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来啦!

调查目标:春节习俗,人们对春节习俗的了解

调查时间:20xx年2月1日之20xx年2月18日

调查对象:青岛市李沧区东山小区46户住户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座谈

调查者:单昕

汇总者:叶凡

前言: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月9日是20xx年的除夕,这一天,我们都会做些什么呢?

正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诗。诗中提到“爆竹”、“屠苏”、“新桃”和“旧符”,都是春节的习俗。期中,“屠苏”指的是屠

苏酒,是古代过年的一种习俗。“新桃”和“旧符”都指“福”字和春联。

爆竹。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但现已解除。

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

新桃。旧符。新桃,就是新的桃符。旧符,指的是旧的桃符古代用画有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挂在大门旁,用以驱鬼辟邪,每年农历元旦更换一次,称为桃符。桃符是一寸宽、三四寸长的桃木板子,上面画了符,均匀地钉在房屋里四面墙壁的顶端,说是能镇宅驱邪。大扫除的时侯要把旧的取下来,做了新的桃符,让阴阳先生用硃笔在上面写了字,大年三十再钉上去。阴阳先生写的字,那是天书,名符其实的鬼画符,谁也不认识,连那些阴阳先生自己也不认识,只是拿了笔随意乱画。所以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

仓颉造字共一石,传给孔子整八斗。

还有两斗不外传,留与道士画符咒。

鬼画符咒人不识,才高八斗有来由。

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中提到的春节的习俗,是古代人们过春节时的习俗,有的一直流传至今,有的则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遗忘。如今,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儿童期盼这天,老人期盼这天,所有的人们都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最受人们欢迎的春节习俗是吃年夜饭,其次是给压岁钱。期中,最喜欢吃年夜饭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一半,有23人,最喜欢给压岁钱的人大多是儿童,有12人。人们大多希望在春节习俗中,加入一些现代的元素,比如手机短信拜年,看春晚等等??

附件1

人们对春节习俗的认知程度调查表(样表)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

联系电话: 职业: 地址: 邮编:

您所知道的春节习俗:

送灶神

大扫尘

备年货

接玉皇

洗浴

贴门神 贴春联 贴年画 守岁爆竹 吃年夜饭 给压岁钱 祭祖 拜年 逛庙会 观灶火 舞龙 舞狮

您最喜爱的春节习俗:

您最喜爱某春节习俗的原因:

您希望春节习俗中再融入那些元素: 您希望春节习俗中再融入该元素的原因:

附件2

调查结果统计

人们所知道的春节习俗: 送灶神:97.8%

大扫尘:93.4%

备年货:100%

接玉皇:76%

洗浴:97.8%

贴门神:100% 贴春联:100% 贴年画:100% 守岁爆竹:100% 吃年夜饭:100% 给压岁钱:100% 祭祖:100% 拜年:100% 逛庙会:76% 观灶火:26% 舞龙:21.7% 舞狮:21.7%人们最喜爱的春节习俗:

一、吃年夜饭 二、给压岁钱 三、守岁爆竹

 

第二篇:四年级六班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青州市春节风俗活动调查报告

益都师范附小四年级六班  

春节习俗—过年啦!

一、问题提出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每年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打扫卫生,准备年货,给小孩添置新衣服。到了腊月三十(也叫除夕),全家老小一起守岁,当新年钟声敲响时,鞭炮齐鸣。以后的几天大家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致以新年的祝福。吃好吃的、收压岁钱、放鞭炮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春节习俗。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过年的习俗也不一样,我们对这个节日了解多少呢?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相比,春节的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就决定开展关于春节习俗活动的实践研究。 

二、调查过程及研究方法

1、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关于春节的研究小课题,并制定计划。教师根据班级学生情况提出有关活动的注意事项。

2、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通过图书、上网、访问等多种渠道收集春节有关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的能力。 并学习用交流的方法丰富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掌握的信息。

3、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亲身实践,学会在实践中探究,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4、通过小组自主参与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调查情况及分析

(一)春节习俗。

通过对青州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我们总结了关于春节的一些习俗,包括了静态民俗、动态民俗、饮食民俗。按时间顺序具体有:

1、过小年。要说真正进入春节,那就理当从小年开始。在北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一大早人们就把印有灶王爷爷的年画贴在灶台旁,加以供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另外这一天一定要吃水饺,取义送行饺子迎春风,在我们家乡,刚出锅的饺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灶王爷爷面前,并摆上筷子,用以供奉灶王爷爷和他的两位娘娘。

2、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起来,我们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底清扫一遍。我问爷爷这时打扫有什么讲究呢?爷爷告诉我:“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3.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人们还喜爱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4、守岁、年夜饭

   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在我们家,每年的年夜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还有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必不可少的当然要数饺子。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5、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6、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7、压岁钱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因为“岁”与“祟”谐音,它预示着镇岁、去病、避邪、祈福等,是长者对晚辈的美好祝愿。早在汉代我国就已出现压岁钱,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钱的正面多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福山寿海”、“长命富贵”、“强身健体”等,还有的正面为钱文,背面为祥瑞图案,如“北斗七星”、“龟蛇”、 “老虎”、“八卦”、“生肖”等纹饰。现在长者喜欢选用连号的新纸钞赐于晚辈,有“连连好运”、“连连高升”之意。

     

8、闹元宵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这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放焰火、猜灯谜、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很多地方还可以欣赏到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

元宵作为这天的特色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最初称为"汤圆",后因多在元宵佳节食用,所以也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常见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圆形,馅料丰富多样,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等,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象征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当下人们对春节的认识与看法。

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网络,都在广泛宣传着民间过年的旧俗,但是那些旧俗确依旧被慢慢淡忘。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热衷程度却大不如前,例如: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元旦”,前后相隔才几天,但节日气氛却大不相同。这是我们查阅资料找到的一组数据:

不难看出,春节习俗正部分的遭受着人们的冷落。换句话说,在我们对春节的传统习俗的继承中,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四、有关建议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弘扬基本的民俗文化,将会是一个长期问题。为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采取措施对此现象加以节制:

第一,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对包括春节习俗在内的民俗进行权威的统计和梳理,在民间继承的基础上加以科学的保护。

第二,对各地民俗进行全面的整理,然后相互进行交流,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巩固传承,毕竟,让它走出去,才是对它最好的保护。

第三,加强群众宣传,建立和强化传承基础。

第四,不断对传统习俗进行推陈出新,使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增强春节民俗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的生命力。

五、结语:

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书籍:

 1、《 春节/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2、《节日生活大全》.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3、《福禄寿喜》.大众文艺出版

  4、《中国春节习俗典故》.大众文艺出版

网址: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4533082.htm/

http://www.sojump.com/viewstat/4477221.aspx

除去元宵除夕,春节还有什么固定习俗活动

除夕夜有什么特殊活动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