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报告政府办调研

昔日老东郊 今日新成华

成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历尽天华成美景,风雨兼程二十年。在新的历史起点,成华区围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坚持“开创新天地、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发展思路和“生态城区、现代成华”发展定位,全力实施“一轴引领、四城驱动、一区辉映、三带贯穿”的“1413”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一个充满生机、加快繁荣的成华正在崛起。

一、借力东调,涅槃重生

成华区,作为曾经闻名全国的老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末,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和效益急剧下滑。进入新世纪,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以下简称东调),成华从此走上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快车道。

(一)昔日辉煌的东郊。成华区,是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传统老工业基地,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聚集了200多户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超过300多亿元,职工人数超过15万人。19xx年,东郊工业区的总产值占成都市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这里曾经奠定了成都工业化的基石,凝聚了几代人的热血和辛劳,是城东人的骄傲与自豪。

(二)步履维艰的国企。岁月荏苒,几十年弹指一挥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当年的东郊已成为成都市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集中的工业企业,不仅使东郊的“三废”突出,“热岛”效应明显,城市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企业布局零乱,土地利用率低,使城市功能难以完善配套,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步伐。不少企业厂房破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经营困难,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更新改造,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到20xx年,东郊16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2亿元资产、106.6亿元净资产仅实现销售收入141.1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0%,亏损近6000万元。东郊由辉煌到衰败、由荣耀到落寞,新中国成都工业根基的所在已显苍老,实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凤凰涅槃的成华。变,是惟一的出路和选择。20xx年8月,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力争用5-10年时间,通过就地发展一批都市型企业、搬迁改造一批污染企业、淘汰退出一批劣势企业的办法,实施“退二进三”、“腾龙换鸟”,调出一片新天地。成华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产业开始解构重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环境迅速改善,成华从此步入新一轮发展快车道。全区115个规模以上企业纳入就地发展24个、纳入搬迁68个(未含7个连带搬迁企业),就地破产企业11个。20xx年底,基本完成搬迁改造工作,90%企业实现新厂竣工投产,90%企业完成老

厂土地处置。

二、抢抓机遇,加速重构

实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其战略意义之一是推进企业改革,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华区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着力重构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为支撑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由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化城区转型,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

(一)拆迁老厂房,构建新载体。一是推进企业搬迁,做大存量规模。加快腾空“东调”搬迁企业土地,结合旧城改造和征后实施,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目前已整理出的存量土地达9000余亩,未来二至三年整理出的土地将达到2.7万亩,全区各类建设用地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二是引进大型企业,做优城市形象。加快“东调”企业腾空土地开发,近5年来,成功上市土地2000余亩,成功引进世茂、万科、华润、信和、龙湖等品牌实力企业,成功开发刃具厂、川棉厂、420厂等 个搬迁企业老厂区,金域蓝湾、爱这城、二十城等一批中高档社区串起了沿二环路现代大都市形象。三是调整房产结构,做强载体支撑。大力发展商务楼宇、总部楼宇、星级酒店等商务商贸综合地产,打造一批多功能城市综合体,20xx年,商业地产投资占房地产业投资总量的 %,荣获中西部唯一的“中国商业地产最具投资潜力城区”殊荣并获特别贡献奖。

(二)搬走老企业,培育新产业。一是依托东郊传统商业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构建“136”服务业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立足成都、服务西部、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1”即打造二环路长约5公里,辐射8.5平方公里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轴;“3”即形成服务业优化发展区、拓展发展区、特色发展区;“6”即打造休闲商务、地铁商贸、商旅、都市旅游、工业总部、新兴服务业等6个板块。截止20xx年,“一轴引领、四城驱动、一区辉映、三带贯穿”产业功能区发展实现突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89.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6%。二是依托东郊技术沉淀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扶持原焊研所、抗研所等企业升级换代,大力培育焊接装备制造、机械制造、生物医药、远程医疗、软件外包等新兴产业。焊研所研发的“汽车焊装设备快速设计与虚拟制造平台”等多个项目获得国家支持,九鼎药业成功打造“九鼎药业康康网”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平台,四川鸣雷软件成功实现网上交易和软件开发一体化。到20xx年,全区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2家,发展省名牌产品6个。三是依托东郊工业文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动漫、工业设计、现代艺术、创意策划等文化创意产业,努力打造成都市乃至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标杆。总投资15亿元的成都东区数字音乐公园、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成都“339”影视文化广场项目抓紧建设,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建设,不断传承和发展了东郊工业文明。

(三)拆除老工厂,发展新总部。一是留住搬迁改造企业总部。抓住东调企业与成华几十年的情节,紧密对接搬迁改造企业,加快工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调整优化工业发展规划,明确“都市工业+总部基地”发展定位,着力打造机械装备研发总部集群、电子数码信息研发总部集群、医药化学研发总部集群、西部钢材交易中心、新型环保材料研发产业集群等5大总部集群,全力创造搬迁企业最优的发展条件,亚光、航天通信、抗研所等13个搬迁企业继续留在成华。二是扶持就地企业发展总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政策资金支持,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就地发展企业技术改造扶持力度,依托电子科大、理工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纳入就地发展的电子十一院、中石油、锦电等24个企业不断升级换代, 个企业入驻龙潭总部经济城发展总部经济。20xx年,纳入就地发展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亿元,20xx年达 亿元,增长 倍。三是吸纳大型企业发展总部。紧盯“西部第一、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目标,建立世界500强、全国综合排名100强企业数据库以及“中”字头“国”字号企业、中国行业10强企业、中国民营百强企业等“大巨人”企业数据库,着力引进一批带动产业升级的大企业大集团。近五年累计到位区外资金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

三、科学发展,激情跨越

实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又一战略意义是加快城市建设,

加强环境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华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规划为引领,城市建设为重点,环境治理为关键,企业展示新风采,东郊搬出新环境,成华发展上水平。

(一)对接规划,高起点描绘蓝图。根据《成都市东郊工业结构调整规划》,东郊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范围是:一环路以外,南至府河以内,东至沙河以内,北起解放北路,沿驷马桥经八里庄、二仙桥接牛龙路至沙河口。调整重点区域约16.5平方公里,成华区占12平方公里。成华区清醒认识到,要在12平方公里的主城区这样一张白纸上画最美最新的图画,必须对生产力规划重新布局,高水平规划。一是抓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精心编制完成生产力布局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形成了相互衔接、全域覆盖、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二是定目标。确定了“开创新天地,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建设“生态城区、现代成华”的发展定位,确立了“1413”的发展战略。三是打战略。按照“一轴引领、四城驱动、一区辉映、三带贯穿”的产业发展战略,围绕二环路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工业区、新客站、地铁站、RBD发展休闲商务、地铁商贸、商旅、都市旅游、工业总部和新兴服务业,运用丰富的资源,培育北湖熊猫国际旅游休闲区,建设沙河景观绿带、东风渠生态绿带和三环路森林绿带。

(二)争取支持,高标准整治环境。坚持企业搬迁与环境整治并重,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突出开展三个方面的整治,成

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力促污染企业淘汰。坚定不移推进 户纳入关闭淘汰企业关闭工作,按照“一企一策”和“成熟一家,关闭一家”的原则,认真解决企业制度制、破产、转向带来的一系列遗留问题,涉及企业职工工资、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切身利益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二是力促沙河综合整治。在成华的大力呼吁下,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沙河实施污染治理、防洪及河堤整治、绿化及园林景观等9大工程的综合整治。我区积极开展沙河成华段14.28公里治理,拆迁国有及乡镇企业140余家,征用农村集体土地635亩,拆迁安置包括东调企业职工在内的城镇居民8067户。沙河沿线污染得到彻底治理,8个景点就有新绿水碾、三洞古桥、科技秀苑、麻石烟云、沙河客家5个景点位于成华境内。三是力促城市美化亮化。为保护大熊猫和成都市上风口,成都市决定在龙潭、青龙街道境内建设14平方公里永久生态绿地;为支持成华发展,成都三环路外扩至达成铁路以外,是成都市二三环路跨度最大的区域;为支持建设北湖国际旅游休闲区,调整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同时跳蹬河污水处理厂高标准建成投运,华能热电厂顺利关闭,嘉陵电厂关闭抓紧进行,成都市东部城市环境大力改善。

(三)重点推进,高水平建设城市。举全区之力改变东郊企业“小社会”格局,加快改变基础不配套、环境污染重、城市形象差的落后状况,着力建设城市功能完善的大城区。加快老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强力打通“断头路”,成

华大道、双林路等一批道路改扩建完成,新成华大道、玉双路东延线、建设北路北延线、总部经济城跨三环路及延线工程抓紧实施,万年场、川棉厂、青龙场等东郊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区域道路加快建设,区域道路网络日益完善。加快老工业区整治改造,大力改善东郊生活环境,短短两年时间拆迁危旧房 万平方米,1.6万户东郊产业工人搬进了政府修建的新居;积极争取政策,实施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企业参与等多种办法,五年拆除危旧房 万平方米,搬迁居民 人;实施雨污水分流工程,五年改造 个单元户。加快老工业区配套建设,按规划新建学校 所,改扩建学校 所,新建和改扩建卫生服务中心 个,新建社区 个,配备健身路径 条。

四、情系民生,和谐发展

实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还有一个重要战略意义是加快社会发展,努力改善东郊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成华区充分认识改善民生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主动为市委、市政府分忧解难,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解决东郊十几万产业工人的就业和生活,保持社会主义大家庭温暖和谐。

(一)大力实施和谐就业工程,保证东郊下岗工人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和谐之基,成华区始终把东调企业15万产业工人的再就业放在重要位置,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一是认真做好人员分流安置,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共接收搬迁、破产、改制企业分流人员20062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达100%。二是建立健全企业搬迁、项目建设、员工就业“三同步”的工作机制,确保了60%以上企业职工优先在原搬迁单位就业,有效分解了集中下岗失业的问题,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三是实施就业实名制工作,共调查161584户323921人,有302654名劳动力信息进入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联网联动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就业援助,创新“对接-互动-共助”的救助机制,加强援助中心与人力资源市场有效对接,促成区与街道、社区多层面互动,实现了全区机关与社区结对同帮共助,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二)大力实施剥离改造工程,助推东调搬迁企业轻装上阵。成华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办子弟校众多,曾有市属企业办中小学17所、省部属企业办中小学12所大专院校办中小学3所,占据全区基础教育“斗壁河山”。上世纪末,大量国有企业所办子弟校面临办学经费严重短缺、设施陈旧老化、校产流失严重、师资队伍不稳、办学质量低下等诸多问题。为

(三)大力实施惠民搬迁工程,改善东郊产业工人居住环境。始终把东调企业15万产业工人生活条件改善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惠民工程,推进旧城改造。20xx年以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配置资源,分期分批组织实施旧城改造。20xx年8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关心下,总投资逾100亿、涵盖万年场片区、府青路立交桥片区、建设路片区、双林路片区、府青路片区等五大区域,惠及1.8万户7万多人的东郊工业企

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惠民工程正式启动,全区100个工作组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宣传入户入心,服务周全到位,政策保障有力,五大片区搬迁基本完成,首批锦绣东方安置房住户喜迁新居。锦电东苑首批“红线外”搬迁基本完成,其它“红线外”搬迁将逐步推进。

(四)大力实施平安建设工程,确保东郊人民生活祥和安定。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创新工作机制,组织调解东调范围内各类民间纠纷1282件,调解成功1247件,开展“大接访”活动,一批重信重访得到妥善处理。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施“红袖套”网格化管理,开展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深入调查并完成登记31.5万人,建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从“以证管人”向“人房关联”管理转变。时刻把群众安危放在首要位置,强化安全、消防监管,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成功创建省级平安区。

 

第二篇:实践报告——县域经济发展调查

调研家乡——县域经济发展调查

实践背景: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一、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基本细胞,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兴衰。

二、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经济”这个概念,并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政策扶持力度的逐步加强,县域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亮点。我的家乡——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同样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阳信是全国全国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县,是山东改革开放实验区。阳信是中国鸭梨之乡,全国优质鸭梨基地重点县,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肉牛养殖科技入户示范县,全国不锈钢生产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麦生产基地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阳信县近年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身为山东省30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阳信县经济底子薄、发展慢是必须正视的现实。为帮助家乡加快发展步伐,正确面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我进行了相关调查。

实践时间:

20xx年2月2日——8日

实践地点: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

实践对象:

阳信**集团有限公司、济南**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阳信县**乡

实践方式:

从阳信县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县政务公开栏查询资料文件,走访企业、村镇。

实践内容:

一、阳信经济发展特点:

(一)发展势头良好 经济增速较慢

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发展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阳信县20xx年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实现128.3亿

元、5.9亿元、49.7亿元,分别增长6.2%、7.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93元,增长14%。

比较同时期山东省数据,20xx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9.6%、12.3%和13.4%,,即便去除泡沫成分,也远高于阳信县水平。这说明阳信县经济基础薄弱,改革成效不明显。但同时,阳信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10%的山东省速度,这说明阳信县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加大民生投入,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缺乏特色优势不明

我县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家,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实现48亿元、280亿元、29亿元、18.5亿元。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税增幅名列滨州市前茅。县政府希望能扶持滨阳燃化、科宇能源为龙头的油气化工,以龙福环能、瑞鑫集团、立昌纺织为龙头的家纺地毯,以环泰电子、长威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以欧亚木器为龙头的家具制造,以东进餐具为龙头的不锈钢制品等重点产业发展。

但是由于阳信县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常年以家纺、化工、电子、不锈钢、皮革、食品、家具、工艺品等传统产业为主导,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优势特色产业拉动,工业化水平不尽如人意。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可能等到“十二五”后期才能显现,而当下难见成效。

(三)绿色发展生态立县 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经过积极努力,阳信县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进展,传统产业壮大振兴成效显著,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生态保护与修复扎实推进。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排放达标率达98%、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9%以上、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1.3m2/人、森林覆盖率达到23.46%、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到45%,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良好率达96%以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年完成投入2.1亿元,完成村庄硬化206个、净化403个、美化199个,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林水会战成绩显著,累计完成合格造林2.2万亩,占市下达任务的158%;水利工程总投资5.58亿元,16项工程全部完成。

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基础建设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应该看到,在肉牛加工业集中的某些乡镇,由于缺乏配套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工厂的污水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另外,由于村镇建设规划不合理、政府扶持资金不到位等问题,不少乡镇的新农村建设仅仅停留在农民家里,整体面貌并没有太大改观。部分地区路面硬化不到位,县城以外道路路灯未安装普及,供热能力受设备限制等问题也是导致招商引资吸引力不高的原因。

(四)结构优化效益初现 肉牛服务两业并举

20xx年,阳信县被认定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达到16.8∶39∶44.2;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6.8亿元,增长12.3%。阳信县把发展以肉牛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着力推动肉牛产业走规模化、

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路子,肉牛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全县肉牛产业总产值已突破350亿元。现代服务业加速崛起。广富冷链物流、阳城国际大酒店、鲁北大市场建材城、银座商城、冠兴商厦等项目相继投入运营;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新开发房地产47.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4%,总开发面积达到80.3万平方米;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5.5亿元、67.3亿元,分别增长6.4%、9.7%。 应该看到,阳信县充分发挥了身为全国畜牧百强县的优势,大力扶持肉牛产业的发展,既创造了经济价值、解决了就业问题,又促进了民族团结。鑫源、亿利源、鸿安、华阳等牛肉深加工企业已经建立起了成熟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形成了从养殖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被提上日程。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密不可分的,能够将二者完美结合的便是现代服务业。而这正是阳信县的短板。尽管近年来投入不少,但是譬如金融服务不规范、农业支撑服务不完善、中介和咨询服务不健全、文化娱乐以及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跃进。

(五)公务信息基本公开 市政缺乏民众参与

自20xx年建成政府公务网站以来,县委县政府基本做到政策全透明、工作说得清、会议有记录、沟通渠道通。网站及时更新县委县政府及各级领导班子政务动态,让民众与政府无障碍沟通。同时,县信访局等单位也积极改善工作态度,完善工作方法,为民众解决了很多切身问题。

不足之处在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环节缺乏民众有效参与。譬如新城区扩张,城中村改造等问题的处理中,没有体现出足够的民众参与,以至于在拆迁补偿等问题上出现了出现了民众不理解、不清楚、不合作的态度。另外,在个别项目上未做到及时公示,或公示内容不符合有关规定,也是导致民众与政府双向沟通有障碍的因素。

(六)民生承诺基本落实 工程进度需要监督

近年来,阳信县在建设新城区、路网建设、改善城乡居住环境、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和发展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等方面成绩斐然。校舍安全、平安校车、中心敬老院、农村公路、廉租房等实事一一落实。

同时,更应该看到,县域经济内生动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财税持续增收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民生保障能力与群众的愿望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个别政府工作人员作风尚需进一步转变,开拓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由于资金制约等原因,个别工程、实事没有按照计划如期推进。工程进度虽然有政府官员内部监督,却缺少民主监督力量,更缺少奖惩措施,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落实。

二、社会的意见

(一)阳信**集团有限公司某负责人

总体来说,我对阳信县的发展状况是满意的。由于我公司主营业务是牛肉加工、皮革制品以及房地产,因此与政府经常打交道。近年来能明显感觉到政府部门的作风习气正逐步改善,给我的感觉就是越来越简洁、高效、便民。就拿行政审批事项来说吧,原先需要跑多个部门,

耗时一两个月才能拿到的许可,现在经过简化审批事项,集中审批等措施优化,只需要短短一周就行了。另外县里还会对企业“一对一”帮扶,由领导亲自驻点,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我公司也主动回馈社会,在政府的帮助下,帮数十名残疾人解决了就业问题。但是,由于私人小额贷款盛行,许多影子银行既不规范又不合法,将极大地扰乱社会秩序,也影响了企业的运营。希望政府对此严加打击,同时开放更大的融资平台,帮助企业进一步发展。

(二)阳信县河流乡某村村民

当下的日子过的老好哇。你看这电视、电脑、电冰箱啥的就不用说了,老早就有了。村里这路,县上也有补贴,刚给重新修了一遍。原来庄乡还都种地来,现在的孩子都去厂里打工了,拿的钱也不少。就是村里的老人也没说的,上边(指政府)每年都发钱发粮食,生活是不成问题。你要说意见吧,也就是有些村子的支书是拿钱当上的,希望县里能管管。

(三)济南某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

我们公司在阳信县有些客户,会做一些劳务派遣之类的工作。我的感觉是这两年县里的年轻人心思更活了,愿意出来打工的多了,不仅是在阳信县的厂子,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少。这点很好,能大大提升当地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数年轻人学历都不高,且没有一技之长,以至于大多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工作,很难有提升空间。八零后年轻人大多在高中及以下学历,很多人早早就辍学就业了。我分析这固然与当地早婚的习俗有关,也与当地对教育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希望阳信县能够加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另外鼓励年轻人进修专业院校,获得一技之长,便于就业。

三、阳信县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讲,十八大以来国家宏观调控趋紧,信贷、土地、环保、节能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对县企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阳信县的大部分企业属于外向型经济,产品大部分出口,面对国家在引进外资、对外出口等方面政策的变化,不少企业面临考验,必须积极应对,早作调整,在困难中寻求突破。

(二)从阳信本身来讲,一是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20xx年,阳信县的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都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就总量来讲,就少的可怜了,迅速膨胀经济总量,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是阳信县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三)由于阳信县经济增长乏力,工资水平较低等原因,难以吸引和留住对市场经济有良好驾驭能力的领导干部。因此,如何选一批懂经济、能干事、干大事、干成事和执行力强的人走向领导岗位,充分发挥人才对阳信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贡献力,将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产业结构合理性所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阳信县在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合理性面临挑战,在大力发展一、二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使三次产业协调同步稳定发展,将成为今后阳信县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难题。

(五)创新力不强,创新积极性不高;智力人才引进和智力人才使用面临挑战。阳信县没有形成创新的一个网络和体系,高新技术发展面临挑战。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智力人才的贡献。一个企业的壮大,离不开创新机制的哺育。现行体制下,智力的引进非常困难,由于我们企业技术含量比较低、规模比较小,通过企业招聘智力人才不太可能,智力人才也只有公务员考试这一条途径,即便是通过一定渠道引进了部分智力人才,在使用上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贡献。

四、针对性建议

(一)壮大企业,吸引投资。

阳信县的工业化进程一直比较缓慢,在新形势下又要求发展高新科技、新能源类型企业。这就要求在发展好现有企业的基础上,注重规模效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做好产业链文章。政府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企业则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档次与附加值。另外,应充分利用龙福低碳产业园、金缘循环经济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园区的有利条件,吸引投资,特别是绿色能源等朝阳产业、木器加工等特色产业的企业,打造生态产业链。

(二)现代服务,帮助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为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阳信县应该 加大对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现代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阳信县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平台。

(三)夯实基础,城乡和谐。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阳信县的短板,镇域经济缺乏活力也一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桎梏。因此,下一步阳信县应该继续推行“乡镇振兴”工程,加大基础设施、小城镇和社区建设项目的投资,对自然村进行“五化”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同时,阳信县还应该鼓励和扶持乡镇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府引导形成集群效应,创建一批创新能力强、配套条件好、特色鲜明的产业示范基地。一手整治村容村貌,一手抓农民工就业,同时提振地方经济。

(四)贯彻政策,惠及农民。鉴于农民占据了阳信县绝大多数,“三农”政策能否因地制宜的落实到位也就成了事关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2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其新的信号是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些个人和机构将会获得更多国家补贴,特别是首次出现了“家庭农场”的提法。这就要求阳信县及时转变观点,紧跟政策,因地制宜的积极贯彻落实有关决定,让农民真正享受实惠。同时,阳信县也要把好关,严防借土地流转之名侵吞土地,将已定耕地挪作他用等违规事件的发生。

(五)基础设施,幸福之本。由于历史沿革,阳信县的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因此居住建筑项目、办公商用建筑项目、能源动力项目、交通运输项目、环保水利项目和通信设施项目等工程的紧迫性不言而喻。因此,县财政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逐步满足逐步增加的城市人口和生活现代化的农村人口的需求。

(六)转变作风,提高效率。高校律师机关工作运转的基本要求。阳信县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培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干部工作能力,深入基层了解实际问题。2.培育

为政亲民的工作作风,提高干部的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培育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提高干部的防变能力,加强自律与他律。

五、结语

阳信县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缩影。在时代的浪潮中,我,身为那片土哺育的儿子,只是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家乡更加富裕和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