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2012届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意义。作为一所发展基础较好的工科性院校,我院大学生就业虽有语言特色的优势,但同样面临着许多困境。本调查组通过对我院2012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和访问,来分析我校毕业生目前就业状况,并提出相关的合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原因 对策

一、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特殊人群的大学生,其就业更是我国就业的重中之重。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如今,又将是毕业季节,大学城中涌现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西装革履,形色匆匆,他们就是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此,本调查组对外国语学

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并尝试着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当今就业形势,以及毕业生真实的求职经历和复杂心态,对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的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思路和政策建议。

三、调查方法

本调查通过向我院2012届部分毕业生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其中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37份,回收率92.5%。最后采用资料统计、数据相关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

四、调查分析

对于今后的就业状况,大部分同学表现出信心不是很足。76%的调查者表示自己就业有难度,但是可以克服,只有14%的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就业很乐观,基本不要有什么担心。但同时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表示就业压力大,担心找不到工作。

在求职活动中,毕业生被问及最困扰的因素是什么时,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信息量少、妾之方法技巧缺乏、优势难以发

挥、对社会缺乏了解都成为最为直接的回答。

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62%的调查者选择了个人发展因素,而经济收入(16%)退居其次。

当今大学生的择业观中,68%的人认为应该先就业,再择业,认为先择业,再就业的人只占据了22%。

关于就业选择目的地,51%的调查者选择了东部沿海地区,选择出生地和其他地区的人分别占据了24%和19%。这其实反映了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而且比较实际。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个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外又关注单位和个人发展前景,都显得比较实际,没有人愿意去偏远的地方。

对试用期的工资要求,选择在1000元-2000元的占到了51%,选择2000-3000的人占到了54%。而不少用人单位明确表示,那么高的薪水完全能招到有经验的专业人才。二者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也就间接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况。

对于我校20xx年毕业生的就业问题,62%的同学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14%的同学认为形势正常。19%的同学认为形势较好,容易就业。

在问及希望学校在哪几方面加强工作时,大部分同学希望院校方在为同学多提供实践机会、多联系用人单位、加大就业信息发布密度等三方面着重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在同学中间,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的占64%,没有明确目标的占37%。

在确定工作单位时,毕业生们最重视的三个因素分别是单位的薪金福利、单位性质和个人发展空间。在问题选项中,选择的地理位置、个人性格与兴趣爱好、行业发展空间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容小觑。

对于学校就业指导的看法,78%的同学认为一般,作用还可以。17%的同学认为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而在追问希望学校在哪些方面增强就业指导时,用人单位信息毫无疑问的是同学们最为关心的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希望加强应聘技巧和职业规划辅助。

同学们获得就业单位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校园招聘会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求职网址也得到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认可。从目前就业途径的选择看,网上择业所占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作为一种就业的有效途径,正越来越被大学生青睐。网上求职可以极大地缩短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在沟通中的时间差。由此可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职业信息资料库,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就业,是大学生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

选择工作时,最希望进去的行业前三者分别是商贸业、教育业、新闻出版业。其次是旅游交通民航业和房地产业。

在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单位性质一问中,38%的同学选择了外企,另有35%的同学选择了国营企业,18%的同学选择了政府机关。可以看出外企最能发挥同学们的优势,同时获得不错的收入。同时有“稳定的收入,良好的福利保障”的国有企业受到大多数大学生的追捧。

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国企比较注重员工素质,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很能锻炼人,同时有些行业工作相对安逸,心理压力相对较低。而在政府部门工作则可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权限,职业轨迹确定,工作没有太大的浮动性,同时国家机构员工,本身带有荣誉性质。

在就业活动中,毕业生认为最缺乏的素质主要是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承受压力和克服压力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58%的同学认为最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在校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22%的同学认为需要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的重要保证。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了整个用人环境的公正、公平,但就个体而言,它仍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积极合理地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不断累积自己的社会资本也是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技能方面,作为每个大学生的基本技能要求,还是很重要的。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通过开设专业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系统性专门知识方面的准备;而专业实习则通过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工作岗位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将书面知识付诸实践方面的准备。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共同构成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

找工作时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上,89%的同学认为可以与

专业有关联性的做工,并一定要求专业对口。

49%的调查者一直在关注着就业信息,35%的调查者只是偶尔关注,有些同学是看到时留意一下,基本没有不关注就业信息的同学。

五、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社会似乎存在一种将问题根源归因于大学生自身的较为普遍的看法,人们的一般认识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制约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往往只看好工作环境好、薪酬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对相对较低的就业岗位则缺乏兴趣。还有一种看法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大学的学科与课程设置存在很大关系,并与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以及学生干部工作的经历有很大关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1)大学生的自身能力素质有待提高。能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的重要保证。很多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仍有欠缺。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大学生自身原因

技巧等。同时,很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待拓展。

(3)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

(4)就业观念不恰当。很多大学生抱有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头地,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工作预期过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难状况。

2、

(1)我国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大学毕业生供给和需求相对状况改变。

(2)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给大学生寻找工作带来了困难。

(3)不少用人单位的错误用人观念。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在人才引进上要求十分苛刻,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此外,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4)与户籍制度相关的一系列福利制度的存在,对大学生就业选择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都希望找到能够解决户口的工作,并进而享受到与户口相关的福利和公共服务。但是,很多用人单位无法解决户口问题,对于想在大城市落户的大学生来说,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加困难。

社会原因

3、高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的培养机制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专业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教学资源的分配格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竞争力。

(2)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社会适应能力和其他工作能力是一项基本的就业能力。长期以来,对于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问题,学校教育往往采取一种鼓励校内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校外活动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其进入社会后短时间难以适应。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六、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想要解决就业难这

一问题也要从多方面考虑。

1、大学生自身方面

(1)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大学生要成功地进入就业市场,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注重自身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同时,重视校内活动和校外社会活动,通过学校活动来锻炼自身能力,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2)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正确认识自我,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眼高手低”, 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避免“扎堆”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4)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

2、社会方面

(1)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适时推出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缩小具体政策与大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2)完善就业市场,建立信息网络。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管制,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的行为予以坚决惩处。同时,着力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系统,加强就业信息传达力度,促进大学生就业。

(3)加强用人单位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用人单位应该消除对应届大学生的偏见,消除人际关系等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利影响,打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

3、

(1)使专业和课程设置更趋合理。充分考虑不同学科或专业所面临的不同就业形势,以及专业内部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积极引导、充分发展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实现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缩短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期。同时,注重实习机制,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伙伴关系,为学生实习提供平台。 高校方面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校也应不断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做好就业信息的提供和传递工作,确保就业信息的准确和及时传达到每位毕业生,充当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就业服务,如心理指导、面试礼仪培训、应聘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

七、小结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对其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高校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首要工作。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就业动向和信息,掌握大学生就业心理,采取各种可能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帮助每名毕业生找到自身理想的道路,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其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二篇:20xx年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数学系20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研报告

今年我系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均达到100%。我系2010届毕业生共计192 人,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本科专业119人,信息与计算科学73 人,中共党员54人(28.2%),共青团员138人(72.8%)。本届毕业生中,考上研究生的22 人(11.5%),录用为三支一扶的10人,考取福建省选聘生(大学生村官)的5人。

为了进一步做好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及时总结20xx年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教训,我们对2010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一)、就业率:

我系20xx年192位毕业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年底就业率达到100%。在全校名列前茅。

20xx年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二)、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流向:

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流向看:(1)到基层就业和民办学校的仍然占主流, (2)升学人数创历史新高,共有22人被录取为研究生,研究

1

生录取率达11.5%。 (3)到私立学校就业的比例有所提高。(4)到省外就业的人数有所增加。

二、毕业生反馈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寄发《莆田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及跟踪调查表》、《莆田学院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调查表》和《莆田学院毕业生家长对学校评价调查表》,电话访问,现场访问等形式进行。就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满意度,就业服务满意度,对自己专业应用情况,工作业绩,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就业岗位满意度,希望的薪金值等十个方面作出调查。以便从纵向的发展线来反映我校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状况;同时根据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及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来作调查分析,为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及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要求等方面提供可靠的参考。

(一)各指标状况:

1,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就业服务较为满意。

从调查中可看出,95%以上的毕业生表示对学校就业指导较满意,大部分毕业生建议加强系部就业网站的建设,近90%的毕业生对我校就业服务工作表示满意或较满意。他们普遍认为系部应加强就业信息发布,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方面的指引,尽可能多的组织各种供需交流会。

2、关于毕业生对学校各方面的评价:

对教育管理水平评价非常满意及满意的占99%,对校风,学风评价满意及较满意的近100%;毕业生对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总体 2

持满意态度,99.5%的毕业生表示满意或较为满意。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00%的被访单位毕业生在单位表现的综合评价为非常满意和满意,也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非常满意度71.3%)、业务素质(非常满意度61.2%)和工作成绩(非常满意度64.3%)等方面表示高度的赞同。但用人也提出了相当中肯的建议,认为我系应加强学生社交沟通能力,需要补充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同时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应具备能力依次为交际能力、实际应用专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这些数据表明顺利就业不仅仅要专业素质过硬,更需要提高综合能力。这就表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据是就业市场上反映出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面,适应能力,创造性,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要求,与过去显然不同,宽专业,厚基础,加强科研活动和实践环节以及集体活动的培养模式是培养适应当今社会所要求的人才所需要的。

4、毕业生家长对学校的评价

在被访的学生家长中,97.5%对校园环境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100%的学生家长对校风和学风表示赞同,在电话访问中,数位学生家长认为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轨是目前大学存在的最大弊端。大学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存在,培养出的人才相对同质化,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教学模式有待提高。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经年不变脱离现实,导致学生接受数年“熏陶”后与现实社会十分隔膜,应当重视学生的社 3

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加速学生在就业后快速融入工作。

5、创业仍是个别现象

在本次调查中有多为同学学生认为目前环境下,可以尝试创业,相对去年来说数量上升较为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就业观念的多元化,调查显示,今年的就业形式选择自己创业的大学生仅为4.55%,表明我系毕业生创业缺乏激情与勇气,因此,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三、总结与建议

1、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努力建设好系,教研室,专业教师就业网络体系;在毕业生中加强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逐步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建设业网站,及时利用网络发布就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共享信息资源;尽一切努力收集企业需求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

2、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充分面对社会作好调查研究,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评价,不断修订培养目标,构造适应社会需求,又有利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3、加快高校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速度。

逐步改变以前的传统教育重统一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加大学科建设力度,以市场为导向相应调整专业设制和招生规模;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交叉学科知识的培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4、加大学生在校技能培训和创业基础知识的培训。

4

专业的选择偏好说明了毕业生对职业声望评价发生了变化。决定职业声望高低的因素包括收入,权力,社会地位等方面。因此,我们应定位于本科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调整学科内容,着眼社会需求,积极进行创业教育,当前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使得相当大的一部分毕业生有创业欲望却苦于各方面的条件不成熟。而创业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相应财务知识和运营知识提供一个平台;同时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结合起来。这就很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之间差距的问题,也为学生以后毕业走向社会打好了心理基础。

5、加强毕业生职业道德及诚信教育。

力促进毕业生自我素质的提高,将他们塑造成为能解决实际事务,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认真做好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帮助他们制定人生目标和强化自我定位;塑造诚信守信的职业道德形象。

数学与应用数学系

20xx年12月31日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