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xx):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中国中小

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绿皮书指出,截至20xx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6.57%;总人口达9.9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2%。20xx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16.6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11811.74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1.23%。

绿皮书同时指出,我国中小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46.6%,而中小城市城镇化率仅为30.1%。 绿皮书预测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到20xx年达到52%,到20xx年将达到65%左右。但由于户籍、社保、就业、入学等一系列现实制约的存在,城市化质量较低,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中央从发展战略上进一步把中小城市作为中国城镇化发

展的重点,中小城市已经迎来黄金发展期。未来20年内,中小城市将成为提升城市化质量、推进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战场。

绿皮书显示,我国中小城市数目已达2160个,56%的地级以上城市为中小城市。

绿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城市飞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频繁,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城市人口规模迅速膨胀,许多县级城市(包括县级建制市和规模较大的县的中心城镇)的市区常住人口已经达到或超过20万、50万的临界值。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原有的城市划分标准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为此,绿皮书依据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的全新划分标准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按照全新标准统计,绿皮书指出,截至20xx年底,中国有建制市655个,其中地级以上287个,县级建制市36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市辖区常住人口均超过百万;省会城市中,除银川、拉萨外,其他城市市辖区人口也超过百万(也就是说,省会城市中只有银川、拉萨属于中小城市);地级城市的情况则较为复杂,东部地区的地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大多超过百万,以山东省为例,15个地级城市中,只有滨州、德州、威海、东营等四个城市城区人口低于百万。与此相对应,中西部地区的多数地级城市市区人口均未超过百万。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量以及市辖区常住人口低于百万的地级以上城市数量,在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62个城市属于中小城市,

占比56%。

在368个县级建制市中,除了昆山等极个别发达城市的市区人口接近或略超过百万之外,多数建制市市区人口在数万至数十万之间,都归属为中小城市。此外,全国有50个地级区划、1580个县级行政区划(1463个县、117个自治旗县)并非建制市,但这些地区(州、盟)、县(自治旗县、旗)的中心城镇,也已经聚集了相当规模的人口,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建制市的市区较为接近,中心城镇居民享受着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也归属于中小城市。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已达2160个,其中地级建制市162个,非建制市的地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50个,县级建制市368个,非建制市的县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1580个。

最后,绿皮书指出,今后十年到二十年内,将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城市化率的提高应当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容为主,大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绿皮书还特意强调了全国十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调研基地的发展经验,江苏省昆山市、常州市武进区、湖南省长沙县、山东省邹平县、四川省双流县、辽宁省海城市、安徽省宁国市、内蒙古准格尔旗、黑龙江省肇东市、河北省武安市等十个城市成为全国首批?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调研基地?。这些城市通过创新驱动、优化结构、集约发展、产业互动、内生增长、城乡统筹、生态立市等举措,实现了转型发展、高端发展、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发布:我国首部《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

告(2010)》绿皮书

20xx年10月23日,在湖南省长沙县召开的第七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和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发布了我国首部《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绿皮书。该绿皮书以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为主题,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国家发展战略、政策法律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实际,对中小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推进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深入剖析,对中小城市把握科学发展内涵和要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该报告会聚了国家相关部委司局长及国内知名学者二十余人,历时一年撰写而成。国务院参事牛文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担任总报告的主笔。

绿皮书首次框定了中小城市概念。绿皮书依据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的全新划分标准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依据此标准,中小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截止20xx年底,全国共有2160个中小城市,其中地级212个,县级1948个。绿皮书指出,中小城市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xx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6.57%;总人口达9.9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2%。20xx年,中小

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16.6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11811.74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1.23%。但是,我国中小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46.6%,而中小城市城镇化率仅为30.1%。

中小城市论坛组委会主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在报告序言中指出,中小城市是我国行政区体系中重要的战略节点,在改革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幅员辽阔,聚集了庞大的人口、资源、产业、环境等发展要素,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对于我国加快推进现代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全局性、决定性的重大意义。今后十年到二十年内,将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城市化率的提高应当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容为主,大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中小城市已经迎来黄金发展期。推进城镇化,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也对中小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寄予了新期望。

绿皮书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到20xx年达到52%,到20xx年将达到65%左右。但由于户籍、社保、就业、入学等一系列现实制约的存在,城

市化质量较低,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绿皮书也给出了明确思路:要坚持科学指导,尊重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推进中小城市城镇化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确立差异化的城乡建设指导思想,坚持城镇化发展的特色性、协调性、统筹性,走相对集中紧凑、城乡有别的中小城市城镇化道路。合理确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功能和发展目标,做好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中心的小区域规划,积极开展县域镇村体系规划。重点促进县城关镇和重点镇发展,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出台促进国家重点镇发展的扶持政策,将政府支配的公共资源优先向重点镇配臵。推进城镇建设多元投资、科学建设,实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通过城镇化努力解决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确立低碳生态发展目标,推进中小城市绿色城镇化发展。

在谈及20xx年为何以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主题时,委员会秘书长杨中川指出:走绿色发展之路,其基本内涵在于:第一,经济增长不再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不但不会恶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第二,向生态环境要效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生产力,将生态建设好、环境保护好,本

身就意味着人类物质财富的增长。当前,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走绿色发展道路,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小城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和我们中小城市评价工作始终倡导的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强调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绿色发展的核心。中小城市要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平稳增长,就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模式,选择合理的发展路径,谨防盲目强调产业结构升级等误区。杨中川秘书长同时强调:对中小城市来说,发展成果能够公平分享是中小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绿皮书分析了当前影响中小城市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居民收入缺乏良性增长机制、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外来人口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三个方面,并且将推动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着力点归结为三点:一是促进居民稳定增收;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推动外来人口加快融入城市。

绿皮书通过专门的篇章深入推广了全国十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调研基地的发展经验,江苏省昆山市、常州市武进区、湖南省长沙县、山东省邹平县、四川省双流县、辽宁省海城市、安徽省宁国市、内蒙古准格尔旗、黑龙江省肇东市、河北省武安市等十个城市成为全国首批?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调研基地?。这些城市通

过创新驱动、优化结构、集约发展、产业互动、内生增长、城乡统筹、生态立市等举措,实现了转型发展、高端发展、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

绿皮书还发布了20xx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名单。在20xx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中,昆山、江阴、顺德分获科学发展百强县市前三甲。江苏省张家港市、常州武进区、无锡惠山区、常熟市、南通崇川区、吴江市、浙江慈溪市分获前十名。其中江苏省独占8席,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小城市科学发展强省。20xx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为64.8,与20xx年相比提高了1.7。这表明,在国内外经济企稳回暖的形势下,中小城市的科学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经济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重心,仍然是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分区域情况看,东部地区仍然表现最好。东部地区的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达到了72.1,领先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为61.1、62.5和59.8)。值得注意的是,与20xx年相比,中部地区科学发展水平指数提高最快(提高了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科学发展水平指数提高较慢(仅提高了0.9个百分点)。在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东部地区占据了63席,中部、西部和东北分别占14、12和11席。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全国百强县的比例逐年上升,改变了过去百强县过于集中东部的现象,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中小城市的快速崛起。江苏昆山市连续六年稳居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市)第一名和东部地区第一名。湖南长沙县位居中部第一名,四川双流县位居西部第一名,辽宁海城市位居东北第一名。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遍布于安徽、福建、甘肃、广东、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新疆、云南、浙江等21个省份。百强县市分布之广对于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安徽宁国市、甘肃华亭县、宁夏灵武市、云南安宁市等县市进入全国百强,不仅改变了这些省份没有全国百强县市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县市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形成了?学、比、赶、超?的良好氛围,极大地推动了本省中小城市及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20xx年度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中,江苏省昆山市、扬中市、山东省莱西市分获前三甲。另外七个城市的排名分别是:湖南长沙县、山东章丘市、四川双流县、辽宁海城市、安徽宁国市、浙江慈溪市、广东增城市。其中,在十佳?两型?中小城市中,东部地区占据了6席,中部占2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占1席,东、中、西部地区各分秋色。20xx年,中国中小城市两型指数为57.1,相比20xx年提升了0.8。对比20xx年,提升最快的是环境友好水平。近年来,各地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环保投入力度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这是相关环境监测指标值大幅上升的重要原因。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中小城市的两型指数已经达到了59.9,对比20xx年提高了1.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分别为55.8、55.4和54.2,对比20xx年分别提高了0.5、0.8和1.0。东部地区凭借长

期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财富,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依然走在前列。

在20xx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名单中,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江苏省启东市、山东省邹平县分获前三甲。排在前十名的另外七个城市的排名分别是:江苏省昆山市、浙江慈溪市、四川双流县、山东莱西市、山东章丘市、江苏射阳县、福建晋江市。其中,在前十名中,东部地区的城市占据了9席,西部地区仅占1席,中部地区空缺。20xx年中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指数为79.2,相比20xx年提高了0.9。这表明,由于规模较小,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瓶颈因素较小,中小城市仍然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其对投资的吸引力仍然在不断上升。分区域情况看,东部地区仍然占据较大优势,潜力指数达到了82.7。东部地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在基础条件方面有了较大提升,投资潜力指数分别由76.1、72.2和75.4上升至79.5、73.8和77.2。中部地区投资潜力较快上升的原因,主要在于随着劳动力从东部地区的回流,劳动力素质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同时,基础设施在改善中部地区投资环境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投资潜力百强中,东部占46席,中部、西部和东北分别占25席、19席和10席。在20xx年度?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名单,山东省邹平县、广饶县、莱西市、肥城市、章丘市、新泰市、莱州市、滕州市、邹城市、寿光市、荏平县等11个县市均上榜,是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名单中上榜县市最多的省份。江苏省有7个县市(区)上榜,河北省有6个市(区)上榜,分列上榜城市数量最多的第二名和

第三名。此外,西藏日喀则市、贵州盘县、云南安宁市、青海格尔木市、宁夏灵武市都榜上有名,无疑是西部城市的一大亮点。绿皮书指出,由于县级城市数量众多,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因此,中小城市区域带动力仅在省一级行政辖区内进行比较。而且,对中小城市的带动能力进行评价,意在引导各级政府摆脱纯粹的?本位主义?意识,不仅要关注城市本身的发展,也要关注城市发展的各种?外溢?效应。

在第七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上,该报告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县市领导和媒体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中国中小城市报告(2010)》绿皮书作为国内中小城市领域首个综合性研究报告,以中小城市绿色之路为主题,从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科学评价等方面对我国中小城市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为大家深入了解中小城市发展现状,研究和探索城市发展模式和路径提供了良好载体,为中小城市间交流学习和制定科学考核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秘书长杨中川指出:《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绿皮书是系列研究报告,主题都是关系我国中小城市经济社会等发展的重大问题。该报告的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长期跟踪中小城市发展,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上为中小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