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

科学方法的特征:客观性 可验证性 可修正性 控制性; (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自我校正)。

准实验设计: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准实验设计能够在严格实验无法进行的时候取得结果。 韦伯定律:刺激强度水平与其差别阈限的大小间存在固定的数学关系⊿Φ/Φ=C。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 实验信度验证方法:直接验证、系统验证、概念验证。

心理学实验报告: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分析)、参考文献。

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1)确定课题:①选择课题②确定实验类型③提出假设。(2)选择被试(3)确定实验控制(4)数据整合(5)撰写研究报告。一、确定课题与文献检索

1、如何选择研究课题:

选择原则:具有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具有充分科学、实践依据,具有创造性与创新性。

选择研究领域,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

从基础理论角度、实践应用角度、研究方法角度、个人经验方面选题。

2、进行文献检索:3、实验类型的确定:

二、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1.研究假设具有的特点:研究假设应个建立有理论或实践方面的科学依据;具有可预测性;可验证性。

2.提出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演绎推理法;归纳推理法

3.研究假设应注意的问题:文字简明扼要,陈述清楚等。

关于被试的选择:课题性质以及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

三、实验的设计与实施:被试的选择

a.被试样本背景信息的控制;b.选择被试样本的方法c.确定样本的容量

2.选择研究方法及技术3.研究额外变量的控制

四、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1.数据整理:删除极端与不可靠的数据:Xi(M±3SD)对数据进行分类与编码:依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要明确

2.描述统计分析3.推论统计分析

数据的主要类型: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和描述性资料。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式:

1.自变量计数资料,因变量为计量资料----方差分析、T检验

2.自变量、因变量都为计量资料——.自变量降级为计数资料;相关的统计分析---多元回归3.自变量为计量资料,因变量为计数资料——找数据转折点,进一步分析用logistic回归

4.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计数资料——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

五、撰写研究报告

构成实验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变量是实验的核心,假设是确定实验变量的选择;控制是对变量的操纵)

(一)假设:

(二)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取值的事件或行为。

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变量分为两类:实验条件和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实验条件:无关变量、相关变量、自变量(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额外相关变量(额外变量/控制变量) 在一个具体的实验中,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因变量——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行为表现)。

相关变量——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称为相关变量。

1

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或无关变项)。

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

(三)控制

A 对自变量的操纵

1.对自变量下操作性定义: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一个概念由测定它的程序来下定义。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他的程序下定义就叫做操作定义。(布里奇曼,1972)也就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或操纵结果),取几个值就意味着自变量有几个水平。

注意:要确定好自变量的变化范围,要确定各水平之间的间距,因素型实验中的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函数型实验可3~5个

B 对因变量及其控制

1、因变量的观测指标

客观指标: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应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的难度

主观指标:口语记录(口头报告)

2、因变量的控制

反应控制、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避免量程限制

C 额外变量的控制

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①实验者效应②要求特征:典例——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约翰·亨利效应(被事接受虚假的信息或其他刺激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或积极的态度,从而在反应上表现出异乎平常的正面效果)③顺序效应:练习效应 疲劳效应 方位效应

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比较:(1)观察法:优:帮助研究者选择和限定研究的范围作一些前期探索,为实验研究提供资料和课题。缺:①无法让研究者对各因素间的关系作出推论。②观察法提供的资料并不充分。③观察法的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④观察法本身并不一定客观无偏。(2)相关研究法:优: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缺:①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研究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满足。②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3)实验法:优:①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②方法经济。缺:不能离开较低层次的描述性方法的支持。

额外变量控制方法的优缺点①排除法:优:简单有效。缺:得到的研究结果常常难以推广②恒定法:优:当额外变量无法消除时能保持恒定而减少对实验的影响。缺: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③匹配法:优: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缺:实际操作很难施行,一些中介变量如动机、态度等,是无法找到可靠依据进行匹配的④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优:把被试随机分派到各处理组中。缺:操作困难⑤统计控制法:优:为实验未能控制的额外变量提供了补救方法。缺:不能取代实验前控制的重要地位。

因数型vs函数型:科学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或两种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立,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因素型和函数型;

多变量实验设计:指在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或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①多自变量实验设计:也叫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评价: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能增加实验结果的普遍性);实验结果更有价值(能够揭示自变量 2

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信息)②多因变量实验设计: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在心理学实验中,因变量通常以行为指标来表示,因而实验者必须决定行为的哪些方面与实验有关,并从这些方面中挑选因变量。评价:多个因变量可以增加普遍性;多因变量实验的多个因变量指标之间可能是有关联的;采用多因变量实验设计,可以得到多个单因变量实验无法提供的信息。

交互作用:当自变量数量超过一个的时候,实验中就出现了新的现象。所谓交互作用,即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交互作用就发生了。主效应:是指每个单因素(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

被试间/内设计

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又称独立组设计。优点:由于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因此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缺点:需要被试量巨大;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我们就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在被试间设计中,实验者必须尽量减少两个或多个组别中的被试差异,以保证两组被试在实验开始时各方面都相等。

采用两类分组技术来解决等组问题:匹配;随机化

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所有的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即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优点: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实验结果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缺点①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即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③在某些情况下平衡设计难以应用。差异延续效应:自变量中一个水平的处理可能会完全改变其另一个水平处理时所发生的情况。④在某些条件下,被试内设计行不通。平衡技术:ABBA、拉丁方设计

ABA设计(反向设计)用于小样本的aba设计可以较好的区分实验自变量的效果和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a表示基准状态,b表示操纵后的状态,再回到a的状态

反应时: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影响因素,即实验中的控制变量:反应时间受刺激变量影响(刺激的不同类型、强度、复杂程度、刺激呈现方式等);受机体变量影响(机体适应水平、准备状态、练习次数、动机、年龄因素和个别差异、酒精和药物等);

简单反应时:给予被试者以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只做简单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被试的任务很简单,他预先已知道将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并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听觉简单反应时:存在波动,100ms无法逾越的“生物墙”

视觉简单反应时:极限反应0.15s

选择反应时: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所需要的时间。选择反应的变异—辨别反应时实验

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当你急于做某件事时,你更可能出错;相反,当你试图准确地完成某件事时,如完成学期论文,为了达到预期的准确性,你必须放慢工作速度。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反应时新法:主要有三种形式:减数法、加因素法、开窗实验

(一)减数法:①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②逻辑为: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③它是由唐得斯首先提出的,故又称唐德斯减数法。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分别是简单反应时(极限时间)、选择反应、辨别反应;C-A辨别时间, 3

B-C选择时间④反应时间的相减法最初是被用来测定某一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反过来,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反应时间相减法的。⑤典型实验:a证明心理移转存在的实验,库柏和谢波德。心理移转(或心理旋转)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移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b、短时记忆编码⑥评价:减数法的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认知心理学也正是应用减数法反应时间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减数法也有其弱点: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且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这一般是很难的。这些弱点大大限制了减数法的广泛使用。

(二)加因素法:①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试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②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③假设: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④特点:1)实验者可以通过操作变更阶段的持续时间,完成这项工作的自变量就称之为因素,当然,因素可以不只是一个;2)在这些因素中又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影响反应时间的附加因素,亦为非交互作用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之为影响反应的附加因素,另一类因素为影响同一阶段的因素,这类因素为交互作用的因素。 ⑤评价:弱点是,它的基本前提是人的信息加工是系列加工,这一点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质疑。因为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是以信息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为前提的,因而有人认为其应用会有很多限制。直接的问题是关于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即能否应用可相加和相互制约的效应来确认信息加工的阶段

(三)开窗实验:①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的实验②实验:汉米尔顿Hamilton和霍克基Hockey的字母转换实验③过程:给被试呈现1个、2个、3个、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被试的正确回答应该是英文字母表后面第二个位置的字母。被试首次按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计时也同时开始,并要求作出声回答,停止计时,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时间都有记录。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三个加工阶段: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储存阶段。④评价:“开窗”实验的优点是引人注目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可能在后一个加工阶段出现对前一个阶段的复查,贮存阶段有时还包含对前面字母的转换结果的提取和整合,并且它难以与反应组织分开来。 心理旋转: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库柏和谢波德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心理旋转实验和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是减数法和反应时间的典型实验范例。

内隐联想测验:格林沃尔德提出,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基于反应时范式的IAT成功实现了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量化的梦想。

序列反应时范式:用以研究人们对序列规则的无意识获得。它以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以序列规则下的操作成绩和随机序列下的操作成绩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学习量。是尼森和比勒姆提出。这种研究范式以反应时为指标,整个实验过程十分类似一个选择反应时实验。

感觉阈限的测量

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同理,把差别阈限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受的最小差别刺激量。

操作定义:布里奇曼提出,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它们的程序下定义就叫操作定义。具体说,是用 4

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

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1)最小变化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误差主要有四种: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2)恒定刺激法。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所选定的刺激最大强度应为每次呈现几乎能为被试感觉到的强度,它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低于95%。可以永固测定绝对预先、差别阈限和等值等(3)平均差误法。是最古老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另被试再造、复制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恒定刺激法绝对阈限的计算:a直线内插法:将刺激作为横坐标,以正确判断百分数为纵坐标,画出曲线再从纵轴的50%处画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与曲线交与a点,向横轴做垂线,交点为阈限;b平均Z分数法;c最小二乘法

75%阈限:当只要求被试进行两类反应时,“大于”标准刺激和“小于”标准刺激的两直线会教育50%处,上限和下限相等,这是要取完全辨别百分之百与标准刺激不能辨别百分之五十中间的重点做直线内插,求的上下限 测量阈限的三种方法比较: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它会因其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而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它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在应用3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影响。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则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其差别阈限。

P240 阈上感觉的测量

量表的属性:差别(要求事物及其属性在某些方面有差别)、强度(表明某一属性大于小于或等于该属性的另一事物)、等距(两种属性的量值是否等距)、绝对零点(被测量属性值为零的状态存在情况)

量表的类型: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从心理量表是否等距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1)顺序量表的建立方法:①等级排列法②对偶比较法——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2)等距量表的建立方法:① 感觉等距法——最简单的是二分法(帕拉托)② 差别阈限法(3)比例量表的建立方法:①分段法 ②数量估量法

史蒂文斯定律(幂定律):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共变关系,不是费希纳定律说描述的对数函数关系,而是幂函数关系。S=bIa。是感觉量,b是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是感觉通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幂指数值决定曲线形状,1为正比直线,>1正加速曲线,<1负加速曲线)

感觉的直接测量①接测量法:对感觉直接测量的尝试开始于查理森和罗斯,数量估计、数量产生、绝对数量估计

②感觉直接测量的情境效应:感觉的直接测量要求人们直接对感觉强度赋值,与其他刺激的比较、刺激呈现的序列关系以及刺激全距,都会影响对感觉直接测量的结果,这些影响统称为情境效应。1.实验中其他刺激的影响:不同刺激物的比较会影响被试感觉测量的估值—反应偏差;感觉量本身(参照物影响)2.刺激序列效应:在同一个实验阶段内,被试对某一刺激导致感觉的数量估计,往往受到在此之前所有进行的其他估计的影响,有意思的是,这种被称为序列效应的作用方向,恰恰与情境效应方向相反。如果说情境效应是实验中对特定刺激的感觉相对于其他刺激产生的对比增强效果,那么序列效应就说明感觉估计还会受到此前呈现刺激的同化作用。3.刺激全距的影响:一般来说,直接数量估计法得到的心理物理函数的斜率,会随着实验中采用的刺激强度全距的减小而增高。

信号检测论:指标①辨别力指标d‘表示感知能力,又称为感觉敏感性;②反应偏向,似然比值β(报告标准

C)它包括利益得失、动机、态度等因素;计算:①P(hit)击中+P(miss)漏报=1 P(fa)虚报+P(cr)正确拒斥=1②似然比β=纵轴(击中)/纵轴(虚报)=O击中/O虚报;β>1说明被试掌握的标准较严。β≈1说明被试掌握的标准不严也不松。β偏高XC右移,击中和虚报下降,检测者反应标准教研,β偏低相反。③报告 5

标准C=(I2-I1)/d’*Z1+I1,I2高强度刺激,I1低强度刺激,Z1低强度刺激时正确拒斥概率值;C=(高强度刺激-低强度刺激)/感觉辨别力指标×低强度刺激时的正确拒斥概率对应的Z值+低强度刺激。④辨别力指标d’=Z(击中)-Z(虚惊)。d’越大敏感性越高,d’越小敏感性越低。POZ转化表,Z为标准,O为概率密度;;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是指用虚报率做横坐标,击中率为纵坐标所组成的坐标图形,能够形象的看到随着标准的变化,击中率与虚报率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的情形,我们称这个图为操作者特征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他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特点属性:①ROC曲线的曲率由被试的感受性和信号强度共同决定,而与被试判断标准无关②不同感受性的ROC曲线都有少说信号和多说信号的情形,即都有高标准和低标准的判断,因此,d’和判断标准β是彼此分离的③图中过原点的对角线称作机遇线,即完全没有感受性,在不同标准下所得的击中率与虚报率相等,点(1,1)表示被试对所有刺激都说“有”,判断标准非常低④ ROC曲线是当判断标准不断发生变化时得到的击中率和虚报率各点的连线,左下角判断标准较高,右上角标准较低⑤ ROC曲线能反映出被试的辨别能力d’,能够反映出击中率和虚报率的变化,信号检测论的任务

注意研究方法①提示范式: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岁其他输入源的加工做比较,即对注意指向的引导②搜索范式: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同时呈现,也可相继呈现③过滤范式: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④双任务范式:研究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⑤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注意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和双耳分听技术:创始人:布罗德本特;1、早期选择模型 布罗德本特2、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特雷斯曼 追随耳实验3、晚期选择模型 多伊奇

(二)资源限制理论:①把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提出“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的划分。②实验中,要求被试追随靶子词。自变量为靶子词与非靶子词间的感觉可辨度高低,和语义可辨度高低。因变量为被试对非靶子词的回忆情况。结果发现,不管语义可辨度高低,非靶子词回忆的数量,在低感觉可辨度下的多余高感觉可辨度下的。其原因在于:非专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工;低感觉可辨度下,非靶子词应用了较多的资源,进行了较深的加工。

卡内曼最早提出。诺曼和博布罗提出“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Johnson和Heinz设计追随靶子词实验。 关于可证伪标准的讨论:资源分配理论不能被证伪;可证伪性是科学理论的必备性质。

(三)特征整合理论:其理论核心是将客体知觉分为两个阶段:前主义阶段、特征整合阶段。在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在特征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各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即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段实现的。;例如错觉性结合试验。实验证明前注意加工阶段中单个特征是被独立编码的,特征是处于自由漂移状态的;实验依据:视觉非对称性搜索实验;错觉性结合实验

注意操作性定义方式①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它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关键问题:避免任务定义注意与注意机制的混淆;避免维度任务定义注意与维度值任务定义注意的混淆②持续性注意:即注意的保持过程,也就是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③加工定向注意:为了改进加工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注意研究范式①提示范式:基本原理: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 6

源的加工和对其它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应用:研究注意指向被提示信息的过程;比较对被注意到的信息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提示的种类:空间提示、符号提示②搜索范式:基本原理: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应用:研究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研究注意如何在不同感觉通道之间转移③过滤范式:基本原理: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整体-局部范式、双侧任务范式、负启动范式④双任务范式: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三种任务模式:两任务有相同认知成分;两任务相互独立;某任务略受另一任务影响,但不是完全相反关系⑤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脑电图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注意分散任务的研究;不随意注意的研究

听觉

空间知觉:属于知觉的一种,空间知觉是在二维的网膜上看到了三维的空间,而且是后天形成的。依赖于各种线索(生理线索:眼睛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单眼线索:遮挡,透视,运动视差,高度和纹理梯度;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视觉物理线索:

双眼线索:主要指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知觉立体物体和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重要线索

听觉的基本实验:听觉感受性、听觉隐蔽、双耳听觉、听觉的疲劳和损伤以及适应、空间听觉定位

听觉掩蔽: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对一个声音的感受性因受到另—个声音影响而发生改变的现象。掩蔽现象:纯音掩蔽;噪音掩蔽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主要有三种双耳线索:强度差、时间差、周相差。 听觉两个基本属性:音高、响度

无觉察知觉(一)提出:神经病理案例-盲视:D.B.的例子;单侧忽视;认知实验-斯特鲁普实验;斯特鲁普启动实验;实验性分离。

1、stroop 启动实验的延续:马塞尔—无察觉知觉研究的先驱;掩蔽技术:在呈现启动词后呈现无序的字母图案作为掩蔽刺激,阻断被试启动词的察觉。速示器

2、实验性分离:在实验上将两个对象或者概念区分开来;通过操纵一个自变量使两个对象发生不同的变化,那么就可以认为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奇斯曼和梅里克尔通过操纵启动词和色块一致的呈现概率,获得了觉察和无觉察水平的实验性分离。

实验目的:在满足刺激呈现在意识觉察阈限以下这一前提下,发现刺激对个体知觉的影响。

(二)实验逻辑;意识觉察阈限的假设:分离假设;主观阈限和客观阈限假设

1、分离假设:A 经典分离假设:直接测量反映意识加工,间接测量反映无意识加工。完全论证假设;排除假设。马塞尔的实验:直接测量为对词语的语义辨认;间接测量为语义启动中的反应时测量。经典分离假设存在的问题:直接测验会受无意识知识的污染,间接测验也会受意识的污染。

B 相对敏感性假设: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都同等程度地对意识知识敏感,而某一特定的刺激维度,间接测验比直接测验来得更敏感时,可以发现无意识加工的存在。(莱茵戈尔德和梅里克尔)

2、主观阈限和客观阈限假设:意识觉察阈限的确定还可以通过主观阈限和客观阈限:主观阈限:被试“声称”不能觉察知觉信息而能进行判别反应的水平;测量方法为口语报告。客观阈限:被试的判别为完全随机操作的水平;测量方法为迫选测验。

(三)研究方法:1、自变量:通过注意分配控制意识(如将刺激呈现在不被注意的位置);通过刺激条件控制意识(如斯特鲁普启动实验)。2、因变量:言语报告(不太可靠);间接测验(反应时间、偏好测验)3、控制变量:环境、刺激、个体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7

一、内隐记忆的提出:

1、启动效应的研究:启动效应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测验方法:词汇确定、词的确认、词干或词段补笔

2、遗忘症的研究:在遗忘症病人身上,和外显指导相关联的记忆任务受到了破坏,而和内隐指导语相关联的启动任务并未受影响。沃林顿和威斯克兰茨让4位遗忘症病人与16位控制组病人(无脑损伤)学习字单,然后进行4种记忆测验:自由回忆与再认,模糊字辨认与词干补笔。

二、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1、多重记忆系统说:记忆存在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每个子系统由若干加工过程组成;子系统内加工过程之间关系密切;子系统之间相对独立。按照这一论证逻辑,可推出“内隐记忆的各种测验间应是随机相关的”结论。 瑟斯庞和莫斯科维达用实验证明:在两种内隐记忆测验间发现了随机独立性。这就出现了矛盾。究其原因可能有三:(1)论证逻辑正确,知觉表征系统独立存在,并可继续划分。(2)论证逻辑不正确,不能从实验性分离现象推出机能上独立的记忆系统。(3)记忆的确由不同的系统组成,但并不是以此逻辑论证所得。图尔温等人坚持此一论证逻辑,继续将知觉表征系统再细分为字词系统、结构描述系统和概念语意系统。

2、迁移适当加工理论: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码加工相似或重叠,就可以提高测验成绩,否则就会降低。记忆系统是单一的。外显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概念驱动过程,因此材料的有意义组织和语义信息等因素,将提高记忆测验的成绩。内隐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材料驱动过程。所以,影响概念加工的各种变量对内隐记忆测验就没有影响,刺激项目的表面特征和知觉特征方面的变量对内隐记忆就会有很大影响。

三、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无意识学习、启动效应、健忘症病人的残余学习

四、内隐记忆的实验方法:

1、分离逻辑的方法学含义:找到某些指标以对应于内隐记忆;同时又找到另一些指标以对应外显记忆。 两类测验:直接测验——指导语明确要求被试有意识回忆;间接测验——指导语不要求被试有意识提取。 任务分离(实验性分离):两类测验分别对应于外显和内隐记忆,如果同一变量对两类测验的影响不同,就能推断内隐和外线记忆是不同的心理过程。

2、任务分离中的间接测验:①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三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二或三个字母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补笔的另一种形式是残词补全,是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缺一些字母的缺笔字填上适当的字母成为有意义的单字。虽然词干补全测量的是一些永久性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的提取也依赖于实验中发生的事件②知觉辨认:知觉辨认乃是在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毫秒)辨认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通常的结果是,学过的单字辨认率显著高于未学过的。

3、从任务分离到加工分离程序:对任务分离的批评:两种测验任务不明确,不可比;测验任务不纯净。任务分离逻辑总是假设直接测验的结果代表了外显的记忆过程,而间接测验的结果代表了内隐的记忆过程。但实际上研究者很难保证测验任务的纯净性,谁也不能确定直接测验是否完全排除了内隐记忆的参与,抑或间接测验是否和外显记忆毫无关系。加工分离程序:分离一个任务中的意识与无意识成分。三条假设:(1)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这一假设是加工分离程序的核心;(2)意识性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

(3)自动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也是一样的。另外,加工分离程序还有一个假设,即意识性提取的操作表现为全或无(要么能再认,要么不能再认,不存在出错的情况);而自动提取则是有对有错的。

多重记忆系统:(威瑟斯庞、莫斯科维奇 实验)多重记忆系统说认为记忆是有多个不同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同一个子系统内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比不同子系统中的加工过程间的关 8

系更密切,且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标准。子系统间相互独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的子系统。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主张一个单一的记忆系统。该理论认为,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码加工相似或重叠,就可以提高测验成绩,否则就会相对较差。由此认为记忆测验应由测验中参与的心理加工类型来区分,即概念驱动过程和材料驱动过程。前者通过对刺激项目意义和语义信息的加工来完成测验;后者依赖对刺激项目表面特征和知觉特征的分析来完成测验。

记忆与学习研究的传统方法:(1)回忆法。包括系列回忆、对偶联合回忆、自由回忆。(2)再认法。是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3)再学法。也称节省法。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4)重建法。请被试者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或排列。(5)部分报告法。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计算出被试者的记忆量。(6)记忆广度法。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的最大量。(7)分散注意法。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防止被试者利用刺激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上转移开来。

内隐学习:①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②特征:自动性、抽象性、理解性、抗干扰性、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异同:(1)区别:①现象学上的区分:内隐学习是自动的,外显学习需要意志努力;内隐学习是稳定的,外显学习易受影响;内隐学习较抽象,外显学习易受表层刺激影响。②实验操作上的区分: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都同等程度的对意识知识敏感,而当对某一特定的刺激维度,间接测验表现比直接测验更敏感时,就可以发现无意识学习即内隐学习的存在。③神经生理学上的区分:二者激活了不同的脑部区域。外显学习更多的激活右半球区域,内隐学习更多的激活与抽象过程联系的左半球区域。(2)联系:①都是个体获得环境知识和规则信息的过程,都包括信息加工的编码、输入、储存、提取一系列过程。②外显学习对内隐学习有时阻碍,有时促进。③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间存在协同效应,内隐学习反过来也会促进外显学习。④内隐和外显的贡献大小此消彼长、互相拮抗。两者间会存在某种平衡状态。这种协变的关系使它们在有时互相促进,有时相互竞争,呈现此消彼长的规律。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①人工语法范式:以一套复杂的“语法”规则为核心,作为实验中被试通过内隐学习预期能够习得的知识;而被试是否发生内隐学习,是从分类操作任务的表现来衡量的②序列学习范式:序列反应时任务、矩阵扫描任务、序列预测任务③复杂系统控制范式④信号检测范式

行为测量:指研究者通过对被试外线行为的观察或运用各种指标对被试的外现行为的评估来获得思维过程数据的方法。方法:观察数据 行为指标

出声思维:在思维研究领域,通常会让被试在问题解决或推理的过程中,将其思路用言语报告出来,这种言语报告的方式被称为出声思维.实施步骤:(1)预训练;(2)完成作业时出声思维,记录口述;(3)被试停顿时,及时提醒与询问;出声思维时不干扰被试思维过程;

(4)整理口述,提取有价值材料

情绪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它是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情绪的表现有和缓的和激动的,细微的和强烈的,轻松的和紧张的等诸多形式,广泛地同其他心理过程相联系。

情绪研究中的变量分为认知变量、行为变量和生理变量。

情绪实验研究的方法①印象法:是通过谈话或问答来了解被试的情绪体验。其典型方法是:给被试一个情绪刺激,然后要求被试报告他的内部体验。②表现法:情绪过程既有内部体验又伴有一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因此,可以将有机体的生理和行为变化作为情绪的指标加以测量和记录,这就是表现法③具体方法: 刺激-反应法 条件性情绪技术:双跑道程序 情绪诱导法 单词诱导法 图片诱导法 其他诱导 时间抽样技术 情绪研究方法的发展:实验材料的标准化、脑成像技术的应用、新的实验范型的应用

情绪研究的领域 情绪的产生和获得(先天、后天) 情绪的认知研究 情绪的测量 情绪智力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