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暨第五届中国学校体育

附件:

山东省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暨第五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征集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第二篇: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论文 A-001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论文 A-001

对构建“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教学指导”的研究

河南省《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课题组

郭蔚蔚1, 毛振明2, 林克明3,丁玮3,金永明4等

( 1河南省教育厅,2北京师范大学,3郑州大学,4郑州市教育局,河南,郑州 450003 )

摘 要:该课题通过现状分析、专家咨询及调研,对新的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研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改革理论与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层次划分、内容编排、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编制出一部《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构建了一个新《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之间的理论阶梯,帮助体育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科学地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和制定各种体育教学计划;将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河南省广大体育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标准、教学指导、研究

1 研究目的

新的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位学生受益;改革体育课的考核与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此次体育课程改革通过试验证明,它符合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适应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是,由于新《课程标准》未对教学内容、学习评价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给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如何根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许多体育教师在贯彻新《课程标准》过程中无从下手、一筹莫展、无法适应。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构建起新《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之间的理论阶梯,编制出一部《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以下简称《教学指导》),帮助体育教师根据本地、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和制定各种体育教学计划,促进河南省更好地推行新《课程标准》,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全面推进河南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河南省城市、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

2.2 研究方法

运用专家指导法、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汇集国内二十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调研和实验,并召开了六次专题会议进行 1

论证研讨。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河南省贯彻执行新《课标》的形势分析

为了科学、客观、实际地进行《教学指导》的研制工作,我们首先对河南省贯彻执行新《课标》的实际情况做出了调研分析,其结果显示:河南省人口众多,城乡间和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差异较大,教育资源和学校体育资源发展不平衡。大中小城市,乡镇地区,农村山区,所处的环境、条件、学生来源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认识程度等也不尽相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发展不平衡情况十分突出,这种情况就是河南省教育发展和体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基本省情。因此,在推行新《课程标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会有所不同,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审视我省现行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目前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客观现状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现状不能满足学生和体育教师的需求,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部分下降,渴望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进行重大改革。

3.2 《教学指导》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依据教育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和对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指导》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注重了下列五个原则:

3.2.1 教学目标统一性原则。所选体育教学内容应能完成新课标中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所选的内容应是健康的、有教育意义的、文明的、有锻炼价值的,还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并用新课标的目标对所选内容进行衡量后再行选用。

3.2.2 科学性(健身性和安全性)原则。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指:第一,要能有效地为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服务,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第二,要在体育教学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实施时是安全的。

3.2.3 可行性原则。结合本地和本校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再好、再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如果在本地和本校难以开展,都不应该进行选择。

3.2.4 趣味性原则。体验运动的乐趣是体育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之一,要在具有目标统一性和可行性的被选教学内容中挑选那些具有趣味性的内容,较枯燥无味的教学素材不应该进行选择。

3.2.5 结合社会体育和地区体育特色的原则。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所选体育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体现地方特色。学校体育最终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服务的,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尽可能与社会上流行的群众性体育项目相结合,以便增加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效性。

3.3 《教学指导》中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

调研结果认为: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必须把体育教材分成不同的层次,将学的、练的、介绍的、体验的内容合理地编排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要克服以往体育教学蜻蜓点水和体育教学内容低级重复的做法,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会、学好运动技能(图一)。

体育教学内容层次划分的选编方法是:

3.3.1 合理的安排各个水平阶段的教材数量,每个水平阶段不要安排过多的学习教材,以保证每个水 2

平阶段都要有重点学习教材的出现。

3.3.2 要合理的安排每个教材的教学时数,要有超大单元(20-30个学时以上)、大单元(10-20学时左右)、小单元(2-5学时)和超小单元(1学时,或者是融合在课中)的概念。根据各个教材的特点, 合理的安排单元的规模,各个单元要相互匹配,共同完成体育教学的各种目标。

图一

超大单元 多学(多练)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论文A001

简学类教材精学类教材

(10-20学时/学年、少排课时)(20-30学时/学年、多排课时多学内容)

少排多排

介绍类教材锻炼类教材

(2-5学时/学年、少排课时)(5-10分钟/融入每节课中)

超小单元 少学(常练)

3.3.3 根据目前的体育教学现状和体育教学时数的现状,根据不同水平阶段排列的多少和每次出现教材的学时多少(大、小单元)而合理安排组合和搭配,设计出四种主要的教材层次,即“精学教材”、“简学教材”、“介绍性教材”和“锻炼性教材”。四类教材的层次划分和课时分配,各学校要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如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制定体育课程实施方案,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完成课程学习目标。精学教材是学生通过多年甚至是十二年的系统学习,牢固掌握一至二项运动技能。所以,精学教材要采用超大单元安排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简学教材是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初步掌握其基本要领的运动项目,使学生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并体验运动的多样性,体会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简学教材要采用大单元安排教学;介绍性教材是向学生尽可能多地介绍体育运动文化和体育项目知识,或对某些体育项目的体验性学习。因此,介绍性教

3

材要采用小单元安排教学;锻炼类教材是在体育教学中适时的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或专项素质练习、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练习等,使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发展运动素质和体能。因此,锻炼类教材要采用超小单元安排教学或将身体练习融入每节课中(表一)。

3.4 《教学指导》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编排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在体育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通过调研认为:

3.4.1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领域,可以按水平一、二、水平三、水平四和水平五共分四个层次,分别安排教学内容。每套教学内容分成精学、简学、介绍、锻炼教材四种类型,各学校可以从各类教材中选取符合本校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补充、调整或删减,也可以把精学和简学的内容进行对换,如对换使用,应对简学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

3.4.2 各学校可进一步拓展各类教学内容范围,选取符合本校实际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但应遵循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要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防止教学的随意性。

3.4.3 各学校应因地制宜,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在各类教材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努力完成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促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3.5 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调研结果显示:《教学指导》中必须要有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它是体 4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论文A001

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环节。评什么、怎样评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是一个需要广大体育教师进行积极探索的新课题,也是体育教师和学生目前急需指导和非常实用的知识。为此,《教学指导》专门研制介绍课程学习评价部分。其内容与方式如下:

3.5.1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对学习效果的评定(考核)。

3.5.1.1 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激励性评价,主要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等,应以定性评价为主。它主要包括三种方式:教师的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表二)。

表二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过程评价三种方式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论文A001

3.5.1.2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考核)。主要是指对作为学习结果的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运用在学习过程或某项内容学习结束时。对学生体能评定以定量为主。运动技能的评定,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定(考核)主要由教师进行。评定应包括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成绩评定可采用5分制(表三)。

表三 体育与健康课程五个领域学习目标成绩评定分值划分建议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论文A001

说明:不同的年级段各项分值根据教学评价需要可以有所侧重和调整。

5

3.5.1.3 成绩评定分类: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学习成绩评定也应进行分类,主要是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评定的方法,减少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定的盲目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评定分类如下(表四)。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论文A001

3.5.2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计算与免修、免考、补考方法的建议

3.5.2.1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价应按全年教学进度、季节统筹安排,防止过于集中考 核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的进行。

3.5.2.2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价以学年为一个周期,要把全学年评价内容有计划分配在两个学期内。学期成绩:根据学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五个学习领域中有关内容作为考核项目,结合学习态度与表现,评定学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成绩。学年成绩:一年内完成五个学习领域相对应的水平目标。考虑到一个水平段要在二年中达到,因此,在第一个学年成绩评定时可以相对低于水平目标。

3.5.2.3 全学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成绩评定5分(90-100分)为优秀;4分(75-89分)为良好;3分(60-74分)为及格;3分(59分以下)以下为不及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测试项目,凡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同的项目应相互承认,不要重复测试。

3.5.2.4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免修、免考、补考的方法。建议参考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学生达到良好等级以上者,方可评为“三好学生”。对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项目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考一次或多次。定性项目评定不合格者,不能重新评定。补考仍不及格,则学年评定成绩为不及格。农村或山区情况较特殊的学校,可根据本地区或学校情况而定。

4 结论与建议

4.1 根据新的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河南省中小学校的实际状况研制的《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构建起了新《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之间的理论阶梯。能够帮助体育教师理解、贯彻、实施和运用新《课程标准》,顺利完成《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4.2 针对新《课程标准》的目标,研制了教学内容的划分、编排,多种教学模式的开发,使广大体育 6

教师可以进行有目的的、有效的、创新性的体育教学,可以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实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和对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要求。

4.3 建立大课程观,推进课内外体育教学的一体化,全面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4.4 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搞好体育教学。建议各学校针对本校实际,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教材编委会编著 .体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 ]毛振明. 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方法[J]. 体育学刊,2002.11(9);8-11.

[4 ]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五个领域强调什么?[J]. 中国学校体育,2003,3;8-9.

[5 ]任长松著. 走向新课程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6 ]宋尽贤、赖天德 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J]. 中国学校体育,2005,1;8-12.

7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论文 B-002

制约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分析研究

金永明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1 研究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经五个年头。一份调查表明:在我国广大西部地区,还有16%的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23%的农村小学生没有接受体育教育,70%的农村小学没有完全按教学大纲上课。本文力图通过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从中了解目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状况,发现某些问题,找出不足和差距,以便使我国农村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调研:查阅教育部有关领导《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讲话;教育部和部分省市2001-20xx年教育年鉴。

2.2专家访谈调研:走访部分体育课程专家和部分课改省市体育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咨询。

2.3座谈调研:与沈阳、兰州、长春、重庆市、成都、云南等省市的教研员和中小学教师进行座谈调研,了解各地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情况。

2.4资料整理:将有关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分析等,对重要的观点和数据进行核对,通过互联网查询、补充有关农村学校课程改革资料,以便资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地方区域性经济落后制约学校教育课程的发展

3.1.1 由于采取“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投资。看似减轻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其实不利于农村以及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忽视地区间客观存在着发展差异和不平衡。

3.1.2 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工资和待遇不能得到保障,拖欠教师的工资是有发生,也势必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3.1.3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体育教师由于受社会拜金主义影响,教师的工资收入满足不了物价上涨水平,体育教师从事第二职业较多。

3.1.4 由于学校经费的困难和领导对体育工作的偏见,城镇学校的体育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有关教研活动不足10%,知识滞后和信息闭塞,直接影响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实施。

3.1.5 体育器材不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配备水平, 84%的学校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中西部地区学校最为严重。

8

3.2 教育观念的落后,影响农村整体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

3.2.1由于社会对人才及成才的观念,导致农村学校承受社会各方面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使学校教育功能发生了扭曲,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体育的趋向较为突出。

3.2.2新的课程标准虽然研制的很好,但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困难。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本身专业素质较差,学校体育设施跟不上改革需要,很难适应农村体育教学。

3.2.3至今有不少农村体育教师不知道什么是体育课程标准,教师不会写教案,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如何科学安排运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在凭自己感觉上课。

3.2.4 资料表明:东部地区课改以后有89.7%小学的体育课时增加,西部有36.9%小学体育课时减少。东部、中部和西部中学阶段课时增加的学校平均为6.7%,西部增加最少为4.6%。(2004, 姚蕾)。

3.2.5体育师资的严重缺乏和无专业体育教师也是影响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开展的首要因素。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到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现有的教师又达不到应有水平,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4 结论与建议

4.1采用市级政府代管经济较差的地区,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当地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体育彩票和社会福利彩票的公益金,提高各地教育经费,把每年分散的教育经费集中改造几所学校,只要有政府倾斜政策,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这已状况。

4.2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最基本保证。农村基层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发挥自身优势,合理组合、分配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搞好内外部环境,吸引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

4.3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政策倾斜,拿出适合农村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条例,让更多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和城市学校教师一样,享受同等待遇。这样才能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安心工作,更好的实施体育教学。

4.4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挂钩,城市学校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短期任教,农村学校也选派骨干教师到城市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形成优势互补。

4.5农村学校体育经费来源全靠政府的投入一时有较大的难度。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争取乡镇企业的赞助和民间的资助,广开渠道引进资金,改善学校教学和体育硬件设施。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又是整个体育课程实施战略重点。20xx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各类专项资金100亿元,增加了农村教育和经济活力,促进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努力,促进农村学校教育和体育教学的发展,使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9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论文 B-003

河南省中小学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吴国喜1 贾 楠 姬雁彤 张 涛 孙小平 河南省实验中学 1 研究目的

本文就我省中小学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现状展开调查和研究,为我省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我省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工作更好的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现有的由河南省体育、教育部门正式命名的中小学田径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调查范围涉及到全省18个地市的80所中小学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校的基本现状

3.1.1 河南省现有田径体育传统项目中小学160所,遍布全省18个地市且均为当地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其布局基本合理。

3.1.2 学生参与传统项目活动情况: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展的体育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

3.1.3 从调查情况看:每所学校均有体育传统项目代表队,有相应的体优生招生政策,每年都举办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学校运动队平均每周训练3次以上,能够保持全年较系统的训练,传统项目运动队均在寒暑假进行集训。

3.1.4 学校运动队课余训练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之间在场地与时间上存在较大的矛盾。

3.1.5 目前河南省学校体育的管理水平还较低。

3.2 体育师资状况

3.2.1 体育教师的学历情况:本科学历46%,大专学历42%,中专学历10%,高中学历2%。体育教师的职称、教龄情况:初级职称5%,中级职称80%,高级职称15%;教龄10年以下者占66%。由此可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的体育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3.2.2 体育教师工作量情况:平均每个体育教师带7.6个教学班,每位体育教师周平均课时15.2 10

学时,并且都还承担着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可以看出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配备存在一定缺额,体育教师工作量较大。

3.2.3 在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工作态度的调查显示:我省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能够较好的胜任本职工作。

3.2.4体育教师的待遇情况:工资待遇方面有92%的学校认为本校的体育教师能够与其他学科教师达到同工同酬;94%的学校带队训练的体育教师都能享受到数量不等的训练补助,6%的学校没有训练补助;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方面体育教师于其他学科无明显差异,但带训练队的体育教师明显优于不带队的体育教师。

3.3 学校领导的认识:(1) 学校领导对体育传统项目课余训练是普遍重视的。(2) 有90%以上的学校领导对体育传统项目工作有较高的认识。(3) 有95%以上的学校都建立了“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

3.4 学校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情况:(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早操、课间操开展的比较好。(2)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较好。(3) 有77%的学校都能保证每周3次以上的系统训练,100%的学校都为运动队配备了专职或兼职教练员,94%的学校的体育场地条件能够基本或完全满足传统项目运动队的需要。(4)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后备体育人才输送渠道不够畅通,有待建立健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输送网络体系。(5) 学校体育传统项目运动队的后勤保障基础较差,有待进一步改善。(6) 我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运动员的选材方法过于陈旧,有待改进。(7) 我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学校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没有形成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多渠道相结合的局面。

(8) 学校运动队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仍然是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其次是社会的不理解和家长的不支持,再次是训练时间和经费难以保证,这需要我省的体育、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和协调。

3.5 学校场地设施情况

近年我省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各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使得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4.1 河南省中小学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管理、训练、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整体运行效果良好,但其中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4.2 加强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管理,逐步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训练效率等改进措施和建议。

11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论文 B- 006

吕兴琦1 庞冬青 金永明 贾楠 杨彦斌

郑州市第十一中学 郑州 450000

1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现场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郑州市中学生的体育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

在通过把握中学生体育行为情况,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科学选择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 在调查的702名学生中,有674人需要上体育课。其中特别喜欢的占46.3%;喜欢的占41.4%;无所谓的占0.94%;不喜欢的占0.31%;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上体育课的行为与学生年级的高低无直接关系。在组织纪律方面女生好于男生,这与男女生心理和性格有关;在教师组织学生的练习中,高中学生总体好于初中生,与学生的年龄有关。在观察中发现,女生对老师安排的练习表现较为努力,男生却显得不配合;在体育课堂上男女学生的体育行为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2 主要表现在:男生在课堂上显得较为活跃,练习积极、主动,但持续时间短,女生显得比较平稳,情绪起伏不大;②男生在练习中对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考虑的少,学习的内容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女生喜欢练习难度低、风险小的项目;③男生在学习中如遇与自己兴趣不符的内容时,会找机会参加自己有兴趣的活动,女生则会出现与练习无关的事情(如溜圈或几个同学一起闲聊等);④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大多会按照老师布置的内容进行认真练习,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常常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⑤90%以上的学生愿意自己进行活动,特别是男生,活动的形式主要是比赛,女生则喜欢随意活动。 在参加体育竞赛方面,越是层次高的比赛,学生愿意参加的人数越少,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学生选择参加比赛的标准之一。

体育竞赛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形式。分析认为:学生对参加体育比赛有着较高期望。因为,在体育比赛中不但可以展示学生自己的能力,而且迎合了争强好胜的心理。另外,集体荣誉感、提高技术也是原因之一。但在观察中发现,越是层次高的比赛学生愿意参加的人数越少,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学生选择参加比赛的标准之一,见表2。

表2 学生参加体育比赛行为情况统计表(%)

初中男生 初中女生 高中男生 高中女生

1 参加体育比赛有较高的愿望 89.4 72.1 81.8 57.6

2 希望能够上场直接参与比赛 57.8 39.3 48.3 25.7

3 比赛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89 91.7 93 96.1

4 想参加比赛但总认为能力不够 48.6 39.2 51.9 67.7

5 会主动做好比赛前的准备工作 77.3 82 62.1 48.8

6 对比赛的胜负结果看得很重 92 83.4 62.1 54.9

12

7 比赛中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39.6 68.8 19.2 57.8 学生个体体育行为总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存在,并与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学校的体育氛围、人际关系、教师指导能力、国家的政策法规有关。

调查显示,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不稳定,缺乏完整的把握,易走极端,造成情绪摇摆不定;自我意识正在觉醒和发展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与理想自我不一致,常常会引起情绪的矛盾和波动,使学生个体体育行为表现不稳定。这是由于人的存在总是有一定的依赖性,因而学生个体体育行为在存在不是孤立的。

3 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体育行为呈现多样性,具有多维度的价值取向;团队对学生的个体体育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团队内的学生发生相互作用时,在行为上表现的很协调,同一团队的学生能够一致对外,彼此之间有一种归属感,当取得荣誉或受到外界压力时,这种归属感会表现的更加强烈;学校的场地器材不足、学生人数多是影响学生良好体育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学生对从事体育课学习有着较高的欲望,但对体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可能与中学生活动时间减少有关,也与学生文化课学习压力大和体育课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变有关,对课堂的组织管理表现出不适应,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学习和锻炼空间,对学校场地器材标准的期望值较高,并希望社会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开放公共锻炼设施;教师与学生之间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认识存在差异;由于学生的体育行为对体育课教学有着直接影响,我们必须为学生的发展考虑,转变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陈旧观念,通过体育课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严格体育课教学常规,加强对学生的感情投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采用用学生去影响学生的办法,对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认真进行体育课学习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对通过努力成效小的学生及时提出要求并进行鼓励。

体育教学中对待男生要内紧外松,避免男生在体育课上放任自流;对待女生要外紧内松,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的学习,主动从事体育锻炼。

13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论文 B-012

农村7—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评价的探讨

李长戌 甄庆玲 甄剑飞 杨晓光 王新建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郑州分校 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北环路西段 452370

1 课题的研究目的

使新时期的体育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促进学生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强化终身体育观念。

2 研究方法

采用了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理论成果

一方面在新的课程评价理念指导下,本着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原则,对学生情况进行了科学、公正、公开、全面的评价,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成果:1、基础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统一;2、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机结合统一;3、情绪状态、交往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和谐统一。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确立“全人观念”目标评价体系。

另一方面我们还设计出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记录表:体育与健康课评价表(表一);学生进步幅度表(表二);学习领域目标评价细则(表三);师评、自评、互评、家长评(表四);七-九年级总评价卡。

3.1.1 体育与健康课评价表(表1)

此表每生每学期一份,学期初填上年级、姓名、任课教师,由体育教师统一保存。表的第一横行表示的是课时数。第一竖行是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为自评、互评、家长评、师评四种,评价等级采用A、

B、C、D四等级制(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及格、D为不及格)。每学期自评、互评不能少于4次,进步幅度、师评、家长评不少于1次。

此表具体操作方法为:出勤、着装没按要求3次以下者总评为A,3次以上者总评为B。总评和互评则依据评价等级中哪个等级占的比例大,则总评为那个等级;如果出现两个等级一样时,采取就高不就低。进步幅度根据附表二中的对应年级学期的等级评定进行评价。家长评根据学生学习过程情况记录,由家长评出A、B两个等级。师评也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家长评及进步幅度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根据七个方面的总评、进步幅度、家长评和师评由小组长和教师共同给学生进行等级评价,并填入表头右上方的总评栏。

此体育与健康课评价表每学期进行一次总评,每学年进行两次总评,7—9年级学生毕业时,共有 14

6张评价量表。根据6次总评成绩,得出最后的评价结果。A级为15分,B级为13分,C级为11分,D级为7分。

3.1.2 学生进步幅度表(表2)

此表每生三学年共一份。表的第一横行表示原始成绩和终结成绩;表的项目部分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和校本课程所设置考核项目。每一年的始、终考核项目要一致;其中有必测指标和选测指标。所有测评项目应将原始成绩和终结成绩填入对应的成绩、分数栏。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升降,给学生评出 A、B、C、D四等级中相应的评价等级。并将评价等级填入体育与健康课评价表中的进步幅度栏内。

3.1.3 学习领域目标评价细则(表3)和评价标准(表4)

此表格是评价的总体目标和细则。体育教师在学期初组织学生学习掌握细则和标准,让学生在平时合理运用标准和细则对自己或他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教育、引导学生要以以诚相待、共同进步的思想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评价,避免在互评中出现提高或压低等级现象,使评价失去公正性和公平性。 3.2 实践成果

三年来的实验结果表明,试验班的学生在体育的各领域都有长足发展,各项素质得到综合发展。下面请看实验效果对比表。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论文A001

4 结论与教学建议

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4.1 体育教师要根据当地实际和校情、学情,也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评价项目。

4.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准确记录,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4.3 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表现及进步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激励自己,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养成。

4.4 在评价过程中,所有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要用良好的道德素质约束自己,真诚相待,互相促进与提高。

4.5 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时,要加强常规教学的评价制度的形成,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把评价落实到教学之中,还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学生、家长、老师),共同构建一个客观、公正、公开的评价体系,更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可以收录在体能和技能方面的发展、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等方面的有关资料)。从而不断激励学生进步,培养学生兴趣和意志,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关注自身发展,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

15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论文 B-022

学校体育对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相关性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成 王楠 张涛

河南省实验中学 郑州市

摘 要: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数理统计,对中学生的体育教育和心理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思辨,并对如何更好的运用体育教育来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了建议,为体育功能的延伸与拓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心理健康、性格构建 1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

体育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全面教育功能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与肯定,新时代的要求赋予了体育学科新的含义和使命。本文针对中学体育与青春发育突增期青少年心理建设中的内在联系为研究目的,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对一千余名完全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中学生有约15.67%的存在心理障碍,将近7.83%的学生具有性格偏差,其中高中年级比初中年级更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女生也较男生更容易发生心理偏差。 2 周运动次数与中学生心理构建、性格类型之间的关系

2.1调查以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神经衰弱、忧郁等)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作为衡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以中学生周运动次数作为另一变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表2.1)

表2.1 中学生周运动次数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心理状态 周运动次数 二次或两次以下 三次 四次 四次以上

病态人群 人数 38 33 13 10

百分比 4.19% 3.64% 1.43% 0.91%

敏感人群 人数 15 8 5 20

百分比 1.66% 0.88% 0.55% 2.21%

易感人群 人数 41 54 63 229

百分比 4.53% 5.96% 6.95% 25.28%

健康人群 人数 99 122 37 257

百分比 10.93% 13.47% 4.08% 28.37%

2.2 我们将学生的性格类型分为开放型和闭合型,将学生的意志品质分为坚强型和脆弱型,以学生的周运动次数作为参变量进行比较分析。(表2.2)

表2.2 周运动次数与学生的性格、意志品质相关性分析

运动人群 二次或二次以下 三次 四次 四次以上 开放型 33 41 26 121 闭合型 24 14 4 28 坚强型 13 25 10 53

16

脆弱型 3 6 1 4

通过列表分析表明: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次数多少与学生心理状况的构建呈正相关。周运动次数在三次或三次以下学生的心理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而周运动四次或四次以上的学生心理状况具有显著性差异(χ?检验P<0.05)且随运动次数的增加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呈良性发展的趋势。周运动次数大于三次的学生多表现为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性格呈现开放型,且意志品质越坚强;大部分运动次数少于三次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稳定的心理因素且意志品质和性格类型偏向于非良性状态。

3 影响中学生体育参与的致因分析

影响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体育锻炼的因素无外乎主观因素(现有的心理状况和技能状况等)和客观因素(课程不合理、器材等)。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列表我们发现,42.49%学生因为体育课的课程不合理而不喜欢上体育课,因场地器材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占30.24%,因班主任、家长不重视的体育课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占20.86%。其中我们认识到主观因素是由青少年特定的心理发育周期所决定的,很难改变。而客观因素我们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善中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的。

4 对提高中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对策讨论

4.1 塑造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学生的主观努力是关键。

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正确地树立运动参与动机,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其次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运动项目。

4.2 改善客观状况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体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要求适时改进课程形式、丰富教学内容。2、体育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周密备课、创新教法,合理运用体育资源。3、体育教师应提升教育理念,努力实践新的教学观。4、利用情境教学发展学生多种情感体验、完善学生的心理构成。5、教师应努力构建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

5 结论

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模式和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生理、心理的需求,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改善心理状况的重要手段。2)构建学生优良的心理状态和性格构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面努力,更需要教师教学的微观调控。3)学生的优良心理状态离不开学生的主观努力和积极配合,树立正确的参与动机和制定适当的运动目标是改善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

联系方式:高成,河南省实验中学体育组住址: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60号,邮编:450002

联系电话: 住宅电话:0371----63867729 手机:135xxxxxxxx

17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论文 B-023

郑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参与的调查研究

刘洋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1 研究目的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发展,思维方式趋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或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等,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体育参与动机进行调查分析,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制定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预防措施以及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更好的配合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2 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文选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制的WJ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中《心理健康测查量表(PHI)》及自编《心理调查问卷》,运用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和比较分析研究法等对郑州市区以及郊区的11所中学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其中包括6所普通中学和5所重点中学(包括2所私立中学),在1498位有效调查对象中,男生777人,女生722人,初中学生863人,高中学生635人。 3 结论与建议

3.1 郑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正常,呈正态性分布,且心理偏常发生率低于全国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32%;(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向外界宣布:他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显示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但不容乐观,在郑州市中学生中,无论男女,无论何类学校,无论初中还是高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常或心理障碍。因此,要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及早发现其心理健康问题,将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和行为遏制、消灭在量变阶段,避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发展成问题,不良行为发展为习惯。还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服务,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把心理健康教育踏踏实实地抓紧、抓好,并建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动家长、老师、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学生的健康之路。

3.2 郑州市中学生中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与女生。因此,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服务时,应重视对女生的关注;特别要针对那些在兴奋状态因子上得分较高的女生,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讲座,并建立其心理健康档案,帮助她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3.3 郑州市高中学生在抑郁方面得分较高,初中生在兴奋状态方面得分较高。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也应适度,不能不切合实际的增加学习负担,并重视子女 18

的精神需求、良好个性和品德的培养,多加强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加强理解和尊重,使其心理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4 郑州市中学生中体育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与非体育参与者。因此,加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干预,运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体育参与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使那些非体育参与者尽早的转变观念,积极的投身于体育锻炼中来,每一位教师都应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寓心理卫生于本职工作中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3.5 郑州市中学生体育参与动机大多数是积极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诸如“为了能达标”等消极的动机,而且可以看出中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很少,他们体育参与的动机主要与其个人身体素质、意志品质、教学环境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有关。因此,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与体育艺术2+1工程,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积极的体育参与动机,努力改善体育教学环境条件,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健康第一”的含义。

3.6 本研究测试结果表明,郑州市中学生非体育参与的学生中存在神经症的表现。神经症(Neurosis)俗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究竟神经症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9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论文 B-024

高中体育与健康选项调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吕兴琦 于志浩 杨彦斌 陈爱华 马德顺

郑州市第十一中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1.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对高中体育课进行选项调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分别对学生的运动兴趣、认可程度、选项情况、专项技能、身体素质、课外锻炼和运动竞赛等7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上探讨体育选项调节教学模式,旨在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构建高中体育选项调节教学模式。

2.研究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和调节教学理论,重点对课堂教学的调节与控制、教材内容、组织形式、方法手段、学习评价和对学生身心影响等多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证。

3.选项调节教学重在调节,调节教学广义上讲是针对阻碍教育目标实现的现实因素而进行的对策调整活动。选项调节教学采用二段制,一是必选阶段,二是任选阶段;教学的类型由学习课、活动课、研讨课和展示课组成,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练习辅导、问题解答、引导反馈和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探讨和整体发展的目的。

4.26.3%的男生和37.6%的女生希望选项学习每学期调整一次,54.5%的男生和50.1%的女生认为一个学年调整一次选项内容更为适宜,同意三个学期和四个学期的学生不到1/5;在选项内容中,男生有47人只选择了一个项目,186人选择了两个项目,44人选择了三个项目,女生只有21人选择了一个项目,169人选择了两个项目,57人选择了三个项目。

5.通过3a的教学实践,对学生二次进行教学模式效果评价的问卷调查,采用X?检验仅比较分析学生两次回答“有效果”的百分比差。调查结果显示:两次问卷调查结果有明显差异为5项,无明显差异为2项,表明学生通过选项调节教学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表现出对体育学习的极大热情,见表1。

表1 学生两次对体育选项调节教学效果评价比

N 培养 与同伴 特长 体育意 社会能 人格 增进身 兴趣 协作 发展 识养成 力培养 体现 心健康 第一次问卷 517 70.8 69.7 78.8 39.8 43.5 63.0 41.8 第二次问卷 497 81.0 89.0 90.5 75.8 43.9 56.7 65.5

X? 6.25 21.87 8.45 50.6 0.007 5.65 8.8 P <0.05 <0.01 <0.01 <0.01 >0.05 > 0.05 <0.01 2 20

学生对选项调节教学模式的整体改革思路,创新意识和可行性等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见表2。

表2 学生对选项调节教学模式的评价(%)

内 容 认同 基本认同 不认同

对体育学习兴趣的提高 77.5 17.7 4.8

体育意识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62.9 29.5 7.6

你对现行教学方式满意吗? 88.1 10.1 1.8

你对现行考试方式满意吗? 76.6 17.5 5.9

你对自己学习和锻炼效果满意吗? 87.3 12.7

体育教师对你的影响大吗? 71.6 25.3 3.1

6.体育选项调节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使学生在对专项学习的同时,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专项技能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手段,通过专项技能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具备锻炼身体的能力,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7.实验表明:学生对专项技能的掌握范围和程度高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水平五的内容。体育专项技能水平展示的主要形式就是竞赛,学生通过竞赛活动提高了专项技能,反之,技能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竞赛活动的的开展。排球选项班的男生两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市中学生排球赛,第一次获得比赛第1名和身体综合素质测试第2名;第二次参加全市中学生排球比赛,获得第1名,有6人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表明选项调节教学对学生专项技能水平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

7.体育课堂中的调节与控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和促进学生互动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学生之间运动技能水平差异、选项班级人数规模、师资条件和场地器材情况等是影响选项调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8.建议:在发展和提高学生专项特长的同时,应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科学锻炼方法的传授,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节与控制打破课堂教学的单一管理模式,选项学习的内容必须教材化,避免用运动训练的方法替代课堂教学。

21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论文 B-027

19xx年-20xx年郑州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王克杰 荆改强 仝永东 李永健 郑州市教育局

1 研究目的

本文根据郑州市1985-20xx年五次全国中小学生体质调查研究资料统计结果,以形态发育状况体能素质,常见病等指标作为研究指标,对郑州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旨为有关部门、学校和家长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郑州市7-18岁汉族男、女学生。19xx年-20xx年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依据郑州市中小学生卫生保健站调查研究成果公布的结果;运用t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 3 结果比较与分析

3.1 形态发育水平状况:

从数据分析可知,郑州市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良好,这与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在家庭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3.2 生理机能:肺活量

从19xx年到20xx年的肺活量t检验的数据中可以看到19xx年到20xx年男女的肺活量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从19xx年-20xx年这三个阶段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3.3 体能素质

3.3.1 50米跑

结合测试数据可以看到郑州市男女50米跑的成绩从19xx年到20xx年14岁到16岁这个阶段有着明显的提高,同其他阶段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

3.3.2 立定跳远和座位体前屈

立定跳远和座位体前屈的状况与50米跑的状况一样,郑州市中小学生的立定跳远和座位体前屈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的提高,但是19xx年的状况要优于20xx年。也就是说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设施的完善并没使郑州市中小学生的体能素质得到稳步的提高,相反是在不断的下降。

3.4 常见病

3.4.1 视力状况: 90年代以来,视力不良的比例甚至已经达到了90%以上,在16岁以上的高中学生中尤为普遍,足以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相比较而言,19xx年同年龄段的学生视力不良的比例要比20xx年低很多,也就是19xx年学生的视力普遍好于20xx年。

3.4.2 营养不良状况:资料表明:郑州市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状况在不断的改善。19xx年营养不良比 22

例最低,在19xx年和19xx年学生营养不良的比例较高。到了20xx年特别是20xx年呈明显的下降态势。从年龄段来看,14-15岁的学生营养不良比例最高。

3.4.3 营养过剩状况:从获取的数据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20xx年无论男女学生营养过剩的比例高于19xx年很多,并且以20xx年的男生为最高,在各个年龄段都存在此种情况。

4 结论

4.1 从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郑州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但是从各个指标来看除了形态发育良好以外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的生理机能、体能素质没有随社会的发展而提高,相反在不断的下降,这个问题存在于各个年龄段。

4.2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考试成绩的指挥棒下,从学校、老师到家长、学生在被动的情况下进行锻炼,学生的体能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从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我们现存的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以及家长和学生对身体素质的发展有着明显的认识不够,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改进。

4.3 常见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呈下降态势,特别是营养不良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视力不良问题和营养过剩(肥胖)问题没有得到控制,在逐年的上升,特别是视力不良问题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普遍问题。

5 建议

5.1 社会应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场所和机会,在全民健身的形势影响下,促使学生积极的锻炼身体,充分发挥社会进步带来得优势效应,而不应使其成为阻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

5.2 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地给他们锻炼机会,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不应该让他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更不能从小娇生惯养,使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5.3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要从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制度,并与校外、社区体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快乐体育(低年级)和拓展体育的形式,让学生有充分体验体育乐趣和展示自己水平的机会。

5.4 加强学校体育立法建设,切实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到贯彻和落实,对一些地区和学校 擅自更改和降低要求,如课时计划、体育考试方法等,要有强有力的措施,以保证政令畅通,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5.5 积极贯彻和实验体育课程标准。改革体育课堂教学,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锻炼热情,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身体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技能中养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作者介绍:王克杰,男,郑州市教育局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处长。地址:郑州市京广北路89号,联系电话:0371-66985788

23

全国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论文 B-028

中小学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思考

张振东 郑州大学体育系 450052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对象,通过学校教育进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包括各类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指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的人身伤害或者死亡事故。由于体育本身所固有项目特点,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出现伤害事故屡见不鲜,在目前的学校伤害事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学校教育教学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体育伤害事故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影响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因素,已经引起各方重视。因此,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促进学校与学生提高自身的责任观念和预防意识,加强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人身安全的保护,对于促进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制度环境有重大意义。

1 研究目的

分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类型、原因以及事故的归责,提出了预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相应对策。旨在提高学校、家长和学生警惕预防和避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2 逻辑分析法

2.3 案例法

3 结果与分析

3.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

3.1.1学校责任事故,即由于学校过错而造成的事故。

3.1.2学生责任事故,即由于学生本人或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的过错造成的事故。

3.1.3其它因素的责任事故,是(除了学校、学生本人或其监护人)其它个人或团体、其它特殊因素等造成的事故,包括其他相关人员的责任事故、和特殊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

3.1.4混合型责任事故,即由多方当事人的共同过错造成的事故。责任者根据自身过错程度的比例,来承担与过错相应的责任。

3.1.5不可抗型责任事故,是指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由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伤害事故,是人力所不能及的。

3.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3.2.1 学校方面的原因:由于学校方面的原因而导致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存在明显责任的;二是对明知存有事故隐患,但没有采取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的。

24

3.2.2 学生方面的原因:学生不遵守纪律,不按教师规定的要求进行锻炼或训练等,或由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因素且学校并未知情时所造成的伤害事故等。

3.2.3 混合方面的原因,是由多方当事人都有过错行为,由其多方当事人共同承担的事故责任。这类事故由于学校的某些过错或措施不力,客观上为事故的发生或伤害程度的加重提供了条件.对于这类事故,主要应由肇事方的法定监护人或肇事方承担主要责任,学校可视具体情况承担不同程度事故的责任。

3.2.4 纯属意外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造成的伤害事故;一类是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伤害事故。

3.3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3.3.1 过错责任原则

学校或教师在管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因为行为过失、过错,致使学生伤亡事故的发生的,学校应当依据其行为过失、过错程度而承担相应的法律和民事责任。学校不得以教师个人行为为由推卸责任,因教师代表学校行使教育管理职权,属职务行为,但学校事后可向该教师追偿。

3.3.2 无过错责任原则,指的是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不以过错的存在判断行为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而是以发生的损害结果(也称为损害的事实存在)为价值判断标准的归责原则。即只要伤害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

3.3.3 公平责任原则,也称平衡责任,指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在不能根据法律适用无过错责任,又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应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责任,由双方分担损失的一种确定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4 结论与建议

4.1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指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或者死亡事故。其主要类型有:学校责任事故、学生责任事故、其他因素的责任事故、混合型责任事故和不可抗型责任事故。造成事故的原因可归结为:学校方面的原因、学生方面的原因、混合方面的原因、纯属意外方面的原因。综合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和原因,界定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的原则有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4.2 为了避免和减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推进学校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贯彻实施,学校应加强教学管理与体育教学设施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建立具有安全保障的体育环境。同时家长与社会各界应当积极与教育部门配合,及时进行体育安全信息反馈,将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点。

作者简介:张振东,男,郑州大学体育系教授。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