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点的测定实验报告

熔点的测定

实验目的

1,  了解熔点测定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  掌握熔点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固液两相蒸汽压一致,固液两相平衡共存,这时的温度摄氏度m即为该物质的熔点。初熔至全熔范围称为熔程。温度不超过0.5-1摄氏度。当含有非挥发性杂质时,液体的蒸汽压降低,熔点降低,熔程变长。

三,熔点测定方法

(1)       粗测:快速加热5℃/min,测定大概熔点温度(适用未知物的熔点测定)

(2)       精测:缓慢加热5℃/min,距熔点10时,减慢加热速度为1—2s。当毛细管仲样品开始塌落和有温润现象时,出现下滴液体时,表明样品已经开始融化,为初熔,记下温度,继续加热,至透明胶体,记下温度为全熔

四,实验内容

1, 测定尿素的熔点。(mp 132.7摄氏度)

2, 测定肉桂酸的熔点(mp 133摄氏度)

主要装置:

 

第二篇:熔点及其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测定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了解温度计的校正方法和毛细管熔点的测定法

2.学会测定纯物质和混合物的熔点

3.注意几种特殊性质化合物熔点的测定

二、    实验原理

晶体化合物的固液两态在大气压力下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该化合物的熔点。纯粹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即在一定的压力下,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熔点范围称为熔程),温度不超过0.5—1℃。如果该物质含有杂质,则其熔点往往较纯粹者为低,且熔程较长。故测定熔点对于鉴定纯粹有机物和定性判断固体化合物的纯度具有很大的价值。

如果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某物质的固液两相置于同一容器中,将可能发生三种情况:固相迅速转化为液相;液相迅速转化为固相;固相液相同时并存,它所对应的温度TM即为该物质的熔点。

 

纯物质的温度与蒸气压曲线图    纯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物质、蒸气压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三、    主要仪器及试剂

提勒(Thiele)管1个,长6~8cm毛细管(内径1~2mm)9根,200℃温度计1支,酒精灯1盏,橡皮圈、铁架台1个。液体石蜡,萘,肉桂酸,未知样品。

四、    实验装置

五、    实验步骤及现象

六、数据记录与处理

1.实验数据的记录:

表一、温度计的校正

  

表二、萘熔点的测量记录

表三、肉桂酸熔点的测量记录

表四、未知样品熔点的测量记录

2.实验数据的处理:

实验测得未知样品的初熔为109.7℃

                  全熔为112.6℃

              所以熔程为109.7℃~112.6℃

七、    结果与讨论

误差分析:

1.毛细管不洁净。如含有灰尘等,能产生4—10℃的误差。

2.样品粉碎不够细。填装不结实,产生空隙,则不易传热,造成熔程变大。

3.样品不干燥或含有杂质。根据拉乌耳(Raoult)定律,会使熔点偏低,熔程变大。

4.样品量的多少也会影响。太少不便观察,产生熔点偏低;太多会造成熔程变大,熔点偏高。

5.升温速度应慢,让热传导有充分的时间。升温速度过快,熔点偏高。

6.熔点管壁太厚,热传导时间长,会产生熔点偏高。

7.样品管黏在b形管会导致熔点偏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