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报告有感

听《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报告有感

期盼已久的小课题研究培训会终于举办了!暑期和市教科所联系来学校做《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报告,因为局领导也要参加,所以一直在找时间点,由开学初进行推到11月7日下午进行。

昨天下午的报告会由教育局袁局长主持,邀请了教科所的宋所长和梁所长来作报告。梁所长的报告从八个方面来对教师们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培训指导:

什么是小课题研究?让老师们知道了小课题研究是教育工作者自觉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具体的问题、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持续的关注,不断反思追问,积极进行改进的研究性教育行为。小课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真实——问题来自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微小——切入口小,论述范围小;成型——由点及面,归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改性”,方法的“可行性”;短期——时间短;深度——以小见大。在如何进行选题方面,梁所长运用实例进行引导,让老师们明白在小课题选题时应注意的问题,明白了如何从日常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中选题,从学校教学工作重点中选题。如何把问题转化为课题?什么样的问题才可以转化为课题?梁所长运用例子来进行展示,让老师们知道了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课题,可以运用缩小法、发散法和转化法来确定课题的题目。介绍了小课题研究的四种方法:经验总结、叙事研究、调查研究和个案研究。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小课题研究的步骤,小课题研究的五个基本程序以及小课题的表达方式。

梁所长的报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利用实例加以贯穿,让老师们听得明白,记得清楚。历时将近两个小时的报告会,整个会场的秩序井然,没有交头接耳说话的,没有接打手机的,每位老师都专注于专家的报告,都在聚精会神的倾听,在扎扎实实的记笔记。为什么会场会如此的安静?一方面源自于老师们自身的需求——教科研能力亟待提升,一方面来自于梁所长的生动报告。只有讲得好,讲听众之所需,才能吸引听众,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思考我们现实的课堂,为什么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同老师上课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关键在于老师。一方面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切合学生实际,一方面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引导艺术是否切合学生的口吻,教师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教学魅力,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明白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再“对症下药”,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篇:读后感 课题研究报告

读《如何修好这颗心》的读后感

集中研读《如何修好这颗心》这本教育专著”、和“学科教学具体问题小课题校本实践研究”,同时要求,每名教师在学期末要完成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较深刻的专著研修学习体会;针对学科教学具体问题小课题研究,完成一篇小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 《修好这颗心》抓住了生命的根本问题。一位是传媒界大师,一位是禅宗大师,两位大师的对话却简易、平和、不谵妄、不虚言,如寻常你我之间对谈,愈见其真诚与慈悲。作者用对话的方式,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人生阅历和生活感知对怎样修好这颗“心”进行了解读。这本书引人向上,教人为善,平易之处与我们交流人生的阅历,世间的故事,生活的感知,从心治、义利、笃学、慈爱到忍辱、舍得、财富、格局。书中观点和态度更加与时俱进,也更入世、更实用、更贴进读者的生活,而故事也更幽默、更动人。这也就决定了它在风格上的时代感。会让读者进一步的体会古老东方哲学与现代都市人呈现出的完美交融。

作者刘长乐先生认为,人生是一条激流,每个人都是它的舵手。我们每个人的起点和境遇或许有所不同,但在这个世界上肯定有一条属于你自己的路,而如何找到这条路则需要我们内心智慧来指引。不同的选择必然有不同的人生。同时,我们要好好把握住这短暂的生命,争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生命价值。大多数人可能一生都没有成就成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只要我们努力过、奋斗过就无怨无

悔。智者的语言不在词藻的华丽,它自然有一种力量,冲破文字表现形式的樊笼,直接一步深入心灵的层面,达到与灵魂交流的境界,

修好这颗心,顾名思义,是指这颗心而非那颗心,是人本原的心,未曾浸染的心,是人之初本善的心。

但这颗本善的心,“性相近,习相远”,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太久,太久。

安心是世间最难的,西方人有谚“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人心”,如此大的人心要安定下来可想有多难。安心不但让我们俗人犯难,既便是得道的高僧也犹豫,禅宗公案里记载了这一样一段禅话,有一次佛教禅宗第二代领导人(二祖)慧可大师,到少林寺面见第一代领导人(初祖)达摩祖师:慧可第一句话就是:“请为我安心”,达摩回答到:“取你心来,我为你安”,慧可说“我心觅不得(心找不到了)”,达摩说:“我已经给你安上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好的运气,遇到贵人、高人为你安心,安心、找到这颗心还要靠自己。

这颗心究竟哪里去了呢?它不在功名利禄中,就是在声色犬马里,再不就是安在了别人身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强好胜??佛经说:不安的心,能踏杀一切善法。所以要修好这颗心,首要的是找到这颗心,把心找回来,放回家,放稳妥,安定住了。

达摩面壁十年找到了真心,修成了正果。凡人要花更多的时间或者穷其终生去找寻这颗心。寻找的过程就是修练,找得到是缘法,就得道了。

心若安稳了则天崩地裂又能奈我何!安“心”才能处处牢。 心安定了还要不要修,佛学界是有争论的。传说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第五代领导人弘忍大师准备传位给手下弟子,当时没有竞争上岗,但大师还是想了一个类似竞争上岗的办法来解决继承的问题。他对弟子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语(有禅意的诗),谁做得好就将衣钵传给谁。座下最用竞争力的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语强调了修为,修行,修心的意思,但是大师看后不以为然。后来禅院餐厅的厨师长(火头僧)慧能也作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据说慧能是个文盲,在佛教系统里智慧和有文化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这首偈最终赢得了大师的赞可,因为这首禅诗强调的是人要发挥本心,本性,无需刻意而为,这种超然开悟的心态更加符合禅宗顿悟的境界。于是大师最终将衣钵传给了慧能。

可见,人要修好这颗心,就要使自已与“土地、阳光、水分”结缘,善的这颗种子才会在心中扎根、发芽、生长。

事实上,惭愧、慈悲、欢喜等等都是人本心所具有的品质,或者说是人本心的光环罢了,当然不是这“三十二心”所能涵盖的了的,若以这些求修行,求精进,无异于缘木求鱼,徒增笑料。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研究》小课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练习在小学教学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数学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学习数学不进行一定行之有效的练习,就难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应有注重预感实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有在求解时无现成步骤可循的非常规问题等。因而教师应当成为有经验的“舵手”,摒除一些已经出现的不良倾向,优化课堂练习,让学生的练习练到点子上,练在易混易错处,使练习题的针对性强,同时注意内容的迁移,要有利于深化理解,活跃思维,使课堂练习真正起作用。

每一个小孩子在步入小学阶段开始学习数学的时候,总是满怀喜悦,充满自信,但到了后来却渐渐地讨厌数学甚至害怕数学,这是为什么?其中自然有许多原因,但数学学习的抽象、数学练习的枯燥无味是其中一大重要原因。数学练习不应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新知识”的主

动学习的过程。为此,我们要以练习改革为突破口,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练习不再是学生的包袱,从而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有趣、生动,设计的练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我们教师有必要好好研究、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好好的设计我们的课堂练习。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课堂练习有效的探究与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 、“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

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力争使课堂练习有效、高效,为促进我校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往更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由针对性、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的形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尺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

教学内容的不同,重、难点也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从班级现状出发,抓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此阶段可以有几下几种练习形式:

(1)专项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关键之处要花大力气安排专项练习。

(2)验证性练习。在新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先通过猜想,再进行验证,在学生自主的验证练习中掌握知识,从而突破了重点与难点。

(3)反思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易错、会错的题型,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进行训练,会提高练习的效率。

2、探索“多样化”的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要讲究“花样”,按部就班地练是低效的,练习必须有有针对性,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

3、“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

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习题(针对一部分学生),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创新精神。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普查的方式利用问卷的方法以选择题的形式提出问题,根据我校二年级学生中对数学学习的现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在做数学课堂练习及做作业时的想法,以及学生能够学会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学生平时在数学上的做法,进行了问卷调查,选择本班级进行重点调查,同时又在不同的年级进行调查。

(2)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的方法,它贯彻于整个课题研究的始终。通过对我校小学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的调查来设计教师课堂教育行为的行动策略,并且把这种行动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证探索,不断地修改、充实、完善策略体系。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要总结优秀教师教育成功的经验,矫治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不适宜的一些方面,同时加强教育管理行为的自我反省,从而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行为适宜性的整个运作机制。新授课教学中的练习设计是学一

个知识点紧跟着练习还是最后练习?不同时间段找那类学生回答演板才更有效?练习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初步接触的知识基础上,对前几节新授课的教学查漏补缺,确定如何设计教学中的练习;对如何拓展练习,学生练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找到最佳途径;复习课教学中怎样设计练习题有效巩固知识和开放性练习的形式的呈现方式和练习的反馈与评价等等寻求方法。

(3)实验法:采用答卷的方式对后两档的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测试,从而确定如何布置分层次作业。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教师教育行为反思过程的现状调查,分析优秀教师的经验,同时剖析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否与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影响学生行为的一些变化现象。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边研究策略,边实施操作,边跟踪观察。利用不同形式的课堂练习的效果,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练习,形成从收集、加工、探究、巩固到反馈的有效练习循环,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策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