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结题报告

安康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第二篇:如何让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小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结题报告

武威三中 马瑞 王景 闫艺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语文学科理念的更新

新课程观认为:语文教学应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并且,“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他的观点是在突出个性与自由,离开个性发展和自由发展,就不是全面发展了。同时新课程观还认为:语文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种理念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它指出了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它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各国的课改都把目标指向学生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它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这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就是既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工业经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使每一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它要求: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李岚清同志也指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提高学生语文的整体素养是当务之急。

2、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当前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大语文观的建立,使语文课堂增添了不少活力,但依然有一些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学生与教师、学生、文本、社会、生活等教育资源的互动;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只追求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语文素养的提高。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到多种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 “ 多元智能 ” 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加德纳认为:每一个人都至少拥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等;智能存在着差异性,既有个体问的差异,也有个体内部的差异,但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各种智能是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以潜能的形态存于我们头脑中,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只要给予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每个人的所有智能均能达到相当高的发展,而且可以远远超乎我们所预期的境界。加德纳的理论对教育具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确立“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这就启发 1

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创设促进多种智能发展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建构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方式。

让教师彻底改变陈旧的思想模式,用新理念武装自己。

2、探索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的学习途径,激发语文课堂活力

21世纪是追求优质教育的世纪,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加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和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唤起学生的生命热情,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通过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投入,使学生的智慧和其他品质得以发展、提高。

3、构建语文学习的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策略中,通过多向生活、课堂、环境、同伴、周围的人群、各种资料学习,搜集最广泛的信息,然后交流互动,自我反思,探讨各种疑问,让学生形成独特见解,培养研究型、创造型人才,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力求通过课题研究摸索出适合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些教学模式。

4、以学生为发展主体,营造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把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激励者,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交流者、解决者,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让课堂教学成为生命与生命之间沟通对话的过程。

5、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经常要学生去收集和处理各种有效信息,而且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实效性,所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6、锻造一批学科带头人,推动我校初中语文教研工作

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培养出一批观念新、能力强、有探究精神的青年骨干教师,让他们把在实验研究中的具体做法和总结出的经验辐射到各个年级,带动全体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探索和改革。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具有导向功能,因而从发展性目标层面思考如何全面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2、初中语文学习策略的探索

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将通过实验研究,摸索出一系列能促进初中语文教与学的教学策略。

3、丰富、各异、有效的多种教学方法的构建

这是我们这个课题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我们的基本理念是:以精彩的课堂活动为主,向课外延伸。

4、初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这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三,旨在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增强语文学科的张力。让学生建立大语文观的概念。

2

5、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把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作为探索的内容之一。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从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进行课题的论证和课题的研究设计。

(一)、课题的论证工作主要完成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已经完成)

2.完成课题研究的理论论证工作(已经完成)

3.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能性论证工作(已经完成)

(二)、课题的研究设计工作主要完成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成课题研究的假设设计(已经完成)

2.完成课题研究的界定(已经完成)

3.选择课题的研究方法(已经完成)

4.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及样本和容量(已经完成)

5.确定合适的数据测量和评价方法(已经完成)

(三)、对参与研究的教师分工。

1.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研究工作的分工(已经完成)

2.召开课题研究的开题会(已经完成)

第二阶段从20xx年4月至20xx年5月,从这一阶段起,主要工作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各项研究任务,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有关资料和数据。

(一)、组织本课题研究的教师研究初步建立英语课堂词汇教学问题资源库。

1.适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问题及其类型的研究

2.适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问题形成(选择)的研究

3.初步建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问题资源库的第一部分建库工作

4.提出本阶段在建立问题资源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阶段应对方法

(二)、初步探索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模式

1.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按照所设计好的词汇教学的策略和基本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2.记录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有关因素的变化数据和资料

3.筛选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展示典型课例,归纳形成初步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模式

4.提出本阶段在实施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阶段应对的方法 3

第三阶段从20xx年5月至20xx年6月,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工作是:

(一)、组织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继续完成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问题资源库

1.根据课程的进度,进一步完成问题资源库的建立和问题的筛选

2.根据不同的课型,对问题进行分类研究

3.提出本阶段在建立问题资源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阶段方法

(二)、进一步探索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模式

1.继续实施强抓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解决上一阶段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有关的变化进行记录

2.召开本课题第二次典型课例研讨会,交流词汇教学经验

3.初步完成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模式的建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变化情况进行记录

4.征集语文教学研究优秀论文 5.召开本课题典型课例展示会,交流课堂活动教学经验

第四阶段从20xx年6月至20xx年7月,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工作是:

1.汇集资料,整理分析研究成果,撰写论文。 2.申请结题,上交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立足课题 ,重构目标

大语文观确立了新的学生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鲜明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基于此,我们制定了语文素质教学的目标体系:

(1)基础性目标:让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发展性目标: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各种表达能力。

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备课中从以下两条线索去构建教学目标:第一、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第二、从教学过程、初中生学习方式的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深入学习,转变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课题实验的前提。围绕“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如何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与要求有机融合?”等问题展开讨论,让教师在交流讨论中懂得:一味循守固定不变的以教代学的方法只会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投身课题实验,才能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又引发辅导资料提高实验教师的理念,从而使参加实验的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实验的意义,并自觉地创造性地参加课题实验研究。

3、从多方面研究,探索初中语文教学新模式

为了找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采用了个案分析,上对比课,反复研讨等方式,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1)关于课堂教学:

4

先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问题、提出课文中的疑问、自己先模拟答疑。这样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学会自学。再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提出疑问,用同桌、小组、全班讨论的方法解疑、答疑。最后用大量课外文章来类比阅读让学生体会此类文章的共性与个性。课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导入课堂、补充资料、活跃气氛、增长见闻、激发兴趣、拓展课堂宽度、打开思维空间、训练学生能力。

(2)关于课后阅读:

我们的理念是——突出个性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横向与纵向思维。用五种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运用问题法阅读;运用个性化体验阅读;运用观察法阅读;运用发现法阅读;运用比较法阅读。

(3)关于课后写作:

我们的途径是——随笔、作文结合练,开创学生创作之源:学会积累身边小事并随时记下思想火花;用课文做活素材;搜集媒体、影视作品中的“活源”;广泛阅读中积累材料;学会观察生活;

(4)关于课后语文生活化:

我们的思路是——教材只是个范本,或者出发点。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各班的学习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课堂得到延伸,教材得到放大,把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从电视中、杂志中、书本中、同学中、家长中、左邻右舍中、街头、饭店、电脑中去学习语文。

(5)关于情感渗透: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课堂上下潜移默化、节假日巧妙引导、主题班会大力渲染、个别交谈善于攻心。

(6)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们是城乡结合地区的学校,农村孩子多,家庭贫寒的多,坏毛病多;电脑少、书籍少,家长忙、素质低;社区服务设施欠缺。我们采取的对策是:

第一、 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观。

①建立师生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教师与学生平起平坐,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避免和学生及家长发生正面冲突。

②建立多元、动态生成教学观。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活动过程,交互活动不断进行,课堂运行将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备多元的教学方案,以防不备。 第二, 为了解决学生书少的问题,我们采用了以下办法:几人合作订书,交换着阅读;班级利用班费订书,大家交换着阅读;老师自费订书,给大家读书、借书;有钱的家庭买书,给大家借书;建立班级图书角,每人带五本书来交换借阅。

第三,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给学生补课,让大家充分交流搜集来的资料。

4、指导实践,培养能力

初中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我们把提疑、答疑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的培养做为研究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提疑、自己思考的兴趣——即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提疑、答疑的预习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 5

思考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预习活动中去。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2)引导阅读——即在课外,我们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师生与家庭、社区的互动中充分地阅读名著、时文、中学生优秀作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作到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获,从而获得更多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空间和主动权,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收集和积累在以上过程中有价值的经验信息,在适当的时候与大家分享。

(3)指导搜集与交流——在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打开学生思路,多指引方向: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电脑上,到社会生活中等校外多维空间去收集处理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信息,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实践人才。交流中,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就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相互研讨,相互启发;也可以是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各抒已见,使获得的信息更全面、结论更准确;也可用全班集体讨论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进行交流。

(4)指导写作——利用每周写随笔的方式,练出文章的一般写法;利用对《作文通讯》等工具书的阅读、模仿,练出优美的文章;利用大作文,练出文章的章法;利用校刊的投稿激出学生的浓厚的写作兴趣。

问题和对策:

(1)在收集和交流信息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如: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不够积极、主动,不爱自己动手,只是随便应付了事。针对此现象,实验教师采取了分小组竞赛、加语文分、口头表扬等形式来激励学生。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一次收集整理资料、交流资料成了他们最期待的事情。

(2) 在写作时,起先学生写作吃力,兴趣不足。对此,实验老师采用了多读美文,熏陶美感;又用模仿美文,培养美感;再用投稿校刊,激发兴趣;最后用评比优秀张贴公示,补充学生写作动力。

5、课题研究,促进成长

关于“如何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们的策略是让实验教师坚持写课后反思、案例分析、课题研究日记,并定期交流。这确实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因为他们要牺牲业余时间,去学习,去研究,去历练。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反思、分析,他们不断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当中他们获得了成长。例如研究指导者之一的周如锦老师写的《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学语文的教与学》已获得了中央教科所论文评比一等奖;研究人员周文亮老师的《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已被《语文报》登载;研究人员苏粉涛老师的《让感恩成为习惯——来自一线的呼吁》已单独申报新的课题上报国家课题组。课题研究人员通过写案例引起了他们对平时习以为常的事件和做法的反思;通过交流案例,他们之间相互分享、交流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提高教研和教学的水平,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案例分析,教师关注了教学中点点滴滴的事件,构筑起老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事业人生。通过写论文,促进教师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通过研究教法、学法,学会了提高课堂张力,学会了驾驭教与学的过程,由此带来自己教育事业的整体升华。所以,用“苦尽甘来”这个词来形容做课题是最合适的词了。

6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多种方式认知词汇:记忆词汇的过程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除了汉语拼音正迁移认读记忆方法外,还要结合中生的记忆特点和英语学习的关系,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词汇,从而更有效的提高他们学习、认知词汇的能力。

(1)利用多媒体技术学习词汇

a.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情景,掌握词汇的读音和语义,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传统方法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这些都不能有效全面地刺激学生的感观。应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会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多媒体课件,把乏味的文字内容变为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图像,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授有关动物方面的词汇时,打开事先制作好的网页,展现的是一个动物园。将一个个词汇做在形态各异的动物身上,在运行过程中,动物们快乐地跑来跑去。学生点击哪个词汇,哪种动物就开始标准清晰地发出词汇的读音,对任意一个词汇,学生都可以点击去听、跟读和朗读三个环节,且可以根据自己对每一个词汇的掌握成点击,反复学习。学生在动物世界里面快乐自主的进行词汇学习,而教师一不必再一味地反复说教,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思想。

b.利用多媒体技术,灵活掌握词汇的拼写形式

词的读音和拼写形式是词存在的基础,是各个词相互区别的第一要素。在词汇的拼写学习中,学生们不愿意单纯的去记、去背,而计算机多媒体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界限,口语、文字、声像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示知识对象,学生在玩中背词汇,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谓是玩得愉快,学得轻松。比如,在学习词汇时,利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分五步来教授。1、利用计算机把词汇放在一些特定的物体上(例如一些小动物等),要学生找出读到的这个词汇所处的位置;2、让学生大声地跟随计算机发出的词汇读音和拼写顺序来跟读,加强词汇记忆;3、把词汇的字母顺序打乱,一组一组的出现,让学生判断这个词汇是什么,然后说出正确的拼写方法;4、计算机呈现容易出错的词汇,让学生说出整个词汇的拼写,强化训练;5、利用计算机播放词汇读音,让学生在纸上默写该词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成效

经过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在半年多的课题实践中,我们共开展课题研讨活动8次,其中大型活动2次,个案分析50人次,问题跟踪26个次,撰写课题论文3篇,教学案例分析26篇,收集优秀课题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3篇,学生优秀作品132份,课题实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20余节。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不但在实验教师中广为运用,而且正向其它班级、年级推广和辐射。课题组成员以新理念为指导,正准备设计语文课堂新的教学形式。

(二)下面将本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其一、探索出课堂教学的新方法

1、预习要求:提疑、答疑。“先学后教” 原则的重要体现。

2、精心设计导入方式;创设愉快、和谐教学环境。

3、给学生自主表现的空间;给学生自主练习的空间;给学生独自思考的空间。

4、多种形式合作、组织多种竞赛、巧妙设疑、联系生活。

7

5、多媒体恰当使用。

其二、探索出阅读指导的新途径

1、问题法:师生共同提出疑问法,然后再用各种形式讨论解决主要问题。

2、个性化的体验、阅读:先渲染气氛,再使学生进入体验境界,综合用观察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3、综合运用观察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先创造观察条件,再及时指导观察,然后布置必要的思考题和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

4、比较法:把内容相同而题材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同与异。也可以把同一作家的不同时代的作品拿来比较;也可把同一作家的目的不同、风格不同的作品拿来比较。

其三、探索出作文教学的新途径

1、培养写作兴趣:

(1)把主体性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思路,然后交流、讨论选出最佳方案写作。

(2)把成功感赠与学生。及时挑出学生的好词好句表扬。让学生推荐精彩片断,读出来。

2、指导养成积累的习惯:

(1)指导找素材——观察、阅读、感悟。

(2)积累素材——建立素材库。用摘抄法、剪贴法、日记法积累。(3)定期交流素材——召开交流班会、张贴、小报、板报形式均行。

3、教写作方法:

(1)审题——抓关键词,理解内涵。

(2)立意——必须健康、积极、明确、深刻、新颖。

(3)选材——必须真实、典型。

(4)结构——新颖、完整,注意衔接。

(5)语言——必须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生动丰富。

其四、探索出语文与生活结合的方法。

1、指导学生建立新理念——建立大语文观。

2、指导学生开发课外资源——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广播、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报廊、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是课程资源。

3指导语文与生活交融的办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感悟生活。

4、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从公园中,从各种场馆的对联、门联、建筑,从南北迥异的风光中,从街上的店名、徽标、招牌、标示、标语中,从电视中的广告、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去汲取语文的营养。

5、指导学生自办杂志——从命名、确定板块、选择文章、设计封面、插图、封底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6、指导学生自办主题班会——从开场白、连接语、结束语的自我编写中,提高语文素养。

其五、探索出语文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1、潜移默化——指导学生办“情感教育专栏”,在楼道悬挂有关情感的名言警句,用广播播放有关情感的典型事迹。

8

2、节假日行动——现在的节日很多,如“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要充分利用这些时机来教育学生具有感恩的思想。

3、举办情感主题班会——讲述自己的故事,朗诵歌颂父母、老师的诗篇,讲述名人的故事,表达美好的情感。

4、个别交谈——在谈心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三)研究人员、研究对象、科研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1)提升了研究人员的品位和素养

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促使我们初中语文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课题研究经验,我们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逐渐由实践型向科研型转变,我们的争当专家的意识提高了。同时我们的个人素养、教学水平等等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学生们更是最大的受益者。

(2)全面提升了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初中各班的学生,通过课题实验,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阅读水平的提升

让孩子更多参与课外阅读,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是我们这次进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初一年级一开始,冯玉玲老师就给学生制定了课外阅读评价表,每周一次,评价表的内容如下:你的孩子喜欢读课外书吗?这一周他都读了什么书?试着让孩子把书上的内容讲给父母听;可以写随笔,概括书中人物性格特点。通过与家长的共同沟通与努力,大部份的孩子都养成了课外勤读书的习惯,在随课文收集信息时,学生能够自觉到书籍、报刊中去寻找信息。学生们爱上了课外阅读,喜欢在书本美妙的世界里遨游,他们的心灵在阅读中放飞。

②科学理念的提升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全体实验教师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一个大的语文观,即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教学要回到生活中去。正如赞可夫所言:“应当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发学生与环境的互动。”

③写作能力的提升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学生们提高了写作水平,爱上了写作。参加实验的初三三班、五班学生的文章常常是学校校报的宠儿。有多人次获得了市级以上竞赛大奖。 ④学习兴趣的提升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学生们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他们课内积极发言,课外广泛阅读,学生成绩有大幅度提升,如初三三班、五班学生在中考中的语文成绩有百分之六十多的学生获得了A等级。本届初三的前三名学生囊括了灞桥区的前三名名次。这是本校中考取得的史无前例的好成绩。

⑤学习方法体系的提升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作文指导、情感渗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在研究中学习,主要的成效有:A、知道了各种查阅资料、自己解决疑问的方法,并在学习中灵活运用;B、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已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C、具有了一定的质疑水平,学生懂得了质疑的一般方法(如对课题的质疑、对重点字词句的质疑、对课文的空白点质疑等)。D、掌握了交流信息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关注的目光,亲切的笑脸,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敢说、愿说,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语言 9

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其实我们在审视传统的教学活动时已知道,旧的教学模式多数只有“主--客”(即师——生)的单向活动,把学生看成是“鸭子”、“容器”,压抑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这次研究中从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出发,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体验情境以及适时的激励机智,缩短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教学上,呈现出温馨和谐的氛围,学生不再压抑、害怕。师生在一种平等互动的环境下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中好的学法受到大家的鼓励,不全面的学法也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进步,学生能轻轻松松舒展自己的才能,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上举手的多了,争着发言的场面出现了,学生们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常常是一个问题就争得脸红脖子粗。同时学生课外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助燃,阅读、写作、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的意识得到了强化,思维的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

九、存在问题及设想

课题研究半年多来,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但因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涉及到许多现代教育理论问题,再说,我们教学实践时间又短,难免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还需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总之,我们通过参与《如何提高农村学生初中语文素养》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以科研促教育的信心。在对本课题的结题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总结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教研、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而加以完善。我们将更加努力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水平,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投入到新的课题实验中,同时我们更期待有关专家对我们的研究给予关注和指导。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