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锦瑟》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科目 语文

二、研究单位(年、组、人)

三、课例名称 《锦瑟》

四、研究班级 高一(11)(12)(3)(4)班

第一次研究

研究主题: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材料:诗歌《锦瑟》李商隐的人生经历

活动安排:我们(高秋艳、刘文华、贺海宁)三人认真研究了教材,探讨了备课思路,认真备写了教案,由高秋艳3月11日在高一(11)班上课,刘文华、贺海宁听课。

成果记录

1、让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学习抓关键的词和典型的景,分析情景交融的意境。

3、赏析本课的典故的凄美和朦胧的特点。

4、从多角度来探究本诗的主旨。

第一次研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牛李党之手”,辛酸的爱情与坎坷的仕途。(2)起兴与典故的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 诵读,品味、讨论、点拔。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诗歌之美来自作者内心的情感的纯洁。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和塑造。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出典故的凄美,探讨朦胧诗的多重性。 教学重点:四个典故的重组性和主题的多元性。

教学方法:诵读 点拔 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课,对对联引出李商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1

二、 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山,出身官僚家庭。”牛李党”之争给他的爱情和仕途蒙上了辛酸艰辛。生活的不幸诗歌兴。从此他的诗风发生变化, 格调沉郁,表达婉转,向纵深发展,体裁广泛,他是“朦胧派”诗的创始人。

三、 解题

1、“锦瑟”是一侍婢。

2、“锦瑟”是一物(乐器)。

四、读诗歌、品其调。

学生默读品味情感。

伤心 泪 惘然 梦 美

四、 参照注释与资料读内容(提问)

四个典故,起兴

庄周梦碟,望帝啼鹃。鲛人泣泪,暖玉生烟。

五、 根据四个典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四个典故组成一个故事,四幅画。(讨论)

老师分析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起兴,比喻)

颔联: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典故)

直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既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相思之苦。(典故,解说)

颈联:明月生于沧海之时,我的泪如珠,蓝田玉之上,那玉烟缕缕之上升腾,何尝不是我心中飘出的思绪。(典故、传说)

尾联: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我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直抒胸臆)

学生:这是一首爱情诗吗?

老师:你认为呢?

学生:我认为是一首伤身之作。因为前面说作者生活在政治漩涡中,可以看出他对仕途的追着与迷恋,就像对爱情一样。

六、展示王蒙对此诗的评价;

“情种从《锦瑟》中痛感爱情,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呤《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这就有点像历来人们看《红楼梦》那样见仁见智。”

------------《王蒙自选集》 2

七、总结诗歌的朦胧性和多义性;

1.庄生梦蝶是虚实结合,本身就有神秘性,迷离性。把人带入美好的梦幻中,令人神往。

2.杜鹃啼血表现人对人或事的执着与忠诚,刻骨铭心,肝肠寸断,情真意切。

3月在海上升起,珠泪合二为一,天地晶莹,美丽缠绵,凄迷伤痛。月之明海之阔,就像作者的心情一样情感之深之浓。

4玉的纯真,烟雾的缭绕,就是理还乱斩不断的纯情与思绪。 5追忆可以穿越时空,把历史中前人的痛 与今人的痛相交织,织成一张无形的痛网,有痛的人,就会被这张网笼罩,无法摆脱,只有内心的挣扎和呼喊。美就是万念具出也是万念具毁。

八、怀着对诗的理解和作者的赞誉我们一起背诵《锦瑟》。

九、课后反思

1、学生可以通过诗景,把握诗情。但要理解多情性较难。今后应多训练景图情的组合。

2、学生对典故理解不到位,老师应单独讲解,示范把四个典故放在一个故事中,给一种情感解释,引导学生进入多义性的探讨。

3、对朦胧诗的理解需要老师更多的补充与点拨,应多训练学生的开放思维,不拘泥于一点。

第二次研究

研究主题: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材料:诗歌《锦瑟》李商隐的人生经历

活动安排:第一次研究后,我们三人在课后交流听课感受并讨论教学效果,同时也对11班部分学生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三人在3月11日当日重新研究了教材教法,调整了部分备课思路,备写了教案,3月13日,早上由刘文华组织在高一、4班上课,高秋燕,贺海宁听课。

成果记录:

1、让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学习抓住关键词及典型景,分析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3、赏析本诗典故的凄美和朦胧的特点。

4、从多角度来探究本诗的主旨。

教学案例:

3

一、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1)了解李商隐的人生经历,把握其中的关键词“牛李党争”。(2)了解并理解诗中的四个典故的含义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学习用不同方式的研读来把握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李商隐的人生经历,体味李凄苦的人生痛苦在诗歌中的投影。(2)了解李商隐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

1、熟读诗歌并背诵。

2、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意境,结合背景,体味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四、教学方法 诵读、美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回忆李商隐诗歌(填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二〉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

1、读题目,释内容。

“锦瑟”是何意?诗中内容与此有无关系?

2、知人论世解诗歌

〈布置学生阅读《课课练》中作者简介,并结合历史来谈“牛李党争””〉

教师板书:

(1)李商隐好友崔珏《哭李商隐》中挽联: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

(2)牛李党争与李商隐,风流才子,爱情与婚姻不幸。

(3)李商隐诗歌风格“缠绵婉丽,典丽精工”

3、(一读)诵读解大意

人生与爱情的不幸在李的一生中是一种化不开的浓郁情结, 4

在作品中又是如何体现呢?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谈感觉>

设计一:读《锦瑟》,我感觉 (朦胧、飘渺、虚幻、优美)教师出示幻灯片:梁启超《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义山的《锦瑟》《碧城》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领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此种文字,便不能轻轻的抹杀。

师:古人有“一曲锦瑟解人难”之说,在诗的初步感知中,我们感觉到一种美,那诗歌的美从何处来呢?让我们认真研读《锦瑟》。

4、(二读)二读悟诗境

教师布置找出诗中描写的四处典故 ,了解典故的含义与作用,通过自己的想像,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

板书:庄周梦蝶——迷醉

望帝啼鹃——伤感

鲛人泣泪——凄美

暖玉生烟——怅惘

5、(三读)三读品情感、

师:诗人借此典故要表过什么呢?联系诗人的经历自由畅谈。 学生讨论:

(1)对爱情的回忆,回忆的怅惘。

(2)对人生的感慨

(3)对未来、对仕途的迷茫。

教师出示板书:王蒙对此诗主旨评价

“情种从《锦瑟》中痛感爱情,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呤《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这就有点像历来人们看《红楼梦》那样见仁见智。”

------------《王蒙自选集》 总结板书:思华年 身世遭逢如梦似幻;才而见弃似沧海遗珠;追求向住烟云漂渺

6、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的价值何在,美在何处?

板书:美在于 伤感哀怨 优美典故 朦胧多义 构思精巧 教学反思:

在第一次课例的基础上,我们努力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来完成 5

诗歌教学,并在诗歌教学中导之以法,力图让学生在自发感悟的基础之上,得益于诗歌之法。本次课例,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较为之流畅,学生能较为主动地钻研知识,提高能力。比如在知人论世这一环节,教师一改以往灌输式介绍,让学生通过阅读,自我发现、总结。其次,在读出情感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并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的知识面拓展,采用相关画面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体味诗境。

但是,本课也有许多遗憾之处。对美的认识的匮乏,对诗歌理解还未形成自己的体系,对诗人经历的不够深入理解,导致学生对意境主旨把握不够深入,

总结评价

通过这两次课例研究,我们在诗歌教学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一、诗歌教学的基础是诵读,诵读能帮助学习初解大意,把握诗歌的节奏,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读诗的语感与对诗理解敏感。在课堂上,采取行之有效的诵读开展教学,能将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

二、诗歌教学,授之以渔更必要。诗歌或者说文学作品的鉴赏,离不开语言的品味。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鉴赏诗歌的意境,教师应关注学生阅读,教以他们诵读诗歌,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要学之有法,这样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三、改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一点要求教师必须提前认真研读教材,揣摩教法,要有良好的驾驭教材,课堂的能为,要以灵活有效的教法学生设置一个对话的情境,在课堂上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文对话,在对话中理解作品,在理解作品语言之时,体味语言背后站立的写作主体的情味,从面达到提升鉴赏学生水平的目的。

20xx年3月28日

6

 

第二篇:课例研修总结

一轮艰苦的课例研修培训结束了,回顾几个月来的工作,干海资完小在学校领导的带领、完小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抓住重点,立足课堂,精心组织,认真实践,反复研究,不断总结,终于完成了《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情感》这一主题的研修工作,为了总结经验,改进不足,特作如下具体总结:

一、研修的过程与方法 :

1、多次讨论、反复斟酌,确定主题。进行了3天的集中培训后,我们本完小所有教师 根据我校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弱,不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很好的品读感悟课文情感这一弱点,完小通过讨论,首先确定研修主题为《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情感》,可经过大家共同思考,觉得这一主题符合本完小的语文实际教学,有力于搞好课例研修,于是几经讨论,最终确定完小的研修课题为《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情感》。一个研修主题,就凝聚了大家共同的心血,也唤起了完小全体教师的研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分工合作,责任落实到人。 课例研修对于我们完小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干海资完小一开始就精心制定了《大庄镇干海资完小<怎样做课例研修>校本研修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题研修领导小组,明确完小校长为课例研修组的组长,为了使工作更详细、更具体,做到事事有人做,完小校长兼教研员罗存珍老师又制作了《课例研修人员分工情况表》,把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根据教师的特点分配到人,做到分工细致,责任到人。

3、立足于课堂教学,认真实践 。 课例研修主题明确后,通过讨论,干海资完小决定选择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作为研修课,6位教师通过精心备课、讨论决定执教者的方式展开研修,严格按“三实践两反思”的相关要求开展工作。无论是教师个人备课、执教者三次说课和课前会议、三次课堂教学实践、两次课后教学反思。还是其他教师的量表的制作与填写、观课、议课、和教案的修改等一系列的活动,我们都紧紧立足于课堂,紧扣研修主题进行,每位教师在议课时都站在研修主题的角度,提出每一个教学环节“如果是自己执教,我会怎样做”的合理建议。在三次实践活动中,授课者严谨的教学态度、灵活多变的引导方法,课后认真反思,并根据其他观课者的合理建议认真修改教案,准备下一节课的实践活动。其他教师认真观课,课后都结合自己的观察点提出较好合理的建议。

4、在改进中成长 。 在第一次课前会议上,由授课教师罗存珍老师说课,其他教师都结合自己的课案进行了思考与简单建议,并带着思考进入第一次观课、记录。第一次课后会议,大家都踊跃发言,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观察中的发现,提出了修改意见。为了有利于授课教师的第二次课堂教学实践,干海资完小又组织6位老师进行了综合意见的课案修改确定会,结合罗存珍老师的教学风格和研修主题进行了修改,修改细到每一个活动细节的确定、关键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何用最好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情感以及灵活处理问题的建议等,为第二次课堂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次实践课后,全体教师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讨论确定第三稿的课案以及观察量表,最终形成了集体智慧的结 晶。

最后,带着本完小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行了第三次授课、观课以及填写课堂观察量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通过三节课的实践,一次比一次成功,效果更好。

5、认真写好总结反思。 虽然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班级进行多次的实践,但教师们的认真思考却让大家都能清晰地看到第三次实践的成功。每一次授课、观课、议课后。全体教师都认真反思,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失、结合课堂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并把这次“三实践两反思”中的收获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真写好总结以及撰写整个研修过程的心得体会。

二、从本次研修活动中得到的启示 :

1、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怎样做课例研修》这一校本培训任务。

2、全体教师通过积极融入到“三实践两反思”过程中,不仅懂得了怎样做课例研修,而且深深感受到了课例研修的魅力,为课例研修的生根发芽长叶开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更深一步懂得了怎样有效引导学生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情感,为提高我校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理论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由于研修组的成员大多是本完小的教师,缺少一些专业教学 理论做指引,导致研修成果不够完美。

2、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反思的时间较少。

3、班级数较少,导致不能开展更多次实践活动来验证研修成果。 如果条件允许,应该不断深入,尽量做到“多实践多反思”,使研修成果更完善、更具用使用价值。

四、改进的对策: 结合此次校本研修,我们全体教师一致认为:

1、组织教师专门学习课例研修的相关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做好课例研修,上好每一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今后的继续教育培训最起码要采取“三实践两反思”的方式进行,不要计较开展次数的多少,而应每次都让每一位教师觉得研有所得、研有所值。

3、在以后的课例研修中,教师反思的时间要保证足够,在实践以后能让每一位教师都充分的反思,并结合反思修改自己编写的学案,而不能仅限于执教教师,这样整体的受益会更大、收获会更多。

4、可以鼓励教师把课例研修与小课题研究结合在一起,使研修更深入、研修成果的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课例研修,点燃了我们教师高效课堂的明灯,催我们前行,激励我们在教育这篇沃土上深深扎根。它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它是进步的基石,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之门的钥匙。我们一定会用好从这次课例研修中学到的好方法,切实提高完小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的。

相关推荐