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

理学院 黄恒 2013201347

《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又被称为第一部“正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且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任务的言行事迹,谁要叙述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创作结晶。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算在内,全部时间要超过20年。《史记》记录的历史,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至远。 读完《史记》,合卷之后觉得收益良多。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五帝本纪》

《五帝本纪》位于本纪书首,记载了上古时期从黄帝到虞舜的部落联盟时代。它写了中国五个在道德,治国,造福黎民等方面都不愧为模范的远古帝王。 该篇的主要目的是明始祖,明道德,明制度,明一统,处处都显现着作者理想政治的光芒。

黄帝,尧舜等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其中尧舜更是被称做圣人,见之于世的著作比较丰富,尤其尧舜禅让的故事被后人传为美谈。作者写此篇所依据的《尚书?尧典》据考证大约产生于战国时期,作者依之而写成尧舜两位古代帝王,从这之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与秦汉以来的专制政治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用意也是不言而喻的,故而尧舜无疑是《史记》中最令司马迁本人尊崇的大公无私的理想帝王。

五帝之中,人品最高的可能就是舜了。据《史记》记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舜的故事其实是家喻户晓的。不顾亲情的父亲,心肠歹毒的继母,骄傲无耻的弟弟,一家人居然整天都在思考着怎么杀了他。舜提心吊胆的活着,即使如此,他依然恭敬的侍奉父母,友善的对待弟弟。但是舜能在如此险恶的家庭环境下生活,显然也不是那种愚笨的老实人。瞽叟尚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嫂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舜当然清楚家人对自己的态度,所以他总会有充足的准备。为此,修补仓库时他特地带上两顶斗笠,凿井时又费时费力从旁边又凿了个出口。正是由于他这种谨慎机智的性格,才让他在这种充斥着绝望气息的家庭中艰难的活下来,还造就

了他那出类拔萃的能力吧。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以为舜死了,一家人的丑恶嘴脸表露无遗,马上就开始瓜分舜的“遗产”。 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对于不但想杀自己,连自己的妻子都想霸占的弟弟,舜仅仅是给予了他更多的关爱。这大概就是我们一直崇尚的以德报怨的源头了。

舜因为德行远扬而为世人所知,但作为尧帝的接班人,他的能力自然也无愧于帝王的称号。客观的说,舜的政绩比尧还要伟大。他举用贤能,惩治恶徒,兴水利,考民情,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时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二.《鲁周公世家》

周公旦,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人物,他的品德言行影响后人长达三千年,是后世为政者的典范。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成王姬诵的叔叔,他是离最高统治者宝座最近的一个人,他后来甚至还以摄政王的身份坐上了这个宝座,但最终还是回归到臣子的位子。

三千年来,周公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每当一个老皇帝驾崩,总有一两个权臣会站出来扮演周公的角色,大义凛然责无旁贷地为小皇帝独揽大权,但最后往往会演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有好一点的,但也终归做不到周公那般的气度潇洒。

周公最著名的故事,大概就是曹操所说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了吧。周公对受封鲁国的儿子伯禽也说道:“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周公之贤,可窥一二。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愈。在这天下未定之时,武王却染不治之症。这对于新生的周王朝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周公带上玉璧,设立祭坛,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希望能以自己代替武王去死,恢复武王的健康。但是,他的祷词颇具意思。“(武王)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意思是武王如果在,你们(指三王)也有好的祭祀。如果你们答应我,我将璧圭献上,听候你们的吩咐;如果不答应,我就带走璧圭。周公的话,流露出明显的和祖先进行交易的语气。这在崇尚鬼神,敬奉祖先的周朝,着实有些离今叛道。但是,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也是周公精明和让人敬佩之处了。

周公恐惧流言日。主少臣疑之时,周公挑起了国家的大梁。但总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历史上饰演着跳梁小丑。管叔之流,不甘权利旁落,便散布周公要篡权的谣言。周公向太公望等人解释后,便一心一意辅佐成王。而后,又挥师消灭了造反的管叔,蔡叔,武庚的人。平定了天下。

周公死后,被成王葬于文王旁,表示不敢以周公为臣。这大概也是当时对周公最大的肯定了。

总结:

《史记》这部书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当然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东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小时候读《古文观止》,我总以为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一篇。

司马迁为“墙倒众人推”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将军,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趣舍异路,素无杯酒交欢,竟能舍饭碗、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勇不能当。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成就其名山事业。他终于从御用文人的枷锁中摆脱了。读《报任安书》,我有一点感想: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一帆风顺,缺乏人生体验,要当历史学家,可以;但要当大历史学家,难(我以为,“大历史”的意义就在通古今,齐生死)。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使,这是圣人自己的愿望,但是,历史真的能忘了这样的人吗?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此者,唯司马迁尔。

 

第二篇:《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读书笔记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读书笔记

今天去借了史记,读了一会文言文,带着注解,百度一起看,虽然是一知半解的看的明白,但是我觉得看原文好像没有太大的必要,有点浪费时间,于是我转而看译文。

开篇的五帝之说,让我很无语。

这些描写一看就知道是把没有文字记载的传说神化了,连太史公都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太遥远了,以至于几乎可以说是无证可考。《史记》选取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前期五帝说,黄帝,颛顼,喾,尧,舜。对于这些传说,权当简单,明确化的神话来读了。

看那些简单的描述,“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反正我看的是心惊胆战的,这算什么?有这样的父亲吗?有这样傻的儿子么?

首先说这个父亲想杀自己和前任妻子的儿子,如果按记载看,舜是很孝顺的,“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我的妈呀,这儿子对你孝顺,对后妈和弟弟也很好,为什么要杀他呢?看后面的描述,在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舜发达之前,就以“孝顺”闻名了。我就不明白了,难道是嫌多他一张嘴吃饭?可是舜好歹是个品行不错的长子,父亲是盲人的话,十有八九家庭的经济主要来源是舜啊,如果是后母和弟弟象要杀他,还能想通点。这个,难道人能无耻无知无聊到那种地步?

然后看舜的反应,一家子都要杀你哎!你不走的远远的,还在好几次谋杀未遂的情况下“复事瞽叟爱弟弥谨。”这是正常人的反应吗?我的妈呀不能理解。

唉看的我是非常的不爽。

好吧,古人是和我们不太一样,总之太史公是我很佩服的人,《史记》的宏伟,也正要在此表现出来吧,太史公本人也是引经据典,力求一部完美的通史,但是往前看,关于五帝的可靠记载,实在是??

或许我可以想象一下,舜是多么聪明的一个人,在那样的一个家庭要保全自己,还顺利让自己的“孝顺”广为传播,最终,通过各种斗智斗勇,向世人展现了自己。

世人对于美好的事物向来是推崇追求的,所以才会把远古的五帝传说的那么完美。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一直觉得,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

是与非,明与暗,对与错,得与失,只是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对于结果才有不同的见解。

如果想写小说,就要深刻的明白这一点,要塑造能让大家都接受的“角色”,而不是写出像传说中五帝那样完美的故事。

我会努力的,加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