的诚挚,让我对阅读产生了无限的热爱、尊重与敬意。

然而,这一天,一切都变了。

我看到了一个集市,肮脏的街道,粗鲁的肉贩,逃课的孩子。没有华丽的词藻,但那个举起手掌游泳的孩子已深深地印入我心中。这是沈从文的《我在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在读一本大书》,语气如此平淡自然,就好像领着我在那一条道路上行走。我在阅读吗?不,我在走路。

那一年,沉迷于哲学、心理学、《圣经》的我就这样惊醒了。抽象离我远去,我看到了自己贫瘠的思想。我想起了海子,想起了他躲在泡面房里的一句“从明天起,关心粮食与蔬菜”。我觉得,这些年来的阅读来得太轻易,太丰富,就像隔窗看花,拙劣地想象他人的梦。这种阅读太廉价,就显得毫无分量。多年来的积累,写出来还是一纸空文。我的阅读之路,也许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

于是,开始下定决心写日记。写下生活中平凡的细节。走进了染满泥污的市场,亲眼看肉贩子如何将零钱一张张铺在猪肉上,亲眼看鸡贩如何吹弄鸡屁股,亲眼看那行人如何将唾沫一口啐在泥污里任车辆驶过。那一夜,我跟从文一起阅读。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稚嫩的孩子。

是的,文学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是教会我们去阅读生活,教我们重回坚实的大地。当我的手在日记上游走时,我想我真到了一扇门面前,这儿,我读了,我写了,这才是阅读的开始。

【得分】54

【简评】这是将阅读真正契入了生命的人所写的文字。正如作者所说“我在阅读吗?不,我在走路。”这样的阅读,来自书本,却不局限于书本,由于与生活的血脉相连,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从而获得了最深处的意义。文章没有用大多数人所用的模式,但它也有着清楚的构架,体现了作者思路的明晰。

沿路有你

高三(5)叶志辉

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我的世界里只有单纯的快乐,前方是一片迷茫。直到我遇上你,阅读,你那丰富的精神世界倏忽燃亮了我的前方,你教会了我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追求,在我那激情飞扬的理想路上,沿路有你。

是你教会我追逐理想的激情。我读《刘翔自传》,在蓝色的爱琴海边,他用燃烧的激情在奥林匹斯山上镌刻的“亚洲速度”的神话使我震撼;在绿色的莱蒙湖畔,他坐在12秒88的计时版上的仰天长啸使我热血沸腾。“天生我翔”,何等雄壮,何等豪迈!这些都透过阅读源源不断地贯注入我的内心,我深刻地感受到未来就在我的手中。我读《乔纳森海鸥》,我终于明白“完美不是时速1000英里抑或100万英里,任和数字都是有限,而完美是无限的。”书中的激情洋溢进我的心,我清晰地听见前方的呼唤,我要飞!

是你教会我追逐理想的勇气。读《屈原列传》,读《离骚》,我读出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能与日月争辉的巍巍人格。读《志摩的诗》,我读到那一匹瘸马向黑暗中挺进只为寻一颗明星的浪漫。读《孙子世家》,读《论语》,我看到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可亲长者形象跃然纸上。阅读向我发出沉重的叩问:在流言蜚语中是什么让屈原不懈追求他的美政?在战火纷飞中,是什么让志摩执着于美、自由和爱?在礼崩乐坏的年代,是什么让孔子奔走四方渴望着“克己复礼”?我终于明白,有一种东西无法用功利的尺去衡量,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对于理想纯粹的浪漫主义追求是伟大而神圣的。他们的生命承受着悲剧,但绝不悲凉!于是,我开始“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只因沿路有你。

是你教会我追逐理想的不灭的希望。读《呐喊》,读《彷徨》,鲁迅先生告诉我“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读《西西弗斯的神话》,加缪先生告诉我如果西西弗的每一步都有希望作为支撑,那么他的悲剧又何在呢?我终于领悟,前面是什么,我们无法估量,但此时此刻我正坚实地踏在大地上,这就是希望!正如汪国真高呼“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正如韩东坚信“山的那边是海”,我也相信在我所能把握的必然之中我必定能创造生命的精彩。

我从不停下,我从不放弃,“未来是美丽的,向它突进吧!”你在路边向我高呼。我无所畏惧,只因沿路有你。

【得分】58

【简评】这是一篇将模式与自己的经验、感受融合得较好的文章。模式提供了表达上的便利,对应试而言,更是提供了阅卷的便利。但这当然并非本文出众的原因,本文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以富有激情的语言,揭示了阅读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意义。

在阅读中收获真善美

高三(7)班 李靖欣

在宁静的午后,斟上一杯醇茶,捧上一本心爱的书,在日影下细细翻阅,书香与茶香在那个午后醉了我的心,我仿佛神游天外,见到了书中的人物,他们在教我什么才是真善美。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苦苦追寻着真的影子。《药》中,华老栓握着那个带血的馒头,怀里抱着身体已冰冷的小栓。在泪眼朦胧中鲁迅发出振聋发聩的一声大吼:封建社会扼杀了人的本性,要我真,去新社会找吧!《骆驼祥子》里,祥子还拉着他的手拉车在烈日里奔走,只是他早已不是那个善良单纯的祥子,他的麻木,他的堕落早已销去了他的魂。老舍告诉我:真早已不在了!我抬头眺望,真原来还在,他在冰心的小桔灯上,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也在于秋雨的苦旅中,人们依然在用心追求着真的境界,“真”如同一颗被重新洗涤过的珍珠,在我们心中闪闪发亮。

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我在苦苦追寻着善的影子。《海的女儿》中美人鱼为了王子的幸福,甘愿牺牲自己,化作朝阳中那脆弱的泡沫,我读罢潸然泪下,为了这凄美的爱情,也为了美人鱼的善良;《小王子》中那个满头柔软金发的小王子走过无垠的沙漠,对我说:“请帮我画一只羊。”银铃般的笑容,忧伤的表情,时时提醒我,不要拒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你的帮助,可能会像甘露一般滋润一颗濒临绝望的心。

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我在苦苦追寻着美的影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那绵绵的雾气溯流向上,弥漫了我干涩的眼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中那西落的太阳将浅浅的阳光覆在我身上,我看到了

那暖暖的光芒;“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中那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让我感到了春天的可爱。一首首诗歌轻轻叩开了我的心灵,将我带到了久违的大自然,接触到另一种真实,另一种美。

用如水的心境阅读,我终于感受到美、善、真的存在,它们如天籁般倾泻下来,让我在阅读的午后,在香气萦绕之间,获得了另一种心情。

【得分】58

【简评】本文以“真”“善”“美”来概括文学作品的价值追求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立意高远,三个主体段自然构成一个完备的整体,显出结构的严谨,而不是随意列举。小说与真,童话与善,诗歌与美,这样组合显然经过认真的考虑,能抓住不同体裁的主要特点。不足之处是第二段中对《药》和《骆驼祥子》的分析,牵强附会,但在阅卷老师快速阅读的情况下,这个缺点有可能被忽略。

读三毛

高三(11)班 张子木

巴金曾高度评价阅读对于他的裨益:“使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林语堂也曾说,总有一个作家,他的作品使你一见如故,并从中汲取无限的光和热。于我,这光和热的传递者,便是台湾作家三毛。

三毛的语言很美,一件简单小事,三言两语便可让“快者掀髯,愤者扼腕,羡者色飞。”三毛的故事很多,繁华如台北街市,神秘如撒哈拉的星空,欢快如西班牙的舞蹈。但我读三毛,读的是文字背后的真情,关乎灵魂的触动。

读三毛,读一种仗剑天涯的勇敢。少不更事,凭着一股执拗一股蛮力她便只身远赴西班牙,面对同学的欺生,她敢于潇洒回敬;出发在她笔下变成一种灵魂出逃的风景,德意志、英吉利、西属撒哈拉,中南美洲都留下过她的足迹。她也怕,羁旅思情,异乡困顿,甚至沙漠的一次夜路也令她心惊,但她敢于直面迎战。

读三毛,读一种“自饮苦杯”的坚韧。异乡求学,她用酱油拌饭,以雪补鞋;沙漠度日,她自娱自乐,白手起家;荷西归去后,她选择饮下诀别的苦杯便不再回头,“我不愿做圣经里变盐柱的人。”她饱经沧桑的脸上还挂有一丝解嘲的微笑。

读三毛,读一种发自赤心的博爱。撒哈拉沙漠里,撒哈拉威人不讲卫生,粗鲁、愚蠢,但她以一颗包容博爱之心成了她们的“小妈妈”,所以在她的笔下,不可理喻的女佣玛丽亚也有了几分生活的可爱,与撒哈拉威人结怨半生的西班牙军曹最终化解了芥蒂。

读三毛,读一种繁华落幕后的智慧。她品咂悲伤,因为眼泪是不可一次偿还的欠债;她轻描梦想,“如果有一天梦想都可以成真,那不敢睡觉的人一定很多。”她淡漠生死,她在历经悲喜后可以从容不迫的总结:“我这一生鲜明,坎坷,丰富,我很满意。”

读三毛,也读一种遗憾。少年的敏感独立使她大半生都与父母心存隔阂,而生命的美好消逝使她难以坚守生机,独自翩跹而去,留下一棵橄榄树,梦里花落知多少。

读三毛,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心灵感悟与触动另一种人生的真实的洗礼。读三毛的同时,我为自己也种了一棵橄榄树……

【得分】58

【简评】作者选取自己熟悉的内容,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构思立意,因而写起来得心应手。文章立意深刻,结构清晰,中心突出,语言优美流畅。

与书同行

高三(18) 李悦頔

或许在很早很早以前,早在仓颉造字之前,在大禹治水之前,就有人把对于事物的情感刻下来,画下来,甚至刺绣下来,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就产生了书,于是就有了阅读,也有了“悦读”。

“阅读”应该起源于“悦读”吧?关上书房的门,把心掏出来读书,读得高兴了,就是阅读。读史,是与太史公对话,听他兴奋地滔滔不绝地讲着“上计轩辕,下至于兹”的史实。读歌、辞,是听乐府官员在田间市巷的脚步声,是听江南的采莲女在田田的荷叶间唱着“江南可采莲”的调子。读诗,是听李太白敲着金樽仰天大笑,是听少陵野老吞声痛哭,是听李商隐的绵绵情话,是听杜牧的烟柳私语……读宋词,可听见苏轼在密州出猎的马蹄声,可看见辛弃疾在军营挑灯看剑的身影,可嗅到李清照窗外遍地黄花的芳香……阅读,一项让你能一路从远古走来,清新地只落一身墨香的人生乐事,伴着我,直至老归去。

与书同行,一路听着阅读的声音。书是波德莱尔心中“一个忧郁的诗人”,是高尔基眼中“使人进步的阶梯”。书里夹着智慧,读书,就是和智慧说话,把你的思想抽出来,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与书同行,使我们看见最原始、最质朴、最美好的感情和最深刻的思考,使我们听见古圣先哲们低声私语或激昂辩论的声音。我们读书,就是从书中的先人手中接过装满智慧的宝箱,与别人分享,使我们更热爱智慧,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让读书成为一种自由,让读书成为一种权利,让读书成为一种义务。或许,我们将很难听见从古老的典籍悠悠地参出的玉萧牙板说红豆的声音;或许,我们将很难感觉到静夜带给人的隔了一层薄纱般的心跳;或许,我们将不再体味到“悦读”以及“阅读”之于

我们的意义。可是不论怎样,我要与书同行,我要听“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壮阔,我要看“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清丽,我要绘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明艳,我要感悟“落叶满地红不扫”的萧然……与书同行,使我的心变得更加清净而透明,读书不厌,读书不倦,何有于我哉?

与书同行,踏着先哲们弯弯的脚印,最美的景致就在眼前。

与书同行,抚着书页上细细的名字,最真的感动就在身边。

与书同行,枕着书上上善无为的智慧,最深刻隽永的人生解说就此展开

【得分】58

【简评】本文对话题的理解很准确,立意深刻、不俗,此其一。内容丰富而饱满,大量文学家及文学作品的事例体现了作者较为深厚的课外阅读积累,使文章颇显厚度,此其二。全文语言较为凝练厚重,富于内蕴,此其三。尽管文章所涉内容繁杂,但能安顿于基本上清晰的结构中,板块分明,首尾照应,此其四。当然,如果能把文章几个主体段落的层次感体现得更充分,效果会更佳。

 

第二篇:感动话题作文讲评

“感动”话题作文讲评课

【案例背景】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每一节作文课,都应该让学生有所长进。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激发写作兴趣、指导观察积累之外,还得在“怎样写”方面多动脑筋。

在学生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安排了“感动”话题作文的写作教学。在本次作文的写前指导课上我由韩红的《天亮了》导入,与学生一起,打开生活,捕捉感动。学生的作文,大部分写了自己的真事。情感和事例,怎样纳入生动的表达,需要提高。

下面以本次作文的讲评修改提高课为例,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表达方面的探索。

【案例描述】

一、批改作文,发现问题

批阅学生作文,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的过程。学生的作文综合表现出的问题,那就是:没有重点写出令“我”感动的那个情节、那个画面。

教学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自己的作文,结合老师的批改,想一想我们的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生:各自看自己的文章。

师:请每组的2号谈一谈。

生:段分的太少。

生:该详写的没突出。

生:“感动”写得不充分。

生:真情实感不浓。

生:语句不生动。

师:我们的学习目标——怎样把“感动”写详细,写充分。

二、甄选习作,指导评析

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拿给学生评析,其优势有三:一、学生爱读;二、贴近学生水平,易于模仿;三发挥激励的作用。我甄选了两个班的三篇优秀作文,分别

是蒋雨佳的《妈妈的扇子》、石猛的《爸爸的一番话》、李梦一的《父爱如海》。这三篇文章都具有真情浓郁、表达充分的特点。学生并不会评析作文,最初他们只看到内容,不能上升到写法,在我的启发下,学生逐渐地会分析了,竟然获得了对文章别有洞天的体会,让我这个做老师的大有收获。

教学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下发的三篇优秀作文,看看我们能学到哪些写法。 生:认真阅读三篇优秀作文。

师:请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在资料上“圈点批注”,一起总结三篇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生:在小组内进行热烈讨论。

师:下面,我们交流对第一篇文章《妈妈的扇子》的学习结果。

生:第三段“忽然,我一回头看到妈妈,只见妈妈的脸上的汗珠慢慢地淌下来,头发全贴到脑门上,短衣褂简直像被水浸了一样,噢,那是妈妈太热了。”这一句让我想起了我妈妈大热天为我们做饭热得不行的样子。

师:这里唤起了你的真切体验。一个“热”字,作者写了几句话?都写什么方面?

生:三句话。写汗珠、头发、短衣褂。

师:噢,这样就写得充分了。

生:紧接着:“她宁愿自己受热,也要为女儿带去凉爽。妈妈用深情的目光看着我,那双眼睛好亮好亮。刹那间,我明白了妈妈的眼里充满了希望,是对我长大以后考上大学的希望。扇子一直呼扇着,那阵阵凉爽的风让我刹那间流出了眼泪。”

师:这里写到了我的感动,感动的表现就是“流泪”。我为什么哭了? 生:妈妈为我扇扇子。

师:下文写到“我”的表现还有什么?

生:“我转过身去,眼泪再一次流了出来,滚烫的泪水滴到了我的日记本上,心中充满了感激,同时又充满了愧疚。”

师:是写“我”又哭了呀?(生笑)又是为什么?

生:“因为我想起了平日里我为一件小事与妈妈争吵。”

生:不对。原因还在前句,上段末尾:“我望了望窗户,是黑色的,是啊,天黑了。”妈妈已经为我扇了好长时间。

师:有道理!两次“哭”写的有区别吗?

生:有。上一次是“流出了眼泪”,这一次是“滚烫的泪水滴到了我的日记本上”,更强烈了。

师:这是写出了感情的升级。“想起了平日里我为一件小事与妈妈争吵”,能不能详细写一下?

生:不能。那就跑题了。

师:不能偏离写“妈妈”让我“感动”这个重点。就用一句话,一个简短的“插叙”交待一下自己愧疚的原因,雨佳同学处理得好!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第六段:“正在这时,来电了,整个屋子亮了起来,我回身看到了妈妈的脸,已大汗淋淋了。妈妈笑了,但我哭了,哭的声音很大,我抱住了妈妈。妈妈的怀抱好温馨,我是多么幸福。”

师:这里应该是文章的高潮。

生:这里第三次写到了“我”的“哭”。原因是来电了我突然看清楚了妈妈大汗淋淋的样子,而妈妈还笑了,我心里太感动了,就大哭了起来。

师:对呀。妈妈对我无私地付出着,母爱多崇高啊。这篇文章教给我们什么? 生:写“感动”要写出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

师:(同时板书)感动逐步升级的过程。

三、经典借鉴,变直为曲

语文教材是学习写作最好的范例,围绕“感动”这个话题,我确定了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经典语段作为学习借鉴的材料。二三百字的片段,为学生呈现了“车站送别”的经典画面。

教学片段三:

师:作者是怎样“特写放大”感人画面的?

生:他详细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外貌、动作。

生:写我的感动,也写出了层次,二次写了“流泪”。

师:第一次“赶紧拭干了泪”还有点不好意思;第二次“我的眼泪又来了”就让它恣意地流吧,不管它了。

生:第二次的流泪还含有“惜别”的成分。

师:父母给我们的感动千千万,就像每天妈妈为我们盛上一碗饭一样简单,我们的父母也很多次地说:你在这里等着,我去给你买点什么。朱自清先生捕捉父亲的背影来写。

四、病文修改,学以致用

如果说修改自己的作文是个别行为,那么,让学生共同修改一篇作文,可以把学到的写作方法更好地运用到位,达成共识。我印发了两篇中等作文《在那一天》《最让我感动的事》,这两篇作文都有真情实感,语句通顺,缺点是内容太概括、感动没有写充分。

教学片段四:

师:请同学们看这篇《最让我感动的事》,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设计出感情的升级?

生:阅读思考,在一些段落末尾画上小加号,表示升级。

生:我把升级的位置分别放在第二段末尾、第三段末尾、第五段末尾。 生:我也同意。

师:写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把老师的表现写详细,再结合着写“我”感动的感受。

师:就让我们从两篇问题作文中任选一篇进行写作提升吧。

【案例反思】

其一,要准确把握学生当前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学生在这次作文中表现出的问题,并非短期造成,也并非两三节课就能解决。它涉及到观察、捕捉、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基本功。但就像春雨滋润万物,也许一次不能彻底湿透,部分根系在这一次吸收了养料,就足够了。这一次我发现的“学生不能把令人感动的画面写充分”的问题,是写作记叙文的关键,所以我给予了充分重视。

其二,教学相长。在上课之前,我只是有把“感人的画面”“特写放大”的想法,具体怎样做,却比较模糊。我与学生一起分析蒋雨佳的《妈妈的扇子》一文时,逐步提炼出了“写出感情升级的过程”的方法。

其三,《背影》是八上的课文,我现在把它拿到七年级的课堂上作为学习写作的材料,这也是一种尝试。七至九年级的教材,怎样用,怎样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处理。

其四,从上课的过程来说,遵循了“明确问题——寻找方法——学以致用”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学生自身始,又回到学生本身止。对写作方法的指导,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前提,渠以水引之,水也会利于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