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古诗鉴赏与审美能力培养

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课 题 类 别:

学 科 分 类:

课 题 名 称:

课 题 主 持 人:

主持人所在单位:

填 表 日 期:

摘要:本课题的研究突出了师生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凸显了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对于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以下目的:

1、培养了学生浓厚的诵读古诗的兴趣。

2、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促进了学生的德行教化。

4、写作、诗歌创作水平进步显著。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状分析

1.古今中外对美育的研究。

“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17—18世纪)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席勒认为,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

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孔子把“乐”列为“六艺”,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孔子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把“乐”看作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由此可见,不论是古代教育家,还是近代教育家,他们都十分重视美育,美育在教育中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2.古诗是高度浓缩的艺术精品,它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具有节奏美与韵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古诗教育是

小学生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育有利于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古诗鉴赏有利于小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掌握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需坚持古诗的教学,要求1—6年级的古诗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培养小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呼唤。

古诗的鉴赏能力指人们对古诗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过程。在鉴赏古诗过程中,人们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一般而言,个人的鉴赏能力不仅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还受到个人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的限制。可见,古诗的鉴赏是较高层次的文学能力,由于小学生不具备鉴赏古诗的文字能力和生活感情经验,因此,古诗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二)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旨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以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多方法、多

手段地开展实践和研究活动,让学生从感受领悟中体验美、再现创造中获取美,增强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以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努力探索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二、本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纵观当前小学古诗教学,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倾盆大雨式的积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填鸭注入式的讲解,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文学鉴赏式的分析。以上问题除了大大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外,对于孩子学习的兴趣还具有相当大的破坏力。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寻求一种既易于学生掌握、运用,又不会影响孩子学习热情与自信的方法,初步培养小学生古诗鉴赏的能力与审美能力。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以美引善:通过教材呈现的丰富生动的美的感性形象,使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引导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

2.以美导真: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主动地、积极地追求真理,获取知识,使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

深化,知识结构不断完善。

3.以美怡情:以语文学科充满感情色彩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为载体,使孩子们的情感从小受到美的陶冶,对真善美产生由衷的热爱和向往,对假恶丑产生强烈的憎恨和愤慨。

4.以美启智: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促进学生各种智能因素的发展。

5.以美润言: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启发他们去体察语言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大自然、生活中的美怎样用美的语言去表达。

四、研究方法

1.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4个班为实验班。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古诗学习的积极性,对古诗的审美、鉴赏能力、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进行评估。

五、研究时间与步骤

(一)前期工作(20xx年9月)

1.选定课题,制订计划。

2.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3.制订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人员和实验班,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4.方案制订后,请有关行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申报立项

(二)准备阶段 (20xx年9月——20xx年9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

(4)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5)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三)研究阶段(20xx年9月——20xx年9月)

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1、对课题组人员每周培训一次。组织学习、专题研讨,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整体研究水平。

2、课题组成员间相互听课,对于古诗中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进行经验交流。

3、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4、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形成材料,进优秀科研成果的形成。

(四)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9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写出课题论文。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阶段性开展与研究课活动,形成教学设计与反思案例。

2.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汇集研究成果并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培养了学生浓厚的诵读古诗的兴趣。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诵读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除了在学校里兴致盎然地诵读以外,课外还积极诵读,背诵速度之快往往超出教师的意料。

2、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两年多的古诗学习中,欣赏了原文的形象美、竟境美、韵律美。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加强了修养,丰富了思想。他在和古代诗文、文学家、圣人的直接对话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学生无论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才,他有丰厚古诗词功底及一定的审美能力,对他都将大有裨益。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也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习

语文不仅认真了,而且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均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且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一些所谓后进生的转化更是效果明显,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一些缺陷,落后于别人,而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增强了自信,敢于尝试从前所不敢尝试的学习活动,在面对困难时也更加坚强,他们喜欢上古诗,从而也更加喜欢语文了。

3、促进了学生的德行教化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其源泉远流长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优美的韵律,绝美的意境,还因为古诗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说,它不但是一座文化宝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另一种体现形式,学生在进行古诗鉴赏的实践活动中,少不了要对古诗的创作背景、思想感情等方面做以研究,这也就在无形中让学生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着诗人的喜怒哀乐,受到道德情感方面的熏陶。

4、写作、诗歌创作水平进步显著

孔子说:每个人都可以经过教育使他们既“成人”,又“成才”。正因为是“采得百花好酿蜜”。两年多的古诗鉴赏实践,让学生写作、诗歌创作如鱼得水,水平突飞猛进。

八、成果与影响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参研人员掌握了许多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撰写了《小学生古诗鉴赏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等一些有现实意义的论文以及相关教学设计、教学叙事等。

古诗词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不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古诗鉴赏与审美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诵读”、“品味”、“感悟”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和精神气质,对于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九、创新之处

在对本课题进行研究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验,采取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1、合理运用多媒体再现历史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

2、运用多媒体激活文字、烘托诗境

由于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及理解能力有限,对于特定的场景或情境的理解有时会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我们运用多媒体适时的展现诗中所描绘的或动或静的优美画面,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美,再将这种美与诗文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另外,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配合播放《禅院钟声》、《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古曲,让优美动人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更加真切地体会出诗人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改写诗词,训练学生的理解、创新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练,可说是字字珠玑。但简单直接的翻译有时就会破坏诗的整体美和意境美,也让学生产生了古诗学习几乎等同于翻译的错误。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还能起到锻炼文字表达能力的作用。学生对诗词的展开和发挥,使新凝练的美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美,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解读。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词意空间,感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十、不足与完善

1、由于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课题组成员很少能全身心投入研

究,因此缺乏水平较高的随笔和叙事。

2、成员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做课题研究工作,缺乏对材料的敏感度、责任感及研究经验,在前期研究过程中有很多程序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解决思路:

1、寻找新途径多看资料,借鉴以前的别人的经验。

2、继续把所归纳诗词鉴赏的相关方法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支持研究结果。

3、多思考,多总结,加强文字材料的形成。

 

第二篇:课题结题报告格式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的撰写及格式要求

一、 报告封面要求:必须采用大16开本

二、 报告格式要求: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 (用毛体,加粗,二号字)

研究性课程结题报告 (隶书,18号字,加粗)

报告标题: 。。。。。。的研究(报告正标题) (隶书,20号字,加粗)

课题编号:××× (楷书,18号字) 研究成员:××× (课题组长) (楷书,18号字) ×××

×××

所在班级:×××

指导老师:×××(限一位)

2009.9 - 2010.7 (楷书,14号字)

三、 报告目录

报告目录

1、整体报告 (楷书,16号字,加粗)

(一) 课题的选题过程

(二)课题的研究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结果

(其它文字部分用楷书,16号字)

2、正式报告 (楷书,16号字,加粗)

(一) 摘要

(二) 关键词

(三) 目录

(四) 正文

(其它文字部分用楷书,16号字,加粗)

3、体验报告 (楷书,16号字,加粗)

4、其他附件

(其它文字部分用楷书,16号字,加粗)

请注意:每个课题必须要在整体报告前面加一页报告目录,凡未制作目录页的报告都是不完整的,将不能评为“优秀”。望各课题小组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要求撰写好课题报告,在15周前交年级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