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趋向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趋向的调研报告

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能够使现当代的大学生能够在紧张的社会的社会竞争及当前的社会现状中找到自己的正确的方向及立足之处,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观,同时能够在竞争的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我班级特此进行了本次调研,能够使得当代大学生逐渐的认识到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同时让当代的大学生能够了解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只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及综合能力才会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处。

关键字:就业观  就业趋向  社会   自我能力   前景发展

一、前言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当我们遇到现在的这种社会现状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趋向规划是指导者通过对大学生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的过程。在校期间要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趋向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三、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式的成因

1 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2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3 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4 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四、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趋向分析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趋向的调研方案实施

1、调研课题:

    青春书写梦想,就业展我风采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趋向的调研方案

2、调研原因及目的: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及毕业生对就业择业趋向及对相关岗位的要求,同时为了能够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充分的展现到个大高校及相关负责部门,我们特此展开此次调查,使得大学生再就业选择上能够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并且能够真正的找到自己的价值观,立足于社会。

3、调研方法:

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

4、调研面向对象:

     本次调研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在现在社会状况下的就业观以及其毕业就业趋向,从高考到大学这一转折工程中,就已经是一个就业选择的基础,为了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为了在自己大学毕业之时能够找到一份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因此,为了充分了解现在处于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对于未来工作的需求来做此调查,此次调研主要针对:

① 在校处于不同阶段的高中生

② 在校处于不同阶段的大学生

③ 刚毕业不同高校的大学生

④ 各高校各学院负责就业这一方面的导师

5、调研过程:

① 确定调研参与人员,组成调研小组,同时在调研小组中进行详细的分工,使得调研小组成员能够在本次的调研活动中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其功能。

② 撰写调研问卷。在针对调研课题的讨论确定相关问题并及时借助网络参考相关文献,撰写出符合调研课题同时能够充分体现调研课题的调研报告。

③ 调研数据分析。在调研问卷回收之后进行数据的收集回收及分析。

④ 撰写调研报告。对调研问卷以及调研数据分析进行相关的整合,进行调研报告的撰写,需文字与图标相结合,能够充分反映本次调研的成效,有必要的话可以插入相关图片进行进一步的现实化。

6、调研小组成员:

队长:刘丹

队员:10级5班部分成员以及团建部

7、调研时间:2012.1.16-2012.1.22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趋向的数据分析

1、受访者的基本情况的数据分析

     在本次针对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趋向的调研中,我调研小组主要针对在校不同阶段的高中生、在校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及现在正处于工作或实习状态的大学生以及各高校学院的负责就业方面的指导员,针对以上对象我们根据具体的实现情况,我们分别采用了电子问卷和书面问卷对此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研问卷100份,回收的调研问卷个共有74份,经过我调研小组的数据整合及分析,共得到有效问卷74份。

本次调研针对了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及老师的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研,在这次大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受访者及被调查者的各种基本情况:图一 受访者即被调查者的性别数据统计;图二 受访者及被调查者的所处阶段的数据统计;图三 受访者及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统计表示图。

           图一 受访者即被调查者的性别数据统计

            图二 受访者及被调查者的所处阶段的数据统计

综合上述的受访者及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的统计数据,我调研小组特此做出了一下的直观示意图,使得在本次调研结果展示中能够使得读者立体直观的得出本次调研的对象的基本信息。

   

       图三 受访者及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统计表示图

2、对调查者职业兴趣分析

现在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就读专业,也有大部分的大学生由于分数问题不能在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上就读,从而便会导致不能的就业趋向。由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一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使得近34%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公有企业,近45%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外资企业,其余的近21%的在校大学生有理由自己不适合在行也不是很感兴趣的职业,使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的得到发挥。(图四 在校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就业组织类型统计表)

         图四 在校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就业组织类型统计表

由于金融危机的反复,更多的大学生看到了金融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有51.13%的在校大学生选择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是金融/证券/投资等行业,使的自己在毕业后能有一个好的发展,更能够有一个应对挑战的机遇,而处于被大学生所追捧的第二位的职位自然是政府机关的职业,但也由于近几年的“火箭升职”,腐败行为使得很多的大学生都可望而不可及。(图五 在校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就业行业统计表)

          图五 在校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就业行业统计表

    以下便是对其进行的数据分析所做的直观图:

图六 在校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就业组织类型饼形图;图七 在校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就业行业面积图。


              图六 在校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就业组织类型

            图七 在校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就业行业面积图

3、对在校大学生专业对口观的分析

     由于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落后,在校大学生对职业问题的认识普遍很浅薄,有的家长和学生甚至将“上大学”视为人生的最大目标,而很少有人将“上大学”视为今后从事某一职业的积累和准备阶段。因此,有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失去了未来生活的目标,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以致整天无所事事,更有甚者,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不能自拔。职业生涯规划将给大学生灌输职业的概念以及有关职业的知识,促使大学生去考虑将来成为一名职业人所需的能力和素质,有目的地去汲取知识、加大学习动力。

                  图八在校大学生当初选择专业的原因网状图

现在的大多数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都不是十分的满意,并且在自己专业的选择上也是十分的犹豫,不仅仅是由于个人自身问题,也被现在社会经济体制和现在的社会现状所冲击。

           图九 在校大学生对专业了解情况柱状图

在本次调研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有35%的学生都是根据了现在行业的发展前景而选择了现在所学的专业,为了能够在毕业时将自己向所学的专业学以致用,是自己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有31%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自己的所学专业,而在这31%的学生中有高达68%的学生会为了自己之后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会选择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而另谋高就,来保证自己的生活能够对未来有个保障。其余30%的学生有的是因为自己的高考分数不够而随便报的一个专业以保证自己不会落榜,有的却是由于听从自己父母的意见而选择了自己的并不是很喜欢的专业。

              图十 在校大学生是否会放弃所学专业来保障生活环形图

在本次调研中,有54%的在校大学生都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的发展前景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在大学生生活中完成任务似的读完四年,使得自己能够在毕业之时拿到一个自己身份的象征——毕业证与学位证。并且在这些调研对象中,仅有12%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学的专业对自己以后的就业会有所帮助,而68%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学的专业对自己的就业根本就起不了什么影响,因为现阶段的大学生只能在学校中学到一点皮毛,而在以后的就业中根本就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要想能够学到就业与工作经验,就必须要在社会中哦有所实践与经验。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