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电大流通概论第三次作业调查报告(关于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发展的调查报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1.调查报告。

选题范围:选址、商圈分析、店铺设计、商品陈列、电子商务、批发市场、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学生从选题范围中选择相应的题目完成调查报告。以word文档形式上传作业,作业中写清自己的学号、姓名等信息。

关于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发展的调查报告

一、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内涵及其优势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是指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客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编码、整理、配货等理货工作,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将确定数量和规格要求的商品传递到用户的活动及过程。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模式带来了流通领域的巨大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积极搭乘电子商务快车,采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相对于传统的物流配送模式而言,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能够实现货物的高效配送在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内,为了实现对众多客户大量资源的合理配送,需要大面积的仓库来用于存货,并且由于空间的限制,存货的数量和种类受到了很大的限

制。而在电子商务系统中,配送体系的信息化集成可以使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集成仓库”,在统一调配和协调管理之下,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都放大了。这样情况下,货物配置的速度、规模和效率都大大提高,使得货物的高效配送得以实现。

2.能够实现配送的适时控制传统的物流配送过程是由多个

业务流程组成的,各个业务流程之间依靠人来衔接和协调,这就难免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问题的发现和故障的处理都会存在时滞现象。而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借助于网络系统可以实现配送过程的适时监控和适时决策,配送信息的处理、货物流转的状态、问题环节的查找、指令下达的速度等都是传统的物流配送无法比拟的,配送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化处理、配送过程的动态化控制、指令的瞬间到达都使得配送的适时控制得以实现。

3.物流配送过程得到了简化传统物流配送的整个环节由于

涉及主体的众多及关系处理的人工化,所以极为烦琐。而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下,物流配送中心可以使这些过程借助网络实现简单化和智能化。比如,计算机系统管理可以使整个物流配送管理过程变得简单和易于操作;网络平台上的营业推广可以使用户购物和交易过程变得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物流信息的易得性和有效传播使得用户找寻和决策的速度加快、过程简化。很多过

去需要较多人工处理、耗费较多时间的活动都因为网络系统的智能化而得以简化,这种简化使得物流配送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二、制约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发展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

看,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其功能主要局限于信息的交流,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的相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没有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因此,人们在重视电子商务的同时,却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重视不够,从而出现物流配送系统建设落后,与电子商务结合不够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子商务高效、快速、便捷优势的发挥。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与电子商务相协调的物流配送基础落后虽然基于电子商

务的物流配送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观念、制度和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与社会需求差距仍然较大。目前,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与完善、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现代化物流配送工具与技术的使用、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经营式的优化等都无法适应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要求。基础设施和管理手段的落后、必要的公共信息交流平台的缺乏,都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发展。

2.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物

流管理管理体制还处于区域、部门分割管理的状态下,区域之间缺乏协调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协调有序的协同运作,归口管理不一致,都制约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效率。由于缺乏一体化的物流系统,电子商务很难发挥其应有的突破空间、快捷交易的功能。此外,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相适应的财税制度、社会安全保障制度、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纠纷解决程序等还不够完善,制度和法规的缺陷阻碍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发展。

3.物流配送的电子化、集成化管理程度不高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在于电子商务迎合了现代顾客多样化的需求,网络上的大量定制化越来越多的出现,电子商务企业只有通过电子化、集成化物流管理把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整合起来,才能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但从我国的实际来看,企业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还处于较初级阶段,表现在运输网络的合理化有待提升、物流信息的速效性不高等方面。这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先进的物流技术设备,如全球定位系统、地理识别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自动跟踪技术等还较少应用有关。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做基础,电子商务物流送企业的集成化管理就难以实现;而集成化管理程度不高,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企业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4.熟悉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人才匮乏由于电子商务物流配

送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大多数从传统物流企业转型而来的企业在人才的储备和培育方面显然还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要求,有关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和操作经验不足,这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国外形成规模的物流教育系统相比较,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尤其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方面的教育。由于实践中运行成功案例的缺乏,熟悉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人才匮乏,制约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推广,也影响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成功运营。

三、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发展的对策针对制约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发展的因素,本文认为应当从如下方面入手:

1.完善适应电子商务需要的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

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关系到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毕竟随着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物流业必然跨越国界发展,国际化物流是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必须努力推动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标准的接轨,包括物流术语标准化、物流条码标准化和物流设备标准化。这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组织要在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同时,在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与完善、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等方面,政府应当加强

投入力度,并且加强指导和管理,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与引导使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得到落实。此外,公共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也只有依靠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的支持和引导才能建立起来。

2.加强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为支持和

推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行业的发展,政府应当在政策法规上加强支持力度。为改善条块分割的问题,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统一管理和协调有序的全国性的或跨区域性的物流协调机构,由其承担组织协调职能,为统一归口管理物流行业创造条件。其次,必须规范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发展的产业政策,以府为主导并引导企业共同加大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行业的投资力度,统一进行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基础设施,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实体网络,形成全社会的电子化物流配送系统。

3.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电子化集成化管理水平电子商务

物流配送的集成化管理水平依赖于物流配送各个环节软硬件的先进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兼容性和良好衔接。为此,必须做到物流配送手段的机械化和现代化、物流配送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物流配送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只有做到这些方面,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集成化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提高。除了管理方面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形成统一的程序和标准之外,先进技

术的采用和管理略的使用也非常重要。一般认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化和条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适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是实现高水平集成化管理的关键环节。物流系统只有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功能,快速、准确地对配送货物进行适时跟踪,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才能做到统一有序的高效管理。

4.大力培育高层次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人才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行业的发展关键还要依靠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推动。为了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物流配送行业的新要求,必须大力培养从事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的专门人才、懂得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的专门人才、既懂IT技术又懂电子商务的网络经济人、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现代物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可以多种多样,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岗位学习等方式都可以采用,但关键是与实际相结合,重于实际运作能力的培养和操作经验的积累。虽然高层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人才的培育必然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发展的水平相关联,但明确的方向引导、市场需求的拉动、培训途径完善都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电大银行货币学作业5 社会调查报告-关于我国金融监督管理的思考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金融监督管理的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逐步得到认可和强化,金融管理工作在改革中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金融管理也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切实改进呵呵加强新时期的金融管理工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何正确评价我国金融监管的整体效能,客观分析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和改善新时期金融监管工作的思路和设想,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 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回顾和监管效能的整体评价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不稳定性日渐突出,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以成为各国政府,金融管理当局的共识,我国的金融监管是伴着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深入,逐步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985-19xx年,中央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初期,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金融的时期,该时期人民银行的工作重心放在改革和完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上,对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工作研究不多,重视不够,金融监管的作用发挥是不理想的。

1993-19xx年偏重于整顿式、合规性监管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以19xx年中央银行提出整顿金融秩序,进一步发挥中央银行的监管作用为契机的,大体上经历了2年时间,针对当时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地盲目扩张投资,竞相攀比发展速度,乱集资,乱拆借,用信贷资金炒房地产,炒股票和银行信贷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强调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要转变职能,由过去侧重于管资金分规模转变到加强金融监管上。19xx年,各级人民银行按照中央指示,切实加强了金融监管,严肃查处了一批越权设金融机构,擅自提高利率,非法开办外汇期货市场及个别地方出现非法集资等问题。这一阶段主要是整顿式,运动式。监管内容以合规性为主。

三.1995-1997

中央银行从监管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保证金融监督的权威性和超越性。切实增强监管实效,维护好的金融秩序,必须使金融监管有法可依,以法律为保障,开展依法监督,才能取得好的监管效果。因此,于19xx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金融监管法规,19xx年,我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担保法》等金融法律,可以说这两年是我国金融法制建设大发展时期,开始走向正轨。

19xx年至今 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阶段

这一时期,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国证券、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相继成立,分别负责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人民银行承担各类银行、信用社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银行与其所办的信托,证券业务相继脱离。19xx年人民银行管理体制进行可重大改革,撤销了省级分行建立了9个跨省区分行,中央银行依法履行金融监管资格的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可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尤其是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在构建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建立监管指标体系,构建监管法律体系,完善金融监管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混业监管到分业监管,从单纯合规性稽核监督到以目前以防范金融风险为核心的审慎性监管,都标志着我国的金融监督正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发展阶段。金融监管很好的发挥了作用,在金融历史包补比较沉重的条件下,较好的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营。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金融业将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和挑战,金融监管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维护金融稳定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以国际监管标准指导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开展,衡量金融监管成效已成为必然。

以国际通过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金融监管,其基本情况是,A 不良资产比例高B 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的情况多,C金融机构违规行为普遍较高 D 金融案件发生比例高 E 支付系统的稳定性 F 资金充足率低,G经营信息的透明度 H 国际评级中等 由此可见,以国际标准来衡量我国的金融监管,其效能较低的,但要是说明的是,在运用国际通用准则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监管效能时,应把这一问题置于我国整个经济的大环境中去考虑。而不能脱离我国经济背景去生搬硬套国际标准,孤立的去分析这一问题。

二、从金融业稳定发展三大支柱的理论看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方面

1 监管理念不清晰

根据新的《巴塞尔协定》的要求,监管工作要坚持持续性、审慎性原则,尽管我国的中央银行监管工作已从早期的合规性监管转到了风险性监管,但与其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我们通常的监管仍要偏重于运动式监管、整顿式监管、事后处置的监管。这些监管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否认是正确的,有效的。但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今后只能按照新协议的要求,进行有序的审慎监管,面对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直至最终达到监管目标的要求。

2监管的法规不够完善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个包扩《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在内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但这一体系还仅是框架性、指导性与之相配套的有关监管实施细则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感觉有时操作性还不强。监管标准难以把握。难以统一。同时,其中有一些方法与国际通用做法还不一致。另外,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以无形金融为调整对象的金融法律法规尚是空白,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开进和完善。

3监管队伍素质不高

一是表现为检查力量薄弱。现有的中央银行队伍种能够满足现场检查工作要求的人员比例和绝对数都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二是,表现为不能完全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如对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中间业务、新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监管,有时力不从心,甚至出现监管真空,监管效果不理想。

(二)金融机构内控机制

1.从占全国金融资产70%的工、农、中、建四家国有独资银行来看,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主要是 A 由于国家作为银行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定义不清晰,因此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存在着委托代理的问题

B 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有效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益的董事会以对管理层的业绩进行监管

C 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正式的、全行范围的业绩管理和评估框架

D 国有商业银行的工资分配制度不能有效地额绛利益相关者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与银行经营业绩有机结合

E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报告不能完全达到符合要求的透明度和对股东承担的责任。

F 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确认和评估程序缺乏缜密性。

2.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甚至是形同虚设,导致市场定位不准,内部控制不力,实际经营业绩差,有的甚至出现了金融风险,影响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三)市场纪律

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市场规则尚未建立并深入人心,主要表现在,市场对市场成员的约束力较弱,市场主体在经营过程中不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一是信念用观念淡漠,一些工商企业信誉低,逃废债、赖债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但对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银企关系不利,而且对银行债权构成相当大的侵害。二是从中介机构看,自有资本的实力小,承担经济责任的能力低,业务人员素质差。道德风险较为严重。三是信息纰漏机制尚未建立,信息的公开性,真实性,约束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从市场的外在因素看,一是公众金融意识不够强。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干预金融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错位。二是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发挥得很不充分。三是执法环境差。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处置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机构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影响其运营目标的实现。

三、加入WTO强化金融监管的对策

加入WTO后,对我国金融监管工作是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当务之急是要立足现实,以建构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市场金融监管体制为目标,增强紧迫感,努力完善金融监管系统,切实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效率。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 强化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系统。进一步树立风险监管为本的监管理念

人民银行未作中央银行。肩负着稳定币值,支持经济发展的重则,强化央行监管地位是新时期强化银行监管工作的必然要求。

其一是监管组织系统方面。发挥新的管理体制的优势,真正落实金融监管责任,总行和分支机构要有明确的监管职责分工,坚持下级服务从上级。统一在总行授权下按规定标准行使监管职责。

其二是监管操作系统方面。拓宽金融监管覆盖面,显示本外币,境内外金融机构,表内表外业务,现场和非现场的统一监管。建立被监管机构档案,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完善日常监管,风险预警、信用评级、监管责任制度体系,增强监管效能。

其三是监管保障系统方面。要强化监管人员素质提高,以新业务、新知识培训为重点,努力培养复合型监管人才,要更新监管理念,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坚持持续性监管和审慎性监管原则,努力发挥监管在维护

金融秩序稳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二) 加强三大监管主体及与国际、区域监管机构的联系合作

加入WTO,要切实加强中央银行。保险监管委员会和证券监管委员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协调与合作,切实增强我国金融监管的合力和实效,要立足当前分业银行分业监管的实际,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混业经营统一并监管的趋势。要加强与国际和区域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与交流,及时提供与获取对跨国企业机构并表监管的必要信息,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国银行的监管经验,不断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水平。

(三) 加强金融立法。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监管的法规

目前,我国药继续完善金融法规体系,一是对照已有的金融法规,认真结合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要求,制定我国详细、全面的额金融监管实施细则,突刺可操作性,以确保监管工作规范、统一。对有些不合乎发展要求的制度规定,要及时进行修改,以符合国际监管标准的要求。二是介乎而当前快速发展的金融业务实际,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金融监管经验,尽快制定完善有关的金融监管法规。可建立市场准入,经营范围、风险管理、吃市场退出等各个方面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前不久,以国务院234号令颁布的《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对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构建依法操作机制,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 建立良好的金融机构内部自律机制

这是确保银行监管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的微观金融基础,要通过继续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消除引起金融风险的体制下因素,理顺金融部门与其他有关方面的关系,引导金融机构早深化改革中的健康发展。要抓紧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运作机制,通过改革金融机构真正的成为适应市场的自担风险的市场竞争主体,时刻树立依法稳健的经营思想,减少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要按照一般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实行权力、经营和监管三分立,努力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努力减少内部风险。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在系统内统一构建行长等高级管理人员业绩评价体系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富有激励机制的薪酬分配体系,让多贡献者多得,责任大者多得,增强管理人员责任感、事业心,推动经济效益提高。

三是提高业务报告有关数字的真实性,增加经营业绩透明度

四是制定系统内的风险评估,认定标准办法,切实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对中小金融机构,一是要分类制定管理办法,包括业务经营、市场开拓、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等各个方面。摆正机构自身的市场定位,推动业务经营的规范化,防范经营风险。二是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法人合理结构,明确部门责。权利做到各司其职。建立业务操作管理体制,推动业务经营规范化。加强对重点业务部门、重要岗位的定期稽核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 市场纪律方面

要构建和营造依照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市场氛围。

第一, 是构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的开展市场规则、信用知识。金融意识教育。增强各经济主体的信用概念,增强人们的金融意识,营造人人守信的社会氛围。依法加大对各种形式的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树立守信光荣、讨债可耻的社会氛围。

第二, 是加强对中介的管理,严格运作程序,明确责、权、利减少道德风险。

第三, 是建立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确保经济主体能从市场上捕捉收集到可利用的真实信息。

第四, 是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司法审理机制,努力保障金融机构权益,为保金融运行提高良好的法子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