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业

题目: 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

姓名: 张艳 班级:学号: 541213140248 分数: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

【摘要】中国近代史就是向西方,向东方学习的历史,在这次学习中,中国逐步摆脱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走上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然学习的历程是艰辛的。

教育是社会的一项基础性事业,接受教育的经历是大多数人人生的重要阶段和发展基础。教育发展的时空差异对区域社会的变迁影响深远。

【关键字】近现代教育

正文

近代中国的教育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与西、旧与新、传统与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冲突和交融的历史。纵观中国的命运,最艰难的历程无非就是所谓的近现代,就如同黎明前的黑暗,让人感到恐惧。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从赔款到割地??如此种种,无一不述说着国运的衰落,民族的衰败,国威的丧失!

当然,正因为如此,才掀起了国民拯救中国的热情,才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伟人,同时又有一个又一个的伟人陨落。要说中国命运的改变,就应该归功于过门的敞开。自古以来,我国就一直奉行着闭关锁国的政策,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也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中国走向衰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开眼看世界”的现象。林则徐就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洋务派则是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但是,早期维新思想还没有上升到完善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19xx年,首批无产阶级家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道德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他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以下将简要叙述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物质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三个层次的转变。

第一阶段:封建大夫引进先进物质阶段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国人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自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从而实施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欧美列强此时正在崛起,加紧进行对殖民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外来者的传统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之道。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同时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又出现太平天国运动,政局紊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来改变现

1

状。其中“中学为体”,是指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则是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到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一大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这为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打开了窗口,同时也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脚步。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而不变革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这种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这也是洋务运动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

自从洋务运动失败后,一大批爱国人士又踏上了寻求出路的道路。其中维新思想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成功的由学习西方物质转向了学习西方制度的思想。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引进西方的先进物质层面,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维新思想还没有上升到完善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不得不说这是一大失败之处。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他们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在这次运动中,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护的目的。虽然后来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宣告失败,但是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极大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用民主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1905-19xx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了激烈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虽然后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次运动也进一步提高了国民的思想素质,为无产阶级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9xx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其中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起始于陈独处创办《新青年》杂志,他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

2

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还形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这次运动酝酿了以后的五四运动,被以后的国人称之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先进的中国人将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求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推翻了压迫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终于实现了中国人民民族独立的百年梦想,迎来了光明的曙光。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30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的30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的30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30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更多惠及处境不利地区群体的30年。30年的教育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三届三中全会确认了教育和人才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作用,提出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新的部署,阐明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思路,为新世纪新阶段的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活力。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为了寻求这一道路,无数的爱国人士赴汤蹈火,至死不屈。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修订版。

2、王洪瑞:《清代河南学校教育发展的时空差异与成因分析》;陕西师范大学;20xx年。

3

 

第二篇:近代史研讨会报告(1)

近代史研讨会报告

民国教育——大学校长

提起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大家都会想到这样一个人:北大校长蔡元培。的确,因为有像蔡元培这样的大学校长才使得北大在当时成为文人汇聚,思想激迸的一个地方。时至今日,也深深的对北大产生着影响。除了蔡元培,民国时期还有一些非常著名的大学校长,他们在当时为中国的大学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地贡献,例如马君武。

马君武(1881~1940)

政治生涯:

1902 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

1905 参与组建同盟会,也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民报》的主要撰稿人; 1911 辛亥革命后,参与起草《临时约法》,担任国民政府北洋政府高官; 1924 之后,淡出政坛,经历逐步投入教育事业。

教育生涯:

1924 应原厦门大学师生强烈要求出任新大厦大学校长。提出“三苦精神”:教授要苦教,职员要苦干,学生要苦读;凭借自身的言出必行以及全校良好的学习气氛吸引了郭沫若、田汉等前来任教;

1925 在北京工业大学师生五次请求下出任校长。多方设法聘请专家学者担任教授,积极筹集资金,充实机械、电机、纺织和化工四个系的实验室和实验工厂,使理论学习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

台湾的邓静华在《怀念马校长君武先生》一文中写道“马公到校后,久不冒烟之实习工厂,亦浓烟冉冉升空;严冬冷寂之教室与图书馆,亦得有煤炉取暖,因是全校员生振奋不已”。

1927 回广西创立省立广西大学。提出“复兴中华,发达广西”口号,当时广西高中毕业生人数极少,首届设立为预科,但凭借个人号召力仍请来13名教授任教;

1929 粤战爆发,停办,应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国公学校长,使其进入全盛时期,

重视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而对国民党党义及纪念周等不重视,引起当时国民党的不满,但在校园内广受欢迎;

1931 回广西第二次任广西大学校长,提倡科学研究,聘请国内教授,采购大批

科学仪器(显微镜高50台),开办许多稀缺专业,机械系、电机系、土木、农学等,设有机械厂,“木模、翻砂、车工、铣工、锻工”等部门,秦道坚(著名教授)没钱,家穷,写信,上学;

1936 因白崇禧拆解广西大学,下令改组,一气之下辞职;

1939又重任广西大学校长

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资源短缺,实验器材破坏,立即拨款重修,吸引知识分子任教。

竺可桢,李四光,李达,陈寅恪等

19xx年 病逝

抗战结束后 因他之前的努力,使学校成为国内重要大学之一,综合实力全国前列。

以改建中国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为其奋斗目标。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人称“北蔡南马”。

对于蔡元培,大家都对他的事迹了解颇多。这里,主要讲他的教育理念以及思想。

一.提出五育

1. 军国民教育:对外自卫,对内反对军人强权统治;

2. 实利主义教育: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

3. 公民道德教育:标榜当时法兰西的自由,公平;

4. 世界观教育;

5. 美感教育(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

二、大学教育思想

1. 大学性质:研究高深学问;

2. 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文化运动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浑沉:辜鸿铭、陈汉婷;激进的;保守的??;马克思主

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

3. 行政管理:教授治校,发展研究所。

大力聘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方向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当时的教授平均年龄30多岁;不拘资历(梁漱溟,投北大落榜,但曾因发表《究元决疑论》,对佛学有独创见解,被聘请为北大印度哲学教授)。

无论是蔡元培还是马君武。他们都为当时的中国教育做出极大地贡献。如今的人们也越来越怀念他们。究其原因,正是如今大学教育的极度滞后与不科学引起人们的不满,才更加的怀念那个时代的大学教育。

过去,还未成为一名大学生时从网上,报纸上,电视上听到这样那样的大学不足。

如今,已在大学学习了将近一年的我对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

1教育体系的漏洞(落后的教科书,不变的教学方法)

2道德教育的滞后;培出来的大学生缺乏责任心、诚信、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团队精神等一些基本的素质;畸形的高学历人才,例如前不久的复旦投毒案 3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在工科上教的一些东西完全跟不上这个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

4扩招圈地

5大学的知识、能力和道德教育体系漏洞明显

6有些大学教授已经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7大学教育和社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

8某些大学教授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9大学教授公开或者私下下海现象严重

10大学没有严格地优胜劣汰机制

在此,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位如今的大学校长——朱清时。

在中科大担任十年校长期间:他积极的“去行政化”,尽全力去实现“教授治校”的目标。当时大学扩招风气日益浓重,但他坚持每年只招收1860人。同时收缩教学方向,注重理化轻工。因此使得六个主要方向全国名列前茅。他还公开批评高校无限扩招,学术造假等存在问题。呼吁高考制度改革,批评教育部教学评估。

谈及大学教育的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寒窗十年,曾经苦苦所祈求的大学梦,如今实现了,然而结果估计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确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制度的缺失与转化也不是一件随便说说就能立马改变的事情。思维的定式也是一个从小慢慢习惯的过程,不能说我们的教育怎样怎样的不好,只能说怎样的教育适合我们,它让你成为了怎样一个人,不论成功与否,论成人与否。潜能的挖掘,以怎样的方式,怎样的教育,将你的潜能挖到最大,我想这就可以算是成功的了。

教科书有时也只是一个形式,最明显的也就是历史书,如果我们学的只是名词,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它给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只是局限的被修饰过的历史,我想学习也只是学习了。

确实,如今的大学存在的问题十分多,怨声载道。现在,也有着一些人正为改善如今的现状努力着。在人人网上最近兴起了一个公共主页——万门大学。他的创使人兼校长童哲是北大物理系学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物理硕士。他认为中国稀缺好的教育制度,门槛也高,国外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学生,但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创造和分享高等教育。他正在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积极的推动着大学的高等教育。

然而不是每个时代都能遇到像马君武,朱清时,蔡元培那样的校长,根本问题不在于校长,而是制度和我们自己的问题,不能说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伟大的成功人士,更多的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教育制度的完善这条路也许会很长,会很艰难,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奋进。我相信,今后,也会有更多的人会投入于此,推动中国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