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调查报告

           政法与经济管理     系教育调查报告

                       

 天祝县教育发展状况

摘要:我国社会的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影响其发展速度,尤其当前教育情况和就业情况。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积极贯彻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出的教育目标,并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在2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然而,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由于受经济、自然、地理等条件制约,义务教育实施状况与预定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回顾建国以来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各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做法,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在普及义务教育最困难、最薄弱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应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来发展义务教育。

关键词:义务教育;非正规教育;就业; 

     一、非正规教育问题的背景

据1997年度统计,全国已有1882个县(市、区)通过了“两基”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65%,按期完成“两基”工作实施规划目标。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义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当前在全国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和紧迫。1997年全国仍有144万适龄儿童未能进入小学,有120多万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小学入学儿童中辍学学生人数为137万。这些孩子绝大部分是居住在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处境不利儿童。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方针及普及初等教育的基本经验的多种办学形式,现在又作为贫困落后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一条主要措施而被提了出来。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开始在偏远、贫困的老少边穷地区选点进行试验,对无法接受义务教育的学龄儿童,组织实施一些从当地实际出发的,形式多样的,以达到扫盲程度为目的的教育,以推进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

实际上,不仅仅是我国,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为发展教育重大战略措施,这在国际上称之为“非正规教育”。为了更有效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引入了“非正规教育”这个概念和提法。因而对“非正规教育”的含义及其对义务教育的促进作用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分析,同时结合我国普及初等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做法,并结合各地实际探索、确定非正规初等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及方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在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加强教育规划和管理”项目下,设立了题为“中国农村地区非正规初等教育案例调查”子项目。

   二、案例调查的目的、方法和内容以及组织实施

     (一) 案例调查的目的

      此项目于1996年8月立项,到97年底结题。项目目的是通过对“非正规初等教育”的含义及其对义务教育的促进作用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通过在典型地区进

行深入的案例调查,探索、确定非正规初等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及方法,为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贫困地区和处境不利人群中利用非正规教育形式普及义务教育的试验做好前期准备。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采取个案研究方法,在青海、贵州、甘肃、陕西四省贫困落后地区,选取已开展非正规初等教育的两个县,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调研工作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座谈会全面了解案例地区开展各种形式非正规初等教育的情况,广泛收集经验总结以及统计年鉴、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及有关文献;通过问卷调查,针对基层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学校校长和教师,围绕案例地区非正规初等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了解;通过入户调查,填写家长、学生调查表,了解家长和学生对该地区开展非正规初等教育的评价。

(三)调查的组织实施

此次调研共回收县级统计表8份;有效调查问卷701份(其中县乡教育干部382人,从事非正规教育教师319人);有效学生调查表681份;有效家长调查表631份。回收率分别为100%、88%、85%、79%。此外,还通过16次县乡座谈会了解了样本县综合情况,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普及情况。

调研工具较高回收率表明,由于国家教委计划司、基础教育司以及贵州、青海、陕西3省教委及样本县教委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整个调研活动的组织实施按照方案计顺利进行,成功地达到了预期目标。我们把义务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联系进行综合了解,把非正规初等教育放在各地实施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考察,同时又突出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难点,另一方面在方法上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这样通过调研,我们搜集到了有关贫困落后地区开展非正规初等教育的各个方面的大量数据与信息,有助于我们从各个侧面对非正规初等教育进行深入的剖析。

三、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未来几十年,是我国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也是青壮年人口比例最重的时期。要抓住机遇,创造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条件,加快经济发展,为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做好物质准备。现在已经提出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继续实行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人力资源丰是我国最大的优势,要把人多的压力变为人力资源财富,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力资源能力。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民营体系,强化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 困地区的倾斜,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技能性人才短缺,是当前人才结构中的突出矛盾,其根源在于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滞后,必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四、思考与建议                                                   (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非正规教育的认识。“非正规教

育”作为一个引进的概念,一个外来词汇,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从字面理解.从中文字义上,“非正规”易理解为不正规、不规范,而与“非正式教育”相混淆。

在调研中我们曾碰到这样一件事,我们刚介绍我们是来调查非正规教育的,县教育局领导马上回答说:“自解放以来,我们这地方教育就是政府行为,我们教育部门 一直是按国家教育方针办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我们不搞非正规教育”。

这种看法在基层教育干部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课题组对“非正规教育”概念的理解,也是随着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的。我的体会是: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新概念的引入要使得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能理解付诸实施,一方面要与他们已有经验,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引导大家从更广阔的视野,以新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问题。纵观世界 各国开展非正规教育的实际和成功案例,我们发现:非正规教育以适应性、灵活性为其生命力,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领域,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与特点,即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那么,在我国现阶段,开展非正规初等教育的有效模式应为,在教育部门统一领导之下,发动社区积极参与,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为实现“普九”目标、为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服务。尽管调研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非正规初等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与效能,但是由于非正规教育能克服正规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具有正规教育无法比拟的意义和作用。虽然非正规教育不能使学生获得广泛的、全面的、较高水平的知识,但它作为一种补偿教育,可以使辍学者或从未接受正规教育的青少年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学会读报、写信、算帐等基本技能。我们相信,非正规初等教育在我国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我们调研来看,非正规教育具有适用性、灵活性,需注重贫困地区教育的实际效益。因此,我们认为,在贫困落后地区,非正规初等教育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增强教育的活力。在普九难度很大的三片地区,大力开展非正规初等教育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思路。

从国际上来看,在亚太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孟加拉、泰国等,在国际组织的帮助下,开展了很多非正规教育项目,有普及教育、女童教育,有扫盲后农民继续教育等。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教学内容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把扫盲与脱贫,与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从中可以看出,国际上对非正规教育的关注,反映了国际范围内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需要来设计、组织与实施,要具有多样性。同时非正规教育又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当前非正规教育是各类教育中发展最快的一种,涉及到了传统教育中的各级各类,如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等。

   总之,非正规教育是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保守性和封闭性,是国际范围内的一场新的教育变革。因此,当前需要组织专家对非正规教育的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及时指导实践;同时要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动员全社会来关心、支持非正规教育。

   (二)在贫困落后地区开展非正规初等教育,也要加强分区规划、分类指导,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我们调研的4个省中,陕西省今后不宜开展非正规初等教育。因为相对于西部其它省市而言,陕西省教育基础好,经济发展较快,“普九”难度相对较

小。在宁陕、宜君这两个样本县我们看到,尽管人口少,分布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但由于学校布局合理,近几年狠抓了师范教育,教师来源得到保证,教师队伍稳定,学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9.2%和98.9%,也就是说,在这些地区正规教育已能覆盖所有的学龄儿童。因此,这些地区面临的问题是进一步改进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而在贵州、青海、甘肃的贫困落后地区,还存在大量失学儿童,他们期待着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的非正规教育,能给他们提供接受教育机会。                                                                        

(三)各级教育部门应积极鼓励、扶持基层干部群众,努力探索各具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多种办学形式,各级教育部门应及时总结各地一些好的做法,推广、介绍其它地区、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以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具有特色的有效的办学模式。例如,在居住分散地区采取的巡回教学,是把孩子的自学与教师定期辅导相结合,采取这种形式,可鼓励家庭中兄弟姐妹互教互学,创造家庭的学习气氛。现在许多地方开办早午晚班,还可开办节假日学校、寒署假学校,利用正规教育的空闲时间、场地和师资,节省投入。再如,早在1964—1965年,许多地方在刘少奇同志“两种教育制度”观点的倡导下,办起半农(工)半读学校,曾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现在各地可结合实际,重新开展试验。      

(四)为使各地非正规教育能坚持下去,必须创设相应的保障条件

1、政策与管理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制订相关政策,统一大家认识;同时规定非正规初等教育的最低学习标准,评估验收标准;把非正规教育纳入统一管理,给予必要的专业、技术上的支持。

2、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非正规教育尽管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但不等于不需要增加投入。要想逐步提高非正规初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必须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议样本县选择一些办得好的教学点,利用儿基会项目经费或贫困地区教育专款,扩大规模办成当地的“非正规教育中心”。同时进一步降低非正规教育费用、提高质量,吸引、接纳更多的失学、辍学儿童。

3、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非正规教育要真正发挥其培养劳动力素质、为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服务的作用,合格师资是关键。在贫困落后地区,在倡导“不识字的都来学,有文化的都来教”的情况下,逐步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还可采用引进的办法,与高校建立联系,请高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来当短期教师,也可帮助培训当地师资。

4、组织力量编写非正规初等教育教材:在开展非正规初等教育的地区,应组织专业人员编写非正规教育教材。教材力求简明;教材内容与要求应与各地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国家教育目标出发,并且要把基本文化知识与初级职业技能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杜育红 孙志军 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12月第1版

[2] 《教育文化学》,郑金洲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年11月第1版

[3]《教育百科全书》,曲大富 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第二篇:职业教育调查报告

 

 


2015年职业教育调查报告

报告标题:  如何改革教育实习的质量  

学院名称:       _-----------学院       

班    级:        ----------         

姓    名: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实习学校: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日期:20150410


关于如何改革教育实习的质量调查报告

摘要: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师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教育实习能够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将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却存在很多问题,从学生自身方面而言,师范生应积极采取措施做好教育实习。

关键词: 师范生   教育实习  问题  措施

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阶段和基本形式,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合格师资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1]。通过教育实习,对师范生进行全面的训练,使他们明确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了解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形成必要的教育实践能力,为他们毕业后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从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现状来看,仍普遍存在诸多不足。

一、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等师范院校方面

1. 组织工作不到位。近年来各高等师范院校采用“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组织模式,即由学校各系部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安排教师“带队”或“全委托”指定实习学校的形式安排部分学生进行集中实习,其他学生则需自谋出路,自己联系实习学校进行分散实习。而集中实习的学校大部分都是临时搭建的实习平台,缺乏稳定性,这样不仅给实习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同时也给实习学校的实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而分散实习的学生对实习学校的

选择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大部分的学生是选择去自己的母校实习,实习学校的“流动”导致了学生教育实习的组织工作难度加大和教育实习经费投入的增加。

2. 指导、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近年来各地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而教师队伍建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强,出现“学生多,老师少”的局面; 同时学校采用“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组织模式,这也导致指导老师对学生实习前的准备工作要求不明确、指导不到位和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工作出现了脱节的情况; 另外,学生实习结束回校后,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实习的总结不及时和成绩的评定不科学,也使得教育实习质量大打折扣。

3. 教育实习时间短。原国家教委规定: “教育实习时间为六周,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2]虽然现在有的师范院校将实习时间调整到八周 ,但这八周除去第一个星期在学校完成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最后一个星期要回学校作实习后汇报,真正实习的时间其实只有六周。学生要在这短短的六周内,完成对中学教材的熟悉和学生的了解以及听课、试讲、协助班主任工作等实习任务,往往刚进入角色,实习期就匆匆结束了[3]

(二) 实习学校方面

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学校的态度与配合程度,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态度与配合程度,实习学校的学生的情况,都会直接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和实习生的实习成绩。目前很多实习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担心实习会打乱其正常的教学计划,影响学校及其科任老师的教学质量,常常消极应付,敷衍了事,不仅课堂教学不肯放手,而且班主任实习工作也不让实习生参与。这就导致很多实习生的教学实习课数相当有限,甚至有的实习生只有上一节课的机会; 班主任实习也为时不多,有的实习生甚至没机会参与班主任的工作。

(三) 学生自身方面

1. 实习前准备不充分: 实习分配不合理,师范生自身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薄弱,教学技能严重缺乏。由于连年扩招,我国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出现了“学生多,实习指导老师少,实习基地严重缺乏”的状况。因此,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只能回家乡或到其他地方自行联系实习学校进行分散实习,缺乏学生所在学校的组织、管理监督和帮助。而被学校安排集中实习的学生往往被安排在中低等学校,而且一个指导老师往往要负责带几个乃至二十多个学生,无法人人兼顾。因此,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的学生的实习效果都很有限。另外,学生自身的教育理论基础薄弱,专业知识不扎实,教学技能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 书写不端正,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口头表达能力差,甚至出现讲课时怯场或语塞的情况; 不能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以及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等。

2. 实习过程中不积极,没有把握好机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实习学校方面我们已经提到,很多实习学校消极应付实习学生,不肯放手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实习。实习生也因此变得消极,不积极争取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机会,只是帮助指导老师批改作业和试卷或者无所事事,根本无法从各方面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 实习后只是简单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其他实习后续工作,缺乏总结分析和自我完善的措施。实习结束后,很多实习生就认为已经完成实习任务了,回校后就只顾匆忙完成学校布置的其他的实习后续工作,如: 填写实习手册和实习资料本,随便写几句话当完成实习心得的发表等,没有认真地对自己的实习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未能及时发现自身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就基本无法思考并采取任何自我完善的举措。

二、师范生自身做好教育实习的措施

(一) 实习前准备充分

1. 自谋出路,通过“回母校实习”、“回原籍实习”、“顶岗实习”等有效方式自行联系办学思想端正、有良好校风、名誉比较好、师资力量比较强大、教学设备比较完善、教学水平比较高、愿意承担教育实习的实习学校。因为这样的学校能够提供一个较好的实习环境和平台,为实习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切实提高实习的效果。

2. 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端正得体的粉笔字、做一个科学实用的多媒体课件是师范生必备的基本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师范生应该从大学入学开始就利用课余的时间加强“三笔一话”的训练; 同时要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各种办公软件的操作,尤其是word, excel 和powerpoint 等软件的操作; 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课,加强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另外,师范生还要熟悉中小学的教学大纲、相关课程的内容和重点难点,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自制和使用各种教学道具、备教案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为以后的正式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3. 良好的教学技能是一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才能获得。要强化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的有效手段和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 1) 观摩见习。师范生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到附近中小学了解学校的环境和办学特点,了解教师及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情况,现场观看优秀教师的说课和讲课或观看高水平教师的教学录像,通过这些途径来学习和掌握中小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了解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理念,学习教师的教学技能,学会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讲授的艺术。

( 2) 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安排的微格教学、说课和试讲等教学活动,也可自行和其他同学组成小组,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多次的说课和试讲的训练,亲身模拟教师的教学过程。训练结束后全组同学一起总结评价,通过分析评价同学们可以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缺点,及时修正不足,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功底,为教育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实习中积极行动,把握机会做好实习工作

1. 处理好在实习学校的人际关系,包括实习指导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关系,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学习,积极主动地帮他们批改作业和试卷,整理教学资料等,争取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机会。

2. 熟记实习班级的学生的名字,主动和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为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3. 利用一切机会聆听指导老师和实习学校里其他老师的讲课,认真做好听课记录,了解他们教学的思路、模式和方式、方法,总结分析,取各家之长,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讲课前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提前写好完整的教案,虚心地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在讲课时逐步学会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灵活地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维持正常有序的课堂秩序,恰当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上好每一节课。课后聆听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点评,以吸取经验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改进,扬长补短,不断进步。

4. 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班主任工作,包括了解班级情况、制订班主任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多样的班级日常工作等,在实践中培养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能力。

(三) 实习后巩固实习成果

实习结束后,除了要认真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其他的实习后续工作外,还要认真地对自己的实习情况作详细系统的总结分析,同其他实习生和实习指导老师交流心得体会,就教育实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以巩固教育实习成果,进而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育实习是教师资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生要针对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本校和自身的具体情况,从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方面着手,切实做好教育实习工作,提高自身的从教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非,黄薇薇,吕成文.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问题与对策[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24( 5) :139 - 140.

[2]林宪先. 浅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育实习[J]. 教育科学,1987,( 4) : 61 - 64.

[3]孙晨红. 改革教育实习的新设想[J]. 教育探索,2006,( 4) : 69 - 7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