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名称:似动现象  实验日期:12117

指导老师:刘洋 学生姓名:陈润琪班级:心理11-3 学号:110724311

1、摘要

本实验以了解似动现象产生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此次被试为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系11级72名学生,以小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在12种时距和3种空距条件下产生似动现象的情况。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呈现的光点强度下,先后呈现的两亮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和15ms。

2、关键词:

似动现象 感觉阈限 时空举例

3、前言:

似动现象

英文名称:EVISION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简介: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默,于1912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方法与程序:

  在黑色背景上相继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0.5cm)。两个小圆点可在不同的时距和空距条件下呈现。在每种空距的条件下按照,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0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这12个时距的升序和降序做24次判断。在每种时、空距条件下,演示1次从左到右的相继呈现:

                   刺激1   →   时距   →   刺激2   

                   60ms        5~500ms      60ms

  空间距离的实验顺序按拉丁方的方法进行排列,将被试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按三种不同的顺序进行实验,图示如下:

顺序

     1  2  3

  甲  2  5  8

  乙  5  8  2

  丙  8  2  5

  在每个空距条件下,时距从5ms开始,依次增加到500ms,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让被试判断两个刺激是同时出现、先后出现、还是一个刺激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然后再从500ms开始,逐渐减少时距到5ms,同样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每个被试对每个空距判断24次,三个空距共判断72次。

4、方法:

4.1研究对象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11级学生

4.2具体方法

4.2.1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感觉阈限、时距、空距

因变量:实验结果

控制变量:准备时间、刺激呈现时间、刺激间隔时间、任务间隔时间

4.2.2步骤

1、被试打开psykey测评系统,阅读实验指南,了解实验内容及注意事项。

2、被试开始测定。

3、完成72次判断后,实验结束。

4.2.3试验材料  

Psykey测评系统上的“似动现象”程序,准备时间(毫秒)=1000 刺激呈现时间(毫秒)=60 刺激间隔时间(毫秒)=800 任务间隔时间(毫秒)=2000

5、结果:

5.1个人数据

5.1.1结果分数

测验耗时:209秒

组号对应的名称=1

5.1.2详细反应图

取小组两位被试的反应数据

任务顺序:  2CM  5CM  8CM

空距                             时距(ms)

任务顺序:  5CM  8CM  2CM

空距                             时距(ms)

5.1.3各种时空距离下三种反应的次数百分比

1

5.1.4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个时空距离此案的似动阈限值(从“同时”到“动”为下限,从“动”到“先后”为上限)如下表:

5.1.5根据收集所得的数据,以时距为横坐标,似动次数的百分数,3种空距为参量,作图如下: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在此两个亮点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和15ms。空距一定时,时距与5-15ms差异越大时,产生似动次数越少;时距一定时,空距越大似动现象越难产生。当刺激的强度、形状一定的情况下,当缩短时距时,只有减小空距才能产生似动。

6、分析与讨论:

1、由于采用了测量感觉阈限中的恒定刺激法,被试的结果较受主观感觉和个人经验影响,“动”、“先后”及“同时”这三者的判断个人的体验是较为模糊的。特别是“动”和“先后”这两个之间,感觉到的差别很小。而对于“同时”个人一直没有感受到。而且实验前告知了被试什么是似动,所以对于受暗示性较强的被试,容易产生似动;暗示性较差的被试,则不容易产生似动,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似动效应,因而实验结果受被试的主观的影响较大。建议实验进一步修改,使得被试的主观体验更加鲜明。

个人觉得可以将似动现象这一经典实验与现代的生理心理学中的脑神经认知相连结。在进行似动现象的实验时,对被试进行脑电波及脑区方面的同步测试,以更好的观察到被试对于似动现象的心理活动。去除干扰较大的个人主观因素等。而在这两者的连结中也许可以有更多的发现。

2、该实验是一个3×12的组内设计,采用了测量感觉阈限中的恒定刺激法。选定的刺激每种一般呈现50-200次。但是此实验的刺激呈现总共才72次,虽然这可能考虑了被试疲劳的问题,但是个人认为此次实验的刺激呈现应更多以获得更完善的数据进行分析。

3、此次实验无整体数据,全都由个人数据进行分析,这样的形式会使得被试们各自的实验结果分析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没有比较性的同时单薄的数据分析普及意义不大。建议把每个人的个人数据转化成数字数据的形式以得到更为翔实的数据进行完善分析。

4、电影银幕上看到的物体运动,是由影片上一系列略有区别的静止画面产生的,这种运动叫动景运动。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正是应用了似动现象。

5、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如K.Marbe所得的最优时距为0.2s,最优空距为4.5;M. Wertheimer得到的最优时距为60ms;叶绚等得到的最优空距为2cm;北大杨博民等得到的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 cm,最优时距为200ms。从这次接触到的几个实验数据来看,个体差异还是很大的。除了个体本身的差异,也有被试自身的主观影响的原因。

6、在似动现象的实验中,由于是对空距及时距较小的黑背景上的红点进行观察,视力以及是否色弱或色盲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对被试的选择上应慎重注意这些因素。

7、此次实验仍采取了随机选择分组的模式进行,但模式是由被试自己随意选择的。在此次被试数量较少的实验中,让被试随意选择模式可能有些不妥,会造成某一模式人数偏多。可能是模式的不同对实验结果影响不显著,但个人觉得应该尝试由主试随机将被试分组,以观察不同模式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在此两个亮点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和15ms。空距一定时,时距与5-15ms差异越大时,产生似动次数越少;时距一定时,空距越大似动现象越难产生。当刺激的强度、形状一定的情况下,当缩短时距时,只有减小空距才能产生似动。

8、双盲状态的进行实验将会取得更真实的数据。

7、结论:

1、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

2、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在此两个亮点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5ms和15ms。

3、该实验可能暂时还不够完善,各方面需要更多的改进。

8、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 心理实验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31-235页

 

第二篇: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

英文名称:EVISION

简介:

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静止刺激物,以适当的时间间隔先后呈现。观察者会产生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默,于19xx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方法与程序:

在黑色背景上相继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0.5cm)。两个小圆点可在不同的时距和空距条件下呈现。在每种空距的条件下按照,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0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这12个时距的升序和降序做24次判断。在每种时、空距条件下,演示1次从左到右的相继呈现:

刺激1 → 时距 → 刺激2

60ms 5~500ms 60ms

空间距离的实验顺序按拉丁方的方法进行排列,将被试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按三种不同的顺序进行实验,图示如下:

顺序

1 2 3

甲 2 5 8

乙 5 8 2

丙 8 2 5

在每个空距条件下,时距从5ms开始,依次增加到500ms,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让被试判断两个刺激是同时出现、先后出现、还是一个刺激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然后再从500ms开始,逐渐减少时距到5ms,同样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每个被试对每个空距判断24次,三个空距共判断72次。

结果与讨论:

详细反应中将被试的判断记录在下表中:

5ms 10ms 20ms 60ms 100ms 150ms 200ms 250ms 300ms 350ms 400ms 500ms 2cm升序

2cm降序

5cm升序

5cm降序

8cm升序

8cm降序

分别计算各种时空条件下3组被试感到两亮点是同时、似动和先后的平均次数百分数,然后以时距为横坐标,似动次数的百分数为纵坐标,3种空距为参数,画出3条曲线图。

求出不同空距条件下的似动阈限值(ms)的范围(从“同时”到“动”为下限,从“动”到“先后”为上限)。根据本实验的结果说明观察两个亮点产生似动的最优时空条件。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 心理实验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31-235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