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时间:2010.4.24. 天气:晴

地点一:蜀岗

a.沉积物记录的十万年尺度的地表变化过程

下蜀土堆积形成,6000年前蜀岗是海岸,风尘堆积(大气中粉尘沉降)沙尘暴将粉尘搬运,堆积形成高于地表20m的平台,地表汇水。

开阔平原,河流切割形成一道道岗地。

b.万年尺度海平面的变化

扬州、镇江地下,古河道的堆积,沙砾石城,一万年左右,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侵蚀基准面上升,河流的比降(河面高差)上升,能不够,泥沙物质发生堆积,将老的河道藏到地面以下。

c.千年尺度的海岸变化:三角洲、古瓜洲

广陵潮

6000年的唐(约1000年)古扬州在丘岗上,海岸线在蜀岗,而现在上海。 河流发育的古三角洲——古瓜洲,宽约45Km,古长江分成两个岔口:北岔、南岔。

海平面上升,主要是由于北岔道淤积,河流主流线发育在南岔道。

古三角洲与蜀岗连结,古扬州迁至此。

河流向南侧向迁移,三角洲进一步发展。清洗淤积,形成小风景。如瘦西湖,就是三角洲上的古河道。

唐以后,海岸线发生变化,逐步迁移到上海。

潮汐作用:唐以后,长江沿岸城市发展,修建大堤,防洪水,抬高河床,带物质漫上河滩,形成一种冲击泛滥平原。上游的泥沙沿河道搬运到河口快速堆积。

海拔十几米,由黄土东西堆成,属于风尘堆积。

成因:20多年前,北风流强盛,把北方尘土沙砾带到长江地区。长江地区气候

湿润,水汽重,尘土沙砾受水汽影响增重,就落在这儿了。分布从南京、镇江、扬州,一直到上海。

1.下蜀黄土:上世纪30年代,,某教授研究土壤堆积;表示下蜀黄土特点:它

物质颗粒细,粉砂,部分粘土;矿物成份复杂,有石英、长石等。其中不稳定矿物有20几种,但大部分是稳定矿物。其中辉石就是不稳定矿物,它的碳酸钙含量多,沉积较多。天一下雨,钙质结合,就会转变成砂浆。

2.根据土壤成份判断某一时间段的气候状况:在土层中,有一些生物化石,均

为耐旱生物。例如菊类草本,它们花粉不多,亦属耐旱植物草本,因为花粉不多,表面含钠元素,因而不被侵蚀,得以保存。判断当时气候干燥。

3.黄土的影响:幕府山顶也有黄土堆积,顶上较平(堆积作用),土壤较荒凉,

易渗水,树长不好,多野草、灌木。工程时,易开裂形成陡壁,不适合建高楼大厦。例:镇江云南山,顶部为下蜀黄土,下面是岩石。曾建疗养院,厨房积水多,下渗,形成滑坡,只好搬走。

黄土层与岩层松动,易产生滑坡。

1

4.根据土壤颜色判断当时气候

a.红色条痕——风化成土,形成古土壤

几十万年前,植被稀少,沙城暴,粉砂颗粒堆积,

气候温暖,发育土壤中含K、Na受风化作用,

形成赤铁矿,铁铝堆,古土壤为红土。

b.古黄土,二十多万年前形成,保存好的风尘堆积。当时气候干燥寒冷。

5.蜀岗地势特点:江水量大,侵蚀则越强,受到流水侵蚀。靠长江,则切割深,远长江,则切割浅。

6.被流水影响的地貌类型

平台受流水侵蚀而切割,沟谷切割,形成塬、梁、峁。

被流水侵蚀切割成岗地,而非阶地。

山地丘陵外岗位、平原(地貌类型)

结论:利用观察现存土壤,判断多年前的气候。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对土壤的堆

积、土质、地貌类型、生物作用进行研究。(将古论今)

地点二:扬州港

扬州港位于北纬32.16东经119.26,地处长江下游北岸的扬州市,东距吴淞口306公里,西距南京87公里。扬州港现有万吨级泊位2座,2.5万吨级集散两用码头1座,千吨级泊位5座和1座客运码头。港口拥有各类专用装卸机械50余台,堆场30000平方米,库场10000平方米。主要货种为木材、矿石、钢材以及集装箱、大件设备等。

扬州港:客运码头(现关闭),原因:到上海、南京太慢。

集装的码头去年由于金融危机进出口货物困难关闭,现逐步运行正常化。 自19xx年长江洪水后(与上游水土流失有关),政府禁止砍伐原始森林,

木头十分粗壮,是从东南亚进口,运往苏北销售。

Ⅰ 20世纪50年代前

后来的扬州港区,在那时候为严重淤积岸段

Ⅱ 20世纪50年后期以来

① 19xx年以来的几十年中,镇江河段征润洲每年有近2000万吨泥沙淤

积,征润洲伸展

②主流线冲向扬州岸,扬州一侧江岸冲刷严重

③扬州一侧修建丁坝,抗冲

Ⅲ 20世纪80年代以来

① 主流线改向,顶冲点下移,冲开了和畅洲;

②征润洲向下游方向延伸;

③扬州港区长江岸线相对稳定下来,在镇江港淤塞情况下,扬州建港

地点三:镇江港

镇江港:是我国天然良港之一,此外还有芜湖、安庆。

2

上世纪30~40年代,镇江港岸线长,坚硬,货物可直接上船,港边泥沙

淤积,水位深。

后来,长江搬运大量泥沙至镇江水域,港口越来越小,从焦山、象山中

进去,再出来,航运路线长,泥沙淤积量大,需要挖泥船,因为挖泥沙

的费用大于镇江港的所有利润,目前不再开挖。

方案:一、上口袋,船进出;

二、下口袋,在焦山、象山中深入航道;

三、中口袋,征润洲开航道。

不实施的原因:

上口袋,有居民居住,搬迁投资过大;

下口袋,长江泥沙不断灌入;

中口袋,设想建人工地,修大堤,港口无泥沙进入,可以发育自然地。

但是,镇江港口,造纸厂、纸浆厂、农药厂等污水排放的问

题严重,严重破坏镇江港内水环境。

设想:建设长江三角洲(包含安徽许多城市),因为这些地方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如果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的技术力量、人才资源、资金实力,必能有较大的发展。

江苏 镇江 北崮山下 镇江港 几十年来的变化

60年前,天然良港;

50年前,渐被征润洲(沙洲)包裹;

40年前,航道渐被淤塞;

35年前,开挖新航道;

33年前,新航道又被淤塞,不得不废弃而改建大港

Ⅰ. 20世纪50年代前

金山 焦山为江中岩岛主流线紧逼右岸,镇江港为天然良港

Ⅱ 20世纪50年后期以来

① 19xx年以来的几十年中,镇江河段征润洲每年有近2000万吨泥沙

淤积,

② 征润洲伸展,威胁镇江港,大轮祗能停在江中,要有小船迎送旅客 ③ 主流线冲向扬州岸,扬州一侧江岸冲刷严重

④ 扬州一侧修建丁坝,抗冲

Ⅲ 20世纪70年代以来

① 主流线改向,顶冲点下移,冲开了和畅洲;

②征润洲不再横向发展,而是向下游方向延伸,包裹港池

③焦山航道口严重淤塞,挖泥成本越来越高

Ⅳ 20世纪80年代后期

① 设计挽救镇江港 上口袋方案,要大规模搬迁;

下口袋方案,焦山航道依然淤塞严重

中口袋方案附以防水防沙堤坝,保持港池无泥 3

沙来源

②我们听说后,立即提出异议,认为在引航道口必定会有泥沙淤塞(自

然堤)

③并提出,港池将严重污染(北崮山东有造纸厂、纸浆厂、农药厂等) ④2年后引航道口果然淤死,镇江港整治工程废弃。 Ⅳ 21世纪提出将原港池当“湖泊”做旅游开发

① 实施了城区的污水收集与输送工程

②修建了宽畅的沿江大道

③规划建湿地公园

④但湿地公园的旅游开发进展较慢

时间:2010.4.25. 天气:阴转雨

地点一:燕子矶

1 幕府山断块山

2 岩崖顺断裂破碎带发育

3 岩溶(喀斯特)现象

4 燕子矶头的形成

5 河漫滩变迁

6 江心洲河床地貌

7 古长江深槽与新构造运动

8 主流线的变迁与港口码头的选址

9 大桥选线

10 新的公园规划建设

1. 幕府山海拔100多米,由震旦纪和寒武纪灰岩构成,越往长江边是侏罗纪的

砂岩。幕府山向南倾斜,与紫金山构成背斜。

2. 幕府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用来阻挡削弱北风。

3. 幕府山的陡壁都在一条直线上,易被误认为是断层陡崖,实际上它是断层线

崖,是断层崖后退形成的。

4. 崖面凹凸不平,有断层角裂岩,灰岩块,和凹陷的溶洞。溶洞不大,且形状

不规则,因为其中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受长江水侵蚀,发育不完全,形成卡斯特溶洞。

5. 溶洞有一代洞,二代洞,三代洞,其中最下层的一代洞时代最新。成因与长

江水有关,发育最好,其余两个无法推测年代。

4

燕子矶:位于长江右岸,一个小小的包凸到江里去

成因 :燕子矶岩石组成成分有砾岩、砂岩、泥砂岩,经过长江水的长期侵蚀,

泥砂岩被江水冲刷掉,而砾岩留下,露出江面。

影响:长江水冲下来,碰撞到燕子矶,产生漩涡,它是一个极点。这个地方长江

水深变深,淘出泥沙,引出深槽深穴。

地点二:狮子山下古江岸

古长江江岸下蜀黄土狮子山黄土滑坡损坏明城墙

原先,明朝朱元璋时期,长江岸边石头出现喀斯特现象,因为当地石头是碳酸岩。城墙外有一个小岛已经被风、水侵蚀得千疮百孔。

城砖,下轴部分发生滑坡现象,使2米的城墙塌陷。

原因:下面是岩石,岩石上面是黄土堆积,黄土有很好的透水性,易形成地下水

的水面。黄土易滑,开始建城墙时也曾滑过,所以原先狮子山一直未有高大建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科技水平的先进化,政府建阅江楼,直接把下面的岩石作地基,使阅江楼相对稳固。但是两岸的房子仍受地基影响,易打滑,不稳。虽建了护江岸,但也无力补救。

地点三:外秦淮河口

外秦淮河口:外秦淮河的演变

长江右岸—夹江-护城河-城外泄洪排污-城中生态河

明代以前是长江的江岸,明代时长出江心洲,把长江分为南岔、北岔。明代以后,外秦淮河为南岔,也是当时的护城河;之后,河西地区的河漫滩外长出第二个江心洲;现在已经长出了第三个江心洲。

从前,为了防洪,建设工程项目,人们在外建堤坝。当时,长江水位11米,堤坝12.6米。那时的三汊河可用来泄洪,排娱排污,现在主要用于整治外秦淮河水,使外秦淮河一带成为景观带,外秦淮河可成为生态河。

三汊河闸保证水位在6.5米以上,产生瀑布群,确保河水平稳,有较高的水位。但也要控制水位不能太高,否则排污口的污水回流。

三汊河是秦淮出口,是长江入口,长江水倒灌,江宁被淹在南京城即时闸。即时闸的作用:使外秦淮河成死水污染,通过武定门闸水流出去。

地点四:武定门闸

秦淮河水系变迁:

①3000年前往北流西拐入长江

②大约20xx年前(晋)开始分为南河北湖

③1000年前(宋前)分出内外秦淮河

④明代筑城墙将秦淮河口水系分为多条小河及“湖泊”

⑤清代以来,小河小湖间淤塞,南京城内外分隔成多个互相之间没有联系的小湖水系

⑥40-50多年前,修武定门闸并挖通秦淮新河使南京城区从此没有自然水源来 5

水补给

①3000年前往北流西拐入长江在解放桥附近等地,古秦淮河河谷中,淤积厚度达20多米其下部年龄为距今7000多年,上部年龄为距今3000年左右

②大约20xx年前(晋)开始分为南河北湖

③1000年前(宋前)分出内外秦淮河五代杨吴建造金陵城,把老秦淮河下游包入城中,成为今天的内秦淮河。又在城周开濠二十五里,史称“杨吴城濠”,城南外原有一条小河,叫“落马涧”,经挖深,引老秦淮河之水,用作城濠,便是后来的外秦淮河。

④明代筑城墙将秦淮河口水系分为多条小河及“湖泊”外秦淮河成为护城河;月牙湖过去也是护城河;内秦淮河有东水关、西水关;金川河上通玄武湖;玄武湖、前湖等成为城墙外的湖,

⑤西水关(上)与东水关(下)

⑥40-50多年前,

修外秦淮河防洪大堤;又建武定门闸并挖通秦淮新河,使南京城区从此没有自然水源来水补给

⑦21世纪初 从上元门调长江水入玄武湖;从秦淮新河口闸调长江水过武定门闸入外秦淮河;很大程度改变了南京城区的水环境

南京共有7个小河,小湖,长江水100万吨先经过家家户户,再流到河湖内,导致南京内的河湖污染。

原因:1.无天然水源,只有污水无法净化

2.污染物留在河底,淤塞很快

3.水循环,水量平衡方程式中,仅有云雾水、蒸发水,无法净化。 建议:从长江调水,增加地表水的来源。

南京水系变迁:以前是秦淮河流向长江,现在从秦淮新河流向秦淮河。 认识:1.水量减少(水库多,生活用水,沿途用水)

2.开放性河渠,污染物太多。

地点五:玄武湖

玄武湖的变迁:

玄武湖原先水的来源:秦淮河及紫金山北坡水、幕府山南坡水。

九华山是一个峡口,在东晋时,是皇帝的御花园。三国时,周瑜在此操练水兵,此后一直为水兵操练地。

此处北河南湖,易淤塞,人工疏导清淤,约30年清一次。

宋,王安石废湖还田。

200多年以后,南京人民希望有一个属于南京的湖。

玄武湖水量流通经过火车站,本与长江想通,后因为淤塞清淤,渐渐玄武湖成为“自然地河湖“。(原因:原长江多水,泥沙向两边扩散,后乏水,堤坝出现自然成湖,后因公路与高大建筑,渐渐与长江不流通。)

原先是小支流河口的湖也变成自然地河湖。水少,泥沙少(物质能量少),即死 6

水湖(具有污染危险)。

目前,南京政府采用截污的措施,保证玄武湖水质,但玄武湖外湖河水臭气熏天,十分脏,此措无效。

玄武湖:古河道-(自然堤后湖)堰塞湖-(御花园)人工湖-公园性质的湖 ①3000年前往北流西拐入长江,在解放桥附近等地,古秦淮河河谷中,淤积厚度达20多米其下部年龄为距今7000多年,上部年龄为距今3000年左右 ②大约20xx年前(晋)开始分为南河北湖

南京城区城区水循环模式的重大变更

①长江水位上升对南京出水的顶托与城区的堰塞

? 由冰后期世界海平面上升,长江河口水位上升,在秦汉隋唐时代有“扬州

观潮,镇江观海”。由此,南京长江河段水位也上升。唐代刘禹锡的“石头城”中有“潮打空城”之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 近2000多年以来,长江河口位置快速向海推进,南京附近的长江水位也

必然会有明显的升高,估计要升高3-4 m 以上。

? 南京附近长江水位的上升,城区河湖及地下水水位随长江水位的上升而上

升,导致南京地区洪灾不绝,而且先期的防洪工程防不住后期又出现的大洪水;

②防洪筑堤造成水系的闭塞,近几千年以来,南京附近长江水位的上升,使秦淮河口经常发生洪水泛滥及其洪涝灾害。南京的筑堤防洪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代有沿淮筑堤(横塘)之举,南唐(公元932年)徐知诰在金陵开壕筑城,把秦淮河主河道和其南面的市区都围进城内,当时的城就是防洪墙,当时的城外大壕实际上就是分洪道。

? 在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81年),左宗棠在武定门外建拦河石坝,有闸门

五道,可泄洪水也可以控制外河水位,使秦淮河水灌注入城,使内秦淮河水流动,惜三年后被洪水冲垮。

? 19xx年在内秦淮河两端,分别建起东水关闸与西水关闸,虽然既可防汛

期长江潮倒灌,也可防枯水期内秦淮河流干,但是内秦淮河终究成了一条死水沟。

? 内秦淮河就只有几十平方公里内的雨污水,作为水源补给了。

? 19xx年长江大洪水,南京河西地区提防决口,全区被淹。之后,才下决

心建封闭的防洪大堤围起来。

? 也就是说,近几百年来,南京的洪水威胁是越来越严重,南京的防洪大堤

是越来越完善。沿江有江堤,沿河有河堤,内外秦淮河都有多道水闸,内湖湖滨也有防止湖水泛溢的湖堤。从而,南京主城区的大大小小的河湖水系都变成为闭塞的内河内湖小流域。

③城区内河湖变为以污水为源及蒸发消耗为主的水循环模式

? 如上所述,2000多年以来,南京城区已由秦淮河河口地区转变成为由5

河5湖近乎完全分隔,秦淮河来水经秦淮新河河口新闸排放了;从长江洪水倒灌而来的长江水,全被挡在了江堤河堤之外。因此,南京主城区,基本上已没有自然河、湖、地下来水的补给了。

? 因此,近几十年以来,南京主城区的河湖的水源,唯有自来水水源和雨污 7

水源了。每天几十万吨到百二十万吨自来水,经管道进入城区,成为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等之后,就泊泊地注入城内城外的河湖。

? 还有平均年降水量1000 mm 左右的雨水,在荡涤了地面污物成为了污泥

浊水之后,汇入河湖。然后,只有极少部分河湖洪水,通过排污管道外泄,或者通过排污管道流入远在城缘城外的污水处理厂。平时,城区河湖水主要是通过蒸发消耗的,其后果是增大污染水中污染物的浓度。

④水质越来越差

? 南京城区的河湖水质,可概括为时好时坏。南京早就有印染行业,“其织

也必先之以染经”,故染坊必应运而生。据陈扬的关于《秦淮河流域水利状况及治本方案》,早在元代,在南京就设有东、西织染局;抗日战争以前有染炼业116家,“向例染坊漂丝,水干涸时在城外,恐城内停水多秽也。水涨时在城内,以西流水急,污浊可随退潮出关也。今城外扫帚巷漂丝码头,已为江北灰粪堆所占,染工利于就近,无冬无夏,皆于新桥、上浮桥一带漂丝,致水流垢腻,几不可食”。

? 民国时代,城内水污染也时有发生,如19xx年,“市区内秦淮河本流及

有关支流,堵塞污秽,为各方所垢病”。

? 20世纪50年代,每年大部分时间南京城内水质还算可以,可用于淘米洗

菜,但到70年代,境况竟越来越糟,沿江沿河成了污染带,化学污染越来越严重。甚至威胁到自来水厂的水源。玄武湖中监测到酚、氰、汞等污染物。往后,还有越来越加重的趋势。

⑤城区河湖的区位与功能的变化

? 本来,最早的南京人是选长江之滨、秦淮河口的岩石岗地或下蜀土台地,

作为生存居住地或水陆交通码头的。后来,一则因为河口河滨淤积成可选用的滩地;二则因为人口增多与岸线用地增多,人们不得不不断地与洪水争地,修堤筑坝后开发河湖滩地。因此,那些本远在居住地之外的河湖,随着居住地的扩展,而逐渐地成为城缘城内的河湖,成为藏垢纳污的河湖。 ? 历史时期以来,南京的外秦淮河-护城河的区位变化与功能的变化最为明

显。它的前身是南唐时期在城外开凿出来的“壕”,用以泄洪;明代初期筑南京城墙,外秦淮河成为护城河,主要功能为起安全防御作用,附带还有泄洪功能;几十年以前,开凿了秦淮新河之后,外秦淮河-护城河的主要功能转变为防洪排污,加部分的水上运输。但是,近十年以来,外秦淮河-护城河的区位,已由城外的河、城缘的河转变为典型的城中的河,其功能也应转变为城中生态河、景观河、游览亲水的河。

结论与讨论:

? 我们在研讨南京城区水环境演化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

那就是近20xx年来,随着长江河口位置从镇江-古扬州(在现在的扬州城北的蜀岗之上)外迁到上海崇明岛以外,导致南京长江河段的水位上升和发育洲滩的变化,及其对南京城区水环境的影响。前者为近20xx年来,南京长江河段的水位平均上升了4m多;后者为南京城区与江宁地区从此常遭洪水侵袭,不得不经常翻新防洪过程,以及在南京城外发育堰塞性的自然堤后湖湿地,并成为污水汇聚的场所。

? 过去,在城区水污染治理方面,常用的护岸、清淤、截污等工程,实质上

是造就了一个人工的(闭塞的,一潭死水的)堰塞湖,所以收效很差。 8

? 所以,概如南京城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首先要考虑的是引进长江水

(当作增补自然来水)来置换城区大部分的河湖水,在城内外形成水的流通与循环。

小结:实习安排在了周末,第一站就在扬州蜀岗之上、瘦西湖边,环境很美,我

们在自然地理学实地学习的同时,也游览了一些美景。实习的确是一件很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

这次实习,我们通过实地观测调查,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南京地区几千万年

来-百万年来-几十万年来-几千年来-几十年来的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南京城区水系与水环境的变迁以及创新南京水环境治理的科学思想。初步学会了对自然现象的识别、自然过程与联系思考,科学分析的思路与技能方法。探讨了诸如:老镇江(天然良)港为什么会淤塞?扬州江岸果真适宜建港? 南京城区水污染为什么难以治理?现在有什么高招?等一系列的问题。对自然地理学这门学科以及学科实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我们刚步入大学之门的大一新生来说,这次实习经验将会为我们以后

的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是我们整个大学生活乃至以后工作、生活的一次宝贵的经验。

城资系(国土班)魏霞

2010-6-02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