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出路研究开题报告

中小企业发展出路研究开题报告

内容提要

随着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但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因此,只有积极采取科学对策与措施,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存在健康发展。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当中包括:加快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争取早日出台,为今后中小企业获得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扶持政策奠定基础;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广泛吸纳民间资金的进入,尽快扩大信用担保资金的规模,建立国家和非国有单位共同出资的民营化、商业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营体系,提高信用担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培训、推介、信息咨询等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体系;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尽快制定《反垄断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垄断企业的侵害。

 

一.近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缩小差距,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紧迫任务.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必须转变观念,摒弃“小而全”和自我封闭的观念,甘当配角,积极发展与大企业的配套和协作。特别是当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使过去为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而建立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失去继续存在的理由。大企业为获取或保持竞争优势,把自己的主业集中到附加价值高、自己有垄断优势、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而将无附加价值或附加价值小、其他企业能够比自己干得更好的业务,通过外包或剥离的形式转移出去,吸收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配套产品,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对大企业而言附加价值小,或不具规模经济的业务或局部市场,对中小企业而言却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从而为一大批积极参与产业分工的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一部分中小企业通过以小补大、以小搞活、以专补缺、以专配套和以精取胜来获得发展。

二.以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中小企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占60%,职工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5%以上。中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6%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规模小,市场适应性强,比大公司更能适应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从总体上来看还不高,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有明显差距,但较之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企业,却具有明显的相对先进性。发展中国家一般劳动力较丰富,资源、技术落后,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相对技术先进性,以发展中国家的中低消费者为跨国经营对象,直接对外投资。从实用角度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中档技术产品,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使用。因此,国内中小企业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到发展中国家去创办跨国公司。中国的中小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生命力极强,不怕市场竞争,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市场洞察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从这点来看,它们走向国外投资办厂,将更能适应国外成熟市场经济的环境。

但是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抗风险能力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企业偏重能很快带来收益的短期项目。从长期看,投资缺乏长期目标,很难把握未来可能出现的机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不仅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甚至已有的市场都可能失去。因此,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已有的和新获得的比较优势培养竞争优势,不断地提高自身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又将迎来一次改革开放的浪潮,这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必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来自于世界的机遇和挑战已开始登陆中国,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紧要课题。与此同时,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领域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速度不断加快,改革正在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都在经受改革的考验,以往特殊地区、特殊行业、特殊部门所享受的政策性优惠正在弱化和消失,现在或不远的将来,所有地区、行业、部门都面临同等的发展机遇,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以争取有限的机会资源和发展空间。世界在缩小,竞争在加剧,适者生存,强者发展,面对如此紧迫的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是主题,改革是方向,创新是出路。十六大以来,全国各地中小企业都在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加大改革力度,开创性的工作,以确保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那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究竟如何?它的出路又何在?

中小企业发展出路研究开题报告

一.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根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供的估计数据,中国中小企业总数约在1000万家左右,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57%、40%、60%。中小流通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反映在这些总量数据上,更反映在经济生活的层次性上。那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究竟如何?一般来说,大中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在小城市、县城及县以下,通常不仅很难有大中型企业,而且也很少有国有工业企业。全国县及县以下广大地区,生活着10亿以上人口。一个时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县的经济不景气、财政困难、农民负担沉重等问题日益严重,主要原因也在于这些地区既没有什么国有大中型企业,又没能发展起非国有的中小企业。显然,县及县以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长期以来对企业分类采用的是所有制标准,而不是国际上通行的依照企业规模进行分类的标准。这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一种体现政策扶持指向或利益分配的企业分类标准。实际上中国政府一直是在根据所有制的类型设计企业发展和改革政策。从1995年以后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扶持政策中可以看到,如果没有所有制的分类,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会遭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如减免税政策、国有企业封闭贷款政策、国有企业停息挂账政策等等。因此,迄今为止中国企业类别划分标准仍然体现着对非国有企业的歧视。

1988年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六部委联合制订的现行企业划分标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生产能力、固定资产原值等对企业进行划分归类的,指标较散,水平也较低。以后可能考虑依照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额对企业进行划分。按国际惯例,往往还包括企业的从业人数。此外,在对企业划型时,除了确认有关标准,还应考虑行业的特点。企业所处行业不同,其规模在划型上差距也会很大,如纺织、轻工、化工企业,和钢铁企业就差得很多。目前有关部门以5000万元为限,资产总额和销售额都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企业;5000万元到5亿元的,为中型企业;5亿元到50亿元的,为大企业;50亿元以上的,属于特大型企业。显然,如果能够尽快实施这一统一分类标准,当大大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小企业的真实全面的情况,并为相关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从政策扶持的角度看,目前主管部门仅仅考虑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中小企业或只是讨论工业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是不够的,还应包括国民经济其他主要行业。我们的研究没能给出一个严格的中小企业定义,只能根据研究的需要和实际经济的运行状况,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中小企业将包括微型企业(家庭经营为主)、个人企业(包括工商管理部门统计的个体户)和其他中小型非农业企业。由于统计标准的混乱,主管部门关于中小企业大约在1000万家左右的估计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不完整的估计,统计年鉴的数据又仅仅包括工业企业的情况,全面的数据统计没有办法获得。根据我们的估计,如果不以注册与否作为标准的话(因为目前的注册仍然是审批制而非真正的注册制,许多属于微型企业的经营单位没有资格注册,同时也不愿支付一系列费用。),把城市个体工商户、村及村以下企业均作为个人、微型和中小型企业统计在内的话,实际的企业数应在4000万家左右(乡镇企业1999年末为2070万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统计,私营企业有150万家,扣除农村私营企业61.4万家(乡镇企业的统计中私营企业为207万户,我们这里以工商统计为准),城市私营企业为88.6万家。依据有关部门的说明,国营中小企业占1000万家的14.8%,因此估计为150万家左右。根据国家工商局统计,1999年末个体工商户达到3160万户,扣除统计在乡镇企业统计中的农村个体企业1769万户,城市个体户为1391万户。这样一来,可能的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家庭企业,即我们所说的个体工商户)大约数字为:2070+88.6+150+1391=3699.6。如果再加上城市集体企业,估计全部微型和中小型企业的总数大约在4000万家左右。从就业人数来看,统计年鉴中统计的规模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的从业人员为11807万人,乡镇企业统计公布的数据为12704万人,扣除统计局对规模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的从业人员所包含的乡镇工业就业人数3209万人(国家统计局对乡镇企业的统计仅只统计乡或镇一级的工业企业),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约为9495万人,估计城市个体工商户就业大约在2000万左右,实际的就业人数应该在2.5亿人左右。如果再考虑到城市中交通、建筑、商业餐饮等其他行业,保守估计,中小企业容纳的非农就业大约应该在3亿人以上。总产出方面目前非常难以估计。仅乡镇企业就已经占到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和GDP的1/3左右。

由于资料来源不同,分类不同,各种研究提供了完全不同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在国家计委的研究中利用的是1995年工业普查的资料,根据这一资料,中小工业企业的单位数为731.85万个,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9.7%,从业人员10844万,占全部工业就业的73.6%,工业总产值占62.5%。他们认为1978~1996年我国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2.3亿劳动力中,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在工业部门新增加的8000万劳动力中,有75%在小企业就业,同时在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就业下降的同时,私营企业和城镇个体户吸收就业达到1500万人(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1998)。我们根据现有的统计和有关的研究来分析不同类别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

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中小企业是增强国民经济活力的需要,必须从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因为:

(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满足劳动力就业需求的需要。就业不充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我国人口基础大,劳动力供给规模扩大速度快,就业不充分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激烈变动时期,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转移,军转民以及一些资源型产业、纺织行业的结构转换,增大了就业的压力。当前所推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革以及劳动制度的改革,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据专家预测,在20##年之前,在人口领域中,劳动就业不充分的问题仍将十分突出。因此,就业的压力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为了尽可能缓解就业不充分所带来的压力,必须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问题。

(二).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的需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基本上已得到满足,正在向更高的层次上发展,而多样化和个性化是消费需求结构演进的重要内容。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个化性,要求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和产品的个性化,它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空间。

(三).目前进行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企业“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组织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运行长期处于“短缺”制约状态,企业为了稳定生产,保证生产投入品的供给,往往自己建立一条比较完整的生产链,生产活动从主导产品向上、下游的工艺和零部件延伸。它不符合专业化分工的原则,造成了生产效率的低下,必须进行调整,形成专业化分工体系。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初步告别了“短缺”状态,为进行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专业化生产的需要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搞好中小企业,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也是生产组织方式的一次变革。

(四).中小企业的建康发展是提升整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目前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国内、国际市场的融合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而大企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培育和发展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中小企业能够为大型企业的生产提供配套生产服务,使大企业能够摆脱“大而全”的困扰,集中精力进行技术创新、发展自己的优势产品。另外,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形成大企业独特的供给来源,使大企业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其所需的在品种、质量诸方面都能满足需要的投入品,从而能够使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有可能进行“柔性生产”。而“柔性生产”是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它能够比较容易地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并通过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小企业是大企业发展的支持力量。

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基本相同的(见表1)。表1显示,各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就业人数占60%左右;产值则占一半左右。

各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占的地位 (单位)               表1

注:资料来源:根据各国中小企业资料整理,表中数据均为90年代,具体年份调查原资料。日本的产值比例数是按销售额计算的。

中小企业除在企业数、就业和产值贡献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还有:

(一)中小企业是抵御经济波动,保持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每次经济萧条之后的恢复都是首先从中小企业开始的。中小企业具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经济萧条时,容易进行技术、产品及经营方式等多方面的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一旦市场好转马上就能恢复生机,从而率先显示出经济复苏的迹象。

(二)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远比大企业大,为了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们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灵活性的特点,敢于大胆采用和尝试新的技术,并在某些领域中勇于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成为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以美国为例,自本世纪初到70年代,美国小企业完成的科技发展项目占全国科技发展项目的55%。进入80年代以后,大约70%的创新是由小企业实现的。小企业的人均创新发明是大企业的两倍。二十世纪的飞机、光纤检测设备、心脏起搏器、光学扫描器、个人计算机等都是小企业发明的。科技创新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小企业对服务创新的贡献率最高,达到38%;其次是产品创新为32%;对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贡献率分别为17%和12%。

(三)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改善经济布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环境适应能力强,布局条件要求简单,能广泛地分布于各种环境条件中。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通行作法。这比单纯的“撒胡椒面”式的救济要有效得多。

在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具有许多大企业所无法替代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如提高就业率,保证社会稳定;减小市场波动,保持竞争活力;促进技术创新,形成新兴产业;填补大企业的空白或拾遗补缺;改善经济布局,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等。所以说,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从长远的观点看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

三. 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中的问题;二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企业制度的改革问题;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

(一).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困难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二是外部环境。

1.从中小企业发展的自身障碍看,主要的局限性包括技术装备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筹集资金困难,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大多数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率比较低。在遇到经济不景气或经济危机时,破产倒闭现象突出。1997年,中国468506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平均每个小型企业资本金不到24万元,约为中型企业的1/10,为大型企业的1/74;平均每个小型企业的年产值708万元,为中型企业的1/8,为大型企业的1/53。中小企业的“规模”限制,使它们在产业分工中一般处于底层,从事附加值比较低的生产经营活动。好多个体户只是把自己的经营作为维持生计的手段而已。

2.中国发展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很差。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没有制定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中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小企业的管理分属于政府不同的产业主管部门,直到1998年才在国家经贸委内设立了面向全国的中小企业行政管理机构棗中小企业司,目前分散管理的状况还没有改变,对中小企业的总体规模、产业结构、财务状况等都缺乏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数据。同时,中国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很小。比如,作为中国中小企业主体的乡镇企业,其工业产值占全国40%-50%,但对其贷款不足全国信贷规模总量的10%。个体、私营企业更难于得到贷款。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从资本市场上获得投资的可能性极小。这就使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困难。政府在资金、技术、信息、财政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比较少,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一方面中介服务机构少,另一方面费用又使大多数中小企业负担不起。因此,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帮助与支持。

中小企业自身与外部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使它极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增长时,中小企业发展较快。经济紧缩时,银根抽紧,压缩需求,大企业向中小企业转嫁困难,中小企业常常成为关停并转的对象,受到的打击最大。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中国相当多的产品处于短缺状态,中小企业的低素质与经济波动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影响不是很大。目前中国普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市场竞争成为品牌竞争与质量竞争,低素质的中小企业在经济波动中面临着更大的困难。破产倒闭增多,对经济增长与解决就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企业制度的改革问题

中小企业改革是中国企业改革的一部分。中共十四大(1992年)以前,中小企业改革的内容、方式与大中型企业差不多,主要采取放权让利、承包与租赁等改革形式。与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情况相类似,上述改革并没有真正转换国有与集体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反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出现了大面积亏损的局面。1994年亏损的2.4万户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 95%以上是中小企业,其中国有小型企业盈亏相抵后出现了净亏损。

目前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初步完成了改革。一些国有小企业改制后经营管理加强,财务状况好转。但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状况仍不能令人满意。比如1997年全国独立核算国有工业小企业盈亏相抵后仍是净亏损。

(三).发展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金融体制的内在缺陷更加明显,改革现有金融体系迫在眉睫。目前大家关心的是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坏帐问题,但同样重要的是必须建立一个能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的金融体系,以充分利用WTO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 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先了解清楚金融体系在整体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从根本上说,金融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要素积累,尤其是资本的增加;二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在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中,技术变迁最关键。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率,同时使得资本的边际报酬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并且,唯有技术进步,才会有新的产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才有可能。 

技术变迁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现代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技术创新往往体现在新的资本设备上。因此,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一个社会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取决于资金的回报率。后者又决定于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一个社会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决定于该社会金融体系的效率。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出发点必须定位在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使其能够很好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服务于经济发展。 

2. 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金融体系是为实现这一战略服务的。为了在资金稀缺的状况下发展资金密集的重工业,国家只好人为压低利率,以便降低资本价格。并用财政手段直接分配稀缺的资本。这种计划体制保证了重工业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但是稀缺的资本没有配置到生产率最高的部门,牺牲了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经济发展的效率差。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发展起来,由非国有部门掌握的剩余也多了起来,加上国有企业自主权扩大,因此,客观上产生了对非财政金融服务的需要,为此,80年代初,我国政府先后重建了四家专业银行,90年代初又恢复了证券市场。但是,为了支持国有企业,四大专业银行绝大多数的贷款给了国有企业,发展很快的非国有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其它融资渠道如证券市场,基本上也都与非国有企业无缘。 

3. 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基本特征 

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是筹集和分配资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金融体系发展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大方式。直接融资的主要形式是股票,资金的拥有者直接将钱投资到需要资金的企业。间接融资则由银行中介,资金供给者将钱存到银行,银行再把集中起来的资金贷放给资金需求者。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各有优势,互相补充。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直接融资没有按期付息、还本的压力,即使经营失败,也不必负偿还责任,因此,风险较间接融资小,但投资者的风险就较高,为了说服资金拥有者购买本企业的股票,需要给投资者较高的回报,企业直接融资的成本较间接融资高。从资金供给者的角度来看,间接融资由于有中介银行的专业服务,储蓄集中、贷款分散,风险较直接融资小,但收益较直接融资低。 

在现实经济中,金融体系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组合,最有效的金融结构取决于一个社会中的企业、产业的性质。如果,一个经济中的企业以资金密集型的大企业和产业为主,其融资渠道以从大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为主。如果一个经济中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则有效的融资方式应以中小银行贷款为主。这种金融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决定的。

中小企业需要的资金不多,而且分散在各地,大银行等大金融机构获取其经营和信用状况的成本很高,因此,中小企业难以得到大银行的资金支持。即使想用间接融资,也因为规模小,承担不起股票发行的费用,也不易取得公开发行上市的资格,因此中小企业一般不依赖间接融资。中小银行则因为资金规模小,无力经营大的贷款项目,只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而且,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一样,分散在各地,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资信和经营情况比较了解,信息费用不高,因而中小银行也较愿意为中小企业服务。大企业则因资金需求量大,和其相适应的资金供给方式是大银行贷款和股票及债券融资。 

4.我国的产业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 

面对加入WTO以后的机会和挑战,保证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融资需求应该成为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对中小企业来说,最合适的融资方式是中小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所以发展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中枢神经,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既要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需求,又要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由于中小银行一般来说比大银行容易受到危机冲击,而且分散在各地,不易监督,风险可能比大银行大,因此,在发展中小银行的同时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防范风险的机制,如存款保险制度等。在发展中小银行时也一定要实现商业化,不能由地方政府行政控制,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甚至成为地方政府进行盲目投资的工具。 

当然,在建立和发展中小银行时,也需要对现有的四大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支持必不可少的大型基础设施和其他投资项目的作用。证券市场也应该逐步发展和规范,以适应中小企业将来逐渐扩大时的融资需要。

四. 关于《中小企业促进法》

   目前,许多国家都有《中小企业法》,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促进法》的重心在于"促进", 那么,应当在哪些方面促进呢?

(一).在中小企业的开业登记方面,应当简化手续,降低条件。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十分宽松,开业最低的只需注册资金20美元,只凭身份证等个人证件就可以登记,3分钟就可以办成。而且可以利用自己的住房作为经营地点。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手续繁杂、收费高、办事效率低,经营地点要求高。

(二).扩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些国家和地区有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银行;建立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出口、新产品开发等方面,都有低息、无息、贴息等优惠贷款。中国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浮动利率比大企业高,并将此比喻为批发和零售的关系,这是世界上所没有的。

(三).资金援助。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对中小企业的开业和经营实行直接的资金援助。譬如,德、法等国就对失业人员开业直接给予资金补贴。在德国,凡失业人员开业直接补助2万马克,高科技企业吸收一个失业人员也直接补助2万马克。在中国,只有北京实行了下岗人员办企业给1万元补助,至今还别无他例。

(四).税收优惠。所有中小企业都享受税收优惠是不可能的,但一些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应当实行税收优惠。重点地区即老少边贫地区,重点行业即高新科技产业,重点企业即下岗再就业者创办的企业,重点项目即技改、产品出口、新产品开发等。 

(五).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促进法》应当涉及这一问题。广义地说服务体系,它是"小政府,大服务"的缩影,包括软系统和硬系统两部分。其运行既有市场需求因素,又有政策诱导和资助推动。因此 ,也应当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法律规范。

(六).资助咨询与培训。对于中小企业,扶上马还应当送一程。有的国家,不仅资助中小企业开业,还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所花费的咨询费、培训费等,可以按规定的比例到政府专项财政中报销。相反,中国对中小企业不仅没有这方面的资助,而且收费过多,有的地方几十项,最高多达上百项,企业不堪重负。本法如果 能解决乱收费的问题,企业将是十分欢迎的。 

(七).促进联合与开展专业化协作。中小企业不应当永远小,要通过兼并联合,促使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发展。同时,要鼓励中小企业之间、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开展专业化协作,促使中小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灵"的方向发展。

(八).鼓励中小企业产品出口和开展中外合作。鼓励中小企业走向世界市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意义重大。要通过优惠政策,扩大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和开展对外合作。在这方面,国际上都有很好的做法可资借鉴。

我们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五.中小企业竞争取胜策略:

(一).紧跟市场,拾遗补缺

市场补缺者主要是指行业里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应审时度势,既不向市场领导者挑战,也不白费精力追随其后,而是选择不大可能引起企业兴趣的市场"空白点",为大企业提供专门化服务。这些空白点,可以是大企业不愿干的或干不了的那部分产品市场,也可以是其他企业尚未顾及的那部分市场。采取补缺策略,中小企业既可以开发一个或若干个有利可图的"角落"市场,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与较大企业直接较量的风险。

(二).集中优势,创造特色

任何一个组织资源总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就必须集中使用。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小,实力弱,不可能四面出击,占领全线市场,只能借鉴游击战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集中力量打入目标市场,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目标上,进行重点投资,力争在哪怕一个小小的领域形成相对优势,创立自己的特色,发展专业特色产品,这样更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从而使企业得到发展和壮大。 

(三).灵活多样,多角化经营 

所谓多角化经营,是指企业的经营范围扩大到原来的产品或行业的范围以外,打破产品和行业界限,向多品种和多种经营发展。

(四).集约经营,联手协作 

专业化的中小企业要把核心活动之外的功能外包括其他企业,还需要依赖忠实可靠的合作伙伴。经营联合获利的中小企业很有可能扩张为大企业。 上海出台小企业贷款试行办法 为了积极扶持和促进小企业的发展,上海市政府最近制定并推出《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试行办法》,以解决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的矛盾,从而改善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新制定的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试行办法,明确了担保的额度、期限及收费率,规定提供金额原则上不超过申请借款担保企业资产总额的50%,最高不超过300万元。提供担保的期限最长为2年。根据项目的风险、期限、金额,确定保费为0.8%至1.2%。为了促进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好小企业贷款信息担保工作,上海市政府提出要从四方面取得突破:

1.进一步增强运作机构的功能,如成立中国经济技术担保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今年上海市政府将安排4亿元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金,其中1亿元将专项用于支持区县小企业的发展。 

2.是充分运用好两上机制:市与区县担保资金1:9的配套机制和担保资金与银行贷款1:5的放大机制,通过市、区县财政出资建立专项担保资金,并积极吸纳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出资,上海可形成三四十亿元小企业贷款规模。

3.信用担保形成多种渠道和风险共担机制。大部分小企业可通过抵押、质押和保证贷款等形式从银行获得贷款;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可以互相担保;还有其他依法展开的社会性互助的担保形式,加之政府出资建立的担保资金,形成政府导向、信用保障、社会互助、金融支持、保险参与,多种渠道的信用担保市场化运作体系。

4.信用担保条件要突出引导和鼓励。强调申请担保的小企业要依法经营,具有健全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

六. 中小企业出路何在?

(一).都想活,就都得死

中小企业的处境让我想起了泰坦尼克号。当这艘巨轮下沉时,并不是所有人都不能逃生。但如果相互牵扯,谁也不想死,谁也不让谁先坐上救生艇的话,那结果就是全体葬身鱼腹。问题是谁先上船,谁得准备死呢?这个问题在泰坦尼克号上是通过绅士风度解决的,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却要遵循优胜劣汰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弱势中小企业接受淘汰,才能有强势中小企业更好的出路。

问题是,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来盘活整体,并用国家财政的力量来支持安置那些退出企业的职工,却没有人来为被淘汰的中小企业料理后事。如果某家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那么全部的责任都将落在企业主身上,直到倾家荡产为止。这种巨大的压力迫使众多的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苦苦挣扎,不肯轻易退出。但这就使市场日益恶化,大家都在想办法降低价格,都在想办法削减成本,都在想办法降低工资开支,结果使购买力更趋下降,市场更见萎缩,竞争更加激烈。这正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通货紧缩局面。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必然要有一部分企业山穷水尽,带着无法清偿的债务退出市场,损害债权人特别是银行的利益,产生连带效应,使经济走入萧条的谷底。

知人者强,自知者明。我想,那些准备在激烈竞争中拼到最后一杆枪的中小企业诚然是可敬的,但却并不是明智的。他们及早退出本行业或谋求被兼并,不但可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总结本次失利的教训,寻找新的市场机会,东山再起,而且对于及早产生行业的重量级选手有好处,从而对于增强中小企业的对外竞争力有好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小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及早完成优胜劣汰。这一点要向国有企业改革学习,别指望着都能搞好搞活,才能尽快地出现一批大而强的企业。然而,有些中小企业主并不很清楚这个道理。一个企业能不能成长壮大,不仅在于内部机制如何,更取决于其资本、技术、品牌、管理水平、营销网络等,就像一个人能否在拳击场上取胜,不仅取决于其勇气和活力,更取决于其训练、营养、体重和实战经验一样。在美国、日本、欧洲的市场上,每天都有数以百计、千计、万计的企业被淘汰,我们能够设想中国的中小企业一个个能都因为机制充满活力而长大吗?

(二).地方保护的坚墙硬壁必须拆除

中国有许多产品的产量是世界第一,却没有一家企业进得了世界500强。这很像一个内海,里面只有带鱼黄鱼龙虾海参和浮游生物,生物总量很大,却没有鲸鱼鲨鱼。为什么呢?其原因大体有二,一是进化过程还没有到产生鲨鱼的时候;二是海水被分隔成了无数个小区域,每个区域的生物量都不足以维持鲨鱼的存在。一旦这样的内海与大洋连通,那么必然是大洋里的鲨鱼闯将进来,肆意吞吃。

类似地,阻碍着中小企业从黄鱼向鲨鱼演进的,不仅是同行弱质企业的拼死抗争,更重要的是地方保护主义作怪。在某些比较大的竞争性行业,如家电行业,地方保护问题不那么严重,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主要竞争对手是有限的几个或十几个。但其他一些行业却没那么幸运,最典型的是烟酒行业。此类行业或者是技术含量低,利润大,给地方财政作的贡献大,或者是当地老百姓发财致富的主要行业,因此就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强力保护,有的甚至下红头文件阻止外地产品进入,阻止外地强势企业兼并当地弱势企业。

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要各地放弃保护措施,按统一标准执行全国统一的法律,构建一个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但地方政府常常我行我素。因此,可能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央政府为什么没有用足够大的力量去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或者说地方政府有什么力量可以对中央政府的法律、政令阳奉阴违?答案也许在于,地方政府不仅要负责经济发展,更要负责社会稳定。那些受着地方保护的行业虽然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却可以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如果中央政府一定要其拆除地方保护措施,地方政府就可能无法维系社会稳定。两害相权取其轻,中央也许就只好容忍地方的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措施。

这就阻碍了国内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市场受局限意味着利润受局限。没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作支撑,企业就很难在技术和品牌上花费更多的资源,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兼并

  中国人从来有"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之说。在市场竞争中,这种人生信条就表现为一定争出个你死我活,而不愿屈居人下。于是,你减价我打折,你放血我跳楼,价格战风起云涌,直至拼到零利润乃至负利润,而假冒伪劣、以次充好、降低寿命等恶性竞争现象也就随之来矣。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没有企业愿意承认自己的弱势地位,不肯当凤尾,受人制约。更重要的是,各种媒体无不以竞争之名鼓励企业打到底,而很少有记者写文章提倡结成企业联盟,因为这有支持垄断、侵犯消费者利益之嫌。实际上,当今国际上流行的恰恰不是无限度竞争。那些已经是庞然大物的跨国公司纷纷实施跨国兼并,创造了一次又一次兼并高潮,兼并额从1990年的约4000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24000亿美元(1999年数字不详,约与上年相当)。几年以前,正是华盛顿一手策划了波音公司对麦道公司的兼并,以帮助波音公司与世界上唯一的对手空中客车公司竞争,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世界上如此众多的大公司都愿意接受兼并,为什么中国那么多幼稚期的小公司却耻于被兼并呢?世界上的潮流是垄断规模越来越大,为什么独独中国要引刀自宫,强调原子化的竞争呢?

事实上,竞争战略的教科书上也写得分明,竞争战略既包括一般竞争战略,也包括结盟。无论是竞争还是结盟,认清现实,寻求现实的最大利益,才是明智企业家的明智之举。

七.WTO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国加入WTO、和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性机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政策,民营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非国有经济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1997年党的十五大,更指出了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要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确立了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可以说,在进入新的世纪,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政策更宽松、条件更成熟、前途更广阔,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三大历史性机遇 .

(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在我国,民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也有少部分发展成为大型企业,但毕竟数量有限,有待进一步发展。反过来说,中小企业并不都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小企业,这就是「抓大放小」中的「小」,即放开、搞活的那一部分,形式可以是多样的,绝大部分国有小企业也要民营化。别小看这个放小,实际上是一个促大的过程。小企业搞活了,大型企业的改革就有了更好的条件。 

  实践证明,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国企下岗分流人员,不仅满足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还为大型国企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依托的作用。世界各国的经验也证明,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特别大。 

  我国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它们的经济活力很强。我国沿海地区发达程度高,与民营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中国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国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条件会越来越好。 

(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的改革开放形势。

加入WTO后,中国产业产生了一些积极深远的变化。WTO所带来的挑战,主要是在产业组织,企业经营战略,产业重新定位,引入现代管理诸方面。同时对于各种所有制结构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加入WTO后,新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全球化国际生产,给各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各国从全球化的获益程度是不同的。这样,企业竞争成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因此,必须在国家层面上做出努力。在扩大对外产业开放的同时,有必要尽快实行广泛的对内开放。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发展领域将大大扩展。 

  因此,中小企业要努力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化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要通过这个过程来培育和造就我国的企业家。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契机,国家正在制订政策,放宽民企自营进出口的审批;允许民企通过并购、控股、参股等形式参与国企改革;一般竞争部门的投资由审批转为登记;允许外资进入的产业同样向民企开放,民企上市融资等问题,都将有新的规定出台。 

(三).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的新的历史性机遇。 

  在西部大开发中,政府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改善;制造业的投资,主要由企业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进行。西部大开发也将促进西部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深入改革,相当一部分省区都提出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西部大开发,为西部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东部的中小企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机会。 

  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和着力解决,对我国下一步的国企改革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效益普遍恶化,亏损面加大;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发展资金短缺,融资和融资担保没有体制保证;技术装备水准普遍落后,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薄弱;管理水准低下,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财务、技术、信息等服务体系很不健全;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的进展有待加快等。

加入WTO以后,政府可以用来保护产业的手段大大减少了,我国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现阶段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是与我国要素禀赋相一致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加入WTO以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这类型企业,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创造利润,积累资金,改变我国的要素秉赋结构,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物质基础,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日益紧密,国内竞争日益国际化,竞争空前激烈,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是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要求,也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必将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对外投资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许多工作要做。从内部来说,中小企业要进行体制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增强职工素质等。从外部来说,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的政策环境;规范管理秩序,提供广泛的社会服务。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要有一定的范围,范围过窄,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不利于它们的发展;而范围过宽以至到了干预企业自主权的程度,也违背了社会化服务的目的。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问题,而不是经济增长低迷时的一种权宜之计。现在中小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是有着特殊的背景的。我们希望,这种背景消失之后,中小企业仍能获得它应有的地位。只有这样,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才有可能,也只有这样,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充满活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