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

银行业的行业分析

第一篇

产业结构篇

一、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的演变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架构;二是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功能;不同时期各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互间的关系及其所发挥的主要功能是不同的.解放前,我国银行业几乎是一盘散沙,银行少,规模小,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步建立.下面分别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时期来分析我国国有银行的体制演变过程.

(一)19xx年――19xx年时期在这个阶段我国的金融体系初步建立,并逐渐形成“大一统”的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是通过组建中国人民银行, 合并解放区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人银行与钱庄,以及建立农村信用社等途径实现的。新中国金融体系的诞生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为标志同时根据没收一切官僚资本财产为国家所有的总政策,官僚资本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取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接管的措施,其中的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根据它们过去的业务经营特点分别改组为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长期投资银行,中国银行改组为外汇专业银行。解放之初,还对民族资本银行和钱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直到19xx年以前,基本上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和骨干,但仍保存几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体系格局。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格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并有力地支持了国有经济的发展。

从19xx年我国开始大规模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以后,金融机构也按照当时苏联的模式进行了改造,并建立起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系,后来我们把它简称为“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模式。这个体制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改革开放前夕,它的特点可以这样概括: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是那时我国唯一的一家银行,它的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逐级普设于全国各地,各级分支机构按总行统一的指令和计划办事,它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具体经营银行业务的经济实体,是作为政权机构和金融企业的体而存在;它的信贷,结算,现金出纳等制度,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严格监督和保证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任务的执行和实现。 金融体制是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大一统”金融体制正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必然产物,在这种特定的经济体制下,“大一统”的金融体制指挥协调一致,便于政策贯彻,也利于全局控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60年代初的三年经济调整期间,这种金融体制曾十分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效率和优点.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应有的发挥.突出的问题是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作用.从这样的思路和标准来观察“大一统”金融模式的缺点就非常明显,那就是只靠行政手段,不用经济手段从而整个金融系统缺乏活力,尤其是缺乏自主权的基层金融机构,更无法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二)从19xx年开始至今不断推进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以及向纵深的不断推进,在金融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对金融机构体制的变革就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变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 --1993),主要是突破过去那种高度集中体制朝多元化方向改革,这个阶段,开始建立独立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国有专业银行。19xx年2月,为适应首先开始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再次恢复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农村金融业务全部移交中国农业银行经营。19xx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完全独立经营这是适应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往来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19xx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分设出来。19xx年进一步明确建设银行是经济单位,是全国性的金融组织,除仍执行拨款任务外,同时也可以开展一般性银行业务。19xx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也最后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它的成立是建立中央银行体制的一个关键性步骤,也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自此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完全摆脱具体银行业务,原来的“大一统”金融体制正在向多类型多层次的格局演变。

第二阶段的金融机构改革是自19xx年展开至今的,虽然94年以前专业银行已经纷纷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成为经济实体,它们开始在各自分工的领域内按信贷规律办事,实行企业化经营,但由于它们是全国性的国家银行,担负着执行国家政策的任务,因而又很难充分实现这些要求。随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铺开,专业银行体制也开始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及不适应性,其中一个最大问题是政策性信贷与商业性信贷混营的问题,这既不利于银行贯彻效益性原则,也不利于政策性业务的开展。为此19xx年正式启动了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改革;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担原来由国家专业银行办理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推动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而对冠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要求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经营管理结构以及权力,责任,利益,风险结构,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所具有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逐步向现代商业银行过渡。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前景目标是明确而美好的,可是道路却非一帆风顺,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也日益暴露出其先天固有的弱点,旧体制下的陈疾逐渐成为束缚改革脚步的桎梏。

二、银行业其关联产业

房地产,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建筑业,制造业

三、产业关联关系在商业银行中的若干应用

(一)深化对相关产业认识, 为信贷投向提供参考

产业关联分析既深化了对单个行业的分析, 也为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以及未来信贷投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例如, 由于附加价值各构成要素? 是企业偿还款的主要资金来源,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 产业附加价值率越高(即中间投入率越低) , 相应的偿债能力就越强, 信贷风险较小。反之, 则反映偿债能力较弱、信贷风险较大。

(二)强化产业链金融, 打造相应金融产品或服务体系

根据产业链条及产业(或产品)特点, 以核心企业为依托, 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及业务流程优化力度,批发性地营销其上游供应企业和下游销售企业, 为不同产业客户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三)部分业务营销的重点产业选择

1. 保险业务营销的重点产业。从产业对保险业服务消耗的绝对量看,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道路运输业、建筑业、水上运输业、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专业技术及其他科技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保险业(主要为对再保险业务的需求, 下同)、房地产业、住宿业等11个产业对保险业服务的需求最多, 合计占全部保险业服务的70%, 理应成为保险业务拓展的重点领域。

2. 租赁业务营销的重点产业。租赁业务有利于企业迅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降低资产负债率, 未来市场潜力巨大。而租赁业务的开展, 也有助于商业银行落实抵押、控制信贷风险, 提

高产品交叉销售能力以及缓解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

3. 投行业务营销的重点产业。对于企业, 尤其是大型企业而言, 向上整合上游原材料企业, 向下整合下游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或销售渠道, 有助于降低

生产成本、提升企业价值。在主要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 企业进行产整合的需求日益增长,结合产业链关系及具体市场环境, 可以及时挖掘典型产业(直型)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以 及相关融资业务需求。

四、银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思路

1.积极进行业务创新, 形成合理的收入来源结构。首先, 要促进银行业务结构的多元化。目前, 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银行优劣的重要标准, 成为银行管理水平及服务能力的综合体现。商业银行应主动调整收益结构, 大力加快中间业务发展, 提高投资及交易类收入占比; 积极优化投资结构, 大力开拓发展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 以多种方式开展资本营运业务, 提高投资和非资产类的收益水平, 逐步建立信贷利差收入、投资收益、中间业务收入协调推动的多元化收益结构, 培育高增长、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其次, 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流动性过剩折射的不仅是一个时期资金多少的问题, 而且折射出社会融资方式的变化以及金融脱媒的现象。对此, 商业银行应当加快传统经营模式和经营结构的转型, 使其逐步由单一银行存贷款销售商变成兼营存贷款、债券、证券、保险、基金、黄金、外汇等多种金融商品的综合销售商。一是利用金融市场的创新,逐步改变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的问题。二是大力发展理财业务, 推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三是推动资产负债管理方式的创新。

2.推动中小型银行发展, 改善银行业区域结构。我国应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 在银行业的对内、对外开放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主要包括: 发展民营银行, 继续鼓励开办更多的区域性或地方性的商业银行, 加强国内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 吸引民间资本对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和城市信用社等中小银行进行改造, 发展各种股份制银行等。在目前的制度环境和银行业机构框架下发展民营银行, 对促进我国银行产业结构的改革、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提高银行业竞争水平和效率, 以及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3.构建完善的弱势金融机构体系。首先,要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和作用。政策性银行要转变为更加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上可持续、有竞争力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提供国家财力许可的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同时, 不断拓宽业务范围, 更好地为欠发达地区、“三农”等提供更持久的金融服务。其次, 要发展更加近农民和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型小额信贷组织,加快以自然人和企业发起的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试点。最后, 应当探索建立具备弱势金融功能的其他新型金融服务组织。稳步推进“小额担保贷款+ 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建设”的有机联动机制建设; 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等。此外, 在弱势群体金融服务上, 可以结合我国情况建立相应的金融服务机构。比如, 成立处理助学贷款、助业贷款的专门机构, 负责处理此类贷款。

第二篇

产业组织篇

一、银行行业现状

1.国有银行垄断中国金融市场的局面未改变

金融市场的垄断程度可以从银行资产份额中窥见一斑,截止20xx年5月,在我国的金融资产总额中,银行资产的比重为73.42%,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四家)资产比重为55,190k,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比重为12.390k,城市商业银行为5.84%,其他金融机构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为26.58%,在这里,其他金融机构还包括外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所占的份额就会更少了,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仍未改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份额虽有所提高,但仍需进一步发展。

2.我国银行的业务相对滞后

我国银行业务无论是在货币市场还是在证券市场,发展都相对滞后"在货币市场上,国内银行固守传统业务领域,走单一的零售业务路线,复合型的业务类型极少涉足,同时缺少抗击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反应机制;在证券市场上,以数据说明:截至20xx年末,我国债券市场余额达12.33万亿元"从债券市场余额与GD尸的比率来看,我国的债券市场规模较小"该指标(债券市场余额与GDP的比率)由19xx年的0.06提高到20xx年底的0.49,增长了7倍,但与美国债券市场的2.18相比,差距很大"截至20xx年6月底,个国债券总额己达13.74万亿元,但91.50/0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中央银行票据,企业和公司债只占8.50k"可见我国债券市场目前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非常巨大"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债券市场,截至20xx年7月底,深沪两市已有1187家公司上市,沪深方两市A股的总市值居全球第5位,如果加上港交所股票市值,A股和港股股票总市值排名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我国的股票市场的弊端依然显著,有人为因素!体制因素!投机心理及股市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制约着我国银行业的业务发展。

3.国有银行发展动力不足

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的存在不是市场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行政因素和政策壁垒的结果"垄断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对内改革动力不足,对外学习借鉴意愿不强的现象"同样,国有银行的国有性质也不利于国家对银行业的监管,提高了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 我国银行业的SCP分析

2.1市场结构-------S

2.1.1市场结构的构成要素

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有:(l)交易双方的规模和数量分布;(2)产品差异化;(3)市场份额;(4)市场集中度;(5)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6)进入壁垒的高低"按照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结构构成的6因素来分析,(3)、(4)、(6)项,即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这三项是最主要的影响银行业市场结构因素"市场份额(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比重)和市场集中度(少数几个最大规模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与与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关系非常紧密;而进入壁垒的高低又直接涉及到银行市场的潜在竞争对手的数量,从而影响到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构成"

2.1.2主要要素指标分析

2.1.2.1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是标示各银行市场占有率高低的一种测度工具"一般而言,市场份额与市场占有率成正比市场支配势力就越大,,市场份额所占的比重越大,表明单个或少数几个企业的市场的竞争程度会越低,垄断程度就越高"对市场份额的测度有多种方法,其中常用的衡量指标有:存款比率RS,贷款比率Rl,总资产比率Ra,总利润比率Rp"其计算公式如下:

RS(存款比率)=某银行存款总额/同期商业银行存款总额

Rl(贷款比率)=某银行贷款总额/同期商业银行贷款总额

Ra(总资产比率)=某银行资产总额/同期商业银行资产总额

Rp(总利润比率)=某银行利润总额/同期商业银行利润总额

如下表所示

从每个指标所涉及的银行来看,在19xx年到20xx年这4个年份,四大国有商

业银行的RS!R工和Ra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较小;四大国有商业

银行(表中前四位)20xx年的RS之和为64.84,Rl之和为73.59,Ra之和为

76.52,仍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相对应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RS!Rl和R

a总体上呈快速上升势头,但所占的比例较小"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Rp的变化

较为复杂,初农行外,其它三个银行都是两位数,远较其它银行为多,但我们应

知道,这时四大国有银行依照传统寡头垄断的优势建立起来的"综观Rp,所有

商业银行的利润率在动荡调整中呈现上升的趋势

"

2.1.2.2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MarketConcentrationRate)又是一个衡量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用来衡量行业中不同地位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市场集中度的高低集中体现了市场的垄断或竞争程度"具体而言,一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市场上的地位高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市场集中度(或市场占有率)高,少数企业可以凭此左右产品价格,从而使整个市场的竞争能力下降,垄断程度提高"经常使用的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测度的指标有:行业集中率(CRn)!赫希曼一赫芬达尔指数(HHI)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等"对比而言,在银行业市场中,CRn和HHI测度的主要是占统治地位的几家银行的集中程度,对市场中其它的中小型银行的数量与规模差异的标示作用不大;而这一不足之处可以通过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可以明确的反映出来,而反映不出占统治地位银行的集中程度"因此,实践中把这四个测度指标结合起来讨论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下面就用CRn来分析一下98至o8年银行的指标数值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

在CR4中,在19xx年一20xx年这四个年份中,其存款份额都在64%以上;-贷款份额超过73%,甚至高于glryo;资产份额也全部高于76%;净利润指标CR4值也在600k以上,甚至超过70%,这说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在银行业市场中仍保持着垄断地位"从表中还可以看出CR4与CR10在存!贷款和资产指标的数值比较接近,如存款的CR4与CR10两者之差在30k一170k之间,而数值较大的年份主要是20xx年,是16.25%,这说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仍居于垄断位置,但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市场竞争程度加强"净利润指标的CR4和CR10值差在25%一40%之间,相差较大,这表明,较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获利能力要高得多,资源的有效配置率也高"从各项指标序列来看,只有净利润的cR4值在2001一20xx年有所降低,其他如存款!贷款!资产指标的CR4和CR10值从1998一20xx年均处于稳定的下降过程,这种下降表明中国银行业市场的竞争日渐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和垄断水平逐步降低"

2.1.2.3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flarrierstoentry)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它是指潜在进入者要想进入目标市场所必须面对和处理的各种阻止性因素,主要有政策性壁垒,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及埋没费用!产品差别化和绝对费用等"这些阻止性因素都属于结构性进入壁垒的范畴,对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具有刚性,具有保护产业内已有企业的作用"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政策性壁垒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仍采取行政审批制,对拟进入者的条件要求高"这种较高的准入条件限制了一些新的竞争主体的进入,维护了现有企业的垄断地位,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

但从金融

市场的发展来看,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不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及银行效益的提高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

2.1.3市场结构小结

通过以上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依然存在"综合表中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除利润率指标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项指标值逐年下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指标值则逐年快速上升,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市场中各类新兴成分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市场竞争水平不断增强.,而这并不能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的丧失,从表3一2中的各项数据可以反映出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虽较之以往有所下降,但其RS、Ri、Ra和Rp仍达到了70%以上,因此其垄断地位依然存在,只不过是垄断的范围和影响有所减弱"从利润率方面来讲,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类型的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利润率近年来都得到了较快提高,说明各种类型银行的市场参与程度增强,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占据着垄断地位,但各类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大,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会对我国银行市场结构造成一定的冲击,促进市场结构向更具活力与效率的竞争型转变,国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将进驻中国市场"截至20xx年9月末,已经有22个国家共70多家的外国银行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其中设立分行和支行的有252家,设立法人机构的有14家,设立代表处的有242家"外资银行总资产比例占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2%,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国市场结构的调整,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垄断程度,有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针对于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和特点,要使国内商业银行提高资源配置率和市场效率,政府有必要放宽金融准入!退出政策,调整现有政策,改变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金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2.2市场行为-------C

2.2.1中国银行业价格行为分析

定价行为是企业价格行为的一项主要内容"SCP范式中企业的定价行为主要有竞争导向定价行为!需求导向定价行为!需求差异定价行为!成本导向定价行为和价格歧视行为等"企业依据自身的需求选取相适应的定价行为"虽然我国银行业具有市场集中度高!产品差异化低和进入退出障碍高等有利于市场定价行为的特点,但由于这种特点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对银行业参与市场活动的约束力较强,使得它们没有动力和压力参与市场竞争,获取垄断利润"同时,由于中央银行的利率决定权和中国银行进退的政府性行为,使得个体银行呈现无定价权的价格行为,难以采取符合市场理性的价格行为参与竞争,追求市场利润,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2.2.2中国银行业的非价格行为分析

SCP范式中非价格行为主要是指企业采取的新产品研发!产业政策!企业促销举措等行为"我国银行业具有寡头垄断的市场特点,在理论上有参与银行产品和服务和营销举措的研发优势和动力,从而推动产品和技术革新"但是我国银行业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不是在市场力量主导下形成的,它是政府行为的结果,国有银行虽然占据寡头地位,但是其研发创新的动力和压力都不足,造成了国有银行的非价格行为不具备市场动力因而缺乏市场活力"

2.2.3中国银行业规模调整行为分析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是因为企业规模的纵向和横向拓展!企业经营业务的改变等因素而造成的"SCP范式中,主要就新资金的投入!企业的横向兼并与联合!多样化业务的经营等方面来考察组织结构调整行为"企业的新资金的投入以及企业兼并与联合是从企业的内涵与外延方面扩大了企业的规模,企业规模的扩大引起企业结构的调整,使得资源的配置得以优化,使用效率提高;多样化业务经营能扩大业务范围,抵御抗击风险能力,能够促使市场结构更趋于合理

和稳定"我国银行业规模调整主要是以银行间的兼并占主导,兼并的决定是由央行做出的,是一种政府行为而非独立的市场行为"现实中,银行机构按照市场规范自行退出的情况微乎其微,这是由于我国银行的退出障碍过高,还没有形成市场主导下的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而造成的"

2.2.4中国银行业多样化的经营需求分析

产业组织理论中多样化经营是提高企业效率和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我国的金融业己由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逐步向混业经营!混业管理方向发展"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中,利用其已经成熟的多样化经营策略抗击金融风险,巩固和发展其地位"这种多样化经营的行为会冲击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我国银行业要适应这种多样化经营的市场行为,适应这种需求,调整寡头垄断的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2.3市场绩效-------P

我国银行业经济绩效的scp分析可以从市场决定因素方面来考虑,但更为重要的是从政府行为方面加以理解"银行业的经济绩效是由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着两个方面来反映的,分别以利润率和生产率这两个指标来标示"

2.3.1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反映银行绩效

我国银行市场的政府主导权使得我国的金融资源大多掌握在国有商业银行手中,而商业银行业的定价权归于央行,各商业银行不能利用价格因素自由参与市场行为,对金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获得垄断利润"这种资源的高集中配置和银行业主导权异位容易造成垄断和资源利用的无效率,从而造成社会净福利损失,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效率损失"

2.3.2从生产效率的角度反映银行绩效

我国的银行业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对促进银行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具有遏止作用,它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也不存在研发和技术进步的动力,因此难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不高可以通过如人均存贷款比率等的银行指标的横向比较中反映出"因此要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生产效率也需要改变我国现存的寡头垄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

2.3.3市场绩效测定指标

产收 益率来考察银行的经营绩效。总资产利润率用来衡量运用资产获取利润的综合能力;净资产 收益率则用来衡量银行的自有资本获利能力。我们运用相关数据,计算出 2000—2005 年间 我国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 ROA 和净资产收益率 ROE,分别如表1和标2所示。 表 1

2000-2005 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绩效(ROA 测度) 单位:%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

表 2

2000-2005 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绩效(ROE 测度)

单位:%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

表1 和表2 显示,2000—2005 年间,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资本盈利能力虽然仍然较低,但纵向来 看,都有了一定提高,特别 2003 年以后国有银行的业绩表现突出:资产利润率由平均不到0.2%提 高到了0.58%,2003 年后甚至超过了股份制银行,其净资产收益率也有了显著提高。但从ROA 的年 均值来看,股份制银行仍然要高于国有银行,而且利润率相对稳定。而从 ROE 的表现来看,股份制 银行仍然全面领先于国有银行。对比 ROA 和 ROE,我们发现,股份制银行的资本盈利能力比 资产盈利能力更具优势,原因可能是因为股份制银行的资本结构更为合理,而国有银行具有的 庞大资产规模在资本结

构相对改善和效率提高等条件下可以转变为竞争优势。

ROA 达到 0.6%是我国银行业资产利润率的监管水平,达到 1%则接近国际银行业的先进 水平。从单个银行来看,建设银行的利润率在国有银行中最优,特别是 2004 和 2005 年,从指 标上看,已经达到 1%左右的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银行 2005 年也达到了 0.61%。国家在 2003 年对建行和中行注资时要求两家银行的 ROA 在 2005 年底达到 0.6%,从指标上看,两家银行 都已经达到了要求。股份制银行中,总体而言上市公司的利润率要好于非上市公司:其中表现 较好的浦发、招商、民生和中信等银行,表现较差的是广发和光大银行。

11

第三篇

产业布局篇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结构和组织形式种类繁多。按其职能划分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和各种专业信用机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中心,股份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并存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银行体系。由于研究的局限性,我们在本章以中国银行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次改革,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央银行、银行业监管机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作为主要由国家政府机构进行控制的银行来说,其布局也遵循着普遍规律。

1.对中国银行产业的布局的研究

就我国的国情来说,我国银行产业存在两种性质的银行,第一种是由我国国家政府直接参与控制与决策的国有股份制银行,第二种是由国外资本家所控制的外资银行。对于中国银行产业的布局研究也将主要以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为对象。

1.1、国有股份制银行

在我国,国有银行的布局决策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机构根据相关调查,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审议之后所得出的,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政治因素以及国情。

在我国,国有银行的分布政策主要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当地的人文风俗习惯所制定的。总体来说比较注重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例如,在农业收入比重大的地区或者省份,国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分布就较为广泛;而在第三产业收入比重大的地区或者省份,那么其商业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的分布则较为广泛。

除了相应的主流银行以外,我国国有银行呈现的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布局形式。在某一地区除了各自相应的主流银行外,还会有其他国有银行的分布网点,在农业银行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则一定会出现其他例如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其他银行的分行,这是我国银行业最为普遍的现象。这也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又一大金融现象。

除了各大国有银行的相互作用以外,我国银行业的布局机制也相对于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明显的不同。我国的国有银行的相关政策是由我国政府部门所制定的计划制机制,享有国家直接决策的权利。除此之外,我国国有银行也是我国对金融以及经济市场的一大宏观调控载体。国家通过改变相关银行的相关政策达到一定的针对国内市场的宏观调控的目的。

1.2、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的进入也是在我国经济大开发达到一定阶段后所出现的产物,自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跨国经济交流已经变得趋近普遍化,外资银行的身影也渐渐地进入我国人们的眼中,汇丰、花旗摩根这些自言也渐渐用在了相应的贸易交流中。

就外资银行本身而言,它是以谋取最大化利益为首要前提,而不再是像国有股份制银行业一样,受政府的制约。外资银行在我国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银行选择在中国设立相关的业务机构。

2、影响中国银行产业布局的因素

纵观我国银行业大势不难看出我国银行业存贷款总额、余额及银行机构和银行资产的布局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梯度。

2.1地理因素

就地理因素来说,我国银行产业主要分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大板块。上图是1997-20xx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银行存贷款总额比重表:虽然我国银行产业服务点遍布全国各大省市县城以及村镇,但从各地区的存贷款总额可以看出,银行产业较为发达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中西部地区则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从地理上来看,银行业的发展布局明显倾向于地理位置比较靠近沿海的发达城市。对于银行业的发展,地理位置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如表一所示。

2.2、社会经济因素

除去银行存贷款总额以外,衡量银行产业布局的因素同时还有银行产业机构设置的比重。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

显然,东部地区银行机构的比重较中西部地区明显增加了不少,而东部地区也正是我国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高度发达带动了资金的快速以及量化流动,也就造成了银行产业的发达,从而促进了银行机构设置的复杂以及多样化。

3、银行产业布局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在金融危机中我国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国银行产业也将面临巨大的改变。

3.1、国内银行产业布局的改变

随着网络时代的进步以及人民素质水平的提升,我国银行产业除了传统的银行机构服务以外,正在努力加强网络化进程的发展,以实现在传统的产业结构布局之上同时结合网络化、创新化的网上银行新形势的新时代目标,丰富传统的银行产业布局结构。

除此之外,我国银行业也将迈向国际化的脚步,不仅仅只局限于本国,也将同时向全世界各大经济体迈出步伐,已达到全球化的伟大目标,实现产业布局由本国逐步迈向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3.2、国内外资银行布局的发展

从 20xx年至20xx年,各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稳步增长;在20xx年和20xx年中国政府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时期,各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停滞不前,但在20xx年迎来再次增长。各外资银行整体市场份额从20xx年的1.7%增长到20xx年的1.83%。然而,市场份额数字无法反映外资银行如何继续重新定义中国的细分市场。中国的各细分市场给各外资银行提供了获得稳定及长远发展的契机。

20xx年,各外资银行面临资金流动性紧缩的环境。中国人民银行法定准备金率自20xx年年初以来已经上调了六次。在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更加不确定的环境下,外资银行似乎更加关注他们的对华策略。未来三年将充满挑战性,外资银行正在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金融行业的许多不同领域开展并购。

事实上,在华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保持乐观态度的基础是:中国这个经济体将通过经历渐进而确定的过程不可避免的变得更加国际化。外资银行认为,中国经济的开放和人民币向自由兑换货币过渡必将给外资银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外资银行仍然相信,中国市场充满机遇。他们同时相信,只有公平竞争,并且整个行业的监管部门促进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

外资

银行才能利用这些机遇。开拓中国市场的决心依然坚定在华外资银行的母公司坚决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篇

产业政策篇

一、产业组织政策

(一)我国银行产业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银行产业组织政策,如:打破国有银行的完全市场垄断,引入不同所有制的银行优化市场结构,增加产业的市场竞争性。实际的绩效也非常明显,提高了整个银行体系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正面的效应比较显著。下面把中国银行产业组织中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从银行结构与宏观结构的关系看,银行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对称,滞后于经济结构的演进。

2、从市场结构的角度看,国有资本在我国寡占型市场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结构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深化改革。

例如,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两个突出问题是规模不经济和缺少竞争活力。国有寡头银行尽管规模大,但规模却不经济,中小商业银行小,规模不足,金融市场结构中缺乏竞争活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增强整体金融产业组织的竞争活力的措施之一是应该适度收缩国有银行的规模边界,鼓励、允许新兴商业银行接管国有银行的某些分支机构等。

3、从市场行为方面看,我国银行的利率和汇率等价格行为监管受到严格监管,寻租、逃避监管等不规范非价格行为和过度竞争等扭曲的价格行为仍较为普遍。

4、从市场绩效方面看,我国银行组织资源没有与经济结构实现良吐匹配,突出表现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市场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高集中的市场结构下是较低的市场绩效,远未达到规模经济及其增长潜力。

5、从产业组织政策方面看,我国目前银行业的改革主要是由外部放松管制的改革推动的,而国有银行经营效率偏低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因此还需要从产业组织政策的角度对上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问题的改革。

我国银行产业组织改革,应有助于提高国有银行绩效,并鼓励新兴商业银行的发展,增进有效竞争,提高银行产业自身效率私!资源配置效率。

(二)关于改进我国银行产业组织政策的探讨

国家在制定和实施银行产业组织政策时,应体现综合性和互补性,形成一个政策体系。由于银行产业组织政策受多种因素影响,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制定、实施银行产业组织政策时,需要制定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能产生互补效应的政策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以全面促进优化银行产业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进而取得不断改进的市场效果。 政策建议:

1.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其与银行产权改革的关系我国银行产业组织政策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政策的主要出发点是建立健全银行业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的作用。

2. 实现利率市场化,完善市场机制利率市场化就是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竞争。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国有银行真正商业化经营的过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银行科学确定经营成本和制定价格、合理配置资金资源,提高效益;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银行可根据贷

款企业具体情况,调整利率水平,有效规避风险;促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部门白觉关注贷款市场的运行趋势。

3. 防止过度竞争、促进有效竞争

银行产业的市场行为是众多银行的竞争性经营行为在市场上的综合反映。因此,银行产业竞争政策的目标导向就是要规范银行的竞争行为。由于近几年来,中国银行产业普遍存在过度竞争现象,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竞争政策约束,致使各种不正当的价格竞争、促销竞争不断发生,一些银行甚至通过非法途径获取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这意味着中国迫切需要制定银行产业竞争政策,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法规,使银行的竞争行为有明确的法律规范私有制度保障,从而抑制银行产业的无序竞争,实现有效竞争。

银行产业组织政策是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外部环境至关重要。这些外部制约因索有:国民经济货币化和市场化的程度、工商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各种类型的融资手段的发达程度和银行政策执行机钩或银行监管部门(如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独立程度等。

二、产业结构政策

我国银行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1.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改革应在东中西部区域实施力度有所差别的政策制度。为了实现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西部区域各省区更应加大银行业市场结构改革的力度,从而使除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并在总体上至少从寡占型即高集中寡占型转变为寡占型即中上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以缩小与东部区域的银行业结构差距和经济差距。

2.我国各省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应注重非国有化进程加快与银行业集中度降低的相互匹配,也就是说,我国各省区的国有企业改革应与银行业市场结构改革同步进行。应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各省区的市场化进程,促进其经济增长,进而实现其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银行业结构的良性互动。

3.我国应坚持银行商业化改革、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以上市促改革”不动摇。

4.我国今后银行业市场结构改革应遵循区域有别的原则就东部而言,由于银行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己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应顺其自然以收到无为胜

有为的效果就中部而言,由于银行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仅是单向长期因果关系,应实施中部崛起的方针政策,以达到经济增长带动银行业结构良性变迁的目的就西部而言,由于银行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因果关系,应大力进行银行业市场结构改革,以促使四大国有银行之外的其他类型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并使得经济增长带动银行业结构的良性变迁。总体而言,我国银行业二十多年的改革大体遵循先市场结构改革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思路。鉴于此,我们进一步认为,我国东部银行业应着力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而不是市场结构改革我国中部银行业应二者并举,不仅要深化市场结构改革,而且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我国西部银行业的当务之急在于市场结构改革以实现银行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5.由于我国银行业结构的演变具有路径依赖性,即当前银行集中度会依赖于其前期水平,而前期水平会对当前水平起着正强化作用,因此我国银行业市

场结构改革应加大力度,应致力于通过外在的改革力量来减弱或消除这种正强化的路径依赖性。

6.与东部相比而言,我国中西部银行业的市场规模较小,其市场需求成长率较低,因而在当前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应

实施偏斜于中西部的政策制度以扩大其银行市场规模并提高其银行市场需求成长率,从而降低其银行集中度以促进其经济增长。

一、 产业布局政策/bank/scroll/200610/16/t20061016_8987352.shtml

中国银行业呈现多元竞争的格局

根据中国加入WTO时签订的《金融与贸易服务协议》,20xx年底我国将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同时逐步放宽对新兴商业银行的限制。这意味着外资银行、新兴商业银行将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全面的竞争,从而使中国银行业呈现出多元竞争的格局。 外资银行:抢滩中国

为了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抢占银行业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产配置,以延续盈利的增长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外资银行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它们通常采取参股国内银行(主要是新兴商业银行)的战略,借助国内银行已有的市场网络拓展业务。

随着中国政府逐步放开市场准入限制,外资银行参股国内银行的步伐越来越快。 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拓展了品牌资源、网点资源和客户资源,获得了巨大利润。 新兴商业银行:异军突起

我国的新兴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陆续组建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快速发展的非国有经济。城市商业银行是19xx年由城市信用社改制后成立的,其目的是为当地政府、企业集团提供金融服务,以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我国新兴商业银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除了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扩张规模外,新银行数量也逐年增加

随着银行保护的解除和我国金融环境的宽松,将有更多的新银行成立。有报道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经同意江苏省无锡、苏州、南通、常州、淮安、徐州、镇江、扬州、盐城及连云港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年内合并重组,成立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设在南京。此外,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将于近日挂牌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主要从事对个人的存贷款、保险及其他特殊业务,不能经营对企业的贷款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其实行监管。目前,邮储拥有3.15万家分支机构和2.5亿储户,存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占储蓄总额9%以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其规模将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位居第五。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占主体

面对外资银行的抢滩和国内新兴商业银行的崛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绝对垄断优势日趋下降。以资产标准C4指数为例,19xx年该项指标高达90.3%, 20xx年则下降到78.5%,20xx年进一步降至53.9%。随着银行业的完全开放,此项指标将进一步下降,这意味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优势会继续减少。但是否可以就此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将丧失殆尽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在较长时期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将占据主体地位,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中形成了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雄厚的客户基础和经营优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每一个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都设有分支机构,全国营业机构超过10万家,拥有庞大而又稳定的客户群体,具有吸纳居民储蓄和发放贷款的天然优势,形成了联系紧密的银企合作关系,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还形成了各自的独特的业务优势。具体来说,中国银行具备国际化优势,拥有全球布局的金融服务网络;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最大的人民币结算行、证券及期货交易清算行、个

人住房按揭银行和基金托管银行,在城市存贷款业务方面领先;中国建设银行在房地产贷款方面占优;中国农业银行营业网点分布最广,在城乡存贷款业务方面具有优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这种网络、客户和业务的经营优势是外资银行和新兴商业银行无所企及的,从而奠定了其在我国银行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政府强力支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占我国经济主体的国有经济部门,正是由于其对国有企业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才保证了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当然,其代价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金融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大量政策性不良贷款的形成和相应的垄断优势的削弱。因此,从更宏观的渐进改革的层次考虑,政府往往对四大国有银行实施保护,以强化其主体地位。例如,19xx年国家向四大国有银行注资2700亿元人民币;20xx年底,国家将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20xx年,国家又向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以补充其资本金。政府的支持大大增强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从而使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向对其有利的方向发展。

第三,外资银行和新兴商业银行没有能力与四大国有商业展开全面竞争。尽管外资银行和新兴商业银行有迅速扩张、占领市场的野心,但面对中国银行业这块大蛋糕,他们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外资银行和新兴商业银行往往有选择地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展开竞争。就信贷服务对象来说,主要瞄定三资企业和效益好的非国有企业等优质客户群;就业务种类来说,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值和中间业务和高收益信贷业务,比如针对高收入人士的个人理财服务、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家居银行业务和房地产信贷等;就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富裕人口集中的城市及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会城市。因此,外资银行和新兴商业银行的扩张虽然会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造成冲击,但不会撼动其在中国银行业的主体地位。

二、 产业技术政策.cn/chanjing/b/20071025/174xxxxxxxx.shtml

? 中国商业银行产品与技术创新目前现状

一、 产品创新现状

1、 从创新动力看,产品创新受制性强

2、 从品种看,产品创新品种少、借鉴性强、效益低

二、 技术创新现状

1、 构建综合化信息技术平台

2、 支持开发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的科技创新日益发展

3、 风险管理技术创新薄弱

? 中国银行业产品与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创新战略的要素和策略:

目前国际上产品创新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金融产品衍生交易化、资产证券化和银证保产品组合化。就中国银行业而言,产品创新方面起步较晚,其种类和领域都相对简单。

一、创新战略的要素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成功地产品创新战略通常包含如下要素:

1、明确产品创新战略

商业银行必须制定产品创新中长期规划,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1728.494,-28.75,-1.64%)确定创新工作的各项发展目标和各阶段行动步骤,确保各领域创新

协调一致,充分调动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为产品创新服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产品创新上保持清晰的战略思路。而银行采取何种产品创新的战略方式,主要应从客户的需要以及商业银行本身的经营战略出发。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是把客户关系管理的经验同信息技术结合,从产品需求调查、设计、研发到营销,每个阶段都是在以客户资料为基础进行科学、定量的分析后展开的,这使银行能够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个性化的产品创新战略。

产品创新战略从属并服务于银行发展整体战略规划,它指引银行根据现有的经济大环境和自身经营状况发展产品创新,优化各种资源,保证产品创新的发展方向,并在后续的产品营销中制定最优的策略,实现预期的经营成果。

2、设立专门的产品创新部门,推行产品经理制,培养专业化人才

现有的银行职能分工都把产品创新职能分散于银行各部门之间,没有统一的领导与协调,随意性较强,这是造成产品创新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商业银行应尽早考虑设立专门的产品创新部门,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该部门根据产品创新战略,对产品创新进行全面规划和监督,协调各部门关系;密切跟踪市场反应,重视产品的后续维护,对产品及时进行改进或再开发。

考核激励机制可以参照发达国家银行业做法,培养成本收益分析观念,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产品创新考核指标体系,对全行产品定价、计划预算管理、业绩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考核。

除了设立产品创新职能部门外,还应积极推行产品经理制,培养专业化人才。产品经理参与产品需求调研,设计开发、目标市场细分、营销及后续服务支持、产品评价意见收集、产品升级换代等全过程的管理。现代商业银行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专业人才,加快建立一支以客户为中心,以金融产品为主线,集产品研发、管理和营销服务于一体的产品经理队伍。

3、重视科技依托,与金融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

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环境相适应。每一时期的金融产品都是在宏观经济环境的背景下作出的创新,因此中国银行业的产品创新也必须和宏观金融制度创新相结合。宏观金融制度创新,如金融市场的完善、相应法规的健全,将为银行产品创新创造宽松、公平的环境,政府应实行全面风险监管和功能性监管,使商业银行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主体。

不仅如此,产品创新也应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重视依托科技进行产品创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与金融的结合日益紧密,银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中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产品信息系统建设,创新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

二、产品与技术创新的策略

金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银行应从自身出发选择提升金融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种类,开发新技术。基于上述观察,现阶段,为推进中国银行业产品与技术创新,可采取如下策略:

1、建立金融技术研发中心

中国银行业应建立金融技术研发中心,加大资金投入,增加设备,改善设施。要运用数学建模、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现代化手段设计开发出先进的金融技术,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特别是要研发出金融技术专利,提升银行自主创新能力。

2、全面推进数据系统建设

数据系统建设是制约中国银行业技术创新的根本性因素。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坚持数据大集中的方向,在各一级分行数据集中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范,进一步改造、整合、挖掘现有的核心业务系统,建立以“成本、风险、灵活”三要素架构而成的综合业务系统。另一方面,建立一个全面基于互联网、具有决策支持功能智能型系统,支持银行可持续发展。该系

统将资金链、财务、产品系统、客户关系、决策分析系统、业务流程管理、风险管理和 电子商务全方面集合起来,从而实现信息的自动收集、管理和基本的数据处理功能,有选择地进行数据分析,完成数据向有价值信息的转换,最终对决策与实施形成支持力,通过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分析手段,满足各种银行业务分析需求,进一步反映了银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3、培育技术创新保障机制

银行业要加速技术创新发展进程,必然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内部环境。技术创新涉及到系统的建设与开发,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拥有一支具备业务素质、掌握计算机运用技术的研发队伍,为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持。从这一要求出发,商业银行应积极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技术人才,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吸收人才、留住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同时建立起激励 考核机制,调动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强化科技人员的分工,最大化地保障技术创新的发展。

第五篇

产业发展对策的角度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承诺, 自2006 年12 月11 日起, 我国银行业结束了为期五年的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 开始跨入一个全面开放的新时代。从此,在中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可全面开展面向我国居民个人的人民币业务, 中、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了全面竞争。面对全面开放的新时代, 我们要冷静客观地看待中、外资银行的优劣势,发挥自身所长以应对更大范围的挑战。

一、外资银行的优势

1.资本雄厚, 规模庞大, 资产质量优良。外资银行的实力较强,尤其是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浪潮, 催生了一批“航母级”的银行集团。如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全球总资产都在10000 亿美元以上, 而我国最大的工商银行的总资产约为5000 多亿美元, 仅相当于花旗银行资产总额的一半。此外, 外资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大大低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 资产构成合理, 质量优良。在华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8%, 而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7.6%, 不良贷款总额达12000 亿元。

2. 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外资银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倡导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建立发展起来的, 一直以来都以客户为中心, 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管理方式也是按照这个理念进行灵活多变而富有成效的管理, 可以根据利率和汇率等市场信息灵活调整经营策略。而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受经营体制制约, 客观上缺乏自主权, 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大, 经营决策时滞长, 管理机制较为僵化, 与国际竞争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先进。外资银行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 普遍拥有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实行混业经营, 集信贷、投资、保险、证券业务于一身, 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个金融商品的超级市场, 从而更多地争取客户, 赢得市场份额, 并且能够从各项业务、多种渠道获得盈利, 弥补某一方面的亏损, 为拓展其利润来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我国金融业大部分银行还不熟悉国际惯例,长期沿用阶梯式管理, 推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 提供的金融商品少, 盈利渠道单一。

4.技术设备先进, 金融创新能力强。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 在金融业务和产品方面显现出了全球化、自动化、电子化、标准化的趋势, 能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

凭借着遍及全球的机构网络体系, 实现国内外联行资金的自由划拨, 还能为客户提供全球24 小时金融市场的跟踪服务。中资银行近年来虽然加快了创新步伐, 推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业务, 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较低水平, 发展业务的着眼点主要在存贷款领域, 盈利渠道单一, 容易导致我国银行业经营传统人民币业务的风险上升, 造成涉外业务、中间业务和新的贷款业务发展缓慢, 国际结算等业务流失, 使一些新的利润增长点后劲不足。

5.金融监管能力强。外资银行在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组织体系、监管方式手段、市场约束、信息披露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均处于良好状况。我国银行业监管仍主要停留在文件监管的单一行政方式上, 缺乏法律法规或操作性差, 尚未真正实现持续性和审慎性监管, 缺乏规范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有效的市场约束。

6.激励机制健全, 对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外资银行有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良好的培训条件、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工资待遇, 能够吸引大量银行业的优秀人才加盟。这一因素可能导致中资银行业务人才的严重流失。

二、中资银行的优势

1.本土优势。中资银行对国内各个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与国内企业及居民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 能够尽量满足他们的服务要求。对此, 外资银行是一时做不到的。

2.网络密集, 客户基础稳固。中资银行以国家信用作支撑, 拥有强大的分行网络及完善的本币清算系统和人民币的配套服务,绝大多数国内企事业单位和居民都是中资银行的客户, 客户基础较为稳固, 这种长期合作的关系是外资银行无法相比的有利条件。

3.具备一定的金融实力。从全球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情况看, 在2000 年和2001 年, 我国的入选银行分别为9 家和l4 家, 而2006 年入选的银行达到25 家, 其中进入前25 名的3 家。同时, 统计数据显示, 2003 年, 我国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标准8%的银行为8 家,2005 年达到53 家; 2003 年, 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资产占银行体系总资产的比重为0.6%, 20xx年提高到75%。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先后成功上市,使我国银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资银行的竞争力、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三、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对策外资银行将以其丰富的经验、优良的服务、卓越的管理给中资银行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中资银行只有改革和创新, 才能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1. 树立现代金融服务意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意识是以抓存款为主, 抓规模为重, 对服务的优劣、产生的经营效益却重视不够。而当今国际金融业是以抓客户、抓服务、抓效益的理念指导经营工作。所以中资银行也应该根据客户的贡献大小, 采取差别化服务, 对重点优质客户要给予特别的关照, 尽最大努力来满足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 保证其忠诚度。要不断健全成本控制体系, 切实建立起绩效经营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一项经营活动的投入和产出都要进行评估, 降低各种费用, 确保利润的最大化。

2.加快金融创新。全面开放后, 大量涌入的外资银行凭借其在国外积累多年的产品创新的丰富经验与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对中资银行现有的高端客户形成强烈的冲击。为此, 中资银行必须加快创新步伐, 努力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一是要通过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实现产品、制度、技术的持续创新,全面培育和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二是大力拓展中间业务, 积极拓展包括支付结算类、交易类、代理类、咨询顾问服务类等诸方面的中间业务项目。三是加强金融产品营销创新, 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度, 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个性化服务。四是加强科技投入,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建设。通过产品和服务手

段的不断丰富, 满足客户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3.强化风险管理。风险控制能力代表着银行经营管理的水平, 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突出表现。中资银行一是要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理念。要大力培育追求真实利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 积极推进风险文化建设, 引导各个岗位、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经营管理行为。二是要建立商业银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全面开发内部评级系统, 建立高度敏感的风险量化技术系统, 加强内部监控和检查。

4.加强金融监管。全面开放后,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不断增长, 在继续坚持准入严格把关的同时, 必须加大对外资银行的业务监管和风险监管力度,确保外资银行的安全运行, 有效控制外资银行的风险。第一, 建立科学的外资银行监管指标体系,防止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流进和流出。通过建立以资本充足率、资本质量、清偿能力、贷款集中度、外汇风险、表外业务风险和国家风险为主要内容的监管指标体系以及实施综合并表监管, 提高以风险为核心的审慎监管能力。第二,加强外资监管的国际合作, 使外资银行受到我国和母国监管部门的双重监督, 减少金融风险。第三, 注重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产品的风险监管, 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放宽管制。第四, 加强国内金融监管协作。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三个监管部门应明确各自在金融监管方面的职责, 协调配合。

5. 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人力资源是银行核心能力的载体, 核心竞争力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源的配置问题。因此, 中资银行一是要重视引进人才, 加大培训开发力度, 加快对各类优秀人才的培养, 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二是要重视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 注重发挥每个员工的内在潜能, 给员工一个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三是要建立起有效的绩效和报酬激励分配制度。建立股东、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均能合理分享经营成果的长期激励制度, 以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6.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金融品牌。品牌象征着一种质量水平。银行拥有良好的品牌, 可以培养一批忠诚的消费者, 扩大市场份额, 同时可以依靠品牌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较弱, 金融产品比较单一, 营销手段比较简单, 市场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乏品牌效应。因此, 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金融品牌刻不容缓。首先, 要确立核心价值观。我国商业银行应坚持将用户价值放在首要位置, 最大限度让渡价值, 使客户得到最大限度的效用和好处。第二,要建立有效的品牌沟通和传播机制。在选定目标客户群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广告、赞助、参展、评比等多种营销沟通方式, 一致有效地在目标客户头脑中建立品牌意识和积极的品牌形象。全面推行细节管理, 把握每一个细节。第三, 要通过服务与创新维护品牌生命。要从内心出发, 透过各个环节, 向客户提供优良的服务, 展现银行的形象, 维护银行的品牌。产品创新要注意产品对品牌风格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要建立健全创新产品开发和推广的运作机制,要始终面向市场和客户, 围绕客户进行。

7. 加强中外资银行间合作,实现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和客户“三赢”。外资银行进入中国, 除给我们带来竞争和挑战外, 还带来了资本、服务和产品, 更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方式和风险管理实践。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并不是纯粹的竞争关系, 中外资银行完全可以在竞争中寻求合作, 在合作中寻求发展, 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把市场做大做好, 最终实现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和客户的“三赢”。正如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所说:“外资银行通过合作、竞争和参股, 能够迅速进入广大的市场和服务于更广泛的客户网络; 中资银行通过竞争和合作, 可以迅速的取得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理念和公司制度;最重要的是, 中国土地上所有客户, 都会在这种银行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当中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此外, 国内银行之间的业务合作也至关重要, 可以节约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改善银行的管理和经营能力, 有效提高国内银行的竞争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