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报告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研究生课程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 会计准则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学 号: 201510320764 姓 名:

专业年级: 企业管理

课程名称: 会计与财务理论

完成日期: 20xx年1月5日

阅读报告

会计准则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ility in business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ing standards An empirical study》

一、摘要

在当今,作为一个热点话题,“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但是却没有多少人能说的清楚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即:究竟什么应该是可持续的?在判定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过程中,什么信息可以作为标准?如何获取以上信息?《Sustainability in business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ing standards An empirical study》这篇文章在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大假设:1.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有关,2.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采用的会计准则有关。文章采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考察了53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企业的相关变量(包括会计准则、社会责任等),这是相关研究中,首次采用国家层面的数据和研究来考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兼具独特性和现实意义,因此本人选取这篇文章作为了解会计的经济后果及社会责任的入门资料。经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和最小二乘法的验证,文章的两大假设得到了支持,并且相关控制变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也得到了验证,这些结论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管理者、员工、顾客、供应商都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关键字

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企业社会责任、财务报告、capital stock

三、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行文特点

在文章的引言部分中,作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解释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即回答什么应该是可持续的,什么信息决定了一个国家或组织是否是可持续的),作者引出了文章两大假设中的自变量的概念基础:1.企业维持capital stock的能力(财务报告涉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主要内容,以此来区分不同会计准则);2.企业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目标的能力(来源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文章的第二部分回顾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概念,并提出了文章的第一个假设:1.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有关。文章的第三部分论述了财务报告中包含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信息的理论现实意义,并提出了文章的第二个假设:2.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采用的会计准则有关。文章的第四部分给出了回归模型及相关数据分析。第五部分讨论了实证分析的结果,第六部分给出了文章的结论。

文章结构总的来说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实证论文的一般结构:理论框架、提出

假设、模型构建、数据分析、结论。但是在假设的提出过程和引言的过程中,作者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大篇幅的论述和阐释,例如:企业可持续能力的界定、股东和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区分等。这样的行文方式一方面弥补了文章假设过少,一方面提升了文章的理论价值,同时方便读者对文章理解,及对相关概念的探讨。

四、主要内容观点和价值

1.财务报告提供企业可持续信息(“可持续”的会计)的原因

①法律要求。法律制度要求企业报告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及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履行。如果企业活动违反了法律法规,就要受到相应的制裁。

②自我管制。有些企业会主动披露与其对环境和社会影响有关的财务信息。这种行为有两个目的:一是可以提高企业的业务绩效,二是主动的自我管制可以避免政府的强制管制。

③企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会计有助于管理者发现组织的经济潜力,如:在采取了自愿的环境友好战略后,成本的节约、销量的提高等,这些都与企业的绩效息息相关。

企业采用了可持续发展作为财务报告项目(如capital stock)的会计准则,并定期对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关的会计进行披露后,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将会对这些财务信息产生关注(事实上,已经有很多股东开始关注财务报告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对这些信息做出相关的反应,这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发掘和培养产生监督和激励的作用。这也是作者提出假设二(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采用的会计准则有关)的逻辑背景。

2.capital stock——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会计上的体现

“到底什么应该是可持续的”即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体现在哪方面,这是文章从一开始就试图回答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个观点:一是效用观(utility)即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不断地为现在和未来消费者提供相同满意程度的产品的能力,这意味着衡量可持续能力的产品和服务是不断更新换代的,但是不变的满意度是可持续能力的关键体现。这种观点受到了作者的质疑,满意度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个体在不同时间对满意度的评价是不同的,因此效用观在测量和比较上出现了不一致,不能很好的反应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个观点基于产品和服务,认为可持续能力就是企业可以不断生产质量、性能相同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因为产品和服务的特征都是客观的,这种衡量标准也就具备了一致性,同时这种观点把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转移到了企业生产过程中,即企业生产能力的维持。作为生产能力在会计上的代表,capital stock也就可以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

3. stakeholder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的第二部分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保证人类生活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解决不同群体之间在目标、利益上的矛盾,追求共同的经济财富、环境质量、社会资产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前提。这种观点与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不谋而合——“企业应该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不断解决他们在目标上的矛盾”。而实现利益相关者平衡的关键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stakeholder概念的提出,作者表明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假设一。企业社会责任同时涉及到社会责任履行的信息报告方面的问题,“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在提供财务信息的同时,提供更广泛的包括社会责任的信息的重要性”,因此企业会加大对年报等财务报告中相关信息的重视,更加频繁地对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信息进行披露。这种行为会反映到企业会计准则的选择,即财务报告包含项目的选择,从侧面支持了会计准则对企业可持续能力的影响作用。

4.结论的探讨

实证检验的结果支持了文章给出的两个假设,即企业的会计准则的选择和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强大的正相关关系.即企业的财报中越多的包含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履行相关信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越强。其中会计准则方面的关系表明,相对于实施IFRS和US-GAAP国家的企业,实施本国自有会计准则的企业更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另外,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与可持续发展关系要强于发展中国家两者之间的关系。除了假设中提到的变量,实证分析还检验了其他控制变量如:消费者满意、失业率、高层管理者关注度等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通过了最小二乘法的检验。可以预计,研究结果对企业、投资者、管理者、消费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比如,管理者和政府监管者必须清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并且关注企业财务报告中相关信息的披露及信息的获取和接受者对其解读的情况,来对企业可持续能力进行监督和评价;capital stock等反应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财务信息应该受到投资者、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特别关注。

五、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了皮尔逊相关检验和最小二乘法两个方法来验证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及回归模型的可靠性,以下是文章提出的模型:

SUSTDEVit= α0 +α1 INFit +α2 SOCRESPit +α3 ACCOUNTINGit +α4 FDIit+α5 CUSTOMERit +α6 UNEMPLYit +α7 SENIORMGMTit+εit

其中SUSTDEVit代表一个国家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SOCRESPit代表企业的社会责任,ACCOUNTINGit代表企业才用的会计准则,其他变量为控制变量。所有数据来源于两个渠道:The World Bank (2010)和the IMD(Macroeconomic variables – INF, FDI, and UNEMPLY –)。由the IMD获得的数据分为两类:硬数据和软数据,硬数据即二手数据,软数据是通过问卷量表获得的一手数据。会计准则这个变量是一个分类变量,分别代表三类会计准则:1.要求使用IFRS或US-GAAP标准的国家,2.允许使用IFRS或US-GAAP标准的国家,3.要求使用本国会计准则的国家。

六、个人理解收获

通过这篇文章及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学习,本人对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财务报告意义、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等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比如会计准则,当今国际上主流的会计准则有IFRS和US-GAAP,这两大会计准则的质量被广泛认同,许多国家的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认可了两个会计准则对于提高资本市场可比性的作用。再比如,财务报告中信息披露项目对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重大意义,它引导企业和投资者的相关决策,并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起到监督

导向的作用。这些都加深了本人对会计社会责任,经济后果等知识的认知。文章结论中给出了会计准则选择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正向相关作用,但是对于会计准则和企业社会责任两个概念的解读还不是十分清楚,比如哪些具体准则的采用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什么样的什么程度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后相关信息的披露过程(信息披露的渠道、获取的难易程度、受众等)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将是是本人下一步需要通过更多的阅读更深入思考来了解的问题。

七、参考文献

Stefan, Schaltegger. and Roger,L. Burritt. (2009) “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for companies: Catchphrase or decision support for business leaders?”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45 (4), pp.375-384.

Shaw, R. (2000), “Shareholder value or stakeholder value? That is the question”, in Schuster, L. (Ed.), Shareholder Value Management in Banks, St Martin’s, New York, NY, pp. 36-52.

Tarca, A. (2004),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practices: choosing between IAS and US GAAP”,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Vol. 15 No. 1, pp. 61-91.

Roger L. Burritt and Stefan Schaltegger. (2010) “ 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fad or trend?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Vol.23

(7).

Damak-Ayadi, S. (2011),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in the annual reports of large companies in Fr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Vol. 19 No. 2.

 

第二篇:《兼爱中》阅读报告

《墨子·兼愛中》閱讀報告

名篇名稱:《墨子·兼愛中》

作者:墨子(約公元前480 – 前393),名翟,戰國初年魯國人。著名的中國古

代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

文章內容梳理:

文章開頭提出,仁人做事的原則一定是爲天下興利除害,進而引出何爲天下的利與害。墨子指明戰國當時國家之間相互攻伐,家族之間相互掠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君臣之間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不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不相互融洽,這些就是天下之害。

接着,墨子提出了天下之害的產生原因——“不相愛”,即從國家,家族到個人,只愛自己而不相愛才導致了天下的戰爭,掠奪,埋怨,憤恨。

隨後,墨子闡述了要用“兼相愛,交互利”的方法來取代“不相愛”的做法,鼓勵天下人應該無差別地相互愛護,交互得利,具體的做法是看待別人的國家就像自己的國家,對待別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愛護別人就像愛護自己。墨子認爲,這種做法就能避免國家之間的征戰和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不和諧。

接下來,墨子分析了爲什麼天下人都做到兼愛不是一件難事。墨子舉了晉文公,楚靈王,和越王勾踐的例子來說明君主喜好的事物可以讓百姓士衆也汲汲追求,甚至是殺身成名這樣困難的事,因此“兼相愛、交相利”這種美好的行爲如果君主能提倡,那麼百姓士衆一定也能做到。墨子又舉了古代大禹,周文王和武王用“兼相愛、交相利”做事的例子來說明“兼相愛、交相利”在古代曾經實現過並且產生了良好的結果,是可行的。

最後,墨子呼籲天下的君子用兼相愛、交相利的做事原則來治理天下,就能讓天下太平富足。

文章思想總結:

該篇充分闡述了墨子的“兼愛”思想。

墨子認爲,天下的戰亂,掠奪,殘害等事情產生的原因都是“不相愛”,每個人都自私自利,而不愛別人,因此選擇去傷害別人來獲得自己的利益。所以強大富足的人們就會欺壓弱小貧窮的。但是,不相愛的結果並沒有讓天下人都獲利,反而導致了整個天下陷入戰爭和痛苦。墨子認爲,人與人的相處的回饋是相同,愛別人就會得到別人的愛,損害別人就會被人損害。因此,兼相愛、交互利是最好的行爲原則,能產生和平和利益。墨子倡議居上位的君主士人去踐行兼愛,他們的人民百姓就會學着去做,那麼就能達成天下人都兼相愛、交互利的結果,天下就會變得富足安定和平。

讀書心得:

墨子提出的兼愛是一種無親疏差別的愛,倡議愛人如愛己,是一種泛愛。這種愛不同於儒家的殊別之愛。儒家提倡先從愛親人做起,再推廣去愛衆人,因此孝悌在儒家思想裏尤爲重要。然而,墨家的兼愛思想卻不認爲愛他人有先後區別,應該泛愛他人,無論是親人還是鄰裏或是陌生人。因此,墨家的兼愛思想對人的要求更高。我不禁聯想到,孔子認爲父親偷羊兒子應該幫父親隱瞞的說法應該會被墨子強烈地否定。在公義的這個層面上,儒家的殊別之愛會傾向於偏袒親人,而墨家基於愛人如己的兼愛思想則更爲公正。相傳墨家的鉅子腹朜之子殺了人,儘管得到了秦惠王的寬恕,但腹朜仍然堅持處死兒子。

墨家的兼愛思想與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有相似之處,一樣是提倡無差別的愛,愛他人。聖經中《馬太福音》講到“無論任何事,你們願意認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與墨子所說的“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思想一致,是基督教與墨家提倡泛愛的原因。

但是,墨子的兼愛思想裏卻包含着另一個重要元素——利益,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以利益爲目的提倡兼愛。墨子認爲“仁人之所以爲事者,必興天下之利”,仁人兼愛他人的目的就是爲了天下之利。墨家的兼愛思想的目的在於爲整個社會謀利益,是一種功利務實的思想。墨子認爲,不相愛導致社會動蕩,而兼相愛能產生和平富足,促進社會的穩定和進步。這種思想與西方功利主義相似,而不同於儒家或者基督教。儒家的仁義是基於道德本心,而基督教的博愛則是基於對上帝的愛。

在此篇章中有一個有趣的言論—君主對某種事物的喜好能讓百姓士衆也去追求這種事物。這種現象當然是基於中國古代的奴隸制度或者封建制度,百姓士衆爲了討好君主、官員或者遵循他們的命令,就會投其所好,推崇他們的愛好和興趣。墨子洞察了這種現象,因此倡議君主去做“兼相愛、交相利”,便能夠影響百姓士衆,最後實現天下人都兼相愛。在現代社會,這種現象雖然不復存在,但是也有相似的現象,我們稱之爲社會風氣。例如中國內地的“留學熱”“拜金主義”等,社會羣衆的行爲思想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使他們也去崇尚某種事物或思想。因此,製造和傳播良好社會風氣有如墨子倡議君主行“兼相愛、交相利”一般,能對社會大衆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社會的和諧和進步。

直到今天,墨子的兼愛思想仍然有其積極意義。近幾年,中國的社會道德風氣並不是很好,扶摔倒老人卻被訛詐,小女孩被車撞路人袖手旁觀,水果貨車側翻路人搶奪水果等。人們應該相互關愛,相互幫助,不做傷害他人的事情,人人都盡自己的努力去“兼相愛”,那麼社會將會變得更加和諧幸福。

參考書目

[1]李小龍,《墨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xx年,62 頁– 71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