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 “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官庄中学学课题组 执笔:明德彬

各位专家、领导:

我们小组研究的课题是《“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究》。20xx年9月开始,我们小组申报了这一课题,一年多来,课题组全体成员能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深入“读中感悟,悟中积累”的教学策略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将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缘由

初中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初中生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对语言的学习主要习惯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而初中生由于本身的年龄特点,思想易分散,自我参与意识差。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费时多而收效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不重视抓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和情感熏陶,把大量时间花在繁琐分析上,花在应付考试上,课堂上,尽管千姿百态,但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不仅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而且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学生个体从接触语言学习材料到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内化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并形成语文能力必须是主体亲历的“感知——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学生主体学习语言的方式是外在“读”与内在“悟”统一的心理活动方式。从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内在机制、心理活动看,学生要获得的对语言文字的吸收与运用,实现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内化,必须有学生主体真正参与的积极的实践活动。这一主体实践活动不仅是外在表现于读的语言学习活动,更是内在体现为“悟”的心理活动,即对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方式方法的整体领会,这种心理活动方式更体现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初中生身上。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究》,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加强理论研究,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新理念成果,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提升课题研究的整体水平。

2、行动研究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遵循“计划-行动-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反思”的研究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从问题形成子课题,从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形成“读中感悟,悟中积累”多种课堂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课题自20xx年12月立项以来,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围绕研究主题,按照课题预设目标、研究内容和实施策略,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研究工作,迄今课题研究进展较为顺利。现将我们具体的实施措施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由总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全校初中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对什么是有效教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和策略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研究方案的调整、研究假设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朗读,以“读”为主线。读是语文教学常用而重要的方法,也是主体自身的语言实践活动主要方式。扎扎实实读好每一篇课文,确保每一个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每次读要有明确的要求。朗读训练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要有不同的要求,要体现渐进的过程,要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重在让学生在尝试性的读中感知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质疑精思,领悟语言文字内涵;启发学生揣摩品味,体会表达方式,掌握读的方法。

3、多种教法结合,“读”中求悟,整体体验。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活动过程“悟”,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如: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借助表演、转换角色、看图训练、思维训练、说话训练、让学生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让学生在“悟”中自得。

4、读说结合,读写结合,迁移创新。围绕重点、特色赏析、辅导训练、拓展运用, 教师设计的练习,要富有创造性,要让学生在运用新知的过程中,去展示、去表现、去创新,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鼓

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玫动机。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阶段性成果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意味。当前,在实践和推进新课标的新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切实有效的朗读指导,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年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就“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研究进行了研究,现汇报如下

一、品读,激发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是他们的薄弱环节,要求他们能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采用适宜的朗读方法,以便充分表达文章所包含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确实不容易。因此,在品读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1、扣响情感和弦,进行“心灵诵读”

“心灵诵读”就是边读边体会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然后用合适的情绪把它读出来。这样的朗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诵读使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的对话。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师生与文本的情感“交融”,体现以朗读为主线,感悟为核心的阅读方向。例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当读到“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我轻轻扣响学生的心灵之门:“你们想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读这一小节呢?”很多同学都说用“难过的心情”来读。因为西西失去了双腿,小朋友游戏时,他只能静静地坐着;小朋友奔跑时,他也只能静静地坐着……,西西是多么可怜。我又引导:“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我们也希望西西振作起来,快乐起来,坚强起来,让我们朗读时,把希望传递给西西吧!”朗读时,淡淡的忧伤中让人感受到阳光和温暖,希望与热情。这份情感体验是多么珍贵。这份美好的朗读,渲染了课堂。再如教学《王小二》一文时,其中有个句子“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英雄王小二。”我让同学们读句子后问:“你们读句子时,有什么感受?”有的说:“我觉得难过!”我趁机引导:“难道你们仅仅感到难过吗?日本侵略者惨杀了我们无数中国百姓,他们犯下了滔天罪行!”学生的情感波澜被掀起,再次诵读时真是声声动情,仇恨之火瞬间在心中涌动。

诱发情感体验进行心灵诵读,是一种方法的获得,是与文本共鸣的奏响,是一朵盛开在课堂上最美的花。

2、创设情景语言,启发多元化赏读。

一般说,在作品形象性语言描绘的地方,在触动学生情感,产生情绪态度的地方,在语言内涵丰富的地方,应是引导学生多元化赏读的“路径”,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连接点。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教师这样引导:“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聆听其嘱咐。”“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来品味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残烛之年的景象,让我们边读边想象。” 教师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多元化赏读,使朗读变得美好起来。一遍又一遍地读,学生并不乏味,因为学生赏读的热情一次又一次被激发。

3、抓住重点词语,诱导理解悟读。

读书时,如果学生先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将词语融汇到句子里,自然就能读出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的那份情,那份美。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其中有个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教师抓住“到处”一词,引导学生想象乌鸦为了找水喝都到过哪些地方,进一步体悟到乌鸦找水过程中的辛苦。品读句子时,学生很自然地放进了情感去读。《爬天都峰》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教师抓住“终于”一词引导理解,学生从中体悟到爬天都峰的不容易。品读时,自然地读出了味道。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悟读,其实就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抓住了整个句子的情感基调,使品读水到渠成。

二、演读,促进生活体验。

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惟妙惟肖的体态语言辅助,促进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在演中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意味,读出感情。

1、创设动作演读:指导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生活情景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时,通过做动作演读,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去,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数房子,从而发现新房的美。教学《拍手歌》时让学生边拍手边读,不仅增强了读书的情趣,也读出了韵文的节奏美。“该怎么办呢?”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小朋友不管是做出摊开双手表示无奈的样子,抑或是摸着脑袋不知所措的神态,还是拍着小脑瓜思考的表情,都是那么有趣。在演读过程中,学生也能深入感受到焙茶手劳动的艰辛。

2、角色体验演读:教师通过再现文中的相关情景,利用“角色”这一触动学生情感点,让学生亲身经历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感受,在演读的过程中,引起共鸣,在共鸣中动情,升华体验。如《从现在开始》一文富有儿童情趣,叙事

情节吸引人,朗读指导的重点是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读狮子的话,可适当模仿帝王的口气,读出至高无上的感觉;读猫头鹰的话,读出他的神气;读袋鼠的话,读出他的激动;读小猴子的话,读出他的机灵、干脆。

3、运用生活实践演读:语文源于生活,语文学习也是为了服务生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进行生活实践,语文教学更能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应用的实效性。在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在学生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石头的样子有了一定了解后,让学生表演读。要求:像导游给游客介绍一样朗读,最好是背诵。再让学生扮演导游,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介绍给大家。再如《比尾巴》一文,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在读问句时,教师引进“播音员”这一生活角色,让学生以播音员的形式朗读六个问句。教师这样引导:比尾巴大赛分为六个项目,分别是什么?哪位“播音员”来给我们报这六个项目?通过朗读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朗读热情大大提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想象读,增强思维体验。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生长有丰富想象的翅膀,在朗读中,教师善于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思维体验,提高综合素养。

在朗读中联想: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从读到的字句,联想到与其有联系的经历,由一件事联想到其它事,联想到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条小鱼在乎!”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在乎吗?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库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在朗读中再现:在朗读的过程中,一边读“话”,一边想“画”,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楼台亭阁如同仙境一般。”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仙境”是什么样的?学生就会在头脑中浮现出从影视里看到过的画面,在想象中读书,就仿佛置身于北海的楼台亭阁之中,能读出如幻的梦,飘飘欲仙的意味来。又如《登山》一课有这样的文字:“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开始反射出耀眼的亮光。山顶上的雪刹那间变成了粉红色,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开始闪烁着光芒。好象有谁在指挥似的,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阅读这样的文字,教师不能只限于解读句子的表层意思,必须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美妙的大自然图景,在读中进行思考和感悟。把作者描绘的不在眼前的事物合理地推想出它的具体情景,这样理解文章时就会更加生动,感人。

朗读,虽不是课堂的唯一,但它是本,是源。无论怎样指导朗读,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练就读书本领,最终在读中积累,悟情、得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五、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课题组教师所掌握的教育理论还不够全面,立足本课题的拓展性研究和深入性研究不够,综合应用各种理论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能力急需提高。

2、课题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我们的研究还较肤浅,有的教师由于对评价课题缺乏整体构思,对承担的职责、具体任务还不很明确,把课题当作任务,被动执行多,主动研究少。

3 、课题研究中还有许多新生发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班级学生较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对学生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也应是多元的,但在评价中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而教师给学生评价时,很多带有情绪化的因素左右着评价的结果,到底如何克服这种现象?

4、对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提炼出规律性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5、此外,与其他课题组之间团队协作攻关的制度和措施不完善。

课题研究报告

“读中感悟,悟中积累”改进阅读教学的 研 究 官庄中学 2012

 

第二篇:小课题研究报告样本

附件二:                            编号▁▁▁▁▁▁▁

寿 光 市

小课题研究报告书

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姓名▁▁▁▁▁▁▁▁▁

年级学科(处室)▁▁▁▁▁▁▁▁

学    校▁▁▁▁▁▁▁▁▁▁▁▁

时    间▁▁▁▁▁▁▁▁▁▁▁▁

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编制

一、基本情况

二、选题情况

三、小课题研究记录(活页,可根据需用增加)

四、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书

(内容包括:成果名称,成果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效益,可附带成果支撑材料)

五、结题鉴定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