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实习报告

课程论文

时 间: 年月日

耕作学实习报告

耕作学实习报告

学院: 农 学 院 课 程: 耕作学 班级: 学号: 姓 名: 教 师

扬州江都现代农业发展

江都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苏中平原,江淮交汇之处,南濒长江,东望上海并与古城泰州毗邻,西倚历史名城扬州。江都的城市定位为"现代水乡园林生态城市",是上海、南京大都市圈中的一座卫星城市,素有"水利之乡"、"鱼米之乡"、"花木之乡"、"丝绸之乡"、"建筑之乡"美誉。

江都,全境南北最长处55.75公里,东西最宽处42.76公里,总面积1332.54平方公里。气候属副热带,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交织,是长江、淮河、大运河的交汇处,通扬运河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江都资源丰富,经济繁荣。

江都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江都农业结构由粮油主导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采取“压粮扩经”、“压常规扩优质”、“抓新抓特”等措施, 逐步构建以花卉苗木、优质蔬菜为主体, 特畜特禽、优质水产、优质稻米为支撑的农业产业格局,“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农业发展迅速。花木“两区一带”和宜武蔬菜产业带已初步形成。全市成片造林面积达13 万亩, 花木面积12 万亩, 花木年销售收入5 亿元; 常年菜地面积10 万亩, 其中设施栽培面积3万亩; 水产养殖面积13.5 万亩, 其中特水面积8 万亩。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近年来, 江都按照“投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原则, 采取“公司建基地、基地雇农户”经营模式, 大力整合要素资源, 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辐射带动强、农民得实惠的现代农业园区, 重点建设现代花木产业园、小纪农业科技示范园等10 个千亩以上农业园区。农业园区总规划面积6.5 万亩, 到目前已建成1.5 万亩, 累计吸引各类资本1.7 亿元。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去年, 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58 家, 13 家企业被认定为扬州市级以上龙

头企业, 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4 亿元, 同比增长20.6%; 实现利税8374 万元, 同比增长26.7%。其中天一油脂集团、快乐集团、扬子木业公司已进入全省180 家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市场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 个, 总数达71 个,实现销售额5.35 亿元, 创利5922 万元,同比增长14.8%和12.2%, 入会社员2.46万人, 带动农户8.36 万户。产品质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已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总数115 个, 品牌数量在扬州市名列前茅, 在省内县级市中也是屈指可数。全市通过认定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9个, 农业“三品”基地70 万亩。制定各种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100 多个, 其中6 个被列为江苏省地方标准, 4 个被列为扬州市地方标准; 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 个, 其中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 省级1 个, 扬州市级6 个。全市41 个主要农贸市场都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

农业结构调整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土地流转难。土地权属不够明确, 一些地方土地权属遗留问题十分突出, 土地使用权纠纷时有发生, 直接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带动难。江都农业龙头企业小而少, 没有一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龙头企业屈指可数, 除天一油脂集团公司、扬仙面粉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涉农, 快乐木业、扬子木业、张纲皮毛都是两头在外的龙头企业, 对本地农产品生产带动作用不明显。信息技术支撑难。“技术缺乏不敢调,信息不灵不会调, 观念陈旧不想调”的现象比较普遍, 少部份农民虽然开展了结构调整, 但往往是跟帮学样照搬别人的套路, 往往是一轰而上, 一轰而下。农业服务网络出现了“线断、网破、心散”的境地,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政策激励难。近年来, 国家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制定了“一免三补”政策, 免除了农业税, 实施了粮食直补以及水稻、小麦良种补贴等, 这使得农民更满足于大宗粮

食作物的种植, 解决自己的口粮。再加上政府财力有限, 前几年出台的调优政策时有不兑现现象, 这几年新的奖励政策偏少, 扶持资金不多, 对规模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推动力差。行政推动难。镇村资金难扶持, 各级对农业结构调整投入少, 形不成较大的规模生产和加工销售, 不能充分发挥名牌产品优势。如永安猕猴桃等一批优质产品,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生产加工形不成规模,没有发挥出品牌效应, 蔬菜生产没有深加工, 扩面增效难保障。资金的严重不足, 对科技的投入更少,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商品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江都市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村发展介绍

近年来, 江苏省江都市突出花木、蔬菜、特水特禽养殖、优质稻米生产等高效农业发展,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对此, 应该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迎难而上, 把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1.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市、镇、村及各部门要继续把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高效农业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密切配合, 加快推进。要加大对结构调整和发展高效农业的宣传力度。创新土地经营制度, 加快土地流转工作。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 结合该市正在开展的“三大合作”工作, 加快推进土地股份合作, 有效地将土地股份合作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与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 破解土地流

转难题。要紧紧扣住招商引资这个重要环节, 上争国资, 对外招资, 内引民资, 引导工商资本注入高效农业发展, 以大招商带动和促进大发展。

2. 落实优惠扶持政策。首先, 要兑现2006 年8 月出台的《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的对发展蔬菜产业的各项奖励和补助资金, 以打造诚信政府,

切实取信于基层, 取信于民。其次, 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大户、重点项目, 各级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引导、奖励和补助, 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同时, 市政府要加大对叶类菜基地的扶持力度, 以满足市民的需求。第三, 要积极引导, 多方筹资。各部门、单位都要为高效农业的发展争项目、争资金, 形成合力; 市政府要积极引导、帮助建立相应的高效农业发展基金、风险基金、贷款担保公司等, 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弱、贷款难等问题, 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切实提高高效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一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培植龙头企业( 大户) 。对那些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要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进行重点扶持、连续扶持, 壮大其规模, 增强其实力, 以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一方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加快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发展。二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培养经济能人。规范协会和合作社的运作, 让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联系千家万户共同闯市场, 增强竞争力, 抗御风险, 提高经济效益。三要加快大型专业市场建设, 培育市场主体。

4.强化高效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服务。一是提供信息服务。政府要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 对各种有利于高效农业生产及加工的切实可行的信息, 通过媒体等多种方式向农民广泛传播。二是提供技术服务。市政府要加强研究, 高度重视, 尽快实施农技服务体系的改革, 稳定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更好地适应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加强现有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 大力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三是做好农资服务。通过市场运作, 引进、示范、推广重点产业、特色产业所需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 提供优质的服务。四是积极引进和推广高效农业适用的新型机械。市农机部门要主动与相关公司、农户对

接,根据需要, 积极引进蔬菜、花木等高效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新型机械。五是做好销售服务。除销售市场的建设以外,有条件的镇、村要组织和带领经纪人和大户走出本镇、本市、本地区, 到外地跑市场、辟销路。

5. 改善环境, 为高效农业发展打造绿色通道。市政府要继续加大对“三品”(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的扶持, 积极引导公司、大户和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产品品质, 申报“三品”品牌, 以品牌赢得市场。相关部门要为争创“三品”品牌提供必要的服务, 如环保部门要加大对水质的监测, 加快水污染的治理, 防止因水质污染影响“三品”品牌的发展。还要在开辟农产品绿色运输通道、产地产品认定和论证、市场质量准入准出手续等销售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发展高效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要因镇因村制宜, 千万不能一哄而上、一刀切。另外, 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张, 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注重调整的实效。

江苏省江都市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

江都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处于中等水平,而速效磷、钾则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特别是钾肥,因此,在实施精准施肥的过程中,除要加强有机肥投入外,更要注重磷、钾肥 投入,同时要根据各地土壤养分差异较大的现状,适当调整肥料配方,以达到最佳效果。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钾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增加土壤有机质不仅能改良土质,而且能增加土壤肥力,因此,也要把增施有机肥作为精准施肥的重要一环来抓。

促进江都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加大政策宣传, 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一要加大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业信息网、黑板报、短信等媒介, 积极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现实之举。运用理论宣传和典型示范的方法启发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 变农民不愿调为自愿调。不断总结推广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好典型、好经验, 做到典型

引路, 示范带动。

二要加强政策引导, 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完善投入机制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 利用项目资金和国家的特殊政策, 积极扶持优质、高 产、高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认真落实国家、省、扬州市有关扶持政策, 制订出台鼓励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实施意见, 如对发展花木、蔬菜的, 同样给予不低于水稻种植的补贴等。对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成效明显的镇, 继续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进行奖励。

三要加强农业的法制建设以及监督管理工作, 引导和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加速土地流转,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围绕花木、蔬菜等特色主导产业, 要大力推进土地流转, 加快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着力培育特色区域。大桥、丁伙进一步扩大花木面积, 宜武线扩大优质蔬菜栽培, 樊川做大做强猕猴桃, 武坚、小纪做大做强特水等。依托项目, 因地制宜,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加速土地向园区集中、向大户集中、向有意向发展农业的市内外客商集中。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探索和完善土地流转方式, 规范流转程序, 创新流转机制,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考核责任制, 切实做到任务分解到位, 压力传递到位, 责任落实到位。建立农业结构调整督查组, 重点督查组织领导、土地流转、项目实施等情况。要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 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严格奖惩, 以整体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耕作学实习报告min

青岛农业大学

《耕作学》实习论文

论文题目: 耕作学莱阳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 农学09级3班 姓名学号: 滕祥民 20093223

20xx年10月25日

耕作学莱阳实习报告

一 实习目的:通过在莱阳的田间实习认识间种套种混种复种、轮作与连作的基本操作,了解合理水肥管理下的养地制度。加深对耕作学知识的掌握,达到能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作物生态习性,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定和养地制度,将理论联系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学为所用,学用结合。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之初步掌握一个生产单位种植制度规划的技能,为毕业后独立工作奠定基础。

二 实习地点: 莱阳校区实验田基地 莱阳校区附近农户田地

三 实习时间:20xx年10月23日

四 实习内容

自然条件

莱阳市地处位于胶东半岛腹地,东北与烟台市接壤,西南与青岛市毗邻,南临黄海,是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度为64.3%,属大陆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风多易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年平均气温11.2°,全市平均无霜期173天。全市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万亩。境内土壤划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土、风砂土6个土类,11个土壤亚类,18个土属,137个土种。

作物种植概况

莱阳农学院实验基地及附近农户土地地势为平坦,紧邻咸河,雨水充足,少量来自农户家庭生活用水,水质较好,不含对作物有害的污染物。基地灌溉条件设施良好,大部分是旱涝保收,只有少部分地势低洼的地方难排水而常年有积水。

从整体上来看,实验田主要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

(1)光照、热量、水对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利于状况较好,但仍有可改进的地方,可以充分利于季节增种一季生育期较短的作物。

(2)熟制主要是一年两熟,少数一年一熟,全年冬季为的休闲期,部分农户利用自有土地发展大棚种植项目,一年多季轮作,效益良好。

(3)土地整体上利用状况较好,但有少部分边缘地区具有长年撂荒的情况。

(4)种植业与畜牧业发展不协调,在保证种植业的基础上可适当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5)轮作方式有复种轮作、间作等,少部分实验土地为连作种植方式,用来作对照试验。

农户作物产值及经济效益

3亩大棚蔬菜:番茄,苔菜,豆角等全年轮作种植,以豆角为例,全年大约施用12袋氮肥,两袋复合肥,8方农家肥(鸡粪为主)。大棚种植,生长时间长,产量较高,且延长上市时间,故价格较高,效益良好,豆角单季收入为11000元左右。

1亩露天蔬菜:黄秋葵,大白菜轮作,套种花菜,施用2袋氮肥,半袋复合肥,3方农家肥(鸡粪),一般当季上市,价格较低,效益较差。

实验基地主要作物及耕地养地制度

玉米

本区玉米种植方式多种多样,间套复种并存。其中小麦、玉米两茬套种占60%以上。

1.小麦玉米两茬复种

两茬复种的优点是适合机械化作业,有利于保全苗,田间植株分布均匀,群体结构合理。缺点是易受旱涝低温灾害,稳产性较差,目前缺乏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所以种植面积受到限制。

2.小麦玉米两茬套种

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土地空间,能够复种中晚熟玉米品种,使产量水平明显提高,而且不影响下一季冬小麦正常播种,因而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占很大比例,主要有以下几种套种形式。

(1)平播套种。其特点是小麦密播,不专门预留套种行,或只留30厘米的窄行。通常麦收前7-10天套种玉米。

(2)窄带套种。麦田做成1.5米宽的畦状,内种6-8行小麦,占地约1米,预留0.5米的畦埂,麦收前一个月套种2行晚熟玉米。麦收以后,玉米成为宽窄行分布。

(3)中带套种。两米宽的畦内机播8-9行小麦,预留约70厘米套种两行玉米。一般麦收前30-40天套种晚熟玉米。

3.玉米豆类间作 以玉米和大豆间作为主,也有与小豆、绿豆间作混种者。原则上是玉米不减产,适当增收豆类。通常采用6:2或4:2间作,实现粮豆双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调剂生活。

小麦

一熟平作主要在长城沿线以北的春麦区和北部冬麦区。春麦区的春小麦一般种在冬闲地上,春季播种,夏季或初秋收获,实行春小麦连作或与大豆,高粱、豌豆、大麦等轮作,形成一年一熟的种植方式。

两熟平作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与西南冬麦区,其中黄推冬麦区是中国的主要产麦区。全区年积温4000~5000℃,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热量资源可满足小麦、玉米或小麦、水稻两熟需要。

两熟套种间作混种为了充分利用热量资源,集约利用土地,延长作物生长季节,以提高全年总产量,中国各地采取了小麦与其他作物多种形式的套种和间、混作。

小麦与玉米套种为北方冬麦区较广泛的种植方式。冬小麦采用宽窄行或小畦种植.麦收前将玉米套种到麦田顶留宽行或畦埂上,使两茬作物的主要生育期错开,实现一年两熟。两熟套种可以解决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生长季节不足的矛盾;

可以延长玉米生长期,改早熟品种为中、晚熟品种以提高产量。

小麦与豆类作物间作、混种长江流域有在小麦厢沟两侧间作蚕豆或豌豆的,麦豆收获后复种水稻。黄淮平原部分地区有将冬小麦和秋播豌豆混种,两种作物共生互养,麦豆同时收获,然后再复种玉米等夏播作物。此外,在中国南方雨水较充足的早坡地,有三熟平作或套种的。

生产条件分析

本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作物面积占50%以上。平均产量每公顷5.3吨,大面积高产田达到7.5-9吨,小面积高产记录15吨。对多数地区来说,增产潜力很大。本地区发展小麦玉米生产的策略是稳定面积,提高产量。

提高产量的措施

1 目前推广使用的品种产量潜力和抗病性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且品质较差,抗病性也不如人意。今后需要高产、抗病、抗倒伏、耐密植和生育期适中的优良品种。

2 增加化肥投入,侧重发展平衡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要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才能采用较晚熟的品种,充分利用夏播玉米生长期间的光热资源,进一步提高产量。

3 推广麦田套种玉米的种植方式,尽量把作物的有效灌浆期安排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提高小麦籽粒饱满度和商品玉米的品质。一般套种玉米比直播复种玉米增产14%左右。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可试验推广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以提高产量和降低劳动强度。

实习感想

通过虽然仅仅一天的《耕作学》实习,在实习过程种我们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有和附近居民还有老师的沟通,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觉悟、专业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我对《耕作学》这门课的认识又进一步加深,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都充分的运用在了实践上。我明白学习这门课程不是没用,而是由很大用处,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球都需要我们这些人才去规划,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使我们人类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物质,保证粮食安全,提高经济效益。我也学到了团队的精神,我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这么多东西的调查。我们通力合作,合理安排任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更多学的更牢,也是真正学到了有用的东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