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分析报告

银行业分析报告


目录

银行业分析报告... 1

一、银行业的基本情况... 1

(一)中国银行业概述... 1

(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 1

(三)中国银行业的市场格局... 2

二、银行业的发展环境分析... 3

(一)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带来的影响... 3

(二)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4

(三)国家相关经济政策的影响... 6

(四)国家对银行业监管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8

(五)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9

三、银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11

(一)利息收入仍然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11

(二)中间业务收入发展迅速... 12

(三)持续拓展境外业务... 12

(四)差异化竞争要求日益提升电子商务平台发展... 12

(五)综合化经营不断深入... 13

(六)零售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迅速... 14

四、银行业的财务状况分析... 15

(一)长期偿债能力与资本结构... 15

(二)投资报酬与盈利能力分析... 16

(三)银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17

(四)银行业专项指标分析... 18

五、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21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二)针对各个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23

 



银行业分析报告

一、银行业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银行业概述

银行业在我国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我国银行业伴随着国民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成长,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完善融资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年至20##年七年间,我国银行业的人民币存款与贷款余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8.7%和19.2%。

(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

1953年我国建立了集中的国家银行体系,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银行业一直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银行体制,在此期间人民银行不仅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也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如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进行结算和清算服务。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银行将其原承担的商业银行职能逐步分离出来,专注于承担中央银行以及银行业监管者的职能;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成为独立的机构,担当了国有专业银行的职责,分别主要承担城市商业信贷业务、建筑和基本建设信贷业务、农业信贷业务和外汇与贸易融资的业务职能。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纷纷建立,部分新成立的银行业机构获准提供全国性的商业银行服务。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针对商业银行业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在1994年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接了上述四家国有专业银行的大部分政策性贷款职能。1995年,《商业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更清晰地界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以及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和银行业监管者的职能和权力。20##年,中国银监会成立,承担了人民银行的大部分监管职能,成为我国银行业的主要监管者,于20##年12月颁布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来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增强银行的资本基础,其中包括:1998年,财政部发行特别政府债券并以股本形式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四大商业银行注资2,700亿元,以改善上述四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1999年,我国政府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以收购和管理上述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1999年及20##年,上述四大商业银行向资产管理公司转让不良贷款;20##年,我国政府通过汇金公司以股本形式向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20##年,汇金公司以股本形式向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20##年,汇金公司以股本形式向中国农业银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除上述四大商业银行外,20##年,财政部和汇金公司以股本形式一共向交通银行注资人民币80亿元,随后交通银行也将约530亿元的不良贷款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以上努力,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大为改善。

同时,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自身努力,借助一般经营手段包括核销、剥离和转让不良贷款、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等,持续改善其资产质量。近年来,多家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增强资本实力,加强经营管理,也使其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

(三)中国银行业的市场格局

目前,我国银行业体系由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其他类金融机构组成。下表列出截至20##年12月31日,我国银行业各类机构境内外的资产和负债总额的情况:

1.大型商业银行

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占据重要 地位,自成立以来一直是机构和个人客户主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占据重要 地位,自成立以来一直是机构和个人客户主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占据重要 地位,自成立以来一直是机构和个人客户主的融资来源。截至 20 12 年 12 月 31 日,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负债均 占全国 银行业资产总额和负债的 44 .9%。

2.股份制商业银行

截至 20 12 年 12 月 31 日,我国境内共有 日,我国境内共有 12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获准在全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获准在全 国范围内从事商业银行务。截至 20 12 年 12 月 31 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 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 负债总额分别占全国银行业资产和的 17.6 %和 17.8 %。

3.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通常在获得经营许可的地域范围内各类业务,部分商业银行获准在所地以外的区跨经营。近年来城市资本实力大幅增强,资产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年12月31日,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均占全国银行业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的9.2%。

4.其他类金融机构

其他类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截至20##年12月31日,其他类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分别占全国银行业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的28.2%和28.1%。

二、银行业的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带来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货币一体化、金融市场自由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银行业的制度结构、运作模式和竞争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20##年由美国次级抵押债券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对全球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银行业的竞争与发展日趋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各国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及资本全球配置需求的推动促使商业银行进一步推行外向型扩张战略,并采用跨国兼并收购等方式将分支机构、产品和服务延伸到全球市场,竞争日趋全球化。20##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国际金融机构经营困难,甚至陷入危机,其中一部分被其他经营情况较佳的商业银行兼并,另一部分被迫选择破产。全球化导致的联动效应对各国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逐步向金融综合化经营模式转变

伴随着各国金融管制政策的调整、全球金融市场日益自由化、客户金融需求多样化,全球金融体系趋于向综合化经营模式转变。为适应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和混业竞争要求,商业银行在不断完善传统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的同时,加大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将业务范围拓展至理财、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保险业务等领域。综合化经营成为不少商业银行追求的新型经营模式。

3.银行业金融创新速度加快,专业化要求提高

近年来,银行业的金融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对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银行愈加注重市场细分、客户细分、产品和服务细分。一方面,综合性银行更为注重专业化经营理念,借助创新的金融工具、专业化风险管理手段防范风险、降低资金需求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专业银行应运而生,如从事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信用卡公司、房地产抵押贷款银行、小额贷款银行、中长期项目贷款银行、专业化金融产品分销商和专业化国际贸易融资银行等。

4.国际金融监管加强,重视防御系统性风险

20##年由美国次级抵押债券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影响延续至今,也引发了全球对金融监管的反思,促使国际金融的监管加强。20##年12月16日,巴塞尔协议Ⅲ正式发布,在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幅提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20##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从现行的4%上调至6%;引入2.5%的资本留存缓冲,资本留存缓冲由扣除递延税项及其他项目后的普通股权益组成,以备危机时期使用;建议银行建立反周期缓冲资本金储备及拨备制度,对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设定更高的资本金要求;此外也提出新的流动性监管框架。

5.重视强化风险与内控管理,审慎进行规模扩张

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银行业更加注重审慎经营、强化监管以及防御系统性风险,实施更广泛而严格的风险审查,商业银行自身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的技术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更加重视公司治理、内控与合规管理,重新审视并强化公司治理功能。全球银行业去杠杆化趋势明显,杠杆水平的降低使银行业的整体增长态势趋缓,一些大型国际商业银行均调整其战略思维,谨慎对待规模扩张,转而谋求独特竞争优势的构建,追求资产负债表平衡与稳健经营将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心。

(二)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自20##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给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挑战,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变幻莫测使得大多数银行在经营中感受到了压力。宏观经济呈现这种周期性波动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企业,银行是典型的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因此国内宏观经济对银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将越来越多地通过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来实现,商业银行既是调控的对象,也更多地承担了调控工具的部分角色。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而宏观形势变化所产生的风险,最终有很大一部分将由商业银行承担。

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对银行业外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对于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做一个整体的度量,即整体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融资结构、金融监管体系、银行业同业竞争市场格局以及外部环境带给银行业的挑战。

首先,中国整体经济形势表现出经济增速有所回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稳定。具体的说:20##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一季度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三季度比前两个季度略有回落,基本维持在7%的水平,同时,CPI在同比和环比的比较中都稳中有落,就业状况保持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已经超过1000万人,基本完成全年的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企业效益指标也保持总体稳定。这对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银行资产质量与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GDP增速影响企业盈利状况和贷款需求。当宏观经济环境向好时,企业盈利增加,引起投资增加需求,从而引起贷款需求增加,银行资产规模扩大。当宏观环境不景气时,企业盈利减少,投资需求下降,同时由于企业盈利困难,银行为了风险控制,贷款增速放缓,同时由于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进一步加剧还贷的难度,从而引起不良资产上升。

  其次,中国经济仍旧保持平稳增长,并将以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长期发展的核心。今年以来,服务业增长继续快于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来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上升,超过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另外,近年来调整幅度较大的一些领域,包括重化工业去产能、房地产挤泡沫、融资平台去杠杆、消费领域挤浪费等,都呈现出有利于促进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良性变化。中国未来市场化改革将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也将向高级化发展。这对银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的影响表现为银行的存贷业务可能会发生变化,银行相关业务的风险也会慢慢提高。

三是直接融资加快发展,融资结构趋于改善。目前我国的融资结构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从1992年到20##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间接融资(银行贷款)比例平均为88.3%,直接融资(证券)比例仅为11.7%,直接融资中股权融资比例严重失调,目前我国企业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比重大约为四比一,而成熟市场这一比例为一比四。未来直接融资占比将会逐渐提高,债券融资快速发展,预计未来五年我国间接融资比重将逐步下降到70%左右,直接融资比重将逐步上升到30%左右。其中,股市融资比重平稳上升到7%,企业债务融资比重将快速提高到23%。 直接融资发展加快,对于金融中介机构银行来说,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首先,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会受到挤压,对银行的盈利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银行会面临多元化的竞争,压缩银行业的生存空间,对银行的发展产生影响。

四是国内外金融监管更趋审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首先,国际金融监管出现新变化,例如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杠杆率作为新的监管工具,控制银行规模过渡扩张,进一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其次,国内金融监管将更加审慎,例如会继续强化资本监管。可能引入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6%的要求,另外也会完善动态拨备,可能要求拨备占贷款总额的2.5%或者要求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不得低于100%,而且会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的监管。利率市场、汇率形成机制以及人民币境外贸易等方面的金融体制改革也会不断增强完善。 

五是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市场格局深刻变化,中国银行将进入“群雄逐鹿”的白热化阶段。大型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告一段落,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规模优势不断巩固。中型银行将加速向二线城市扩张,并着力完善发展战略,打造自身特色。小型银行纷纷谋求跨区域发展,大力拓展业务空间。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转型继续稳步推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正雄心勃勃、蓄势待发。外资银行进一步加快市场布局,在发达地区和高端客户进一步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竞争。此外,随着综合经营的进一步推进和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银行与信托、证券、机构的竞争将逐渐展开。第三方支付、第三方理财等机构逐步规范化发展也将“分食”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领域。 

六是外部环境变化对银行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催长催生出大量信贷融资和其它需求,同时客户需求的巨大转变也为银行业提升金融创新能力、有效满足客户需求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宏观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稳健发展能力构成考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也对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国家相关经济政策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中央银行不再通过行政命令来决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但可通过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

我国利率市场化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当今,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最后,也是最关键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目前,金融界公认,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是利率市场化最终完成的标志。

具体来说,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点:

(1)竞争加剧、利差收窄?利润下降

我国的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仍然主要来自存贷款利差,目前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差高达2.75%,由于贷款利率上浮,实际利差远超3%,世所罕见。首先,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为招揽存款势必会竞相抬高存款利率水平。其二,优质企业在银行信贷中的议价能力较强,导致贷款利率难以明显提升。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存贷利差收窄是必然趋势

(2)利率定价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首先,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商业银行利率定价难度骤然增加。在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利率如何定价,必须综合考虑考虑宏观经济形势、资金流动性充裕情况、利率市场竞争状况、重要对手利率定价、自身经营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对利率变化趋势进行准确判断。存款、贷款如何定价,期限结构如何确定,都依赖于对上述因素的综合考量。其次,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将是一种常态,并且波动幅度也将加剧,这使商业银行经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3)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依靠服务等中间业务收入,仍然难以满足利润增长的需要,不可避免要选择一部分高风险客户,此即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风险,导致信贷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一旦对行业、企业、产品判断失误,或者管理环节出现漏洞,或者出现重大技术革新冲击,形成不良资产、甚至于出现大额损失也将不可避免。

(4)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一方面,居民的储蓄行为对利率变化越来越敏感,与此同时,各类客户的信贷行为对利率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可能出现较为频繁的存取、贷款还款行为,将进一步增加了商业银行头寸管理的难度。

(5)中小银行面临风险较大。

一般而言,由于在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大型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处于有利位置,而广大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有资金不多、吸储能力不强、议价能力不足,将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

2.人民币汇率改革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指中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在不同的时代,为了适应中国自身发展与对外贸易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变更的过程。20##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人民币汇率改革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具体有以下方面:

(1)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银行业外汇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根据最新数据,2001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9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反映在离岸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和在岸远期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上。同时我国自20##年5月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日间波动幅度的进一步放开,也可能吸引更多的投机资本流入,加重对汇率的压力。而市场的一致性预期导致提供做市商服务的商业银行只能被动的接受过多的升值中的外汇,加大了相应的外汇风险。

(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银行业汇率风险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改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汇率风险的防范。受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商业银行外汇资本金面临的汇率风险。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外汇资本金来源可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在境外股票市场,通过公开发行上市募集的外汇资金;二是由境外的战略投资者认购一部分股权形成的外汇资本金;三是由国家通过外汇储备注资方式形成的外汇资本金。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银行的外汇资本金折算成人民币资本数额也会发生变动。当前人民币出现较大幅度升值,则商业银行的总资本金数额可能会发生较大缩水,这无疑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和经营绩效会产生不利影响。

资产与负债的汇率风险敞口。在国际汇率有变动时,银行外汇资产的头寸匹配和币种搭配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外汇资金需求不断上升。对比快速增长的外汇资金需求,商业银行的外汇资金来源并没有显著增加。在过去两年中,国内银行体系的外币业务贷存比一度高达90%以上,反映出银行外汇资金供应相当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外汇信贷业务的需要,多家银行向主管部门申请了以人民币资金购买外汇,并向客户发放外汇贷款。这样做虽然解决了外汇资金来源问题,但是也造成了银行外汇资产与人民币负债之间的币种不匹配。当人民币出现升值时,必然给商业银行带来汇率损失。

(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银行业授信业务发展的影响

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小幅升值,这使得国内部分行业和企业的景气状况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相应影响到商业银行在这些行业信贷资产的质量。若人民币中长期进一步升值,则受不利影响的行业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影响程度也将更加显著。对于受到人民币升值不利影响的行业来说,可能会面临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下降,这增大了银行在相关行业贷款的风险,势必会促使商业银行重新审视其相关的授信业务。总体上看,因人民币升值而明显受益的行业相对较少。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上述行业信贷投放的占比较高,约为30%-45%,所以说,汇率制度的改革会对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造成影响。

(四)国家对银行业监管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巴塞尔协议Ⅲ》,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紧密结合国内银行业经营和监管实际的基础上,中国银监会颁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确立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政策框架《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

新的监管标准出台,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对资本约束的强化

“新办法”一方面通过建立四个层级的资本充足要求,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底线,另一方面又通过严格资本定义、扩大资本覆盖风险范围,降低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达标的难度,进一步强化了资本约束。基于2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年报披露数据的测算表明,仅考虑操作风险增加的影响,四大行20##年资本充足率将在现有计算结果基础上下降约1 个百分点,部分银行将面临资本充足不达标的风险。尽管从国际实施惯例来看,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能够带来一定的资本节约,部分缓解由于资本覆盖范围扩大所导致的资本增加,但是“新办法”实施后银行所需的资本总体上将呈增加趋势,而合格资本标准的提高则增加了银行资本补充难度,未来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将受到更强的资本约束。

2.对资本管理方式的影响

“新办法”一方面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全面性、准确性、长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商业银行传统以经济资本管理为主的资本管理模式提出了较大挑战。由于现行方法下监管资本在风险覆盖范围、计算结果准确性等方面较差,监管资本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所面临的非预期损失差异较大,银行主要通过经济资本管理的方式确保资本对损失的覆盖,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的管理泾渭分明。“新办法”下,资本实现了对各类实质性风险的全覆盖,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等监管资本计量模型是对国际性大银行内部经济资本计量模型的全面总结和提炼,本质上是一种监管视角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过程中要重新界定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关系,经济资本管理的侧重点需要从传统的反映风险向主要体现业务发展战略转变。

3.对业务经营的影响

“新办法”在加强资本对银行业务约束的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内部模型法、高级计量法等资本计量高级方法计量各类业务的资本占用情况,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走资本节约化发展道路。以信用风险为例,内部评级法下公司、个人贷款的资本要求将不再是统一的100%,而是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所估计的PD、LGD、有效期限等风险参数呈差异化的变化,而这些参数又与银行客户结构、产品结构、期限结构等密切相关。在贷款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业务经营结构,减少风险权重较高贷款占比,增加风险权重较低贷款占比,从而降低单位贷款平均资本占用水平,提高资本充足水平。以公司信贷业务为例,可以看出,“新办法”下公司信贷业务风险权重不仅随客户违约概率(PD)的变化而变化,而且相同违约概率下不同产品类型、客户规模、期限的信贷业务其风险权重也存在明显差异,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差异,通过调整信贷业务的产品、客户、期限结构来实现资本占用水平的优化

(五)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推动现代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源泉,通信和网络将全球紧密联系,信息化已成为金融业竞争致胜的关键。信息技术的运用正在逐步改写和重建金融业的业务基础,使之成为开发市场资源和创新利润增长点的一个决定性的手段。同时,也必将改变银行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和金融市场传统性的游戏规则。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金融,当前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支付、小微信贷和中间业务这三大领域。

1.支付领域

支付是商业银行最原始的业务,商业银行由支付起家,当初客户出于支付的目的将钱存于银行,银行有钱之后才去放贷,可以说,银行现行的存、贷、汇等业务都是从支付业务衍生出来的。可见,支付业务在银行所有业务中的地位。然而,互联网金融正是以支付业务发端的,直接威胁到在支付领域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商业银行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互联网金融在支付领域的主要表现就是第三方支付组织,可以说第三方支付组织在网上交易中充当了类似于现实交易中商业银行的角色,是类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组织是IT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截止到20##年8月28日,共有250家第三方支付组织获得了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组织涉及的业务主要是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发行与受理这三类业务。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数据,20##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到超过10万亿元,其中互联网支付金额6.89万亿元、银行卡收单3.75万亿元,预付卡发行575.55亿元,移动支付业务1811.94亿元。我国第三方支付组织以支付宝和财付通最为典型,占据了全国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网上支付业务本应由商业银行承担的,如今却由第三方支付组织承担,这是第三方组织对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影响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凭借在电子支付领域的强大优势,第三方支付组织对银行形成倒逼之势,使其能够在众多银行中获得更低的支付手续费,更有些第三方支付组织甚至要求银行在支付领域开放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多的系统接口。

2.小微信贷

小微信贷业务是在支付业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影响的又一领域。我国互联网金融小微信贷的发展以阿里小贷最为典型。阿里小贷指20##年成立的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和20##年成立的重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的合称,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淘宝店家等中小型企业和个人创业者。20##年7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阿里小贷的贷款业务发放对象拓展到除温州以外的长三角地区。截止到20##年5月20日,阿里小贷服务小微企业25万家,仅20##年一季度就发放120亿的贷款。阿里小贷的信用贷款额度为5万至100万元,日利率为万分之五到六之间,初步估算,年利率达达18%,这远远高于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利率水平。作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领军者,阿里小贷的前景被业界一致看好,更有甚者还说出“若阿里小贷取得银行牌照,三年之内超过民生银行”这样的话。

小微信贷业务虽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抛弃的业务,但2013/10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必须要发展的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大型企业的存贷利差缩小,而小微信贷具有收益高的特点,这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将开发小微信贷作为其发展方向。而互联网科技企业依赖其强大的平台和技术优势率先进入该领域必将对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小微信贷领域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说,互联网金融进入支付领域更多影响商业银行的现在,那么互联网金融进入小微信贷则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未来。

3.中间业务

20##年,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余额宝的推出。余额宝是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共同推出的货币市场基金,其具有收益率比活期存款高、风险小等特点,一经推出给我国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余额宝的推出是互联网金融涉足基金代销业务的经典案例。基金代销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一项。中间业务是一项表外业务,不用占用银行的资金,却能给银行带来丰厚的手续费收入,是银行增加利润的重要渠道。目前,中间业务已成为除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之外的第三项业务。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最大的优点在于网点分布广、信用度高。然而这些优势正在被互联网金融所取代,依托互联网这个平台,一些互联网科技企业已经开展了充话费、代交水电费等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渠道正一步步被互联网金融公司所挤占。

三、银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一)利息收入仍然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由下图 1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和佣金及手续费收入,而利息收入占据主要地位,平均超过了70%,最近四年更是超过了80%。资本约束的强化、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同业竞争的加剧等一些列现实因素,迫使商业银行反思原有的盈利模式,不断重视以中间业务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盈利能力。因此,近些年来,利息收入占呈现下降态势,非利息收入占比逐渐增强,但总水平依然偏低。

图 1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收入构成

(二)中间业务收入发展迅速

在这里,我们将佣金及手续费收入看作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收入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利息收入占比在近几年来有下降趋势,而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占比逐步提高,即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的营业业务中所占比重加大但是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非利息收入这一部分占比还是非常小,整体水平不高,均在 25%以下。。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极度不平衡,商业银行过于依赖存贷利差所带来的利息收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着存贷利差空间减小进而导致收入减少的尴尬局面,如何化解减少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积极调整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这是各大商业银行在将来一段时间内所必需解决的问题。

(三)持续拓展境外业务

国际化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在境外机构网点有限、服务渠道单一,正面临发展的瓶颈。在网上银行出现之前,商业银行的“触角”只能通过内部的网络延伸到网点的柜面或各类自助终端,而网上银行的出现则可以将接入互联网的每一台计算机都变成能够处理各类银行业务的终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拓展海外业务主要通过网上银行。网上银行可以不间断且不受地域限制的服务特性,使其迅速成为银行拓展业务与客户的关键渠道。在现代银行业,境内外经验表明,业务竞争已不局限于物理网络,网银和银行卡代表的“在线”与“离线”电子渠道,正在成为同业竞争主战场。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借助电子银行迅速扩张销售渠道和零售业务的经验,考虑“以科技为支撑、以网银为突破”,借助电子银行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网银推向海外,在境外建立网上业务渠道;并以银行卡配套网银发展,构建境外“实体(网点)+在线(网银)+离线(银行卡)”的全方位业务渠道体系。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高效发展零售业务,成功实现经营转型和业务扩展。

(四)差异化竞争要求日益提升电子商务平台发展

近年来,银行业务网络化、电子商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于电子商务无空间边界、无时间限制、低运营成本等特点,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销售渠道。银行自然也瞄准电子商务的美好前景,通过多种举措,大举进军电子商务领域,意欲拓展银行发展蓝海。而在电子商务发展中,银行不遑多让地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提供覆盖与受理全面的完善的支付平台。电子商务作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由于其较好地 融合了新技术与传统行业。近几年来,政府为了加大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引导性投资,改善电子商务市场投资环境,将大量资金投入电子商务市场,这 将引发国内电子商务企业投融资新高潮。商业银行推进电子商务市场的优势

1.网上银行的自身优势

网络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受时空限制。通过互联网, 无论是企业客户或个人客户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 账户情况,并进行交易。由于网上交易方便且不受时空限制,大大地提高了银行的服务效率,减少了由于传统费时 的柜台服务造成的客户流失。

大幅度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商业银行建立电子 银行无需专门设立分支机构,也不必建造固定房舍并雇 用大批人力,可节省各种交易费用。

2.可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 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对此,工行电子银行 为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加大网上银行的产品创新和市 场营销力度,先后推出了金融超市、境外VISA汇款、企业 在线财务软件、集团资金境外调拨、登录短信提醒等多项 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包括网上纳税、查询服务、网上购 物、网上汇款、网上还贷、在线支付等一系列电子银行业 务。并针对个人网上银行、贵宾网上银行和企业网上银行 客户的不同需求开展了一系列营销活动。

(五)综合化经营不断深入

综合性、多功能经营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稳步推进综合经营工作,在发展方式、途径和内涵上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目前各银行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经营的战略定位。在“综合性”上,明确统筹发展国际与国内市场、货币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以满足客户多层次、多元化、多产品金融服务需求为目标,加快设置海外机构,加快发展保险、信托、投行、基金、租赁等业务。通过综合发展,形成市场互为依托、业务互为补充、效益来源多渠道、风险分散可控的经营构架,以应对不同市场的考验,实现可持续发展,明确在做好银行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电子银行、财富管理、小企业金融、消费金融、金融社保卡等战略新兴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把综合性经营发展作为建设银行战略定位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综合性、多功能经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制前的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基本上是以追求存贷款规模为主的粗放经营,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较低,加之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大量不良贷款。股改上市后,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经营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通过推进战略转型,中间业务有了长足发展,收入结构明显改善,但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占比仍然偏低。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依赖扩大贷款规模和高资本消耗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越发难以为继。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科学调整业务结构、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是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开展基金、租赁、信托、财富与资产管理等各种金融业务,推进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私人银行和个贷中心等建设,能够有效降低资本消耗、分散经营风险、改善收入结构、提升赢利能力。建设银行推进综合性、多功能经营,顺应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符合银行自身发展规律,是谋求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另一方面讲,综合性、多功能经营可以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客户服务需求。我国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体经济、民生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小微企业、“三农”服务、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及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了迫切需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本质要求,既是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职责所在,也是承担企业公民责任、回报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客户对商业银行信贷需求不断减弱,而对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理财产品、电子银行、国际结算、企业年金、信托投资等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则日趋增强。这给商业银行多功能经营提出了新的课题,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已成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建设银行近年来在产品和服务创新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努力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推进综合化、多功能经营,为解决银行服务能力和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最后,综合性、多功能经营有助于应对市场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风险、资本、市值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核心问题。从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看,有效解决这三大核心问题,需要经营的综合性、多功能。从信用风险看,如果资产配置过度集中于贷款,一旦经济波动,可能导致巨大信用风险。由于保险、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业务的风险形成和盈利模式不同,受经济周期等因素影响的时间、波动程度也不同,可以有效分散风险。从资本约束上看,在监管政策日趋严格、信贷规模不断扩张、业务结构失衡等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商业银行的资本缺口不断放大、资本补充能力受到外部限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本压力。而综合性、多功能经营既可降低信贷比重,优化资产结构,又可减少资本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有助于商业银行内在价值的稳定增长。从利率风险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对商业银行的客户、产品和收入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银行经营成本将不断增加,市场风险将不断加大,而综合性、多功能经营是应对各种市场风险的有效措施。

(六)零售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迅速

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彻底改变以存贷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实现脱胎换骨。而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业务,给自己的业务内容更精确的定位。首先是各中小银行给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发展,与大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网点数量有限,在大项目上议价能力处于明显劣势。于是,转变思路、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了不二之选。将目标客户从大企业逐步转向小微企业,并把做“小微企业的银行”作为银行的定位之一,这一在许多同业看来颇具勇气甚至有些冒险的战略调整,不仅使各中小商业银啊很难过银行提升零售业务实现了突破,并且为整个银行的发展寻找到了新的方向。

20##年,民生银行“商贷通”已拥有3.2万户客户,累计发生额870多亿元,余额448亿元,占整个零售贷款比重的30%。20##年,民生银行计划小微企业贷款的目标客户达到10万户,贷款余额达到1000亿与民生银行的“商贷通”一样,许多银行将产品创新作为打开中小企业贷款“蓝海”的突破口,或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或依托地缘优势、或开辟新的市场,努力寻找并打造特色业务。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众多专门面向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并在短时期内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品牌效应。广发银行的“好融通”和华夏银行的“龙舟计划”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有着巨大的潜力,目前不仅仅是各中小股份制银行积极在这方面拓展业务,几大国有银行业开始逐渐试水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到目前为止,多数股份制银行都已成立了小企业金融专营机构。“专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小企业融资实现了从以前的'无路可走’到现在'绿色通道’的跨越。

四、银行业的财务状况分析

(一)长期偿债能力与资本结构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全部负债总额除以全部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就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它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下图 2中可以看出,银行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常年来都超过90%甚至近年来接近95%,这显示出了银行业与普通行业的不同之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机构,资产大部分来自于负债,具有很高的风险,所以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银行由其注意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图 2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

2.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之间的比率,也称之为债务股权比率。它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的指标之一。由上述图标可以看出,上市商业银行的产权比率平均高于10倍,而近几年来有增长趋势,在20##年更是超过了17倍如上面所述,银行是特殊行业,具有高杠杆高负债的特征,因此,这么高的产权比率对于银行来说也是非常正常的,个商业银行尤其注重风险的管理控制。

3.资本充足率

对于银行业来说,足本充足率是个很重要的指标。也被称为资本风险(加权)资产率,是一个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根据《巴塞尔协议》,我国规定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是: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资本总额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不低于4%。

由下图 3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常年在11%之上,远远高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标准,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也高于规定的标准。可见我国上市银行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图 3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二)投资报酬与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就是行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一般来说,行业的盈利能力是指正常的营业状况。非正常的营业状况也会给公司带来收益或损失,但这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个别情况,不能说明公司的能力。因此,证券分析师在分析行业盈利能力时,应当排除以下因素:证券买卖等非正常项目、已经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别项目、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变更带来的累计影响等。反映行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这里我采用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营业务净利率,资产报酬率以及股东权益报酬率来分析银行业的盈利情况,结果如下图 4。

图 4银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从上图 4可以看出,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基本上在稳步上升,虽然资产报酬率以及股东权益报酬率基本维持不变,但主营业务毛利率以及主营业务净利率基本在稳步上升,特别是在近几年的金融领域的自由化改革使其竞争不断激烈的情况下,以及存贷利率的放开,依然能保持以一个较强的盈利能力,也从侧面说明居民对投资以及融资的强烈需求,银行业依然有一个较好的盈利前景。然而,另一方面,其资产报酬率以及股东权益报酬率确没有相应的提高,由杜邦分析可以看出,在银行业杠杆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盈利能力又在逐步增强,说明资产周转率在下降,其营运能力在下降,所以银行业要加强内控管理,比如严格履行《巴塞尔议Ⅲ》,才能使银行业保持一个较强的盈利能力以及投资报酬。

(三)银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行业的发展能力,也称一个行业的成长性,它是行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外部经营环境,行业内在素质及资源条件等。本文通过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来分析银行业的发展能力以及行业前景,结果如下图 5。

图 5银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从上图 5可以看出,银行业的成行能力在20##年之前成长能力波动较大,这个阶段说明银行业正在摸索其增长的方向, 各个指标均波动较大,而在20##年以后,银行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均大幅下降到较低水。而正是自此以后,国家开始对金融领域进行自由化改革,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业从之前的寡头垄断,到现在慢慢像垄断竞争过渡。银行业需要积极创新业务,强化自己的特色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

(四)银行业专项指标分析

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在对银行业进行传统的财务分析之余,还应该对银行类的一些专有指标进行分析,如前面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分析等,本部分对银行业的存款以及贷款进行分析。

1.存款分析

存款作为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其他业务的基础,因而必须关注其存款的变化。在对银行业的存款进行分析,主要从存款余额的变化及其增长进行分析,其次对银行存款的结构进行分析,主要是活期存款以及临时性存款的增长以及占比进行分析。

首先对银行业的存款余额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 6,可以看出人民币存款余额继续不断增加,但增速已经过了高速增长阶段,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人民币短期存款有进一步流失的趋势。

图 6 人民币存款余额及其增速

其次,对银行业的活期存款以及临时性存款及其同比进行分析,存款利率反映了银行吸筹现金的成本,从期限看,存款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于定期存款的利率,因此在存款结构中,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存款活期化,活期存款占比越高,息差越大。从近年来的趋势来看,活期存款占比越来越低,特别是随着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的竞争,银行的活期存款流失比较大。

图 7活期存款余额及其占比

2.贷款分析

在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尚在缓慢的发展,而贷款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传统的资产业务,贷款对银行业的盈利能力等尤为重要。在对银行业的贷款进行分析时,主要从贷款余额的增长、贷款结构以及贷款的投向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银行业的贷款余额及其增长变化,结果如下图,可以看出自20##年四万亿投资导致贷款余额急剧增长后,由于国家紧缩银根,盘活存量,用活增量,新增人民币贷款增速出现放缓趋势。

图 8人民币贷款余额及其增速

其次,对贷款的结构进行分析,主要看其短期贷款以及中长期贷款的构成,结果如下图,贷款中按期限分,可分为票据融资、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因此在贷款结构中,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贷款长期化,中长期贷款占比越高,息差越大。

图 9中长期贷款及其占比

最后,再对其贷款的投向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工业,服务业贷款增速虽大大高于工业,但与工业贷款的差额还是十分巨大。房地产贷款绝对规模持续扩大,增速则在经历过一段低谷后开始反弹。

图 10人民币房地产贷款及其增速

五、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存款立行”, 盲目拉存款 扰乱自身经营

对银行业来说,“存款立行”几乎成了一条铁律, 各银行都把拉储蓄做为自己的头等要务。由于银行业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强, 银行的投资活动需要找到足够的社会闲散资金, 自然而然存款问题就被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各银行每年都分级下达当年存款任务指标。特殊情况下, 上级行还会给所属机构来个月度或季度的存款“大会战”, 并且将完成存款任务与员工工资奖金挂钩、与评比先进挂钩。虽然央行三令五申, 不准将存款完成情况与员工工资、奖金、福利挂钩, 但很多单位依然我行我素, 置若罔闻! 在“存款立行”观念的支配下, 各商业银行盲目拉存, 只重视存款数量不重视质量, 也给自身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自 1996 年以来, 央行连续七次下调存贷款利率, 旨在促进内需的扩大, 引导居民减少储蓄, 扩大消费, 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日常监管中一些机构一旦出现存款下降, 就把抓存款当作一个重要监管内容来看待, 这样货币政策效应就被冲减掉了, 妨碍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实施, 不利经济运行。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首先, 过分强调抓存款, 扰乱临柜业务的正常运转。违规高息揽存、上门收款、借助行政干预等各种拉存手段的出台大大提高了银行经营成本, 同时也助长了少数顾客的陋习。其次, 银行经营管理重心偏移, 风险加大。目前各银行都把重心放在拉存款上,忽视了投资环节, 事实上确保资金安全, 并使其有所增值, 保持良性循环, 增加收益, 以此来扩大自身实力才是银行最终的经营目的。然而目前普遍的状况是存款没搞上去一切免谈, 资产质量成了个别人的行为, 并在本质上与存款工作相分离。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通过指标体系来运作的。按照 1994 年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开始推行。为确保资产负债管理的各项制度的顺利推行, 各行都成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同时明确规定了以计划部为龙头的各管理部门的职责,从而初步形成了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构架和管理体系。该管理模式对商业银行合理灵活调度资金, 预测经营风险均大有裨益, 尽管如此, 此种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最后, 过分强调“存款立行”, 最终将导致银行经营困难。银行拉大两存款, 必然使大量资金流入银行而不是市场, 最终导致消费萎靡。不利于资金运转。综上可得,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效益, 存款的增加并不等同于效益的增长, 它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之一, 盲目扩大存款规模是一种自杀行为, 只有适度的增长才能保持良性的经济和金融运转。

2.金融业经营死板, 缺乏创新

只注重资产负载环节, 不注重其他中间业务, 只关心存款储蓄贷款, 使得经营单调, 难于适应新的市场经济。

3.资产管理不善, 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死帐呆帐多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截至去年底止,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账面需核销的呆帐贷款, 占其贷款总额的百分之二点七, 但加上需要核销逾期和呆滞贷款, 全部合计的坏帐比率为百分之八或九。按国内 四大商业银行贷款总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余额超过六成, 百分之八至九的坏帐率, 即达五千至六千亿元。这无疑, 给各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切实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必须标本兼治, 实行双管齐下。所谓的治标, 是指对不资产的存量进行盘活; 所谓治本是指积极增加有效信贷投入, 扩大信贷范围和信贷规模,提高银行效益, 同时, 通过完善信贷管理, 尽量减少新增不良资产的发生。分析调查后, 我们知道, 带来这一问题的原因, 虽然和政府的干预有不可避免的关系, 但是银行本身的管理不善才是直接的原因。贷款时审查不严格、不科学, 在放贷时违反规定与操作程序, 使“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现象时有发生; 贷后检查不积极, 流于形式, 重贷轻营的现象较普遍。再加上营业人员素质不高法制观念不强, 使得越来越多的坏帐呆帐收不回来。在不良贷款的比例下降到合理水平之前,在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公认的标准之前, 要吸引战略投资者入股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是困难的, 要上市更是不现实的。因此, 当务之急是彻底地一次性地把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包袱卸下来。党中央、国务院已经确定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 中央银行等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具体的方案。因为, 在不良贷款的比例下降到合理水平之前, 在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公认的标之前, 要吸引战略投资者入股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是困难的, 除非我们愿意支付高昂的融资成本。要上市更是不现实的, 因为, 无论是在境内市场还是在境外市场, 要让众多投资者共同分担国有商业银行既往形成的损失, 那是很难行得通的。所以, 只有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状况有了实际的改善,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才有可能。但究竟怎样才能迅速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呢? 无非是几种选择, 一是现有的不良资产完全留由银行自身去逐步消化, 资本金由银行通过自身盈利去逐步补充。二是仿效一些生产企业改制上市的模式, 分别设立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将不良资留在集团公司, 让股份公司上市。三是将不良贷款一次性移出国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帮助国有银行较为彻底地卸下历史包袱。这样做的好处是赢得了时间, 使国有银行尽快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建立起新的公司治理机制, 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但需要研究的是具体如何操作才是最可行的和最合理的

4.上下级银行之间的管理机制及协调机制有待加强

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矛盾突出,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越演越烈。人民银行的管理审查制度不严格, 使各大商业银行有空可砖。

(二)针对各个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存款是一个银行的基础, 也是衡量一个银行经营业务好坏的标准。所以拉存款是必要的, 但是不可盲目一味的拉存款。只有适度合理的增长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变“存款立行”为“效益立行”, 以利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另外, 还要同时加大信贷管理业务。把信贷管理工作从实质上提高到银行经营管理中心地位上来, 充分体现赢利对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在金融业务中积极创新, 开拓新的市场, 开发新的银行业务。开发多功能银行卡, 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大力发展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 利用覆盖全球的 GMS 网络实现在手机中完成账户查询、转账、缴费等各类理财功能, 展和完善 ATM、POS 和电子转账业务; 积极开拓信贷业务, 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并购贷款( 为企业兼并、收购等资本活动提供贷款) 等新兴业务, 加大非信贷领域如购买企业债券、国债的投资力度; 改革传统结算业务, 变坐等客户为主动上门服务, 在大企业设立资金清算中心, 建立流动资金结算中心, 开通对公业务兑, 使客户办理结算、查询等业务更加方便、快捷。大力推行代理业务、管理业务、委托业务等传统中间业务, 积极开拓新兴中间业务。都可以拿上议程。使得银行业务处于不败之地。

建立严格的贷款担保机制, 加大贷款审查力度, 实行贷款形式多样化原理。加强信贷队伍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建设, 进一步提高现有信贷人员思想觉悟和严把人员关, 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 推行金融监管手段法制化, 尽可能降低金融风险。在发生呆帐的时候, 要及时清理遗留的不良资产。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额度之内。对不良资产和健康资产实行分账管理, 将分离出来的不良资产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清收, 对确实无法收回的, 可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如拍卖资产, 更换经营管理人员, 另组公司进行运营, 剥离给专资产管理公司等方法予以化解和处理。另外商业银行也可主动参与企业改制, 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状况, 提高效益, 力求保全信贷资产。

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之间要建立更好的沟通机制。并且人民银行要加大稽查力度, 杜绝舞弊现象。建立一套完善的存贷款机制。各商业银行在以人民银行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思想下, 更好的完成起职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