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报告

大学读书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读书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题 目 《大学》读书报告

学 院 阿里巴巴商学院

专业班级 物流131 学 号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余龙进 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编制

2

大学读书报告

3

大学读书报告

读后感范文

读《美德书》所想到的

摘 要:威廉·贝内特从圣经、哲学、寓言、童话、历史、诗歌、小说等人类文化资源库中精心遴选美德故事汇编成的《美德书》,是一本指导孩子们向善学习的读物。作者把关于美德的故事分为九类: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美德 4

大学读书报告

书》从简单通俗的小故事开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由浅入深、形象地对美德作深入的探索。在 《美德书》 中,德育内容所依托的是故事化的语言,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感染,从故事中榜样人物的身上习得良好品质。《美德书》 展现了在价值多元的浪潮下对德育的审慎的思考,是对德育本真的坚持和对德育发展道路的追寻。

关键词:《美德书》 善 道德 公德 私德

德称美,而不称善,此译名与西方哲学相合,也与中国古代的人学不矛盾。中国古人称善者,其实指的人的心地:诚实、厚道、仁慈,有道德,是所谓德善;与西方哲人之称善者,颇异其趣。西方哲人所说的善,是good,是好,又定义为快乐、有利、无害,更抽象为理智、理性、智慧,很明显,是所谓智善。如果把智称为善,德则应称为美。

中国自宋代相传至今的《三字经》,起首即曰:“人之初,性本善”,此处的善只能理解为诚实、厚道,显然不能理解为理智、智慧,初生之儿难言有智慧,说诚实或许还差不太多。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智慧增长了,却很可能变得愈来愈不诚实、不厚道,甚至愈来愈狡猾、奸诈而更不“善”了,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德与善的矛盾:人之初,性本善;人及长,反不善了。还是西方哲人的称智为善,称德为美更贴切:随着岁月增长,智进美退。

按照西方哲理中的进化论的观点看人类历史,人类的智慧的确是愈来愈“善”了,是进化了,但德呢?人类的德是否也随着进化了呢?历史给出的回答似乎不是这样:人类的德并没有进化,甚至还可以说是愈来愈退化了、丧失了。

不知听谁这样说过:今人看古人,是迂子、呆子、痴子;古人看今人,是骗子、赖子、疯子。

上述说法,作为一个关于人类的普通的科学命题恐怕不妥,因为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证伪”,只要能提得出一个反例,即可推翻。但作为一种如前面所述的人类历史倾向性的概括,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换言之,即:今人看古人,智慧不足;古人看今人,道德匮乏。 今天的人们是不是道德匮乏呢?我倾向于认为:是。

过去的家庭里,孝敬父母,尊兄爱弟,是道德的绝对命令。水浒传中鲁莽的好汉李逵也想到要接老娘上山享几天清福。打虎英雄对待受人欺侮的兄长武大郎关怀备至,后来为兄报仇,更是不惜生命。今天的孩子最讨厌的恰恰是父母,儿女们长大后吃父母、掏父母、最后弃父母,这种事情在今天的媒体上已经屡见不鲜,为了一点财产,兄弟姐妹之间互相掐、吵,闹到公堂上去的事就更多了。中国现代还有个特点,城里人只生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 5

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兄弟姐妹之间的道德情感了。

过去男女谈恋爱,在产生亲密接触之前,多少总还有个或长或短的含蓄诗意的恋情过程。司马相如用“凤求凰”的琴声传情于卓文君。“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男女初相见时,彼此总还有一点羞涩。西方中世纪后期和近代,青年男子也有在心爱的姑娘窗前鸣奏或吟唱“小夜曲”的习惯。在今天的网络、影视时代再谈这些可能会让人笑掉大牙。问题却在于:爱究竟是什么?过去的人们视爱为情感、为婚姻、为奉献、为责任,属于道德加本能范畴,今天的人们视爱为欲望、为需要、为利益、为索取,属于理智加本能范畴。所以,今天的人们对于爱的愿望不是追求天长地久,而是只要一朝拥有。正是因此,今天的人们视爱为满足欲望本身,谈情感似乎是迂腐,于是才有快节奏、高频率,结婚(或同居)快,离婚(或分手)也快。其结果,自然是离婚率高,单亲子女增多,至于爱的道德和情感,也早就荡然无存了。 属于道德范畴的还有友谊。过去的人们重视友谊,友谊其实更应是情谊。鲁迅先生在与瞿秋白成了好朋友之后曾说,“人生得一知己,当以同怀视之”,可见他多么重视人间的友谊。古代的管鲍之交、钟俞之交、桃园三结义等感人的友谊故事,与今日官场尤其商海中的宰亲杀熟、专对朋友下手的现象相较,的确让人感到今人的友谊像前述的爱情一样,都已成了满足人们暂时的需要和牟取功利的理性工具,而愈来愈缺乏纯真情感和道德的内涵了。

随着现时代人类道德的败落,最刺激人类中思想者感官的莫过于今天青少年犯罪现象的急剧地增长,以及青少年中精神抑郁症患者的剧增。今天的中国,每年进入监狱的少年犯与进人高等院校的人数相当,约一百多万(见20xx年11月28日《北京青年报》)。在美国,青少年犯罪现象近来年年递增,轰动媒体、震惊社会的开枪杀人的悲剧事件多数是由青少年们干出来的,至于青少年中的吸毒、早孕等伤风败俗的现象就更普遍了。据统计,全美国7岁至12岁少年儿童中有40万人患有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精神抑郁症已被列为人类的第五大杀手,据预测,将来还可能攀升到第二位,全球患此病者将达到3.5亿人,且其中大多数是青少年。

作为美国前教育部长的威廉·贝内特编著这样一本专门谈美德的近七十万字的巨著“献给所有成长中的孩子”,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此书于19xx年出版以来长踞美国《纽约时报书评》畅销书排行榜,且立即被翻译成多种文字。19xx年台湾的中文译本发行以来,也同样长踞台湾畅销书排行榜。今年,内地的中文译本也终于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我想此书同样也应该受到国内家长们、教师们和广大的青少年同学们的重视。

道德是什么?西方哲人与中国圣人的看法大同小异。道德基本上是人们从小成的一种良好的习惯性情感和行为方式,或许应更偏重于情感的习惯性。

6

柏拉图说,“年轻时形成的观念是很难消除和改变的,因此,年轻人成长时首次听到的故事应该是美德的典范。”亚里士多德也同样说过,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 中国自古以来也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认识。孟母三择邻的故事,无非也是在看重孩子从小养成的好习惯。

弗洛伊德也认为,人类大约在八岁左右心理定型。

道德教育,说白了是情感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一个人在八岁之前所听、所见、所受教的东西,实际上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定了该人后来的命运的走向。

《美德书》的作者贝内特存心于此,把西方历史上有益的道德教育文献(选自圣经、哲学、寓言、童话、历史、诗歌、小说等)汇编为此巨著,使之首先成为家长们和教师们的案头书,经常诵读给孩子们听,以尽可能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首听、首看,期望积久成习,形成青年一代的道德风气。作者不愧是当过 教育部长的有识之士。

教人首在教心,不教心无以教人。心,首在情感、道德,次在理智、知识。而情感、道德的教育又首在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情感和行为的习惯。这要求让孩子们沉浸在良好的情感、道德的首视、首听、首感的环境之中。

作者的用心固然非常好,可是在当今影视、网络的时代,除非得到官方、媒体、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否则,杯水车薪,难免望洋兴叹,但毕竟亡羊补牢,比听之任之堕落沦丧要强得多。

中西方传统对道德的认识虽然大同小异,全都看重人们自小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但认真分析起来,差异之处,也即各自偏重的方面,也是不能小看的。

作者贝内特在《美德书》中,把关于美德的故事分为九类: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与中国儒家传统道德的内容,如孔子所归纳的孝、悌、忠、恕和孟子所归纳的仁、义、礼、智、信(信为后儒所加)相比较,同样也可以看出前述的两者之间的智善与德善的偏向性差异。西方人的美德更偏重培养孩子们进入社会的工作能力的习惯,中国人的美德则更偏重培养孩子们在家庭(家族、国家、天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行为的习惯。前者更倾向于社会中的公德,后者更倾向于家庭内的私德。前者更偏于培养个人的自我习惯的能力,后者更偏于培养个人超我习惯的情感。真正说起来,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一个人无论公德、私德,自我的习惯能力、超我的习惯情感,都是不能或缺的。

在现代市场化社会愈来愈成为世界大潮的今天,虽然上述的两种道德都日益趋于丧失,但比较而言,由于西方人具有强大的宗教传统,而中国人并不存在强大的儒教传统,所以实际上,中国人传统道德的丧失要比西方人传统道德的丧失更快。中国人固然缺乏西方人传统 7

智善的公德,如果更又加速地丧失自身传统的私德,这对于未来的中华民族来说,确实是非常不利的。既然西方的有识之士都已认识到这点,并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且还得到了社会中不少人们的支持,例如《美德书》的畅销即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我们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我向我的同胞们建议,请大家重视《美德书》,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赶紧编著关于中国人自己传统的《美德书》。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们,同时接受中、西方全面的传统美德的教育,为造就新的世纪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美)贝内特:美德书[M].王睿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杨伯俊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李逸安编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5.

??

注:以上参考文献格式是按照参考文献格式国家标准编辑的,参考文献格式国家标准如下:

(1)期刊文章(文献类型标识:J)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

(2)著作类(文献类型标识:M)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文献类型标识:C)中析出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A)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题名

[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文献类型标识:D)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国际、国家标准(文献类型标识:S)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发布年.

(6)专利(文献类型标识:P)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7)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 8

期/引用日期,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8)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Z)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9

 

第二篇:大学读书报告

《水浒传》读书报告

《水浒传》是我很喜欢的一本小说,虽然它写于清朝,距离现在也有一个世纪了,虽然我和清朝的人有语言上的代沟,但是它里面的人物着实让人着迷!透过最表面的文字,我们真的可以用心去体会作者的用意,作者最想表达的深沉的含义,这种达到心灵相通的境界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所具有的。水浒传又叫《忠义水浒传》,其实关于他的名字还有好几个版本,因为每个时期人们对他的称呼都会改变吧,我就不多说了。它是我们中国史上第一部白话文的章回体小说,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小说里也有他的名单,虽然不能排到首位,但是也不能小觑啊!因为他是白话文写成的,所以更通俗易懂,自然而然,他的流通性和广泛性相较于一些咬文嚼字的古文就大得多,简直到了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境界,真的是脍炙人口啊!

一部成功的作品背后必然有一个更伟大传奇的人,所以我还是先来谈谈水浒传的作者吧!它的主人就是施耐庵,说起施耐庵,就有很多话可以说了。他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所以我们通常都叫他施耐庵。他是兴化白驹场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一代,真的是人杰地灵啊,只有一个有灵性的地方 才能产生那么多传奇!但是他收集到的有关水浒传的史料记载的资料非常少,于是他开始搜集一些记载和人们的口头相传,那是相当的艰难啊!而且里面矛盾也很多,频频遭到别人质疑。到后来,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有关于施耐庵的材料,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聪明的后人就靠着从地底下挖掘出的有限的资源来进行考古研究,对施耐庵这个人进行分析,后来发现他还大有来头呢!因为专家经过仔细的研究后证明施耐庵是儒家后代传人的后代,秉性天成啊!难怪是个非常有天赋的人呢。他的一生也是非常的辉煌,无论何时何地总是透出独树一帜的才能。他幼年就才气过人,自幼聪明好学,对待朋友两肋插刀,对待父母兄弟姐妹是仁至义尽,可以说是个完美男人。19岁考中秀才,28岁考中举人,36岁考中进士,足以证明他天资过人,如果在现在,肯定也能拿个文科状元吧。此人为人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所以他在为官的时候经常碰壁,举个例子吧,他在钱塘做官的时候,就是因为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放弃自己的尊严同流合污,所以在众官的高压下毅然放弃官位回家种田,这种气节也是非常令人佩服的。到了后来,峰回路转了,因为当时官场黑暗,政府无能,国家

濒临破灭的边缘,所以一个有志青年站起来了,他就是----张士诚!就在张士诚联合大家起义抗击元朝的时候,施耐庵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当机立断就报名参加了他的组织。并且因为施耐庵的聪明,机灵,马上就受到了重用,并且与张士诚配合的天衣无缝。施耐庵非常尽心尽责,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也是小有成就的。但是好景不长啊,可能人性就是贪婪堕落的,所以当组织有一点点小成就时,张士诚就开始贪享逸乐,贪图美色,不纳忠言,残害忠良,令大家都非常痛心和气愤!于是他的得力助手在前途没有希望的境地是一个一个都离开了张士诚,当然也包括了施耐庵。施耐庵是个非常爱过的人,他当然非常痛心和难过,无奈当时局势混乱,自己又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于是感慨一番后也只能不了了之。后果大家是可想而知的,正如大家料想的,张士诚在离开大家后只身一人奋斗,最后寡不敌众,身亡国灭。而施耐庵这是也无事可做,就四处飘泊,浪迹天涯,在中国的大好河山中寻求自己的报复和灵魂,以求的一丝安慰,走到那就算哪,后来也给人当过老师,以维持日常的开销和生活所需。平静的日子过久了,等人一空闲下来,回顾往年年轻时的报复与自己的伟大理想,对祖国美好的希望,在看看现在的无一所成,就非常的悲伤,后来为了纪念自己颓废的国家,为了纪念自己死去的青春与理想,就写了《水浒传》。没让他想到的是他一写成就被永远记录在了历史中,并且也被万千人民,不同朝代不同世纪的人们烂熟于心。他门下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弟子,想必大家对他也不陌生,没错,他就是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所以说老师还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半壁江山就被他们师徒两个给占领了,这一般归功与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天赋,很大原因还是施耐庵不仅自己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教书育人的功夫也了得啊,简直是全才!他不仅写小说很厉害,而且还精于诗曲,但是因为年代原因还有后来的人们的不特意保护,所以只有极少量的诗歌被流传了下来。后来等国家安定,那些所谓的高管才开始重视这位花甲老人,才看到了他的价值,这真是让人气愤,简直埋没人才,浪费资源,又当误了别人,降低了别人的积极性。但是此时的施耐庵已经看开一切,对所有的一切都无欲无求,只希望自己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于是开始了隐居的生活。在他75岁高龄的时候,因为生病,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最后病死了,但是人们对他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他的葬礼人们也是非常重视,大家集资给他厚葬。后来他死后几年,人们还是没有忘记他,他的子孙最后把他的坟墓搬

回了现在的江苏省,并且进行了厚葬。

所以说《水浒传》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写出来的,他是作者用自己犀利的眼睛和犀利的笔用传奇的笔法描写一批当时处于社会边缘一些可怜的被人们所抛弃所遗忘的小人物为了有尊严地生存而不断奋斗、遭受坎坷,历经磨难却永不放弃的生存史,人活着就要生存,不管你出身高贵还是低贱,没有一个人能剥夺你活下去的权力,所以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和手段,你都要对自己负责,要好好的活下去,与黑暗的、混乱的杀人不眨眼的社会的进行反抗,知道你能确保自己的生命不再受到危险。虽然水浒里面写的108条好汉不能差不多都是放荡不羁,会造反、敢于追逐自己利益,行为有些极端,性格有些怪异的,敢于到处杀人放火的甚至有些毫无组织纪律的地痞。但是在当时那个社会谁又能清晰的划分好与坏的界限呢?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呢?所以他们这些能突破当时社会的束缚与格局,敢于做一些别人不敢做的事情的人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的!其中让我映像比较深刻的有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等等,每一个人虽然不同路同道,但是他们每个都非常有特色,而且作者也把每个角色都写得入木三分!其中也有绝大部分原因是受电影电视的影响,还有小时候听故事所来。

个人其实比较喜欢武松。武松不仅人长的魁梧潇洒,而且一身的武艺更是了得,就是搞不懂为什么他和他哥哥武大郎这两个极端竟然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上天还派了一个最美丽的嫂嫂过来,真不知道是一种嘲笑还是怜悯啊。武松就是因为景阳冈打虎才使得他名声远扬,路人皆知的,虽然很多人分析后都说武松打虎本来就是一个意外,试一次偶然,但不可否认的是武松打虎确实是惊心动魄啊,而且他的这次小意外也然每个中国人心中都留下了武松神一般的形象。可以这么说,在水浒传里打老虎的英雄一共有三个,武松不是最强的,但是他的影响力是最大的。

如今社会上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少了,《好汉歌》里不是说:“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吗?”像武松这样的人越来越少见,但武松打虎不是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人一个深刻的讽刺吗?我也被武松的胆识过人与精湛的武艺而搞的目瞪口呆。不禁一股敬佩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正如《亮剑》中李云龙的一句话:“不管敌人有多么可怕,都

要亮出自己的宝剑,狭路相逢勇相胜!”从景阳冈打虎,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立时光彩起来,转眼成为威震四方的英雄。而景阳冈打虎一节也将前文武松外形描写所作的铺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其间体现了武松刚勇豪爽,毫无畏惧的英雄气概。

《水浒传》中一个最主要的人物就是宋江,其实个人一点也不喜欢他,总感觉是因为他的屈服,使得其他好多梁山好汉丧命,人称及时雨,真是一点也不觉得,在我看来,他就一懦夫,畏首畏尾,老是想着招安。其心计也不可谓不深。在一百零八将中间,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他们不愿意投降。吴用和阮氏三兄弟是最早跟着晁盖起来造反的。李逵更是梁山起义军中斗争最勇敢、最坚决的一个。他一听到乐和唱宋江做的那首《满江红》,就睁圆双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一脚把桌子踢起,踮个粉碎。他根本不把大宋皇帝放在眼里,宋江不反,他要反。但是李逵的悲剧正在于他吃了这种“义气”的亏,被这个“义气”蒙住了眼睛,只认“哥哥”,不认路线,识不破宋江的反动真面目,最后终于成了宋江投降主义路线的牺牲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读了水浒传,让我感慨万千,何为善何为不善,何为恶何为不恶?人们都只是被现实逼迫的一种替代品而已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