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调研报告

圣水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调查报告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已基本和即将完成。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县政府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我们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为谋划经济社会长远目标理清了基本思路,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基础。

一、基本情况

圣水镇地处南郑县最东部,北临汉江,东与城固县相连,西临大河坎,南连城固黄岗、二里、湘水寺。境内汉黄公路穿镜而过,西汉高速公路穿越全镇13.7公里,高速公路进出口北连汉中市和铺镇。全镇辖18个行政村, 139个村民组,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9774人,6784户,其中农业人口23827人,非农业人口5947人,城市化水平为20%。镇域面积64.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055.19亩,其中水田16037.62亩,旱地4017.57亩。山林3.5万亩,植被覆盖率达67.3%。境内山、川、滩兼有,著名的圣水寺和千年汉桂座落其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生态良好。主产粮油、苗木花卉、中 1

药材、蔬菜、蚕桑等,“十一五”期间,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1、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十一五”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 “产业兴镇,项目强镇,开放活镇,”战略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基本目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出了苗木花卉、中药材、蔬菜、蚕桑、生猪等五大主导产业。全镇种植苗木花卉3498亩,中药材4680亩,蔬菜4870亩,其中设施蔬菜300亩,蚕桑1180亩,生猪年平均出栏1.5万头,年均饲养量2.5万头,培育百头规模养殖大户40户,建成生猪专业村1个。20xx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010.6万元,比上年增长11%,年均增幅9%;农民人均纯收入4133元,比上年增长19.7%,比“十五”末翻了一番。

2、非公经济平稳增长

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内需和促进增长的关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十一五”以来,全镇共引资5000余万元,引进项目11个。以汉中锌业10万吨锌合金生产线、汉邦钢结构装饰材料加工、电子加工、粮食加工、木制品加工、圣水养殖厂等为重点的工企稳步发展,实现非公经济总产值2.67亿元,税金475万元。

2

3、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通村公路、农综开发为重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全镇争取资金592.9万元,完成通村公路硬化33.88公里。争取资金650万元,修建U型渠39公里,田间机耕路18公里,改良土壤1.2万亩,投入资金165.55万元,修建沼气池946口。同时完成了圣水组团规划和东区集镇的基础性建设。

4、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三级联创”全面实施,“升级晋档”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成效明显,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明显提高,先后有10个村党支部被县委命名为“五个好”党支部,镇党委被市委命名为“六个好”乡镇党委,一批作风过硬,工作能力强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受到上级表彰,基层党员和后备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工会、妇联、共青团的作用有效发挥。建设新农村示范村3个,创建“十星级文明户”2500余户。

5、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学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争取“燃灯计划”投资65万元,新修山羊村学校一处。镇村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广 3

播电视事业稳步推进,投资20万元,修建了镇文化站,争取部门支持,安装“村村通”设施847套。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完成计生创国优工作,稳定低生育人口出生率,落实计生各项扶持奖励政策,实施“关爱女孩”行动,使计生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极大改善,新修村级卫生室18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全面贯彻,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科技培训和科普示范活动深入开展,有5000多农民先后参加了实用技能培训,多数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平安创建”、依法治镇、村民自治工作有效推进,保证了全镇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化规模效益优势不明显,工业化程度不高,服务业和三产滞后,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二是镇财政自支能力差,实现“三保”目标困难加剧,镇村组织正常运转难以支撑;三是招商引资质量不高,开放意识有待加强;四是镇域自然经济条件差距大,工作进展不平衡;五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变化,热点、难点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六是就干部队伍而言,依然有部分干部存在思想不够解放,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缺乏危机意识、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责任心不强,作风 4

漂浮,抓落实不力;解决复杂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本领不强等问题。

三、措施和建议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要坚持以大农业的思维谋划农业,以工业化的手段改造农业,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一要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按照“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绿色化”的要求,突出发展苗木花卉、蚕桑、中药材、生猪、蔬菜五大主导产业,高度重视粮油生产,加快建立一批高产、优质、高校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持续推进以林场、山口等四个村的苗木花卉产业基地、以后营、青史两个村的千亩蚕桑产业基地、以瓮池、王营六个村的中药材基地和以中营、马家嘴等五个村的粮油蔬菜基地建设。二要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坚持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着力点,认真落实优惠政策,落实包联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壮大朵彩农业,圣水养殖等重点龙头企业,做大规模、提升层次,不断提高农产品就地转化能力和增值能力。三要健全服务体系。以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镇建设为契机,高标准建设农 5

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四要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进一步加强农村水、电、路、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病险水库和重点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要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以“十大工程”为载体,按照试点示范、梯次推进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总结经验,捆绑资金,强化措施,促进全镇新农村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2.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打造镇域经济的有效载体。 认真做好集镇规划立项申报工作,吸收和借鉴国内小城镇规划建设经验,科学论证,合理定位建设规模,城镇风格、功能区域,绘制好小城镇建设的蓝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放眼长远、注重实效”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集镇开发建设,着力提升建设层次规模和水平。不断完善集镇功能、绿化美化集镇环境,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加大整治镇内交通秩序、违章占道经营力度,多管齐下做好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积极探索集镇管理模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充分挖掘圣水旅游业发展潜力,依托镇 6

内圣水寺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好生态游、宗教游、农家乐,进一步加强旅游合作,把我镇旅游产业融入市县综合旅游圈,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努力把圣水建设成一个文明、整洁的旅游重镇。

3.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激发镇域经济发展活力。一要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群众自主创业的新局面。要把培养市场主体、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措施来抓,通过产业配套催生市场主体,通过企业重组衍生市场主体,通过招商引资增加市场主体,实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二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坚持总量扩张与提高质量并重,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建筑、运输、农家乐、三产服务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三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切实解决市场准入、融资担保、土地使用、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困难问题。持续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加速规模扩张,提高产业层次,增强民营企业的产业支撑力、规模竞争力和后续发展力。力争全年新发展非公经济组织7个,实现非公经济 7

总产值3.66亿元。

4.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当前,镇域经济的竞争已经演变成项目的竞争。全镇各级组织要进一步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意识,抢抓机遇,突出抓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要在全镇上下形成只争朝夕、紧抓项目的强劲态势,积极争跑,定位包抓,严格奖罚,效能问责,真正把珍惜机遇的行动落实在抓项目上。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及时跟进,抓好衔接,精心策划、编制、申报、储备、实施一批符合产业政策、符合圣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重大项目。要坚持依托圣水发展优势,把现代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把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建设符合圣水镇情的生态类、产业类、工业类、休闲度假类的投资项目,使圣水成为投资热土,建设高地。要认真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继续采取领导包抓、相关村和科室负责、跟踪督查、定期通报等措施,强化项目监管,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要抓好引资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加强投资建设环境专项整治,对每个签约的项目,要确定专人负责,组建专门机构,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 8

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项目在我镇聚集,实现招商引资总投资过亿元的目标。

5.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党务、政务、村务、校务公开。认真做好“五五”普法迎验和“六五普法”启动准备工作,积极开展“依法治镇”创建工作,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有效发挥基层司法机构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作用。积极探索尝试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办法和新路径。

6.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加大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工作机制,注意研究和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大力实施“科技兴镇”战略,努力提高科技的贡献率和普及率。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持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网络体系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大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投入,加快镇村文化站、文化室建设。以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为目标,进一步建 9

立和完善统筹协调、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宣传倡导、村民自治六大机制,不断推动全镇人口计生工作创新发展。全面完成集体林权改革任务。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确保全镇耕地占补平衡。

7.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落实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体制机制,积极主动应对,确保社会稳定,赢得发展主动权。实践证明,和谐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一个地方稳定工作做的好,其发展就好一些快一些,反之就没有发展甚至要倒退。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办法妥善处理土地征用、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发生。要继续坚持信访稳定“一票否决制”,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包案制、接待日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诉求,消除隐患,化解矛盾。要一手抓合理信访问题的解决,一手抓依法治访,坚决打击无理取闹、违法违规的上访行为,建立规范有效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巩固深化“平安圣水”创建活动,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密防范和依法处理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继续深化化解矛盾纠纷“双五”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矛盾纠纷调控水平。高度重视预防和处臵突发性群体事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和突发事件 10

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森林防火、道路交通、防汛抢险等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排查处理各种重大事故隐患,坚决遏制各类不安全事故发生,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1

 

第二篇:山区乡镇调研报告

求真务实 把握契机 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洪江市塘湾镇是位于洪江市东部的一个偏远小镇,素有怀化市东大门之称,全镇土地面积66.8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3万人,因为各方面综合原因,导致我镇农民经济收入依然以农业为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目前,我镇农业发展现状如何,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面临什么困难,围绕这些问题,最近,我们通过走访、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等方法,对我镇的这些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镇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气候环境、农民素质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我镇农业发展。正视农业发展现状,全方位推进特色农业是我镇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十五”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我镇粮食总产量年均稳定,单产年均超过600斤,高出“九五”38.9%。从调查结果看,受到国家的粮食综合补贴、畜牧业生产补贴和免除农业税政策的农民分别占到94.2%、86.0%和96.7%。

二、存在问题依然突出

虽然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看,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仍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最突出的矛盾。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我镇农业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从调查结果看,我镇农业生产“地力差,部分地区水资源缺乏”、“农业灌溉条件差、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的原因分别占到了55.3%、36.9%和44.5%。目前仍有78.2%的农民以散养的方式从事养殖业,有95.6%农民以承包耕地为载体从事种植业,有91.3%的农民“出售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目前,在近1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0.6%,小学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4%。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

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塘湾镇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

(四)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偏远山区人地矛盾相对突出,资源的利用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一些干部的视角仍停留在种植业的发展和有限的土地开发上,对广大的山林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所忽视,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而对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尚有所忽视,从而陷入“山区资源缺乏”的怪圈。资源开发视角及经济发展思路的不同,导致山区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户营经济模式单一。

(五)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山区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塘湾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

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山区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三、村庄层面村民的全方面合作是新农村建设的契机

合作的本质就是弱势小农通过联合而组成组织,在市场经济中集中力量,互帮互助,共担风险,最后实现共沾利益。

村民合作组织可以是专业化的,比如购销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生产型合作社。但是实践证明由于村民观念还不够新,合作意识还不到位,所以成效都不是很显著。

从实际出发,在村庄建立综合性的合作社效果会更明显。因为农民大多数还是兼业化小农,他们不仅耕种着土地,种植着各种粮食作物,而且绝大部分家里还搞些养殖。如养些猪、羊、鸡、鸭、鹅等家禽家畜。结合农民这种兼业化经营的特点,合作组织要尽可能为社员提供综合服务,所以,合作组织要在实践中摸索出综合服务形式,有资金互助服务,有以图书借阅、电脑查寻、电视放映、专家技术人员讲座等形式的信息服务,各个种植、养殖小组的内部技术互助(如统一防疫)和农资统一购销服务以及产品销售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等等。

而且,从完整意义上来讲从完整的意义上讲,合作组织是一个人群共同体,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合作的经济与合作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合作的经济就没有合作的文化,反之亦然。“奉献、劳动、参与、团结”的合作理念,以及地方传统戏、大众化的舞蹈、群体演唱等等平民化的集体文艺,本身就是对大多数人既“经世”又“济用”,大家聚在一起开心了,精

神世界丰富了,身体健康了,本身就是“经济”。总之,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在劳动人民那儿,两者是一体的。这也是在发育农民合作组织时必然产生农民文艺队的原因。

同时,因为合作组织实质是群体的自治动员机制的表达,所以当前由于农业税全免等而导致的村“两委”的功能转变也是与合作社一致的。甚至,在中国农村特有的小农村社的地理状况和制度沿袭下,一个少则不到千人,多则三五千人的村子,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村“两委”班子如果一心地想解决群众的事,那就必然是协调、服务等合作上的事了,难道还有什么别的事吗? 其实,合作的政治、合作的社会、合作的经济、合作的文化是四位一体的。这也是合作组织发育过程中积极借用村“两委”等体制内资源,促进村两委职能转变为地方自治功能、促进村民(如阶层、代际)关系改善的原因所在。

农民的全面性合作是进行村庄建设、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核心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塘湾镇的农村经济一定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奔小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