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报告模板

CT诊断报告模板

颅 脑

1. 正常颅脑平扫

颅脑CT平扫所扫各层示脑干、间脑及双侧大脑、小脑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脑室系统形态及大小正常,脑沟、脑裂及脑池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无移位。

意见:颅脑CT平扫所扫各层未见异常

2. 正常颅脑平扫+增强

颅脑CT平扫所扫各层示脑干、间脑及双侧大脑、小脑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影,脑室系统形态及大小正常,脑沟、脑裂及脑池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无移位。

意见:颅脑CT平扫、增强所扫各层未见异常

3. 正常颅脑平扫(外伤)

颅脑CT平扫所扫各层示脑干、间脑及双侧大脑、小脑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脑室系统形态及大小正常,脑沟、脑裂及脑池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无移位;颅骨未见骨折征象。 意见:颅脑CT平扫所扫各层未见异常

4. 正常颅脑平扫+三维成像(外伤)

颅脑CT平扫所扫及三维成像显示脑干、间脑及双侧大脑、小脑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脑室系统形态及大小正常,脑沟、脑裂及脑池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无移位;骨窗颅骨未见骨折征象。

意见:颅脑CT平扫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5. 正常颅脑平扫+增强+三维成像

颅脑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平扫所扫各层脑干、间脑及双侧大脑、小脑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影,脑室系统形态及大小正常,脑沟、脑裂及脑池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无移位。

意见:颅脑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6. 正常颅脑CTA

经肘静脉注入60%非离子型碘对比剂(300mg I/ml)100ml行颅脑CTA三维成像显示: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双侧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分支显示好,形态、大小、分布未见异常;未见狭窄、闭塞,未见畸形血管影,未见动脉瘤影。

意见:颅脑CTA未见异常

7. 正常颅脑CTV

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100ml,行颅脑CTV三维成像显示: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及乙状窦及其属支显示好,形态、大小、分布未见异常;未见狭窄、闭塞及充盈缺损影,未见畸形血管影。

意见:颅脑CTV未见异常

8. 老年性脑改变

颅脑CT平扫示脑实质密度未见明显异常;诸脑室、脑池扩大,脑沟增宽,双侧额部蛛网膜下腔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意见:老年性脑改变

9. 脑萎缩,脑白质疏松

颅脑CT平扫示双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境界不清;余脑实质密度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脑室、脑池扩大;脑沟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意见:脑萎缩,脑白质疏松

脑血管病

10. 脑梗死.缺血性

颅脑CT平扫示左侧额顶叶脑实质内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病灶边界清晰。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扫描示左侧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强化灶。

意见:左侧额顶叶脑梗塞

11. 脑梗死.出血性

颅脑CT平扫示右额顶叶可见扇形低密度灶,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为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意见:右额顶叶出血性脑梗塞

12. 脑梗死.多发腔隙性

颅脑CT平扫示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斑点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cm。侧脑室旁脑自质密度减低。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意见: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脑白质疏松

13. 陈旧性脑梗塞

颅脑CT平扫示左/右侧颞/顶/额/枕叶内见一片状低密度灶,CT值 HU,病灶呈矩形,边界清楚锐利,同时累及灰质及白质,局部脑沟增宽,同侧侧脑室增大,中线结构向同侧移位。 意见:左/右侧颞/顶/额/枕叶低密度:陈旧性脑梗塞?脑软化灶

14. 脑梗塞?灌注成像

颅脑CT平扫示左侧额叶见片状低密度灶灶,CT值18-20HU,边缘欠清,大小约 cm× cm;左侧侧脑室较右侧稍大,无明显占位效应;中线结构居中。灌注成像参数:以4ml/s速率静注造影剂50ml;延迟5秒,以病灶为中心,动态扫描,重复45次。左额叶病灶区CBP=4ml/100cc/min(对照区为14-20ml/100cc/min) CBV=0.15(对照区为1.039-1.28)。MTT延长。以左侧大脑中动脉为标准曲线,病灶区强化曲线峰值升高。

意见:脑灌注成像提示左额叶病灶区CBV和CBP均下降,MTT延长,提示脑梗塞。

15.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双侧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可见多发斑点/片状低密度影,边界部分清楚,左/右双侧基底节区可见一/多发斑点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双侧侧脑室、三脑室轻度对称扩大,脑沟扩大,脑池增宽。中结结构居中。

意见: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16. 脑出血.急性高血压性

颅脑CT平扫示右侧基底节-外囊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78~90HU,病灶周边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右侧脑室受压变窄、略左移,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

意见:右侧基底节-外囊区脑出血

17. 脑出血.破入脑室

颅脑CT平扫示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78~90HU,病灶周边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内,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 意见:右侧丘脑区脑出血破入脑室内

18. 脑出血

左/右侧基底节区/丘脑/内囊区/外囊区可见肾形/不规则形高密度病灶,CT值 HU,边界清楚锐利,密度均匀,大小约为 cm× cm× cm,周围脑组织可见低密度水肿,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轻度向对侧移位,余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

意见:左/右侧基底节区/丘脑/内囊区/外囊区脑出血

19. 脑出血吸收期

脑出血治疗后复查,与200 年 月 日老片对比,现CT平扫显示左/右侧基底节区/颞/顶/额/枕叶内或见一不规则形高密度病灶,密度较前减低,病灶较前变小,病灶边界稍模糊,周围脑组织轻度水肿,中线结构向左/右偏移,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以上占位征象较前片比较已有明显好转。

意见:左/右侧基底节区/颞/顶/额/枕叶内脑出血吸收期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

颅脑CT平扫示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较清,出血破入侧脑室内,脑室内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内亦可见高密度影。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意见:蛛网膜下腔出血

21.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脑CT平扫示双侧大脑脑沟、侧裂池内、镰旁见条状、羽毛状高密度影,CT值60HU左右,左额颞部颅板下见条状高密度灶,脑实质略内移;中线结构居中。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骨窗未见骨折征象。

意见:蛛网膜下腔出血

22. 脑出血.脑血管畸形出血

颅脑CT平扫示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部分于侧脑室后角后方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

意见:右枕叶脑出血

23. 脑动脉瘤.囊形

颅脑CT平扫示胼胝体体部大脑纵裂间可见直径约l.0cm圆形稍高密度动脉瘤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左侧前交通动脉起始部扩张。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局部中线结构左侧移位。

意见:前交通动脉瘤(左侧)

24. 脑挫裂伤 无骨折

颅脑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右枕叶颅骨下大片状不规则形低密度水肿区内见 cm× cm团状高密度影,高密度区CT值60~76HU,右侧脑室后角略受压;邻近脑组织略肿胀,密度稍减低。余小脑及脑干未见异常密度影。中线结构居中。骨窗未见骨折征象。 意见:右枕叶脑挫裂伤

25. 硬膜外血肿 有骨折

颅脑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额顶部颅骨下见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密度较均匀,CT值70~90HU,边界整齐锐利,周围占位效应明显,左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右移。骨窗见左侧顶骨线状透亮线,断端未见明显移位,邻近头皮下软组织肿胀。

意见:左顶骨骨折,左顶硬膜外血肿

26. 硬膜下血肿..急性

颅脑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顶枕区颅板下可见新月形较高密度影,CT值55~70HU,范围较广泛,已超越颅缝,覆盖在左侧顶枕颞部硬膜下及大脑纵裂;同侧脑组织肿胀,脑回增大;同侧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弧形右侧移位;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改变。骨窗颅骨未见骨折征象。

意见:左侧顶枕区硬膜下血肿(急性期)

27. 硬膜下血肿..亚急性

颅脑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额、顶、枕区颅板下可见条带状等密度影,中间有分隔,CT值34~40HU;同侧大脑半球脑组织略肿胀;同侧脑室额角及体部均明显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右移。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灶。骨窗颅骨未见骨折征象。

意见:左侧额、顶、枕区硬膜下血肿(亚急性期)

28. 硬膜下血肿..慢性

颅脑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额、顶、枕区颅板下半月形液性密度影,CT值10~25HU,范围较广,穿越骨缝,但未过中线;左侧脑组织受压明显,左侧脑室变窄,局部中线结构向右侧移位。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区。骨窗颅骨未见骨折征象。

意见:左侧硬膜下血肿(慢性期)/硬膜下积液

29. 脑出血――吸收期

原左/右侧基底节区/颞/顶/额/枕叶内脑出血复查,与200 年 月 日老片对比,现片显示原血肿较前变小,密度减低,边界稍模糊,周围脑组织水肿,中线结构向左/右偏移,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以上占位征象较前片比较已有明显好转。

意见:左/右侧基底节区/颞/顶/额/枕叶内脑出血血肿较前吸收

30. 头皮肿胀

颅脑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脑实质密度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脑室、脑池未见扩大,脑沟未见增宽;中线结构居中。左侧顶部见头皮软组织肿胀,颅骨未见明显骨折征。

意见:颅脑平扫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左侧顶部头皮肿胀。

颅内感染性疾病

31. 脑脓肿

颅脑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颞叶圆形低密度病变,周边可见等密度完整均匀环形壁影,壁的CT值35HU左右,厚度约2mm;增强检查,脓肿壁厚度均一的明显环状强化,大病灶边缘可见多个壁强化小子病灶;壁外侧见不规则形低密度脑水肿区,左侧侧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右移。

意见:左侧颞叶脑炎,脑脓肿形成

32. 脑囊尾蚴病

颅脑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额叶大脑纵裂旁见小圆形等密度病灶;增强后病变呈不均匀环状强化,直径为0.5cm,边界更清晰;周边指套状低密度水肿,左侧侧脑室额角略受压,局部中线结构略右移。

意见:左额叶大脑纵裂旁病变:脑囊尾蚴病

33. 炎症?

颅脑CT平扫显示左/右侧颞/顶/额叶可见斑片状低密度,CT值 HU;增强后病灶无/轻度强化,脑沟回无明显强化;中线结构居中/向左/右侧轻度偏移,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尚正常。 意见:左/右侧颞/顶/额叶斑片状低密度,多考虑为炎症

小儿脑疾病

34. 脑膜膨出

颅脑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前额部可见囊性包块,由颅内额部膨出颅外,密度较均匀,CT值10~20HU;骨窗显示中线区额骨局限性缺损。

意见:额骨缺损并脑膜膨出

35. 脑膜脑膨出

颅脑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前额部可见包块由颅内额部膨出颅外,内见脑组织和脑脊液,CT值5~40HU;骨窗显示中线区额骨局限性缺损。

意见:额骨缺损并脑膜脑膨出

3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颅脑CT平扫示双侧半卵圆中心、深部脑白质区及侧脑室周围可见多发散在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大脑半球广泛性密度减低,皮髓质界限模糊或消失,可见“白色小脑征”。左侧额叶皮质区可见线状高密度影。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异常,

中线结构居中。

意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37. 多发性硬化

颅脑CT平扫示双侧侧脑室前角及后角/两旁脑白质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边界部分清楚;增强扫描部分病灶呈斑片状强化,部分病灶无强化;双侧侧脑室对称性轻度扩大,脑沟略宽,中线结构居中。

意见:多发性硬化

脑肿瘤

38. 脑膜瘤

颅脑CT平扫示右侧额区类圆形稍高密度病灶,边缘光滑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51HU;增强后病变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可见“脑膜尾征”;病变周围脑组织有片状低密度水肿区,可见脑白质塌陷征,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局部中线结构左侧偏移;骨窗可见病灶与额骨内板广基底相连,局部骨质增生硬化。

意见:右侧额区占位病变:脑膜瘤(大脑凸面)

39. 脑膜瘤2

颅内左/右侧额/颞/顶/枕叶/大脑凸面/镰旁/蝶骨嵴/桥脑小脑角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 cm× cm× cm,边界清楚,平扫呈等/略高密度,CT值 Hu,密度均匀/基本均匀,其内可见少量斑点样钙化,病灶呈宽基底,与大脑镰/颅骨相连,周围脑组织水肿较轻,增强扫描后病变呈均匀明显强化,CT值 Hu,可见脑膜尾征,水肿不强化,中线结构左/右偏。 意见:左/右侧额/颞/顶/枕叶/大脑凸面/镰旁/蝶骨嵴/桥脑小脑角部占位性病变:脑膜瘤

40. 星形细胞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颅脑CT平扫示右侧小脑半球近中线处类圆形低密度囊性占位病灶,边缘尚清晰,囊壁见等密度结节,囊液密度稍高于脑脊液密度,CT值16~41HU;增强后病灶后方近边缘处结节状、条状强化明显,低密度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周围水肿不明显,第四脑室受压明显,幕上脑室梗阻性扩张积水。

意见:右侧小脑占位病变并幕上脑室梗阻性积水:星形细胞瘤?

41. 少突胶质细胞瘤

颅脑CT平扫示左/右侧额/颞叶见一大小约为 cm× cm× cm混杂密度灶,边界欠清,其内可见斑块状高密度钙化影,CT值36~61HU;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病灶周围有轻度低密度水肿区,占位效应较轻,局部脑沟变浅,中线结构居中/轻度向对侧偏移。

意见:左/右侧额/颞叶占位病变:少突胶质细胞瘤?

42. 星形细胞瘤..低级星形细胞瘤

颅脑CT平扫示右侧顶叶髓质区可见片状低密度病变,病灶偏中心见小片状与脑实质等密度影,内见点状钙化CT值36~61HU;增强扫描病变未见强化;病变边界较清,占位效应及

周围水肿均不明显。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

意见:右侧顶叶占位病变:低级星形细胞瘤?

43.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颅脑CT平扫示右顶叶皮层见一4cm×5.2cm略高密度不规则肿块影,CT值36~41HU,其问见低密度坏死;增强后见瘤灶明显强化,坏死区未见强化;肿块边缘较清晰,周围见较广泛水肿;右侧侧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略左偏。

意见:右顶叶占位病变: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44. 胶质母细胞瘤

颅脑CT平扫示右侧脑室三角区及颞顶枕部占位病变,呈分叶状,为混杂密度,以等密度为主,等密度区CT值45~55HU,周边为低密度囊性区及水肿带,中央有少许高密度影;增强后病变为不规则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周边强化不明显,病变形状极不规则;病灶累及胼胝体,超越中线,边界不清,占位效应明显,同侧侧脑室受压移位变形,中线结构左侧移位。

意见:右侧脑室三角区及颞顶枕部占位病变:胶质母细胞瘤?

45. 髓母细胞瘤

颅脑CT平扫于后颅窝中线处,相当于小脑蚓部有一大小约为 cm× cm类圆形低密度病变,CT值35Hu,病灶突入第四脑室,病灶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CT值65Hu,第四脑室向前移位变形,幕上脑室明显扩张积水。

意见:小脑蚓部占位病变并梗阻性脑积水:髓母细胞瘤?

46. 垂体腺瘤(大)

颅脑鞍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平扫示垂体内可见直径2.0cm大小边界光滑略高密度肿块,中心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增强后见平扫稍高密度肿块明显均一强化,中心斑片状低密度影未见强化;垂体柄移位;鞍低下陷,蝶鞍扩大,鞍上池变形、减小,视交叉受压上移;双侧颈内动脉受压外移。

意见:鞍区占位病变:垂体腺瘤?

47. 垂体腺瘤HRCT

颅脑鞍区HRCT示鞍低下陷,蝶鞍扩大;蝶窦呈鞍前型、半鞍型、全鞍型、鞍枕型,未见碟上筛房;鼻道、鼻甲未见明显异常。

意见:鞍区占位病变:垂体腺瘤?

48. 颅咽管瘤

颅脑鞍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鞍上池内见约为 cm× cm混杂密度肿块,CT值 ~ HU,有囊变、钙化;增强后实质部分有强化;矢状位显示是交叉受压前移,垂体受压下移。余脑内未见明显异常。

意见:鞍区占位病变:颅咽管瘤?

49. 颅咽管瘤2

颅脑鞍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 cm× cm;平扫

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可见壳样/斑块状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三脑室前下部受压,三脑室后部及侧脑室扩张积水。

意见:鞍内及鞍上占位病变:颅咽管瘤?

50. 听神经瘤

颅脑CT平扫示右侧桥小脑角区见一不规则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增强后囊壁强化明显,囊变区未见强化;病灶边缘清晰,与颞骨岩部内听道相贴;内听道略扩大,内见有强化软组织密度影与桥小脑角相连;局部脑组织受压,第四脑室及脑干轻度受压向左移位,右侧桥小脑角池显示不清。

意见:右侧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听神经瘤

51. 脑转移瘤

颅脑CT平扫示右顶部及左颞顶部各见一结节状病变,等密度;增强扫描上述结节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内见片状液性无强化区;结节边界清晰,直径分别约l.6cm及

1.3cm,周围见大片状水肿区。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中线

结构居中。

意见:脑内多发病变:转移瘤?

52. 梗阻性脑积水

颅脑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三脑室扩大、双侧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积水,脑室旁白质密度减低,四脑室形态、大小尚可。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中线结构居中。

意见:梗阻性脑积水,梗阻平面在中脑导水管水平

术后改变

54. 脑肿瘤手术后

脑肿瘤手术后复查,无老片对比,现颅脑CT平扫显示原肿瘤区呈术后改变,局部可见低密度软化灶,并见少量高密度出血,同侧脑脑室稍变小,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局部骨质缺损,颅板下少量积血、积气。环池清晰。

意见:脑肿瘤手术后改变

五官头颈部

正常眼、鼻腔鼻窦、耳、鼻咽、口咽、喉、口腔、甲状腺、腮腺、颈部

1. 正常眼眶

双侧眼眶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眼球大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无突出征像,眼环未见增厚。 双侧视神经眶内段的粗细、密度、边缘未见异常;双侧视神经管未见异常;双侧视神经颅内段未见异常。 各眼球附属眼外肌肉未见异常大小、形态及密度。 眶内脂肪未见异常密度,泪腺区未见异常密度影像。

意见:双侧眼眶CT平扫未见异常

2. 正常鼻腔鼻窦

双侧鼻腔鼻窦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额窦、筛窦、上颌窦以及蝶窦发育正常,气化良好,各窦腔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影。各窦壁骨未见异常骨质改变。 鼻腔通畅,鼻中隔未见左右偏曲,双侧中下鼻甲未见形态及密度改变。

意见:鼻腔鼻窦CT平扫未见异常

3. 正常鼻腔鼻窦HRCT

双侧鼻腔鼻窦HRCT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额窦、筛窦、上颌窦以及蝶窦发育正常,气化良好,各窦腔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各窦壁骨未见异常骨质改变。 鼻腔通畅,鼻中隔未见左右偏曲,双侧中下鼻甲未见形态及密度改变。

意见:鼻腔鼻窦HRCT未见异常

4. 正常耳HRCT

双侧颞骨HRCT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耳廓未见异常,外耳道通畅,鼓膜完整。双侧乳突呈气化型,气房育正常,气化良好,内未见异常密度影;鼓室大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咽鼓管未见改变。各听小骨显示良好,未见异常改变。 耳蜗、前庭及各半规管未见异常形态、密度。 双侧内耳道大小形态未见异常,其内未见异常密度。耳部组成骨骨质未见破坏征象。

意见:双侧外、中、内耳HRCT未见异常

5. 正常鼻咽1

鼻咽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鼻咽腔形态大小正常。双侧咽隐窝大小正常、形态对称,未见异常密度。双侧咽鼓管口大小正常、形态对称,未见异常密度。双侧咽鼓管隆突大小正常、形态对称,未见异常密度。 鼻咽顶及双侧侧壁未见增厚,腭帆提肌、腭帆张肌、翼内外肌形态大小正常,各肌间隙正常。咽后间隙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咽旁间隙未见变窄或增宽。双侧翼腭窝大小正常、形态对称,未见异常密度。双侧颞下窝及颞窝大小正常、形态对称,未见异常密度。双侧腮腺大小正常、形态对称,未见异常密度。扫描范围内鼻腔鼻窦未见异常密度改变,也未见骨组织破坏征像。颈部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影。所示脑组织未见异常。 意见:鼻咽CT平扫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6. 正常鼻咽2

鼻咽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鼻咽部结构对称,组织界面清晰,咽隐窝、咽旁间隙无狭窄

及移位,双侧颈动脉鞘区无异常,鞍旁及相应颅内结构未见异常;骨窗像示颅底骨质无破坏。 意见:鼻咽CT平扫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7. 正常喉部1:

喉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会厌大小形态未见异常,未见异常密度影。双侧梨状隐窝大小形态未见异常,腔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舌骨体未见异常。喉前庭大小形态未见异常,腔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双侧前庭襞大小形态未见异常,未见异常密度影。室裂未见狭窄。双侧声带大小形态未见异常,未见异常密度影。声门裂未见狭窄。声带前联合形态正常,未见异常征像。甲状软骨未见异常,杓状软骨及环状软骨未见异常。扫描范围内颈部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影。

意见:喉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8. 正常喉部2

喉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喉腔对称无狭窄,双侧声带对称,无明显增厚,声门裂正常,双侧假声带对称无异常,会厌软骨形态及密度正常,会厌前间隙脂肪密度正常,双侧喉旁间隙及犁状隐窝对称,未见局灶性异常。诸喉软骨未见骨质

破坏。

意见:喉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9. 正常甲状腺

甲状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甲状腺对称,形态、大小及密度未见异常,CT值 HU,未见异常强化灶;扫描范围内颈部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影。

意见:双侧甲状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10. 正常腮腺

双侧腮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腮腺对称,形态、大小及密度未见异常,CT值 HU,未见异常强化灶;扫描范围内颈部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影。

意见:双侧腮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11. 正常颈部

颈部(颅底至颈根部)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颈部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未见增大的淋巴结,各间隙清晰。

意见:颈部(颅底至颈根部)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12. 正常颈动脉CTA

经肘静脉注入60%非离子型碘对比剂(300mg I/ml)100ml行颈部CTA三维成像显示: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前后内未见钙化斑块,无管腔狭窄,颈内、外动脉所见无异常。双侧椎动脉未见狭窄与扩张。.

意见:颈部CTA未见明显异常

眼病变

13. 眶内炎性假瘤..肿块型

双侧眼眶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右侧眼外突,眼眶眶前/球后部/肌锥内外见边

界不清规则/不规则肿块影,大小约cm× cm× cm,CT值 HU;增强后轻-中度强化,CT值 HU;眼外肌稍增粗。余未见异常。

意见:左/右侧眼眶内占位病变:炎性假瘤

14. 眶内炎性假瘤..弥漫型

双侧眼眶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右侧眼外突,眼眶内弥漫性密度增高,累及眼球壁、泪腺、眼外肌、视神经及球后脂肪,呈“冰冻眼眶”, CT值平扫 HU、增强 HU。余未见异常。

意见:左/右侧眼眶内炎性假瘤

15. 眶内炎性假瘤.. 泪腺炎型

双侧眼眶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双眼外突,右侧为著;双侧泪腺弥漫性增大,约cm× cm× cm,密度较均匀,CT值平扫 HU、增强 HU,与周围组织边界较清,局部骨质未见异常改变,双侧泪腺窝不大。余双眼眶肌锥内外间隙未见异常,双眼环完整,双眼球形态结构正常,内部密度均匀。

意见:双侧眼眶内炎性假瘤泪腺炎型

16. 眶内炎性假瘤..肌炎型

双侧眼眶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眼外突,内、外直肌肥厚,肌腱附着处眼环增厚模糊,CT值平扫 HU、增强 HU;余双眼眶肌锥内外间隙未见异常,双眼球形态结构正常,内部密度均匀。

意见:右眼眶内炎性假瘤肌炎型

17. Grave眼病

双侧眼眶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左/双侧内/下直肌明显增粗,且以肌腹增粗明显,肌腱附着处增粗不明显,内/外直肌增粗/无增粗,双侧视神经走行及密度正常,未见异常密度灶,双侧球后脂肪密度正常。

意见:右/左/双侧内/下直肌明显增粗,符合Grave眼病

18. 眶内血管瘤

双侧眼眶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眶内眼球后方约 cm× cm× cm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其内密度不均(CT值 HU),散在小斑点状钙化,注射造影剂后肿块明显强化(CT值 HU),并周围可见条状及 蚓状强化影,眼球受压向前移位,视神经向颞侧轻度移位,内直肌亦受压变形,眶壁无明显骨质破坏,左侧眶内未见异常改变。 意见:右侧眶内眼球后方占位病变:血管瘤

19. 眶内皮样囊肿

双侧眼眶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额筛骨缝处局限性骨质缺损,其间可见一约 cm× cm× cm囊状低密度病灶(CT值 HU),囊壁厚薄均匀,边界锐利清晰,增强无强化,周边骨质可见锐利线状增白硬化带,病变突向左侧筛窦。左侧外直肌、眼球略向内侧移位,肌锥外间隙增宽。双眼环完整,双眼球形态结构正常,内部密度均匀。

意见:左侧眶内占位病变:皮样囊肿

20. 泪腺混合瘤

双侧眼眶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眶外上方骨壁和球壁之间可见结节状约 cm× cm× cm稍高密度肿块影,边界清晰,轮廓光整;CT值平扫 HU、增强 HU;骨窗左泪腺窝骨壁呈受压变形改变,泪腺窝增大。左眼球轻度内侧移位,肌锥外间隙增宽。右侧眼眶未见异常。

意见:左侧泪腺区占位病变:泪腺混合瘤

21. 视网膜母细胞瘤

双侧眼眶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眼球球内后部见不规则形约 cm× cm× cm稍高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大小约 cm× cm,密度不均,其内可见斑片状钙化,CT值 HU;增强后有强化,CT值 HU;球后间隙清晰,视神经及球外肌形态正常,眶壁无骨质破坏。左侧眼球未见异常改变。

意见:右侧眼球球内占位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

22. 球内异物

双侧眼眶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玻璃体内可见点状约 cm× cm× cm高密度异物影,CT值平扫 HU;边界锐利清晰;晶状体密度不均,形态不整。右眶外侧壁骨质不连续,可见骨折透亮线。左侧眼眶未见异常。

意见:右眼球内异物

23. 晶状体脱位

双侧眼眶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眼球前部未见晶状体,玻璃体内可见晶状体样高密度影(CT值80HU);左眼球后及右眶内未见其它异常。双侧眼眶未见骨折。

意见:左侧晶状体脱位

24. 晶状体挫伤

双侧眼眶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眼球前部晶状体密度减低(CT值30HU);右侧晶状体CT值80HU;双侧眼球后未见

其它异常,双侧眼眶未见骨折。

意见:左侧晶状体挫伤

25. 眶骨骨折

双侧眼眶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眼眶内侧壁骨质不连续,左眶肌锥外间隙内脂肪突向左侧筛窦,内直肌向内侧嵌顿。左眼球未见异常。右侧眼环完整,右眼球内密度均匀。双侧视神经对称,密度均匀。

意见:左眼眶内侧壁骨折(爆裂性)

耳部(乳突)

26. 急性中耳乳突炎

双侧颞骨HRCT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乳突呈板障型,左侧中耳乳突黏膜不均匀增厚,鼓室、乳突内可见液性密度影,包绕听小骨;左乳突气房骨性间隔增厚。右侧乳突气化良好,乳突蜂房透过度正常,骨质无破坏;双内听道左右对称,未见扩张及骨质破坏影像。 意见:急性左侧中耳乳突炎

27. 慢性中耳乳突炎(单纯型)

双侧颞骨HRCT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乳突气化不良,呈硬化型密度增高,乳突气房骨间隔增厚。右侧呈板章型,鼓室壁、乳突气房及听骨可见薄层软组织灶环绕;右耳鼓室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欠清,中耳听小骨显示尚可,未见确切骨质破坏,鼓膜显示不清。内听道左右对称,未见扩张及骨质破坏影像。

意见:慢性双侧中耳乳突炎(单纯型)

28. 慢性中耳乳突炎(非良性型:胆脂瘤或肉芽肿)

双侧颞骨HRCT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乳突呈硬化型,右侧鼓室及乳突窦内可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较均匀(CT值 HU),周围骨质轻度凹陷、边缘硬化,窦口扩大,病灶推移听小骨,听小骨结构显示不清、部分骨质破坏,鼓室盾板破坏消失。左侧中耳乳突未见异常。双侧内耳及内听道未异常。

意见:慢性右侧中耳乳突炎(非良性型:胆脂瘤?肉芽肿?)

鼻腔鼻窦

29. 鼻窦炎

双侧鼻腔鼻窦HRCT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上颌窦、双侧筛窦窦壁黏膜增厚,窦腔内充满液性密度影,CT值10~25HU。窦壁部分骨质增生,未见骨质破坏。余鼻窦窦腔清晰。中下鼻甲稍肥厚。

意见:双侧上颌窦、双侧筛窦炎

30. 鼻窦炎..曲霉菌性

双侧鼻腔鼻窦HRCT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上颌窦黏膜增厚,窦腔内有软组织密度影及片状钙化,CT值20~90HU。窦壁部分骨质增生及骨质破坏。余鼻窦窦腔清晰。中下鼻甲稍肥厚。

意见:慢性双侧上颌窦炎(曲霉菌性)

31. 鼻窦粘膜下囊肿

双侧鼻腔鼻窦HRCT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上颌窦前部可见约 cm× cm× cm圆形隆起液性密度影,基底部较宽,边缘光滑锐利,密度均匀,CT值15~30HU,右侧上颌窦骨壁未见异常。余鼻窦窦腔清晰。中下鼻甲无肥厚。

意见:右侧上颌窦粘膜下囊肿

32. 鼻窦粘液囊肿

双侧鼻腔鼻窦HRCT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额窦明显膨大,内密度增高,CT值35HU;窦壁部分骨质吸收缺损,突入左眶内及颅底。余鼻窦窦腔清晰。中下鼻甲无肥厚。 意见:左侧额窦粘液囊肿

33. 鼻窦癌

双侧鼻腔鼻窦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上颌窦内可见约 cm× cm× cm巨大不规则软组织块影,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更低密度影,CT值平扫 ~ HU、增强后 ~ HU;肿块向鼻腔内突出,鼻中隔左侧偏移,相应右侧鼻腔变窄;右侧翼腭窝内亦可见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欠清晰。骨窗显示右上颌窦各壁骨质溶骨性破坏,右侧上颌骨牙槽及硬腭局

部溶骨性破坏。颈部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影,中心为低密度。

意见:右侧上颌窦内占位病变累及翼腭窝:上颌窦癌

34. 鼻腔癌

双侧鼻腔鼻窦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右侧鼻腔内可见一约 cm× cm× cm团块状软组织病灶,平扫呈略不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后病灶有强化,同侧鼻道变窄,肿块向前生长入鼻前庭,向后长入后鼻孔区,鼻甲/鼻上隔骨质有破坏。

意见:左/右侧鼻腔内占位性病变:鼻腔癌?

35. 鼻息肉

双侧鼻腔鼻窦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右侧鼻腔内可见一约 cm× cm× cm团块状软组织病灶,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后病灶有强化,同侧鼻道变窄,邻近未见骨质有破坏。

意见:左/右侧鼻腔内占位性病变:鼻息肉?

36. 鼻腔血管瘤

双侧鼻腔鼻窦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右侧鼻腔内可见一约 cm× cm× cm团块状软组织病灶,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强化,CT值平扫 ~ HU、增强后 ~ HU;同侧鼻道变窄,邻近未见骨质有破坏。

意见:鼻腔血管瘤

鼻咽病变

39. 腺样体肥大

鼻咽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影增厚,厚约10mm,内密度均匀,相应气道受压变窄。双侧咽隐窝

清晰。

意见: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增厚:腺样体肥大

40. 鼻咽癌早期

鼻咽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鼻咽腔变狭小,右咽鼓管开口及右咽隐窝结构消失;右鼻咽后壁软组织增厚,密度较均匀,层次欠清,增强后轻度强化;右侧咽旁间隙变窄、模糊,密度增高,脂肪层消失。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颅底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左侧鼻咽部未见明显异常。

意见:鼻咽改变:早期鼻咽癌

41.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

鼻咽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鼻咽腔变小、变形,右侧咽隐窝变浅/消失,右鼻咽侧壁见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向鼻咽腔内隆起,边缘界面不清,最大层面约约 cm× cm× cm,增强后轻-中度强化;咽旁肌群及咽旁间隙模糊,颅底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左侧鼻咽部未见明显异常。右侧咽后间隙及颈动脉鞘内见多个增大的淋巴结,部分呈环形强化。 意见:鼻咽癌并颈淋巴结转移

42. 鼻咽癌并颈深上组淋巴结转移

鼻咽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鼻咽腔不对称,轻/重度狭窄/闭塞,左/右侧咽隐窝变浅/消失,局部软组织肿块,鼻咽左/右侧壁增厚形成肿块,突入鼻咽腔,肿块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后轻中度强化,肿块向深部侵润,左/右侧翼内外肌受侵,左/右侧咽旁间隙变窄/闭塞;向后生长,头长肌界线欠清;向后上生长侵犯同侧颈动脉鞘区,局部可见类圆形病灶,颈静脉周围可见类圆形病灶,平扫等密度,增强扫描后轻度强化。

意见:鼻咽癌并颈深上组淋巴结转移

43. 鼻咽癌.颅底侵犯

鼻咽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鼻咽腔变小、变形,右侧咽隐窝变浅/消失,右鼻咽侧壁见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向鼻咽腔内隆起,边缘界面不清,最大层面约cm× cm× cm,增强后轻-中度强化;咽旁肌群及咽旁间隙模糊;肿块向前累及后鼻孔、翼腭窝,向上累及破裂孔区,向后累及寰椎、枢椎前部,向外累及颞下窝,相应颅底骨质破坏。颈动脉鞘内未见明显增大的淋巴结。

意见:鼻咽癌侵犯颅底

44. 鼻咽癌并颅底骨质破坏

鼻咽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鼻咽腔不对称,轻/重度狭窄/闭塞,左/右侧咽隐窝变浅/消失,局部软组织肿块,鼻咽左/右侧壁增厚形成肿块,突入鼻咽腔;肿块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后轻中度强化;肿块向深部侵润,左/右侧翼内外肌受侵,左/右侧咽旁间隙变窄/闭塞;向后生长,头长肌界线欠清,向后上生长侵犯同侧颈动脉鞘区,破裂孔/斜坡/岩骨/蝶骨翼板骨皮质不连续。

意见:鼻咽癌侵犯颅底

45. 鼻咽癌并颅内侵犯(左/右/双侧海绵窦)

鼻咽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鼻咽腔不对称,轻/重度狭窄/闭塞,左/右侧咽隐窝变浅/消失,局部软组织肿块,鼻咽左/右侧壁增厚形成肿块,突入鼻咽腔;肿块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后轻中度强化;肿块向深部侵润,左/右侧翼内外肌受侵,左/右侧咽旁间隙变窄/闭塞;向后生长,头长肌界线欠清,向后上生长侵犯同侧颈动脉鞘区。左/右/双侧海绵窦增宽,内见软组织影与鼻咽部肿块相连。

意见:鼻咽癌并颅内侵犯(左/右/双侧海绵窦)

喉部病变

46. 喉癌(声门上型)

喉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声襞约 cm× cm× cm结节状隆起,突向喉腔,喉室变窄,病灶基底部边界不清;左侧会厌前间隙及喉旁间隙低密度脂肪组织消失,可见等密度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模糊;钙化的喉软骨形态不整、移位,其间可见软组织肿块影,与左室带软组织影相连;增强后肿块轻微不均匀强化。左颈部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 意见:喉癌(声门上型)并颈部淋巴结转移

47. 喉癌(声门型)

喉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声带不对称,左侧声带局限性/弥漫性增厚,CT值平扫 HU、增强后 HU,侵犯前联合,喉旁间隙变诈,甲状软骨部分破坏。颈部未见明显

增大淋巴结。

意见:喉癌(声门型)

48. 喉癌(声门下型)

喉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真声带以下气管与环状软骨间软组织影,约 cm× cm× cm,CT值平扫 HU、增强后 HU,肿块向下侵犯气管,向上可侵犯声带,向后外侧通过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之间侵入颈部软组织。左颈部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 意见:喉癌(声门下型) 并颈部淋巴结转移

49. 喉癌(混合型)

喉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声带不对称,左/右侧声带明显增厚/形成肿块,约 cm× cm× cm,平扫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前联合增厚,对侧声带亦受侵,左/右侧喉旁间隙受累呈软组织密度。肿块侵犯声门上区,会厌前间隙亦可见软组织肿块。颈部尚未见增大的淋巴结。

意见:喉癌(混合型)

50. 下咽癌

喉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梨状窝内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块影,约 cm× cm× cm,CT值平扫 HU、增强后 HU,同侧梨状窝变小或消失,肿块侵犯环后区和咽后壁。颈动脉鞘区见多个增大的淋巴结转移。双侧声带未见结节肿块。

意见:下咽癌并颈淋巴结转移

51. 梨状窝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

喉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梨状窝不对称,右/左侧梨状窝周壁粘膜不规则增厚,致右/左侧梨状窝狭窄或闭塞,肿瘤向内侧沿杓会厌皱襞侵犯同侧喉腔侧壁,室带增宽,喉旁间隙受侵,声门向对称侧移位,肿瘤侵犯咽后壁及环后区,致椎体与环状软骨或环杓关节间隙增宽,超过1cm,右/左侧颈部可见肿大类圆形淋巴结影。

意见:左/右侧梨状窝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

腮腺病变

52. 急性腮腺炎

双侧腮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腮腺腺体弥漫肿大,突出于面颊部轮廓之外;腮腺密度增高且较均匀,CT值平扫 HU、增强后 HU,与邻近组织间脂肪间隙分界不清。颈部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

意见:双侧腮腺改变:急性腮腺炎

53. 腮腺混合瘤

双侧腮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腮腺内侧可见约 cm× cm× cm大小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密度较均匀,CT值平扫40~48HU、增强后65HU,边缘光滑,肿瘤与局部组织间脂肪间隙显示清晰。右侧颈部血管受压内侧移位,局部骨质未见确切破坏征象。颈部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

意见:右侧腮腺肿块:腮腺混合瘤?

54. 粘液表皮样癌

双侧腮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腮腺内侧可见约 cm× cm× cm大小、密度不均匀圆形软组织肿块影,CT值平扫40~48HU、增强后65HU,增强后呈不均匀性轻度、中度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消失,肌肉内层次模糊不清,颞骨

岩部和乳突等处的骨质破坏。颈动脉鞘区见多个增大的淋巴结转移。

意见:右侧腮腺肿块并颈部淋巴结增大:粘液表皮样癌?

颌面部口腔口咽

55. 左颧骨粉碎骨折

颌面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颧弓向内凹陷,骨质多处不连续,周围软组织肿胀。所示其他骨质形态未见异常。

意见:左颧骨粉碎骨折

56. 牙源性角化囊肿

颌面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下颌骨膨胀性骨质破坏改变,可见约 cm× cm× cm单房状水样密度、边缘清楚的囊性病灶,CT值平扫22HU。病灶向上累及上颌窦;病灶周边骨质变薄,局部骨质不连续及骨质硬化呈锐利白线状相间存在,邻近牙根吸收变短。 意见:右上颌骨牙源性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

57. 含牙囊肿

颌面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上颌骨牙槽上方可见一约 cm× cm× cm大囊性病变,CT值平扫22U,边缘清晰,周边可见硬化骨质白线环,囊内可见牙冠,牙冠朝向囊腔,囊壁连于冠根交界处。余未见异常。

意见:右上颌骨牙源性囊肿:含牙囊肿?

58. 舌癌

口腔口咽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舌根部见约 cm× cm× cm斑片状稍低密度影,CT值平扫35HU、增强后60HU,与正常舌体分界不清,表面欠光滑;口咽-喉咽部咽腔变形,左侧咽壁增厚,咽旁间隙未见异常,咽后间隙未见肿大淋巴结,邻近骨质未见异常。 意见:舌根部病变:舌癌

59. 扁桃体癌

口腔口咽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口咽腔变小、变形,右侧扁桃体窝见约 cm× cm× cm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平扫35HU、增强后60HU,边缘不清。颈部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

意见:右侧扁桃体窝病变:扁桃体癌?

甲状腺病变

60. 甲状腺腺瘤

甲状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甲状腺局部可见约 cm× cm× cm球形膨大,突出于甲状腺轮廓之外,边缘清晰光滑锐利,呈低密度影,病变中心可见水样低密度区,CT值 ~ HU。增强检查可见病变强化不明显,CT值 HU,密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

组织。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左侧甲状腺病变:甲状腺腺瘤?

61. 甲状腺癌

甲状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甲状腺增大,内可见约 cm× cm× cm较大分叶状低密度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可见裂隙样低密度影及斑块状高密度钙化影,CT值 ~ HU;增强后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 HU,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气管受压明显右侧移位;肿块左后侧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影,并相互融合,其内密度不均,肿大淋巴结亦可见强化。气管、头臂血管被压迫移位、变形。

意见:左侧甲状腺病变并颈部淋巴结增大:甲状腺癌?

62. 甲状腺肿.弥漫性

甲状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甲状腺对称性、弥漫肿大,密度均匀,CT值平扫HU、增强后HU,未见结节肿块影。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甲状腺病变:弥漫性甲状腺肿?

63. 甲状腺肿..多发结节性

甲状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甲状腺增大,边缘清晰呈波浪状,CT值平扫 HU、增强后 HU,甲状腺向下达胸廓入口;甲状腺内见多个散在、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边缘清晰的低密度结节影,最大者约 cm× cm× cm,CT值平扫HU、增强后 HU。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甲状腺病变: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

颈部病变:

64. 颈淋巴结增大(转移瘤、淋巴瘤)

颈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颈动脉鞘区可见多个增大的淋巴结,平扫CT值 HU,增强后CT值 HU,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部分结节有融合;邻近动静脉受压变形、移位。

意见:颈部淋巴结增大:转移瘤?淋巴瘤?

65. 颈部淋巴结结核

颈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颈动脉鞘区可见多个增大的淋巴结,直径1-2cm左右;平扫CT值 HU,增强呈边缘性环形强化,环壁较规则,中心不强化,增强后CT值 HU;可见数个环形强化灶融合在一起。

意见:颈部淋巴结增大:淋巴结结核?

66. 颈动脉体瘤

颈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颈动脉鞘区见约 cm× cm× cm大小、较低密度灶肿块,平扫CT值 HU;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CT值 HU;颈动脉绕受压、推移,颈内、外动脉相对分离。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左侧颈动脉鞘区肿块:颈动脉体瘤

67. 颈静脉球瘤

颈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颈静脉孔为中心的不规则的骨质破坏,破坏区内为约 cm× cm× cm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 HU;增强后明显强化,CT值 HU。左侧颈静脉受压局部未显影。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左侧颈静脉孔区占位病变:颈静脉球瘤?

68. 神经鞘瘤

颈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颈动脉鞘区见约 cm× cm× cm大小软组织密度肿块,平扫CT值 HU;增强后肿块轻-中度强化,CT值 HU;颈动脉绕受压、推移。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左侧颈动脉鞘区肿块:神经鞘瘤?

69. 甲状舌管囊肿

颈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颈前区边界清楚的约 cm× cm× cm圆形囊状病灶,中央呈液体密度,CT值12HU;在舌骨水水平病灶径线最大,向下延伸可达喉软骨;增强无明显强化。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颈前区囊状病变:甲状舌管囊肿?

70. 鳃裂囊肿

颈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下颌角区约 cm× cm× cm圆形或类圆形囊性肿块,壁薄,CT值12HU;增强无明显强化。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左侧下颌角区囊状病变:鳃裂囊肿:

71. 淋巴管瘤、囊性水瘤

颈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颈后三角、锁骨上深部脂肪结缔组织内约 cm× cm× cm多房性水样密度影,CT值9HU;病变向上达口底或面部,向下达纵隔、胸壁;增强扫描无强化。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左侧颈后三角区囊状病变:淋巴管瘤?

72. 颈动脉多发粥样斑块性狭窄

经肘静脉注入60%非离子型碘对比剂(300mg I/ml)100ml行颈部CTA三维成像显示:右颈动脉分叉前段多发粥样斑块性管腔狭窄,其中测量两处狭窄程度分别为33%和37%; 右颈内动脉分叉后1.5cm处见粥样斑块伴钙化块,狭窄程度为38%。 左颈内动脉未见异常。双侧椎动脉未见正常。

意见:右颈动脉多发粥样斑块性狭窄

胸部心大血管

正常胸部

1. 正常胸部CT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气管、支气管通畅,未见狭窄;双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肺纹理均匀,走行未见异常;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叶间裂无移位,双肺门未见增大。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影。心脏未见增大。胸廓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

意见:胸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未见异常

2. 正常HRCT

胸部HRCT显示:气管、支气管通畅,未见扩张与狭窄;双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肺纹理均匀,走行未见异常;叶间裂

无移位,双肺门未见增大。

意见:胸部HRCT未见异常

3. 正常胸部CTA(胸痛三联症)

经肘静脉注入60%非离子型碘对比剂(300mg I/ml)100ml行胸部CTA三维成像显示: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及其大分支、双侧冠状动脉主干、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均显影好,未见充盈缺损及狭窄与扩张。所示肺内未见异常密度灶。

意见:胸部CTA未见异常

4. 正常心包

心包CT平扫、增强显示:胸廓对称,纵隔居中,心脏及大血管大小、形态正常,心包不厚,心包腔内未见异常密度区,纵隔内未见增大之淋巴结影。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双肺野清晰,肺血管纹理走行规则,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区;气管及各大支气管通畅。胸膜光整。 意见:心包CT未见明显异常

5. 正常冠状动脉CTA

经肘静脉注入60%非离子型碘对比剂(300mg I/ml)100ml行冠状动脉CTA三维成像显示:没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冠状动脉成像示左侧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及旋支、右冠状动脉造影剂充盈良好,管壁欠光整,管腔通畅,未见明显异常狭窄及充盈缺损。 意见:冠状动脉CTA未见明显异常

6. 正常胸腺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肺纹理清晰,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气管及支气管通畅,无狭窄;前上纵隔未见异常密度影,胸腺已萎缩,周围结构清楚;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无胸水征。

意见:胸腺CT未见异常

气管、支气管病变

7. 支气管扩张症

胸部HRCT显示:左肺下叶可见沿支气管走行多发囊状病变,病变大小不均,从中央到外周逐渐增多。左肺上叶舌段亦可见少量圆形囊状影。病变周围可见伴行血管影,部分呈印戒征。病变内壁光滑,部分可见气液平面。其余肺组织透过度良好,血管及支气管纹理未见异常。

意见:左肺下叶支气管扩张症

8. 支气管肺囊肿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左肺下叶见多发囊状空腔影,最大者约为 cm× cm× cm,部分囊内见气-液平面,囊壁较厚并相互融合,邻近见斑片状影。右肺代偿性肺气肿,肺充气扩张,前、后联合线向左侧移位。纵隔心影向左侧明显移位,心影未见明显增大。 左膈面及纵隔胸膜粘连。 未见胸腔积液。

意见:左肺下叶支气管肺囊肿并感染

肺部病变

9. 大叶性肺炎(实变期)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右肺上叶后段可见实变影,其前缘不规则,前段可见散在小片状渗出影,后缘以斜裂为边界与下叶形成清楚界线;实变影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影,支气管壁光整,管腔无明显扩张;增强后强化均匀,肺门未见肿块。余肺及支气管未见异常。纵隔无明显移位,纵隔内未见确切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右肺上叶后段肺炎

10. 左肺/右肺上叶/中叶/下叶炎症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左肺/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充气的支气管影像,未见明确肿块影;余肺野未见异常密度影。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心影及大血管形态正常。

意见:左肺/右肺上叶/中叶/下叶炎症

11. 支气管肺炎

胸部CT平扫及三维重建显示:双肺血管纹理增粗,散在多发小片状实变阴影伴有磨玻璃样阴影,沿支气管分布,双侧对称分布。肺内散在小叶状分布低密度区,考虑为小叶性空气潴留。纵隔无明显移位,纵隔内未见确切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支气管肺炎

12. 间质性肺炎

胸部CT平扫显示:双肺散在弥漫性分布磨玻璃样阴影,以中外带及胸膜下区多见,同时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及小叶内间质增生,部分磨玻璃样阴影与网格影重叠。全肺无明显肺结构牵拉扭曲,未见牵拉性支气管、细支气管扩张。纵隔无明显移位,纵隔内未见确切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间质性肺炎

13. 急性肺脓肿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左肺下叶背段可见约 cm× cm× cm类圆形空洞,空洞壁较薄,可见气液平面;空洞周围边界模糊,可见不规则磨玻璃样阴影,周围肺组织无牵拉变形,未

见支气管扩张及胸膜粘连。其余肺组织内未见异常阴影,纵隔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左肺下叶背段肺脓肿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血行)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两肺多发结节影,增强显示边缘环状强化;多呈外围性胸膜下分布,边缘较模糊,较大病灶可见空洞;结节影大小不一,有些结节影可见供应血管直达病灶,病灶与胸膜之间可有线状模糊影相连。纵隔未见

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15. 军团菌肺炎

胸部CT平扫显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有一片块状影,密度均匀,边缘稍模糊,两肺下叶背段见有数个小结节影,其边缘较清楚。其余肺组织内未见异常阴影,纵隔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肺部感染:符合军团菌肺炎改变

16. 放射性肺炎

胸部CT平扫显示:右肺上叶纵隔旁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其外缘平直,与周围肺组织截然分界,阴影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上叶后段见小片状影,右主支气管变窄、变形。 意见:右肺上叶放射性肺炎

17. 肺包虫病

胸部CT平扫显示:右肺下叶多发的圆形或类圆形影,边缘锐利,密度均匀,呈水样密度(CT值 HU),大多数直径为2-10cm。囊肿周围无炎症反应。部分囊内壁可能断裂并漂浮在液面。 意见:右肺下叶包虫病

18. 原发性肺结核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右肺下叶背段及外后基底段可见大片状实变影,病变以斜裂为边界,未见明显支气管充气征,相应肺容积无明显缩小;其余区域肺血管纹理未见异常。右肺门增大,在上腔静脉后可见一组增大的淋巴结。

意见:原发性肺结核

19. 粟粒性肺结核

胸部CT平扫:双肺透过度下降,肺内可见弥漫性分布1mm左右小结节影,结节分布在肺内外带及上下肺均无差异。结节边界清楚;肺容积及血管纹理形态无改变;未见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通畅。纵隔形态及大小未见异常,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

意见:粟粒性肺结核

20. 继发性肺结核(伴结核空洞、结核支气管播散)

胸部CT平扫:双肺尖可见条索状影,左上叶可见 cm× cm大小空洞,空洞壁厚薄不均,内外壁均不规则,内壁未见壁在结节;空洞周围肺结构牵拉变形,与外侧壁胸膜之间可见明显胸膜粘连;左舌段粘连、容积减小,局部形成牵拉性不张;未见确切钙化斑块;双下肺散在小叶中央性结节及树枝芽孢征,病变均匀弥漫性分布。纵隔内未见增大淋

巴结影。右侧后胸壁胸膜肥厚。

意见:继发性肺结核(伴结核空洞、结核支气管播散)

21. 肺陈旧性结核

胸部CT平扫显示:两上肺尖见小斑点及索条状高密度影。两肺纹理清晰。 两肺门区未见异常。 所示气管支气管影正常。纵隔内未见异常增大的淋巴结。 纵隔内血管影正常。 意见:两上肺陈旧性结核

22. 继发性肺结核伴支扩

胸部CT平扫显示:两侧上肺见散在的小斑点及索条状高密度影。部分边缘模糊。并可见多个囊状低密度透亮影。两肺门区未见异常。所示气管支气管影正常。纵隔内未见异常增大的淋巴结。纵隔内血管影正常。

意见:两侧上肺继发性肺结核继发支气管扩张

23. 继发性肺结核

胸部CT平扫显示:右肺上叶尖后段不规则片状及索条状混杂密度影,边缘模糊,其内见不规则小空洞,内壁光滑,并散在斑片状高密度钙化,相邻胸膜肥厚、粘连,其它肺叶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纵隔无移位,气管、大血管形态正常,纵隔内可见多发斑点状高密度钙化结节。 意见:右肺上叶继发性肺结核

24. 继发性肺结核,结核球形成

胸部CT平扫显示:左/右肺尖 左/右肺上叶后段/下叶背段可见条索状及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及点状钙化,并见一约 cm× cm× cm结节灶,余肺野未见明显异常。纵隔内未见/可见数个直径约1cm左右淋巴结,部分可见钙化。心影及大血管形态正常。

意见:左/右肺尖 左/右肺上叶后段/下叶背段继发性肺结核,结核球形成

25. 双肺上叶结核,部分钙化;左侧胸腔积液,胸膜肥厚

胸部CT平扫显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双肺上叶可见弥漫的斑片状、结节状及索条状密度增高影,部分边缘清楚,密度较高,部分可见钙化影;左肺上叶舌段及双下叶后基底段可见小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气管及叶段支气管影通畅;纵隔内可见多个增大淋巴结影,左侧见胸水征,左侧斜裂增厚。

意见:双肺上叶结核,部分钙化;左侧胸腔积液,胸膜肥厚

26. 结核性胸膜炎

胸部CT平扫显示:左侧后胸壁下少量新月形水样密度影,CT值 HU,邻近胸膜粘连、增厚及钙化。两肺内及纵隔内未见明显异常。

意见:左侧少量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增厚及钙化,符合结核性胸膜炎改变

27. 右肺上叶、下叶、左肺下叶炎症,结核待排除。

胸部CT平扫显示:右肺上叶、下叶、左肺下叶可见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其内可见支气管气相,其中右肺上叶可见一空洞,壁光整,余肺野较清晰,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气管、支气管走行正常;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未见胸水征。

意见:右肺上叶、下叶、左肺下叶炎症,结核待排除。

28. 间质性肺炎;肺气肿,肺大泡形成

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呈磨玻璃样改变,双肺见弥漫网络状、蜂窝状、斑点状异常密度影;两肺见多发大小不等肺大泡形成;气管、支气管走行为见异常;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未见胸水征。

意见:间质性肺炎;肺气肿,肺大泡形成

29. 隐源性纤维化性肺泡炎中的常见型(UIP)

胸部CT平扫:双肺可见弥漫性小叶间隔增厚及小叶内间质增厚,病变主要分布于双肺下叶和部分右肺上叶,呈外周性分布,胸膜下区可见蜂窝肺样改变;血管支气管束未见明显增粗;双肺结构扭曲,下叶支气管轻度牵拉扩张;双肺未见实变及磨玻璃样改变。;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胸膜未见明显增厚。

意见:隐源性纤维化性肺泡炎,常见型(UIP)

30. 结节病

胸部CT平扫:双肺弥漫性结节,结节主要分布于胸膜下及血管支气管束周围;上肺多于下肺,部分病变融合成片状阴影,结节周围不光滑,可见肺结构扭曲、小叶间隔增厚及血管支气管束增粗。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胸膜未见明显增厚。

意见:结节病

31. 肺泡蛋白沉着症

胸部CT平扫:双肺可见散在磨玻璃样密度影及小叶中央性结节影,此外可见片状不连续分布的Crazy Paving样改变。病变内肺结构无扭曲,未见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病变外肺野纹理走行及透过度良好。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胸膜未见明显增厚。

意见:肺泡蛋白沉着症

32. 双肺弥漫性小叶中央型肺气肿

胸部CT平扫显示:双上肺可见弥漫性分布低密度区,病灶大小为8~20mm不等,光滑无边缘,主要分布于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相应区域肺纹理稀疏,双侧分布对称。大血管纹理无明显改变。双下肺纹理及密度正常。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胸膜未见明显增厚。 意见:双肺弥漫性小叶中央型肺气肿

33. 石棉肺

胸部CT平扫显示:两肺胸膜下点状影、串珠状曲线,小叶间隔的增厚,小叶内的间质增厚,牵引性支扩和蜂窝肺。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胸膜未见明显增厚。

意见:双肺间质病变:符合石棉肺

34. 矽肺

胸部CT平扫显示:肺两肺上叶呈团块状影,外形欠规则,周围有长的条状影并可见局限性不规则的过度透亮区,两肺纹理紊乱、增粗,小叶间隔线增厚。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胸膜未见明显增厚。

意见:双肺间质性病变:符合矽肺

35. 肺内错构瘤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右肺中叶可见约 cm× cm× cm类圆形肿块,肿块边界整齐,未见脐凹及明显分叶,肿块内部呈软组织密度,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CT值在-40~

0HU之间。部分边缘可见小钙化点;增强后肿块整体无明显强化,与平扫相比CT值无明显变化。余肺未见异常密度灶,两肺门不大,纵隔未见增大淋巴结。

意见:右肺中叶肿块:错构瘤

36. 中央型肺癌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左上肺塌陷,肺内未见含气组织,左上肺支气管闭塞。纵隔轻度左移。左后侧胸壁增厚。其余肺组织内未见异常。左主支气管自隆突部至上叶分叉部可见狭窄,周围可见肿块影,自左上叶支气管开口部起支气管完全闭塞,气管壁增厚,远段肺组织内未见充气支气管征。远端不张的肺组织密度均匀。主肺动脉窗间隙内可见数个增大淋巴结影。左后侧壁胸膜肥厚。骨窗显示各胸骨、肋骨和胸椎未见确切骨质异常。

意见:左肺上叶中央型肺癌

37. 中央型肺癌并阻塞性肺炎,肺不张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左/右肺门增大,并见不规则高密度肿块影,右/左主支气管/右肺上叶/中间支气管/左肺上叶/下叶支气管管腔狭窄/闭塞,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左肺上叶/下叶可见不规则斑片状毛玻璃状影,边缘膜糊,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充气的支气管影像;纵隔未见增大淋巴结。

意见:左/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占位性病变:中央型肺癌并阻塞性肺炎、肺不张

38. 周围型肺癌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右肺上叶可见约 cm× cm× cm类圆形肿块,肿块边缘不规则,可见网格状影,未见空洞及空泡,CT值平扫 HU、增强后 HU;肿块向中央侵犯至尖段支气管血管束旁;肿块周围未见明显血管牵拉。其余肺野内未见异常阴影。 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可见直径1.5cm大小淋巴结。右侧后胸壁可见细小弧形水样密度影。骨窗显示各胸骨、肋骨和胸椎未见确切骨质异常。

意见:右肺上叶肿块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有胸腔积液:周围型肺癌?

39. 左/右肺上叶/中叶/下叶 段结节影:肺癌?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右肺上叶尖段/后段/前段|中叶内侧段/外侧段|下叶前/外/后/内基底段/背段|左肺上叶尖后段/前段/舌段|下叶前外/后/内/基底段/背段/右可见一约 cm× cm× cm结节病灶,病灶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缘毛糙,可见细小毛刺,CT值平扫 HU、增强后为 HU。余肺未见异常密度灶,两肺门不大,纵隔未见增大淋巴结。

意见:左/右肺上叶/中叶/下叶 段结节影:肺癌?

40. 肺转移瘤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及左肺上下叶均可见圆形小结节影,最大者约 cm× cm× cm,病灶多位于双肺外带,大小从5mm到1.5cm不等,病灶内部未见空洞及钙化影,病灶边界光整。肺纹理形态未见异常,支气管未见狭窄。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肺转移瘤

41. 肺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难以鉴别,建议穿刺活检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左/右肺上叶/中叶/下叶 段可见一约 cm× cm× cm类圆形病灶,呈分叶状,边缘光滑/毛糙,未见/可见细小/粗大毛刺,病灶密度均匀/不均匀,CT值

为 ~ Hu,其内可见钙化灶,增强后为 HU;邻近肺组织未见异常/肺纹理增粗,纵隔内未见/可见直径约为1cm肿大淋巴结。

意见:左/右肺上叶/中叶/下叶 段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难以鉴别,建议穿刺活检

42. 肺发育不良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右侧胸腔呈均匀一致软组织密度,右肺容积减小,可见纵隔及心脏显著右移,部分左肺疝人右侧胸腔。右侧主支气管仅存部分残端,远段未见支气管及含气肺组织。左肺未见异常密度影。

意见:右肺发育不良

43. 肺隔离症1

胸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显示:左侧膈上邻近脊柱旁的边缘清楚的约 cm× cm× cm类圆形致密影,CT值平扫 HU、增强 HU,无支气管相通,可见一自主动脉分出的小动脉进入病变内。余肺及支气管未见异常。

意见:肺隔离症

44. 肺隔离症2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左侧膈上邻近脊柱旁的边缘清楚的一个/多个约 cm× cm× cm囊状影,内可有液平;增强后囊壁有强化,可见一自主动脉分出的小动脉进入病变内。余肺及支气管未见异常。

意见:肺隔离症

45. 肺动静脉瘘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左肺下叶多条增粗的血管纹理,增粗血管在中外带汇合成多个不规则团块,左下肺静脉也相应增粗;增强后可见左下肺多条增粗的肺动脉及肺静脉与肿块相连,肿块与肺血管呈同等强度强化,内部未见充盈缺损影;未见造影剂外溢。其余肺野透过度良好,肺纹理未见异常。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左肺下叶肺动静脉瘘

46. 肺栓塞1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右肺动脉主干内部分可见充盈缺损,余肺动脉未见充盈缺损及闭塞。余肺内未见异常密度灶,纵隔未见增大淋巴结。

意见:右肺动脉内栓塞

47. 肺栓塞2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左/右肺动脉/叶动脉/段动脉内中心型/偏心型/附壁型/完全型充盈缺损。相应肺段有肺纹理稀少呈“马赛克征”, 基底朝向胸膜的类三角形密度增高影。余肺内未见异常密度灶,纵隔未见增大淋巴结。

意见:左/右肺动脉/叶动脉/段动脉内栓塞

纵隔病变

48. 胸骨后甲状腺肿/腺瘤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前上纵隔胸廓入口处可见一约 cm× cm× cm类圆形/不规则形

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密度均匀/不均匀,CT值 ~ HU;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低密度区无强化,CT值 ~ HU;肿块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上下层面追踪观察见该软组织影与颈部甲状腺相连,其密度改变与其类似。双肺门不大,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意见:胸骨后甲状腺肿/腺瘤

49. 胸腺增生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前上纵隔胸腺位置,胸腺体积较大,约为左右径 cm、厚 cm,但保持正常胸腺的形态,边界清楚,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CT值 ~ HU;增强后呈均匀轻中度强化,CT值 ~ HU;与周围血管结构分界清楚,双肺及余纵隔内未见其它异常。 意见:腺体积增大:胸腺增生?

50. 前纵隔肿瘤胸腺瘤?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前上纵隔主动脉和心脏影前方可见约 cm× cm× cm软组织密度影,肿块密度不均匀,局部可见水样密度区,CT值平扫 HU,形态呈分叶状;增强显示肿块明显强化,CT值HU;肿块与周围组织有脂肪间隙。周围骨组织密度未见异常。纵隔未见增大淋巴结。双肺透过度良好,肺血管纹理无明显改变,双侧肺门无明显增大。 意见:前纵隔肿瘤肿块:胸腺瘤?

51. 侵袭性胸腺瘤

胸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显示:前上纵隔胸腺位置可见约 cm× cm× cm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楚,;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囊性低密度影,CT值 ~ HU;增强后病灶呈中度不均匀强化,CT值 ~ HU;肿块与纵隔内血管影分界不清楚/粘连紧密,包绕大血管/血管推压移位。心包未见增厚,双肺未见明显异常。

意见:前纵隔肿瘤肿块:侵袭性胸腺瘤?

52. 前纵隔占位:畸胎瘤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前纵隔可见一约 cm× cm× cm圆形/类圆形/分叶状厚壁囊性/实质性软组织肿块影,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钙化及脂肪性低密度,CT值平扫 HU、增强后 HU,呈轻度/中度/明显强化。纵隔内大血管受推移移位,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双肺野未见异常。

意见:前纵隔占位:畸胎瘤?

53. 中纵隔肿瘤

胸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显示:气管周围、上腔静脉后、主动脉弓旁及右肺门可见多组增大淋巴结影,CT值平扫 HU、增强 HU,上腔静脉无明显受压狭窄。双肺内未见肿块影,骨性胸廓未见破坏。

意见:中纵隔淋巴结增大:淋巴瘤?转移瘤?

54. 中纵隔囊性占位性病变:支气管囊肿?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中纵隔内可见一约 cm× cm× cm圆形/类圆形水样低密度影,边界清楚,CT值平扫 HU,增强后未见强化。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肺窗示双肺无实变,肺纹理清晰,走行自然。

意见:中纵隔囊性占位性病变:支气管囊肿?

55. 后纵隔肿瘤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左侧纵隔旁位于气管隆突下水平可见约 cm× cm× cm类圆形肿块,CT值平扫 HU、增强后 HU,肿块边界锐利光整,周围肺纹理无改变;肿块内侧与椎体及胸壁关系密切,之间未见脂肪间隙;相应椎间孔明显开大,可见肿块部分突入。椎体、附件及周围肋骨未见骨质破坏。

意见:后纵隔肿块:神经源性肿瘤?

56. 胸外伤(多发肋骨骨折,胸腔积液)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右侧第八后肋及第九侧后肋骨皮质不连续,可见骨折线;各椎体形态未见异常。右肺下叶可见片状阴影,边界不光滑,其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右下肺容积减小,后胸壁可见弧形水样密度影。其余肺野透过度及肺纹理未见异常,心脏大血管形态未见异常。

意见:右侧第八、九后肋骨折并右侧胸腔积液、右下肺挫伤

胸膜病变

57. 胸膜增厚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两肺野未见异常密度影,两肺纹理清晰,两肺门区未见异常,所示气管支气管影正常;纵隔内未见异常增大的淋巴结。两侧胸膜增厚、粘连,部分呈斑片状钙化。

意见:两侧胸膜增厚、粘连、钙化

58. 胸腔积液

胸部CT平扫:右侧沿后胸壁的半月形水样密度影,CT值 HU,增强后无强化,邻近部分肺受压膨胀不全。

意见:右侧胸腔积液

59. 叶间裂积液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右侧斜裂区见尖端指向肺门的三角形水样密度影,CT值 HU,增强后无强化,外缘膨隆。余肺内清晰,纵隔未见增大的淋巴结影。

意见:右侧斜裂积液

60. 胸膜间皮瘤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右侧胸腔少量积液,胸膜上见一边缘光滑锐利的以胸膜为基底的约 cm× cm× cm肿块,密度均匀,CT值平扫 HU、增强后 HU。余肺内清晰,纵隔未见增大的淋巴结影。

意见:右侧胸膜间皮瘤

心脏

61. 冠状动脉狭窄

经肘静脉注入60%非离子型碘对比剂(300mg I/ml)100ml行冠状动脉CTA三维成像显示:冠状动脉分布呈右优势型,左前降支近段见长约2cm偏心性狭窄,局部管壁见扁丘状软组织密度斑块,狭窄度约80%。右冠状动脉近中段局部管腔偏心性狭窄长约1cm,局部管壁

增厚见一扁丘状混杂密度斑块,外周呈软组织密度,中心区见斑点状钙化,狭窄度约50%,中远段血流充盈良好。余各冠脉节段走行规则,管壁光整,管腔通畅。心脏各腔大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室壁灌注未见异常。

意见: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狭窄

62. 冠状动脉钙化

经肘静脉注入60%非离子型碘对比剂(300mg I/ml)100ml行冠状动脉CTA三维成像显示:左冠状动脉主干 、循支、右冠状动脉见钙化影,钙化总积分达58.4分,钙化容积54.6立方毫米,钙化平均CT值178Hu。

意见:冠状动脉钙化

63. 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左前降支狭窄

经肘静脉注入60%非离子型碘对比剂(300mg I/ml)100ml行冠状动脉CTA三维成像显示:左侧冠状动脉包括主干、前降支及旋支管壁欠光整,管腔不规则;右冠状动脉管壁明显钙化,增强后管腔内造影剂充盈欠佳,管壁不规则,管径粗细不

均。

意见: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左前降支狭窄

64. 肺源性心脏病

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桶状胸,双侧肺野密度减低,肺血管纹理稀疏,走行扭曲,肺内未见实质病灶;气管及各支气管通畅;肺动脉段略突出,左右肺动脉及其近端分支扩张;心影略增大,以右心室增大为主。纵隔内未见增大之淋巴结影。胸膜光整。

意见: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65. 心包积液

心包CT平扫、增强显示:心脏增大,心包腔增宽,其内可见宽约1.5cm的水样密度区,CT值为l4~17HU。胸廓对称,纵隔居中,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影。胸膜光整。双肺野清晰,肺血管纹理走行规则,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区;气管及各大支气管通畅。

意见:心包积液

66. 缩窄性心包炎

心包CT平扫、增强显示:心包明显不均匀性增厚,左、右室表面,房室沟及心底膈面见多发条索状,斑片状钙化影;左右心室受压缩小,双侧心房增大,食管受压后移;下腔静脉明显增宽。纵隔内未见增大之淋巴结影,胸膜光整。双肺纹理规则,肺内未见异常密度灶。 意见:缩窄性心包炎

67. 心包囊肿

心包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显示:心室层面可见下腔静脉右前方一约 cm× cm× cm类圆形团块影,宽基底与右心房相连,边缘光滑,密度均匀,CT值为11Hu,增强后无强化。心脏及大血管形态密度未见异常。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影。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区。 意见:心包囊肿

大动脉病变

68. 主动脉瘤

经肘静脉注入60%非离子型碘对比剂(300mg I/ml)100ml行主动脉CTA三维成像显示:胸主动脉中下段明显增宽,呈囊状扩张,最大直径6.5cm;内侧管腔较小,其外侧见新月形无强化低密度区;动脉壁明显增厚伴多发钙化形成;下累及腹主动脉,双侧髂动脉未受累。周围组织未见明显受压移位。

意见:胸主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形成

69. 夹层动脉瘤

经肘静脉注入60%非离子型碘对比剂(300mg I/ml)100ml行主动脉CTA三维成像显示:主动脉弓至双侧髂总动脉水平主动脉轻度增宽,其内见螺旋走行之内膜片影,分隔主动脉呈“双腔”改变,真、假腔前后排列其内均见造影剂充盈,真腔较小。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弓水平,左侧锁骨下动脉受累,肠系膜上动脉及肾动脉起自真腔。动脉壁增厚可见少量钙化斑块,腹主动脉段局部见内膜钙化向内移位。

意见:主动脉夹层动脉瘤(Ⅲb型)

附录: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类:DeBakey分类Ⅰ型:内膜破口发生在升主动脉近端,夹层血肿延伸至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Ⅱ型:内膜破口起于升主动脉近端,止于无名动脉以近,病变局限于升主动脉;Ⅲ型:内膜破口起于主动脉弓峡部,夹层血肿向下累及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撕裂局限于降主动脉为Ⅲa,延伸至腹主动脉及分支为Ⅲb。Stanford分类:A型:自升主动脉撕裂(包括DeBakeyⅠ、Ⅱ型); B型:从降主动脉以及远端撕裂包括(De Bakey Ⅲa及Ⅲb型)。

70. 大动脉炎

经肘静脉注入60%非离子型碘对比剂(300mg I/ml)100ml行主动脉CTA三维成像显示: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处、主动脉弓下、主动脉膈肌裂孔水平以及左肾动脉开口处动脉壁增厚,管腔节段性狭窄,可见相应狭窄段主动脉腔窄后扩张。肾动脉开口水平以下主动脉管腔未见确切狭窄。左心室肥大,室壁厚度均匀,约1.3cm。肝、脾稍增大。双肾等大,皮髓质分界 清晰。余无异常所见。

意见:大动脉炎。左锁骨下动脉及左肾动脉开口处狭窄

71. 颈位主动脉弓

胸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显示:主动脉弓位于胸廓入口/颈部,其两侧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分开,直接发自主动脉弓,主动脉弓远端跨过中线下降为降主动脉。两肺未见异常密度灶,纵隔未见增大的淋巴结影。

意见:颈位主动脉弓

72. 双主动脉弓

胸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显示:双侧主动脉弓,右弓大于左弓,在主脉弓水平上方层面可以看见各自发出二根动脉。在主动脉弓水平下方层面显示双侧主动脉弓汇合于食道后方形成降主动脉。两肺未见异常密度灶,纵隔未见增大的淋巴

结影。

意见:双主动脉弓

73. 动脉硬化

胸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显示:主动脉及冠脉走行区可见钙化影,主动脉未见瘤样扩

张及夹层动脉瘤,两肺未见异常密度灶,纵隔未见增大的淋巴结影。

意见:动脉硬化症

74. 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形成,腹主动脉及双髂总动脉硬化

经肘静脉注入60%非离子型碘对比剂(300mg I/ml)100ml行主动脉CTA三维成像显示:肾门水平腹主动脉走行迂曲,肾动脉下1cm左右起 腹主动脉分叉处管腔呈瘤样扩张,长约12cm,瘤体上缘宽径约为3.7cm,最宽径约为5.2cm,下缘宽径约为3.3cm,管壁周围见稍低密度影,CT值为33HU,腹主动脉壁亦可见钙化影。双侧髂总动脉亦呈瘤样增粗,管壁可见钙化影,周围也可见负影,右髂总动脉管径约为3.2cm,长约4.5cm,左髂总动脉管径约为3.0cm,长约6.0cm。左肾动脉至左髂内外动脉分叉处长约20.5cm, 左髂内外动脉分叉处管径为1.8cm, 左股动脉管径为0.8cm, 右肾动脉至右髂内外动脉分叉处长约20.5cm, 髂内外动脉分叉处管径约为1.2cm,右股动脉管径为0.8cm。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影,盆腔内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影。未见腹水征。

意见: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形成,腹主动脉及双髂总动脉硬化

术后改变

75. 食道癌术后改变,左侧胸腔胃

原食道癌术后复查,无老片对比,现胸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显示:吻合口区未见明显异常软组织块影形成,左侧见胸腔胃使纵隔影向左侧増宽。双侧肺野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气管、支气管走行正常,未见胸腔积液征。

意见:食道癌术后改变,左侧胸腔胃

76. 食道癌术后改变

原食道癌术后复查,与200 年 月 日老片对比,现胸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显示:原食道肿瘤已切除,食道上/中段胸腔胃,吻合口处粘膜稍/明显均匀/不规则增厚,边界清楚/不清楚,邻近胸腔胃区肺纹理较增粗,呈条索状/斑片状高密度影,纵隔内可见数个小淋巴结,最大直径约为1cm左右,余未见异常。

意见:食道癌术后改变,未见明显肿瘤复发。食道癌术后吻合口处粘膜增厚,建议胃镜进一步检查除外肿瘤复发。

77. 肺切除术后改变

原左/右肺上叶/中叶/下叶 段病变肺切除术后复查,与201 年 月 日老片对比,现胸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重建显示:原病灶已切除,局部胸膜增厚、胸腔内少量积液,邻近肺代偿膨胀,胸壁第 肋骨部分被切除。余肺内清晰,纵隔未见增大的淋巴结影。

意见:左/右肺上叶/中叶/下叶 段病变肺切除术后改变

腹部盆腔

正常CT表现

1. 正常肝胆胰脾CT

肝胆胰脾CT平扫、增强显示:肝脏大小形态未见异常,表面光滑,各叶比例适中,密度均匀,肝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及异常强化灶,CT值平扫 HU、增强后28秒 HU、增强后65秒 HU。胆囊不大,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门脉血管显示清楚。胰腺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未见异常强化灶,CT值平扫 HU、增强后28秒 HU、增强后65秒 HU,胰管未见扩张。脾脏形态、大小及密度未见异常,未见异常强化灶,CT值平扫 HU、增强后65秒 HU。门静脉未见异常改变。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胆胰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未见明显异常

2. 正常肾输尿管膀胱

双侧肾输尿管膀胱CT平扫、增强显示:双肾大小正常,肾实质及双侧集尿系统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肾周脂肪间隙清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肾盂排泌期肾盂肾盏显影好。双输尿管未见扩张及肿块。膀胱充盈良好,未见确切占位。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双侧肾输尿管膀胱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3. 正常子宫附件

盆腔CT平扫、增强显示:子宫呈前倾位,形态、大小未见异常,内未见异常密度灶及异常强化灶。两侧附件尚清晰。子宫直肠窝未见积液。盆腔内未见肿块性病变,未见增大的淋巴结。

意见:子宫附件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5. 正常盆腔-男

盆腔CT平扫、增强显示:膀胱充盈良好,形态正常,膀胱壁光整,膀胱内未见异常密度。前列腺大小形态及其密度未见异常,双侧精囊腺大小形态及其密度未见异常。增强后盆腔内未见异常强化灶。膀胱直肠陷窝未见积液征像。盆腔未见增大的淋巴结。

意见:盆腔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6. 正常盆腔-女

CT平扫、增强显示:盆腔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膀胱充盈良好,形态正常,膀胱壁光整,膀胱内未见异常密度。子宫形态大小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宫腔内未见异常;双侧子宫旁附件区未见异常密度影。膀胱子宫以及子宫直肠窝未见积液征像。盆周未见异常增大的淋巴结影。所示骨盆及其周围肌肉未见异常。增强后盆腔内未见异常强化灶。 意见:盆腔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7. 正常腹部盆腔

腹部及盆腔CT平扫、增强显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内密度均匀,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肝内血管走行正常,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脾不大。胆囊不大。胰腺大小形态及密度正常。双侧肾脏对称,大小及形态正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

后未见异常强化。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未见明显异常。盆腔内未见异常密度灶。

意见:.肝、胆、脾、胰及双肾未见明显异常,盆腔未见明显异常。

8. 正常肾上腺

CT平扫、增强显示:双侧肾上腺均呈“人”形,其大小属正常范围,密度正常,未超过同平面膈肌脚厚度,双侧肾上腺区未见异常占位性肿块,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双侧肾上腺未见明显异常

肝胆胰脾病变

肝分段:Couinaud根据肝内门静脉干和肝静脉的分布范围,将肝脏分为八段,门静脉分支分布于肝段内,而肝静脉位于肝段间。以肝中静脉所在纵行平面将肝脏分为左右半肝,以肝左静脉为界将左半肝纵行分为左内与左外叶,而左外叶以门静脉左支为界水平分为上下两段,以肝右静脉纵向、门静脉右支横向将肝右叶分为上下前后四段,而肝尾叶为单独的一段,即S1为尾状叶,S2为左外叶上段,S3为左外叶下段,S4为左内叶,S5为右前叶下段,S6为右后叶下段,S7为右后叶上段,S8为右前叶上段。

肝癌Eggel分类:①结节型,最常见,占全部HCC的64.4%。多起源于肝硬化结节,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界清楚,可见假包膜;②巨块型,占23%。肿块≥10cm,边界不清,常侵犯门脉形成癌栓,以及在肝内转移;③弥漫型,最少,占12.4%。弥漫分布的小结节遍布整个叶、段甚至全肝。

10. 原发性肝癌

肝CT平扫、增强显示:肝脏左叶S2、S3、S4段交界处见一巨大低密度灶,大小约cm× cm× cm,边界不清,平扫CT值 HU;增强后动脉期肝左叶病灶内可见明显血管影,门脉期病灶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未强化区,CT值 ~ HU;肝脏表面光滑,余肝密度均匀,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各叶比例未见异常改变。门脉左支显示不清,其余部分显示清晰。脾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肝门及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左叶病变:原发性肝癌

11. 巨块型肝癌

肝CT平扫、增强显示:肝右叶平扫见约 cm× cm× cm类圆形混杂密度影,内有不规则低密度液化区,肿块边缘清楚,CT值 ~ HU;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内可见明显血管影,门脉期病灶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未强化区,CT值 ~ HU;邻近血管受压推移。门静脉及下腔静脉受推移。肝门及腹膜后可见结节状增大的淋巴结影。未见腹水征。胆囊形态、大小正常,其中未见异常密度。脾脏形态大小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影。

意见:右肝原发性肝癌(巨块型)并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12. 肝癌并门静脉癌栓

肝CT平扫、增强显示:肝右/左叶弥漫性低密度,密度不均匀,可见更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其内可见少许正常残瘤肝组织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内可见明显血管影,门脉期病灶不均匀强化;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门静脉主干/左/右支可见充盈缺损;肝内胆管无扩张;脾大 个肋单元。肝周可见弧形液性密度灶(CT值 HU)。

意见:1.肝右/左叶占位性病变:弥漫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

2.肝硬化,脾大,腹水。

13. 肝转移瘤

肝CT平扫、增强显示:肝脏表面略不光滑,实质内密度不均,可见多个不规则低密度病变,边缘不清,最大病灶大小约 cm× cm× cm,病灶中心呈极低密度,周边呈略低密度,CT ~ HU;增强后肝内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均呈环形强化(靶征),CT ~ HU,病灶推挤周围血管。余肝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脾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脏内多发病变:转移瘤?

14.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CT平扫、增强(延迟 分钟)显示:肝脏左外侧叶见大片状约cm× cm× cm密度减低区,其密度不均,内可见更低密度区,CT值约37HU,边界较清晰。增强后动脉期肝左外侧叶病灶即呈明边缘强化,肝右叶强化程度较病灶低,静脉期病灶强化区域进一步扩大(CT值 HU),至延迟期病灶几乎完全强化呈等密度填充,更低密度区未见强化。肝脏体积不大,轮廓光整,余肝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脾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脏左外侧叶病变:肝海绵状血管瘤

15. 肝海绵状血管瘤多发

肝CT平扫、增强(延迟 分钟)显示:肝内多发类圆形病变,边界尚清楚,最大者约为cm× cm× cm, 平扫呈略低密度,CT值为 HU,密度均匀/略不均匀,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边缘呈结节状强化,随时间推移,病灶强化范围扩大,延迟扫描病灶基本/大部分充填,肝内胆管无扩张,脾不大,胆囊大小及形态正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16.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肝CT平扫、增强(延迟 分钟)显示:左肝内叶(S4段)见类圆形约cm× cm× cm稍低密度灶(CT值 HU);增强CT动脉期明显强化,边界清晰,有浅分叶,中心可见裂隙状瘢痕强化不明显;门脉期病变实质部分的强化基本消退,与肝实质密度相似,中心瘢痕及周边的包膜有强化;延迟期,病变呈等密度,与肝实质无法分辨。肝脏体积不大,轮廓光整,余肝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脾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左肝内叶病变:局灶性结节增生

17. 肝腺瘤

肝CT平扫、增强显示:肝右叶见类圆形约cm× cm× cm低密度灶,密度均匀(CT值 HU),边缘不整;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均明显均匀强化(CT值 HU、 HU),门脉分支呈受压改变。肝脏体积不大,轮廓光整,余肝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脾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右叶病变:肝腺瘤

18. 肝囊肿

肝CT平扫、增强显示:肝脏S2段近边缘处见一大小约cm× cm× cm圆形低密度灶,内为水样密度(CT值 HU),增强后病变无强化,边缘光滑锐利。肝脏体积不大,轮廓光整,余肝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脾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囊肿

19. 多囊肝

肝CT平扫、增强显示:右肝稍增大,右肝脏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灶,内为水样密度(CT值 HU),增强后病变无强化,边缘光滑锐利。余肝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脾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多囊肝

20. 肝硬化

肝CT平扫、增强显示:肝脏右叶缩小,左叶及尾状叶增大,肝脏表面不光整,呈波浪状,肝实质内见多个散在分布的小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肝平扫CT HU;增强后肝实质均匀强化,门脉期CT值 HU。脾增大近9个肋单元,脾脏密度未见异常,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肝周及脾周见少量水样密度影。肝内动脉普遍变细,走行纡曲,门脉主干直径为1.7cm。食道下端、胃底及肝、脾、胃之间见大量扭曲血管影。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硬化,脾大,腹水,门脉高压

21. 脂肪肝

肝CT平扫、增强显示:肝实质密度低于脾脏,肝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肝内血管影呈高密度影。肝脏形态饱满,表面光滑,各叶比例协调。脾脏约5个肋单元,脾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脂肪肝

22. 肝脓肿

肝CT平扫、增强显示:肝右叶内见一大小约cm× cm× cm低密度灶(CT值 HU),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其内可见气-液平面并可见分隔;增强后病变实质部分门脉期轻度强化(CT值 HU),周围可减低密度水肿带,内部无强化。邻近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肝门结构未见异常。肝脏体积不大,轮廓光整,余肝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脾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右叶病变:肝脓肿

23. Budd—Chiari综合征

肝CT平扫、增强显示:肝脏密度不均,CT值平扫 ~ HU、增强门脉期 ~ HU;肝表面呈波浪状,可见肝脾周围腹水形成。肝段下腔静脉明显狭窄,门脉分支纤细僵直;肝脏外周斑片状强化。广泛性密度不均。至延迟期肝静脉均未见明确强化。脾脏为6个肋单元,形态密度未见异常,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Budd—Chiari综合征(下腔静脉狭窄型)

24. Budd—Chiari综合征

肝CT平扫、增强(延迟 分钟)显示:肝影增大,边缘欠光整,肝叶比例失调,尾状叶增

大明显,肝实质密度不均,CT值为36-47Hu,左肝叶区尚可见一斑点状气影,动脉期肝实质密度强化不均,但未见明显异常结节样或类圆形高密度强化区,两次门脉期、实质期肝实质仍呈不均匀强化,CT值分别为52-69Hu、55-83Hu、55-94Hu、45-95Hu,肝静脉未见强化,相对于肝静脉走行区可见条状低密度影;下腔静脉肝段偏小,其内可见一横行负影;肝动脉显示良好,未见明显异常,门脉也清楚显示,主干及大分支未见明显突然狭窄,未见明显负影;食道下段可见静脉曲张现象,可见奇静脉及半奇静脉扩张现象。;脾大 肋单元,密度均匀。可见腹水征、右侧胸腔积液现象。

意见:Budd—Chiari综合征(下腔静脉瓣膜型);肝硬化,腹水、右胸腔积液。

25. 肝脏撕裂伤

肝CT平扫、增强显示:肝右叶及左内叶区有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区,境界清晰,内有少许点状稍高密度影及斑片状等密度影,上述病灶增强后无强化/见对比剂外渗。余肝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脾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脏撕裂伤

26. 肝局灶性退变

肝CT平扫、增强显示:肝右/左叶见一不规则形病变,边界清楚,大小约为cm× cm× cm,平扫呈低密度,CT值为 HU;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病变无明显强化,余肝内密度未见异常,血管影走行正常;肝内胆管无扩张;脾不大,胆囊大小及形态正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右/左叶密度异常:肝局灶性退变?

27. 胆囊癌

胆道CT平扫、增强显示:胆囊壁非均匀性弥漫增厚,显示不清,并形成实质性密度不均、约 cm× cm× cm的肿块(CT值 HU),增强扫描见增厚胆囊壁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 HU),与右肝分界不清;胆囊腔缩小明显;肝脾周围可见水样低密度带。肝、脾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

意见:胆囊病变:胆囊癌?并腹水

28. 胆管癌

胆道CT平扫、增强(延迟4分钟)显示:肝门水平可见约cm× cm× cm低密度影(CT值 HU),边缘模糊,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轻度强化(CT值 HU)。肝内胆管明显扩张,以左侧为重,肝门部结构紊乱。肝外胆管未见扩张,未见胆囊显影。胰腺形态密度未见异常。脾脏约5个肋单元,脾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CT值平扫 HU、增强门脉期 HU。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门区病变:胆管癌?

29. 胆囊结石

胆道CT平扫、增强显示:胆囊体部背侧见一小圆条形高密度影,大小约约 mm× mm× mm,胆囊壁光滑规整。余肝内外胆管未见异常。

意见:胆总管下端结石,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

30. 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

胆道CT平扫、增强显示:胆囊略大,壁稍增厚,胆囊内可见点状、圆形、团块状致密高密

度影,最大径为 cm,边缘毛糙。肝脏大小形态正常,未见异常密度灶,胆管无扩张。脾不大,胰腺大小形态及密度正常,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意见: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

31. 胆管结石

胆道CT平扫、增强显示:左/右肝内胆管内见多个小圆条形稍高密度影(CT值 HU),最大者约10mm×8mm,相应胆管远端扩张;胆总管扩张,胆总管下端见一约10mm×8mm小圆条形稍高密度影(CT值 HU);胆囊壁光滑

规整。肝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

意见:胆囊结石

32. 胆总管囊肿

胆道CT平扫、增强显示:胆总管区巨大囊性肿块,囊壁薄而均匀,边界光滑锐利,CT值1HU,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胰头受推压左移。肝内胆管无明显扩张

意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33. 梗阻性胆管扩张炎症可能性大

胆道CT平扫、增强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呈圆形断面及管状,平扫呈低密度,呈不均匀性扩张,部分呈跳跃性,"枯枝状",肝门区肝总管及左右肝管亦扩张,胆总管扩张并呈渐近性,胰头段胆总管仍见扩张,胆囊明显扩大。胰头不大,腹膜后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强化影。

意见:梗阻性胆管扩张,梗阻平面在胆总管下段,炎症可能性大(纤维缩窄性乳头炎?)

34. 梗阻性胆管扩张壶腹癌可能

胆道CT平扫、增强显示: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圆形断面及管状,平扫呈低密度,呈均匀性明显扩张,"软腾征",肝门区肝总管及左右肝管亦扩张呈管状形,胆总管扩张并在胰头/下段突然中断,胆囊明显扩大。胰头不大,腹膜后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

意见:梗阻性胆管扩张,梗阻平面在胆总管下段:壶腹癌可能

35. 急性胰腺炎

胰腺CT平扫、增强显示:胰腺体积增大,腺体肿大,实质正常羽毛结构消失,密度均匀减低;增强和胰腺实质强化不均匀,胰颈及部分胰体实质密度相对减低。胰腺边缘轮廓模糊,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并见大量液体渗出影。渗出影主要积聚在胰周、脾门、肾旁间隙,左侧吉氏筋膜明显增厚。腹腔内可见液性渗出影。胰周血管形态规则,无受侵改变。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急性胰腺炎

36. 急性胰腺炎治疗后假性囊肿形成

胰腺CT平扫、增强显示:胰腺形态增大,体尾部见约 cm× cm× cm囊性低密度影,边界清晰,边缘欠光滑,CT值10HU,大小约cm× cm,周围见渗出,肾前筋膜增厚,结肠旁沟及小网膜囊内见渗液。所示两肾未见异常。腹膜后未见异常增大的淋巴结影。 意见:急性胰腺炎治疗后假性囊肿形成

37. 慢性胰腺炎

胰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胰腺实质萎缩,体积明显减小,形态尚规则,胰管扩张明显,胰头不大,胰周脂肪间隙存在。增强后胰腺实质均匀一致强化,致使胰管显影更清晰,未见异常密度病变。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慢性胰腺炎

38. 慢性胰腺炎并假性囊肿形成

胰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胰腺体积尚正常/萎缩变细,胰腺内可见多发点状钙化/结石,胰管轻度/明显迂曲扩张,于胰腺体/尾部可见一约 cm× cm× cm类圆形囊性病灶,,呈均匀水样密度(CT值 HU),囊壁较薄/厚,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后囊肿内无强化,囊壁轻度强化。胰周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意见:慢性胰腺炎并假性囊肿形成

39. 胰岛细胞瘤

胰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胰体尾交界部背侧见约 cm× cm× cm圆形等密度影(CT值 HU),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以动脉期(CT值 HU)显著,静脉期后逐渐呈等密度改变(CT值 HU);病灶略突出胰腺表面,边界较清,直径为 mm。余胰腺内未见异常密度灶,胰管无扩张;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胰体尾交界部病变:胰岛细胞瘤?

40. 胰腺癌

胰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胰尾明显增大,失去正常形态,实质内见约 cm× cm× cm低密度区(CT值 HU),增强后见胰尾处病变强化不如周围胰腺组织(CT值 HU);病变边界不清,与脾脏内侧实质关系密切。肝S3段实质内见类圆形低密度区(CT值 HU),呈环形强化(CT值 HU),边缘模糊。胰管无扩张;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胰尾病变:胰腺癌并肝转移?

41. 胰头癌并梗阻性胆管扩张

胰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胰头稍增大, 约 cm× cm× cm,平扫CT值45HU;动脉期CT值为60Hu;门静脉期明显强化,CT值为100Hu,周围血管被包绕;延迟扫描病灶强化仍较明显,CT值为93Hu。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胆囊扩大。腹主动脉旁见淋巴结。无腹水征。肝影无增大,肝叶比例未见失调,肝实质密度均匀强化,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脾不大,实质均匀强化,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

意见: 胰头病变并梗阻性胆管扩张:胰头癌?

42. 胰腺癌淋巴结转移

胰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胰腺体积不规则增大,以胰头/体部/尾部明显增大形成肿块,大小约 cm× cm× cm, 平扫呈等/低密度,密度不均匀(CT值 ~ HU),其内可见液化坏死,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强化(CT值 ~ HU),病灶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分界欠清。肝门区及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周围见大量增大的淋巴结,部分融合成块。 意见:胰头/体部占位性病变并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胰腺癌?

43. 脾恶性淋巴瘤

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脾大小为 肋单元,脾外形增大,实质内见多个低密度

区(CT值 HU),最大者约 cm× cm× cm,边缘模糊不清;增强后病变不规则轻度强化(CT值 HU),部分病灶有融合趋势。病灶与正常脾实质形成“地图样改变”。 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脾病变:恶性淋巴瘤?

44. 脾血管瘤

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脾大小为 肋单元,脾脏多发不规则低密度灶(CT值 HU),最大者约 cm× cm× cm;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见团状或粗斑点状强化灶(CT值 HU),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逐渐向中心部增强,延迟扫描较小病灶全部染色增强(CT值 HU),与正常脾组织呈等密度。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脾病变:血管瘤?

45. 脾破裂

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脾大小为 肋单元,脾稍肿大,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多条裂隙及囊状低密度区,沿脾后部及内缘分布,内呈混杂密度(CT值 ~ HU);增强后脾脏不均匀强化,可见贯穿脾脏前后的低密度区,脾下见圆形低密度区,内部密度不均匀(CT值 ~ HU)。肝表面光滑,内部密度均匀。肝门、肝裂不宽。

意见:脾破裂

46. 脾大

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脾大小为 肋单元,脾脏增大增厚,其前部增大向下超过肝下缘,向右超过腹中线。左肾及下腹肠管受压移位。肝脏体积缩小,各叶比例失调,以肝右叶缩小为著;肝表面欠光滑,可见小结节状突起;肝实质密度欠均匀。门静脉及脾静脉增粗,约18mm。肝门、脾门周围及胃底部见多发纡曲扩张血管影。脾动脉亦增粗、迂曲。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影。

意见: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

47. 脾挫裂伤

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脾脏不规则增大,前半部呈高低不均混杂密度(CT值 ~ HU),边缘不清,沿脾外缘包膜下见新月形高密度隆起,左侧前下胸壁软组织肿胀。肝脏、胆囊及胰腺形态、大小及密度无明显异常。

意见:脾挫裂伤

胃肠道病变

48.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食管胃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食管下段管壁增厚,管腔内见环绕管壁的不规则增粗黏膜影,黏膜连续,无中断、破坏,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胃底部胃壁不均匀增厚,黏膜下层均匀强化,增强黏膜皱襞增粗、纡曲,与正常胃壁相移行。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

49. 食管平滑肌瘤

胃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第6胸椎水平食管后壁管壁增厚,见约 cm× cm× cm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密度均匀,CT值平扫 HU、增强 HU,轮廓较光滑,与周围血管和

气管分界清楚,局部管腔偏心性狭窄。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食管中段平滑肌瘤

50. 胃癌BorrmannⅠ型

胃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胃体后壁见约 cm× cm× cm局限隆起型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突出,大小约5cm×4cm,肿块内部密度较均匀,CT值30~45HU、增强后65HU,肿块外形不规整,表面呈浅分叶状;肿块与周围胃壁分界清楚,邻近胃壁厚度正常;三维成像显示胃体后壁突向胃腔内不规则肿块,表面不光滑分叶状,邻近胃壁厚度正常。腹膜后 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胃癌BorrmannⅠ型

51. 胃癌BorrmannⅡ型

胃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胃窦部后壁见约 cm× cm× cm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CT值30~45HU、增强后65HU,中心见巨大扁平状溃疡,溃疡底部不平、凹凸状,肿块与周围胃壁分界清楚,成锐角相交。三维成像显示胃角切迹处胃腔内巨大不规则扁平状溃疡,底部不平,周围癌性环堤环绕,与周围胃壁锐角相交。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胃癌BorrmannⅡ型

52. 胃癌BorrmannⅢ型

胃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胃窦部见约 cm× cm× cm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CT值30~45HU、增强后65HU,表面见巨大溃疡,溃疡底部不平、凹凸状,周围癌性环堤呈呈斜坡状隆起,与周围胃壁呈钝角相交。三维成像显示胃角切迹处胃腔内巨大不规则溃疡,底部不平,周围黏膜皱襞纠集、中断,周围癌性环堤环绕,与周围胃壁呈钝角相交。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胃癌BorrmannⅢ型

53. 胃癌BorrmannⅣ型

胃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CT值30~45HU,呈约 cm× cm× cm大小的软组织肿块影向胃腔内突出,局部胃腔狭窄、变形。增强扫描动脉早期胃窦不规则增厚胃壁明显强化(CT值 HU),表面黏膜皱襞破坏,向下浸润黏膜下层和肌层,浆膜层完整,胃壁外脂肪间隙清晰。三维成像显示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局限胃腔狭窄、变形。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胃癌BorrmannⅣ型

54. 胃平滑肌瘤

胃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贲门区见约 cm× cm× cm胃壁软组织肿块,向腔内突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围绕贲门口周生长,胃黏膜受推压,完整性良好。肿块内侧胃黏膜面形成连续的弧线性强化征。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胃平滑肌瘤

55. 胃平滑肌肉瘤

胃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胃体上部小弯侧见约 cm× cm× cm部分突向胃腔部分向胃壁外突出生长之软组织肿块,CT值平扫30~45HU、增强后65HU,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突向胃腔内肿块表面黏膜破坏并见不规则溃疡,肿块向外浸润并

突破浆膜层,胃壁外脂肪间隙模糊。三维成像显示胃壁肿块同时向胃腔内和胃腔外生长,胃 腔内肿块表面溃疡形成。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胃平滑肌肉瘤

56. 胃淋巴瘤浸润型

胃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胃体部胃壁不规则增厚,胃腔变小、轮廓不规则。增强扫描增厚胃壁不均匀轻度强化,表面明显线状强化的黏膜皱襞较粗大。胃体后壁肿瘤浸润至浆膜外,胃壁外脂肪间隙消失。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胃淋巴瘤浸润型

57. 空肠腺癌

腹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平扫示空肠肠壁不规则增厚,肿块沿肠壁环形浸润致局部管腔向心性狭窄,增厚肠壁密度不均匀减低,肿块表面不规则溃疡;肠管浆膜面模糊和周围脂肪层消失。增强扫描肿块及不规则增厚肠壁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空肠病变:腺癌?其它?

58. 小肠淋巴瘤

腹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回肠肠管肠壁呈局限对称性增厚,壁厚约2cm,形成向肠腔内突出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较均匀,CT值平扫45HU、增强后65HU。在肠腔内造影剂的衬托下见正常黏膜皱襞消失,正常与病变组织间无明确分界,受累的管腔狭窄不明显。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回肠病变:淋巴瘤?

59. 回肠淋巴瘤

腹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回肠远段肠壁弥漫性增厚,肠腔无明显狭窄。腹膜后及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团,包绕肠系膜血管,呈典型“三明治征”。 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回肠病变:淋巴瘤?

60. 空肠平滑肌肉瘤

腹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空肠肠管局部向肠壁外突出的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小约cm× cm× cm,内部密度不均,中心部大面积低密度区;增强后肿块周边部明显强化,与邻近肠管肠壁强化程度相近,中心部坏死区不强化;肿块边缘光滑清楚,与邻近肠管关系密切,两端肠管萎陷;肿块偏心性腔外生长,推移周围肠管移位;肿块周围肠壁外脂肪 间隙清晰。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空肠病变:平滑肌肉瘤?

61. 肠结核

腹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回盲部肠腔轮廓不规则,肠壁对称性增厚,肠腔变窄,回盲瓣增厚变形。回盲部不能很好充盈,而小肠充盈良好。结肠系膜内散在淋巴结影,增强部分呈环形强化,无明显融合征象。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回盲部改变:肠结核?

62. 溃疡性结肠炎

腹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升、横及降结肠肠壁轻度增厚,增厚程度相对较均匀,黏膜面呈锯齿状凹凸不平,浆膜面光滑。受累结肠肠腔变细,结肠袋形消失。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结肠多发病变:溃疡性结肠炎?

63. 缺血坏死性结肠炎

腹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半降结肠肠壁节段性增厚,增厚肠壁密度不均,肠壁水肿,黏膜皱襞粗大,肠腔不规则狭窄。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相应供血动脉闭塞中断。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缺血坏死性结肠炎

64. 结肠癌Borrmann Ⅰ型

腹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 胆道曲、升结肠、回盲部 结肠腔内偏心性肿块,呈均匀软组织密度,CT值平扫45HU、增强后65HU,大小约cm× cm× cm,表面浅分叶状,肿块与周围肠壁分界较清楚,周围肠壁厚度正常。肿块突向肠腔内致局部肠管狭窄,肠壁外脂肪间隙清晰。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 胆道曲、升结肠、回盲部 结肠癌Borrmann Ⅰ型

65. 结肠癌BorrmannⅡ型

腹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 胆道曲、升结肠、回盲部 前壁肠壁不规则增厚,表面形成不整形溃疡并伴有境界清楚的环堤,溃疡与周围肠壁分界清楚,与邻近肠壁锐角相交。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 胆道曲、升结肠、回盲部 结肠癌BorrmannⅡ型

66. 结肠癌BorrmannⅢ型

腹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 胆道曲、升结肠、回盲部 肠后壁见突向肠腔内的较大溃疡性病变,周围伴有境界清楚的环堤,与周围肠壁呈钝角相交。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均匀强化,浆膜面尚光滑。周围肠壁厚度正常、均匀强化。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 胆道曲、升结肠、回盲部 结肠癌BorrmannⅢ型

67. 结肠癌BorrmannⅣ型

腹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 胆道曲、升结肠、回盲部 肠壁环周型不规则增厚,肠壁各层广泛浸润,浆膜面毛糙,直肠壁外脂肪间隙模糊,局部肠腔向心性狭窄。增强扫描示病变侵犯肠壁全层并向浆膜外侵犯,增厚肠壁及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影。

意见: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 胆道曲、升结肠、回盲部 结肠癌BorrmannⅣ型

泌尿系统

68. 肾包膜下血肿

双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肾后方可见约cm× cm× cm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70HU),右肾受压向前推移。左侧肾脏大小、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排泌期双侧肾盂肾盏显影未见异常。

意见:右肾包膜下血肿

69. 肾囊肿

双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肾中上极后部见一约cm× cm× cm类圆形低密度灶(CT值10HU),增强各期均未见强化,边缘光滑锐利,病灶向前方压迫右侧肾盏、肾盂并推挤右肾前移。左侧肾脏大小、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排泌期左肾盂肾盏显影好。 意见:右侧单纯性肾囊肿

70. 钙乳囊肿

双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肾上极显示 cm× cm× cm卵圆形高密度影,CT值81Hu,增强扫描无强化,边缘锐利,部分凸向肾皮质外;邻近的肾盂、肾盏及肾实质受压变形。右侧肾脏大小、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排泌期右肾盂肾盏显影好。

意见:左肾上极钙乳囊肿

71. 肾盂旁囊肿

双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肾盂旁见一约cm× cm× cm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晰, CT值 HU;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肾盂及近端输尿管受压移位,肾门区及肾下极实质变薄。右侧肾脏大小、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排泌期右肾盂肾盏显影好。

意见:左肾盂旁囊肿

72. 多发肾囊肿

双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右/双侧肾实质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病灶,部分突出肾外,最大者约为cm× cm× cm;平扫呈水样均匀低密度,CT值12HU,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后病灶无强化,正常肾实质明显强化,对比明显,病灶边界更清楚;肾旁及肾周组织未见明显异常。

意见:多发肾囊肿

73. 肾发育不良

双侧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肾轮廓明显缩小,局部肾实质变薄,并见条形钙化;右肾代偿性增大。增强:右肾实质各期强化未见异常,左肾偏前外方局部实质变薄,其余实质强化尚可,左肾盂略扩张。余未见异常。

意见:左肾发育不良并肾盂肾炎

74. 马蹄肾

双侧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肾轴转位,双肾下极在较低层面以实质性相连/一条索状纤维组织相连,CT三维成像显示双肾呈“U”形的整体外观,双肾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病灶;双侧肾盂肾盏内可见造影剂充盈,左侧可见双肾盂双输尿管,右侧肾盂输尿管交界部狭窄。

意见:马蹄肾并左侧可见双肾盂双输尿管,右侧肾盂输尿管交界部狭窄

75. 肾盂肾炎

双侧肾、输尿管、膀胱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肾体积缩小,肾实质不均匀变薄,轮廓不整,可见肾盂肾盏轻度扩张,肾盂部分位于肾轮廓外;增强扫描好皮质强化期及实质强化期右肾实质显影良好,左肾皮质不均匀萎缩变薄,其余实质强化正常,延迟扫描左侧输尿管全程扩张,管壁稍厚且模糊,周围脂肪内见细条状密度增高影。右肾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输尿管走行区未见异常。膀胱充盈,壁较光滑。

意见:左侧肾盂肾炎

76. 肾脓肿累及肾后旁间隙

双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肾体积明显增大,其中部后方可见约cm× cm× cm囊实性肿块影,肿块密度不均匀,呈等低密度,平均CT值约为30HU左右,突出于肾轮廓之外;增强后肿物不均匀强化,呈多囊状,邻近肾实质局部强化减低。肾旁后间隙内可见囊性病变,呈边缘强化,中央坏死区未见强化,同侧肾盂受压,未见积水扩张;肾周筋膜增厚,肾周脂肪囊内可见网格影。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左肾脓肿累及肾后旁间隙

77. 肾结核

双侧肾、输尿管、膀胱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肾相对缩小,边缘不光滑,肾内结构不清,可见高低混杂密度影,其内似见分隔,CT值60~240HU;增强后右肾未见明显强化,右肾动脉细小,肾静脉未见充盈;肾周筋膜未见破坏。右上段输尿管上段见不均匀高密度影钙化。左肾大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左肾各期强化未见异常。膀胱充盈,壁较光滑。

意见:右肾结核干酪性脓腔及钙化并输尿管结核

78. 右侧肾结核;右肾积水,右侧输尿管下段梗阻

双侧肾、输尿管、膀胱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肾实质性片状不规则低密度灶,内见片状钙化;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内见造影剂充填并与肾盂相通;右侧肾盂扩大,边缘不规则,右侧输尿管扩张,输尿管下段入膀胱处明显狭窄。

左肾实质、肾盂、输尿管未见异常;膀胱未见异常。

意见:右侧肾结核;右肾积水,右侧输尿管下段梗阻

79. 肾脏错构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双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肾上极正常肾组织结构破坏,可见约 cm× cm× cm不规则形占位病变,膨胀性生长,密度不均,可见脂肪密度(CT值-65HU)及软组织密度(CT值35HU),并见片状较高密度影(CT值58HU);增强扫描右肾上极占位病变可见不均匀强化,内部可见紊乱的强化血管影;右肾上盏受压变形、下移。其余双肾实质正常强化。肾门结构未见异常。

意见:右肾上极病变: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出血

80. 肾母细胞瘤

双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右侧肾体积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内可见一较大不规则型占位性病变,边界欠清,大小约为cm× cm× cm,平扫呈低/等密度,信号欠均匀,其内可见更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后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静脉期及肾实质期

正常肾脏明显环强化。正常肾实质受压变薄,病灶突破肾包膜。腹膜后见多个增大的淋巴结。 意见:左/右肾实质内巨大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肾母细胞瘤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81. 肾透明细胞癌

双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肾下极外缘见约 cm× cm× cm类圆形肿块,密度略低欠均匀(CT值20~50HU),突出于肾轮廓之外,侵犯肾周脂肪囊;增强后右肾肿物动脉期明显强化但不均匀,实质期及肾盂排泌期密度明显低于肾实质。双侧肾盂、肾盏未见异常。双侧肾上腺未见异常。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未见受累。

意见:右肾下极病变:肾透明细胞癌

82. 肾盂癌

双肾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双肾形态、大小未见异常。左肾中部肾皮质见片状略呈楔形约 cm× cm× cm密度增高区(CT值35HU);增强后左肾盂内所见肿物皮质强化期呈不均轻度强化;实质强化期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肾盂排泌期见左肾盂增厚形成肿块,肾盂腔变窄。左输尿管上段显影。右肾大小、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各期强化未见异常。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

意见:左肾盂病变:肾盂癌

83. 肾结石

双侧肾输尿管膀胱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肾下组肾盏可见多发点状、条形、块状高密度影,最大者约cm× cm× cm;左输尿管上段内可见点状高密度影,左侧肾盂及下组肾盏扩张积水。右侧肾窦内可见2个高密度点状影,肾盂肾盏未见特殊。增强扫描:左肾灌注稍差,左侧上段输尿管结石部位管壁水肿增厚,右肾皮髓质分界清晰。膀胱充盈,壁较光滑。

意见:双肾结石合并左输尿管上段结石

84. 输尿管结石

双侧肾输尿管膀胱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平扫显示双肾体积尚正常,双侧肾盏肾盂及上段输尿管积水扩张。左侧输尿管中段可见一高密度影,大小约cm× cm× cm,局部输尿管壁增厚;右侧输尿管中下段亦可见一大小约cm× cm× cm的高密度影,局部输尿管壁增厚,输尿管周围脂肪内可见少量条索影。膀胱充盈饱满,边缘光滑,显影清楚。增强显示:双侧肾脏实质强化减弱,肾盂排泌期俯卧位扫描仅见少量造影剂充盈肾盂及输尿管,造影剂于上述输尿管结石处排泄受阻,结石密度高于造影剂密度,膀胱内未见造影剂充盈。 意见:双侧输尿管结石合并双侧肾积水

85. 输尿管结石

双侧肾输尿管膀胱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右/双侧输尿管上/中/下段平面可见一类圆形致密高密度影,直径约为 cm,此平面以上左/右/双侧输尿管及肾盂轻/中/重度扩张积水。双肾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膀胱充盈,壁较光滑。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左/右/双侧输尿管上/中/下段结石并肾盂输尿管积水

86. 输尿管癌

双侧肾输尿管膀胱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中段输尿管扩张,内见高密度造影

剂影及不规则形充盈缺损。右侧上段输尿管内见约cm× cm× cm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右肾盂内亦可见结节状充盈缺损。左肾盂及输尿管上段积水扩张。膀胱呈分叶状,充盈不良。排泌期显示双侧肾盂肾盏积水扩张,右侧肾盂内、右肾盂管交界部及双侧中段输尿管内多发不规则形充盈缺损。肾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膀胱壁不光滑。

意见:右肾盂双侧输尿管多发移行细胞癌

87. 膀胱癌

双侧肾输尿管膀胱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膀胱左侧壁及右输尿管入口处见不规则菜花状软组织密度影,前者较大,约约cm× cm× cm,后者表面见点状钙化,肿块与膀胱壁分界不清,向膀胱腔内突出,左侧膀胱壁增厚,外缘脂肪模糊。右输尿管下段可见相似密度肿块,其上方输尿管扩张。增强后各期扫描膀胱及右输尿管肿物呈较均匀明显强化,左侧肿块邻近膀胱壁明显强化;延迟扫描膀胱内肿瘤形成充盈缺损。右输尿管下端肿物与输尿管人口处肿瘤相连,其上方输尿管扩张,未见造影剂充盈。左侧输尿管未见积水扩张,延迟扫描见其内造影剂充盈良好。

意见:多发膀胱癌侵及右侧输尿管膀胱开口

生殖系统

88. 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膀胱整体形态变小,壁较厚,充盈不佳,膀胱内可见导尿管。膀胱下方突向膀胱内软组织肿块影,为前列腺整体增大所致,大小约cm× cm× cm,边缘模糊,CT值40HU。前列腺中可见点状钙化影,与膀胱分界不清,与直肠间隙完整。盆腔未见其他肿块及肿大淋巴结影。双肾实质未见异常,双侧肾盂肾盏及输尿管积水扩张。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

意见:前列腺肥大,双侧上尿路扩张积水

89.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前腺列体积增大,大小为:左右径 cm,上下径 cm,前后径 cm, 耻骨联合上10cm处仍可见前列腺,部分突入膀胱内,前列腺外形尚正常,边界清楚,呈等密度,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双侧膀胱精囊角对称、正常,盆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前列腺体积增大:前列腺增生?

90. 前列腺癌

前列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前列腺形态不规则增大,边界不光滑,大小约cm× cm× cm,向上突出超过耻骨联合上缘2cm以上。前上部见不规则增生外突物,密度稍高,CT值38HU左右;增强后前列腺强化略不均匀,前上部外突物轻度强化,延迟呈较低密度;周围脂肪间隙模糊,邻近精囊及膀胱受压。精囊腺饱满,左右对称,未见异常密度影,周围血管纡曲增多。膀胱充盈,未见确切占位病变。盆腔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 意见:前列腺左侧周围叶病变:前列腺癌?

91. 子宫肌瘤

盆腔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子宫前倾位,底壁及前壁增厚向上突出约cm× cm× cm,CT值38HU;增强后明显强化CT值 ~ HU,不甚均匀,动脉期见较多血管影;

与正常子宫界限不清,周围脂肪间隙未见异常;宫腔受压后移。膀胱充盈良好,壁厚薄均匀。盆腔直肠子宫隐窝见少量积液,盆腔及腹股沟区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子宫底壁及前壁改变:右肌壁间子宫肌瘤?

92. 子宫肌瘤

盆腔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子宫体积增大,外形不规则,局部隆起,于子宫前壁/后壁可见一/多个类圆形影,大小约cm× cm× cm,边界清楚,与子宫肌层相比,平扫呈等/略低密度,增强扫描后轻度/明显强化,与子宫肌层强化程度接近,双侧卵巢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膀胱充盈良好,壁光滑,盆腔内其它结构未见异常。

意见:子宫内占位性病变:子宫肌瘤?

93. 子宫颈癌

盆腔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子宫前倾位偏左侧,宫颈增大,腔内部见积气;宫颈管壁不规则增厚,偏左后方形成肿块,大小约cm× cm× cm,CT值38HU;增强后宫颈管壁增厚不均匀明显强化,内见低密度无明显强化区;周围脂肪层清晰。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密度影。膀胱饱满,边界清楚。直肠管腔正常,管壁未见明显增厚。盆腔内及腹股沟区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子宫颈癌

94. 子宫内膜腺癌

盆腔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子宫体积稍增大,平扫子宫内膜增厚,约为 cm,呈低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轻-

中度强化;子宫浆膜层界线尚清楚/不清楚。双侧卵巢附件区示见明显异常。膀胱充盈良好,壁光滑,盆壁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子宫内膜增厚,结合临床符合子宫内膜腺癌改变

95. 卵巢囊肿

盆腔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附件区见一大小约cm× cm× cm囊状影,囊内密度均匀(CT值15HU)无强化,囊壁厚薄均匀有强化。左侧附件未见异常改变。 子宫大小正常,外型轮廓规整,略左偏,子宫肌层内密度均匀,宫腔内见阳性节育器。 膀胱内尿液充盈良好,膀胱壁光整,未见增厚或结节突起。 盆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子宫直肠窝偏右侧见少量积液,

意见:右侧卵巢囊肿伴盆腔少量积液

96. 卵巢囊腺瘤

盆腔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盆腔后方可见巨大囊实混合性占位病变,大小约cm× cm× cm,CT值~ HU;以囊性成分为主,部分层面其内可见分隔,囊壁光滑,偏右下方壁厚且可见少量实质成分;增强后肿物实质成分、囊壁及分隔可见强化,囊壁光滑,囊内成分未见强化改变;病灶与右侧卵巢关系紧密,右侧卵巢显示不清。子宫大小、形态、位置未见异常,左侧卵巢显示尚可,盆腔及腹股沟区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盆腔巨大囊实混合性占位病变:右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97. 卵巢癌

盆腔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附件区可见一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影,其内密度

欠均匀,大小约cm× cm× cm,CT值~ HU;增强后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高于子宫;肿块与子宫分界不清。子宫形态饱满,官腔内可见少量液体密度影,余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道格拉斯腔内可见少量液体密度影。膀胱饱满,边界清楚。直肠管腔正常,管壁未见明显增厚。左侧卵巢显示尚可,盆腔及腹股沟区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右侧附件区病变:右侧卵巢腺癌?

98. 卵巢癌

盆腔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右侧附件区可见一不规则形病灶,大小约cm× cm× cm;其内密度不均匀,大部分呈囊性低密度,部分呈实性等密度;增强扫描后病灶实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囊壁强化;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子宫、膀胱明显受压移位,盆腔内及下腹部可见少/大量积液。盆腔及腹股沟区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1. 左/右侧附件区囊实性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卵巢癌。 2.腹水及盆腔积液

99. 畸胎瘤

盆腔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中下腹部见一大小约cm× cm× cm囊实性肿块影,上缘达脐水平以下2cm,下缘与子宫阔韧带相连续;肿块内密度绝对不均匀,分隔状,CT值-138~963HU不等,可见脂肪、钙化及实体组织成份;肿块边缘尚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盲肠和升结肠向后上方推移,右下腹组小肠向中线方向推移。腹腔余各脏器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子宫大小、形态及密度正常;盆腔内未见积液,腹膜后间隙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意见:盆腔内病变:畸胎瘤

腹膜后病变

100. 肾上腺皮质增生

双侧肾上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肾上腺内外侧支起始部增粗,密度均匀;右侧肾上腺形态、密度良好;增强后各期双侧肾上腺强化均匀,未见异常强化病灶。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左侧肾上腺改变:肾上腺皮质增生?

101. 肾上腺髓质脂肪瘤

双侧肾上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肾上腺显示约cm× cm× cm大小椭园形低密度肿块,CT值-42.4 ~ -25.0Hu,增强扫描无强化,边界清楚,右肾上极受压。左侧肾上腺形态、大小、密度未见异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右侧肾上腺髓质脂肪瘤

102. 肾上腺皮质腺瘤

双侧肾上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肾上腺内侧支局限增宽,呈椭圆形肿块影,大小约cm× cm× cm,CT值6HU,其内可见脂肪密度,病灶边缘光滑,界限清楚;增强后动脉期右侧肾上腺病灶周边轻度强化,至实质期时病灶轻度均匀强化。左侧肾上腺形态、大小、密度未见异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右侧肾上腺内侧支病变:右肾上腺小腺瘤?

103. 嗜铬细胞瘤

双侧肾上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肾上腺区可见一类圆形占位,大小约cm

× cm× cm,CT值20~40HU,其内密度不均,边缘较光滑,界限清楚,以等密度为主,并可见更低密度影;增强后左侧肾上腺占位不均匀强化,内可见未强化的液化坏死区。右肾上腺未见异常。双肾大小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肾盏未见扩张。

意见:左侧肾上腺区占位: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104.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

双侧肾上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上腹部肝左叶后下方左肾前方可见一约cm× cm× cm巨大肿块影,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多个点片状钙化灶,中心部可见坏死,CT值20~100HU;增强扫描后病灶可见点片状及环形强化,中心见未强化区大小;肿块边界清晰,同侧肾上腺未见显示,胰腺及肠管被推挤向上移位,左肾、肝脏及胰腺呈受压改变。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周围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部分融合。

意见:左上腹部腹膜后占位病变并腹膜后淋巴结增大:左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

105. 肾上腺转移瘤

双侧肾上腺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右侧/双侧肾上腺区可见约cm× cm× cm结节/肿块影,边界尚清楚,平扫呈等密度,密度欠均匀,其内可见更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后病灶实性部分中度强化。同侧正常肾上腺显示不清。对侧肾上腺未见明显异常。 意见:左/右/双侧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结合临床考虑为肾上腺转移瘤。

腹部手术、介入治疗后改变

106. 直肠癌术后

直肠癌术后复查,盆腔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骶前见一约cm× cm× cm软组织块影,边界欠清,周围见索条状高密度影,肿块与膀胱后壁界限尚清,增强后强化不明显(动脉期CT值为32HU,延迟3分钟CT值为22HU)。盆壁光整,未见肿大淋巴结,无腹水。

意见:直肠癌术后改变

107. 宫颈癌术后改变

子宫切除术后盆腔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子宫已被切除,阴道顶端未见明显肿块及异常强化灶。盆壁光整,未见肿大淋巴结,无腹水。

意见:宫颈癌术后改变

108. 肝癌术后改变,未见明显复发

原肝癌手术后复查,与200 年 月 日;老片比较,现肝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原左/右叶肝癌已切除,局部肝表现略凹陷,呈水样裂隙状/条索状低密度改变,肝比例失调,但肝内未见明显其它局灶性异常密度影,肝内胆管无扩张,增强扫描后原手术区未见异常强化影,胆囊不大,壁稍增厚,脾大 个肋单元,胰腺正常。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意见:1.肝癌术后改变,未见明显复发。2.肝硬化

109. 肝癌碘油介入治疗后

肝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右肝内可见cm× cm高低混杂密度灶,碘油沉积良好/不良,呈均匀完全沉积/不均匀斑片状沉积,内部可见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病灶未见明显强化/病灶内部低密度区/边缘可见强化,门静脉清晰,肝内胆管无扩张。脾 个肋单元,其内未见异常密度灶及异常强化灶。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

意见:肝癌碘油介入治疗后改变:肝右/左叶肝癌碘油栓塞术后碘油沉积良好,肿瘤坏死; 肝右/左叶肝癌碘油栓塞术后碘油沉积不良,肿瘤部分存活;门静脉癌栓/肝内子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硬化,脾大,腹水。

110. 胃癌术后改变

胃癌术后复查,现胃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胃呈术后改变,可见吻合钉及其产生的伪影,残胃周围未见明确的软组织肿块;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影;未见腹水征。 意见:胃癌术后改变

骨关节(脊柱除外)软组织

正常骨关节

1. 正常四肢关节总和

左/右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跖趾关节、趾间关节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 关节各构成骨骨质完整,骨皮质光滑、连续,骨小梁清晰,未见骨质增生、硬化或破坏;关节间隙等宽,关节关系正常。周围软组织形态与密度未见异常改变。

意见:左/右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跖趾关

节、趾间关节CT平扫及三维成像未见骨质异常及关节脱位

2. 正常骨总和

左/右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腓骨、骨盆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骨质完整,骨皮质光滑、连续,骨小梁清晰,未见骨质增生、硬化或破坏;所示关节间隙等宽,关节关系正常。

意见:左/右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腓骨、骨盆 CT平扫及三维成像骨质未见异常。

3. 正常儿童关节总和

左/右肩、肘、碗、髋、膝、踝关节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关节各构成骨骨质完整,骨皮质光滑、连续,骨小梁清晰,未见骨质增生、硬化或破坏,骨骺形态位置正常;膝关节间隙等宽,关节关系正常。周围软组织形态与密度未见异常改变。

意见:左/右肩、肘、碗、髋、膝、踝关节CT平扫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4. 正常骨盆

骨盆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骨盆各构成骨骨质完整,骨皮质光滑、连续,骨小梁清晰,未见骨质增生、硬化或破坏;双侧骶髂关节和双侧髋关节的关节间隙等宽,关节关系正常。 意见:骨盆各构成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未见明显异常

骨折脱位

5. Colles骨折:

左侧尺桡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桡骨远端可见骨折线,骨折远端有嵌插,断端远侧轻度向背侧移位。局部软

组织肿胀,肌肉间隙不清。关节间隙无异常,诸腕骨及尺骨未见异常。

意见:左Colles骨折

6. 肩关节骨折/脱位

双侧肩关节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肩关节对称/不对称,左/右盂肱关节正常解剖结构存在/消失,肩胛盂/肱骨头/关节盂/关节面骨质/肩胛颈/肩胛体/肩胛冈/肩峰/喙突/骨质断裂,断端错位、重叠,骨折块移位/无移位,肱骨头向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下脱位。关节囊周围软组织无肿胀/肿胀,肌肉间脂肪界

意见:左/右肩关节骨折/脱位

7. 肘关节骨折/脱位

双侧肘关节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肘关节对称/不对称,左/右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正常解剖结构存在/消失,肱骨小头/髁上/经髁/髁间/髁部(内髁或外髁)/关节面/桡骨头/尺骨骨质断裂/粉碎性断裂,断端错位、重叠,骨折块移位/无移位,肱骨头向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下脱位。关节囊周围软组织肿胀。

意见:左/右肘关节骨折/脱位

8. 髋关节外伤骨折/脱位

双侧髋关节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髋关节对称/不对称,左/右髋关节正常解剖结构/存在/消失,髋臼前壁/后壁/中间壁/前柱/后柱/股骨头关节面构成骨/耻骨上下支/坐骨/髂骨/骶骨骨质断裂/粉碎性断裂,断端错位、重叠,骨折块移位/无移位,股骨头向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下脱位。关节囊周围软组织稍肿胀。

意见:左/右髋关节外伤骨折/脱位

9. 膝关节外伤骨折/脱位

双侧膝关节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膝关节对称/不对称,左/右膝关节正常解剖结构/存在/消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髁间隆起/胫骨平台关节面构成骨/髌骨骨质断裂/粉碎性断裂,断端错位、重叠,骨折块移位/无移位。关节囊周围软组织无肿胀/肿胀,肌肉间脂肪界限清楚/模糊。

意见:左/右膝关节外伤骨折/脱位

10. 骨折后畸形愈合、创伤性骨关节病

右肩关节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肱骨头不规则变形,右肩关节关节面不光整,骨质增生,部份囊变,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稀疏,骨皮质无明显破坏;周围未见软组织肿块。 意见:右侧肱骨头骨折后畸形愈合,右肩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病

炎症结核

13.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右胫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右胫骨下段(包括骨骺及内踝)可见斑片状骨质破坏密度减低区,边界模糊,破坏区内可见小片状略高密度骨质影,部分骨皮质破坏不连续及骨质增生硬化。右胫骨下段外侧可见轻微层状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明显肿胀,脂肪间隙消失。 意见:右胫骨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14.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右肱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右肱骨上段增粗,骨皮质不规则增厚、髓腔变窄,部分髓腔呈毛玻璃样改变,肱骨局部可见骨质缺损破坏,形成低密度囊性区,其内可见条状高密度死骨影,病变区周围软组织肿胀。

意见:右肱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15. 左股骨大转子结核

左股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股骨大转子外侧限局性骨质不规则形破坏,累及股骨颈下段,与正常骨分界清晰,但无硬化环环绕,周围软组织限局性肿胀,破坏区内可见多发点片状高密度钙化影,无骨膜反应。

意见:左股骨大转子结核

肿瘤

17. 骨瘤

鼻窦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额窦后壁可见相连类圆形致密骨密度影,边界清晰锐利,周围结构未见受压移位,余未见异常。

意见:左侧额窦骨瘤

18. 骨样骨瘤

左股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股骨上段小转子下方内前侧骨皮质不规则增厚,骨干增粗,其内可见类圆形透光区(瘤巢),中心可见小圆形致密钙化影,临近髓腔密度增高,呈毛玻璃样改变,周围骨质明显增生硬化。

意见:左股骨上段骨样骨瘤

19. 骨软骨瘤

左股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股骨下段干骺端内侧可见骨性隆起影,呈宽基底,肿瘤骨皮质及骨松质与母骨相应结构相连续,顶部呈半环形致密影,尖端背向关节,顶部软组织内可见弧形钙化影。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

意见:左股骨下段骨软骨瘤

20. 软骨瘤

左肱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肱骨上段骨干略弯曲,皮质旁可见类圆性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密度略低于周围肌肉,边界清晰,内可见多发斑点状高密度钙化影,部分融合成团,肱骨骨干受压变扁呈蝶状缺损,边缘骨质轻度增生硬化。

意见:左肱骨上段皮质旁软骨瘤

21. 骨血管瘤—脊椎

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腰l椎体左侧可见限局性低密度区,其内纵行骨小梁减少、增粗,呈稀疏排列的高密度粗点状,其旁低密度区测值为脂肪密度,骨松质呈粗大网眼状改变。椎体外形无改变,骨皮质未见破坏,周围未见软组织肿

块影。

意见:腰1椎体限局性血管瘤(海绵型)

22. 血管瘤

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骨囊样骨破坏区,其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CT值40—50Hu,间有骨组织密度影及钙化影,肿瘤组织可突破骨皮质,和周围软组织境界不清,周围软组织无明显肿胀。

意见:骨血管瘤

23. 骨巨细胞瘤

胸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胸11椎体可见囊性膨胀性骨破坏,骨皮质变薄,其内呈软组织密度影,并可见粗大骨嵴影,部分骨皮质残缺,部分骨质错位、不连续,左侧椎弓及横突受累,也呈囊性膨胀性改变,周围未见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

应。

意见:胸11椎体骨巨细胞瘤

24. 骨肉瘤(溶骨型)

右胫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右胫骨近端可见不规则溶骨性破坏区,边界不清,髓腔内呈软组织密度影,皮质骨及松质骨均可见破坏消失,破坏区内可见致密肿瘤骨影,周围可见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明显,并可见骨膜三角。

意见:右胫骨骨肉瘤(溶骨型)

25. 骨肉瘤(混合型)

左股骨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股骨下段干骺端内侧骨皮质及骨髓腔不规则骨质破坏,边缘硬化增生,上下相邻破坏边缘的骨膜增生,局部肿块形成向软组织内隆起,边缘不清,最大层面约6cm×5cm,肿块密度不均匀(CT值 ~ HU),可见散在片状骨样高密度钙化,注射对比剂后肿块不均强化,股骨内侧肌群肿胀隆起,脂肪间隙模糊。 意见:左侧股骨下段骨肉瘤(混合型)

26. 多发骨髓瘤

胸部各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胸椎、肋骨、胸骨可见弥漫性的多发圆形或蜂窝形溶骨性破坏区,无硬化缘,骨密度普遍减低,周围未见软组织肿块影。

意见:多发骨质破坏:多发骨髓瘤?转移瘤?

27. 多发转移瘤(混合型)

骨盆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坐骨、右侧髂骨、耻骨内均可见均匀高密度影,骨松质及骨髓致密硬化呈象牙质状。右髋臼受累,部分关节面模糊。左侧股骨头内可见2个圆形结节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右髂骨下方可见不规则形斑片状骨质破坏区,局部骨皮质中断,其旁可见限局性软组织肿块影,骨破坏区周围骨质可见硬化改变。

意见:多发转移性骨肿瘤(混合型)

28. 骨头缺血坏死

双侧髋关节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右侧股骨头变扁,边缘可见唇样骨质增生,“星芒征”消失,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囊状透光区,周围骨质增生硬化。髋臼骨质可见增生硬化,边缘模糊,关节间隙稍变窄。左侧股骨头及髋臼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关节间隙正常。 意见:右侧股骨头缺血坏死

29. 肩关节周围炎

左肩关节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肩关节旁软组织内可见条形均匀高密度钙化影,位于左肱骨大结节外上方,左肩关节组成诸骨骨质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关节间隙未见异常。 意见:左肩关节周围炎,建议MRI观察肩袖情况

30. 脂肪瘤

胸部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左侧腋下胸壁内可见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影,边界清晰,其内CT值为-70HU,周围肌肉受压外移,周围骨骼未见异常。

意见:左侧胸壁内脂肪瘤

正常脊柱

1. 正常颈/胸/腰/骶椎平扫

颈/胸/腰/骶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颈/胸/腰/骶椎生理曲度正常,生理连线连续;诸椎体及附件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椎间隙大小正常,椎间盘后缘未见异常软组织影向后膨出及突出,椎管及双侧隐窝未见狭窄,硬脊膜未见受压,各关节突关节清晰,黄韧带无明显增厚。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意见:颈/胸/腰/骶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2. 正常颈/胸/腰/骶椎平扫增强

颈/胸/腰/骶椎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颈/胸/腰/骶椎生理曲度正常,生理连线连续;诸椎体及附件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椎间隙大小正常,椎间盘后缘未见异常软组织影向后膨出及突出,椎管及双侧隐窝未见狭窄,硬脊膜未见受压,各关节突关节清晰,黄韧带无明显增厚。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 意见:颈/胸/腰/骶椎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3. 正常颈椎平扫

颈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颈/胸/腰/骶椎生理曲度正常,生理连线连续;诸椎体及附件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椎间隙大小正常,椎间盘后缘未见异常软组织影向后膨出及突出,椎管及双侧隐窝未见狭窄,硬脊膜未见受压,各关节突关节清晰,黄韧带无明显增厚。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意见:颈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4. 正常胸椎平扫

胸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颈/胸/腰/骶椎生理曲度正常,生理连线连续;诸椎体及附件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椎间隙大小正常,椎间盘后缘未见异常软组织影向后膨出及突出,椎管及双侧隐窝未见狭窄,硬脊膜未见受压,各关节突关节清晰,黄韧带无明显增厚。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意见:胸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5. 正常腰椎平扫

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颈/胸/腰/骶椎生理曲度正常,生理连线连续;诸椎体及附件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椎间隙大小正常,椎间盘后缘未见异常软组织影向后膨出及突出,椎

管及双侧隐窝未见狭窄,硬脊膜未见受压,各关节突关节清晰,黄韧带无明显增厚。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意见: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6. 正常骶尾椎平扫

骶尾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颈/胸/腰/骶椎生理曲度正常,生理连线连续;诸椎体及附件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椎间隙大小正常,椎间盘后缘未见异常软组织影向后膨出及突出,椎管及双侧隐窝未见狭窄,硬脊膜未见受压,各关节突关节清晰,黄韧带无明显增厚。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

意见:骶尾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7. 正常颈椎平扫增强

颈椎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颈/胸/腰/骶椎生理曲度正常,生理连线连续;诸椎体及附件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椎间隙大小正常,椎间盘后缘未见异常软组织影向后膨出及突出,椎管及双侧隐窝未见狭窄,硬脊膜未见受压,各关节突关节清晰,黄韧带无明显增厚。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 意见:颈椎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8. 正常胸椎平扫增强

胸椎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颈/胸/腰/骶椎生理曲度正常,生理连线连续;诸椎体及附件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椎间隙大小正常,椎间盘后缘未见异常软组织影向后膨出及突出,椎管及双侧隐窝未见狭窄,硬脊膜未见受压,各关节突关节清晰,黄韧带无明显增厚。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 意见:胸椎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9. 正常腰椎平扫增强

腰椎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颈/胸/腰/骶椎生理曲度正常,生理连线连续;诸椎体及附件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椎间隙大小正常,椎间盘后缘未见异常软组织影向后膨出及突出,椎管及双侧隐窝未见狭窄,硬脊膜未见受压,各关节突关节清晰,黄韧带无明显增厚。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 意见:腰椎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10. 正常骶尾椎平扫增强

骶尾椎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颈/胸/腰/骶椎生理曲度正常,生理连线连续;诸椎体及附件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椎间隙大小正常,椎间盘后缘未见异常软组织影向后膨出及突出,椎管及双侧隐窝未见狭窄,硬脊膜未见受压,各关节突关节清晰,黄韧带无明显增厚。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 意见:骶尾椎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11. 正常骶髂关节

双侧骶髂关节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双侧骶髂关节骨性关节面光整,其下骨质未见明显增生、破坏及囊变,关节间隙清晰双侧对称,局部未见明显异常软组织影。

意见:双侧骶髂关节CT平扫及三维成像未见异常

退变、膨出、突出

12. .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后凸,颈3、4、5、6、7椎体边缘唇样骨质增生,钩突变尖,钩椎关节间隙变窄,相应关节突关节间隙稍变窄;椎间隙变窄无变窄,C3/4,C4/5,C5/6,C6/7椎间盘内可见“真空”现象,椎间盘无膨出或突出,椎管无狭窄,黄韧带未增厚,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

意见:.颈椎退行性改变

13. 颈椎间盘膨出,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后凸,颈3、4、5、6、7椎体边缘唇样骨质增生,钩突变尖,钩椎关节间隙变窄,相应关节突关节间隙稍变窄; C3/4、C4/5、C5/6、C6/7椎间隙变窄, C3/4、C4/5、C5/6、C6/7椎间盘后缘向后均匀膨出,硬脊膜囊轻度/明显受压,骨性椎管前后径未见狭窄/略窄,黄韧带未/略增厚,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

意见:,C3/4、C4/5、C5/6、C6/7间盘膨出,颈椎退行性改变

14. 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后凸,颈3、4、5、6、7椎体边缘唇样骨质增生,钩突变尖,钩椎关节间隙变窄,相应关节突关节间隙稍变窄; C3/4、C4/5、C5/6、C6/7椎椎间隙变窄, C3/4、C4/5、C5/6、C6/7椎间盘后缘向后局灶性突出,硬脊膜囊轻度/明显受压,骨性椎管前后径未见狭窄/略窄,黄韧带未/略增厚,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

意见:,C3/4、C4/5、C5/6、C6/7间盘突出,颈椎退行性改变

15. 胸椎退行性改变

胸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胸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后凸,胸 椎体边缘唇样骨质增生, 相应关节突关节间隙稍变窄;椎间隙变窄无变窄,T / 椎间盘内可见“真空”现象,椎间盘无膨出或突出,椎管无狭窄,黄韧带未增厚,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

意见:.胸椎退行性改变

16. 胸椎间盘膨出,胸椎退行性改变

胸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胸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后凸,胸 椎体边缘唇样骨质增生, 相应关节突关节间隙稍变窄;T /椎间隙变窄,T /椎间盘后缘向后均匀膨出,硬脊膜囊轻度/明显受压,骨性椎管前后径未见狭窄/略窄,黄韧带未/略增厚,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 意见:胸 / 间盘膨出,胸椎退行性改变

17. 胸椎间盘突出,胸椎退行性改变

胸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胸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后凸,胸 椎体边缘唇样骨质增生, 相应关节突关节间隙稍变窄;T /椎椎间隙变窄,T /椎间盘后缘向后局灶性突出,硬脊膜囊轻度/明显受压,骨性椎管前后径未见狭窄/略窄,黄韧带未/略增厚,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

意见:胸 / 间盘突出,胸椎退行性改变

18. .腰椎退行性改变

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后凸,腰1、2、3、4、5椎体边缘唇样骨质增生, 相应关节突关节间隙稍变窄;椎间隙变窄无变窄,L3/4、L4/5、L5/S1椎间盘内可见“真空”现象,腰1、2、3、4、5椎体上/下缘可见许莫氏结节,椎间盘无膨出或突出,椎管无狭窄,黄韧带未增厚,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

意见:.腰椎退行性改变

19. 腰椎间盘膨出,腰椎退行性改变

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后凸,腰1、2、3、4、5椎体边缘唇样骨质增生, 相应关节突关节间隙稍变窄;L3/4、L4/5、L5/S1椎间隙变窄,腰1、2、3、4、5椎体上/下缘可见许莫氏结节,L3/4、L4/5、L5/S1椎间盘后缘向后均匀膨出,硬脊膜囊轻度/明显受压,骨性椎管前后径未见狭窄/略窄,黄韧带未/略增厚,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 度灶。

意见:L3/4、L4/5、L5/S1间盘膨出,腰椎退行性改变

20.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改变

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后凸,腰1、2、3、4、5椎体边缘唇样骨质增生, 相应关节突关节间隙稍变窄;L3/4、L4/5、L5/S1椎椎间隙变窄,腰1、2、3、4、5椎体上/下缘可见许莫氏结节,L3/4、L4/5、L5/S1椎间盘后缘向后局灶性突出,硬脊膜囊轻度/明显受压,骨性椎管前后径未见狭窄/略窄,黄韧带未/略增厚,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密度灶。

意见:L3/4、L4/5、L5/S1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改变

外伤骨折脱位滑脱

21. 腰1压缩骨折(爆裂性)

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腰l椎体楔形变,前后缘均可见游离骨片,胸l2椎体相对前滑脱,腰1椎体内可见不规则走行透亮线,骨质碎裂成多块;双侧椎弓根、横突、棘突骨质不连续,可见线状透亮线,其旁软组织略肿胀。腰l椎大部相对向后移位,棘突相对向前移位,腰l椎体上缘水平椎管明显狭窄,硬膜囊受压变形。

意见:腰1压缩骨折(爆裂性)

22. C2/T12/L1椎体压缩性骨折并椎管狭窄。

颈/胸/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矢状位显示颈/胸/腰椎序列不正常,C5/T12/L1椎体楔形变,前后径增宽,脊柱局部成角畸形;轴位见C2/T12/L1椎体骨皮质断裂,碎骨片向椎管内嵌入,硬脊膜受压,椎管变形,前后径变窄,左/右/双侧椎板/椎弓根/横突/棘突断裂,椎旁软组织密度增高,椎管内未见/可见密度增高影。

意见:C2/T12/L1椎体压缩性骨折并椎管狭窄。

23. 寰枢关节半脱位

颈椎CT平扫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尚可,生理连线连续,寰枢椎未见骨折,齿状突距寰椎前弓距离 mm,齿状突距左、右侧块距离分别为 mm、mm。寰椎向左/右侧旋转约 ° 意见:寰枢关节半脱位

先天性异常

24. C/T/L椎体隐性脊柱裂

颈/胸/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颈/胸/腰椎生理曲度尚可,C/T/L椎棘突形态异常,轴位片见C/T/L椎体左/右椎板缺如/闭合不全,棘突缺如,余椎体未见异常,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影,椎旁未见异常软组织影。

意见:C/T/L椎体隐性脊柱裂

25. C/T/L脊柱裂伴脊髓脊膜膨出,并发脂肪瘤

颈/胸/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颈/胸/腰椎生理曲度尚可,C/T/L椎棘突缺如,轴位片见C/T/L骨性椎管未闭,椎管后方可见低密度影,CT值 HU边界清楚,周围由硬脊膜包绕,有/无低密度脂肪结构,并与皮下脂肪相连。

意见:C/T/L脊柱裂伴脊髓脊膜膨出,并发脂肪瘤

炎症结核

26. C2/T12/L1椎体结核

颈/胸/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矢状位颈/胸/腰/椎序列不正常,C5/T12/L1椎体呈轻度楔形变,局部成角畸形后突入椎管内,椎体密度高低不均,相邻椎间隙变窄;轴位片示C5/T12/L1椎体密度不均匀,周边骨质硬化增生,硬膜囊未/轻度/明显受压,椎旁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

意见:C2/T12/L1椎体结核

27. C2/T12/L1椎体结核并椎旁冷脓肿形成

颈/胸/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矢状位示颈/胸/腰/椎序列不正常,C5/T12/L1椎体呈轻度楔形变,局部成角畸形后突入椎管内,椎体密度高低不均,相邻椎间隙变窄,轴位片示C5/T12/L1椎体密度不均匀,周边骨质硬化增生,向后压迫硬脊膜囊,椎管前后径变窄,椎旁左/右/双侧腰大肌内侧可见低密度影并肿胀。

意见:C2/T12/L1椎体结核并椎旁冷脓肿形成

肿瘤

28.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建议MRI进一步检查

颈/胸/腰椎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颈/胸/腰椎生理曲度尚正常, C5/T12/L1椎体平面椎管内可见硬脊膜囊增宽,密度不均,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骨性椎管及椎旁结构未见异常。

意见:C5/T12/L1椎体平面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可能性大,建议MRI进一步检查

29. 脊索瘤

骶椎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骶1、2椎体膨大变形,骶椎膨胀性骨质破坏,内有片条状/斑点状钙化,周围伴有硬化边缘,肿块穿破皮质形成分叶状低/等/略高密度影(CT ~ 值 HU);增强后边缘明显强化(CT值HU),中心部分轻度或无强化(CT值HU),瘤体不均匀轻度强化(CT值HU)。

意见:骶椎体骨质改变:脊索瘤?

30. 骨巨细胞瘤

颈/胸/腰椎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C/T/L椎体形态异常,椎体/横突偏心状囊样膨胀性骨破坏区,骨壳完整/不完整,伴轻度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部分边缘硬化,病灶内

为软组织密度结构和液性囊腔(CT ~ 值 HU),有致密骨性间隔,瘤体无钙化及骨化,可见囊内液-液平面,增强扫描软组织部分中度/明显强化(CT ~ 值 HU),硬脊膜受压变形。 意见:C/T/L椎体改变:骨巨细胞瘤?

31. 骨巨细胞瘤

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胸11椎体可见囊性膨胀性骨破坏,骨皮质变薄,其内呈软组织密度影,并可见粗大骨嵴影,部分骨皮质残缺,部分骨质错位、不连续,左侧椎弓及横突受累,也呈囊性膨胀性改变,周围未见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

意见:胸11椎体骨巨细胞瘤

32. 血管瘤栅栏状

颈/胸/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矢状位脊柱生理曲度正常,C/T/L椎体内见栅栏状改变;轴位像示该椎体内见局限性骨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其内有增粗的骨小梁,呈圆点花纹状,余椎体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椎旁未见异常软组织影。

意见:C/T/L椎体改变:血管瘤

33. 血管瘤网格状

颈/胸/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矢状位脊柱生理曲度正常,C/T/L椎体内见网格状改变;轴位像示该椎体内见局限性骨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其内有增粗的骨小梁,呈圆点花纹状,余椎体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椎旁未见异常软组织影。

意见:C/T/L椎体改变:血管瘤?

34. 血管瘤(小)

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腰l椎体左侧可见限局性低密度区,其内纵行骨小梁减少、增粗,呈稀疏排列的高密度粗点状,其旁低密度区测值为脂肪密度,骨松质呈粗大网眼状改变。椎体外形无改变,骨皮质未见破坏,周围未见软组织肿块影。

意见:腰l椎体病变:血管瘤

35. 椎体病变:骨肿瘤?

颈/胸/腰椎CT平扫、增强及三维成像显示:矢状位脊椎生理曲度正常,C/T/L椎体变形;轴位见该椎体呈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可见软组织影(CT值HU)中有不规则骨质分布,增强扫描有强化(CT值HU),相应平面硬膜囊受压,椎管前后径约 cm,余椎体及附件未见异常。

意见:C/T/L椎体病变,性质待定:骨肿瘤?

36. 脊椎转移瘤

颈/胸/腰椎CT平扫及三维成像显示:矢状位C5/T12/L1椎体形态不正常,呈膨胀性改变,密度减低;轴位见C5/T12/L1椎体体积增大,密度不均,可见骨质破坏呈软组织影(CT值HU),增扫扫描略强化(CT值HU),硬膜囊受压,椎管前后径约 cm,左/右/双侧附件亦受累,骨质破坏,椎旁可见软组织影。

意见:脊椎多发转移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