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新闻体和倒三角体

什么叫做新闻写作中的「华尔街新闻体」和「倒三角体」

华尔街新闻体的写作原则是“由小及大”、“窥叶知秋”,结构上,开头从非常个人的视角切入,再从这个小细节推展开来,逐渐论及全局,最后还要勾连回开头,一般用于深度报道。这种写法更显人情味。倒金字塔体则正好相反,讲究”言简意赅“、”由重及轻“,开头说最核心的新闻点,然后说次重要的新闻点,然后是支持核心的材料和证据,最后是补充性材料,叙述多,议论少,时效性强,一般用于突发报道。

倒金字塔体最早出现于南北战争时候,战地记者们为了抢先发回报道,用这种方式一段一段在电报局里拍发,先发核心信息,再慢慢把事情说清楚(顺便说一句,有的记者为了不让别人抢到头条,发完正经报道以后,还会继续拍发一些大部头的东西比如圣经来挤占电报机,让竞争对手发不出去。《神秘岛》里的吉丁史佩莱就干过这种事。)真正把这个体系发扬光大的契机,是林肯遇刺,美联社最先发了一条新闻:今晚总统在剧场遇刺,身受重伤,一共才12个单词。这个记录后来在19xx年被打破,还是美联社的新闻:”罗斯福总统今日突逝“,6个单词。

答案里还有人提到新华体,这个和我们高中写议论文的结构是类似的,开头高屋建瓴,然后夹叙夹议,论点+论述+论据+名人名言+论述+论点,最后概括成数个排比句,进一步拔高主题。优点是磅礴大气,蛊……呃,鼓舞人心,看完以后让人热血沸腾。缺点是容易腻。

关于写作理论,其他答案说得很充分了,我来举个具体例子吧。

鉴于当前的大好形势,让我来举一个古代的例子好了:假如我们要写一则鸿门宴的新闻报道,该怎么写呢?

倒金字塔体:

标题:刘邦出席宴会时险遭刺杀

(汉元年十二月,法通社灞上电)

刘邦在项羽举办的鸿门宴会上险遭刺杀,已返回灞上军营。(开头开宗明义,直接把新闻最核心的点出。)

此次宴会旨在解决项羽与刘邦关于关中占领问题的争端。在宴会期间,项羽的堂弟项庄要求舞剑助兴,借此靠近刘邦,但被及时阻止。(杀手身份、行刺手段以及结果,属于次要新闻点)

刺杀事件发生后,刘邦很快离开席位,宣称去上厕所,但他没有再次出现在宴会场合,而是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经郦山、芷阳小道返回灞上军营。(针对”返回军营“做进一步解说,至此鸿门宴的核心新闻已经报道完整。)

据信,阻止项庄刺杀的人,是项羽的叔父项伯。他当时也同时起身舞剑,阻挡住了项庄。项庄被迫退后,但宴会并未因此而中断。(针对刺杀一词做详细解释,解释为什么是“险遭”。)

刘邦离开以后,他的幕僚张良向项羽和范增做出了解释,声明刘邦已经喝醉,并进献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双表达歉意。(对刘邦如何离开鸿门的详细解释。至此,对核心新闻的细节补充也完整了。)

有宴会出席者指出,在此刺杀事件发生前,项羽的重要幕僚范增曾数次举起自己的玉玦。在宴会结束后,他还用剑将张良进献的玉斗击碎。(补充性材料。)

目前鸿门和灞上的军队没有异动,但据信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已被处决。(事件发生后的后续动向,不分析,只罗列事实。)

在刺杀事件发生后不久,刘邦的一名部属樊哙曾闯入宴会现场,痛斥项羽。但项羽赞扬了樊哙的举动,并赏赐他一块生猪肉。樊哙未经烹煮即行食用。如果没有他的出现,刘邦的事业恐怕会遭遇失败。刘邦离开时,他也随之护送离开。(对宴会细节的描述,但这条信息与核心信息关联少,重要性比较低,所以放在后面说)

唯一仍留在现场的张良和项伯关系良好,曾经救过后者的性命,两人来往十分密切。(这里仍在罗列事实,但记者已经通过事实罗列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华尔街日报体:

标题:鸿门宴,一次几乎爆发的政治危机

(汉元年十二月,墨通社灞上电)

樊哙闯进鸿门宴会的时候,他的双手紧握着短剑和盾牌,头发直竖,眼角几乎要裂开。守门的持戟卫士试图要阻止他,但失败了。这位年轻时在沛县从事狗类屠宰业的的平民,此时正面对着天下最有权势的贵族项羽,高声发出严厉的指责。整个宴会现场鸦雀无声。(开头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设置悬疑。)

樊哙本来是在门口担任警卫工作,没有资格出席。但他突然收到同僚张良的提醒,自己的主君沛公在鸿门宴会上差点遭遇了一次刺杀,而刺杀者项庄显然得到了项羽的默许。他情急之下不顾自己的低微身份,未经许可闯入宴会,试图履行自己的职责。樊哙和所有沛公幕僚都很清楚,这次危机并不只是沛公一个人的危机,而是樊哙、张良这些部属乃至整支沛军的危机。如果任由项羽阵营充满敌意的态度发酵,将会对天下局势产生不可逆转的深刻影响。(从樊哙个人的遭遇过渡到政治层面的危机)

在这次宴会不到一个月之前,反秦联军在关中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刘邦军团攻克函谷关,占领了秦的首都咸阳。但这次胜利引起了项羽的不满。他当时刚刚打破秦军对赵国的围困,

却被告知刘邦已经进入关中。项羽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在此前的一次政治会议上,楚怀王与将领们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被认为是项、刘之间发生争执的重要动机之一。“我兄长对刘邦的这一无耻举动非常愤怒,这个卑贱的小官吏窃取了不属于他的贵族荣誉。”项羽的堂弟项庄说,后来正是他主导了鸿门宴上的刺杀。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写信,指称刘邦试图在关中称王,这成为激怒项羽的最直接因素。这次政治纠纷随即演变成了军事摩擦。项羽调动了四十万军队驻屯在鸿门,而刘邦的军队数量只有十万。虽然两军暂时并非发生冲突,但局势一触即发。刘邦阵营的一位军事观察家郦食其表示:“如果两军开战,刘邦军队将没有任何胜算。” 但同时他也指出,这对于反秦的整体战略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项羽阵营也有人持同样的意见。“与其对军队实施打击,不如直接对刘邦采取必要手段。项王不能接受反秦联军失去十万名勇士,但他并不介意只失去一个厚颜无耻的同僚。” 范增如此说道。他是项羽的高级顾问,在决策圈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当然,并非每一个人都和范增持同样意见。项羽的叔父项伯利用和张良——后者是刘邦的军事顾问——的亲密私人关系,成功说服了项羽在鸿门召开一次会谈,以求尽快消弭双方的分歧。在发出的公开声明中,项羽表示愿意尽最大的诚意与刘邦当面沟通,并以已故将领项燕的名义起誓保证他的安全。刘邦很快做出了回应,说他将亲自前往鸿门赴宴,为自己之前鲁莽的军事行动道歉。

沛公的这一回应让爱好和平的人们如释重负,范增也是。

(这一部分从樊哙扩展到天下大局,简要概括了双方起冲突的大背景,然后又将视角缩小集中在鸿门,转到中心问题。要尽可能地直接引用多方发言,不要简单概括成“他们纷纷表示”,或者”大家都认为“,要细致到每一个人的立场表达,这些人一般都经过精心挑选,可以代表一个阶层或者一个团体的普遍意见,也可以当事人身份表达重要信息。)

在鸿门宴开始后,刘邦很快就发觉自己陷入了危机。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侍者宣称,他清楚地看到范增先后三次举起玉玦,这应该是某种危险的暗示。但项羽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显然他还没在现实利益和名誉之间做出任何抉择。范增很快找到项庄,项庄起身表示要临时增加一项娱乐活动。他舞剑助兴,并慢慢靠近刘邦。促成这次会谈的项伯这时也拿起剑来,

借舞剑之名阻挡了项庄的攻势。“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和谈必须进行下去。何况如果沛公被杀的话,那么张良也会遭到连累,他是我最好的朋友。”项伯在事后如此表示。

舞剑结束以后,刘邦安然无恙地留在自己座位上,暂时。张良认为危机仍旧没有解除,他立刻通知再守护在门外的樊哙。樊哙采取了非同寻常的做法,他直接闯进宴会大厅,斥责项羽背离贵族道义。项羽面对斥责显得很愧疚,他赏赐了生猪肉和酒给樊哙,并称赞他是勇者。樊哙趁机再度阐明刘邦的立场:我方无意占据咸阳,更无意称王。目前的军事调动,只是一种保护性的临时占领,可以随时解除。”这是一个最鲁莽的人做出的最明智的举动。“ 张良事后评价。

数刻之后,刘邦起身去厕所,他再也没有回来过。据信,刘邦是在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的护送下,经郦山、芷阳小道返回灞上军营。而张良确信刘邦离开之后,才向项羽表示刘邦喝醉了,已经早早返回,并进献了白璧一双、玉斗一双表达歉意。耐人寻味的是,项羽居然收下了这件礼品。范增是如此地失望,以至于拔出剑将玉斗砸碎。“啊,真是一个缺乏头脑的蠢货。将来夺取天下的,必然是沛公。”有人听到范增言辞激烈地批评道。

刘邦回到灞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处决了曹无伤。处决是在一个深夜进行的,没有棺材,也没有墓地。

(叙述新闻核心事件,多人物,多视角,按时间顺序。)

鸿门宴结束后,刘邦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将军队撤出了关中,避免了一次惨痛的失败。项羽立刻占领了咸阳,并指使军队进行了数次劫掠。项羽错失了一次打击潜在竞争对手的机会,但他至少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咸阳。刘邦虽然被迫撤离,但至少保住了有生力量和良好的声望。在秦朝灭亡后的政治版图中,他仍旧可以发挥显著作用。

当然,刘邦的占领并非一无所获。不只一名目击者报告,在刘邦军队撤离时,用几十辆大车运走了地图、政府档案等物资,这为这名野心勃勃的平民领主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我们只是出于学术目的才搜集的,反正项羽将军没兴趣。”萧何断然否认了这个猜想。

樊哙在鸿门宴后的工作暂时没有任何变动,但在关键时刻的突出表现,让这位勇者的职业生涯一片光明。当被问起未来五年的职业规划时,这位勇者谦逊地引用了陈胜的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

(做简单的总结和分析,并回到开头故事)

新华体

标题:沛公完成战略转移,项贼图谋破产

(汉元年十二月,儒通社灞上电)

严冬十二,关中灞上,野火燎原,意气风发。沛公在鸿门又一次成功挫败了野心家窃取反秦果实的图谋,率领军队胜利西上。

(开头先用套句抒情一二,然后定出一个基本调子,用宏大叙事勾勒出新闻主体的重大意义。注意细节,比如”又一次“,表明成功不是偶然的,是持续性的。)

东风吹,战鼓擂。六国人民反秦反暴政的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在神州大地进行着。在沛公的英明领导之下,大军率先开进关中,占领了暴秦首都咸阳,彻底打碎了绑在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沛公心系人民安危,入关之后,立刻废除暴秦法律,只约法三章,让关中父老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开心的笑颜,回到每个百姓的脸上,他们自发地打出横幅,编写歌谣,齐声称赞还是沛公的领导好。

(新华体最重要的特征是贾诩贾谊……呃,是夹叙夹议,即在描述新闻时,随时予以评论,或点明其历史意义,或宣扬其效果。)

然而,在这暴秦摇摇欲坠、全国即将解放的大好形势之时,总有一些野心家蠢蠢欲动,意图窃取反秦果实。旧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项羽对沛公的成就非常惧怕,唯恐平民阶级的觉醒会危及到贵族统治。他突然率领大军攻打函谷关,进逼关中,想要扼杀平沛公。

根据此前达成的协议,先入关中者可以称王。项羽这一背信弃义的举动,让六国人民为之震惊,良知之士齐声叱责。关中军民纷纷向沛公请战,甚至有战士写下血书,流着泪激动地说:”沛公是我们的大救星,谁对他不利,谁就是百姓的敌人。“

其时暴秦余孽未平,战事未消。沛公审时度势,思虑再三,为了不影响全国反秦大业,决定暂时放下恩怨,与项羽进行谈判。项羽要求沛公只身前往鸿门参加宴会,反动势力代表范增公开叫嚣说:”他刘邦心虚根本不敢来“只等着沛公拒绝,就把开战的罪名扣在他的头上。

沛公置自身安危于度外,毅然决定只身前往。面对同事和部下的担心,沛公笑着说道:”项羽和范增一直要求我一个人去,说明他们心里是害怕的,外强中干。你们想,我刘邦一个人,就能把他们吓成这样子,说明这四十万大军,也没什么好怕的嘛。”

(新闻叙述以时间顺序为主,尽量不插叙,不倒叙,主体人物要始终保持正面,基调要昂扬。)

在鸿门宴上,范增施展出卑劣手段,安排了特务进行暗杀。沛公几次面临危险,却一直镇定自若, 谈笑风生,即使是敌人,也暗暗佩服他的大气。在张良、樊哙以及进步人士项伯的协助下,沛公义正词严地谴责了项羽的不义之举,让他哑口无言。沛公的大义凛然,始终主导着谈判的节奏。巨大的舆论压力,让范增等人不得不放弃了刺杀计划。沛公再次成功地阻止了敌人的阴谋,完成了谈判。

从鸿门宴返回以后,沛公首先揪出了隐藏在反秦队伍里的叛徒曹无伤,然后召集全体大会。在大会上沛公指出,当前全国斗争的核心,将从秦与六国义军的矛盾,转移到六国旧贵族与平民阶层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十分尖锐,不可调和。考虑到旧贵族势力在一段时间内仍占

有优势,沛公决定从大局出发,利用谈判所赢取的宝贵时间进行战略转移,不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地让出关中,跳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为此,必须要西上汉中,暂时接受汉中王这个称号。关中军民虽然不舍,但时间就是命令,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他们已在紧锣密鼓地做着相关准备。每一个人都深信,在沛公的带领下,迟早是要回到关中的。

沛公的举措,极大地震惊了敌人。项羽的狗头军师范增在得知沛公让出关中后,惶惶如丧家之犬。他向别人哀叹说:“项羽为人太过善良,不足为谋,我看这天下呐,早晚会落到刘季业手里。”

(叙述一定要有技巧,多用形容词、成语,部分细节可以适当避开或改动,紧紧围绕主题。)

这一次关中到汉中战略转移,以鸿门宴为转折点,将开启反秦运动的新篇章。鸿门宴是宣诏书,是烽燧台,是铁犁铧,它是项羽的催命符,是沛公的里程碑。旧贵族必将灭亡,新朝代必将兴起。让我们再次喊出反秦元勋陈胜的那句话吧: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结尾要铿锵有力,至少三联排比,然后提出一个押韵口号,总结宏大意义。)

 

第二篇:如何避免时政新闻可读性差和同质化现象──从借鉴学习“华尔街日报体”谈起

《新安晚报》每天开展“每日评报”,通过与同城报纸以及全国最有影响的报纸比较,找出自己的得失,研讨办报业务。在最近的评报中,有两个问题经常被提起,一个是时政新闻可读性差,二是时政新闻同质化。

这实际上是所有晚报面临的问题。我们知道,晚报大多是以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新闻起家的。传统的晚报强调社会新闻、偏重或倚重于情感报道和批评报道,时政新闻和财经新闻几乎很少,即使有,也是淡化处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都市报”的出现,晚报传统的办报理念和编采操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一些晚报也喊出了“做主流媒体”的口号,要做“主流”必然要关注高端人群和主流人群,加大时政与财经报道的内容和份量。但问题是,当时政和财经等内容被广泛重视后,因为没有及时找到时政新闻和财经新闻的“晚报化”方式,时政新闻本身存在的容易枯燥、干瘪、生硬、索然无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晚报的可读性。一个时期以来,新闻重要性增强了,但可读性差了,新闻报道面广了,但新闻差异性少了。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中,一些晚报在又想主流又担心可读性差两者之间苦苦徘徊,摇摆不定,患得患失。

时政新闻和财经新闻被晚报重视后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相对于社会新闻多渠道的来源,时政新闻的主要来源渠道大多“同一”,不是新闻发布会,就是各部门的文件材料。在过去报纸少,竞争小,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媒体容易独占新闻资源,但随着信息的公开化、报媒数量的增加,以及竞争的白热化,时政新闻的来源由某一个新闻媒体独享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同题竞争已成为时政新闻的主战场。

同题竞争容易引起同质化现象,但同题竞争并不代表必然会出现新闻同质化。新闻同质化是由于在同题竞争中没有拉开距离造成的。这个距离体现在对新闻认知程度的深浅、写作手法的异同、版面语言的运用等等方面。而现今存在于晚报都市报的问题是,同一重大时政新闻,出现在不同的报纸上,没有独特的角度,也没有自己的写法,记者写出的稿件几乎千人一面。可以说,目前时政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已直接影响了晚报读者对媒体的忠诚和尊重。

对于晚报时政新闻可读性差和同质化的问题,各家晚报都在摸索解决的办法。新安晚报提出了将时政新闻晚报化,硬新闻要软做,要追求独家独特,等等。但这些只是一些概念上的东西,如何晚报化,如何做软,如何做到独特,等等,我们并没有提供给记者一个在新闻实践中可以操作的文本类的东西。我认为,这个新闻文本可以是“华尔街日报体”。

大家对“华尔街日报体”并不陌生,但为何至今没有人提出过将它导入晚报的新闻制作中来。关键原因可能在于“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与我们现在的新闻采编考核有关系(此题另议,在此不予展开)。一些研究文章是这样描述“华尔街日报体”的。它是<<华尔街日报>>常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多运用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写作中,以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人物或故事开头,再自然过渡,层层递进,如同剥笋般逐步地把所要交待的新闻主题和盘托出,最后又呼应开头,回以开头时的人物身上。写作步骤与结构是:

第一步:开头(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

第二步:过渡(承小故事启大主题)

第三步:展开(集中力量深化主题)

第四步:结尾(回应开头故事作总结或升华)。

实际上,“华尔街日报体”的精髓是以写故事的手法来写新闻,将一些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写成有较强可读性、易读性和趣味性的软新闻。而它的结构又很像中国文论中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主张,讲究文章的起、承、转、合。 据说,“华尔街日报体”的诞生也是缘于该报遇到的“可读性”难题。怎样才能使时政或经济新闻变得生动活泼、可读性强?这个问题于上世纪30年代后一直困扰着他们,后来有位记者大胆创新,在文章开头加入一些故事性的描述手法。他的一篇突破性报道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5年前,顿宁决不提前工作。身为太平洋银行与信托公司主席,顿宁先生总要迟到20分钟才跨进办公室。“阶级就要有其特权。”他对自己说。

今天不同了,顿宁决不迟到。

现在他为自己工作,一天工作14小时,在加州街与教堂转角处高声叫卖:“苹果大拍卖”。

顿宁先生是许多前银行家之一,过去3年中,全国倒闭了9000多家银行,他们也都在挣扎着想旧部复活。

此后,《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便经常在非事件性新闻或深度报道的开头采用故事性描述的写作技巧,通过讲述一个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然后逐渐展开,深化新闻主题。渐渐地,《华尔街日报》形成自己鲜明的写作风格,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写作步骤,

“华尔街日报体”所以受到追捧,不是没有它的道理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和借鉴它。我认为,只要我们的记者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借鉴,那么,解决时政新闻可读性差和新闻同质化就可以迎刃而解。

1、学习它以故事带新闻的方法,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

我们的记者写时政类稿件时喜欢用“记者从某某部门获悉--”生硬开头,这在“华尔街日报体”是不可能的。它首先必须展示新闻事件涉及到的活生生的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当然,要描绘这样的“新闻画面”,要求记者不是拿到材料就万事大吉,

还必须深入补充采访,寻找一些与新闻相关的人和事。譬如,新安晚报最近发表的《事业单位人员可兼职兼薪》,记者是从人事部门获悉的重要消息,对于这样的新闻,各家报纸见报的稿件都是只见文件内容和条文,不见任何与此事关联的人或故事。如果记者能够再深入采访几个兼职兼薪的人或故事,从这些具体的事件或人物展开,由小见大,引出一串数字或某个问题,来表现此项政策法规的出台,可能会更具可读性,自然也会从同城媒体中脱颖而出,别具一格。

2、学习它“在诗外”所做的功夫,将同题新闻做成独特新闻。一项重要措施或一项政策法规的出台,总有其背景和原因,总要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群。我们记者的通病是,往往只关注政策条文本身的信息,不关注与政策相关联的人或故事。“华尔街日报体”要求,信息不能太单一,传播不能太赤裸,必须尽可能占有丰富的信息。我们看“华尔街日报体”的新闻,它一般是通过大量生动丰富的“关联信息”(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信息、人物故事)来深化新闻“主信息”(主题)的,读起来让人觉得丰富多彩,避免了时政新闻的干瘪枯燥。而这些“关联信息”的采集,恰恰容易是独家的,恰恰体现了华尔街日报记者的功夫,与别人不一样的独到之处。可以说,没有这些“关联信息”,就没有“华尔街日报体”,同样,没有新闻发布会和文件材料以外深入细仔采访到的独家“关联信息”,就不会有独家新闻。这就要求记者在跑机关时,不仅仅是拿材料,参加会议,还要做一些后续采访工作。对于一项重大新闻可能涉及到或已经影响到的人和人群,记者必须再深入采访,从死材料以外再寻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鲜活故事。我们现在的一些记者缺乏的就是自我寻找,习惯于现成的材料。仅仅靠文件材料,是绝对写不出独特的新闻来的。

3、学习它选择角度的独到之处,将硬新闻软化为晚报新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却可以写成悲剧”。 任何新闻事件都是由部分和细节构成的,记者就是要善于从寻找和选择最具表现力、最为人关注的细节。我赞同这样一句话,新闻是一种选择的艺术。面对同一新闻,不同的记者认知深度和选材角度的不同,反映在报道中必然不一样。“华尔街日报体”主张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写新闻,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故事主角,是记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要考虑选取人物一系列故事和语言中最典型的事和最典型的语言,为所要表达的主题服务。而且,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华尔街日报体”新闻故事中的主角不是官员,而是低层平民。一般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使得大主题的新闻更具亲和力和贴近性,这正是我们晚报所追求的视角。我们说“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如果我们的记者跑完机关就收兵,不深入基层,不从普通人的角度写来自机关的新闻,又怎样体现我们的晚报风格呢?

理论上的阐述容易空洞,为了便于大家学习,这里选出两篇“华尔街日报体”新闻请点文章,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快餐店锱铢必较 餐巾纸越发越少》

(点评文章原载《今传媒》杂志。评点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葛贞)

开头:

最近情况变得如此之糟,以至于迪华纳.加德纳已开始自己准备餐巾纸。她每周两次在Popeye’s快餐店吃午餐,但从一年多前开始,这家快餐店里的餐巾纸就不再随处可拿了,而柜台里的员工也只提供少得可怜的餐巾纸。所以,当加德纳回到办公室时,手上总是油腻腻的,于是,她开始自己准备餐巾纸。“我的桌子上总放着餐巾纸,”35岁的加德纳说。

爱吃汉堡包的柯客.沃尔登是一名51岁的咨询顾问,住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他注意到这里的快餐店在发放餐巾纸时也变得十分吝啬。“现在我确信他们的口号是‘你应该自己买餐巾纸’,”沃尔登说。

(点评:文章以两个普通人物在快餐店的遭遇,吸引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想象,设置了悬念:为什么快餐店在发放餐巾纸时变得吝啬?这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不忍放下,想一睹为快。这种与新闻相关的人物故事,着力于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避免深度新闻的严肃与刻板。这样“以小见大”,通过讲述人物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使读者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新闻主题。)

过渡:

餐巾纸正在消失。快餐店正在定量、减少发放餐巾纸,实际上就是把它们藏起来了??

一些餐馆在自动发放机里装上过量的餐巾纸,以使顾客每次很难从中抽取一张以上的餐巾纸??

芝加哥Popeye’s Chicken&Biscuits 的老板雅各布.阿斯莫让他的员工对顾客依次发放餐巾纸。他为自己的决定辩护说:“人们滥用(餐巾纸),他们一次就拿20到25张。”正是这家快餐店使加德纳开始自己准备餐巾纸。

与此同时,据SCA Tissue North America称,从 Arby到 Taco Bell的所有快餐店都在缩小餐巾纸的尺寸??

纸巾业顾问罗杰.博格纳估计,现在快餐店的餐巾纸比十年前薄了10%。芝加哥Au Bon Pain面包房的顾客凯瑟琳.门多萨在用午餐时举着一张餐巾纸说:“我能透过它看见你。”

卖当劳在过去5年中曾三度缩小餐巾纸的尺寸。目前该公司开始试用一种小型餐巾纸,大小只有6.5x8.4英寸。

甚至是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美国餐巾纸行业也已经妥协,并设计出一些能限制顾客抽取数量的餐巾纸发放机,尽管该行业确实希望卖出尽可能多的餐巾纸?? (点评:该文用了7个自然段来过渡,关注点由人物逐渐转向新闻事件,也回答了开头设置的悬念,将两个人物自己准备餐巾纸与纸张成本的上升及业已饱和的快餐市场利润的缩减衔接了起来,读者从中了解到为什么要写这篇报道。其中还有人物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如“我能透过它看见你”,既为文章增色不少,又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记者采访的细致和深入。)

主体:

令餐馆备受困扰的是,许多餐巾纸还没用过便被人们扔在垃圾桶里或地上?? 但是,据Pacific Research Group Inc.称,餐巾纸对顾客满意程度的影响达到了10%至20%??

餐巾纸成为美国人吃饭时必备之物的传统已经保持了三代以上??

在美国历史上,餐巾纸成了一件汇集智慧的崇高物品。有多少业务可以追溯到一张餐巾纸???

减少发放免费用品显然是一门精细的艺术??

Schlotzsky’s Inc.的首席执行长约翰.伍利已经放弃了这个方法,他给每个新开张的分店订购了一些架子,以摆放足够多的餐巾纸。伍利说:“没有人会在午餐后把200张餐巾纸带回办公室去。”

??

(点评:记者用了10个自然段阐述了餐馆的困惑、美国人使用餐巾纸的历史背景、快餐店关于减少发放餐巾纸的不同看法,以及两家公司减少餐巾纸发放量的具体做法。

文章主体部分写得具体生动,不仅有各种趣闻和丰富多彩的描述,而且还有大量的引用的事例。而直接引用具体人物的鲜活语言也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这些材料和人物语言,又保持了读者的兴趣。读者读起来觉得饶有兴趣,“化腐朽为神奇”,让人觉得枯燥的经济问题读起来也这么有趣。

仔细阅读还可以发现,文章中暗含着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脉络。记者行文巧妙连贯,过渡不露痕迹。反观我们的一些新闻报道,板起面孔说教,面目可憎;段落连接生硬,象两张皮,不知所云;还兼有大段的说明,让人难以卒读。)

结尾:

金佰利生产的这种能控制数量、使用更小型餐巾纸的发放机已经出现在3500家麦当劳快餐店里,这一数量是全美麦当劳快餐店的大约四分之一。然而一些经销商担心,使用更小的餐巾纸并不能省钱。“人们会抽取比实际需要更多的餐巾纸,”经销商迈克尔.蒙特茨说。在他阿肯色州小石城的店里,蒙特茨继续使用着传统的餐巾纸发放机。

(点评:文章结尾没有回到开头提到的人物,而选用了另一个人物的话。记者通过新闻人物的口,来表达对问题、现象的一种态度或意见,让读者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令人深思。)

案例二: 《四川:铁腕治警》

(20xx年4月1日《南方周末》头版刊文 点评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 肖隆福)开头(启):

又是一夜没有睡好。

大清早吕卓就坐在办公桌前,望着一沓紧急上报材料,心事重重。

那是20xx年8月的一天,在事隔大半年之后,让吕卓想来依然刻骨铭心,他称之为“最烦恼的日子”。从39岁始,吕卓已在四川省当了9年的公安厅厅长。 但他现在遭遇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桌上的那些材料上说,四川一些城市诸如绵阳、广元、内江、达州等地,一些派出所的所长、公安局的局长准备辞职不干了! 其中一个县的30个派出所中,竟然有14个派出所的所长萌生了辞职的念头。 (点评:文章所要报道说明的是:“严厉整肃公安队伍,建立警察经费保障机制,四川领中国治警风气之先”这样一件大事。但文章开头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从一个人物写起,用了五个小自然段,层层设置悬念:当了9年的公安厅厅长又是一夜没睡好;还心事重重;事隔大半年之后,20xx年的8月的那一天仍被他称为“最烦恼的日子”;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公安局长要辞职???一系列的问题不禁调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了不得不往下读的冲动和欲望。)

过渡(承转):

这可是从没有过的事。吕卓知道,这些所长、局长是冲着省公安厅颁布的一项措施来的。

(点评: 这个过渡段虽只有二句简短的话,却不可或缺。前一句“这可是从没有过的事”,很自然的把笔锋一转,起承上的作用。后一句又巧妙地把主题引出来,还为下文作了个铺垫式的悬念。又一次诱使着读者往下读。)

主体(展开):

20xx年1月发生的“李昭远事件”,引起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高度重视。四川省委决定以此事为契机整肃政法队伍,并要求“政法队伍整顿,公安先行”。 6月5日,根据四川省委常委会决定,四川公安厅颁布了第6号令《关于严禁公安民警参与经营娱乐服务场所及为其违法活动提供保护的规定》以及第7号令《关于严禁公安机关乱收费、乱罚款的规定》,两令各有4条,合称“8条严禁”。 6号令严禁警察经营或参与经营服务娱乐场所、接受这些场所经营者的馈赠,或者为这些场所的色情、赌博、吸贩毒提供保护等;7号令严禁自立项目收费、超标准收费,严禁超标准、超范围罚款,严禁下达或者变相下达罚款指标等等。违反6号、7号令者,轻则给予纪律处分,重则降级、撤职甚至被开除,违反禁令又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

(点评: 文章在主体部分里着力写了“八条禁令”出台的背景;出台后各方的反应;吕卓自己所受到的巨大压力;所采取的保障经费有着落而不乱收乱罚的措施,及各地方的反映和动作。)

结尾(合):

尽管有许多未尽事宜,但吕卓还是充满了信心:“套用一句话,现在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疏通。”

在张罗1号文贯彻的同时,四川警方又干了两件与经费保障相关联的事:其一,清退了数千名曾经靠滥收乱罚养活的协警员(有些地方叫“二警察”),其二,开始在一些城市试点,要减少管理警察的中间环节,把警力充实到基层;现在一方面是基层警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又机关化倾向严重,警务运行机制不科学,造成警力浪费。

“我感到很开心。”吕卓说,20xx年毫无疑问是四川警方的阵痛和改革之年,在整个过程中,警察失去的是特权,而得到的,将是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爱护。 (点评: 行文结束时没有像倒金字塔那样嘎然而止,而是回归到开头的故事人物中去,以故事人物的话来点破得升华主题所具有的意义,即“现在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疏通”“警察失去的是特权,而得到的,将是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爱护。”)

作者:新安晚报新闻中心 吴国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