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小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开题报告

杜志村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数学作业这一基本活动。肖川博士曾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作业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中。”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目前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作业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却依然关注不够。作业设计中依然存在这些现象,即模仿作业多,创造性作业少;封闭训练多,开放作业少;机械练习多,探究体验少;脱离实际练习多,联系生活实际少;限制思维作业多,解题策略多样化少;个体独立练习多,合作探索练习少;课内练习多,课外实践少;简单划一多,分层要求少。这样的作业设计,背离了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难以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基本理念。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是广大一线教师走进新课程必须面对并解决的具体课题,对有效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四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设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作业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2、突破过去形式单调、结构封闭、缺乏应用、以个人模仿操作为主的传统作业方式,确立需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完成的贴近生活、新颖有趣、富于思考的开放的作业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扎实、牢固地掌握小学数学的有关基础知识,并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完成作业变成愉快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个性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3、通过研究构建以基础性作业、多层次性作业、开放性作业、趣味性作业相结合的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的数学作业模式。提炼基本经验、探索规律,提供既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又体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广大一线教师将课改新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可借鉴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因此,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共同参与学生的

探索,引起学生间的交流、质凝,从而使学生不断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构清晰、完整的认识结构。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3、《数学课程标准》理念。

“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标准强调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新课程目标体系,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强调教学中的“民主、交流、互动、对话”。强调“经历与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提倡课堂开放,努力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主阵地。

4、关于“优化”的理论。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将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既在规定限度的时间内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数学作业(包括课内作业、课外作业、阶段性检测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优化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

四、课题研究方法

作业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理论认识的再现过程,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作业设计就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作业设计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改、提高、完善的过程,从理论的学习中进行作业设计,从作业设计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我们优化数学作业设计行动的指南。因此,本课题研究拟采用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在形式上拟采取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层层深入的办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一)研究内容

以实验教材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为内容,开展如下作业设计研究:

1、优化小学数学多层次作业设计的研究。

学生多层次作业设计的研究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分层。主要是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2、优化小学数学趣味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趣味性作业是遵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寓知识与技能训练于趣味性练习之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优化小学数学开放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开放性作业是指条件开放、问题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的课内作业。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等。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条件、问题和策略,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4、优化小学数学现实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现实性作业是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内外作业。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解决学用结合的问题,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

通过广泛学习—尝试设计—实践检测—交流研讨—反思改进—循环往复的研究活动,逐步形成经验,从而达到优化小学数学课内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目标。

(二)研究范围

以现行课改实验教材为内容,以班级学生为对象。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课题研究时间:一年,即20xx年3月——20xx年3月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1、启动探索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主要工作: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收集信息、借签经验,完成申报立项工作。

2、探索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月)

主要工作:确立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讨、经验交流,课题组积累活动过程的成果材料,完成阶段总结报告。

3、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主要工作:

(1)收集整理各种原始资料。

(2)教师撰写研究论文。

(3)进行研究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归纳整理,形成以下成果:

1、本课题研究的课题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等。

2、课题组教师课堂教学图片集。

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内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课题组成员(2人):

杜志村 方秀玲

2、课题组活动方式:

(1)课题组定期集中,由课题负责人领导主持,探讨课题组成员实践研究 状况;分析评点及撰写相关论文;课题组负责人收集、整理研究材料论文。

(2)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交流会,展示研究成果,征求各方意见, 及时改进方案。

3、对课题组成员的要求:

(1)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及时积累、分析、记录有关案例,定期完成有关教学评点与论文。

(2)自觉学习有关课堂评价的理论杂志,著作等读物,并做好摘录,更新教育观念,主动投入课题研究活动中,及时地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3)成员之间应相互团结,合作交流,大胆创新,不计个人名利。整个研究过程就始终以促进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气氛。

 

第二篇: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课题开题报告

“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儿童童谣是一种民俗文化”

儿童童谣作为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刻明珠,儿歌童谣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口口相传,千年璀璨,在厚重的历史尘埃中也难掩其美.儿歌童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儿歌童谣流传地域之广﹑流传年代之久﹑内容之丰富早就引起中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与之有关的著述﹑文集数量惊人.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学习,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没有儿歌童谣便没有童年”

几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儿歌童谣,儿歌童谣充满了美好的童趣,带给人们童年的回忆。哼唱朴素无华﹑音韵和谐﹑节奏多变﹑语句简练﹑琅琅上口﹑易懂易记﹑幽默诙谐又涉及动物﹑生活常识﹑语言﹑游戏﹑忆旧等各种内容的儿歌童谣成为许多过来人童年﹑少年时的必读课。

(三)“灰色儿歌童谣正在流行”

媒体报道:孩子传唱不健康童谣的现象困扰着家长和老师。这一现象说明校园里缺乏反映儿童情趣﹑儿童生活﹑健康的便于流传的校园文学作品。我们希望儿歌童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给学生

带来更多的流传下来的﹑富于民族特色的﹑优秀的儿歌童谣,指导学生自己创作健康的﹑赋予时代气息的﹑富有儿童情趣的儿歌童谣,并以此丰富校园文化。

(四)“儿歌童谣是一面镜子”

学生好动﹑爱玩,喜欢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童年的生活,用自己的作品反映对客观世界﹑自身生活的认识,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感情。儿歌童谣利用这一特点可满足学生的需要,潜移默化地为孩子们营造文明友爱的成长空间,而且校园儿歌童谣不仅可让同龄孩子相互了解,同时也可让父母和老师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

(五)“创编儿歌童谣我们有基础”

从20xx年起,学校开设了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兴趣小组,学生兴趣浓厚,欣赏与创作水平日渐提高。指导教师熟悉儿童生活,了解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水平,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人与事,会欣赏优秀儿童文艺作品。学生作品多篇已收录在《校园童谣》中。以此为内容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具有一定的基础,校内条件成熟。

(六)融民俗性﹑教育性﹑趣味性﹑文学性﹑创作性﹑可读性于一体。

儿歌童谣,不受年龄限制,入门容易,学生初学就可在儿歌童谣的创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儿歌童谣创作过程的情趣性﹑实践性﹑表现内容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儿歌童谣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

价值也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把健康向上﹑易学易唱的儿歌童谣引入到校本课程中,这也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新探索和尝试。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一)儿歌童谣

儿歌童谣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来自民间,是用童语唱出童心的,句式自由,声韵活泼,情趣深厚,言语朴实,顺口成章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儿歌童谣欣赏

儿歌童谣作为一种文学体式,无论是其形式,还是反应内容都蕴含着美,引导学生去认识、去发现、去辨别、感受美。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具有8种智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的本身努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影响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有3种因素,即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虽然人的先天素质对智力的类型起决定作用,但智力的发展水平高低更取决于个体后天的文化教育活动。 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以欣赏童谣和创

作童谣来触发学生的理解与表达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

2.新教育实践理论

早在20xx年,吴忠豪先生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一文中指出:“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的学习水平。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是‘消极语言’”。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是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而且是必须花大力气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创作童谣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让学生将理解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创作,这是将教育理论实践的过程。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引导学生对优秀儿歌童谣进行阅读和品鉴,提高对语言的赏析、感悟能力,进而达到自己创作儿歌童谣的目的。 具体应用目标是:

1.一年级段:通过读→说→绘形式提高读说能力。

通过教师为学生阅读优秀童谣作品,再通过学生说、唱、画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童谣的兴趣。

(2)二年级段:赏析儿歌童谣,进行自我创作。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知道学生学习、欣赏儿童童谣,了解童谣的基本格式、题材选择及一般创作方法。

2、在学生开始接触语言文字之初,利用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童谣形式,培养阅读兴趣,帮学生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体验遣词造句。

3、通过一系列语言引导学生用纯净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并主动创作美。

4、通过学习童谣,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包括言语直觉,言语记忆,言语思维,言语情感等综合素养。

六、课题的研究措施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儿歌童谣的基本知识,进行简单儿歌童谣的诵读与欣赏

1、激发儿童歌谣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自己知识水平的限制,做什么事只凭兴趣,因此,我们始终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营造浓郁的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环境与氛。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儿歌童谣的创作,让学生通

过现代媒体、查阅图片资料等多渠道学习童谣的创作,吟诵儿歌童谣、感受儿歌童谣的创作。

2、了解儿歌童谣的基本知识

儿歌童谣是为儿童创作的、适应儿童吟唱的歌谣,是人类童心的具体表现,是儿童自己的诗。儿童童谣从表现形式上讲,分顶针、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等。儿歌童谣以优美的文词,动听的韵律,让人耳熟能详。超逸的睿智,讥讽的韵味是人忍俊不禁。全国各地都能听到儿歌童谣,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第二阶段:陶冶学生性情,交给方法,使学生自己掌握一定的创作方法。

通过开设儿童童谣的欣赏与创作课,带领孩子们行赏作品,引导孩子们走进艺术殿堂,受到美德熏陶与感染。

1、 在“儿歌童谣”的欣赏中感受美,童谣作为一种文学体式,

无论其表现形式,还是反应内容都蕴含着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辨别,就会感受到美。其语言的美、自然地美、生活的美,都让人回味无穷。

2、 在“儿歌童谣”的创作中感受美。鉴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

受能力,我们可将“欣赏教学”与“创作教学”同步进行,

在“赏”的启发下,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创,其间,通过“仿”“借”“改”“配”着四种辅助性方法进行创作。

第三阶段:关注学生成长需要,整合活动资源,创建校园特色文化。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校一至二年级全体学生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行动研究法: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每学期我们学校都要围绕阅读开展一些活动,如:亲子朗诵童谣、童谣创作比赛,同时各年级段也会根据本年级段的特点自由组织一些活动。

2、调查研究法: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开展教育技术研究的一种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调查,如:(1)访问调查。教师(调查者)与学生(调查对象)做面对面的谈话,收集口述材料。如小学生喜欢读的童谣调查。(2)问卷调查。我们通过特别设计的问题表格,由学生做自填式的回答,收集笔答资料。

3、个案研究法: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即对教育过程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

4、经验总结法:定期召开阶段总结会,及时调整完善实验中的各项操作,总结出研究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课题组成员。

2.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和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3.了解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4.撰写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5.调查现状,确定内容。

6.搜集、筛选、整理素材。

7.收集整理成校本课程《儿歌童谣精选》。

十、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经济保障。学校每年投入一定费用支持研究。

2.人力保障:课题负责人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曾参与各级课题研究,论文也多次获奖,教育教育工作成绩显著。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也都是学校骨干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3、研究基础:

从20xx年起,学校开设了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兴趣小组,学生兴趣浓厚,欣赏与创作水平日渐提高。指导教师熟悉儿童生活,了解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水平,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人与事,会欣赏优秀儿童文艺作品。学生作品多篇已收录在《校园童谣》中。以此为内容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具有一定的基础,校内条件成熟。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题结题报告

2.专题论文集

3.学生的写作集、荣誉集

4.交流展示活动

十二、组织管理

1.本课题由章燕华校长全面负责,学校语文教师参与。

2. 学校教科室具体组织、指导课题研究与实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