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2011-12-08 14:42 高彦平

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当前我县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街道社区职能的不断拓展,社区建设、管理、服务不断推进,工作有序开展,初步形成了“街道推动、社区主动、社会联动”的共建机制,构建了比较完善、合理的建设和管理体系。

一、基本情况

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xx年11月,下辖桥南、桥北、中心街、红都、灵皇地台5个社区和城关、马岔2个城中村,内设计生站、民政站、文化站、医保办、统计站、退耕办及土地所、司法所。社区设置领导岗位2名(社区主任及支部书记),均为副科级建制,干部总数106人。辖区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北至保安街全段(西区家属楼),南至城南小学,东西以山体为界,总人口48289人。是县委、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二、社区建设和管理成效

街道办成立五年来,从一无所有起步,逐步发展为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居民优质、管理秩序规范、社区和谐稳定、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局面。

1、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社区发展势头良好。五年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硬化居民巷道8000多米20余条,建设公厕20余座,巷道硬化率达80%,水、电、厕配套建设率达到100%。特别是城隍庙沟和前桥沟,通过三年的分期配套治理,使两条龙须沟变为现在的幸福沟。从根本上了居民出行难、入厕难、照明难等现实问题。通过五年时间还建成了街道办和2个社区服务阵地。

2、招商引资有序推进,发展活力充分显现。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在志丹县率先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利用外来资金进行棚户区改造,累计引资资金达6亿多元,先后拆迁居民312户,拆除各类建筑物6.7万平方米,征用土地105亩。拆迁后建成了县城高品位居住小区4处,高标准酒店会所、幼儿园各1处,总建筑面积达29万平方米。从根本上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缓解了县城住房压力、降低了住房价格、扩大了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品位,为全县经济总量的提升和金融危机下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3、城市管理不断规范,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以彻底根治脏、乱、差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系列净化工程,使居民巷道和居民院落环境卫生得到彻底改变,为全县顺利实施“双创”目标奠定了基础。同时,将环境卫生常态化,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保洁机制。坚持三分建、七分管的思路,加大了城市公用设施的管理,在实用、方便的基础上体现特色,为县城的美化、亮化提升品位。

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开展了计生工作,深入实施了“母亲

健康、优生促进和家庭创业”三项工程。建起了“信息互通、区域合作、综合治理”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赢得了全省计划生育现场会的召开,促进了全县“省优”、“国优”的创建。城镇居民和农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参保率达97.5%和98%。深入开展了“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园林县城”的创建,见缝插绿、拆墙透绿、院落摆绿、居室缀绿、巷道置绿、小区铺绿的绿色局面基本形成。科普工作深入开展,居民学科学、用科学意识不断增强,灵皇地台社区荣获全省科普示范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全面加强,成功筹办了三次大型秧歌会演,组建了桥南社区秧歌队、红都社区老年舞蹈队、中心街社区健身队,建立了社区图书室不断丰富了居民物质文化生活。信访工作不断加强,积案缠案得到进一步化解,基本实现“两控一降”目标。“十户联防”、“门店联防”、平安社区创建得到全面推行,平安建设知晓率、满意率大幅提升,桥北社区被授予全省平安社区,桥南社区被授予全省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社区。承办了全市社区戒毒现场会。

5、民生投入逐年增加,居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纳入廉租房补贴居民623户,大病救助、危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逐年增加。纳入低保2540人,实现“两个低保”应保尽保。建立桥南社区残疾人手工作纺、桥北社区残疾人就业一条街和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站为残疾人解决就业100多名,残疾人工作连续三年成为全县先进。中心街社区被授予全省充分就业先进社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倍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6、居民素质进一步改善,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

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从城市建设、环境卫生、土地政策、拆迁条例、居民文明行为、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了居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居民教育覆盖面达到100%,基本上实现了近5万居民轮训一遍。居民文明意识不断提升,行为习惯不断规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7、先进性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素质教育联动、基础设施联建、经济建设联抓、社会治安联管、公益事业联办、五好支部联创”的工作思路,立足本职,服务居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加强。全面开展了社区“三有一化”建设,完善了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对社区内纯居民党员实行“直管”在职党员实行“双管”,流动党员实行“协管”,离退休党员实行“共管”),积极推进了共驻共建活动。大力推行了“一线工作法”和精细化管理模式。抓落实、重实绩的工作导向得到强化。基本形成了以党的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居民为根本,以共驻共建为切入点,以党员奉献为着力点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8、社区职能不断扩大,社区建设迈出新步伐。经过五年的摸索和实践,社区的职能不断得到拓展,由刚成立时单一的环境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到现在的城市建设、民政救助、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工青妇、双拥、农业农村、禁毒、反邪教等工作,社区的服务面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服务理念不断更新,社区的定位越来越准,正在实现“硬件上档次、软件上水平”的良好局面。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五年来,街道社区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但对照上级的要求和居民群众的需求,工作还有亟需完善的地方。

一是职能发挥有所欠缺。社区的工作方式仍然以行政指挥为主导,对引导居民“自我管

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够,方法不多。另外由于很多条线工作强调“进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较多,因工作人员、经费少,工作量大等因素,整日疲于应付,造成部分工作滞后,影响了基本职能的正常发挥。

二是服务领域尚需拓宽。社区工作面广量大,需要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共建,加之社区本身服务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服务内容、方式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服务上,面向全体居民各种需求的服务办法、项目不多,致使部分居民认为社区就是办#b@2明、管管卫生,居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不够。

三是工作经费相对紧张。由于工作量大面宽、任务繁重,街道拨付2万元的办公经费捉襟见肘,仅仅够每年的水、电、暖、房屋租赁等费用,致使部分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在各项工作中,召开会议、报送信息和数据,建立低保、养老台账等文件资料的经费支出,一年支出几万元,同时有关部门部署的工作大多要求制度上墙,制作展板,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是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较少,多数人员没有相应的专业技能,管理和服务的知识欠缺。县上用公益性岗位解决的工作人员,没有从事过管理工作的经历,普遍缺乏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工作人员满足于得过且过,勉强应付,工作的积极性和服务意识不强。

五是信访工作难度大。一方面近几年城市改造力度大,拆迁涉及居民多,征地、拆迁、安置难度大,有的协议签订后悔约,上访量不断增大,尤其是居民为了多得钱,抱成团群体访严重。另一方面城市土地价值高,居民因修建而形成邻里地界和采光纠纷日益增多,且难以调解。同时城镇居民要低保、要就业、要救济人员多,近5万人中这部分人员近1000人,而且长期缠访,屡要不改。

四、对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力度。县上应整合资源,尽快出台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全力推进社区建设步伐。组织部、民政局和人社局要进一步重视社区组织建设工作。依托社区开展公共服务的教体、公安、司法、综治、人社、文化、卫生、计生、环保等部门要把支持和帮助社区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工青妇残、老龄协会、计生协会、慈善协会等群众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卫生、警务、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力度。各社区要充分利用驻区单位、辖区企业等社会资源,积极推进党组织、文娱、服务等阵地建设。

二是进一步理顺工作管理机制。社区的性质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履行服务职责,抓好党建工作的同时,社区还要承担起相关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因此一方面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和调动广大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另一方面切实落实好“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使责、权、利统一起来,并视分配的工作任务性质,可按照社区管理人口数量制定工作补贴标准,由相关部门及时拨付工作经费,减轻工作负荷。

三是进一步加大工作经费投入。建议将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以及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目前经费可根据所辖居民人数的多少,可核定为8--10万左右。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报酬问题由财政统筹解决,公益性、协管员等可根据县聘工勤人员的工资标准参照执行,并形成相应的增长机制。同时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生育、工伤保险,逐步落实住房公积金,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是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对辖区人口较多、管理和服务任务较重的社区可适当增加若干专职工作人员。建议优先录用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充实到工作队伍中去,并调整部分不能胜任社区工作的人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对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建设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逐步改善信息技术装备条件,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全面支撑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内部管理电子化,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进一步推进多元化服务。社区要适应居民生活需求多样化的趋势,积极探索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积极推进多元化服务。一是面向贫困群众及优抚对象,开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对区内特殊群体提供各种无偿和低偿的生活服务。在各社区医院设立残疾人康复中心,以方便残疾人就近康复治疗。二是面向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如托儿所、孩子上学放学接送及其它家政服务等。三是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积极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居民开展互助服务。四是积极开展维权活动。组织居民对水、电、环境卫生等市政服务单位的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监督辖区内社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

六是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城市社区是对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纽带,也是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生活的桥梁。建议县上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社区倾斜,提高服务管理效率,切实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出租房屋管理,健全和完善房屋租赁登记备案、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综合管理,强化流动人口落脚点控制。加强对社会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切实增强社会治安管控和综合治理能力。建立流动人口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及时掌握新情况,主动做好疏导化解工作。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工作,激发流动人口投身社区的意识和活力,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生活,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

加强社区建设,改进社区服务工作,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成立于19xx年的江西赣州市章贡区赣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该区最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机构,服务中心的医生从坐堂就诊转为主动上门服务,变过去的单一医疗模式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等“六位一体”的全方位服务。

此外,他们还免费为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开设了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近年来,章贡区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24小时值班出诊制度,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卫生服务。今年4月,该区荣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

据统计,我国现有5亿多人生活在城镇社区,其中包括4000多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2000多万已经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职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成分、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将转变为“社会人”进入社区。另一方面,城镇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这些年来,我国社区服务工作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xx年底,我国共有社区服务从业人员350多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30余万人;全国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8000多个,各类社区服务设施19多万个,便民利民网点60多万个;全国40%的社区组织服务用房已达到100平方米以上,87%的社区有社区服务中心(站),93%的社区有劳动保障所(站),80%的社区有警务室,85%的社区建有卫生服务站(点),70%的社区有图书室。社区服务的内容,由最初的10多项发展到了200多项,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保障等服务项目普遍展开。初步形成了以社区服务中心为纽带,广泛联系各类社区服务企业、服务人员的社区服务网络。

第一,推进社区就业服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比如湖北黄石市就积极打造“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通过此次活动,在该市180多个社区中,5年内每年20%以上的社区基本达到“三无”,即无失业人员、无“零就业”家庭、无长期失业者。与此同时,各地还结合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高就业稳定性。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

第二,推进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促进和帮助城镇居民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据报道,江苏常州市就是“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按照“就业服务在社区、社会保障进社区”的思路,切实加强社区劳动保障的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全市93个街道(乡镇)和253个社区都建立了负责劳动保障事务的所、站,覆盖率达100%。

第三,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苏州市沧浪区高度重视社区救助工作,把社区救助体系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沧浪、幸福社区”的重要内容,按照“人有所需、我有所为”的理念,依托社区“邻里情”社会救助中心,设置互助中心、义工服务中心、老年人援助中心、生活援助中心等为社区居民解决各种生活困难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加强引导和运用市场化手段的方式,吸纳了辖区40多家从事服务业的企业作为合作单位,内容涵盖法律援助、困难帮扶、医疗救治、生活保障、就

业援助、养老援助、政策援助、爱心参与等各方面,初步实现了困难居民需求与社会服务资源的有效对接。

第五,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大力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实施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建立民主监督制度,把社区居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第六,推进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持和保障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学院、市民学校的作用,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

第七,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为流动人口的生活与就业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八,推进社区安全服务。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加强社区警务室(站)建设,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建立完善收集、反馈社情民意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九,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其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区服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社区发展状况与居民的需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在就业再就业方面,就需要社区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服务和帮助安置一部分人员就业;在社会救助方面,就需要社区开展面向老年人的养老、就医、文体健身、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需要在助残、未成年人教育服务等方面承担越来越多的工作。二是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物流配送、信息咨询等社区新型服务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社区单位后勤化服务进程比较缓慢,社区服务资源的整合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社区功能定位有待完善,在工作任务上,

要进一步将社区服务进行详细划分,在社区服务宏观政策的制定上,要加强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政府和社区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引导、规划、公共服务和监督管理功能。第四是加强规划协调工作。

切实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要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实行分类指导,既要整体推进,又要解决薄弱环节、重点项目和关键问题;既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服务方式,又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通过努力,要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为此,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以及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安全等服务工作,使政府公共服务落实到社区。

第二,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加强社区服务工作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的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不断提高其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

第三,培育社区服务组织,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并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积极动员共 产 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壮大志愿人员力量。指导志愿组织和志愿人员开展社会救助、优抚、助残、老年服务、再就业服务、维护社区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第四,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原则,积极引导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内部食堂、浴池、文体和科教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学校、培训机构、幼儿园、文物古迹等开展社区教育活动。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平台帮助社区内中小企业,实现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社区商业体系建设。

第五,加强组织领导和社区服务监督管理。建立党和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社区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推动制定各类社区服务行业标准并监督执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

(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2、坚持社会化。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3、坚持分类指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实行分类指导。既要整体推进,又要解决薄弱环节、重点项目和关键问题;既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服务方式,又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三)主要任务。通过努力,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二、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

(一)推进社区就业服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结合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高就业稳定性。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二)推进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兴建退休人员公寓。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促进和帮助城镇居民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

(三)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

(四)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大力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实施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建立民主监督制度,把社区居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五)推进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持和保障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居民科学素质。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学院、市民学校的作用,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培育群众性体育组织,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配置相应的健身器材,不断增强居民体质。

(六)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为流动人口的生活与就业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简化办事程序,减少相关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

(七)推进社区安全服务。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加强社区警务室(站)建设,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依托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建立完善收集、反馈社情民意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做好社区消防工作,提升社区消防安全水平。深入开展打击“黄赌毒”和禁止传销等工作。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八)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

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其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将应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有些社区组织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可依法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社区组织承担。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梳理、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形成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三、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一)支持社区居委会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了解社区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城市基层政府及有关单位要妥善解决社区居委会开展有关服务所必需的房屋、设施和工作经费。要积极指导社区居委会定期听取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意见,并积极向政府反映,促进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支持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成员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鼓励并支持社区居委会组织动员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居家的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缓解生活困难提供服务;倡导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对社区困难群体实行辅助性生活救助;管理、利用好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方便社区成员生活。有条件的地方,社区居委会可以根据居民需要,建立热线电话救助网络、社区智能服务网络、社区服务站、社区公共服务社等服务载体,开展非营利服务。

(三)指导社区居委会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并指导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参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法律、安全等进社区活动;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闲置设施、房屋等资源兴办购物、餐饮、就业、医疗、废旧物资回收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点,并维护其合法权益;引导和管理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有序开展社区服务;正确处理好社区居委会与社区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支持和指导物业管理企业依法经营。

四、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一)大力培育社区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其在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有序开展服务。

(二)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积极动员共 产 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壮大志愿人员力量。指导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使志愿者本人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得到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的服务。指导志愿组织和志愿人员开展社会救助、优抚、助残、老年服务、再就

业服务、维护社区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

五、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

(一)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原则,积极引导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内部食堂、浴池、文体和科教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学校、培训机构、幼儿园、文物古迹等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有关单位开展社区服务,既可以单独经营,也可以与社区组织联营共建。

(二)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业务。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平台帮助社区内中小企业,实现服务模式创新,推动社区商业体系建设。对开办商业性社区服务项目的,有关部门要依法简化审批手续,维护其合法权益。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办或合伙兴办社区服务组织,或通过小时工、非全日制工和阶段性就业等灵活方式参与社区服务。

六、加强领导和政策指导,强化社区服务监管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搞好社区服务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施社会救助和再就业工程、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依托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公安、司法行政、劳动保障、建设、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环保、体育等部门,要按照社区服务发展要求加强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商务、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进一步制定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慈善等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推动社区服务发展的合力。

(三)加强社区服务工作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的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经常开展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加强对社区服务的理论研究,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服务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四)加强社区服务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级制订社区服务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社区服务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通过新建和

改造,完善社区各类服务设施,健全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农村社区服务的试点,逐步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统一规划,统筹发展。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帮助社区落实开展公共服务的资金、场所和人员,对社区组织开展的互助性服务、志愿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微利性商业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对社区营利性商业服务要积极引导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市场机制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积极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区服务实体的股份制改造;鼓励大型服务企业兼并、控股国有或集体所有的社区服务单位,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参股或兴办社区服务企业。

(五)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推动制定各类社区服务行业标准并监督执行。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程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严格财务和审计制度,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等挪作他用。认真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证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订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研究和探索

发布时间:2011-11-14 9:48:05 作者:李志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告别传统的居住模式,搬入到居民小区集中居住,但农村的村务管理、服务提供仍按照原有的村委会体制运行,已经不能适应社区复杂多变的管理需要,出现了农村社区资源整合难、管理不到位、服务不完善、群众不满意等问题。如何科学设置农村社区组织机构、整合社区资源、形成规范高效协调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对于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安阳市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结合本地实际,在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安阳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北部,辖5县(市)4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92个乡镇,43个街道,3253个村,220个城市社区。总人口544万。党的十六届

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了“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安阳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连续两年列入关注民生十个方面实事。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市直35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在全市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召开了高规格的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詹成付、副司长王金华、汤晋苏等各级领导多次到我市检查指导工作,省厅多次以《参阅文件》形式转发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好经验做法。殷都区在20xx年1月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示范单位”,全省仅此一家。

安阳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xx年-20xx年是探索阶段,全市先期建设了10多个不同模式的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20xx年-20xx年是试点阶段,在全市建设了245个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群众满意的试点村,基本上每个乡镇(街道)都有2-3个试点;20xx年开始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争取用3-5年时间全部完成农村社区建设任务。

根据安阳实际,按照社区的构成要素,农村社区初步确定为三种类型:

1、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城市规划区、县城规划区、产业集聚区、城市近郊以及有条件的乡镇,结合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规划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依托产业带动,通过土地置换、流转等方式,打破现有行政村界线,将地域相邻的几个村进行撤并,整合为一个社区,人口一般控制在2000户左右。按照城镇居民小区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居民住宅区,配套完善道路、电力、供水、供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超市、卫生所、敬老院等服务设施。通过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促进农民聚集,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目前,已动工兴建113个新型农村社区,投资32亿元,其中万人以上社区14个,5000人以上社区20多个。以林州市和谐如意新村、滑县锦和新城、安阳县白璧镇高铁两侧等为代表。

2、一村一社区型社区。根据我市大部分地区地处平原,村庄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的实际,一般一个村为一个农村社区。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旧村完善型。充分利用农村现有基础和条件,通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健身休闲广场、生产生活超市、学校、幼儿园、卫生所等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各种服务功能。以殷都区郭流寺村、南流寺村、北流寺村、文峰区文兰市庄村、汤阴县工官屯村、夹河村、龙安区四门卷村、白龙庙村为代表。

二是旧村改造型。结合空心村改造工作,统一制定规划,通过招商引资、捆绑开发等方式,逐步拆除旧村,建设新村,并按新建小区标准配建社区各类服务设施。以安阳县黄口村、双全村、林州市焦家湾村为代表。

3、中心村带动型社区。对西部山区部分规模较小、人口不足300户、地域紧邻的几个村,可以规划为一个社区。选择地理位置适中、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经济较好的村作为中心村,科学编制中心村发展规划,采用招商引资、集体出资、农户筹资等方式,统一建设居民住宅区和各种配套设施,引导非中心村村民到中心村建房或购房,实现集中居住。以内黄县后安村、龙安区南田村等为代表。 本文主要围绕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展开论述。

二、农村社区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群众思想观念滞后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由于宣传不足等种种原因,还有部分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主动参与意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有的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是政府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有的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有些超前,现在条件还不成熟;有的认为村委会转为农村社区只是换了个名头,换汤不换药。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不适应农村社区建设需要

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往往是由多个行政村聚居而成。但社区不同于原来的农村,居住人员成分复杂,公共事务管理、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公共服务等事项繁多,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需要打破原来的村委会之间界限,建立一个覆盖辖区全体居民的管理和服务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协调、解决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事项。

(三)公共服务薄弱,服务水平不高

城市居民通过城市社区可以享受到社保、医保、低保、临时性救助、文化、体育、教育、医疗、治安等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便民利民服务,生活十分便利。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社区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明显不足,如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以及农民群众日常生活必须的便民服务资源相对较为缺少,已有的服务也是规模小且分散单一,服务水平不高,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不相适应,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乡村管理和社区服务的转变。

(四)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适应农村社区建设需要

大部分的村干部都没有受过社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相关培训,工作能力、文化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滞后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通过配备大学生村干部,对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仍不能满足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需要。

三、安阳市在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场所建设,做到有场所办事

办公和服务用房是农村社区开展各种管理和服务的基础。安阳市紧密结合第二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在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办公场所、文化大院、闲置空房空地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各级各部门延伸到农村的各项工作和各种可利用的资源,使每个农村社区都有一处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包括“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民政和社会保障室、计生指导室、社区警务室、图书室、村民学校等基本服务设施和室外健身活动场所。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服务中心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中心村带动型社区不少于800平方米,一村一社区型不少于300平方米,基本满足了群众需要。为了规范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服务中心内部功能设置要坚持合理布局、科学配置、方便群众、动静分离的原则,最方便空间留给群众办事,最大空间留给群众活动,最小空间留给干部办公。龙安区、文峰区、内黄县等单位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将撤并后的校舍改造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优化社区组织制度设置,做到科学管理

由于我市大部分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还都在紧张建设中,因此目前对农村社区管理还处于要改革探索阶段。通过探索,要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农村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组织良性互动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1、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根据农村社区实际,每个社区都成立 “××县××乡××社区党委(总支)”,成员由各村的党支部成员组成,书记可以由乡镇党组织下派或从各村党支部中推选产生。在行业协会、

社会组织、居民楼院设立党支部,使党的组织建设和经济建设、社会各层次群体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通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选好配强党支部班子,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本社区得到贯彻落实。

2、规范社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根据农村社区实际情况,计划分两步进行:在社区建设初期,为保障原村民的利益,保留各村原有的村委会,负责办理本村村民自治、村级经济事务管理等事项。同时在社区层面成立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成员由各村村两委主要负责同志和驻社区单位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制定社区长期发展规划,协调解决社区除各村村务管理以外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条件成熟后,实施“村改居”。对原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制改造,量化到村民个人。撤销各村村委会,改为居民小组,将村民转为居民。同时撤销社区建设委员会,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按照城市社区进行管理。滑县锦和新城就是由18个行政村、4737户、17988人组成的一个大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由于居民区正在建设中,所以目前仍按原来的村委会进行运作,待居民全部入住后,再划分为4个社区进行管理。

3、培育农村社会组织。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仅靠党组织和村委会难以完全满足,因此,必须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社区各种社会组织。一是鼓励农村成立各种专业经济协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二是组织农民群众成立秧歌队、锣鼓队、篮球队等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组织,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发挥农村守望相助的传统,组织农民群众成立义务联防队、义务清洁队、义务调解队等各种群众性志愿服务队伍。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

4、加强社区规章制度建设。一是建立社区服务中心运行制度。制定社区便民服务大厅以及各服务站(室)职责、服务流程、岗位管理制度等,方便服务群众。二是规范社区重大事务民主决策程序。社区重大事务,必须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党组织提议、“党组织、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村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居)民代表会议决议。二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三是完善社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修订和完善村(居)民公约,明确权利和义务。坚持和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下村(居)民代表会议工作报告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认真搞好党务公开、村(居)务工作,接受群众监督。

(三)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做到有人管事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一支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安阳市通过培训、下派等方式,建立了包括村两委干部、专职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相结合的农村社区服务队伍。一是通过集中授课、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服务群众的能力,实现从管理群众到服务群众理念的转变。二是配备专职社区工作人员。根据社区工作量需要,从乡镇选派工作人员,定期到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和中心村带动型社区的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服务。三是组织发动农村党员、团员、教师、学生、医生、离退休人员、广大村民等积极参加农村社区建设,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

(四)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和基础,安阳市坚持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紧紧围绕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逐步建立起以公共服务为基础、以经营性服务为依托、以志愿服务为补充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政府“一站式”

公共服务网络。整合各部门在农村的资源,将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民政、劳动、计生、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农业、农技、金融、物业管理等部门全部进入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二是发展农村社区经营性服务体系。按照“谁投入、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投入农村社区服务业,大力开展面向全体村民和驻社区单位的便民超市、农资农技、信息中介、邮政通讯、金融保险、养老托幼、餐饮、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物资配送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三是完善农村社区志愿互助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组织发动农村党员、团员、妇女、教师、医生、离退休人员等成立各类社会救助、群众互助、纠纷调解等志愿性服务组织,帮助老、弱、病、残、独居、留守儿童、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开展经常性的结对帮扶活动。

(五)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做到有钱办事

农村社区建设,投入是保障。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安阳市坚持政府主导,依托农村社区力量,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村集体投入、单位帮扶、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市财政已将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村民学校、图书室等公益性服务场所建设的以奖代补。试点工作阶段每个村补贴6万元,全面推进阶段每村补贴4万元,市、县(市、区)财政5:5分担。据测算,共需财政投入1.5亿元。20xx年已下拨财政补贴资金1470万元。在政策范围内,市直各部门的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捆绑使用,重点投向农村社区。为了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市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帮扶活动,动员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营企业等结对帮扶农村社区,帮助他们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功能。

四、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必须坚持党组织在农村社区管理中的的核心作用

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不是对村支两委管理模式的否定,而是对党的社会工作的创新,对村民自治形式的创新。因此,必须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始终,做到社区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覆盖到哪里,党的领导延伸到哪里,党员作用发挥到哪里,实现党的领导与社区自治管理的有效链接,更好地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二)必须坚持村民自治在农村社区管理中的基础地位

农村社区建设,是村民自治在新形势下的延伸和拓展。通过规范农村社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完善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体系,为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找到新的突破口,找到了新的路子,开辟新的渠道。因此,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原则下,必须坚持村民自治,落实村民主体地位,执行村民自治政策,为了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参与,让群众满意,从而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与村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满足群众需要作为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精神实质,也是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建设农村社区的目的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村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让村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建设农村社区

要依靠的也是村民,村民是受益者,但更是建设者和参与者,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因此,农村社区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村民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向村民提供各种便民利民服务项目,着力提高村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