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xx》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

中国网 时间: 2012-08-07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

国家人口计生委于近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利用20xx年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围绕流动人口生存发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人口管理和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以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应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构建属地化的人口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流量、流向、结构和流动人口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及其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出现新的特征。

流动人口规模庞大,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20xx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新生代流动人口比较看重自己未来的发展,注重体面就业发展机会。其中占据主体的新生代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大多数在城市成长,基本不懂农业生产,即使经济形势波动,城市就业形势不好,他们也不大可能返乡务农。

人口流向由东南沿海单向集中向多向集中转变,新增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培育的城市群和城镇化地区。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主要集中流向东部地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和福建等六省市集中了全国八成以上跨省流入人口。但这种单向集中的态势正在发生转变,由于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快,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出现人口回流。未来10年,国家重点培育

的城市群和城镇化地区将是城镇新增人口的重要吸纳地,预计将吸纳一半左右的城镇新增人口。

流动人口稳定性增强,家庭化迁移成为趋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活、就业更加趋于稳定。超过三成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生活时间超过5年,从事目前工作的平均时间接近4年,全年平均回老家不足2次。随着生活、就业的稳定性增强,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趋势日益凸显。目前,近70%的流动人口与家人一同流动。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平均家庭规模达到2.5人,青少年流动人口和老年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72%的流动人口家庭通过租房居住,尤以租住私房为多。住房条件和子女教育正在成为影响流动人口在城镇稳定生活的重要因素。

流动人口参保比重较低,权益维护有待加强。尽管20xx年流动人口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比重稳中有升,但就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的参加比重均不超过30%。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平均每周工作54.6小时,远超过劳动法规定的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时间。此外,流动人口劳动合同签订率普遍较低,仅有51.3%签订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超过30%。

流动人口融入意愿强烈,社会参与渠道较少。大多数流动人口关心流入地的发展和变化, 愿意参与所在工作单位或所居住社区的管理和选举活动,逐步融入当地社会。但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其他社会群体交流却并不多,社会交往仍局限在原有的亲属、同乡、同学中,参加当地社会活动比例较低。35%的流动人口从未参加现居住地举办的任何活动。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参加选举、评先进以及业主委员会活动的比例较低,均不足10%。《报告》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地位、社会参与和身份认同等五个方面构建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显示,流动人口总体融合水平不高,仅为36.4分。

流动人口增速趋于平稳,本世纪中叶达到稳定。目前,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约占流动人口总量的80%。《报告》预测,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未来将逐步趋于平稳, 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在本世纪中叶,城镇化也将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未来十年全国城镇人口年均增加1300万-1600万,其中,农村转移人口1000万-1300万。

此外,《报告》还深入分析了新生代流动人口婚恋、生育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情况,总结了各地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经验,并汇集了中国与德国人口挑战和社会融合合作项目在移民管理、城镇化、家庭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引导人口有序迁移、提高人口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政策措施。

据悉,近年来,国家人口计生委按照中央要求,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深入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相关政策研究,取得积极成效。自20xx年起,国家人口计生委每年发布年度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报告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来自国内外读者和媒体的积极评价。

 

第二篇: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xx

《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12》摘要

《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由“企业发展环境” (赵昌文、贾涛、周健奇、亓长东、张永伟、周克成撰写)、“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陈小洪、张政军、王怀宇、李志能、朱鸿鸣撰写)、“中小企业发展” (马骏、王继承撰写)、“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李兆熙、项安波、范保群撰写)、“中国企业走出去”(肖庆文、马淑萍、张政军、贾涛撰写)、“中国企业并购与重组”(许召元、张文魁、陈挺、赵靖萱撰写)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李国强、周燕、张志忠撰写)共七章组成。

一、关于企业发展环境 《报告》认为20xx年中国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很严峻,20xx年中国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可能更困难

从国际来看,20xx年的国际经济十分动荡,仍然处于缓慢的、不确定的复苏进程中。美国经济虽持续复苏但仍然增长乏力,充满了不确定性;欧洲深陷危机之中并仍有蔓延趋势;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且短期内难以真正复苏;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压力和经济下行风险;而20xx年中东、北非局势持续动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视。从国内来看,中国企业可能进入本世纪以来“最困难”时期。20xx年,内外部市场增速放缓;劳动力成本仍将上升,且为中长期趋势;原材料价格仍然上涨,但涨幅走稳甚至小幅回落;用地紧张将持续推高土地成本;人民币升值步伐难以停顿,但不会突然大幅升值;节能环保的压力将长期存在;银根仍可能偏紧,但信贷投放结构可能有所偏向。

展望20xx年中国企业的发展环境,《报告》认为,首先,中国经济中长期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并有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源自以下几点:第一,我国仍然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较快发展的阶段;第二,我国广阔的区域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大的腾挪空间;第三,我国正处于居民消费进一步扩大升级的阶段;第四,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产品仍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正处于调整期和闯关期。

首先,在20xx年左右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下台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采用了三种不尽相同但可相互验证的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进程和前景进行了分析,预计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很有可能在20xx年前后下一个台阶,时间窗口分布是2013-20xx年。

其次,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是翻越“高收入之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经过研究认为,在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结束之前,中国落入与拉美国家类似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较小;中国面临的真实而严峻的挑战,是在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之后,能否有效化解该阶段积累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和财政金融风险,并将低成本要素驱动为主的增长转变为创新驱动为主的增长,进而顺利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

再次,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主动转型。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暴露出我国在经济增长结构、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综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预测分析与判断,《报告》认为,20xx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可能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货币政策上需要继续稳健;二是财政政策上应该趋向更加积极,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尤其是民生领域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产业政策上需要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实体经济的支持。

对于企业而言,一是要厘清认识,20xx年将可能成为中国企业本世纪以来的最“困难”时期,“调整”与“闯关”势在必行,要重新审视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二是要深入研究“最困难时期”的“危”与“机”,主动调整;三是要树立“闯关”意识,提高管理与效率,加强创新与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

二、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报告》认为改革30年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大大降低,近5年下降之势趋缓

国有企业改革已实现政企政资初步分开,来自股东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大大加强,国有企业治理的规则性加强。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独立市场竞争主体,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也成为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途径,通过改制、重组上市和收购,很多国有企业发展成为企业集团,多数企业初步建立起了比较规范的公司治理框架。

目前仍存在不少尚未解决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影响了国有企业有效治理和效率改善。有必要深入探讨针对国有资本的国家所有权政策,并研究该政策的有机构成以及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真正做到行政管理、所有权主体和企业经营之间关系的科学、合理、有效,从而进一步使国企功能目标更加清晰化,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有以下新趋势:

1.核心资产改制上市成为产权多元化和改善公司治理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在产权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产权管理制度趋于完善,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加快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推动主业整体上市或分板块上市,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等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

2.不断探索完善公司治理。截至20xx年年底,国资委针对董事会建设共出台了16个指导文件,中央企业建设规范董事会企业扩大到30家,在这30家建立了规范董事会的央企中,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席位占到半数以上,有5家企业董事会由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全部由外部董事担任,建立了中央企业外部董事人才库。

3.考核的中长期激励因素有所增强。目前对国企考核体系中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引入分类考核办法,以求考核符合企业个体实际情况;二是在中央企业全面实施经济增加值(EVA)的考核,意在从资本效率角度而非企业财务业绩的角度来评估企业的绩效。但目前仍然存在一刀切和年度考核过分依赖财务指标、指标个性化不足等问题。

4.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趋于活跃。国企并购发展是国企、特别是央企在本世纪以后较快发展的重要原因。尽管民企并购重组日益活跃,但大企业并购中的主体还是国企。央企并购地方国企或上市公司较多,主要出现在钢铁业、有色金属业、煤炭业、化工、电力等行业。一些地方国企自主性、主动性并购增多。

5.发展战略以主业突出且相关多元发展为主。进入本世纪,中国国企逐渐走出困境,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开始探索新时期的发展之路:一是逐渐明确主业,相应调整企业的业务结构;二是与内源发展(通过内部投资及结构调整发展)结合,并购发展成了国企发展的重要方式。

6.日益重视海外投资经营。国有企业走出去日渐增多,走出去地域、行业及方式丰富化。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目前仍主要是为了获取自然资源和资金资源。国有企业走出去的地域,亚洲是最重要的对外投资目的地,对欧美国家的投资逐步增加,对非洲的投资迅速升温,对拉美地区投资异军突起。跨国并购等新投资方式成为重要的对外投资手段。

7.日益重视创新发展。许多国有企业从战略高度日益重视技术创新,将创新定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不少国企持续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成果日益增加,不少国企重视用内部开发和外部合作、引进消化、并购等多种方式获得技术资源和能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许多大型国企已开始形成比较完善的企业研发体系和系统能力。

8.国企财务策略和行为出现一些重要特征。国企重视在资本市场融资,融资的方式包括IPO上市融资和资本市场的再融资,国企仍然十分重视银行贷款融资,资金运用方向和方式日益多样化 多数企业资金用于发展,面向内部的投资、对企业外的投资和海外的投资开始增加。

9.央企产融结合的广度、深度和工具多样性都在增加。我国产融结合主要体现为产业投资金融。央企产融结合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大部分央企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融结合,总体看已经比较广泛,但产融结合的深度尚浅,与GE和三星集团等国际知名的产融型集团仍有很大的差距,央企产融结合工具多样,但各类工具运用频率存在较大差异。产融结合主要动因在于获取潜在收益。以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报告》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小企业乃就业之基;创新是强国之路,中小企业乃创新之源

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必须从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中小企业的重大战略意义,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重在鼓励创新,重在吸纳就业,重在扶小扶微。建议:继续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小型和微型企业为重点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中小企业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等。

营造良好环境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切入点,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是认真清理市场准入和前置审批。建议组织专门力量,独立客观公正地全面梳理各部门设定的市场准入和前置审批项目,认真权衡利弊,向国务院提出具体建议。二是建立有效的涉企收费维权机制。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的原则,继续清理与行政许可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和中介服务收费。在总结推广地方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多种涉企收费维权机制。三是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

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不仅社会效益显著,可以降低失业,减轻社保负担,也有利长期税源培植,增加财政收入。一要建立有利于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梯度税收优惠体系。在流转税方面,继续提高营业税和增值税起征点。在所得税方面,进一步降低中小企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业税收负担,对小型企业统一适用优惠税率,对个体工商户参照个人独资企业征收个人所得税,并适当提高起征点。二要显著增加财政对中小企业投入。重点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国内外市场开拓、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等项目。

加快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中小金融服务机构,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出路。同时,进一步引导大中型商业银行为小型和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还应消除政策障碍,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产业投资、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为导向,以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和参与产业配套为核心,以培育主体与完善机制为重点,大力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布局,加快构建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引导,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专业服务机构和社会服务主体为支撑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形成“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运行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加强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规划,支持引导科研机构开发中小企业急需的技术;依托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培训以及技术咨询服务;发挥企业间组织和行业协会作用,鼓励企业联合创新;通过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扶持技术服务机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试验、检测、标准认证、技术交易、专利代理等服务;鼓励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帮助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允许中小企业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和税前扣除,加强企业设备更新能力。另外,完善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推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资源环境政策,根据行业特点制定科学的技术标准,依法行政,避免“一刀切”、“强行拉闸”等极端行为。

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中小企业重要意义的认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将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国家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管理体制,建议充分发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各部门职责,重点加强和完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充实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力量。时机成熟时,可考虑设立高规格、有权威的专门机构,专司中小企业管理和协调工作。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