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长沙县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支撑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长沙县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深化“领跑进军”战略,充分发挥了科技在县域经济社会建设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在2007、20xx年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连续被评为全国先进县。20xx年被批准为全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县,并成功创建实施了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在近几年的市年度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考核中一直位居前茅。从20xx年至20xx年,在全国2000多个县域经济单位中,长沙县经济竞争力一直排名前50强,从20xx年开始稳居中部百强第一。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成就

1、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目前,全县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个,其中3个国家级中心、15个省级中心、26个市级中心,拥有各类科研人员12000多人。“十一五”期间我县共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63项,突破关键技术358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477项,获得国家专利1000多项、获得政府奖励50项,成果转化应用率达60%,开发新产品162个,成果转化新增产值近百亿元。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xx年底,全县有高新技术企业8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1.6%。“十一五”期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共承担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25项,形成专利720余项。

3、科技对汽车、工程机械等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显著。“十一五”期间,长沙县在工程机械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实施科技项目达41个,项目经费达1017万元,带动企业投入20多亿元,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了一大批科技成果,有力地支撑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工程机械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年总产值从20xx年的147.5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774亿元,增长5倍多。三一重工、中联浦沅、山河智长丰汽车、北汽福田、同心实业、众泰江南等企业的产品逐步升级换代,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4、科技促进民生和农业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及农业新技术推广科技项目有91个,实施科普宣传、新农村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和科技下乡及科技扶贫科技项目37个,实施生态环保与节能应用科技项目32个,有力地促进了民生科技、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县共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省、市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基地7个,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21家、现代农庄达到85个,推进了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了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高效示范工程,构建了“一区、两廊、三业、四园、五体系”的特色现代农业新格局。20xx年7月长沙县被农业部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强县战略稳步推进。20xx年我县通过湖南省专利工作3年试点验收,晋升为2007-20xx年湖南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创建县,20xx年通过验收,荣获示范县称号,并首批进入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创建。五年来,全县国内专利申请总量达3467件,授权量达2943件,申请PCT3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占30%、企业申请占90%、职务发明占90%以上。全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件,拥有湖南省著名商标65件。全县专利实施量达9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销售额达520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对主导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产品整体处于产业链低端,并集中于附加值较低的领域;二是科技惠及民生的力度还有待提升。如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在技术上还没有突破;三是科技创新资源还缺乏有效整合和集成。如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来长沙县创业,没有形成稳定机制;四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如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很少。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十二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中部引领、全国示范”的总目标,以创新型县区建设为主线,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县域创新体系,着力提升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推动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民生的紧密结合,探索一条由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为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强劲动力。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开发与积极引进。积极引导、支持、鼓励企业立足自身产业、行业、产品和现有创新资源、条件,加大自主开发的投入和力度,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进行攻关,从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先进设备,提升现有产品的竞争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附加值,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

2、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和创新服务的体系,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通过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增强产业的发展能力。为全县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提供科技支撑。

3、市场推进与政府引导。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调动和整合行业、企业的创新资源,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和聚集,不断地研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地开发、生产新产品、新技术。充分利用政府掌握的资源,引导企业增加

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并通过推广、应用大量共性技术,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的目标。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在中部地区率先进入创新型县行列,建成国家级科技进步示范县,为打造全国的工程机械之都、中部地区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我省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长沙市的都市农业产业基地,构建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使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主要指标:

——突破关键技术50项、推广共性技术500项、取得专利3500件;

——科技成果转化率90%以上;

——期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累计1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一千亿元,增加值占全部GDP比重达45%以上,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100亿元;

——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2-3个,新培育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0-30个。

——科技发展专项经费占县级财政预算支出的2%,全社会R&D达到2.5%以上; ——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数达60人左右;

——建成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构建优势产业技术体系

1、工程机械产业。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重点开展工程机械液压零部件及系统关键技术、高性能负载敏感多路阀关键技术、机电液光讯一体化与智能化技术、制备技术的敏捷化/绿色化/智能化、电液传动技术与系统、工程机械装备智能控制技术、微细加工/光刻模型技术等技术攻关,积极推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着力突破高端功能性基础件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核心技术,实现工程机械成套装备的智能化、轻量化、高端化,提高工程机械装备的可靠性、经济性。

2、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加强高性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汽车自动变速器总成技术、电动车专用的各种传感器和电子元件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究”、“新能源环卫机械整车技术研究”等项目,提升新型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的研发与设计创新能力,打造千亿级别的中部地区汽车产业基地。

3、新材料产业。围绕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基础原材料及其他新兴材料等领域,重点突破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电动汽车用大功率动力电池关键材料技术、超细超匀超纯粉末体合成技术、高强高韧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制备技术、水性双涂层复合型隔热保温节能外墙涂料开发技术等关键技术瓶颈,进行攻关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成中部地区最具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4、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加快变电站主要设备状态监测/诊断/评估技术、智能型传感器与输电线路状态智能监测技术、发电节能减排智能交易调度技术、LED光电显示背光技术、LED照明的散热及发光效率关键技术的突破,构建新能源与节能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

5、现代服务业。加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重点在现代物流、以3G和三网融合为基础的物联网服务业、文化创意、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外包、数字化社会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着力突破三维影视特效技术及应用软件制作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现代物流系统仿真技术、电子政务系统技术、3D实时动态彩色显示技术、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技术、手机电视互动业务小屏幕技术、多核并行计算技术、云计算/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技术、数据库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推动现代服务业的网络化、高端化。

6、现代农业。在粮食、茶叶、蔬菜、食用菌、瓜果、生猪等优势领域,围绕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等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着力突破无公害蔬菜生产与加工技术推广、农药减量化使用技术、种植业重大病虫害安全防控关键技术、农产品安全加工与控制技术、农产品检测监控与追溯技术、农产品副产物资源化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等技术瓶颈,重点支持“休闲鸭肉制品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绿茶初制全自动生产线研发与制造”等项目研究,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大力发展民生技术

1、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在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着力突破余热余能利用技术、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高效工业锅炉(窑炉)设计制造技术、高效环保空调与热泵技术、制革废水SYS速分技术、废旧物质拆解分拣处理技术、重金属废水/废气/废渣污染控制技术、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节能量检测与节能效果确认技术等技术瓶颈,促进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2、人口健康与居住环境。在疾病防治、药品安全、基层医疗卫生、公众健康知识普及、人口安全、全民健身等方面,着力突破农村急诊病种规范化诊疗技术、突发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临床治疗技术、城市污水污泥资源化技术、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关键技术、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与改善技术等技术瓶颈,有效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美化居民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3、城镇管理与公共安全。加强智能与绿色交通、行业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信息及网络安全、灾害预警及抢险救援等方面的技术研究,重点攻克智能化交通运输管理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技术、综合地下管网运行管理关键技术、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技

术、食品安全快速高效检测技术、绿色蔬菜供应链管理与信息溯源系统关键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监控技术、自然灾害预报/监测/防御技术等技术瓶颈,重点实施“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突发公共安全事故分析与应急系统”等项目建设,提升长沙县城镇管理和公共安全水平。

4、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在城镇空间布局、城乡产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农村信息化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重点突破城镇间人口流动动态监测技术、村镇间基础设施网络协同整合与优化配置技术、城乡生态环保统筹建设技术、基于“三网融合”的农村信息服务技术农林或生活废弃物生物质能源利用新技术、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管理/监测/控制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技术、农业田间精准信息获取/决策处方及精准作业技术等技术瓶颈,重点支持“农村急诊救治适宜技术及急诊服务体系应用示范”、“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工程”等项目,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环节是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此,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支持,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研发、引进等手段掌握和应用先进技术。

1、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在工程机械制造技术领域中,引导和支持三一重工、中联浦沅、山河智能、中铁轨道等大型工程机械企业之间及与其他上下游专业化配套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通过实施“72米臂架混凝土输送泵车研制”、“工程机械液压零部件及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基于自制底盘的长臂架混凝土泵车与搅拌泵车开发及产业化”、“起重机械整车布置优化、节能及重量控制”、“以及新型混凝土搅拌泵机运输、泵送、布料功能一体化”、“凿岩、供气、动力一体化桩工机械与挖掘机械” 、“超大型化与小型化、智能化与自动化,以及节能、高效、低排放、操纵舒适工程机械”、“关键液压元器件研发”等科技项目,壮大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中,通过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专项”、“海外右驾系列商用汽车研发及产业化”、“威龙重卡研发与产业化”、“面向汽车关键零部件的高档数控机床及其产业化”等科技项目,以及在开发混合动力轿车、混合动力越野车、混合动力工程车辆、纯电动工程车辆、纯电动轿车、重型卡车、中高端越野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整车产品技术和混合动力系统总成、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高性能动力电池、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自动变速器总成等关键零部件技术中,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大量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改造、提升全县的制造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用高新技术引领现代农业。引导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在生物育种、生物制药、农产品精深加工、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农产品储存、运输、保鲜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开发,力争获得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使一批企业获得高新认证。

3、用高新技术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功能和结构材料、软件动漫、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通过“新型储能电池及其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新能源汽车电池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业化”、“三层复合铝箔抗塌陷性能纵深

研究与产业化”、“电动汽车用大功率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开发”、“智能LED照明灯研发与产业化”、“新型高端节能泵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多功能一体化厨具产业化”等科技项目的实施,和汽车涂料、超级电容器材料、全钒液流电池材料、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汽车用三层复合铝箔、铝塑复合板、超细晶硬质合金、超粗晶硬质合金、涂层硬质合金、新型陶瓷材料、高强度汽车用钢、高档环保涂料、建筑节能材料、晶体硅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设备、再生金属及非金属深加工处理设备、工业废弃物处置设备、工业企业余能利用装置、节能监测仪器仪表、大功率LED户外投光灯、LED显示屏、LED路灯、LED路灯灯杆、沼气发电机组、生物质能源转换装置、氢氧燃料产气设备、垃圾发电站、光电电子式互感器、智能配电系统等的技术创新和开发,掌握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使一批科技型企业认证为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用高新技术支撑服务业发展。通过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生物技术服务、新材料技术服务、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行业,在推动现代物流、现代商务、文化创意、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掌握和使用最先进、最实用的技术,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贯彻落实《长沙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全面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意识,选择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主要技术领域和重点企业,建立和推进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加快建立以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为骨干企业的工程机械专利联盟,完善以同心实业、陕汽环通、长丰汽车等为骨干企业的汽车及其零部件专利联盟,构筑强有力的专利防护网、商标和版权保护体系。倡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鼓励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运用知识产权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协助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多发行业和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应诉机制,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规则防范和降低经营风险的能力。

2、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充分发挥国家专利(长沙)展示交易中心的作用,促进专利技术孵化转移,建立县域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和孵化体系。支持建设1-2家产业集聚区专利技术孵化转移中心,加强与国家、省、市专利技术孵化转移中心及展示交易中心的合作交流,逐步构建覆盖全县的专利技术产业化工作网络。凭借长沙市成为全国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试点城市的契机,深入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资产融资试点工作。协助实施长沙市“专利审查员长沙行”活动,并启动开展园区企业知识产权特派员工作,促进企业专利技术运用与产业化。

3、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争取将中心建设纳入我县“十二五”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制定并实施长沙县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总体建设方案,建设以工程机械产业和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为主体、逐步覆盖其它产业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基于公共专利数据库、面向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操作的专利数据平台。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为5-10家重点企业建立企业专利专题数据库。建立完善知识产权预警分析系统,针对我县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可能面临专利纠纷的领域,选取若干行业进行专利预警分析,提供尽可能完整的全球专利文献信息和法律状态信息基础平台和分析工具。深入开展专利分类(实时)汇编和失效专利整理工作。

4、健全知识产权专项保护机制。切实加强对专利、商标、著作权、原产地标记等知识产权专项保护。加大查处假冒侵权商标标识行为,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全面开展作品版权登记工作,积极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推广有助于保护正版打击盗版的先进信息技术。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鼓励我县企业申请原产地标记的注册,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争创国家地理标志。加强专利、商标、著作权法律知识宣传培训,加强与工商、公安、海关、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完善知识产权司法、行政、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和权利人自救等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5、强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高级专利代理人才,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运用和保护的实务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人才。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将知识产权知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计划,全面提升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人员的知识产权业务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培训,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全县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五)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1、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建设以产权为纽带,以企业为

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建立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支持已组建的山河智能技术中心、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部门行业规划篇·科学技术涂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输液制药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废电器产品环保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支持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申报组建国家级、省级和市技术创新平台。

2、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产品检测、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及产品展示与交易中心、产业竞争情报中心、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投融资服务平台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科技创新知识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包括期刊、科技成果、标准等多种科技信息数据库,搭建园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知识服务平台,整体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加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完善基地运行与发展模式,出台促进基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重点建设工程机械特色产业基地,做大做强主机企业,培育国际品牌龙头企业。加强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探索新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建设国内一流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技术开发基地、产业发展基地和国际合作基地,形成集整车生产、零部件配套、维修配套、市场配套多环节一体化发展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基地。

4、加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实施长沙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富民工程,重点建设优质稻、有机茶、良种油茶、葡萄酿酒、肉牛、蔬菜等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鼓励基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打造农产品优良品牌,通过核心示范区带动辐射区的推广模式,帮助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特色产业。

四、“十二五”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和领导

充分发挥县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坚持和完善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立专家咨询、决策听证等决策机制,提高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深度和广度。改革政府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按照开放共享、提高效益、保障重点、服务创新的要求,打破部门壁垒与条块分割,有序、高效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在加大对现有政策法规的落实执行力度的基础上,结合长沙县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全县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广泛的联合和合作,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与企业和地方业务部门共同申报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或重大创新项目,并给予优先资助。建立和完善以科研院所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推广体系,促进新技术的研发、转化。鼓励由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专家、地方技术推广人才或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开发技术团队,负责长沙县重大项目的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

(三)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积极探索政府科技资金和各类金融资本有机结合支持自主创新的方式,保证县财政支出的科技专项经费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的比例稳定增长,设立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种子基金,探索建立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后的“补助”或“奖励”制度,探索综合运用财政拔款、基金、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向创新投入的途径。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制,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事业,引导商业银行提供优质的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良好科技融资环境。

(四)深入开展科普事业

抓好科普基地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科普基地设施的功能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引进外资兴建科普设施,抓好现有的科普教育配套工程建设,强化科普教育功能。建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培养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和科学实验兴趣。以科普橱窗、墙报和街道科普文化站为阵地,以贴近市民生活实际的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经常开展卫生保健、优生优育、生态保护、环境美化、防灾救灾、家电使用等科普教育。组织科普志愿者队伍,深入农村、

乡镇,以科技集市、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等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在农村广泛开展创建“科普文明镇、村”等活动。

(五)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认真落实“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工作,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自主创新人才吸引工作力度,健全完善引进人才综合评价系统,贯彻落实《长沙市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三年行动计划》、《长沙市引进储备万名优秀青年人才工作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改善优化吸引外地高端科技人才来长沙县创业、就业的政策、生活和工作环境。继续深入实施“百村百名大学生培育工程”,立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创新,不断壮大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队伍,积极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示范村、致富带头人和各类新农村建设者,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六)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采用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培训等手段,促进各类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掌握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增强创新素质与技能。发挥企业职工的首创精神,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和表彰对企业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科技标兵,推动企业形成关注创新、践行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创新方法工作的重大进展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弘扬科学与创新精神,提高企业和公众对创新方法的认识,为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