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稳定的职业前景和受人尊敬的职业形象令教师这一职业魅力倍增。教师正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但同时,教师这一职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除了学历和教师资格认证外,还须通过严格的选拔,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的人才流失现象也日渐普遍。为此我进行了这一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10-12

调查对象:近几年关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资料。

调查目的:本项调查主要在于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以便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和特征,从而为寻求富有针对性的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策略奠定基础。主要从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及认识、教师观念、知识与技能、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及发展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及需要学校所创造的条件等多个方面着手。 调查内容:一、教师的基本分布状况

二、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

三、关于教师职业的政策法规

四、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调查方法:资料法

教师的基本分布状况

一、全国中小学教师基本情况

根据前期严格科学的抽样,以及后期精确计算出来的各级权重,

本研究的11 190个样本数据,能够用以反映全国除西藏、新疆和港澳台外29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 016.3 万名中小学专任教师的总体情况。

(一)教师性别比例趋向平衡,但城镇间差异显著

从全国范围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比例正趋于平衡。在乡镇、农村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二)乡镇、农村教师比例上升,农村初中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扩容。有近470.4万的教师奋斗在乡镇、农村基础教育的第一线。 而由于经济、生源等多方面因素,农村的高中教育目前规模不大。

(三)中青年教师占主体,农村基础教育中新老教师比重相对较大。从调查结果来看,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乡镇、农村、县城及城市中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基本类似。

(四)教师学历水平有所提高,但学位拥有率较低且部分专业短缺。调查发现,全国基础教育阶段专任教师中拥有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分别占35.7%(363.1万)、55.7%(566.0万)和0.8%(8.3万),其总和已超过所有教师的九成;而小学阶段教师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约占小学教师总数的86.3%(460.8万),比20xx年提高了53.3个百分点。可见近年来引导教师提升学历层次的政策在各地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不过城乡差异依旧存在,基础教育阶段专任教师的专业学位水平依旧普遍较低。

(五)教师资格基本达标,农村小学阶段存在通科教师。

在本次调查中,全国98.0%(995.8万)的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且城乡差异较小。从教师拥有的资格证书种类来看,拥有语文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数最多,约占39.8%(404.7万),其次是数学占33.6%(341.1万)以及外语占10.6%(107.9万),拥有科学、地理、历史、政治科目的专业资格证的教师人数较少。

(六)教师稳定性存在地区及学校学段差异。

从教师所在的区域来看,城市教师的稳定性要略高于县城及农村地区。乡镇、农村地区在三所及三所以上学校任过职的教师达到了32.8%(154.6万),而在县城和城市地区这一比例仅为30.2%(108.4万)和25.4%(47.4万)。

(七)教师普遍拥有初级或中级职称,职称晋升与教龄密切相关。 在对全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职称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比较教师教龄与职称关系发现,教龄增长与职称晋升间存在密切关联。

(八)教师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关注教育及教学发展。

调查发现,教师工作之余有着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其中以读书、看报为教师最喜爱的休闲方式。

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素养。首先,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准则。其次,要热爱教育。再次,要以身作则。教师要时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教风学风上,严谨治学,谦虚谨慎;教学活动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二、知识素养

首先,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其次,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谐发展,知识渊博。第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必须踏踏实实的系统学习,掌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三、能力素养

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方法。当教师把这些职业素养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的一部分时,调控课堂就能游刃有余。

关于教师职业的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要求

《教师法》关于教师的资格和任用。教师的资格和任用制度是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教师法》在第三章对教师的资格条件、认定办法、过渡办法、职务制度、聘任制度等几个方面作了规定,构成了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教师劳动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师资格制度和任用制度。

(一)提升教师的入职资质和学历层次依然是改革发展的重心之一。由于学历层次决定了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发展基础,因此提升教师的入职资质和学历层次依然是改革发展的重心之一。

(二)建立和规范教师教学工作量制度,采取针对性措施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但调查数据说明,在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在乡村小学以及中学阶段,为减少教学工作安排上的随意性,确立和规范教师教学工作量制度是必要的。

(三)多方位促进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发展首要环境的建设

调查显示,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对学校发展工作参与越多,越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认可。

首先,营造和谐良好的学校专业发展环境。其次,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在参与管理中,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再次,加强校园网建设。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信息化,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校园网建设的规范。最后,为教师培训提供切实保障。

(四)进一步厘清和优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与教科研视野。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为教师通过教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五)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鼓励教师利用多种网络资源和手段。在投入和政策上更加注重乡镇和农村学校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要注重开展灵活多样的进修、研讨等相关专业活动;同时,促进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六)加大资金投入,解决资源和设备不足等严重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资金投入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最大瓶颈,尤其是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问题甚于东部沿海地区。保障充足的资源与设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教师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等因素更加重要。

(七)关注教师一般教育能力和信念的增强,全面提升教师效能。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较强,但是教育效能感方面则相对比较模糊和薄弱。政府应重视建立旨在不断提高教师效能,改进课程与教学,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八)对薄弱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应予以适当倾斜,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调查显示,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仍存在比较明显的“马太效应”。高中教师比初中、小学教师能够获得更多更高组织级别的培训。城乡差别方面情况稍好,但是城市学校的教师获得国家级培训的机会仍然显著高于乡镇、农村学校的教师。

(九)切实提高教师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强化通识性教育和科研能力培训,支撑教师更高层次的可持续专业发展

如前所述,教师期待进一步提高各类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特别是要加强网络培训。

(十)进一步普及各类教师在职培训,真正做到全员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教学工作的现实复杂性,往往会使刚刚进入职业生活的新教师感受到大量的挑战与挫折,这一时期的职业经验对以后的专业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接受过新任教师培训,对总体培训效果有显著影响。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新任教师培训尚未真正做到全员培训,教师对其效果的评价也相对低一些,需求与现状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距离,需要采取切实措施重点加强

(十一)继续推进教师教学反思活动,发展教师反思力

近年来的教师教育改革是有一定成效的。如何继续推进和发展符合教师各自风格的反思方式可以作为今后政策考虑的重点。 (十二)切实制定和贯彻落实相关政策,重点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关于教师的权利、地位、工资收入以及福利待遇等各项规定,需要得到普遍的贯彻落实。 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从教师对自身优势的资料分析,一半以上(66.7%)的教师教学技能娴熟,但是,调查中发现,认为“自身优势是教育科研成果较多”的教师竟然只有一位。这一现象表明,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在整体上是存在缺陷的。

职业技能培养需要更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建立能力社会,确立以开发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为核心内容的能力为本的教育发展观;能力为本的教育发展观要求高质量教师是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强化高师生的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尽快制定教师从业技能标准,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开展授受知识性教学技能、指导学习性。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xx年颁发《关于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19xx年又制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把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列为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提

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课堂控制技能、结束技能等十大教学基本功,高师生掌握这些技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高师院校要坚持不懈地训练高师生课堂教学的这十大基本功。 随着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出,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高师教育面向、适应和服务基础教育,就要实行指导学习性教学。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实现学生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根据视、听、读、思、议、练等学生认知的基本方式,可把教师的课堂学习指导技能分为观察指导技能、倾听指导技能、阅读指导技能、思维指导技能、练习指导技能。

调查结果:

根据多方面资料的查找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如果毕业后想找一份教师的工作我觉得留在东北的中小学更适合我,要做好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捷径,首先是要有有耐心、有爱心。同时还要根据教师这一职业的对自身能力的要求,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在平时多多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很多人都知道老师难当,之所以难当,老师这个职业才会是那么光荣,那么神圣。一个好老师,不仅学生爱戴,社会赞扬,更能千古流芳!

 

第二篇:绥化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报告

绥化学院调查报告

绥化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

怠调查报告

姓名:曹继雨

系别:体育系

班级:09

学号:200950550

绥化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地位日益突显,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20世纪70年代首开职业倦怠研究之门以来,职业倦怠的研究在80年代开始延伸到教学领域,直至90年代中期,倦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教师职业倦怠是有关职业倦怠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近几年国内心理学界研究的热门问题。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们影响更大,而广大青少年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年,研究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具有更为重要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关键字:教育;职业倦怠;中学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的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家,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地位日益突显,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将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归因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而往往忽视了教师主体自身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忽视了教师的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程度,对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情绪感受、投入程度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首开职业倦怠研究之门以来,职业倦怠的研究在80年代开始延伸到教学领域,直至90年代中期,倦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教师职业倦怠是有关职业倦怠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近几年国内心理学界研究的热门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新课改的实行,人们原本认为教育改革能够减少教师的压力问题,然而,新课改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压力。以倡导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各类评估活动大大增强了教师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开展校本课程,研究性课题大大减少了主科的教学时间,教师则需在更短的时间内授完相同的内容,然而高考指挥棒仍在制约着学校发展,制约着教学的方向,影响着学生学业导向,加上课改后高考的形式、难度内容都在探索中,很难把握,为此,很多教师经常抱怨不知道课怎么上,觉得压力很大。

职业倦怠症并非因身体劳累所致,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重复工作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总是难以提起兴致,打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全无主动性、创造性可言。这就是职业倦怠的典型表现。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20xx年8月,人民大学对8699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堪忧: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86%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其中,有49.7%的被调查教师有较明显的情绪衰竭,有68.2%的个人成就感低落。国内一项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也表明:中小学教师已经感受到了职业倦怠的影响,其中情感耗竭现象达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我国教师现阶段职业生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客观存在。因而,如何有效地应对职业倦怠的困扰,不仅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样也是每一个经受倦怠的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具有职业倦怠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有可能会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动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弱学生

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尤其是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其消极影响更是难以估计,因为中学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正处在青春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广大青少年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年,研究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具有更为重要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绥化七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1、七中教师现状

绥化七中是一所完全中学,教职工256人,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108人,中级教师115人。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师队伍的剧增和重组,为学校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百中学近期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职业生活中的情绪感受和职业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探寻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问题,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减少职业倦怠,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关心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对教师的一种人文关怀;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对于促进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2、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

10年10月,我们对30名学校在职教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根据绥化市第七中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编译,并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其中,男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和去个性化程度都高于女教师,特别是在情绪衰竭方面偏高,在个人成就感方面,男性低于女性,也就是说男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也大大高于女教师;从年龄角度看,处在36岁-45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比较高;从职称角度看,高级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明显比较高。但是,高级教师在情感耗竭和去人性化程度上也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对此我们认为,有可能是高级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从发展阶段上看已进入“职业高原期”,专业发展处在停滞状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机会和可能性几乎没有,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接受更高层次的专业挑战的愿望和激情已匮乏。教师的职称角色,要求高级教师必须在学校同行中显示出高级教师应有的水平,这些因素导致高级教师并不轻松,甚至会感受到比以往更大的压力;从任教年级来看,高三年级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年级,主要是由于高三年级更为直接地面临升学压力,无论是教师的心理压力还是工作负荷都非常高;从任教科目看,理综和文综学科的教师在情绪衰竭程度上远远高于语数外和其他学科,我们分析主要是由于这两类学科不仅同样面临高考的升学压力,而被重视程度往往不及语数外学科,三科综合评价也会造成压力或是努力与回报形成反差的问题;从婚姻状况看,已婚教师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水平都明显高于未婚教师,但个人成就感水平也高于未婚教师。这可能与教师在婚前婚后投入工作的时间以及情感有关系。婚姻意味着一种时间的占有和精力的投入,家庭生活和工作有时是一对矛盾,工作持续不断的高要求、高压力意味着时间的大量投入。很多教师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时都不无感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工作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家庭生活的时间被剥夺,当教师以牺牲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为代价投入工作的时候,如果工作本身并没有因自己的努力出现企盼的图景,教师就会陷于挫折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就会出现严重的情绪衰竭。

3、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还对我校教师职业倦怠八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其中学生因

素、工作负荷因素和人际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较大。

(1)学生因素

学生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都有显著的影响。众多的研究也发现,学生问题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最强势的压力源。学生大都是处在青春期的独生子女,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脆弱、敏感、逆反心理严重,加之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家长过高的期望都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仅如此,近几年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增多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群体中的问题行为如早恋、违纪、网络成瘾等问题经常使教师焦头烂额、疲惫不堪,而学生学习成绩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使得教师常常感觉到教育的无奈。对教师而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其它工作更易让他感到疲倦,管理学生的困难已经成为教师职业压力和倦怠的主要因素。

(2)教师的工作负荷

作为示范校教师面临的工作负荷可能要高。教师在校时间平均达到9.12小时,班主任及早课教师则达到10小时,如遇到晚自习值班则要再延长,这种不间断的超负荷工作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除管理学生因素之外,随着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和职称评优晋级的需要,各类参评活动资料的撰写等也使教师在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承担了额外的工作。它们正在成为教师新的压力源,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3)教师的专业发展因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Y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师内部的动机远比外部的压力更具有发展推动力。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一切行动的动力,都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目前主要表现为职称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奋斗,除此之外,几乎就没有其他的发展目标。从教师管理和评价的角度来说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功利性目标(职称)的设计缺乏结构的合理性与系统性,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被鼓励应不断地去创造新的教育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提高教师教育行为的行业自我约束,不断地提高教育专业服务的质量,没有得到教育行政任何的实质性帮助和支持。由于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内动力、自主性,又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支持,使教师长年累月的重复着简单、乏味、低效的工作,如同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概括的那样“12年的工作只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工作的倦怠感就会产生。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和建议

倦怠本身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其形成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根源、教育改革的背景,也与教师个体素质以及对教育的认识、理想和追求有关。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长期累积与发展的过程。要有效的控制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就需要从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减少教师工作的压力源,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学校管理层面

(1)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和师德水平可以有效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心理问题与人的理想、道德有很大关系。一个教师道德高尚,在工作中有理想、有向往、有追求,就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通过开展系列培训和实践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理想和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提高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

而缓解职业倦怠问题。

(3)建立开放的教师心理咨询机构

我们也在思考,是否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教师“谈心室”,聘请校外的专家定期到学校来,倾听教师的心声,这样也可以使教师能够减少顾虑,敞开心扉,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从而减轻职业倦怠感。同时,学校领导应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交流,努力深入到一线,关心教师工作,更关心生活,给予支持和鼓励。也可以通过校长网上信箱等形式。

(4)充分开展种类活动帮助教师释放压力

(5)定期举办教职工家属座谈会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很多教师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带回家,如果家人不能给予理解,就很容易造成家庭矛盾,增加教师的心理负担。学校通过与家属一起交流,使教职工家属们加强对教师这一工作的理解,让教师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从家庭中获得更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2、个人调节层面

(1)加强自身修养

(2)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在社会大系统中,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对于教师而言,无论是与领导和同事的交往,还是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都是人际互动的过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支持是社会支持。这种社会支持可以缓解职业倦怠带来的不良后果,降低教师的压力感,提高教师适应各种压力和生活变迁的能力。

(3)学会疏导情绪

人的基本情况情绪包括快乐、喜爱、惊讶、厌恶、羞愧、愤怒、悲伤。教师面对压力和挫折的不良情绪主要表现为容易激动、愤怒,常常压抑苦闷,情感减退等,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到教师的正常能力表现,影响人际关系,影响身体健康。而上述的负面作用会诱引教师的心理走向职业倦怠。因此,教师要学会在厌恶、愤怒、恐惧的不良情绪严重偏离正常水平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缓解。如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或用转移法、幽默法等进行疏导都是适合教师疏导情绪的好方法。

(4)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饮食和休息是人的生活方式中最基础的内容,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这两个重要问题,充分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营养学家和心理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食物对人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情绪状态有较大的影响。要想控制不良情绪,除了要学会疏导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还要关于选择能够改善低落情绪的膳食,让食物帮助自己打理不佳情绪,缓解倦怠感。另外,高质量的睡眠也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由于职业倦怠、工作压力等问题引起的失眠必须被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睡眠质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