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刘跃辉)

                   

五邑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抛光机械手动力学分析及运动控制

                              

               研究生姓名     刘跃辉    

        YS20103205   

                               所属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

                                         史天录     

                  开题时间 201238

 

五邑大学研究生处制

       

填  表  说  明

一、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应按要求逐项认真撰写,各栏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

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经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由硕士研究生在评审小组或更大范围内宣读,并接受评审专家质疑、评议。评审小组由包括导师在内的3~5名具有高级职称专家组成。

三、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经评审小组评审合格后,装订成册,一式四份,研究生处、研究生本人、导师及所在院系各留一份。

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打印格式:

1.打印用纸:A4。

2.页面设计:上边距2.5cm,下边距2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5cm,行间距22磅。字体、字号:宋体、小4号,于左侧装订成册。

五、选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再随意改题。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改题者,须由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报所在院系及研究生处备案,并应及时补做开题报告。

六、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开题工作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末以前完成,最迟不得晚于第四学期的4月底。


1、立论依据

2、文献综述

3、研究内容

4、研究基础

5、查阅文献资料目录清单

6、工作计划

7、评审意见

 

第二篇:开题报告

南 昌 大 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姓名 徐媛 学号 415417011104入学年月 20xx年9月 专业 工商管理 导师姓名 况学文

暂定论文题目 物流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基于ST公司的案例分析

(以下选项请打√)

1、课题来源:a.导师研究课题、b.√自选课题、c.其它

2、课题类型:a.国家、b.部委、c.省、d.市、e.校重点、f.横向、g.√自选

3、课题所属性质:a.理论研究

b.应用基础研究

c.√应用与理论结合研究

d.直接应用于生产

e.开发性研究

f.综合性工程项目

g.其它

选题报告时间: 2013 年 10 月 13 日

物流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

开 题 报 告

徐媛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及依据

21世纪,世界经济迈入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电子商务,让人转而聚焦物流这个“瓶颈”,意识到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依靠的是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互联网信息平台、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条码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使物流现代化达到了新的水平;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大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开始引起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充分重视。20xx年12月,我国“十五”物流业发展总目标正式确立;20xx年,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正式实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立;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制定物流发展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纷纷涌现。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政府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快速的发展。大量物流仓储、运输、配送企业发展壮大,物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速度较快,物流观念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了解和接受。我国物流发展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物流产业初具规模。 但同国外发达的现代物流产业相比,我国物流业还处在工业化的发展初期。

近几年来,由于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和微观环境,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xx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显示,20xx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125.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增幅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此外,20xx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8%,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提高。从构成情况看,工业品物流总额113.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90.2%,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进口货物物流加盟总额9.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2.1%,增幅比上年提高34.9个百分点,表明中国进口货物物流重回快速增长通道。农产品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和单位与居民物流总额同比分别增长4.3%、39.5%和14.7%。我国物流业的良好发展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我国物流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我国物流市场区域分布极不平衡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经济发达且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快,基础设施完善,物流需求比较旺盛,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和机会较多,物流发展水平高;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区位条件、历史因素、国家经济政策等原因,物流业发展水平低,发展物流业的难度较大,使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物流业发展的东、中、西差异。东部地区物流产值增加尤为明显,中部地区增加也较快,都远远高于西部。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有关,从19xx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开放政策一直倾向于东部地区,这为东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综合运输刚刚起步,单一运输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物流作为“第三个利润源”而言,这一利润的挖掘主要依靠节约,即降低物流成本,而最重要的物流成本就是运输,要减少运输成本,就要实现综合运输。综合运输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续贯通、布局合理的运输方式。这种运输方式具有手续简便、运费低廉、可实现门对门运输等优点。多年来,我国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公路运输,它担负着各种现代运输方式总货运量的7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的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发展的还比较缓慢,所占比重还比较低。这就使得我国的运输业过于依赖某些单一的运输方式,综合运输方式只是刚刚起步。发展综合运输是提高运输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特点,建立合理的运输结构,可以使各种运输方式扬长避短,既可扩大运输能力,又可提高经济效益。

(三)我国物流市场结构过于分散

物流业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复合型的产业,物流企业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想获得规模效应,必须拥有完整的物流网络、强大的运输能力、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快捷、周到的运输服务。而纵观我国物流企业,只有中外运、中运、中邮等少数几家才能达到上述标准,绝大部分的物流企业呈现出一种作坊式的经营,几个人、几台车就可以注册成一家物流企业。据统计,2003 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为 800 亿元,而注册的物流企业竟达 74 万家之多。美世顾问公司20xx年的调查表明,即使是我国最大的物流公司其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没有超过2%。我国20xx年第一大物流公司——中外运的营业额不到美国联合包裹运输公司的1/3,仅是美国邮政总局的 1%。根据贝恩的产业结构衡量标准,我国物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属于典型的微粒市场。较高的产业集中度意味着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更强的行业竞争力,同国外物流业相比,我国物流业既表现为单个企业规模偏小,又存在着产业集中度偏低的问题。应该说近两年来物流业的高速增长已经促进了产业集中和结构优化,但总体上物流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造成我国物流业集中度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物流企业的成长时间还不够长,产业的发育程度也不够成熟。另一方面,相对较低的进入壁垒和较高的退出壁垒使物流市场中存在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它们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以低于成本水平的价格运营,物流市场处于过度竞争状态。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现行体制下,政府部门对企业干预过多,物流企业之间不能开展充分的竞争,条块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兼并活动难以顺利进行。产业集中度低使我国物流企业普遍规模效益差、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

(四)物流管理和流通体制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

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刚刚起步,因此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国家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外经贸部、内贸局等各承担了一部分物流管理职能。从各地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因此,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部门化、区域化特征,工业、商业、物资、交通等各自为政,都在上项目、抢市场,相互间协调性差,造成了资源浪费。这种局面也造成了企业物流活动很难达到必须的经济规模和预期的投资回报,致使规模小、实力弱,增长乏力。在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体制下,受部门、地方利益牵制,现行政策法规数量虽多,但相互之间有矛盾且难以协调一致。发展现代物流业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而我国现有与物流有关的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区域性规章,往往带有部门或地区保护的色彩。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由于缺乏对物流企业的正确认识和合理界定,在工商部门的企业注册目录中至今没有物流企业的一席之地;物流企业的设立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手续繁琐,专业物流组织策划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等等,限制了第三方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物流企业小、散、差,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目前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物流企业不多,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而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是在物流方案设计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开展,很难满足一体化物流服务的需要。有的地方一个仓库、几部车都自称为物流企业。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缺乏通晓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员工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足,缺少市场开拓的主动权。

(六)物流设施和装备条件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

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很小,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较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低,影响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如条形码、GPS 技术、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规划(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 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七)物流研究相对落后,专业人才短缺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大学仅有 10 所左右,仅占中国全部高等院校的百分之一;与物流相关的大学本科教育虽有开展,但尚未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教育刚刚开始起步;物流职业教育则更加贫乏,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2、论文选题的意义

基于我国现阶段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本论文拟通过国际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内部控制理论及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出适合我国中部地区物流公司的内部控制模式,为指导承接东部经济转移的中部地区物流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理论研究还要落实到指导实践才能体现出它的研究意义,于是在对ST物流公司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ST公司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对该公司现阶段的运营状况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希望能将最新的内控理论与该公司的内控问题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探讨,为该公司基于全过程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思想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等方面做些有益的思考。

二、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研究方法

1.4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

2.1 内部控制的概念

2.2 内部控制要素

2.3 内部控制目标

2.4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作用

第三章 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特征

3.1 物流的相关概念

3.2 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

3.3 物流企业业务的特征

第四章 物流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4.1 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

4.2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分析

4.3 我国物流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第五章 ST物流公司内部控制的案例分析

5.1 ST物流公司简介

5.2 ST物流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

5.2.1 ST物流公司内部控制相关制度

5.2.2 ST物流公司物流各环节控制流程

5.3 ST物流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5.3.1. 内部控制主体不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由财务部门一家负责

5.3.2. 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没有有效跟进

5.3.3. 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够

第六章 ST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的解决方案

6.1. 调整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负责人作为本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第一责任人

6.2. 强化内部审计

6.3. 实施内部控制报告制度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启示

三、本课题的研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基本思路

本文站在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采用案例方法,首先从内部控制理论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内控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其次,阐述了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理论,同时根据目前物流企业的管理经验,简要叙述了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内容;接着,是对ST物流公司内部控制的案例分析,以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为背景,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根据理论依据和现状研究,将ST物流公司作为在江西这样一个中部省份的物流公司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其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其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性的内控制度;最后,提出了加强完善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2、研究方法

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方法应该:1、先从控制环境入手,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2、适应经济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3、保持经营信息与控制信息的畅通,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物流成本和社会监督成本提高。4、内部控制与物流管理活动紧密结合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现代物流企业的内部控制要从分析自身的控制环境开始,真正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内部控制框架。此外,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建立:一是成本效益原则,即在实行内部控制时,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内控信息的披露机制,为了提高企业内控意识、提高其信息质量,企业有必要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后,向社会公开披露其内控信息;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对企业来说,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只有不断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

评价和改进,才能建立起真正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四、论文的拟创新之处及不足

现在最先进的内控已经不仅仅限于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内部审计控制了,目前已经是全面风险管理,内控已经深入各个环节流程当中。

有关内控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相关内容非常广泛,但我国物流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却不是特别多,现实情况使此次研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仍需进一步探索和提高。

五、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内部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是风险识别。深入物流企业各个环节、流程当中。对于各个环节、流程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六、论文研究工作进度计划表

开题报告

物流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

文 献 综 述

(南昌大学 2011级工商管理硕士 徐媛 415417011104)

1.内部控制的渊源

为了达到控制财产收支的目的,古罗马帝国宫廷库房发明了双人记账制度,也就是说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后要由两人在账本上同时记录,并定期进行对比审查有无错弊,这是目前有据可考的内部控制的最早起源。而从1 5世纪末开始,以在经济活动中普遍采用借贷复式记账法为标志,内部牵制逐步走向成熟。现代内部控制中有关组织控制、 职务分离的控制从这个时期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19xx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RB)修订发布了《会计报表的验证》,这是最早涉及内部控制的职业文献,而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xx年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 (Examin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by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ants ),该文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 、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2、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研究的现状

2.1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

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内部控制理论也得到不断的探索、完善及发展,而业界公认比较成功的内控模式有美国的COSO、英国的Cadbury和加拿大的CoCo。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内控框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议。

2.2 美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

美国内控制度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2.1萌芽期(15世纪末~2O世纪初)

此时的内控还只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该时期的内部控制主要特点是: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利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

2.2.2成长期(2 O世纪4O年代~8O年代初)

成长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在企业开始实施制度控制( 制度二分法) 。该时期 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 (CAP) 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 1 9 4 9 ) 的报告中首次给内部控制下了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 内部控制使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其后又对该定义进行了三次修订。

2.2.3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

在这个阶段内部控制由制度控制发展到以“结构三分法”为标志的结构控制阶段。19xx年AICPA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关注》中首次采用内部控制结构替代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这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2.2.4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

由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英文缩写COSO)组织五个职业会计团体联合并潜心研究近4年左右的时间,于19xx年9月公布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使得在美国内部控制达到成熟的整体框架阶段。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职员共同作用,为实现经营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适用的法律、 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通过以下五大要素来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它们分别是: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监督(monitoring)。

2.2.5最新成果——全面风险管理。

COS0委员会在20xx年成立了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项目咨询委员会,并开始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并在20xx年7月颁布了《 企

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征求意见稿,综合企业界及学术界意见之后于20xx年9月29日颁布正式稿。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COSO陆续发表了《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战略优势,2009》(Strengthening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or Strategic Advantage. (2009) ),《基于ERM框架下的企业风险监督和认知现状,2010》(COSO's 2010 Report on ERM: Current State of Enterprise Risk Oversight and Market Perceptions of COSO's ERM Framework (2010)),《 发展关键风险指标以加强企业风险管理,2011》(Developing Key Risk Indicators to Strengthe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2011) ),《企业风险管理——理解和沟通风险偏好(2012)》(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ng Risk Appetite (2012)), 《企业风险管理实践中的风险评估(2012)》(ERM Risk Assessment in Practice (2012))等报告,这些都为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C0S0委员会在ERM内容摘要中,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明确指出了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部分,ERM涵盖了内部控制,但并不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取代。

2.3 英国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

从19xx年的卡德伯利报告到19xx年的特恩布尔指南,英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步趋于系统和完善。19xx年的卡德伯利报告( Cadbury Report ) 、19xx年的哈姆佩尔报告( Hampel Report ) 以及 19xx年的特恩布尔报告(Turnbull Report ) 堪称是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的三大里程碑19xx年的卡德伯利报告全称为公司治理的财务面( The Financial

Aspects 0f Corporate Governance)。它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 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之下, 以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 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卡德伯利报告在许多方面开创了英国公司治理历史的先河,它所确认的公司治理原则一直沿用至今。19xx年的哈姆佩尔报告全面赞同卡德伯利报告将内部控制视为有效管理的重要方面的观点,鼓励董事对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进行复核。哈姆佩尔报告所提出的准则,将公司治理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内容缺乏新意,委员会主要由既得利益者组成,责任不够明确。19xx年的特恩布尔报告就如何构建“ 健全的内部控制”提供了详细的指南。它认为董事会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负责,应制定正确的

内部控制政策,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特恩布尔报告推进了内部控制定义的发展,强调通过战略参与为公司创造价值,标志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

2.4 加拿大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

加拿大关于内部控制存在三个趋势:(1)大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越来越重视( 2 ) 社会公众要求公司公 开披露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呼声越来越高( 3 ) 监管机构越来越重视公 司内部控制以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基于此,19xx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 成立了CoCo委员会( Criteria of Control Board ) 。经过三年的研究, CoCo委会员于19xx年1O月正式发布了关于内部控制的框架性文件控制指南( Guidance on Contro1 ) 。该指南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要素、作用、参与者及原则进行了阐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

3、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现状

3.1国内相关背景

19xx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最早提出“内部会计控制”,并为以后财政部发布的其他内控文件以及《会计法》所沿袭。19xx年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在这个文件中提出内部控制的定义: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构成。该定义明显地套用了AICPA 19xx年提出的内控定义。中国人民银行于19xx年5月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该项规定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原则、目标、基本内容、管理与检查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范,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9xx年审计署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开始对信息系统的控制予以关注。20xx年又发布了《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xx年6月为了配合《会计法》的实施,财政部又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 》。20xx年12月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

则》 ( 20xx年2月1日起实行) 第二条中定义内部控制为“被审计单位为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管理或者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而制订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从定义可以看出《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明显借鉴了COSO报告的基本思想。20xx年底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 》提出基于COSO 框架的评价方法,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合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活动的监督五个方面刻画内部控制系统。但是该准则只是从审计的角度发布的, 却无法作为指导企业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的直接依据。20xx年6月6日,国资委正式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代表国内企业管理实践发展的新方向,开创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改革创新里程中的新起点。

3.2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

我国的学者大多数从其他学科的视角来对内部控制的理论进行解析和研究,综观多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角度:

3.2.1控制论。吴水澎等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做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

3.2.2管理学和审计学。扬胜雄从经济学、管理学、审计学等相关理论研究入手,提出内部控制研究只有运用丰富的公司治理理论并以管理控制口径来定位,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形成有效指导内部控制实务的理论成果。

3.2.3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学理论。程新生以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学理论解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为核心,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建立治理型内部控制;指出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

3.2.4契约经济学理论。林钟高、郑军在分析评述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引入契约经济学理论,首先确立了内部控制的契约属性,是一种评价利益

关系的契约装置。同时从新制度经济学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内部控制契约是企业理性的各个要素主体之间关于经济利益的分配而构建的一个旨在协调其经济活动有序、有效运行的约束控制机制。文章最后分析了内部控制与契约公正的共生互动性,追求利益分配的公平和正义成为内部控制契约公正性的伦理诉求和道德评判。

3.2.5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的关系。刘玉廷强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是解决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一项制度安排,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

3.2.6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谢志华指出为了控制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相继产生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等框架,三者关系的讨论就不仅仅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了。从历史回顾和逻辑推理的角度,探讨了三者本质的相同性,以此为基础,对三者进行了整合,构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这既避免了企业管理体系的交叉、重复,又实现了各种管理体系的一体化。

3.2.7组织演化论。张砚从组织演化的角度探讨了内部控制的历史沿革,认为内部控制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主要组织形式的变化,内部控制也经历了从“自控制”到“他控制”,进而到更高层次的“自控制”的过程。内部控制的发展取决于四方面的因素,即经济的发展水平、组织内和组织间权力的配置情况、风险因素的差异和技术的专有性。 理论界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李曼(2010)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这里的“风险”不仅是指“审计风险”,还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即那些可能对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包括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信贷风险、技术风险、人事风险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既是基于降低审计风险,又是为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关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的总结和未来研究展望

4.1内部控制研究总结

内部控制的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4.1.1内部牵制阶段

这一阶段内部控制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段,以钱财和会计事项为控制对象,以纠错防弊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手段。其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很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串通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舞弊的可能性作为思想假设,采取实物牵制、物理牵制、分权牵制、簿记牵制作为控制手段。

4.1.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的控制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并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准确可靠;有助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政策的贯彻。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方法和程序构成;包括授权与批准制度,财务记录和审核与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的分离;财产的实物控制,以及内部审计;管理控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方法和程序构成;这些方法和程序一般只与财务记录有间接的关系,包括统计分析、工作节奏研究、业绩报告、员工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

4.1.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以19xx年,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取代《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将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合二为一,提出“内部控制结构”概念为标志,内部控制结构由内控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其中控制环境是指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风格、企业组织结构、划分职责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采用的控制方法,以及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等;会计系统是指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鉴定、分析、归类、登记和编报的方法,以明确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控制程序是指管 · 沟通、监控五大内部控制要素实现其内控目标。

4.1.4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

20xx年9月,COSO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将内部控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它将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引入内部控制全过程中,它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及各个方面,旨在确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根据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实现提高一个合理保证,通过对控制环境、目标设定、事项确认、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要素的实施来保证。

虽然我国内控制制度建设已取得重要成果,但对内控制度在概念上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也未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现存内控制度在执行、判断和风险管理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内企事业单位也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国外企业也大批流入我国,国内外经济活动交叉甚大,面临越来越复杂的企业内部控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也在不断借鉴西方内部控制理论成果和实务经验,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加以改造不断创新,保证企业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保证生产经营具有足够的动力,更好地为我国企业发展服务。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发现内部控制在朝着关注企业风险控制方向发展。随着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由控制转向风险,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将合为一体,它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已成为现代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作为新兴产业的物流企业,其内部与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更大,将全过程风险控制思想引入物流企业的内部控制尤为显得重要。

参考文献

[1] 刘造林、董明 中关内部控制发展及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09,( 3 ).

[2] 郑君国 中美内部控制规范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09,(5).

[3] 王展翔 加拿大CoCo委员会内部控制框架述评[J].商业研究,2005,(1).

[4] 顾奋玲 日本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及其启示[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1).

[5] 黄为娥 内部控制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6.

[6] 方敏、牛红琴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探泺[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4,(05) .

[7] 王秀杰、王秀芝 英国内部控制发展的历史透视与思考[ 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8,(3).

[8] 陈跃明 内部控制发展方向: 风险导向[J].财会通讯 (理财版),2007, (1).

[9] 吴水彭、陈汉文、邵贤弟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 . 会计研究, 2000, ( 4) .

[10] 阎达五、宋建波 双元控制主体架构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考[J] . 会计研

究, 2000,(3) .

[11] 阎达五、杨有红 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 2001, (2) .

[12] [美]阿兰斯密德 《制度与行为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 [美]夏恩桑德 《会计与控制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4] 张宜霞 《内部控制基于企业本质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15] 杨有红 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J]会计研究, 2004, (10) : 14 - 18

[16] 张砚 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 [J]会计研究, 2005, (2) : 76– 81

[17] 李凤鸣 内部控制学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1- 78

[18] 阎达五 杨有红. 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 [J]会计研究,2001, (2) : 9- 14

[19] 罗立立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探究[U].现代商贸工业,2009;(14)

[20] 韩瑞宾 基于风险导向的物流企业内部控制新机制构建 商业时代.2009:(14)

[21] 薛威 《物流企业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年

[22] Akresh A. Statistical Sampling in Public Accounting. The CPA Journal, 1980 July,

pp. 20-26.

[23] Ashtonand P.R.Brown.Descriptive Modeling of Auditors' Internal Control

Judgments: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Spring,1980),pp.269-277.

[24] Ashton, and S.S.Kramer. Students as Surrogates in

Behavioral Accounting Research: Some Evide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Spring, 1980, pp.1-15)

[25] FEI, Sarbanes-Oxley Section 404 Implementation Survey, 200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