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雄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南雄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父母以及社区中的其他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了解民间风俗传统。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访问调查、图书馆查阅资料、互联网查询等方法。 调查时间 2014-10-3至2014-12- 30

调查内容 南雄民风民俗。

一、 调查目的: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但是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渐渐没落。在这个背景下,我对自己家乡南雄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南雄民俗民风。

二、 南雄历史文化背景

南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大庾岭南麓,毗邻江西、湖南,自古是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道,是粤赣边境的商品集散地,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南北两面群山连绵,中部丘陵沿浈江伸展,形成一狭长盆地,地质学称之为“南雄盆地”。截至20xx年12月31日,全市总面积2361.4平方公里,辖17个镇,1个街道,31个居委会,221个村委会,人口47.48万人(20xx年)。除雄州及全安、主田、古市等乡镇的部分村落通行城关话外,其余各地均为客家人分布区,占总人口的80.5%。 素有“中国黄烟之乡”、“中国岭南银杏之乡”等美称。市区内雄姿犹存的三影古塔是广东省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宋塔;面积达 1800 平方公里的“南雄红层”,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标准层之一,恐龙等古生物化石极为丰富,对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科学价值。

服饰习俗:男无特殊,妇女劳作时腰系围裙,头扎黑头帕,手戴手套。 饮吃习惯:城乡皆吃辣椒,农村尤甚,无菜不辣,春节吃腊味,家家以腊鸭、腊肉、腊肠等腊味和自制的糯米酒款待来访亲朋。

婚姻习俗:旧时同姓不通婚。

节日习俗:在佳节庆典时候南雄人民喜欢以舞龙舞狮等数十种民间艺术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象香火龙、茶花灯、飘色、龙船歌、推车灯、高脚狮等民间艺术非常有特色。

南雄珠玑镇被评为省级民间艺术之乡。曲调优美、清新悦耳的采茶戏是南雄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

三、 相关节日

(一) 清明节

清明节,是华夏民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敬祀祖先,企望祖先庇佑自己,以满足尘世间后世子孙的世俗欲望。南雄人扫墓祭祀先人有两种:一种祭祀本族的开山祖,叫做“祭祖”,即“食公堂”;另一种是祭祀自父亲上至祖宗五服之内的祖辈,这叫“家祭”。 “食公堂”这句南雄话,源于古代郡民之习俗。南雄人一直很重视本姓的开山祖,旧时,清明扫墓对于孝子贤孙来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迁徙在外省

外县或在外做生意的人也要赶回来,与本族男丁一齐出动,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带着纸钱、蜡烛、香、“三牲”(即煮熟的鸡、猪肉、鱼)和茶酒、果品、点心等。如本族拥有公堂田和房产租金较丰的,用全只金猪(烧猪)。孝子贤孙敲锣打鼓吹唢呐来到祖墓前,首先将墓上的杂草和小树除掉,把坟墓前打扫干净,给墓顶加上一大块草土,插三炷香和三页纸钱及在坟墓上挂放纸钱。然后把“三牲”或烧猪放置在碑前,点燃大红龙烛和香火,一边奏乐,一边奉祭祀先祖,放大爆竹、放单响龙南炮,气氛非常浓烈。

拜祭开山祖后,由族长吩咐各户男丁,把带来的鸡、猪肉、油豆腐、鱼、青菜、大蒜等在山上煮熟,全族老少男丁在坟墓前吃午饭,即“吃公堂”,南雄人“吃公堂”方言一词由此而来。如吃不完所剩余的菜饭,按户或男丁分给族人,意在勉励孝子贤孙墨守祖业,谨遵孝道。家族中财大气粗的富有人家,祭祖后会大摆宴席,凡本族老少男丁均可列席。

“家祭”是祭年老已逝自父母上溯至五服之内的祖辈。拜祭“家坟”,也叫“家祭”。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家祭”做法:备雄公鸡一只,猪肉一方,鲜鱼一尾,纸钱、蜡烛、香、茶、酒、水果和包点、爆竹等,把墓前的杂草除掉,将坟墓打扫干净,给坟顶上一块草土,再插上一炷香和三页纸钱。然后在坟前宰公鸡,把鸡血滴沥在坟顶和墓碑上,将公鸡和猪肉、鱼和包点等放置盘中供于碑前,点燃红蜡烛、香,烧纸钱后,斟茶酒各一杯,孝子贤孙三跪九叩,众人离开前放一盘大爆竹或放单响龙南大爆竹。

清明扫墓,北方人叫“上坟”。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广府人,为避开“坟墓”二字,称为“拜山”。而南雄人也很讲究,既不叫“上坟”,也不叫“拜山”,更不称“扫墓”,而婉称为“祭地”。“祭地”是南雄人方言词。宋季之后,老人谢世后多为土葬,把灵柩埋入地下的墓穴,使死者入土为安。南雄人,为避开“坟墓”或“扫墓”之词,用“祭地”之说替代“上坟”、“拜山”之解,从而显得更为古雅。

(二) 香火龙

南雄香火龙发源于百顺镇白竹片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村民每逢春节的初二到元宵节都要组织舞龙活动,当地人称“闹春”。

香火龙有公、母之分,公龙体长9.9米,母龙稍短约9米,有“地久天长”之寓意,每条龙一般由7到9人舞动。其独特之处是整个龙身均用干稻草捆扎而成,而且龙身插满燃香,需夜间表演。

表演时,由一位站在中央的老者舞动龙珠(火球)逗引双龙出场,舞龙者双手举着火龙,脚下踩着“龙、虾”步法,时而“双龙戏珠”、“跳跃龙门”;时而又“双龙出海”、“游云四海”。浑身金光闪闪的龙身在夜幕中狂舞,上下翻腾、左右旋转,场面颇为壮观热烈。高潮时两条火龙在空中快速地飞舞盘旋,点点燃香流光溢彩,令人叹为观止。

相传康熙某年,百顺一带大旱,蝗虫肆虐,瘟疫流行。一天,村中一老人梦见村边响水塘飞起二条金龙四处游走,所到之处灾衍尽除。

第二天,老人将梦中所见告诉村里人,并带村民去响水塘察看,发现那里堆着两堆干稻草。受此启发,老人便倡导村民以稻草扎成两条草龙,并在草龙身上插满燃香,让村里身强力壮的青年打着香火龙在村里各处游走,以示驱灾祈福之意。果然经此一闹后不久,天降大雨,旱情解除,疫害尽消。从此,每年村里便有舞香火龙之举,并传承至今。

19xx年,白竹村成立了民间艺术表演队,不但每年春节期间在村里穿村

道串田间游走祈福,还多次参加省、市各类艺术节。20xx年,中国文化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国申报的3136个项目进行评议,认为南雄香火龙其独特造型,充分体现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是岭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 姓氏节

南雄以乌迳为中心的孔江、界址、新龙、坪田、南亩、大塘、油山等镇,盛行姓氏节。一般以该族祖先的生日或对该氏族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为姓氏节节日。届时,由轮值首事(头人)牵头筹办(公尝出资),设坛祭祀,抬菩萨(祖像)出行游村,请戏班日夜演戏,各户则广邀亲朋戚友前来作客,为时三五七天,合家团圆,全族聚会,各姓亲朋相庆,祥和友爱,热闹非凡,比之春节元宵有过之无不及。一姓过节,百家联欢。姓氏节把敬祖崇先、文化娱乐、情谊交流融于一体,群众乐于参与,自古以来,盛行不衰。

姓氏节的具体情形,且看龙口叶族见闻。

龙口叶族姓氏节定于农历八月十六日,即先祖叶云兴都统的生日。叶云兴是叶族二世祖,南汉时任千夫长,为保境安民,战死白石岗,敕封都统。龙口叶氏祠堂——金玉堂设神龛,置都统塑像,并以其生日为姓氏节日。 初十日,主持姓氏节头人(当值首事)组织人员进祠堂打扫卫生,搭戏台,蒸酒杀猪,购置祭品等。

十四日,都统菩萨下座开光。把都统木雕像从神龛中抬下来,抹去尘灰,换上新袍,张贴新联:“都从武艺树洪勋,想当年尽忠尽孝尽名节;统率英雄建伟绩,看今朝祐国祐民祐子孙。”下座时还要依仪行礼祭拜,是谓开光。当日开始唱戏,有日场夜场,全村顿时热闹起来,一片鼓乐升平。

十六日,都统菩萨出行,各家亲戚朋友亦于是日前来作客。这是姓氏节进入高潮的日子,整个村庄都沸腾起来了。

菩萨出行既隆重又热烈,以礼炮、花灯、华盖、采帜为前导,接着是六堂故事(一房装扮一堂,一堂一种故事人物)然后是菩萨神轿,随之乐生吹打跟进,最后是几十位“先生”身穿白长衫,头戴白礼帽,一手托香盘,一手持白纸扇,盘中香烟袅袅,手中白扇轻摇,潇洒而又庄重。游行队伍从龙口金玉堂出发,浩浩荡荡直到老龙圩停轿,菩萨坐坛,各方子孙备带香烛供品前来敬奉,一群又一群,络绎不绝。但见老龙圩人头攒动,香烟缭绕,纸钱飞扬,鞭炮阵阵。午后,又依原阵势浩浩荡荡地抬着菩萨回祠堂。

在菩萨出行的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几十位如翩翩白鹤的“先生”。他们都是名登祠堂黄榜的读书人。旧例,凡是庠生(秀才)都在祠堂张贴黄榜。名登黄榜者均称为“先生”,在宗族中优礼相待,有资格参与行礼、迎送菩萨,依例每人可得胙肉二斤半。

十七日,各家自摆筵席宴请亲戚朋友,丰俭由便,重在聚会,主客欢聚一堂,看戏喝酒,叙谈问候,在欢声笑语中增进情谊。

十八日,都统菩萨归座。在祠堂依例行礼,把菩萨抬回神龛。姓氏节到此结束,宾客陆续散去。戏班继续唱戏,唱够六天,到十九日收场。

其他各姓姓氏节形式大体相同,日期有别,敬奉的菩萨有别。新田李氏姓氏市为农历九月十二日,是新田李氏祖先李金马的生日。李金马是唐元和间户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政声卓著。姓氏节联云:时维九月,庆九功,歌九德,岁岁共祝重九后;序属三秋,祝三多,行三礼,年年同庆十三辰。

上朔彭氏姓氏节为农历十月初八,敬奉的是福祖菩萨。福祖即上朔彭氏二世祖彭旴。后周时,彭旴征南海贼,英勇善战,遇伏阵亡,宋熙和间敕封将军,上朔立祠祭祀。上朔彭族十四房,人丁兴旺,姓氏节尤其隆重热闹,唱戏一连七天七夜。

界址赵氏姓氏节为农历七月十四日,敬奉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和赵子龙。界址赵氏都是赵匡胤的后裔。在龙头坊(赵屋)搭戏台演戏,一连五天。十四日菩萨出行到赵氏聚居的部分村庄,十五日菩萨进界址圩(是日为界址圩日),十六日散客。

界址董氏姓氏节为农历八月十四日,敬奉的是南雄董氏始迁祖董玮及其曾孙董双保、董双生兄弟,两人因讨寇有功,敕封将军。十三日菩萨下座,十四日菩萨出行,十六日散客,唱戏三至五天。

各族姓氏节流行至今,情况已大不相同, 日期依旧,内容简化。迷信色彩大减,敬祖睦族之风犹存。各族都保留亲戚朋友聚会的活动,起到了缅怀祖先、增进情谊的作用。

四、 调查结论

南雄的风俗民情植根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浓厚的乡土情绪以及热爱生命、 祈盼太平的炽热情感。这种风俗民情既是中原与岭南文化的融合,也是粤赣之间民情的交汇,最重要的是南雄人根据本土风俗而进行的约定和创造。通过对家乡南雄传统民俗民风的调查,加深对南雄民俗民风的了解,从而认识其重要意义,继而加深对于中华民族及其优良传统的情感。

 

第二篇:关于南雄市加快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南雄市加快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南雄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双转移”战略部署,切实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作为欠发达地区缩小差距的关键之一来抓,紧紧围绕我市企业用工需求,大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我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20xx年全年开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班16期,开设培训专业(工种)10个,培训农村劳动力2856人;经培训获得职业技能证书2600人,实现转移就业2599人,获证率和就业率都达到91%。农村劳动力经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平均增加300元以上。

到目前为止,南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开办了维修电工、电子线路装接工、酒店管理和计算机操作等四个专业共六期失业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班、农村青年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班,企业用工订单式培训班,共培训失业返乡农民工、农村劳动力521人。其中,培训结业476人,在培45人。经过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462人,实现转移就业445人,获证率就业率达到97%和93%。

今年来,南雄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抓手,围绕“双转移”战略,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大力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培训载体建设,强化管理和服务全力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 、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政策设施

为全力推进“双转移”战略,南雄市在成立“双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于今年x月在市劳动保障局设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落实了2名专职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同时,认真起草了围绕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拟定了人力资源培训转移配置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措施。

二、加强载体建设,强化宣传服务

一是依托镇(街道)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村(居)委劳动保障协理员抓好失业返乡农民工情况调查,及时摸清了失去返乡农民工的原就业地。职业。技能和培训就业愿望等基本情况,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明确了下一步培训方向。

二是制定了20xx年劳动保障工作要点,及时召开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会议,明确了20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和措施。

三是加强培训载体建设。5月份,投入资金18万元为市全民创业培训基地购置了50台电脑,有效解决了该基地培训设备配置陈旧、落后问题。

四是利用春节这一人流集中、信息传播广、快的有力时机,充分发挥招用工服务站信息栏、电视台、公众信息网、1月x日和2月x日专场劳务招聘会以及制作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宣传专题片和工作成果图片展的宣传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政策、就业信息宣传服务,及时将培训政策和就业信息发布到全市农村基层,营造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5月,结合我市培训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坚持“贴近市场、贴近岗位、贴近劳动力”、“以培训促就业”和以需定培的原则,大力实施失业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企业用工“订单式”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有力促进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是围绕失业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需求,与挂钩联系我市的韶关市机电技校于1月始在市全民创业培训基地联合开办了2期失业返乡青年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班,开设了维修电工、计算机操作2个专业,共培训失业返乡青年农民工237人。经过培训,237名返乡农民工全部获得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现转移就业210人,就业率87%。

二是围绕我市民营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针对我市服务行业用工需求缺口较大的实际开办了酒店管理服务员和计算机操作员3个培训班,共有234名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到目前为止,已有185人实现转移就业,仍在培训45人。

三是围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需求,积极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系,于4月联合珠玑镇伟洛仕电子有限公司开办了一期50人参加的电子线路装接工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班,培训采取先招工后培训的方式进行。经过培训,这50名农村劳动力全部就地就近实现转移就业。

然而,我市在关于加快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3以上,择业观念陈旧,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大部分未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因文化程度不高,学习能力不强,难以提高技能水平,参加培训的质量较低,转移难度大。

二是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任务繁重,而我市与之配套的载体如技校和大型的培训基地目前仍是空白,培训资源短缺,现有的培训载体无法适应人力资源培训转移需求。

三是我市经济不发达,配套资金紧缺,上级专项资金又未能及时拨付,影响了人力资源培训与配置工作的迅速推进。

四是我市培训资源如培训计划、资金、基地目前还未得到有效整合,统筹乏力,与人力资源培训与配置的需求不相适应。

五是培训科目单一,质量不高。我市培训机构数量少,层次低,师资缺乏,设施落后导致了培训科目少,专业单一,培训的局限性大;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不强;加上技能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学员学习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导致了培训质量不高,效益不好。

六是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经济实体受到的冲击较大,造成了部分竹木工艺企业、来料加工企业、电子加工企业等开工不足;还有部分原定今年投产的企业因此暂停等原因,造成了我市今年就业岗位不足,失业返乡农民工和城镇失业人员重新就业的困难较大。

针对以上问题,我市下一步工作设想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农村劳动力(含返乡农民工)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利用各种形式、媒体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政策及各项协助政策的宣传,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大力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参加培训,实现转移就业。

(二)贯彻落实省、市就业扶持政策,围绕我市五大产业、招商引资企业的用工需求,大力开展企业用工定向、订单培训,鼓励企业招用本地农民工,确保本市农村劳动力和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实现转移就业。

1、围绕我市精细化工,浆纸制造、陶瓷建材三大工业主导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组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到职业高中、技校参加中长期的相关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后定向输送到相关企业就业。

2、围绕市场需求,组织农村45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开展中短期的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为我市企业培养生产熟练工人,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3、围绕农村技能人材储备,对农村新增劳动力和“两后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期限,强化职业技能实训,使其至少熟练掌握一项职业技能。

4、围绕我市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新开工项目组织农村青年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适应能力并实现转移就业。

5、围绕珠三角劳务输出基地用工需求,建立用工信息对接机制,组织农村青年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专业技能培训,为劳务输出基地培养生产、服务熟练工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加强培训载体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加大对重点培训基地建设投入,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发展以我市主导产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全力为我市三大主导产业培养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

(五)强化服务,确保农民工稳定就业。加快《广东省就业失业手册》的发放,保证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办理同样的就业指导等服务,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